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水源地旅游开发与水源保护研究开题报告[推荐]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17-91292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6 18:11: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水源地旅游开发与水源保护研究开题报告[推荐]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

一.选题背景

目前中国旅游业大力发展,并成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因素,为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各地都努力开发本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等旅游资源,探索开拓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形态,来满足人们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的需要。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独特的人文奇观与神奇的自然景观为一体,市域内有“世界遗产——武当山、针对市场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注重水源地的保护,划发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旅游圣地。

战略性工程,事关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解决水源地在发展旅游中存

并且注重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水源地造成的破坏及其污染,坚持不懈的进行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利益与公益结合,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打开创经济循环,旅游产品互补,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打造“中国水都”新形象!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成熟,客源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合理的机制、完善的交通、幼稚的服务等等。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其保护都是付出很大精力,例如加拿大人经过几十年努力,让加拿大的淡水管理科学在水质检测、保护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等方面赢得了国际声誉。他们积极改变传统的农业运作方式,如采用低污染杀虫剂和肥料、扩大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应用面积等;通过各种法令法规和行业规划,促使石油提炼、采矿冶炼、纸浆造纸业这些既是加拿大重要产业又是排污大户的企业积极治污,减少;德国迄今为止已建立了近2万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部门对存在问题的重视以及有利的解决措施。

(二)国内研究现状

利。丹江口大坝在加高工程实施后,同时,国家和库区各地在但仍存在污染治理、体制机制、南水北调中线

1.4.5.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开发与保护问题

6.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关系

8.创造和谐生态文明新水都

论文大纲如下

第一章 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意义

1.2.1 保护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

1.2.2 生态工程

1.2.3 经济工程

1.2.4 社会工程

1.3 水源地概况

1.4 水源地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旅游开发概况

2.1 安康市旅游开发概况

2.2 十堰市旅游开发概况

2.3 丹江口市旅游开发现状

2.3.1

2.3.2

2.3.3

第三章

3.1

3.24.2

4.3

4.4 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与监管执法力度

4.5 大力发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4.6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

4.7 保护好丹江口库区水质

第五章 前景展望

五、参考文献

第二篇: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部,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它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全国第 101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 202_ 年开始,凤凰确立了以旅游为先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迎来了旅游发展的高峰。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古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环境被污染、文物遭破坏、文化被同化等等已经成为凤凰古城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成为凤凰古城进行旅游开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凤凰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并分析了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的价值;第三部分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历程、凤凰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旅游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凤凰古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古城保护性开发的理论依据、开发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凤凰古城保护性开发的有效途径,力图为凤凰县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第三篇: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由于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异常,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已走向消亡。本文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一、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

1.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民俗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征,尤其是原始民俗旅游村,稍加投入改造就可以接待游客了。当地居民是民俗旅游资源的载体,所以许多居民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其中,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而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增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充实和丰富游览内容,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增加旅游经济收益。

2.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都在发展变异,只是进程快慢而已。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民俗成为可以转换成财富的 “珍宝”,就可以促使人们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适当的旅游宣传,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是抵制民族同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可以用发展旅游的收入帮助其长久保持、恢复一些已失传的民俗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增强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层次的提高,外出旅游的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为了观光、猎奇,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文化品位、增长知识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我国目前的旅游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挖掘民俗文化,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新需求,以充实旅游者的精神生活内涵。

二、民俗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致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民俗文化的变异。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并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所取代的现象。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情民俗得以保存下来。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地,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接待地人们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在逐渐汉化的同时,人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也逐渐退化和遗失。

2.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开发旅游经济学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陈红玲,裴锐南业,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根本不属于当地的民俗,从而使民俗虚假化。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和短期行为意向,一些旅游目的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突击性的旅游开发,造成民俗文化商业化。旅游地的文化成了商品,为了迎合旅游者,一切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使本来丰富多彩而健

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显得肤浅而苍白,失去了旅游地文化的风格和品位,致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另外,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了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互动的,双方都会受对方的影响而变化,但事实上,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并可能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表现为:旅游接待地居民传统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经济状况、经济意识、社会关系、审美倾向等的改变,甚至滋生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事情。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对策

1.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规划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礼俗习尚、民间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确保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在规划中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重点、分区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同时,在开发中要体现保护的原则。规划还应根据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地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就应严格遵守,不要随意变动。

2.正确认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目前,旅游地居民以至一些开发商、管理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支离破碎,对其价值不了解,这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破坏、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中使这些独特的资源得到恰当的体现和弘扬, 才能调动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避免民俗的庸俗化。所以,我们要加强舆论宣传的作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另外,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中的扬弃,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当吸收外族文化的精华。在消费方式上,要引导人们往符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方面发展。在供给意识和行为上, 要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于旅游地所具有的传统特色,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的产品来反映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3.正确对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民俗的封闭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独特的民俗风情被同化。发展必然会造成民族传统习俗的破坏,而传统习俗的破坏又使该地区失去一种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宝贵资源,失去一个文化的种类。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发展与民族民俗保护之间,尽量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采取相对封闭措施是一种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如,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生态博物馆”,以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村落的相对封闭性,延缓传统民俗的变异。

4.健全法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法规,设置与健全旅游市场检查队伍和保护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破坏旅游地民俗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对有损旅游地形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制裁,加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能够有效保证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依法治旅是管理和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基本方略,在立法上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另外,政府可以有目的、定期的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表演等,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7,(3).[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3]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4]蔡雄,连漪,程道品,等.旅游扶贫[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第四篇: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武陵源为例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遗产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资源景观给予的一种肯定和极高荣誉。然而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出现在旅游宣传片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景名胜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的时候,有人欢呼,有人担忧。在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已经处于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的中国感到了困惑。

截至202_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巴西利亚闭幕,《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11项。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共有704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180项自然遗产,27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与此同时,处于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的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但是这些光鲜亮丽的头衔给我们的民俗文化和天成地域风景带来的到底是保护还是摧残?以武陵源为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面积264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组成,1992年12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其成为一个“旅游设置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保护同盟考察组的批评。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否能兼得的问题值得深思。对开发度的控制、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对我国世界遗产地良好旅游形象的树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利为先的开发模式导致遗产地超载开发、错位开发

多姿多彩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就是“摇钱树”。在我国,某些拥有遗产资源的地方政府受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为换取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不惜以遗产地生态境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消失等为代,对遗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其结果是导致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资源的严重破坏。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于景区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严重破坏了武陵源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原始风貌,因而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出示了“黄牌”警告。

(二)多头管理,利益关系复杂

我国的世界遗产更具资源状况分数于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的在建设部门,有的在文物部门,有的在林业部门,有的在文化部门,有的在国土资源部门等,因不同的政府部门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所以世界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利益关系显得格外复杂: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私人化趋向导致其外部性的增强是世界遗产保护区出现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致遗产地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据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28处世界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某些遗产项目的保护状况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遗产地的核心景区被大量的宾馆、商店、行业别墅、部门饭店、人造景点、索道所占据,虽然这些城市化设施占景区面积的比重不太大,但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景区的自然美学价值大为降低,完全破坏了遗产资源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社会公益性质。“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数百万游客。使得这个20多年前地处偏远湘西山区的林场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一时间,在天子山、袁家界等地,逐渐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与此同时,处于景区交通枢纽的水绕四门,一些接待设施不断地破土动工。景区优美宁静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被蚕食„„

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5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观念保守, 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法制建设滞后

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世界遗产具有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化、社会和审美等价值,而往往各级领导和企业之认识到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即经济价值,而没有认识到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社会的价值,或把这些价值置于次于经济价值的地位:对世界遗产的所属认识不清,世界遗产不仅是我国人民的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利用世界遗产的权利,更有保护世界遗产的义务。

二、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改变观念——遗产不是摇钱树

武陵源刚通过世界自然遗产验收时,当地人更多是看到遗产开发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遗产自身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然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资源,它们具有独一无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一旦破坏,将不可再生、不可再造、不可复得、不可挽回。对于世界遗产来说,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首位的。遗产的价值越高,吸引力就越大,从而越能带动区内外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永远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要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牢固树立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观念,明确开发和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世界遗产,使世界遗产这一独特的风景资源能世世代代保留下去。

(二)加强对旅游者遗产知识教育和旅游活动行为的引导

近年来,我国的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许多风景区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由于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旅游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保护意识淡漠,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可能只知其名,并不真正了解其内涵,因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

游环境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在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疏散旅游人流以及加强对旅游者的遗产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办法,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加以科学引导。如针对目前许多风景区季节性和局部性的饱和、超载现象,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风景区旅游冷热的信息、通过门票的发售等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旅游者人数,合理分流,以避免和减少目前遗产地旅游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北京市旅游局局长于长江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引导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强管理,提高旅游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做好遗产保护与利用。

(三)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改进和完善遗产地的经营管理,抓紧制定相关法律

我国世界遗产欠缺统一的全国性的法律,立法的层次低、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世界遗产公共产权应该由中央或地方的国家单一部门管理 ,以实现产权的硬约束 ,并且建立旅游收益与保护资金之间、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平衡。政府在管理中的定位不明,给在调节保护和发展经济的问题上难以达到平衡.我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立法,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行为,很多地方用开发区的政策来套风景区、遗产地的开发,难免导致错位的破坏性开发。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吸取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地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保护法,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让我们再来看看张家界市武陵源规划新图,由北京大学历时两年多规划设计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一改原有的“旅游开发”为主的宗旨,将“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按照省建设厅“山上保护现有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战略布署,计划将武陵源风景区建成“民族化、园林化、精品化”的风景区。从申报遗产成功到景区城市化,乃至被迫进行大拆迁,仅仅只有9年的时间。世界自然遗产”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在经历了景区的过度开发后,通过景区大拆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武陵源的原始风貌,但张家界的“世界第一梯”几乎在大拆迁的同时开工兴建。《瞭望》杂志刊文指出,由于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博弈的长期性,从而导致这种环境破坏中的“前赴后继”现象。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北京旅游学会常务理事的耿留同强调有三个负责: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现在人负责,世界遗产不仅是十三亿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第三,对未来负责,关键的是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理由,为了短期目标或局部利益,牺牲遗产历史价值,我们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为了能获得多少经济利益,而是因为它的历史艺术价值。

第五篇:旅游开发与保护汇报

2临潭县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

临潭县旅游局 202_年9月14日

一、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在海内外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临潭县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其中以冶力关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最具代表性。景区北距县城兰州154公里,是县内外理想的避暑渡假之所和物华天宝的旅游胜地。境内有闻名遐迩的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秀丽的冶木峡、风光旖旎的天池冶海,形态逼真的的千年卧佛,奇特幽静的县级地质公园赤壁幽谷,神奇隐秘的镇关雄柱,绿涛茫茫的黄涧子国家级森林公园,因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搭配,民族风情浓郁而被誉为“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

冶力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我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旅游景区。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临潭县确立了建设“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成功打造了“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城市品牌及“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旅游品牌,景区先后获得了“甘肃县十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十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被美国最具权威杂志《视野》《探险》称为“人一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编入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西安人必游的50个地方之一》。

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1家、国家AAA级景区1家、国家AA级景区3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县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新城),县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国家级水利名胜风景区1家。已建成开放的冶力关景区有冶海、赤壁幽谷、黄捻子、森林公园、亲昵沟、冶木峡(上峡)、下峡等7大景点270余处小景点,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旅行社1家,全县现有各类酒店、宾馆20余家,“农家乐”已发展到57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多人,可同时为1万余人提供食宿服务。

多年来,我县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着眼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2_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52万人次,旅游收入1.78亿元;202_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56.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8.03%和20.8%,旅游总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综合收入占全县GDP的总量超过了20%。

二、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

我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模式,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使各类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得到了有效利用和整合。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努力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另一方面,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角度出发,加大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利用的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在促进我县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加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积极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旅游资源的分类管理和开发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全县旅游规划体系。先后高起点、高标准地组织编制《临潭县冶力关镇区景观绿化总体规划》、冶力关池沟、庙沟、草滩新村、葸家庄地形测绘和《冶力关农家乐建设规划》、《临潭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甘肃县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依托北京大地风景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临潭县冶力关景区总体规划暨修建性详规》,为有效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创造了条件。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旅游投资体系,不断加大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全县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大型企业资本、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我县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力量抓精点、精线、精品和硬件与软件的综合开发,依照规划加快了道路、宾馆、农家乐及景区(点)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冶力关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变,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5亿元多元。相继实施了冶木河河道治理及景观工程、野林关大酒店二期工程、冶力关步行街、关街—池沟农家乐休闲一条街、冶力关文体活动中心、洮州卫城——冶力关文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冶峡隧道等一大批旅游重点工程。对冶力关500多户农家乐进行了风貌改造升级,统一了冶力关镇、城关镇临街建筑店铺风格,在冶海、赤壁幽谷、新城景区建设三星级旅游厕所7座,实施了亲昵沟景区爱情桥、对歌台、道路拓宽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冶力关镇特色旅游小城镇“五化工程”、冶海防渗漏、景区绿化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全方位开发办旅游的路子,加大了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有力的支撑了冶力关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先后完成了冶力关生态园、冶力关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村唐古拉风暴演艺厅、林海宾馆、临潭世纪饭店、滑索、滑道、滑草等项目建设工作;总投资202_万元的冶海户外游乐园CS仿真训练基地、九叠瀑布、水上餐厅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了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甘肃县信用社冶力关接待中心、临潭宾馆、洮州宾馆等旅游招商项目。积极创建冶力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及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景区,加快了新城国家AAA级、城关、古战、术布国家AA级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力度,努力构建旅游生产力合理布局。三是加强旅游景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树立旅游景区新形象。针对景区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每年都开展了旅游景区整顿和规范管理行动,集中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开乱挖、乱刻乱画、乱吐乱扔、未批先建等现象,提倡绿色环保,低碳旅游,禁止使用白色污染物品、一次性用品用具;对原有的旱厕等进行改造提升,建设环保式的三星级旅游厕所,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员等组成检查组,对旅游景区进行明察暗访,打造了一个便捷、安全的新景区,树立了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环境保护则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动力之源。资源和环境被破坏了,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严格保护旅游资源,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永续利用,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之所在。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县始终把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原则,防止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开发性破坏,把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全面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是强化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极端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乃至今后旅游业发展中的迫切任务。其次,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才能得以体现。开发本身也意味着保护,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以延长其生命周期,或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这些都是对资源有力的保护。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县旅游行业深刻认识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把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作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二是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力度。为国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县严格按照《甘肃县旅游管理条例》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相关内容,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都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旅游项目的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严格审查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设施是否与旅游项目建设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严禁在旅游区内擅自兴建项目,毁坏植被以及进行其他损害旅游资源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同时,在全县景区内加大了相关法治、法规的宣传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是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和《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突出旅游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一,坚持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包含环境评价的内容,要求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开发措施必须符合环保、建设、林业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旅游规划必须同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协调一致,必须通过包含环保专家在内的专家评审组的评审。其二,在编制规划中普遍重视和加强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与环保、林业、国土、城建和文化等相关部门协调,基本形成了重点景区从总规到控规、详规、项目设计的多层次的旅游规划保证体系框架,为进一步明确旅游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起到了良好作用。四是在实施旅游标准化管理中严格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等为基础,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体现在评分细则中。我县在创建国家A级景区时,要求景区在环境设施、景区卫生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五是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强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与和谐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开发与建设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县规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要严格做到四个“一律”,即新建项目没有通过环评的一律不予审批;生态保护得不到落实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当中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一律暂停施工;建成后又出现环保问题的一律先整改再营业。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县还将建立旅游项目的准入、退出机制与生态环境安全控制机制。对重点旅游区域从环保、功能、项目、容量、土地、风貌等六个方面进行控制审批,并从信息发布、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引导。建立生态环境安全控制机制,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旅游必须生态优先,明确生态控制与环境优化要点,严格做到四个“一律”,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加强全县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监管的同时,我县在重点旅游景区创新思路,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冶力关景区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将“和谐旅游”理念引入生态旅游发展,将农业、林业、文化发展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旅游增长方式由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转变,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由注重眼前利益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变。积极开发旅游配套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引导城镇居民和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有力地推动了冶力关农业、林业、商贸、交通、文化等多个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初步探索出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七是在坚持不懈地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同时,把护林防火、人工植树造林作为保护植被的重点,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执法力度,实施重点保护。同时,在景区大力宣传推行以砖代木、以电代柴、发展沼气等生态项目建设,景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冶力关旅游景区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处理上,走出了不同的成功之路,在我州具有典型意义。

水源地旅游开发与水源保护研究开题报告[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