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论青年文化在传播中的社会导进功能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17-112496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1 11:54: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青年文化在传播中的社会导进功能

论青年文化在传播中的社会导进功能

【内容提要】青年文化以其解构性、创造性、前卫性的肌理特点,在传播中发挥着社会导进功能,以边缘姿态向中心渗透。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文化能否从话语盲视走向精神自觉是我们所期待的。

【关键词】青年文化传播社会导进功能

引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告诉我们:“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本文的理论预设是青年文化的当代价值是进步的,因而在传播中具有社会导进功能。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感情,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传播活动对人或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所谓导进功能就是指某种传播具有引导社会进化与进步的功能。青年文化的传播使青年于各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中创造的文化元素得以互相交流、沟通并共享。

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通用概念,指在青年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并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种亚文化。上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首先使用青年文化这一概念来解释美国青年的意识和行为,表明青年问题不再仅仅是生命周期中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而是一个社会实体和文化现象。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表达”,或者说自我身份确认,是青年所特有的社会存在方式。

当隶属于人类学领域的“文化研究”不再默默无闻而成为一门显学时,它所具有的充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便显现出来了,传统的学科边界正在消失,文艺批评、大众文化、媒体研究、跨文化交流等等构成了“文化研究”跨学科的知识景观。在这样的语境里,对青年文化的研究就不得不放置到全球化的当代传播社会学和文化批评中去理解它的特征、功能及意义。文化研究的使命“是使人们理解正在发生什么,提供思维方法、生存策略与反抗资源。”(霍尔语)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选择所依赖的是它所提出的问题,而问题则依赖于它们的背景。问题取向与问题意识本身即可视作文化研究的方法之一,显现的是其实践性与开放性。尽管青年文化研究本身还属新兴的探索领域,描述其知识谱系还比较困难,但我们不妨将文化研究的方法用于青年文化研究。

本文试图以传播社会学的理论视野来考察、认识、分析青年文化的肌理特点、社会影响和价

值功能。

青年文化的三大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导进

1.反叛和戏谑的解构性

作为工业社会文明的产物,青年文化往往因年轻一代普通受到成人社会的歧视和压力,而将其反叛因子激发为对抗;倘若社会控制松动,年轻一代又因成人社会的宽容而容易产生戏谑。这种既有积极意义亦包含某些不安定因素的文化,常常令成人社会焦虑不安。青年文化虽然在许多方面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但它的内核却是青年独特的价值体系,无论在音乐、语言、发型、服饰、两性关系上,传达的都是对传统的颠覆,对意义的转换或拆解,书写着一种青年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符码。反叛和戏谑都是在抵制痛苦制造快乐,在低语和喧嚷中宣泄情感,将自身从正常秩序中解脱出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同样不能承受之重。当生活被泛审美化,艺术也就不再仅仅是审美,娱乐的魅力抢占了更大的市场。

戏谑以不拘形式的言语方式,“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层面”,即“贬低化”(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页)。“大话西游”、“水煮三国”、“林妹妹的短信”正是综合了现代青年的真实情状和思维及当下生活观念和需求,满足了世俗的欲求。

在断片与经验的杂糅中解构中心话语,在多元文化的彼此缠绕互相牵连中,艺术和商业联手通过媒体的介入而难以区分,其直接后果是“取消语境”——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原初语境的分离;同时又“重置语境”——在一个虚拟时间虚拟地点重构一个新语境。媒介手段创造了比现实更真实的“现实”和“真实”。青年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反抗,不过是试图对经典文本的完整性和同一性的全面质疑,找出一系列非正统的解释链,并由此来重建迥然不同的生存意识。近二十年来流行的后结构主义理论根本动摇了那些规定着传统人文学科的意识、观点、道德和法则。

2.无序和匿名的创造性

青年文化令人目眩神迷,它的激进倾向并非意味着人人都离经叛道,但在网络和资讯都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却不是太远的梦,生命就是创造,在创造中梦想,在梦想中创造。

当“正确性”受到怀疑,那么“合法性”、“正当性”就必须进行重塑。发掘文本形式的内在组织能够发现青年文化在运行机制上呈一种无序和匿名状态。人们看到的只是符号,符号的拼贴、挪用,并在消费市场大行其道。符号是语义信息的感性袒露,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当消费意识形态成为主导,媒介技术的强力介入使得消费意识形态向生活全面渗透,它便显示了一种物质关系的现实性,同时又显示生存个体与生存状态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

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欲望的自足,而是用一种被推广的符号去拥有去建构更深程度的欲望。人与物之间的“占有”关系转化为“炫耀”关系,被疯狂消费的不是物,而是一种所指的文化的幻象。

像一般大众文化一样,青年文化也卷入了所有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是社会实践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逃避与妥协,或者说是对现实世界加以修正,创造了一个仿真的新世界,这种创造仅用传统的方法是不够的,它必须有所超越,必须如费耶阿木德在概括科学方法论时提出的那样——“怎么都行”,拼贴、复制的“创作游戏”在手段的变化中意义随之改变,在游戏中创造词汇创造意义,对文本不断的复制、阐释、转换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文本,这一过程是无序的,匿名的,创造的表意性是模糊的,因而也是丰富的。文本、创作者、受众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体现出主体间性。

当一个观念被推到极致便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代表原本的现象情况加剧,便出现了各种“后”的概念。“文本之外无他物”(德里达语),其实“他物”还是有的,那就是不断地打破“符号固着”。

3.狂欢和边缘的前卫性

青年文化在价值功能上的前卫应该说对现代文明是有进步意义的,或许它令主流社会难以容忍,有时还难免出现一种颇为令人惊慌失措的过度反应,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文化是人们认识未来的一个通道。

这里借用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在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狂欢化”。这种源于中世纪欧洲民间的节日宴会和游行表演等的狂欢,是全民的,它摆脱一切等级、权威、约束,表达一种疯狂的恣情的生活,仿佛进入了一个与现实制度相隔离的第二世界。青年文化正是在这个价值层面的狂欢上显现其独特的光彩的。我们的民族应该培育一点狂欢精神。“狂欢提供了打破日常生活的压抑的机会,提供了被压制者的声音在最大时可被听到的机会,提供了社会接受它通常所压制和否定的快乐的机会。狂欢的本质是它对规范着日常生活的规则的逆转;狂欢的必要性源自被压制者最终对屈服于社会规范的拒绝。所以狂欢的力量是从属者的日常生活中起压制和控制作用力量的对立面。”(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第148页)

社会开放以来,世界关于中国的想象,中国关于自身的想象正在迅速展开,西方文化的传播方兴未艾,青年文化在边缘化中通过对主流文化的征用和消解,以前卫的姿态走到了前台进行狂欢,给平庸的生活注入兴奋剂。一方面是弱势群体用来抵制其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是用来争夺、确立、扩大其反霸权的版图。

青年文化的先锋前卫正在改变着当今的中国的现状,改变着人们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它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记录着当代的格调与内在的恐惧,批判式地解码未来。

青年文化在传播中的内生

1.青年文化对传播的影响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符号互动过程。青年文化对传播的影响是一种修正和推动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年文化也在其中修正自身发展自身。

传播中,青年文化对其它外来文化(特别是全球化的趋势)会自生一种选择和自我保护。只有当某种外来文化变得容易接受,并有条件作为一种新的养分补充到本文化的原有肌体之中,传播才被增进;如果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受到限制时,就需要有一个文化的调适过程。青年文化有自己的结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有很好的内生性。

青年文化并非强势文化,但它对传播的影响不可忽视也不可小视,青年文化要想在传播中进一步扩张和扩散,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更加符合人类的本性——向善向美向真,更加满足青年的需要——先进、文明、发达;同时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提高主流社会对其的认知力(media literacy)。惟此,青年文化在传播中就会如同水流一般从高往低遂成江河。青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增添一些新质,也可能会丢失一些旧质,这种质的内涵的改变就像一块棱镜给青年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色彩和生机,传播本身也具有了创造性。

青年文化能否以其符号互动的努力,通过传播使各个社群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成为可能?使建立起适宜信息、网络社会的“公共话语场”成为可能?

2.传播对青年文化的影响

我们正处在一个受传播控制的时代。传播对青年文化的影响表现为:在震荡中融合,在变迁中增殖。

“震荡” 是一种客观现象,指生活在某一文化圈中的人,首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压力。当我们打开国门,大量外来文化以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涌入,震荡由之而起。纵观中国百年思潮,哪一次没有引发新一轮的“不适应”?好在青年文化对此表现出积极的姿态,震荡之余激情地吸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青年文化在震荡中趋于融合。

“融合”乃两种以上的不同文化通过接触、撞击、冲突、采借与整合,彼此最终认同并融为一体的过程。它促成了传播的顺畅。无论这一传播是自然发生的还是强迫发生的,是主动顺应的还是以征服使之同化的。

“变迁”是指某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尤其是结构性的转变。若非群体化特征和多元化特征导致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共识程度越来越低,变迁就不可避免。传播使青年文化于一个更开阔的地带重新审视自己,从而感受到变迁的意义。

青年文化在变迁中实现增殖。

“增殖”是一种文化的放大。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价值和意义来,或者一种文化的传播面的增加导致了受传文化相对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放大,即称文化增殖现象。频繁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不但表现为质的增放,也表现为量的增放。青年文化的增殖常常给青年文化带来新的力量,新的价值,新的秩序。

传播对青年文化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广泛而普遍的。

传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承接和传播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积淀和享用文化。青年文化享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娱乐。特别是在当代大众传播中,娱乐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娱乐信息不仅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版面、时间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而且那些看上去是纯新闻、纯广告、纯理论的内容也越来越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娱乐功能的飞速膨胀,使青年文化的其他功能被挤压被侵占。然而,“信息/娱乐”(infotainment)已融为一体,它正改变着我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

结语

要找到本文理论预设的坚强、合理的依据,我们还需研究中国青年文化与本土思想谱系的纵向联系,以及中国青年文化与全球化思潮的横向接榫(此乃另一篇文论的任务)。当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时,文化不再作为一个孤立自足的整体而存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之间的联系不再是知识分子理想中的文化亦非精英意识的文化,大众文化只对具体性感兴趣,对眼下的东西感兴趣,对日常生活感兴趣,青年文化亦然。

当各种理论思潮几乎共时态介入,中国的接受语境是复杂的。当经典主题被诘难,我们该从哲学层面、社会学层面、心理学层面给予关注。对青年文化过渡泛政治化的批判是不合时宜的,将青年文化仅仅视作问题型、偏差型的文化,其本身的视角就是偏差的有问题的——忽略了历史比较文化的视角;忽略了其他类型的青年文化。青年文化是始作俑者的文化,它不会向主流文化暗递秋波,反而对主流文化和现成秩序摆出一副挑战的姿势,有点反叛,但并不完全对抗,也不至于构成威胁,它有革命性的一面,有时却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换个思路看青年,青年便不是问题而是社会之财富,进步之动力。新世纪中国青年文化从话语盲视走向精神自觉是我们所期待的。

文化自觉是什么?文化自觉乃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只有人们自觉认识把握了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并主动将之付诸社会实践,才可形成。文化自觉关注的是人自身的问题,关注人的解放的目的、价值及意义,它对社会发展起着定位和定向的作用。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文化规范不等于排他,兼容并包是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只有兼容并包的文化才可能交融、交

互、吸收、促进,故而不能用规范性来评价或取消非规范性,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依据于这一原则而引导着文化的发展,青年文化亦将在这一趋势中得到提升和强化,从而真正发挥其社会导进功能。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3页)文化问题历来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文化因素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战略选择,因此,它也就必定会为一定的发展战略提供支持。社会发展的演变是对这种现实趋势的理论表达,青年文化应该在其中有自己的声音。

第二篇: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昌吉州二中

钱小琳

【导课案例一】

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旅游节202_年6月26日开幕,以“魅力新疆、神奇昌吉”为主题,还举办昌吉花儿艺术节、2009第三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节、吉木萨尔县北庭旅游文化节等。新疆国际旅游节已成为对外展示新疆形象、【探究一】

1、你能说说州政府组织了哪项活动,并通过这项活动向外传递了哪些信息吗?

2、通过图片资料你能概括彰显新疆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品牌。

【展示图片】

【案例二】

看视频《张骞和丝绸之路》

【案例三】

这届旅游节还邀请200家国际旅行商和旅游批 发商、100家国内百强旅行商参加,共签约26亿元。也为农民工提供了11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民工纷纷来

我州打工。

【案例四】

图片展示:《大山学艺》

出“文化传播”的定义吗?(扩展: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传播、传播什么?)

【思考】

看视频,回答中原与西域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商品贸易的?通过这种方式还传递了哪些信息? 【探究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通过商品传递文化信息的吗?请举例说明。

【思考】

返乡的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播会起到哪些作用?

(提示:农民工往返城乡、昌吉城市特点、城乡有何差别)

【思考】

这张图片反映了文化传播的哪一途径?

【案例五】

展示《昌吉首届花儿艺术节》相关图片设计 右边两个问题。

【案例六】

展示《央视咨讯》——有关春节期间选择拜年 方式调查柱状图。

【案例七】

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 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 便、优良的学习条件,教育部决定设立海外孔子学院,202_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 举行挂牌仪式。随后,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 孔子学院也挂牌成立。现在中国已在80多个国家设 立了孔子学院。

【探究三】

1、如果你是花儿艺术节的负责人,你怎样通知参加 演出的演员呢?

2、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通知参加者 ?你能说说选 择这些方式的理由吗?

【共同感悟】

1、当今手机已成为重要的传媒手段。

2、旧的传媒手段仍未消失。

3、在使用传媒时,只选对的,不选流行的。

【共同感悟】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践行文化传播】

假如有远方朋友来我们昌吉州旅游、定居或投资,你该怎样当好宣传小使者呢?

(让学生明白既要做文化的传播者,更要做文明的传播者)

【补充资料】神奇昌吉——我知道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除有著名的天山天池外,境内还有始于汉代的西域历史名城——北庭都护府遗址、距今3000年的康家石门子原始生殖崇拜岩画、全国最响的鸣沙山及最古老的原始胡杨林,以及亚洲最大的恐龙沟和堪称世界之最的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此外,昌吉还有新疆“休闲之都”和“美食之乡”的美誉。

扩大宣传的有效模式。有利于推进新疆旅游资源的整合。202_年,新疆打造“四季宜居的旅游目的地”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新疆国际胡杨节”、“新疆冬季冰雪节”等节庆活动都将打造新疆四季旅游。

昌吉市是第五届新疆国际旅游节的承办城市,自年初以来,昌吉市先后实施了亚心广场东扩工程、滨湖河生态景观工程、清代粮仓等历史遗存布展工程和城市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城建等部门给主要街道换装了节能环保路灯,摆放了两万盆鲜花,还新建了城市雕塑、无障碍设施和路边休闲座椅,并对户外广告牌进行了全面规范整治;客运、工商、旅游等部门也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行业内广泛开展了“青年文明号”服务活动;卫生防疫、质量监督部门还经常对冷饮、食品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卫生、质量进行大检查,凡不符合卫生条件的一律停业整改;宾馆、饭店、商场等部门也加紧培训员工,积极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魅力新疆、神奇乌昌”为主题的第五届新疆国际旅游节6月26日上午盛大开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旅游从业人员。当日中外旅行商签约金额高达26亿元。

有“花儿之乡”之称的昌吉拿出了当家绝活“盖碗茶”大型歌舞进行表演,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当日,来自亚洲、欧美及大洋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家旅行商、近200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齐聚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共同领略新疆“三千里大漠风、五千年西域情”和乌昌地区独特的自然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据了解,第五届新疆国际旅游节的主题活动包括盛大的开幕式、大型歌舞演出、旅游论坛、新疆旅游产品展洽会和旅游推介会、精品旅游线路考察、“盛世华章”庭州文物展等。与此同时,昌吉乡村风情节、玛纳斯碧玉文化旅游节、昌吉“花儿”艺术节、乌鲁木齐清真美食节、乌鲁木齐丝路冰雪风情节、吉木萨尔北庭旅游文化节、瑶池王母蟠桃节、胡杨文化节、天山天池冰雪风情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也将相继展开。

第三篇: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吉安三中:段飞泉,时间:202_.4.15)

一、课标分析

本框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它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第二目说明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我们要自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学生分析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但是由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较弱,很难将获得文化传播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发现、感悟与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并践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

理解: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五、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授课时间:一节课(45分钟)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对话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到过井冈山? 学生甲:到过两次 学生乙:到过一次

教师点评:大家讲的很多,也讲得很好,佩服!从刚才大家讲的我们给它定位就是什么呢?学生5:步行街以经营商品买卖为主的地方,因此该街就是一条商业街。

教师:正确。文山步行街就是商业气息很浓的商业街。因而这条街的功能定位以商业为主,故也可称商业街、通过对商业街了解,我们知道这街的商业活动、商业贸易非常活跃。通过这条街的商业贸易活动,我们了解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如服装文化、小吃文化、风土人情等。请问这些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 学生6: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

教师:归纳的非常到位。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那同学们学过历史,能否举 出一个有关通过商业贸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例子来。学生:四海闻名的丝绸之路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通过这条有名的路,使中国的瓷器、丝织 品传到欧洲、非洲;通过这条商业贸易之路,使西方的音乐、葡萄等传入中国。因此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不错。历史知识学得不错。归纳:(1)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过渡:除此途径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文化传播?请同学看下面两幅图片(多媒体展示)

(三峡移民工程)

中国90年代的民工潮

合作探究:三峡移民,90年代的民工潮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组代表:山峡移民对中国文化交流意义很大。三峡工程的修建,需要大量移民迁移、安置。当迁移而来需安置的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时,移民与当地居民可以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交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组代表:90年代的民工潮,是中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历经风雨的“打工仔”、“打 工妹”从外地打工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 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 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教师归纳点拨:从这两组同学代表发言说明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查阅了资料并思 考,学习态度好,答得也出色。三峡移民与民工潮对于文化交流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想想看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 徙?并说说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请几个同学来说说)学生1:永嘉之乱时期,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造成这期间造成大量汉人南迁,同时也使北方的汉文化和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学生2:安史之乱时期,北方的连年征战,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 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 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学生3:靖康之难时,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 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学生4:这几次人口迁徙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 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历史上每当中原出现一个相对统一强大的政权,北方异族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来与之抗衡。总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异族的胜利告终,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处于弱势,所以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最终也会被强大的汉文明融化,并被逐一汉化,最终完成民族大融合。

教师总结:这几位同学讲得很到位。其实历史上每次人口大迁徙对各民族文化交流、相互借 鉴,相互融合起了不可估量作用。所以说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过渡:文化交流传播还有其他途径吗?

教师:请同学看下面材料(多媒体展示)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法国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目的地。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日增。统计数据显示,在202_年有1.07万名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截止到现在,在法国留学 的中国学生总数有30 000名左右。

问题探究:(1)中国学生到法国学习,其实就是到国外受教育。通过受教育,能学到 学到些什么?(具体谈谈)

学生1:到法国学习,可以学到法文,了解异国风情。学生2:可以学到法国先进技术,思维方式。教师:还有吗?

学生:也可学到法国的巴黎的舞蹈,了解法国的历史等

教师:很好。因此到外国去接受教育,也可以达到文化的交流,因此,这种文化交流传播的 方式是什么? 学生:受教育

教师归纳总结:教育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除了上述三种途径外,还有文化传播途径吗?

学生:亲朋聚会、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教师:不错。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过渡:文化传播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家每天都在体验着,参与着。那么,我们一般通过哪些具体的手段(工具)传递信息、情感呢?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请看多媒体展示:

(1)中秋话祝福:你是怎么样表达中秋祝福的,祝福手段是什么? 学生:一声问候,一张贺卡

学生: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封电邮

教师归纳: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1.传媒的含义: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教师:古人传播信息或文化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的? 学生:口语、文字

学生:烽火狼烟、鸿雁传书等

教师:回答很好。还有晨钟暮鼓、驿寄梅花也是古代传播信息或文化的重要手段。那现代传播文化的手段又是什么呢?

学生:印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教师:这些手段开始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传媒称作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含义:以印刷媒体为标志向大众传播信息文化的传播手段称为大众传媒 教师:从同学们讲的我们知道: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3、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方式: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

教师:同学们能否比较一下现代传媒同古代传媒比较,现代传媒有什么优势或优点? 学生:能够最大突破时空的局限,具有强大功能 教师:回答不错。请看下面画面(多媒体展示)

合作探究: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同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

请说说有哪些办法可以在青少年中传播环保意识?(提示:借助一定的媒介实施一定的做法或传递环保意识的方式和媒介)学生讨论发言:

(1)及时提醒和制止身边的青少年破坏环境(口语)(2)学校增加环保课程,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文字)(3)销售绿色产品并在上面标注倡导环保的图文(商品)(4)在电视上播出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电视)(5)开设关于环保的综合网站或论坛(网络)

(6)在报刊中开辟环保专栏(印刷、报刊)

„„

教师点评:大家回答到位,非常了不起。

(过渡)中国是世界文明四大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祖先辛勤劳作的结果,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为我国文化的辉煌创造条件。因此,我们要使中国文化再创辉煌,必须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师: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

1、文化交流的作用

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视频)202_年 “中法文化年”活动 教师:中国与法国开展文化年活动有什么作用

学生1: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学生2: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很好,那我们中学生能为传播中华文化做些什么呢?

学生: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生: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

教师:回答不错。下面我们听一曲歌曲再次感受一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结束。

欣赏视频:《中华文化传播的美丽使者----邓丽君》

(四)本框知识框架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2)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的含义

——大众传媒含义

——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文化交流的作用 ——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五)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强调的是()A.知识的重要作用

B.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C.文化交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2.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一些国家还聘请华文教育的志愿者负责汉语的教学。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益处在于()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②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③有利于把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到中国文化之中④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创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

3.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而现在,网络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革命。这说明()

A.各种文化传播方式各有其特点

B.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C.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消失

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这表明()A.文化产品贸易就是为了进行文化传B.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C.只有文化产品贸易才能进行文化的传播D.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我们的使命 非选择题

1.利用网络你可以用以往难以想象的速度查阅到你希望得到的资料;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你可以和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或陌生人进行交流、抒发情感、娱乐游戏„„

你能说明“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特点吗?

(六)、教学反思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的教学尽量立足学生实际,坚持 “三贴近”原则,使课堂教学气氛浓烈,教学效果不错。

2、教学方法上,重视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探究教学融合为一体,既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落实合作的方式、探究的过程,达到收获知识,内化为自我的目的。这符合新一轮课改提出高效教学的必然趋势。

3、在教学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 在教学中发现课堂时间太紧,有时感觉课上得很仓促,无完美感,有时甚至上不完课。 本节课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在课余完成,尤其是有关历史的探究题,教师无法更多的 把握学生课余的合作探究情况,因而课堂合作探究仅成为部分学生的合作探究,不能很好的落实全体学生的合作探究。

传统文化

(2)请你就如何将古龙而深厚的宣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光大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答出“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指导思想”、“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五个方面中的三个方面即可给满分。其它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8、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lO分)(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2分)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类似端午节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

(4)我们年轻一代,应该肩负起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化、分化的图谋。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将三个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理由。(9分)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塑造人生。(3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3分)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2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8、近来,重新诵读“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在全国掀起高潮,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儿童加入其中,有的地方还准备将“四书五经”等篇目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此,有人表示赞赏,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请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读“四书五经”活动的看法。(9分)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继承和发扬。(3分)

(2)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局限性,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清其精华和糟粕,不可全盘吸收。(2分)

(3)发展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还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分)

2文化与综合国力

3、材料一:20世纪中叶,面对超级大国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我国在技术基础薄弱而又得不到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相继制造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202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我国成为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谈谈你对文化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结合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谈谈材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14分)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6分)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不断开发我们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8分)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9分)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6分)

[答案](1)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每个要点3分)

(2)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5分)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提高江苏文化消费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提高江苏文化消费水平对江苏社会发展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江苏科技、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文化生产力水平。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促进江苏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④文化塑造人生。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简要从文化的作用说明世界各国要高度重视增强在国际交往中的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在国家间综合国力对比中的分量越来越突出,当今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的竞争。(4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中,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4分)

(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努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1分)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3文化竞争力

⑴含义: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⑵表现: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素质人才

⑶重要性: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⑴从物质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⑵从精神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⑵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⑶转变政府职能

⑷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⑸“人才兴文”战略

⑹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4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①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文华多样性

材料二: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理解和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人们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4分)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4分)(2)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4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多样性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体现了什么道理?

①这说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② “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因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具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这一段可回答为什么要做到“各美其美”?)③“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一段可回答怎么样做到“美人之美”?)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确良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于202_年8月18日至8月26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据了解,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为亚洲各国的不同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有人认为,文化唯有交流才能创新,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1)这个说法是片面的。(2分)

(2)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文化要创新就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4分)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而且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必须注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3分)

(3)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

(4)文化要创新,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3分);

(5)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分)

各国为什么应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各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取长补短”。

(3)各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承认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所以,各国应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

3、202_年夏季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设计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向世界各国来宾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他们切身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

(1)各国在举办奥运会时,为什么设计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尊重发展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这是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6分)

2)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①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必须做到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只有克服那些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以及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向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第四篇:《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后练习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①古代商旅活动 ②网络互动 ③教育 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 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2.202_年4月22日,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南海口落下帷幕。本届书博会展出各类出版物35万多种,其中新书10万种左右。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超过26万人次,出版物订货达11亿元码洋。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的途径有()①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②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来传播文化 ③通过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来进行文化传播 ④通过展销图书的文化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 A.②③

C.①③

B.②④ D.①④

3.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

他们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A.商贸活动

C.教育

B.人口迁徙 D.口语传播

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更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关于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正确的是()A.教育始终借助大众传媒

B.大众传媒使教育突破了狭小的课堂,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C.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传媒也日益多样化 D.教育的普及加速了文化传播

5.202_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在央视与全国中小学生见面,实现了2亿多人同上一节课,这得益于()A.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B.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 C.教育的传递文化功能 D.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6.202_年5月下旬,国内首部以90后生活背景为题材的《我们都是坏孩子》在各大网站震撼上线,一周的时间赢得数千万的点播量,一时间成为眼下青春题材中最为火爆、话题最多、争议最大的电影。这说明()

A.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经济的反映,应兼收并蓄

B.一种文化产品能够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现代技术和传媒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C.只有现代技术和传媒传播的文化才是先进、健康的文化 D.网络是文化交流的最好途径

7.202_年 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由于电视和网络的现场直播,我们目睹了整个过程。这说明大众传媒()A.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B.已取代了旧的传媒

C.将导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吞并 D.将逐步弱化文化的多样性

8.202_年5月,一条卖“特小凤”小黄西瓜的微博在网上被众多嘉兴网友转发,微博账号的主人潘道君是一个有着10多年西瓜种植、销售经验的瓜农,微博营销帮助他在一月之内卖掉上万斤西瓜。微博能帮助销售商品是因为()A.微博作为一种交流平台,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

B.微博依托网络技术,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 C.微博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媒体 D.微博原创性、便捷性日益凸显

9.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A.削弱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B.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C.制约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

D.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0.202_年6月5日,保加利亚索菲亚孔子学院在索菲亚大学大礼堂举办“中国文化日”活动,吸引了150多名中国文化爱好者。当天的活动包含了中国武术、舞蹈、戏曲、歌曲、美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吸收各国文化成果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等。假如让你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202_年浙江杭州将举办第15届西湖国际博览会。西博会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杭州的窗口。上述材料说明()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③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统一 ④文化交流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D.②③

C.①④

二、非选择题

13.202_年6月,中国电信喀什分公司与喀什地区教育局签署全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智慧校园”光纤接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喀什“智慧校园”全面合作正式启动。该合作项目涵盖了喀什地区211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它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通信技术,开展远程网络培训,组织网络教研活动,帮助偏远乡村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

运用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14.202_年“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5月14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针对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开展的大型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打造对阿文化交流的新品牌,塑造中国文化崭新的整体形象,向阿拉伯民众呈现一个涵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艺术“中国梦”。据介绍,目前已开始实施的文化活动项目包括202_年春节期间

在埃及、卡塔尔、阿曼等国家举办的“欢乐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以及第28届沙特“杰纳第利亚文化节”中国主宾国活动。

(1)运用文化多样性有关知识,说明在埃及、卡塔尔、阿曼等国家举办的“欢乐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的合理性。(2)结合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阐明在埃及、卡塔尔、阿曼等国家举办的“欢乐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的意义。参考答案:

1.【解析】 ⑥为单纯的科研活动,故不选。

【答案】 C

2.【解析】 图书交易博览会一方面通过图书这种商品的交易传播文化,同时通过展销图书这种文化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①④正确;②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

【答案】 D

3.【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闯关东”属于人口迁徙活动,“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故B符合题意。

【答案】 B

4.【解析】

A错误,C、D没有指出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答案】 B

5.【解析】 借助大众传媒才能同上同一节课。A、C、D不符合题意。【答案】 B

6.【解析】 A与材料不相符。C错误,并非所有的现代技术和传媒传播的文化都是先进、健康的文化。D错在“最好”。

【答案】 B

7.【解析】 电视和网络属于大众传媒手段,现阶段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A项正确。B、C、D观点均错误。

【答案】 A

8.【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相关知识点。A表述绝对化;C的后半部分是口语的特点;D是微博的两大特性,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9.【解析】 A、B、C说法皆片面,排除。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D当选。【答案】 D

10.【解析】 本题考查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应是各国优秀文化成果。④“趋同”说法错误。

【答案】 C

11.【解析】 题干要求的是“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文化渗透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推销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排除③。④中的“文化一元化”说法错误,应排除。

【答案】 A

12.【解析】 ③④表述错误,①②符合题意。【答案】 A

1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多媒体远程教育”、“零距离”教学,可筛选出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功能、互联网的特点、教育的重要性等知识点。

【答案】 ①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4.【答案】(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③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②有利于吸收其它各国文化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第五篇: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世界个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不同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2.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了解文化的传播与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3.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国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目:生活中的文化传播,通过活动引入,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文化传播,结合相关活动,理解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目: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不断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外语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当今世界,科学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们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要结合教材、配合探究性活动,采用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拓展内容以及思考题、作业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选择导课案例、录像、资料,设计探究活动,选择投影、多媒体教学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挑选典型的图片、音像、文字资料的观念教学辅助手段。

2.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了解现代文化传播的途径,了解大众传媒的不同特点,并选定重点发言人。准备发言或参与讨论的讲话要点,发言提纲。【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

2、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怎样做?

导入: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必然要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过程也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____培根

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很重要的。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传播的现象无处不在,旅游归来,收看新闻,收听电台,家人聚会,朋友聚会等都属于文化传播现象。文化的交流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具体来说

1、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从古代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到今天的网络、手机等,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途径来实现。

2、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活动:丝绸之路(展示丝绸之路图片,结合探究活动2简单介绍)

人口迁徙:秦、两晋、唐末、两宋(结合探究活动3说明,简单介绍客家人的由来)

教育:学校教育、远程教育

各种经济、政治的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先进。现代文化传播已经不仅限于这些,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传播的媒介

2、发展: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现代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手机、电子读物等

各种现代传媒的作用各具特色,各有优点。

(学生讨论并畅谈各自的优缺点)

归纳: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媒的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穿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过渡:文化多种多样,传播的途径也日益丰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我们也不断吸取别国优秀的文化。

你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吗?

(学生讨论回答)

a、张骞出使西域

b、晋朝法里南亚之行

c、唐朝玄奘西行

d、明代郑和下西洋

e、1271,马可波罗旅行到中国,著《马可波罗行纪》,详细介绍中国。

f、202_年中法文化年(简单介绍、展示相关的图片,主题:浪漫、创新、以认为本)

1、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总结:从张骞到郑和下西洋,到中法文化年,历代的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论青年文化在传播中的社会导进功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