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摘要: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在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的极其有效途径。关键词:文化和谐社会基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成果。它的基本内涵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文化系统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人类愈是进行高度的文化创造,也就愈能发展自身生产、劳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其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文化环境上。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其一,随着我国社会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职工,以及进城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农民阶级发生了新变化,务农比重下降到.三是在社会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变化一方面使阶级基础增强、群众基础扩大,另一方面,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的渗透,改革开放带来的环境变化和人口流动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趋势的影响,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产生的群众对权威和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已经减弱,独立性、民主性、多元性开始凸现。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而文化的功能正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一旦形成体系之后,人便成为文化得以表现自身的工具。可以说,每一类人都受一组特定的文化要素支配和控制,文化环境造就了人。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其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发展文化有利于树立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区域形象,扩大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外资,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人文环境;有利于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有利于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因此,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和城市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已经提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方向深化,使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生巨大内驱作用,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的极其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首先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过渡正在加速,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与文明发展的新的巨大空间,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基础,提出文化立省的战略,就是通过文化发展与文化变革,再造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省,指引广东文化新的发展及文化形态新的变革,全面改善和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与素质,并借助优势文化平台,全面提升广东的综合竞争力,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领导者、管理者对文化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位,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发展战略,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2、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这种文化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开放、兼容文化的集合;必然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既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并与自然和谐的人,形成强势发展的能力。
3、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必须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引导。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千金难求的,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靠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脉络,对于广东而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域外文化揉和而成的岭南文化。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必须加以扬弃和改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从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在互相接触中不断修正,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内地各省调入广东人员增加,海归人士加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各种文化的冲突撞击十分明显,经济地位及文化层次高低不同,复杂多样,更加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体系,兼收并蓄,扬善抑恶,以其博大深厚的基础,来影响、引导人们统一思想,聚合人气,稳定社会。任何狭隘的地方主义、盲目排斥情绪和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值得关注的是人类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深刻革命和创新,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这种趋势必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我们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4、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是抹杀个性,而是提倡文化个性。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总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求实务真,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之自成系统,别具风格。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自然也是根据广东省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整合广东文化资源,包括对岭南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的新岭南文化体系;广东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犹为重要。我们应该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开阔视野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腐朽落后的东西。突出地方特色,发掘潜在优势,建设高品位现代文化,坚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满足群众需求,夯实发展基础。
5、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各公共事业部门和各社区、各个经济单位,以及每个公民共同的责任。大家都有义务主动承担起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文化、知识文化承传、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强大的科学知识、先进文化的应用、转化能力,使科学知识与先进文化转化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建设以现代市场经济伦理和民主法治精神为支柱的先进制度文化,形成发展的制度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扩大文化的开放、交流,形成强大的文化吸纳和辐射能力,成为建设和谐广东的坚实的精神支撑。
第二篇: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文章标题: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摘要: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在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
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的极其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和谐社会基础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成果。它的基本内涵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文化系统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人类愈是进行高度的文化创造,也就愈能发展自身生产、劳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其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文化环境上。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
其一,随着我国社会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职工,以及进城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农民阶级发生了新变化,务农比重下降到.三是在社会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变化一方面使阶级基础增强、群众基础扩大,另一方面,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的渗透,改革开放带来的环境变化和人口流动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趋势的影响,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产生的群众对权威和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已经减弱,独立性、民主性、多元性开始凸现。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而文化的功能正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一旦形成体系之后,人便成为文化得以表现自身的工具。可以说,每一类人都受一组特定的文化要素支配和控制,文化环境造就了人。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其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发展文化有利于树立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区域形象,扩大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外资,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人文环境;有利于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有利于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因此,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和城市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已经提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方向深化,使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生巨大内驱作用,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
解宽容的和谐广东的极其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首先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过渡正在加速,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与文明发展的新的巨大空间,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基础,提出文化立省的战略,就是通过文化发展与文化变革,再造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省,指引广东文化新的发展及文化形态新的变革,全面改善和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与素质,并借助优势文化平台,全面提升广东的综合竞争力,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领导者、管理者对文化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位,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发展战略,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2、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
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这种文化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开放、兼容文化的集合;必然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既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并与自然和谐的人,形成强势发展的能力。
3、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必须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引导。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千金难求的,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靠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脉络,对于广东而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域外文化揉和而成的岭南文化。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必须加以扬弃和改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从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在互相接触中不断修正,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内地各省调入广东人员增加,海归人士加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各种文化的冲突撞击十分明显,经济地位及文化层次高低不同,复杂多样,更加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体系,兼收并蓄,扬善抑恶,以其博大深厚的基础,来影响、引导人们统一思想,聚合人气,稳定社会。任何狭隘的地方主义、盲目排斥情绪和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值得关注的是人类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深刻革命和创新,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这种趋势必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我们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4、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是抹杀个性,而是提倡文化个性。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总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求实务真,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之自成系统,别具风格。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自然也是根据广东省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整合广东文化资源,包括对岭南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的新岭南文化体系;广东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犹为重要。我们应该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开阔视野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腐朽落后的东西。突出地方特色,发掘潜在优势,建设高品位现代文化,坚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满足群众需求,夯实发展基础。
5、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各公共事业部门和各社区、各个经济单位,以及每个公民共同的责任。大家都有义务主动承担起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文化、知识文化承传、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强大的科学知识、先进文化的应用、转化能力,使科学知识与先进文化转化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建设以现代市场经济伦理和民主法治精神为支柱的先进制度文化,形成发展的制度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扩大文化的开放、交流,形成强大的文化吸纳和辐射能力,成为建设和谐广东的坚实的精神支撑。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第三篇: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继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不少人却感觉不如以前幸福了,以至于有人说,“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空间越来越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生活到处都是烦恼”。究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恐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舒心、幸福的生活,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也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这样。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和谐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创造和谐文化和建构和谐社会的思想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创造和谐文化和建构和谐社会的科学论述的当代发展和理论创新,同时又是对以和谐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说,和谐文化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一次具有标志性的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文化创造。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和谐文化健康发展。
促进科学发展需要建设和谐文化。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为了人民群众。能否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们是否有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意识。比如,在经济发展中,很多地方认识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而有些地方仍固守“环保环保不如财宝”的观念,这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效果。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刚刚闭幕的第八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也将和谐文化作为现阶段文化建设主题,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和谐文化就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使和谐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有效地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整合人民内部不同利益诉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升和规范多样性,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加强文化自身的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在我国,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
第四篇: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尊敬的党组织:
我们党中央一直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在我看来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帮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隐性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总是力图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以便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给出一种价值标准,使这种标准内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和约束力,在人们依据这种标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能够“发而皆中节”,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创建和谐文化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方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会体制及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哲学理念、新的实践逻辑,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人民、推进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和思想动力。和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值得我们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层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哲学。作为文化哲学,它研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般规律和根本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谐哲学”,强调各种积极的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动互补,同心协力,为振兴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和谐哲学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所以,和谐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度和广度上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激荡着和谐文化产生强健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其次,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能力。文化的作用在于化入人心,日渐渗透,成为人们修炼素质和习惯的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等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在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选择中,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冲突、高雅与通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现象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斑斓与喧嚣同行。我们面对多样性,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妥善处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和谐文化的能力,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和谐文化需要对多元文化产生认同,不能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应运用和谐文化的操控能力,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力。
第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预备党员,我们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汇报人:
XX年XX月XX日
第五篇: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廊中的宝贵遗产。在这幅传诵千古的画卷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画技,巧妙地以鸟瞰式的构图,生动艺术的再现了我国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盛世风貌。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可用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来概括。浩如烟好,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发展,巩固中成为维系民族感情,传承民族历史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当今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和谐文化,成为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话题。
近代以来,国势衰落,外敌入侵,我国文化遗产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的野蛮的破坏和疯狂的掠夺,在我国文化遗产史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伤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政界到学术界,从学术界到民间,从来不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和社会认识的偏差,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容乐观。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和谐文化与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的时代脉搏是相一致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和谐文化具有现实紧迫性。
以和谐的理念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认识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进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和谐理念处理好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当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出现矛盾冲突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划,把该保护的保护起来。像重点文物、历史街区、各种人文遗迹、代表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乃至大的城市格局等等,都要在规划中予以保留;在开发文化遗产过程中,要始终确立保护性开发为主导,把历史遗产作为一种保护性的资源,而非开发性的资源,合理利用,防止“杀鸡取卵”,保护工作永远处于第一位;要突出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个性化、特色化,充分利用历史的、地域的、现代的多种文化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使文化遗产开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以和谐理念完善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并完善逐级申报、专家评估、政府审批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命名制度,把各级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申报制度工作有机地衔接起来。按照文化遗产的价值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对于不同等级的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也应有所区别。二是与时俱进地进行管理。文化遗产事业已不仅仅是文化问题,经营问题、市场问题、非营利制度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都是构成现代文化遗产管理的主题。另外,对文化遗产概念和保护概念的认识,也要不断扩展和深化。三是根据中国特点进行管理。在改进文化遗产管理时不能一味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与标准,应该以我国的独特性去补充和丰富世界遗产事业。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文化遗产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而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