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必春演讲
有首歌里这样唱到:是草原就会敞开绿色的胸怀,是雪山就会奔涌白色的浪花,是雄鹰就会永远伴随着蓝天。在这里,我想说,是人民法官,就要在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人民法官为人民”绝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高喊一声就抛之脑后,也绝不是一首昙花一现的流行歌曲,哼哼两句就弃之不顾,对于我们法官而言,它难道不是一曲永恒的主题歌吗?它难道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吗?
看,翠屏区法院的法官们一句问候亲民,一张笑脸迎民,一杯茶水敬民。全院上下,个个有目标,人人是挑重担,让当事人说理,让债务人诉冤,认真履行审判职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全力打造阳光下的审判。
我看到了,关爱莘莘学子,他们走进中小学校,把法制宣传。我看到了,方便群众诉讼,他们走进农家小院,把案件审判;我看到了,对寒门学子,他们伸出援手,对孤寡老人,他们关怀备至,为汶川玉树地震,他们献出爱心,累计捐出数十万元。
我更看到了,为当事人利益,他们在正月十五,放弃与家人相守的喜悦,顶风冒雪,奔赴千里之外进行财产保全。为解决申请人无钱看病的燃眉之急,他们连夜驱车到宜宾县永兴镇,送上2万元执行款。为了让被告人安心改造,他们奔走疾呼,费劲周折,终于把被告人孤苦伶仃的孩子安置在了儿童福利院。在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不能不讲。
去年夏天,一个叫冯心妍的七岁小姑娘把父亲生前的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支付遗属补助费。小姑娘三岁时就失去了爸爸,妈妈常年生病,家里已经接不开了锅。为查清案情,身怀六甲的州法官头顶炎炎烈日,辗转数十公里,做出了支持小姑娘诉讼请求的判决。而这一切,我们全然不知。当小姑娘满含热泪高举感谢信踏进法院的那一刹那,我们才知道她为调取证据,她拖着笨拙的身体,迈着沉重的步子,奔波于大街小巷。双腿肿的发亮,她不吭一声。嗓子渴的冒烟,她不说一句,累的气喘吁吁,她毫无怨言,冒着可能早产的危险,坚守者正义在我心,天平显公正的誓言。那一刻,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朋友们呀,你们要知道,周红法官她是高龄产妇,身体比我还瘦,比我还弱,此前还晕倒过好几次。在座的女同胞们,您也许和我一样,是一个妈妈。您应该知道一个孩子对妈妈意味着什么,您应该明白这其中的痛苦与辛酸;在座的男同胞们,您也有深爱的妻子和亲爱的姐妹,如果她们为工作操劳成这样,您是否会心疼的掉下眼泪?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向周红法官捎去一句深情的问候:周红法官,你辛苦了!
朋友们,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这一桩桩为民的益事,不正是对“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 最真实最生动的诠释吗?不畏艰险,他们用生命铸就忠诚;亲民爱民,他们用行动彰显正义!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展现了法官的风采,昭示了天平的公正,赢得了人民的信赖!
我的演讲虽然就要结束了,但我相信“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在这浩瀚的世界里,唯有两样东西与法官的生命同行,一个我们胸前闪亮的国徽,另一个就是司法为民的光荣使命!
第二篇:肖磊演讲
这个时代至少能够承受你们的理想 来源: 肖磊的日志
6月份,学校就要求我,就大学辩论,为即将入学的11级本科新生做一堂新生教育。这类任务我一向发憷,为了避免自己说出类似“你们在大学要接受的第一个教育就是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教育”之类的话语,我第一反应就是把这个任务推给了常乐。(但我后来意识到,一般来说,虽是一个资深党员,但乐乐同学在公众场合的怨念和杀伤力远大于我)。结果一向大姐作风的乐乐同学完全没有接听团委老师的电话,我遂再次被怨念很重的校会小朋友抓住了。
后来的2个月,一向患有定稿困难症的我(还记得国辩期间,某位长发飘飘的师姐@吴琼常常一脸崩溃对我说,来帮忙做做自由辩吧,别改价值了,一会儿没看住你,你都改了5遍了!!),在莫名其妙的责任心的驱动下,几乎把发言稿改了近10遍。实在太为难洒家了,对刚进大学的新生介绍辩论赛,这个工作其实任何一个大二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得比我好。我多想像当年某位长发飘飘的师兄@吕牧栋一样,很淡定地说:“好好读书,别的没什么可说的,说了你们也不可能懂”,然后扬长而去。可是考虑到礼堂没有专门的逃生通道,我还是放弃了这个真实的想法。后来,考虑到太抽象的结论新生听不懂,太具体的技术我自己不会的情况,我打算以在HW时面对客户咨询最熟练的方法“Draw a general picture”,于是发言就变成了一篇近4000字的宏大叙事史料文。
然后,昨天晚上一下飞机,收到校会短信,调整发言时间每人限制在5到7分钟。坑爹啊,洒家的结辩陈词每回删一句洒家都肉痛得上蹿下跳(结果每次都是洒家面壁而立,捂住双眼,一脸悲愤,对面两人遂低头猛删稿@常乐@杨剑涛),这回要让洒家删2000字,小朋友啊你们删了我算了。
遂长吁短叹删改了一晚,洒家上午乐乐呵呵去昌平了。发言时,洒家排第一个,乐乐呵呵说完了。然后,其他本科的发言人登场了。坑爹啊,小朋友们你们不带这样的,在洒家如此守规矩的时候,你们每人都至少说了个20分钟,于是一个上午的礼堂后台始终回荡洒家阵阵“太狠了,厄太保守了啊”的哀嚎。
言归正传,下午洒家看完自己熬夜改的稿后,发现通篇排比,发现洒家又动感情了。罢了罢了,等洒家安顿下来,找个时间,好好写写这些年这些事,也算别让许多劲爆的史料在洒家处失传罢了。
另,我赶脚各院辩论队队长应该请我吃饭,我这么拼命做广告来着。这个时代至少能够承受你们的理想
——2011级新生入学教育仪式上的致辞 各位同学:
大家好!转眼,这个18岁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大学,这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概念,将从现在起,在你们面前掀起它神秘的面纱。
而今天,据我的研究生毕业,却已不足一年了。大学,这场盛大的电影,我已用心灵与灵魂完成了自己的体验,现在与诸位分享其中关于辩论的记忆和片段,也许对你们,是一次剧透,对于我,却仅仅是一份纪念了。
与辩论结缘是在05年的秋天,那时的昌平远没有现在繁华,一到大风天,我们往往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午后却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的我,刚刚大一,还沉迷在斯密和休谟的传记中,非常羡慕他们在格拉斯哥和牛津渡过的大学时光,总是憧憬着在古老的图书馆长廊中,在夕阳的余晖下,诵读经典,谈古论今的书卷生活。渴望书卷气息的我,面对着充满乡土气息的昌平,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内心充满了焦虑。很快,我发现了一群看起来更焦虑的人:他们来自一个叫做辩论队的神秘组织,他们总是满面忧虑、苦大仇深,在礼堂、学术报告厅、阶
梯教室,他们在一个个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互相争吵,然后围观的群众还抱以热烈的掌声。更可怕的是,争吵的优胜者,还可以和江平老师的握手并接受物质奖励!看着这一切,我年轻的心很快在风中凌乱了,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他们。从此,大一生活开始紧凑了起来,除了学业之外,我几乎把课余时间,全花在了辩论训练上。每天早上8点,我和队友们准时冲进图书馆,借到学长推荐的书籍,回到封闭的训练教室,以杀气腾腾目光,咬牙切齿地阅读着那些经典。从庄子到叔本华,从尼采到哈耶克,从王阳明到曾国藩,我们以两天一本的速度消灭着图书馆社科类的库存。海量的阅读,然后是海量的概括、反思,海量的即兴演讲、模拟比赛,那时的我们总是如此不知疲绝,如此如饥似渴。毕竟那时,我们在内心深处都怀着一股斗志。那是2005年,法大辩论正处于一个低谷。校队自80年代建队,90年代中兴,2000年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八强,02年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季军后,竟在03年解散了。同年,法大辩论王牌社团,由江平老师亲自命名的“光政辩协”也宣告解散。02年至05年三年,没有正式的校队,没有正式的校外比赛,但还好,法大辩论人没有放弃。没有了校队,我们还有院队,没有了校外比赛,我们还有校内比赛,只要有队伍在,有比赛打,法大人不会让辩论这片旗帜倒下。3年的韬光养晦,反而使得法大各学院辩论文化百花齐放,法学院注重理论,辩风如重剑无锋;国际法学院辩风华丽,陈词时字字珠玑;民商院善以生活阐释逻辑,辩风清新,深入浅出;人文院更深具哲学伦理之优势,价值升华感人至深。法大辩论人,漫步在多样的文化丛林之中,心中总有一个感觉,这丛林背后,分明蕴含着一股熊熊烈焰,一旦冲出藩篱,必将一鸣惊人。
但在这个时期,我却正处于巨大地挫折期。大一一年,我参加了7场比赛,1胜6负,成绩远逊于中国足球队。连续的失利,让我开始反思,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参加辩论?是为了鲜花与镁光灯?是为了幕布拉开,掌声四起?但这些我们可以靠歌唱比赛获得、可以靠篮球比赛获得,为什么一定要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参加辩论比赛呢?我想,是因为我们不甘心。我们不甘心在大学仍然只被灌输,我们不甘心自己20岁了仍然无知而缺乏社会常识,我们不甘心自己在应试教育下注定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我们更不甘心当走入社会时,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由表达的能力。
我相信这个时期,无数优秀的法大辩手也经历了与我一样的痛苦反思,所以当2006年法大校辩论队时隔4年再次成立之时,年轻的法大辩手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2006年9月,我们一路击败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获得熙言杯京津地区高校辩论赛冠军。那是法大时隔4年首次校外比赛夺冠。我无法忘记那个夜晚,那个金色的塑料奖杯被我们视若珍宝,即使在吃晚饭时,也是人人传递,爱不释手。那疯狂的劲头,几乎让邻座的客人,以为我们在击鼓传花。2个月之后,我们再获五洲杯北京大学生辩论赛冠军。夺冠的那天,我们坐着一辆破旧的小面的,一路颠簸从传媒大学赛场回到昌平。那天晚上下着很大的雪,大家在车里横七竖八,睡倒一片。我记得一位队友@吴琼在朦胧中,说她夺冠最大的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出门打比赛可以坐轿车而不是挤面的。
但谁能想到,就是为了实现这样微小的理想,我们竟开启了一个属于全体法大辩论人的光荣时代:07年8月,全国大专辩论赛季军;07年11月,中国名校大学生邀请赛冠军;08年6月首都高校大学生辩论赛冠军;10年4月,天伦1506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冠军;10年10月,全国大专辩论赛亚军。5年来,我们39战,36胜3负。我们不但坐上了轿车,还坐上了火车、坐上了飞机,我们在北京、在上海、在佛山、在香港、在青岛,一次次发出属于法大人的声音。
5年间,我们近乎自虐地将辩论赛加进了极大的信息量,因为我们坚信事实和证据是任何言说的底线,所谓唯价值可辩,不过是无能力挖掘事实的推诿;我们排斥以类比去诠释道理,因为我们根深蒂固地怀疑比喻的力量会混淆事物的本质;我们更不会迁就于电视传媒追求的效果,而去刻意呈现灵机一动或是灵光一线,法律人永远从事实出发,以良知说话。虽然我
们有时的确会因此失利,但那又何妨?不要忘记,电视辩论赛,这只是最低层次的辩论。我们怎么会一辈子拘泥在这种游戏中?我们必将走进法庭、走进社会,以双眼辨别是非,以双手评断善恶,以自己胸中这颗律动的心代表这个社会最后的良心。所以我们所追求的辩论是什么,2007年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夺冠后,我们的教练也是我们的师兄,2000级的赵琪昊师兄写下了他的答案:“辩论于别人或许是生活,轻松惬意,并且高朋满座;而辩论于我,却是理想和某种意义上的事业,步履艰难,并且殚精竭虑。我甚至希望它是改造这个社会的某种途径,为远离无知和麻木,为免于恐惧和匮乏,为自由及平等。”
这是他的答案,这也许也是法大全体辩论人的答案。今天,我无法教给你们任何速成的秘诀,我只能给予你们一个基本的建议:也许,你们在未来,很快会学会沉默,学会圆滑,学会现实,但至少请在大学时代留下一点呐喊,一点锋芒,一点理想。至少你曾经呐喊,这决定了你的视野和魄力;至少你曾有锋芒,这决定了你的意志和勇气;至少你曾有理想,这决定了你的良心和底线。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疼痛,但它至少在扎实地进步;这个时代承受不了太多的变革,但它至少能够承受你们的理想。这或许终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出生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你们,来到了中国法治发展初期的最高法学学府,这里有充满着人文气息的课堂、这里有为民主自由发出的呐喊、这里更有推动中国改革的激情和激情背后的智慧。
你们必将在这里成熟,你们必将在这里完成启蒙,你们也必将从这里出发,去践行自己的理想。最优秀的你们,在最好的年华,来到了最成熟的法大,这样的风云际会,会产生怎样的因缘际遇,一切留给历史的去述说吧!谢谢!肖磊
2011年8月29日于昌平礼堂
另附三张图片怀旧一把,很久没有用05级法学院肖磊这个称谓了
第三篇:肖含2013春学期教学计划
2013春学期教学计划
肖 含
2013年2月25日,随着学校报名工作的顺利完成,春学期也正式开始了。由于这学期教学时间较短,课时紧张,再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各班英语教学做了如下计划安排:
一、各班分组情况:
根据各班人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负责督促各组员做作业和帮助他们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学习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学生平时的表现,如作业工整、完全正确,上课主动积极回答问题者每次以5分制进行加分,如果是小组活动则加在小组上。早自习时每上完一课,安排学生进行背书,朗读所有的单词和句子,要求发音标准,清晰,知道其意义。下自习前统计背诵学生情况,小组人数背诵最多者实行加分奖励。期末考试前再统计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得分最高的小组所有成员将会以实物进行奖励。由于班级较多,现只举一例:三年级分组情况:
第一组:李秋飞高凤瑶赵心胡丹祝杰
第二组:何静怡胡婷婷高俊李长城易红霞蒋容备注:(每组第一名学生为小组长)
二、教学安排:
五-六年级的教材按照单元编排,一学期共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共三课,所以一本书一共是九课。根据学校的课时和这学期的时间安排,我计划每一周上一课,一个月上一个单元,再根据学生的接收和反馈情况做适当调整。前半学期的早自习学生根据每一周的教学内容背诵所学过的新课内容,巩固新学的知识。后半学期的早自习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所学的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听写强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会发音标准清晰地读每一课的重难点单词,句子。最后剩下的时间用来总复习,一周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根据测试情况再进行筛选复习。
三-四年级的教材是按照二十六个字母编排的。根据教材编排,我计划一个课时上一课,再根据每课内容的多少自行调节。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要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朗读单词,正确掌握单词的读音和书写格式。新课结束后所剩时间用来总复习,每复习一个单元便进行一次单元测验,再根据测验结果逐一加强复习。四年级早自习的时间也是加强学生的单词读音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读英语,开口说英语。并根据上课内容背诵所学单词、句子。
所有年级最后总复习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期末模拟考试以此检测他们对整本书的掌握情况。
2013年2月25日1
第四篇:肖磊毕业演讲
我是法大人
——在中国政法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当黑色的学士服凝重在你我身上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要说一声:“再见了,法大”。
看着我们的伤感,也许长辈们会说,和漫长的人生相比,和生命中一次次不可避免的分别相比,这一刻,不算什么,不必在意。但是我在意,我们在意。因为,我们不知道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会行走到哪,我们只知道这一刻,我们人生中前23年最美好的1460个日夜留在了这里;我们不知道以后还要经历多少分别,我们只知道这一次,我们要和自己习以为常了16年的生活方式说再见了。
我们饮尽杯中的酒,最后一次体味所谓的年少轻狂。我们用力地歌唱,我们知道以后我们的歌声不会再如此的肆意而响亮,我们用力地拥抱,我们知道我们以后很难再用这种力度去拥抱任何一个人,我们疯狂地拍照,甚至四年来第一次抱怨:“法大太大了!我无法把自己烙印在她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样一个温馨道别的时刻,请允许我仍然从感谢开始:
感谢法大,每一所大学的教育都能让人的知识结构有所完善,但法大却绝不不仅提供知识。在这里,我们完成了认识的启蒙:
无论我们追求的是“法治昌明”,“人文精神”或是“商经天下”,我们至少都学会了将书桌与社会相连接,而不是想当然地把强势话语与真实相连接;我们至少学会了保持独立地思考,不偏信,不盲从;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法大人”。这个称谓,与专业无关,它代表的是一种特质与精神,一种直视事物本质的特质,一种恪守底线,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
区别于任何一所大学,在同龄人满足于良好的职业和谋生的技能时,我们却都已或多或少地将自己的理想与这片国度上民众的幸福相联系,并愿意为此步履维艰,殚精竭虑。在同龄人因传统教育模式陷入认识困顿之时,在法大自由的氛围中,在法大独立开放精神的浸染下,我们却提前完成了价值观的构造和认识的重塑。面对着这片国度,我们看得更清,爱的更深,想做的也更多。我们深知转型期的中国迈向民主法治的阵痛,深知主流经济学意义上的真正市场经济的概念,深知我们这一代人的浮躁与人文素养的缺位,深知什么才是合理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结构。即使我们深知这一切的艰难,却仍在内心默默坚定,因为我们是法大人。如何连我们都无法坚定,那该是多么痛苦的预言啊。不是有一句格言吗?“法官是这个社会最后的良心”。
在对法大这个温暖而自由的城邦表达了谢意之后,我们更要感谢这个城邦中那些具象的人——我们的师长。
你们不仅给与了我们宝贵的知识,更珍贵的是,因为你们,我们开始懂得学习如何在精神层面上理解和获取“人生的幸福”;因为你们,我们时刻保持着认识的清醒和进步的动力,因为你们,我们从不觉得自己孤独和无助。谢谢,我的老师们,法大之大,绝对不在于校门口那20年前的昌平第一高楼,而在于你们,大学里的大师们。
感恩之后,我们更要铭记这四年的每一个片段:我们中的大多数至今还记不住格物楼和致公楼到底是哪两座,因为他们本该有一个更动听的英文名——CD。但这
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在里面疯狂占座的执着,重要是那段起得比公鸡还早的岁月;在宿舍楼用梅兰竹菊命名后,大四的我们就经常迷路,而不得不向大一的新生问路。但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楼下我们那狼嚎出的来自远古的呼唤,和楼上我们心爱的女孩们,在我们心里,你们远比梅兰竹菊更美丽。
我们要记住在社团里严肃或者佯装严肃的师兄师姐们和那群活泼或佯装活泼的孩子们;要记住辩论赛场上炫目的镁光灯和赛前痛苦辗转的不眠夜;要记住学术十星,更要记住十星身后的满天星:那是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老师和每一位参赛者。当然还有我们的爱情,不要忘记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天长地久,如果现实强迫我们默默道别,那么不要管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了,让爱情成为毕业时停留在眼角的第一朵泪花,兄弟们,这一场刻骨铭心的大学之恋,值得我们每个人积蓄了二十年的泪水肆意滂沱。
再见了,我的朋友们,即使我们已经成为了理性和冷静的法律人,但我们没有丢掉我们的真性情,我们身上依旧流淌着的充沛的感情与爱。毕竟,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看明白那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背后,同样蕴含着无声的爱。
我们就要离开了,离开干净和真挚的校园,而走向未知的社会。那里充斥的并不总是阳光、温情、和美的事物,那里同时存在着野性、欲望和挣扎,一如桑德保笔下的《芝加哥》,一如爱默生口中的“化装舞会”。每个人都难免掩饰着自己的真面目,但又在掩饰中暴露了自己。
如何分辨是非,如何防备背叛与贪婪,如何尽可能地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和感受?如何守护真诚与正义的底线?如何学会在“和谐”中解决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新课题。
但这一刻我们心中没有惶恐,拥有只是具象的温情与感激。再见了,法大。让我们再一次温暖地诵读母校的名字,就像四年前我们在这里,在入学仪式上诵读过的那样。让我们再一次重复:“我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我是法大人。”
祝福我们的母校,祝福我们的师长,祝福每一个法大人!
第五篇:陈必春先进个人材料
痴心一片终不悔 永为牧业作奉献
——记陈必春同志推广畜牧科技的先进事迹
他是白云,愿把爱奉献给蓝天;他是绿叶,愿把爱奉献给大地;他是星光,愿把爱奉献给长夜。他就是鲁甸县畜牧兽医局陈必春同志,今年39岁,畜牧师,中共党员。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技推广工作人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感召世人的豪言,确有一颗为畜牧事业奉献的平常心。一个出生在农村的男孩,看到更多的是农民科技意识落后,生活的疾苦,因此,使他下定决心选择了农业,为帮助农民提高科学养殖技术,发展致富,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自从1991年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至今18个春秋,他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能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事业——畜牧业,把所学的科学养殖技术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广大养殖户。
自从选定了今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走上了畜牧生产、技术推广之路,并发誓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记得那是18年前的秋天,有一个边远山区的种畜场还缺专业技术人员,刚大学毕业的他,服从组织安排,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场,从事该场及周边农村一线的畜禽品种改良、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凭着对农村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他在平凡的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他面对众人的不解,甚至讽刺不曾退缩,面对众多的诱
质教育培训,科技“三下乡”活动等,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了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的畜牧科技知识培训。这些年来的农村实际工作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农民缺少技术的难处以及掌握技术的极其重要性。为此,他始终把向农民传授养殖技术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工作中,总能做到率先垂范。每次培训,他用语言通俗易懂,举例恰倒好处,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和喜爱。近十年来,他跑遍了全县12个乡镇65个村,累计讲课114场次,培训农民15112人次。
2009年参与肉牛冻精改良配种8863头,生猪人工授精改良配种25456窝。对农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12次,培训农民2332人次。负责2009年小寨乡整乡推进畜牧产业项目建设,新建猪圈4850平方米,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个2500平方米。执笔撰写了《2009年云南省鲁甸县实施财政部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生猪项目》、《2009年云南省鲁甸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分别上报申请国家投资400万元、60万元,并得到批复建设。
总之,十八年来,陈必春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对于成绩他永不自满,并视之为动力,艰苦奋斗,扎实进取,为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为了畜牧科技事业的发展,继续一如既往地奉献他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