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心理学统治世界1》读书笔记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7-36456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9 21:30: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理学统治世界1》读书笔记

对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读勒庞的作品,总有振聋发聩的感觉。勒庞对社会现象不只是观察其外部,或者说外部的本质,更是深入本质的本质,即一切现象的心理来源。《心理学统治世界》承继《乌合之众》的主题,个体是如何淹没在群体之中,领袖是如何操纵群众的。约束个人的道德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效力,下层民众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产生出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能量。近期既有例证,前些时候的反日大游行,大量打砸抢的事件出现,我们不能只是看到那些少数分子的违法行为,更应看到为何只有这个时期才出现打砸抢的行为,这就是个人借助群体的来掩盖自己肮脏的嘴脸,更是社会底层人的临时爆发,称其为趁火打劫也不为过,他们的心理是什么,妄想法不责众,文革之遗毒也,这就事关国民素质问题,更关我国民主公民社会的建立,任重而道远啊。

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发展了人种分类学说,并认为一个人种比另一个人种条件优越确实存在,在承认人种有差别的同时我们切不可堕入种族歧视的深渊,轻则重蹈美国之覆辙,重则又要经历种族灭绝的灾难,像希特勒之德国,萨达姆之伊拉克,卡扎菲之利比亚,红色高棉,绝对是人类的悲剧历史。收回眼光看中国,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对满清人的歧视,比如湖北荆州,用数字6的口音判别满洲旗兵,屠杀大量满族人士,包括妇女儿童,甚至是汉人,这种种族或民族之歧视永远不能重现现代文明社会。勒庞以对群体的心理特征研究而著称,他认为“民族精神”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一个民族具有民族精神,即共同的情感、利益和思维方式。进而国家精神就是从人们心里无形的民族精神生成,并对社会生活起支配作用。他认为民族性格是国家、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并极力推崇民族精神,德国的强大并不在于经济有多发展,而在于德国有坚强的国家精神,这就是法国不如之处。但勒庞没有想到的是,民族精神的极端发展便引来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激起民众的狂热内心,届时国家领袖就代表了国家与民众精神,民众狂热崇拜领导人也就等于代表了对民族的强烈认同,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引来对其他民族的鄙视与征服之心,大肆屠杀犹太人并进而对外征战,意图把世界变成日耳曼人之领土。个人意识也在这个主义的过程中淹没在群众心理中,理性已不能控制人,代之的是感性,狂热的欢呼,这是让人心惊的欢呼,在这欢呼中有多少生命倒下,有多少鲜血渗入大地。

勒庞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让人们可以利用自然,循其规律,但是人们也只是利用规律,人类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要遵守共同的公共规则,而这个规则就是国家领导人来制定,在勒庞严重,政治应该是精英政治,但我却更愿意社会出现平民社会,不过从书中可以看出民众在勒庞眼里是群氓,虽然有欠妥之处,但回想勒庞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我们就不难理解,大革命期间,盛行恐怖政治,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这些我们都耳熟能详,在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之时,民众是如何的狂呼,连国王都上了断头台,还有谁不能,最终轮到罗伯斯庇尔自己,何其悲哀。近看我国,菜市口杀头不是人人翘首以盼,个个脖子伸的直直,跟鸭子被提着脖子神似,鲁迅言之为看客,而且是麻木的看客,中国人向来会看戏的,而且当时挺入情的,过后就当没事人,就像去看社戏只是为了吃点瓜子之类的东西。勒庞反对政教分离的,教会约束着政治,教会政治一脱离,政治就被民众所俘获,政治被工团所利用,为自己谋利,而且是越加得意,剥夺教会资产,限制资本家、发明家,这是民众的短视,但这短视是不理性的,是被工团领袖利用的,他们用演说,用不断重复的话语鼓动民众,每个人都淹没在由自己所组成的群体中,他们罢工,要挟政府,换来的却是经济的越加衰弱,进而又认为是外国廉价品剥夺了本国市场,因此有群起而要求军队对外作战,给国家引发灾祸,这时要注意的。

政教分离究竟产生什么作用,我没有做学术研究,不得而知,但我观察生活,虽然是外国生活,但我也看出点端倪,欧洲中古时期,教会控制一切财产,甚至与控制国家和国王,并由教会赋予权威,教会腐败不堪,甚至于发赎罪券敛财富,美其名曰购买此券既能得上帝宽恕,不堕地狱,英国清教徒不满英国国教,受其打压,几百人乘坐“五月花“号轮船到达美国,从此开始起开发美国的历史,美国尚来遵从政教分离原则,政治与教会分离,政治就免于被教会利用,以此迫害非教徒或异教徒,这样就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美国公立学校也不能公开宣传教义,不能在课上贬低或赞扬某一教,以保证教育中立原则,但在私立学校就不一样,随学校规章而定,当然,信教是个人自由,个人可以以私人方式进行宗教活动,但不得干涉他人,这就保障了民主与自由的原则。勒庞所着眼的政教分离,是基于群众专制而言,也就是托克维尔所谓多数专制,压制少数成员,比如教会,资本家,政治往往因选票而受制于群体。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这其中包含的民主因素,若是专制集权国家,当权者会理睬那些所为群众吗?

勒庞对法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的着眼点在于法律是理性的,而群众是非理性的,非理性不会受限于理性,而且反过来会限制理性的发挥,法律激起群众的反对,而立法委员又基于群众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影响考虑,不会让其通过,更有甚者,通过了却得不到执行,然则法不责众,执行于众而不得力。勒庞提出,只有习惯、惯例才能约束民众,因为习惯产生于群众的生活中,已经被群众广泛接受,因此能很好地得到执行。拿破仑的法典,不是依据理性而造,而是广泛搜集各地习惯、惯例而编辑成的,拿破仑明白这个,所以他能发动法国民众为军帝国而战。再者,社会的进步,比法律的更替更快,法律往往不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大环境,法律的祸害很大,比如罗伯斯庇尔执政期间,严酷的法律让人不小心就成为刀下之鬼。再说经济,勒庞也是反对自由贸易的,这就决定他的主张是提高关税,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因为看到外国产品的优质廉价,而且法国工团的群氓行为又导致法国工业竞争力低下,勒庞毕竟是社会学家,对经济自由还缺乏理解,有人说过读《罗马帝国兴亡史》和《国富论》就能知道美国的成功原因,前者代表政教分离,后者代表自由贸易,令人深思。

勒庞那个时代,是西方殖民的大时期。他分析了法国与德国、英国的殖民地政策的不同,指出法国的法化殖民地的行为是愚蠢的无用的,他指出殖民地当地人民的心理素质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往往所谓同化政策只会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至于教育,勒庞特别不推崇所谓西方现代化教育在殖民地的实行,这些教育制度只会让受教育之人不满现状而越加反抗殖民国,对于英国,他分析道,英国政府因地适宜,尊敬印度本地宗教,让印度人继续自己的信仰,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而不去强迫,用少量军队就能管住印度,且有大量资源流入本国,而法国却耗费大量财政资源用于管理殖民地。当然,这种种一切都是勒庞作为一个殖民国国民的角度提出来的,我不能认同这种殖民,殖民地人民的苦痛是很难为他所懂,不过,只要细细品味,就能知道,这就是勒庞种族研究的必然延续与结果。

勒庞在书中会时不时的谈到社会主义运动,并认为社会主义运动会比工团主义危害更大,而且越来越多的工团趋向于社会主义,这让他很忧虑,担心这种群众的狂热一发不可收拾,必然导致巨大的灾难,事实证明,它发生在德国。勒庞最后谈到社会骚乱的起因,认为是人道主义导致犯罪率越来越高,英国对罪犯实行严厉的惩罚,让他们不敢再犯,从而降低犯罪率,而法国人道主义盛行,不主张对罪犯施以较轻的惩罚,甚至于监狱酒店化,为罪犯提供的服务可谓无微不至,导致犯罪率居高不下。我们亦可发现勒庞是个实用主义者,在现今,人道应不应该谈,应该的,人类历史上的人道灾难足够让我们以此为警醒,美国对伊拉克用兵,对利比亚用兵,理由也是他们犯下的种族屠杀行为,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严厉谴责并采取行动,但战争毕竟也是人道灾难之一,并不非得战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看勒庞的书,的确是种享受,不过我们更应注意作者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世界人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压抑,确实是对和平与发展有着深切的向往与期许,但勒庞却也给我们提供的研究方向,或者更重要的是提醒着我们一些什么,莫忘。

记于2014/1/1

锅锅

第二篇:《心理学统治世界》读后感

《心理学统治世界》读后感

终于将勒庞的心理学统治世界给看完了,不得不说,勒庞绝对是心理学一流的大师,特别是对于群体心理的分析,入木三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把他的代表作乌合之众也粗略的看了一遍,而这本书基本就是乌合之众的延续,以及就群体观点的角度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不同的分析。其中谈到了一个观点,即群体是没有智商的,不论如何聪明的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中也会变得无比愚蠢。由此衍生出领袖是如何操控群体的,利用断言、重复、传染、威望等等诸多感性的手段,使群体变得无比盲目。书中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不同的民族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都会有着不同的民族禀性,而正是这样的传统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的影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方向。如果要拒绝这种精神的影响,却是极为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基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体制,而相同体制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差异。

总体来讲,书中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是极为深刻的,但并不是说作者就是绝对正确,作者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而这种心理学的观点也是提供了另外一种非主流的角度,来解释文明发展的过程。

第三篇:当中国统治世界读书笔记

新崛起的国家凭借经济实力来追求更为远大的政治,文化的军事目标是国际社会的铁律 高盛公司预测,到202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未来带给世界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可能会超越美国。

中国的崛起最终将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

霸权绝非出于稳定状态,而是时刻受到挑战和重新界定,权力的平衡从来不是静止的,时刻在变动。

读《当中国统治世界》有感

一个月前,在姚老师的推荐下,看了马丁﹒雅克这位学贯中西的全球顶级学者的著作 《当中国统治世界》。在书中,马丁﹒雅克以其独到的见解,深邃的目光审视了东(尤指中国)西方发展模式的异同。他认为“中国未来带给世界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可能会超越美国。”

美国是现今的世界霸主,无论其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实力军事实力,亦或是文化影响力,都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军事和政治实力都赖于经济实力” 马丁﹒雅克在书中如此说道。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霸主,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紧密联系的。然而,庞大的政府开支,却使美国长期处于经常账户赤字的境地。其中军费支出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国外交如此强调军事的情况下削减开支是很困难的,但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下降,必将很难维持其高额的军费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却在飞速发展着。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很多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然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认为:中国必将成为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对此,马丁﹒雅克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将大大有别于西方”,“现代性模式绝非只有一种”。中国的八种特性决定了其不会发展成一个西方化国家,而是在模仿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特质,历史文化背景探索出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模式。

这八种特性如下:第一,中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国家。第二,中国越来越可能按朝贡体系而不是民族国家体系构想与东亚的关系。第三,中国对待种族和民族的态度与众不同。第四,中国人所工作生活的是一块玉其他民族国家大不相同的大洲规模的土地。第五,中国政体的本质极具特色。第六,中国的现代性与其他东亚国家一样,以国家转型速度快而著称。第七,1949年后一直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第八,未来数十年内中国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综合特征。

总的来说,我是比较赞同马丁﹒雅克在书中讲的大多数观点。同时,对于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情国情了解得如此通透表示十分敬仰。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总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祖国正在日渐强大,虽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可是绝大部分人还是在为祖国能变得更好而在不懈努力着。就比如说在中国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在习近平主席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工作而且颇有成效。我国拥有占世界人口总数五分之一的人口,这庞大的人口也就意味着生产力。在未来,这股巨大的生产力将会把中国送到GDP第一的位置上。如书中所述“民主的基础就是用数字说话”,随着我国这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必将会导致更民主的全球新秩序的诞生。

正如书中预测的,中国将会替代美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可是对于“中国统治世界”这个说法我却始终有些介怀,虽然作者也没有信誓旦旦名言说中国会统治世界,但光从书名来看就已经有这种误导的成分在。不可否认中国在未来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第一是否意味着统治,意味着主宰,我想并非如此。虽然从中国历史看,的确存在着一种成王败寇,强者统治弱者的现象。但中国传统思想也一直在强调“以和为贵”,“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今天的中国,一直以一种谦和平等的态度来处理对外关系,一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外交,坚持以和为贵;同时也不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援助支持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以践行仁爱;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曾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受尽磨难,对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始终不敢忘怀,并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因而比没经历过战争侵略的国家更懂得和平之珍贵,又怎会去统治主宰甚至侵略其他国家,中国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未来中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崛起必将影响这个世界格局,也会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深入实践,不断创新,使自己成为推动祖国前进发展的新生力量。

未来中国将以怎样的姿态影响世界,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四篇:《当中国统治世界》读书笔记

《当中国统治世界》

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本书挺有趣的,因为早在邓小平就说过中国“永不称霸”,我们一直主张儒家的传统思想“以和为贵”和“仁义礼爱”,所以更不会有像美国一样的野心去统治世界。更值得我佩服的是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他没在中国长大,只是到中国比较著名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旅游过,最多也就在香港呆了几年,从最初对东亚的兴趣到对中国的了解并熟悉,写了这本书。他的分析从西方世界的兴起到衰落;从日本的崛起和衰落;再到中国兴起、衰落再兴起;再到当中国真的统治世界时怎样处理大国关系,怎样定位自己进行了一系列论证说明。最后马丁.雅克也突出地说明,中国统治世界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时间上的努力和行动上的努力。明显运用了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法:事物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而道路是曲折。从1949年开始中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进行了一次辉煌的改写历程,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人民基本安居乐业,人均GDP翻了好几番,但是我们还是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比如:贫富差距、失业问题、生态问题等等,所以我们现在不能骄傲自大,要放下身段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告诫同志们的“要戒骄戒躁”。不管将来我们统不统治世界,我们都要坚定立场,做这个文明大国幸福的一员,而不是做一个欺行霸市人人讨厌的流氓。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都会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都体现在经济方面,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连串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并

且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历程是人们能用肉眼看见,能亲身体验的,所以人们会认为即使将来中国真能统治世界也是经济上的统治。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说“一个国家行使和保持全球霸权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但是,马丁.雅克却打破了常人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能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会超越美国”。雅克短短的几句话使我萌生了很多问题:第一、一般人认为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那么中国经济对世界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第二、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有什么优势,凭什么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第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第四、如果中国将要真的统治世界,中国拿什么统治世界,文化、思想、经济、还是其他?如果雅克没回答出来那他必定要对这句话负责人,没想到雅克后面的论述一一帮我找到了答案,再次让我发生感慨:每一个伟大的人每说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下面我就根据马丁.雅克的论述来解答自己疑惑:

第一,在130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西方一些国家的朝贡、四大发明等无不证明了当时中国国力的强盛。1840年鸦片战争扰乱了中国的平静,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那时中国确实衰落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腾飞比日本晚了80年,比英国工业革命晚了一个世纪,但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证

明了中国人民的实力。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巨大,GDP位居世界第3位、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2位,并拥有丰富的原油、钢铁、稀有金属等资源,占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的动向影响着世界市场。在外媒眼里中国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国家,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国家,他们认为中国今天的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面对灾难时的民族凝聚力,自然灾害激发中国人团结。二是,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强大发动机,外媒认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年经济增长率近10%的速度发展时,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增长。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是4%,那么中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1%。换言之,世界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都要归功于中国。三是,高铁成就举世瞩目,高铁技术这如同火药是在中国发明。四是,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国英媒称:中国制造业产值明年有望超美。去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19.9%,中国则占了18.6%。五是,稳步迈向“科技大国”,根据相关数据,30年来,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增长超过了任何国家,而且速度没有放缓的迹象。汤姆森路透集团研究评估部主任乔纳森·亚当斯说,中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增长,排名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英媒甚至称:中国正悄然成为“第二科技大国”。六是,重视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中国走绿色经济的战略,让中国保持低成本制造的国际地位。七是,中国是全球旅游市场最大的驱动力,最近几年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证明了中国是旅游业真正的发动机。如果光从经济方面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力确实威力蛮大,但如果你忽视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只能说明你对中国了解不深,也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第二、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它的优势在哪儿?即使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也没能四分五裂,是什么凝聚了人民的力量?又是什么令外国人不敢再次侵犯我国并开始和我国加强合作,和平共处?有些人说中国被西化了,在语言上,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找工作如果不会英语你就out了;在服饰上,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如果出式正式场合都穿的是西装,在婚礼上人们更倾向于穿婚纱;在饮食上,中国各大城市到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西餐厅;从这些方面那些西方人就认为中国正在被西化。我不这样认为:语言上,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汉语变得越来越普及,不仅该地区内的中国人用其相互交流,就连其他民族和种族的人们也都钟情于它,把它作为第二语言;服饰上,中国人还是倾向于自己的服饰,即使在西装开始盛行的年代也不是完全效仿西方,而是把旗袍和中山装等中西结合,这就证明了中国并没有一味的接受西方文化,还是保存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13亿人口中毕竟农民占大多数,在婚礼上穿婚纱的也只是少数罢了。饮食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还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小吃,西餐厅和肯德基只是一部分人的爱好罢了,如果离开了米饭和面食人们会认为粮食危机来了。如果这些丝毫没影响到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和我们物质载体的变化都不能证明中国被西化,最

多也就是阶段性的影响罢了。反而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在世界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使将来统治世界成为可能。

第三,在马丁.雅克看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经济上,中国的经济实力最终将会成为其全球霸权的根基,不管是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在全球所占比例和排名,还是中国海外投资潜力,还是中国的科技、军事无疑不证明了中国是全球经济的引擎。在政治上,中国将提供西方模式不同的政治传统:后殖民时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执政、高度成熟的治国方略和儒家传统,这些也证明了中国新型的政治标杆。在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太极、中医等在西方国家的普及,中国艺术作品在西方拍卖会上价格的猛增,以及今天莫言获得的文学诺贝尔奖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大。这些就是中国的优势,这些优势会使中国统治世界成为可能,那么如果中国真的统治世界了,拿什么去统治世界,文化、思想、经济、还是其他?这本书中马丁.雅克没给出具体回答。

我认为既然中国有统治世界的可能,首先是经济上占据国外市场,这样中国的政治、文化才会不自觉的渗透到各个国家。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

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所以目前我们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坚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但这个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我们坚持党的方针、政策100年不动摇,我们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如何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环境问题、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我们解决。这就需要我们时刻要做好战斗的准备,时刻要以身作则。

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认为中国在各个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可能会统治世界,现在我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也仅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不管以后中国的发展是如何好在国际上影响力是如何深,我们都要一直弘扬中华5000年优秀悠久历史,崇尚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爱之心和善行,不要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打着“老大哥”的旗号到处惹是生非,以致使自己陷入困境难以脱身。在发展中即使遇到了问题也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努力构建自己的模式,不能一味仿效别国,不要像当初的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是源于外部威胁也即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应,使自己努力效仿西方以此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也正因为这样做使自己效仿西方一样进行殖民扩展功能使自己陷入战争泥潭,给自己带来灾难。

第五篇: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教育过程》有感

《教育过程》一书主要是以课程的制订为中心展开论述,无论是谈课程结构、学习准备、两种截然相悖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等,都是直接从课程的角度或者间接从影响课程制订的其他因素方面着手,来解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课程的制订。之所以课程为中心,我认为其原因在于教育和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简而言之,课程的发生是与教育的目的有潜在关系的。教育的社会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个人目的则是发展自身,教育的目的与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密不可分,而这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则在于课程的设计——设计合理的及课程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于智育目标,以期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本书分为五点进行阐述,我将它们以“课程”为主线串联起来,谈谈自己对于本书中设计的教育因素和课程之间的联系。

教材结构:这个因素与课程直接相关。本书尤其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每一阶段的学习不是完全独立、毫无关联的,现阶段的学习是一种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更是积累的重要环节——为今后的更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帮助和推进接下来的学习。很显然地,懂的基本原理可以使这一学科更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来说,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像打别人时自己的手掌一会疼这种类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教材的结构方面,尤其要注重基础课程的编制,怎样使基础性的知识被普遍的强有力的接受,让学生不至于在起跑线就落后。基础知识常常被认为是乏味的、枯燥的,而事实起本身也的确十分抽象,但展现基础的形式却是多样的,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采用较为丰富的形式来展现基础知识,以求学生不至于毫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要考虑,怎样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配合不同层次(一般可以理解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习准备:其实准备的过程也可以使学习的过程,这一部分可能与课程的制订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但它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形成,因而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之中有许多与学习结构想重复的部分因此不再多置笔墨了。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百思不解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用逻辑规则对事物按部就班地认识,对其过程主体有清晰的意识。分析思维的特点是每个具体步骤均表达得很清晰,思考者往往意识到其思维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对比可见,两种思维方式在特点上几乎是相悖的,但其实它们的发生和形成不是矛盾的。分析思维在学习尤其是理科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处,我与本书中提到的观点一致,认为直觉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正确的直觉思维可以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直觉特有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能帮助我们直接到达事物本质,起产生的效果也更强。在课程的设计中,如何是教材配合思维方式尤其是如何使教材能够促进学生的直觉思维的产生?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课本的插图变多了,内容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文字,形式更为丰富了。这种形式的改变,我们可以认为是增加课本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思维角度来讲,更加丰富、具象的知识展现形式为直觉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那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的这两种思维呢?一般来说,理科教师所强调的必定是学生的分析思维,文科老师虽然也鼓励直觉思维但由于特殊的应试制度,也会将许多本更适于用直觉思维进行思考的问题逻辑化、系统化。过分追求直觉思维当然是不对的,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安全感。但教师可以配合教材鼓励适当的直觉思维。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用直觉体悟再授以系统的知识,这样直觉正确的学生学起来则更轻松,而错误的也不至于继续错下去。但这里所说的直觉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所谓“灵光一闪”,直觉应当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直觉才有较高的正确率和较深远的意义。

学习的动机:毫无疑问,学习动机作为一种主观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辩证的,学习会产生动机,而动机则会推动学习。动机不会直接渗入到你的学习过程中,而是通过影响你的情绪、注意力等间接来影响学习。这必然是课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要将课程内容设计的有趣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内容要有实际的作用,让学生觉得这是值得学习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完善自己,从而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的学校教育里,学生们往往会产生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处、不值得去学,从而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保证他们在学习时还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高涨的热情,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学习动机虽然是主管的,但影响它的因素是是很多的。比如教材的内容,比如教师的教授方式等等。教师在这一环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附有教材内容进行阐释的任务,同时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有着很大影响。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产生适当的学习动机呢?首要的就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授予知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除此以外,也要对学生给以适时适当的鼓励,使其产生热情。但是,学习动机并不是越强越好的,过强的学习动机反而会形成太大的压力,对学生学习产生副作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拼命投入到学习之中,很显然他们有着明确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悲剧近年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学习动机不是越强越好,我们要找到一个最佳水平,在这一水平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学习,才真正是有效率的。

教学辅助工具:可能这个因素看起来与课程关系也不大,其实不然。教学辅助工具的运用在新课程改革后显得尤为重要。幻灯片、投影仪、电影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方式也被投入到教学中来,这些方式额运用是同样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课程内容。逆向来看,若课本本身毫无可以别种形式展示的内容,那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方式同样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教程的编制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将内容与其他教学工具结合起来。但教学辅助工具并不是只局限于那些高新科学技术,其他不依靠高科技产品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在讲解一篇舞台剧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其中的角色,直接投身到戏剧中间去,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情感和戏剧主题。又或者在讲解重力加速度时,让学生们像伽利略一样用两个铁球试试。这些“取材”方便的辅助手段常常能取得更加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充分掌握这些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是首要的。在掌握的基础,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学生特点更好地进行运用则是需要在时间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教学辅助工具基本都能得到充分广泛的运用,但在那些相对落后地区情况不是很尽人意,推动这些地区硬件设施的建设自然是必须的,但更为实际快速的方法则是摆脱硬件对教学手段的束缚,开辟灵活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做着努力。本书所阐述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制订上,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则更想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教育。站在一个对面的是学生,是教程,是应试制度,是教学工具,是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对教材内容的展现起着主要作用,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归于对教育本身的影响。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将是我不断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汉语言师范二班张瑜0801401073

《心理学统治世界1》读书笔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