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仲崇玺)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8-1082903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00:55: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仲崇玺)

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

说课稿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推进工业化是区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地区或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资源丰富区,或在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如政策倾斜、位置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地区积极斥资办厂,推进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分别形成了苏南经济模式、浙江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经济实力大增。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使这些地区发展变化令人瞩目。本节课主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介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用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出珠江三角洲。并且就珠江三角洲的概况进行概述以及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区的原因。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化的地区,它的发展经历了超强优势,高速发展—暴露问题,发展受阻—理性反思,科学规划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其次,用深圳过去与今天的城市景观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变化并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本节内容围绕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设计。教材大量引入事实材料和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发展思维。教材内容简单,但牵涉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在教学中予以说明。

第三,用生活例子《赵晓云的幸福生活》为题材,把赵晓云的经历引导到珠江三角洲的变化中来,并且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阶段。教材通过“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一醒目的小标题,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性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得以体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阐述了不同阶段因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工业发展呈现不同态势,旨在使学生了解沿海地区经济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最后,总结得出珠江三角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并将案例迁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分析。引导归纳在我国不同区域推进工业化条件、特点和进程的不同,分别形成了苏南经济模式、浙江温州模式、东北模式等。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教科书中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第二篇: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工业化——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动态)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动态)从概念上看,工业化与城市化都是过程,都是动态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一)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三)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不同的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及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承转】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部门残缺不全且分布不均。如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二、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因素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处在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二)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三)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①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②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③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四)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使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结合下面的材料,就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沿海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承转】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以下内容: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①东北模式: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②珠江三角洲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③浙江温州模式:浙江温州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由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④苏南模式:苏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是由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带动郊区城市化。

【承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塘地区等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

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从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7,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各有优势,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第三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五章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为珠三角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契机。)

2.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珠三角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靠近东南亚。2劳动力丰富○

3低价低廉○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洲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珠洲三角洲地区因工业化可城市化而产生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珠洲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国内腹地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但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明显下降。

“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大气污染日益严重○2水污染严重○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环境破坏:○

1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2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态破坏坏:○

三.珠洲三角洲地区因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制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性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外来人口加强人口管理。)

第四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年级高二 学科地理(文科)作业第四章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使用日期202_年12月11日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图3—4—4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可能原因是()。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③劳动力缺乏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⑤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4.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工业稳步增长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5~6题。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6.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

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右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

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7题。

7.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8~10题。

8.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

定性因素是

A.政策B.市场C.气候D.地形

9.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C.用地紧张B.经济发展水平D.人口数量

10.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读“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12.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较慢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与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比值,通常用R值表示。图7示意我国某

特大城市202_年和202_年R值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分布曲线,读图完成13~14题。

13.与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近郊区关系最小的因

素是

A.环境B.地租

C.技术D.交通

14.与202_年相比,202_年该特大城市

A.制造业就业密度降低

B.服务业就业人数减少

C.制造业比重上升

D.服务业比重上升

15.图3—4—8是我国两个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7

(1)图中B地区引进外资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2)长江三角洲发展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是。

(3)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升级面临着一定困境,究其原因有

(4)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B地区传统加工工业带来巨大冲击,今后,该地区应如何应对?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图3-4-9是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据图3—4—9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说明新疆棉花产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3)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4)与浙江相比,新疆发展经济有哪些区位优势?

答案:1-5CDDCD6-10 ACBCB11-14DCCD

15.(1)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台,近东南亚,侨乡,优惠政策等

(2)能源资源不足,矿产资源缺乏

(3)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与港澳台分工合作、互补发展;积极走自主创新道路。

16.(1)沿交通线分布,位于盆地边缘水源丰富的绿洲上。(2)接近原料产区;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接近中亚消费市场。(3)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人日多,经济较发达,消费市场大;易于获取市场信息。(4)土地面积大,地价低;矿产和能源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劳动力廉价;位于西北边境,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第五篇: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后练习题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后练习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回答3~5题。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A.模式1B.模式

2C.模式3D.模式

44.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

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据此完成6~7。

6.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1D.①③④

(202_年郑州模拟)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8~10题。

8.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A.政策B.市场C.气候D.地形

9.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C.用地紧张B.经济发展水平D.人口数量

10.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_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202_年我国GDP中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是6.3%、54.7%、39%。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到202_年左右,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占GDP的比重也将稳中趋升

B.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显著下降

C.届时经济增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将会提高

D.第一产业比重将有所提升

12.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

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矛盾仍很严重

C.第二、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D.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

(202_年江苏卷)读“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14.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较慢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15~17题。

1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16.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1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加强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B.加强规划与管理

C.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重工业D.建设城市新区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右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18题。

17.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回答19~20题。

珠江三角洲地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

19.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20.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由原料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转变

C.由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由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21~22题。

2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2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23.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材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材料三: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的生产环节是,以产业为主;1990年后,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的主导产业。

(2)根据材料2,简述1980-202_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_____________

(3)有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谁抛弃了深圳》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跨国公司将驻华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请你分析其中的地理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以上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的电脑生产,主要是一些电脑的硬件设备生产或电脑的组装生产,这类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答案】 B

【解析】 从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工业是由原料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转变。

【答案】 B

51.13分

(1)加工(和组装)环节 1分 劳动密集型 1分 高新技术 1分

(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3分)

(3)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消失(此为必答,1分);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比深圳密集(答中其中2点即得2分)。本小题共3分

(4)建议:①(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②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产业的比重;③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④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⑤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每点1分,要求回答其中四方面即可,共4分)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仲崇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