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18-641638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7 21:16: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富”共赢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含义,详细地分析了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并就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最后从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措施:提高全民意识;做大生态经济;健全法律体系;发挥宏观调控。

关键词:生态文明;含义;必要性;措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近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恐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创出一条文明的、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要求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目标和四大措施,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为我们今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但人类社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一种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它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

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 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 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 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文明的宗旨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鲜明的特色,工业文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自然资本的亏损以及对自然发展的维护,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隶,自然资源是取自不尽、用之不竭的;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自然的一切都是为人类这一物种服务的,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中心。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人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我国长期推行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削弱了生态资源基础,甚至使得很多自然资源濒临灭绝,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直接的突出矛盾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5%;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

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是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必然选择。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来共同解决。我国在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而不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把破坏环境的负面效应转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身上,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人类共同的未来做出实实在在的新贡献。

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主过程中,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建立美丽中国的目标。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涉及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

法律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法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开发方面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同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4、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有宏观的计划性,在统筹社会发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以及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经济效率,也要考虑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发展,让重视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企业和个人获得良好的收益,让不重视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无利可图。除此之外,在干部考核方面,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结 语

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环境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只要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坚信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并付诸实践,为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一定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绿富”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孙新章, 王兰英等,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23)(7)9-12.[2] 陈劭锋, 苏利阳等, 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J], 科技促进发展, 2013(4)9-25.[3] 朱天福, 陈颖珍, 时代呼唤绿色GDP核算[J], 中国发展,2000(1).[4] 卢福财, 环保产业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5-7.[5] 钟宿方,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理论界, 2013(8).[6] 方世南, 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J], 学习论坛, 2013(29)(1).[7]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J], 资源科学, 2013(35)(1)2-13.[8] 鲍荣华, 吴初国,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浅议从源头防治北京空气污染,2013(2).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

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

52年级:2012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固本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两个队伍,笔杆子队伍和枪杆子队伍,而枪杆子队伍最终要靠笔杆子队伍来领导,通过上课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谈一谈现代互联网对意识形态领域额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现状挑战影响力

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它深刻改变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切实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影响

互联网原本是美国军方的研究项目,最初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在紧急状态下保持畅通的通信网络。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迈出了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一步。20世纪90年代,整个网络开始进行商业运营,向公众开放。几乎在互联网商用之初,我国就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今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以文字形式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目前我国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占互联网流量的50%以上。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新的提供者、创造者。四是在传播手段方面,传统互联网正向移动互联网延伸。随着3G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正在成为新潮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今天,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这使得更多的人有几乎参与到社会舆论的构建中来,施加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出现网络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网络化等新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件解决的重要力量。

“天价烟”、“天价吊灯”、“最年轻市长”等社会、时政事件的关注,也无不从网络发端。可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已经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促成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起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互联网大大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控制。由于大众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政府往往视之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牢牢掌握起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长期以来,政府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把关人”,人们接受的是经过帅选的信息,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选择余地不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源头更加多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需要通过政府机构批准和检查,就能够在网络上制作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乃至及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力迅速向社会发布转变,国家的权威也大大削弱。在新的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要能说服人,为民众所信仰,发挥其功能,难度越来越大。

互联网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技术发展于美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对IP地址、域名解析、搜索引擎、新闻源等大量信息基础设施拥有主导权。目前,网上超过80%的信息是英文的。互联网商用不久,就有专家指出:这种新的技术优势“使得美国得以利用其强大的‘软力量’手段,发挥它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美国政府宣称“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通知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了。《纽约时报》宣称,互联网与中国进行历史 性大决战,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互联网的斗争中败北。美国国会拨专款,用来对付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的网络监管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使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等信息在网上传播,并渗透到网民的思

想意识之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当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信息恐怖主义等。要看到,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世界的而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西方传媒信息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和仆从。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巨大冲击,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

三、提高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

发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舆论,提高网民参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辐射力。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和驾驭互联网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情,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领导干部不愿、不会、不能应用互联网与群众保持沟通,就很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就难以实现正确的领导。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掌握舆情,听民声、察民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网上舆论。还强调,对网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要客观分析、正面回应,不能漠视、回避。有鉴于此,应该把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当做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勤于上网、善于上网,主动地、经常地、真诚地在网上与群众交流,以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吸收民智、激发民力,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力

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站登载新闻的重要来源,应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网上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上宣传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方式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时间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重点新闻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重点新闻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海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重点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地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

在适当增加对网上理论阵地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要着力建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网”工程,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建设网上党校——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发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加快党校教育现代化步伐,扩大党校教育覆盖面,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尽快实现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以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这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上,要避免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搬到网页上的机械的纯文字的教育宣传,要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变成众多的主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用幽默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用包括卡通、漫画、戏剧、游戏、影视作品、小品等形式表达教育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民族歌曲、健康的音乐放在网页上,使人们在欣赏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灌输。开展心理咨询,对人们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人群。利用互联网开展细想政治工作,是适合青年特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要认真总结高校创办“红色网站”的经验,切实建设起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细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心得体会

院:轻合金研究院专

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姓

名:王在玲学

号:班

级:

163811017 K12

本学期,我学习了由刘新庚导师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同于以往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刘导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还记得刘导第一节课就告诉了我们,他的课程与别的老师不同,希望我们做抬头一族,别做低头一族,同时刘导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他结合自己调查总结的数据以及事件、视频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且生动。刘导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刘导对每一个专题的讲解,都使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刘导在后面课程中让我们学生分组各自在课堂上讲授一小节课,更是让我们对课堂的内容有了深度的认识。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还记得一句老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条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通过学习,本人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只有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能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我国能由“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再次向本次授课老师刘新庚导师表达诚挚的谢意,老师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拓展学习,巩固刘导上课讲的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它将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四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 二零二一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论文题目: 浅析马克思主义“行”

学生学号: 221035101053

学生姓名: 黄建平

学 院: 法学院

年级专业: 法律硕士(非法学)

评语:

得 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浅析马克思主义“行”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过的第100个年头,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中国革命,改革,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联系,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接影响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程,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917年,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1949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深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十九大党章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在丰富发展上彰显永久的开放性。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分析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分析中国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及各种矛盾,从而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目标、动力等一系列事关革命成败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根本性问题,进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向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变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旧中国面貌,逐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进入世界历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行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成就!这一伟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十九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们党经过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中国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果。所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如果把这个结论放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去考察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 “马克思主义行”并不是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就自然而然地 “行”;更不是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后,就不需要自己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

历史并非这样简单。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雄辩地证明 “马克思主义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另一方面这一真理思想伟力在中华大地的实现,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去创造。只有把这两方面的规定性融合在一起,我们才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行”,才可以彰显 “马克思主义行”。事实证明,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始终有一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 第一,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搬只会导致教条主义;第二,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固守,固守只会导致思想僵化;第三,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动本土化,使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四,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进思想武装,使思想伟力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伟力。解决以上四个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创造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做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这是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契合点上,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宏大视角,揭示出 “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是在书斋中的纯粹学理研究,而是以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为实践导向的创新发展进程。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问题观始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中国化演进,也在实际的、具体的解决着中国的诸多现实问题,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首要政治选择。没有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就不会有成功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反复证明,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作为党建的核心与关键,我们党才能承担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不难发现注重思想建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党兴党强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路径和宝贵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路径

一是注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探索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深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逐步破除教条主义拘囿和经验主义束缚,日趋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敢于和善于从国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创造切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需要、运用中国话语、彰显中国气派、指导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淬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497 页.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班 级

学 号

河南·郑州 2016年1月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与环境开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为什么建设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使得整个世界面临着生态危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法复制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出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积极成果[1]。生态文明要求人自觉、自律,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存与共荣。它既主张通过不断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获取物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更强调要尊重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盲目蛮干,肆意掠夺,要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要求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基础,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得生产原料,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是主体;强调要尊重与保障人民的关于环境的相关权利,人民有对环境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以人为本不是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而是要在自然规律发展的前提下,使人类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其次,它强调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尊重

3.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结合我国的生态建设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建设生态文明。

3.1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紧紧的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在全社会上牢固的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活动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息息相关。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自身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其损伤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自我恢复,然而,对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远远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人为的修复生态环境效果不佳,生态文明的建设重在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先索取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创造着,也是生态文明的享有者。3.2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以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的思想总结如下几点:一是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宜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二是建立起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加大国家对相关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三是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科技的发展为资源节约提供可能。加强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3 生态文明法制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离开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将变成一纸空谈。在邓小平领导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的顺利进行。1981年,邓小平提出:“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