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故事倡导经验分享 提升技术水平
倡导经验分享 提升技术水平
小施是刚分配到班组的大学生,虽然学习技术谦虚认真,但效果一直不好,工作压力大,思想负担重。韩班长了解到同期分配的四名大学生都存在类似问题,于是主动找他们谈心。“我刚上班时跟你们一样,图纸都看不懂”,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解他们,帮他们放下的思想包袱。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韩班长别出心裁在班里设置了“故障分析记录本”,由四名大学生共同管理,要求做到“一故障一记录一讲评”。记录班里处理每一个故障的经过、原因和处理方法,不明白的就找老师傅问清楚,并每周组织全班召开故障分析例会,由四名大学生讲评一周记录的故障情况,不清楚的由老职工进行补充讲解。经过一段时间后,四名大学生记了满满一本,工作之余就翻开看看,慢慢地四个人熟悉了工作流程,技术水平提高的很快,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常见故障,通过开展故障分析研讨,在班里掀起了人人学技术的热潮,班组职工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故障分析记录本的设立收到较好的效果,经过整理完善,现已经在全厂范围内进行推广。
启示:韩班长积极倡导“学-记-练”的学习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先后在多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被评为2012-2015年度技能专家。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他还注重经验分享,努力提高全班人员的技术水平,严格奉行“传、帮、带”的管理模式,带出了一只技术过硬的团队,班组具备技师资格的近90%。韩班长所在的班组曾被授予集团公司“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第二篇:倡导优质服务 提升机关效能
倡导优质服务 提升机关效能
我镇深化优质服务,做活服务文章,以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根本,着力创建效能一流、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开展了干部作风年建设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环境整治月活动,使全镇干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一、重基础营造服务氛围
一是以“谋划全局”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围绕镇域工作重心,积极主动从全镇出发,努力为全镇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提供高质量的参谋服务。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各科室干部服务意识,树立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理念,甘当服务员。始终做到“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从服务大局出发,培养干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吃亏”精神和“服从”意识,倡导实干,鼓励创新,营造良好思想政治环境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规范、务实”思路锤炼干部队伍。按照规范、精细、严密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建设规范化办公室队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办文办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接待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有错无为问责制度、学习制度、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度、持证上岗制、工作准则等10余项制度,以制度促工作规范。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意见》,规范工作标准和流程。从工作职责、程序、要求等方面全方位规定各项工作的标准,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按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到位。建立的学习制度,主要通过业务知识的培训、以会代训、跟班实践等形式,将提升业务水平的要求制度化,并推进了 “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并将收集相关效能制度编印《镇机关规范化管理手册》100份发至全体机关干部,扎实推进机关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规范、科学有序、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创新型、服务型、务实型、学习型、廉洁型机关。
三是以“廉洁、讲党性”要求规范服务言行。加强党性教育。今年以来,我镇结合创先争优和作风建设主题教育,努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光荣传统教育,以开展“学党纪、保廉政、促发展”教育活动为载体,重点开展了上好一堂廉政党课、开好一次高标准民主生活会、组织股室主任以上干部开展党风廉政谈话、举行作风建设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开展党员干部主题教育,认真组织学习,每人撰写1000字左右心得体会,对照检查,班子成员每人形成剖析材料。通过主题育活动实现“五强化五杜绝”,即:强化领导干部
宗旨意识,以服务为己任,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干好工作,杜绝不思进取、不干工作现象;强化党员干部全局意识,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杜绝推、拖、等、靠现象;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杜绝迟到早退、串岗聊天、玩电脑游戏等违纪现象;强化党员干部效率意识,坚决贯彻党委的决策、部署,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贯彻指示迟、懒、慢、散现象。
二、重落实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推进创新服务,提升机关效能。以推进优质服务为抓手,推动服务工作“早”、“快”、“细”、“新”。以“早”求服务主动。机关干部把握主动权,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思想上早准备;做到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稳妥、有序地开展。以“快”求服务时效。注重修练机关干部内功,雷厉风行,快速高效,精细周密,提高办事效率。以“细”求服务优化。强化“机关工作无小事”意识,以零差错为服务目标,参谋调研准确到位,办理文电精简、规范、优质,确保“零”失误。以“新”求服务突破。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搭建为领导、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平台,推进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机关管理,增强保障能力。按照建设和谐机关、节约型机关要求,后勤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硬件提质、软件升级,增强保障能力。今年10月份对办公楼及宿舍进行了全面装修,为机关干部创造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并加强办公楼、亮化、美化、序化管理。加强机关小车管理和接待费用支出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支出。
三是抓协调落实,确保政令畅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力解决决策落实难和不落实的问题。重点围绕“凝聚力工程”,搞好 “创人民满意行动”、“农村清洁工程”、“农垦危房改造”等行动的协调落实,扎实做好服务工作。抓好督查工作,坚持“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果必报”为准则,开展各类督查活动10余次,围绕招商引资、农民减负、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工作落实。
三、重监督提高服务成效
一是绩效考核促内部监督。结合实际印发《镇机关内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将各个科室工作考核标准量化细化,分解到岗到人,逐一落实,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不断强化机关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意识。
二是行风评议请群众监督。通过民主评议行风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在上半年的行风评议中,通过各界代表的划票点评,成绩均合格。针对行风评议大会上评议意见和建议,我镇进行认真研究,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将行风评议整改工作与优质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下半年建设服务型机关重中之重和特色工作来抓,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第三篇: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自我提升方法
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自我提升方法之
内外合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各位领导,同行: 大家上午好!
教师专业技术提升的内容有很多,但归根到底就三个方面,1、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重组,更新。
2、专业技能,指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
3、专业情意。指教师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的调试和专业自我的建立。所以要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就得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寻找有效的途径。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认为,把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结合,内外联动发力,会更好地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一、教师的内动力
(一)、教师要树立专业技术水平自我提升的意识。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锻炼。
1、多强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关注自己从事的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书,多买多看多研究,用理论武装自己的专业知识库。例如我校a校长到我们学校后,重视课标理论的学习,给每位任课教师都买了新课程标准。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石。
2、脚踏实地做好教学“六认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辅导等。这种过程的流动性是教师不断收到反馈的信息,使课堂教学不断地更新教学设计,不断地增添教学资源,不断地生成教学价值,不断地结成教学果实,不断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3、不断汇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点滴反思和总结。做好笔记,学会收集整理和总结。花朵孕育了果实,没有花朵的怒放就没有果实的生成。同样,没有反思的教学只能结成一颗干瘪的“课堂果实”。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常常带给我们反思。我们反思遗憾,就能促进教学进步,实现教师成长。
4、重视每一次网培。网络培训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培训方式,它更灵活,更自由。培训视频是经专家们精心设计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认真进行网培使我们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5、珍惜每一次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做到请进来不能白请,“走出去”就不能空手而回,要有收获。
6、认真对待校内组织的每一项教学活动,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不管大小。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做到参加一次,收获一次。
7、多参与网上的专业互动。教师可是加入一些自己所任学科专业的QQ群,APP平台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和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互动,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可以了解到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借鉴和效仿新鲜的教育教学信息,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学校的外动力。
学校要营造一个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大氛围。
教师有学习的意识,但也存在懈怠之时,所以学校要提供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逼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1、完善学校相关制度。为了引领教师逐步提高业务水平,我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制度。比如教研组工作制度,教学六认真细则,老带新帮扶结对制度,常规化教研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激励老师们参与进来,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学校可以注册一个有价值的教师学习类的网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身边有一个优秀的专业网站,就像是一个随时站在自己身边的良师益友,随时指点迷津。
3、手写备课和二次备课。《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磨课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主要教研范式。我校要求教龄满5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教案,教龄在5年以内的教师必须手写教案,以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电子教案的使用上要求必须有二次备课的痕迹,要突出合作探究、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研讨,成为探究活动的主角。鼓励教师课后要写教学反思。学校把是否有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常规月查的硬性指标。
4、校本教研常态化,规范化。我校通过资源整合,选出了行之有效的教研组,各教研组各司其职,每周都会安排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学校贾校长和分管领导等带头参加。促使教师专业成长。
5、月考、联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每月都要举行月考,同时和城北二小,万寿学校定期举行联考,通过考试分析,总结得失,促使任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6、校际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片区校际联谊,灵活性校际教研联谊活动积极开展。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教研及听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例如4月9日,我校同aa二小,ss学校举行了三校共同举行了高效课堂专题教研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对于市、县安排的培训活动,学校都积极组织学科教师参加,每次活动结束,参与教师回校后要上好汇报课,开好学科研讨会。
7、教学模式的领引。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我校贾校长带来了“133”教学模式。所谓的“133”模式,就是坚持在新课程标准(“1”)指导下,落实亲师激趣、分层教学、基础过关(“3”)为主的三个理念,建立起讲评课“四步走”、新授课“五环节”、复习课“六步骤”(“3”)三种课型模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切实可运用的载体。教师专业成长也有了方向。
8、推行专题教研。我校利用老师对新课标学习为契机,举行了我与新课标共成长专题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9、激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类赛课活动,激励教师专业成长。每年红烛杯等赛课活动,我校都积极鼓励教师参赛,别给予考核加分或现金奖励,县上奖励多少学校就奖励多少。通过奖金和荣誉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总之,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督促。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自我内在动力和学校外在动力联动,共同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我对教师专业技术自我提升的一点浅见,望指正。
第四篇:小故事安全经验分享
夏季雷雨天气安全知识培训
夏季是暴雨和雷电的多发季节,在此提示大家,应注意掌握以下雷雨天气安全知识:
1、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有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外出,并提前做好应急防范措施。
2、出门前确认关闭好门窗,切断室内用电设施电源,防止发生意外水浸,造成财产损失和安全事故。
3、不要在阳台、走廊上堆放杂物,防止堵塞排水口。不要在阳台护拦上、窗沿悬挂花盆、拖布等,防止高空坠物等意外事件发生。
4、大风时尽量不要在门窗附近停留,也不要将铁丝拉到窗户、门口,以免发生意外。
5、打雷时,要关好门窗,不在喷头下淋浴,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手机或上网,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以及电话线、电视闭路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
6、在室内要离开进户的金属水管以及跟屋顶相连的下水管,不靠近水管、暖气管等导电物体。
7、遇到突然的雷雨,出现头发硬竖起来时,应该双脚并拢蹲下,同时拿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和发卡、项链等,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身体其它部位不要接触地面,以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
8、在户外躲避雷雨时,要注意不要躲在洞穴、大石、悬崖、草棚和孤树等危险地方;也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更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9、不宜在室外游泳池、湖泊海滨游泳。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金属工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10、一旦人体遭到雷击时,应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在抢救的同时要立即拨打120电话请求急救。
第五篇:倡导救助文化建设 提升救助管理水平
倡导救助文化建设 提升救助管理水平
宜昌市救助管理站是国家民政部指定的全国91个省际接送救助管理站之一,承担着四川、重庆跨省救助任务和联系武汉及本市区域的救助管理工作。近年来,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我站坚持以创建全国星级救助管理机构为目标,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并倡导救助机构文化建设,依托救助文化建设增强软实力,不断突出救助管理工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2010年12月被湖北省民政厅表彰为“湖北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2010年12月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亚残会举办期间救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2月,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树立新理念,不断赋予救助文化建设新内涵。
在如今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高新技术日益创新、社会文明和谐共享的时代,文化正从虚拟走向现实,并且以自身强大的魅力构成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并且转换为生产力,日益彰显出它干预经济、覆盖经济、渗透经济、融入经济的本质。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救助管理机构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在“十一五”期间,硬件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但是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和难题。救助对象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扩大外延到城乡生活无着的困难群众,范围和人数都急剧增加。基本物质层面的救助已经不能满足困难群体的需求,他们需要诸如关怀关爱、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精神层面的救助;救助工作人员历经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变迁,由于单位性质变迁,年龄老化、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日益突出,同时高强度强压力的工作让他们越来越没有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救助工作常年接触社会的不幸的一面,负面因素多积极因素少,缺少一种阳光、快乐、和谐、朝气、感恩的文化;以上种种问题,是摆在救助管理机构的管理者面前迫切需要正面回答并解决问题。如何做到硬建设,软实力管理,成为救助管理者面临着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经过对救助工作发展的认真解读,我们发现并深刻理解到救助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爱的文化。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提高人。基于地域环境、站史站情,我们提炼出了“忠诚、良知、爱”的宜昌救助精神,确立了“发挥宜昌地方特色优势,建设江南园林般宁静幽雅、寓美于景、文化深厚、格调高雅,融童趣、个性于一体的花园式救助站,让救助站成为流浪未成年人和流动困难群众的家园”的建设目标。“忠诚”即对党和人民忠诚,对救助事业忠诚,热爱救助事业,对求助对象真心诚意,尽心尽力;“良知”是做好救助工作的前提,是救助职业的必备条件,是救助工作必备的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知耻、知愧、知恩;“爱”是做好救助工作的方法,爱心、善良、温暖,爱无痕,不言谢。这些构成了宜昌救助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成为了鼓舞全站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主动履职、服务大局的精神动力。
二、塑造新品牌,精心培植救助文化新亮点
2011年,宜昌救助站迎来了建站5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座总投资2600万元,占地32.5亩,建筑面积5758平方米,拥有救助床位260张(其中成人160张、妇女、儿童100张),规划科学、分区合理、设施齐全、育人氛围浓厚的现代化救助管理机构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新站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全站干部职工工作的热情和对救助管理事业的热爱。我们利用新站建设的契机,在建筑屋的玄关位置、结合内外部环境建设最大限度的做到了有机结合。建筑、文化建设、大自然浑然一体。
(一)加强救助文化静态建设,发挥熏陶作用。
救助文化建设有静态和动态之分,而环境建设则是救助文化的静态展现,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此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1、环境建设凸显主题
利用新站项目建设的好机会,我们提出了“古韵、典雅、书香;学园、花园、家园”的主题要求,整个新站建筑风格独特,追求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古朴典雅,既有江南古韵,又有楚文化遗风。墙面色调淡雅素洁,给人凝重和谐之感,实现了我们追求“建筑古朴典雅,凝重东方和谐之美”的风格,创设出质朴温馨、稳健久远的救助文化环境氛围。为了强化这一主题,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忠诚”、“良知”三处三峡石景观,将夷陵古城文化精粹与宜昌救助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凸显救助机构大爱的情怀和追求。“长青画廊”采用厚重的高档石材,古典的攀爬架伴以四季常青的藤条植物、中华蚊母盆景、景观长椅、三峡石文化,置身其间使人如同在画中,无不流露出轻松、静谧的生活气息。还有以“人间有爱”、“和谐感恩”、“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特色墙壁文化,无不体现着“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山一石能说话”,处处皆景的育人魅力。
走在站内,你时刻都在享受着一道道精神大餐:“家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只要心中有目标,黑夜里也不会迷失方向”、“常怀感恩之心,一生快乐无穷”、“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就能成为强者”、“酸涩过后,往往是甜蜜的”„„每一句言简意赅而又触及灵魂的话语,都充满了对受助人员深深的关爱和鼓励,都体现着厚重的宜昌救助精神,彰显着人文关怀,激励着受助人员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七十八幅宜昌名家的书画作品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是宜昌文化的传播,更是救助工作人员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工作人员、受助对象每天在美的环境中享受着快乐,在快乐中自觉保护着环境,并动手创设更优美的站容站貌。
2、环境布置显“三化”
站内环境布置突出“三化”目标:绿化、美化和人文化。让走进站内的每一个人“感受浓郁文化气息,体味书香自然散发”。
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原则,我们在站内环境布置上引入了大量名贵的树木、花草,设有“竹苑”、“桂花园”、“银杏林”,各种奇石点缀其间,走进站内,一派“喜有绿荫伴书香”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按照“精心选择、系列推进”的原则,我们从传统经典的《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中精选教育内容,以四个“主题”(诵古训益身心、读故事承美德、品瑰宝抒豪情、赏美景爱祖国)进行序列展示,让站内人员时刻置身于优秀文化的熏陶之中,让华夏文化之精髓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心中,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功能室各具特色。
如今我站拥有文体活动、图书、阅览、学习、技能培训、计算机教室等10个专业教室。在全站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每间功能室都有它的亮点。洁净的教室、整齐的摆设、醒目的标语、艺术化且各具特色的墙面布置、或植物装点绿意盎然;或折扇、纸伞悬挂,古朴典雅„„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高品位的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书香味儿,彰显了活泼、生动、绿色的特点;走进每一间功能室,都会让你感觉眼前一亮,怦然心动。
“芳香拂面吹人省,繁花夺目陶心明。”经过大胆实践和不断完善,休息室、功能室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站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融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为一体的个性文化。
一幅图画,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文字,演奏着一首美妙的乐曲;一处建筑就是一面育人的旗帜。花园式的站内环境为工作人员和受助人员创设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它时时处处抚慰着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困难群众受伤的心,塑造着他们美的心灵。
(二)激活救助文化动态活力,发挥引领作用。
在救助文化建设中,环境建设是“硬件”,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软实力”。唯有“软实力”的建设创新,才能激活动态活力,保持长久的引领作用,提升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我们着重在两方面下功夫:
1、队伍锻造炼内功——队伍建设是救助文化软件建设的重点。
干部职工是救助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工作理念直接决定着救助工作的质量。
我们的目标是:推进职工敬岗爱业的优良习惯养成,促使铸成个人的职业动力加油站,保障工作目标的细化落实。工作中,我站以创建星级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示范单位为契机,围绕“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提升能力”的工作思路,通过岗位练兵、“向徐刚同志学习”、业务知识测试等形式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截止2011年5月,先后安排了15名业务骨干(占全站50岁以下干部职工的95%)分批参加全省救助管理“351”培训班,并及时在全站进行学习体会汇报,收获共享,有效转变了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提升了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让每一名职工都能品尝工作的快乐,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追求着“把每天走进工作变成每天走进快乐”这样一种理想境界。
2.榜样引领强行为——制度建设是救助文化软件建设的中心。
救助制度建设作为救助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救助工作的宗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维系救助工作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救助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干部职工和受助人员的行为,才能保证站内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言行的关键环节,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救助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名职工学有榜样引领、行有规矩约束,个个都能走上“远有目标可定,近有条件可循”的发展之路。通过开展“向徐刚同志学习”的活动,树立典型,并成功将典型徐刚推介到全市作为“我身边的青年榜样”让全市人民更加了解救助工作,更加了解徐刚。
3、活动凝聚人心——主题活动是提升救助文化内涵的载体。
做好常规救助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坚持通过开展主动救助,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救助文化内涵。
无论是六月护航高考学子、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春运期间农民工救助等专项救助工作还是日常救助中,我站始终坚持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三满意”,坚持热心、爱心、诚心、真心“四心服务”,主动履职,及时将党委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救助的对象身边。全市“三城联创”文明指数工作督办会上,市政府领导高度评价了我站主动履职加大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突出作用和积极贡献;2010年全省政法书记会议期间,我站加强街头劝导和主动救助,仅在东山隧道口就三次实施夜间救助,有效保证了我市市容市貌和文明形象,受到原省委副书记杨松同志及与会领导的好评;2010年6月底,我市出现世纪高温,气象部门发布橙色预警报告,我站第一时间响应并认真落实市政府通知精神,启动应急救助预案,组织开展了“送清凉”活动。我站共出动救助车辆67次,人员352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96人,发放防暑降温药品和物资262件套。炎炎烈日下,我站工作人员冒着酷暑高温,不停地穿梭在城区大小街道,搜寻和救助路边的流浪人员,用爱心和汗水,守护城市的文明。正如许多热心市民评价的那样:就在救助人员用手紧紧握着流浪汉的手,就在救助人员将满脸灰尘看不到童贞的流浪儿童抱进救助车的那一刹那,这座城市,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距离;这座城市,因为我们,让人心中感受到了友好和温情!
三、发挥新功能,不断促进救助服务水平新提升
现在宜昌救助文化无所不在,每个工作人员、每个只要是识字的求助者来到我站,都能强烈感觉到文化就在他的身边。关键就在于救助文化的培植、提炼,约束人、教育人、感染人、帮助人,激励更多的人去继续培植、提炼、执行,为单位创造更大的动力。由此螺旋式的不断前进,在单位内形成永不终结的文化——行动——结果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单位文化生生不息。
宜昌救助文化,做到了全员性文化。宜昌救助文化被职工普遍接受的本质,就在于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符合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客观规律,很好地找到了文化和救助之间的关系,文化和单位发展的关系,文化和职工、文化和救助人员的切身利益的关系。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如果他在培植、提炼、执行文化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为个人提升了素质、为单位增加了品质,宜昌救助文化就显示出了他的阳光、快乐、和谐、朝气、感恩。
救助站通过文化建设,每个职工做到了真诚、真心、真干,每个职工成为了救助站这个坚强拳头上的一根指头,坚强有力、骨肉相连。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一个愿望。通过文化建设,救助站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也就是达到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老同志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辈,有爱心、充满智慧、心胸豁达、宽容大度,为年轻人做表率。年轻同志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顶梁柱,有激情、有上进心,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爱,对老同志尊重。大家在一起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关爱有加。谁有困难,大家主动伸出手来帮一把;谁做的不对、不到位时,善意的提醒一声、主动地补位一下。大家明白,没有救助站这个大家,也就没有每个职工的小家。为救助站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就像爱护每个职工的小家一样共同建设好救助站这个大家,每个职工都有把救助站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的意识。珍惜在一起共事、生活的缘分,做到了点亮一盏心灯,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成绩只说明过去,未来还需努力。在救助文化建设中,我站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用不懈的努力全方位营造“忠诚、良知、爱”的宜昌救助文化建设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