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生态立市 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生态立市 建设生态文明
周先旺
《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13日07 版)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黄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留下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消除环境危机隐患的重要保证。黄石市着力做好 “加减乘除”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通过加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推进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工程,着力打造特钢、铜产品精深加工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国内第三大PCB生产基地;通过减法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强制关闭和整治全市348家“五小”企业和438家重点污染企业;通过乘法做优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特钢、铜材、建材和装备制造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促使传统企业提升效能;通过除法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做大绿色经济这个“分子”,提高生态产业比重。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地质灾害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重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全面启动覆盖城乡的“五边三化”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在城区边、集镇边、干道边、长江边、湖泊边持续大力进行绿化、洁化、美化。坚持把开发利用与修复治理统一起来,把采矿显性收益与环境治理成本兼顾起来,把原矿开采与矿产资源延伸加工、形成产业链布局统筹起来,按照“有序、有限、有期”的原则,做到依法开采、规范开采、集中开采、科学开采,实行开发一片、治理一片,开发完毕、治理到位,让绿色真正成为黄石发展的主色调。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黄石市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健全矿山治理备用金制度,推动形成生态环境破坏者赔偿、建设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格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资源交易、环境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离任审计、生态建设实绩公示制度,把发展的责任套上生态的“笼头”。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全社会的生态自觉,健全的生态基础设施是支撑。黄石市在各工业园区建设统一的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热电气联供、生态隔离带等环保设施,实现园区生态化、低碳化;在城区打造一批小型森林公园,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星级公厕、污水管网等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交优先、出租车换代升级等系列交通改革;在村镇,推动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置,力争到2017年,每一个乡镇至少建一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和污水处理厂,每一个村有一辆垃圾清运车。
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生态创建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黄石市大力开展生态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和评选最美乡村活动。扎实推进森林城区、卫生城区创建,鼓励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举办各层次园林博览会。2013年,铁山区将500多亩乱石成堆的工矿废弃地进行绿化改造,在国庆期间成功举办了园林花卉展览会,使工矿废弃地变成了大花园。以此为契机,黄石市积极筹办2014年首届市级园博会,坚持以园博会为导向,以各类生态创建活动为基础,加快形成全市动员、全民动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黄石市委书记)
第二篇:生态立市
生态立市,崛起绿色镇江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镇江生态文明实验区”,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也是镇江未来定位,做到生态环境良好,我市还特别提出“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修复”四项核心工程。
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主城区拥有26座山体,我市市域范围内丘陵特色鲜明、水库湖泊众多。禀受江南城市中独特的自然山水和生态优势,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中,镇江“生态立市”战略也被要求全面深化。
生态文明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加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的镇江如何推进?记者日前采访了该计划的起草牵头单位、市环保局的副局长姚继承,就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计划进行了解读。
本报记者 戴慧
总体要求
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面深化“生态立市”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大力实施“低碳、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修复”工程,打造苏南生态建设样板和生态城市品牌,建成产业和城市科学共融、经济和生态和谐共生、创业和居住幸福共享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发展目标
以“低碳、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修复”为核心,加大环境投入,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到2015年底,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控制,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中12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基本达标,为实现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低碳
为什么放核心工程首位?
为什么要着力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什么在大力实施的五项工程中低碳被摆在首要位置?为什么在12项量化考核指标中,低碳指标占据了一半篇幅?无论从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来看,还是对推进计划中量化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我们都“嗅”到了镇江深化“生态立市”的一个核心工作重点——低碳。
在姚继承看来,要想改善环境质量,首先是对污染源头的控制,而环境污染从何而来?其实涉及工业、生活方方面面。近年来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长期偏重,2012年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化工、造纸、建材、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SO2和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却分别占到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90%和60%以上。仅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产业结构若不转型升级,寻求绿色发展,污染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而这就势必牵涉到以低碳理念来开展工作,“低碳发展,事实上是从根本上来改善镇江整体的产业发展结构。”姚继承说。
今后,我市将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高效农业为主体的低碳产业体系,推进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化,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理念,探索建立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9%。
当然,低碳发展不仅仅是理念,更在于行动。姚继承坦言,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认识的过程。而推进计划重点项目列表中,低碳工程从低碳生产模式、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方面共计排定了32个加以支撑的具体项目。
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修复
天蓝工程
目标:改善空气质量,到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提高到55%以上。
该工程着重针对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烟粉尘、扬尘、秸秆焚烧,以及餐饮油烟等六大污染防治进行了要求,并排定了11个重点项目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人一直关注的东部地区异味问题,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中也有所提及,到2015年底将基本消除。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我市将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绩效档案,落实治理计划。完成镇江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油气回收治理改造任务完成率100%。
不少市民所诟病的城区餐饮油烟扰民问题,到2015年底也将基本消除。对此,推进计划要求完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严格餐饮服务企业准入控制,从源头上减少敏感区餐饮油烟污染。推广餐饮油烟污染防治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防治能力。
另外,到2015年,我市将完成24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完善秸秆禁烧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机制,完善秸秆收集、贮运服务体系,做到秸秆焚烧污染防治疏堵结合。
地绿工程
目标:改善居住环境,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到2015年,全市森林(林木)覆盖率达26.6%,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7%。
该工程从绿色通道建设、绿色家园建设、城市增绿建设以及高效林业建设四方面有所侧重,并排定了8个重点项目支撑。
绿色通道建设。实施万亩交通绿化工程,绿化造林1.5万亩。对16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两侧各20米范围进行绿化整治。做好润扬大桥、泰州大桥出口及沿线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工作,完成京沪高铁生态景观廊道建设。
绿色家园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项目建设。将小城镇发展与绿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重点推进建制镇绿化工作。到2015年,建制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6%。实施绿色村庄建设工程,重点打造100个绿化达标村和绿化示范村。城市增绿建设。推进防护绿地建设,重点实施东翼与主城、高资与主城之间的生态防护林建设。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充分利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占地面积10亩以下的土地,加快建设街头游园绿地。结合市区山体整治,建设特色主题公园。推进林荫路建设,科学选择道路绿化品种,增加各类适生大乔木用量,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园林城镇。推进立体绿化建设,结合山体、河道整治和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大力推广山坡、河道挡墙等垂直绿化,提升城市景观。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地系统。
水净工程
目标:改善城乡水质,到2015年,全市地表水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高于60%。
该工程主要涉及五方面,分别是加强城市水系治理、完善污水截流体系、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强化船舶污染整治以及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排定了18个重点项目支撑。
加强城市水系治理。定期疏浚骨干河网,重点开展入太湖河流及其一级支流的清淤工作。继续开展主城区河流整治和丹阳市九曲河等辖市区河流整治。到2015年,完成句容市、丹徒区13条河道综合整治任务。开展苏南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断面长责任制,加快推进断面达标工作,加大断面水质异常调查处置力度。推进水系贯通工程建设,基本消除“断头河”。
完善污水截流体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东区污水处理厂、丹阳石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丹阳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句容市宝华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和黄梅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对朱方路、象山河、丁卯桥周边约5平方公里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改造36个乡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增污水管网135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到2015年,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提高到85%。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重点加强水源有毒有害物质监测与控制,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建设大港水厂,完成老城区2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完成凌塘水库备用水源地的规划、保护工作;启动征润洲取水口改造工程,实施离岸取水工程,推进各自来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完善城市供水应急机制,保障供水安全。做好乡镇区域供水工作,确保管网全覆盖。
生态修复工程
目标:确保生态安全
工程主要涉及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强化矿山复绿建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六方面,姚继承着重提到了其中的严守生态红线。
他介绍,生态红线区域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就在今年8月底,江苏省还专门制定发布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而我市在严守生态红线行动中,将依托水系、丘陵山体和湿地,构筑“一横一纵两片”生态网架(长江生态走廊、西部森林生态涵养带、西部农业生态涵养片和东部农业生态涵养片)。严格调减长江岸线开发强度,逐步转移沿江重污染企业,建设长江干流及支流防护林带水廊屏障,保护长江生态岸线。严格控制丘陵山地开发建设活动,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确保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在20%以上。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继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之后,再获新殊荣。日前,国家环保部发布通知,我市大市以及句容市、扬中市、丹阳市、丹徒区成功入围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污染物监测为6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
第三篇:生态立市
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十二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的关键阶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必须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方针,紧紧围绕“节水、治沙、造林、防污”等重点开展工作。
第一、加大防沙治沙力度。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造、封、禁并重,乔、灌、草相结合,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一是抓紧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确保在未来5年完成封育、造林、工程治沙123万亩的目标任务。二是全力实施天龙百万亩生态林建设项目,有效提高我市治沙和生态恢复国土面积的百分点。三是加大防沙治沙科技推广力度,围绕建立“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防沙治沙长效机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造林、封育、封禁保护相结合,大力推广压沙新方法、新途径,研究解决沙区盐碱化防治等技术难题。四是积极创新防沙治沙体制机制,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防沙治沙、开发利用沙漠,发展沙产业,形成全社会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第二、构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生态安全体系。确定围绕“一个生态绿轴、六条水源涵养廊道、多个生态协调区”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一是高标准完成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重点的通道绿化,突出抓好金大快速通道沿线特色林果示范长廊建设,把通道沿线建成特色林果栽培模式示范带、效益示范带。二是按照“一路一景、一园一景,统一规划、统一苗木标准、统一栽植、高标准绿化”的要求,针阔叶树齐上,乔灌树并举,国道、省道、县乡道路绿化同步建设,力争达到“一园一景,各具特色,高标准绿化”的目标。三是加大城镇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色单位、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
第三、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步伐。“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大良种苗木繁育力度,集中扩繁酿造葡萄、红枣等四种特色林果苗木。要加强外调苗木监管力度。二是切实提高特色林果规范化建园水平,严格执行标准化建园技术规程,规范建园、科学建园。三是抓好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是山区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阳光产业。
第四、抓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以乡村道路为骨架,农田地埂、渠道为网络,统一规划布局,带、网、片相结合,科学搭配树种,分步组织实施,建设高标准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制种基地要由企业投入建起农田防护林网。
第五、抓好南部祁连山水源林建设与保护。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保障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天 然绿色水库和生命线,保护和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封山育林。二是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造林。三是全力实施海拔2800米以上高深山区农民下山入川工程。
第六、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严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从事土地开发经营活动、严格禁止乱打井、严格禁止在重点区域放牧、严格禁止滥采滥挖。严格落实 “四禁”措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应急体系、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第四篇: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典范区。
总体思路是:全面融入××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实施“四大一新”发展战略,确保“一江两河”(信江、白塔河、罗塘河)清水,把××打造成以铜冶炼及铜精深加工为龙头的“山水生态铜都”,以区位
交通优势为依托的“承东启西、通江达海、公铁衔接”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以道教文化为特色,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深入开展生态工业园、生态县创建活动,着力抓好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公益林、信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全面推行“2+5”农村垃圾治理模式。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和新能源发展战略。落实集约节约用地、使用新型节水节能建材、禁用粘土砖等措施。
全力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生态铜都,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生态产业链。大力培植节能环保产业,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打造道教文化特色旅游胜地,提升生态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大道教文化资源的深度整理挖掘力度,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附加值和娱乐功能,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充分发挥××在××城市群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物流园区、“无水港”、国家二级公路运输枢纽等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与国内物流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以中心城区为主体,贵溪、余江为两翼,把贵溪、余江、龙虎山景区全面纳入大框架城市发展空间,以鹰雄大道、龙虎山大道、邓洪公路三条城际快速通道连接,加速推进“四区合一”。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把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以“清洁家园”为载体,把生态环保向农村渗透。以支柱产业为依托,把产业配套向农村扩散,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五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而我省则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任务。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其三是提倡并实行健康有益的的消费模式;其四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点就是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要建设生态大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生态,发展便没有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重视并且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又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经济增长即发展,即政绩。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一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以大量耗费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指标的增长。存在这样一来的问题,与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不无关系。长期以来的政绩考核,只侧重于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量,而没有将环保指标纳入其中,政绩观有偏差。可见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正确的政绩观既要与科学发展观相符,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要注意和防止陷入新的误区:即偏重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单纯的生态政绩观,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保护土地改进耕作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强植被保护、水土保护、荒漠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其次要反对随意开垦,粗放耕作,破坏土地结构;其三要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改良土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生物肥;其四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工程体系,它要求吧粮食与多种经济结构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既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又能有效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的弱质地位,提高农业规模化效应和竞争质量,促使农业突破传统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使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如果工业文明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必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提倡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除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工业仍然是我省走向现代化的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尤其要重视发展工业,壮大区域经济。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大气被污染,河流被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石漠化、沙化,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生态型工业化道路,达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应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实现农业工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