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生活的课堂
构建生活的课堂是教育工作者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学校教育,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一个有关“人”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为基本的是人的生活。精神、价值和交往关系。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喜怒与哀乐、人的经验与智慧、人的谬误与失败、人的价值与意义,都完整地、现实地、具体地表现着。
然而,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大多过分追求知识、分数,于是,学校教育这个人的世界被异化成物的世界,人与世界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生活被简化成物质联系,从而造成学生乃至教师精神世界与人格的萎缩。要让学校教育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到人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来,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人的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就必须选择现代生活教育这条道路。
何谓现代生活教育呢?它是一种关注学生作为人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现时存在,通过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以促进学生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实现的教育模型。现代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人生实践即生命有目的的创造。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同时,还应该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意义的引导。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建立在这种生活意义上的教育,其关键是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材与实践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让她们回到生活意义上来。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课堂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就必须切切实实研究,了解并关怀这个“人”。这个“人”首先是儿童,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是独立于世的。他们虽不成熟,但却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却不乏生命灵性,不乏独到见解。要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交往、成长的理想时空,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应该在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因此,作为拥有如此理念的教师首先得学会“心理换位”,即在某种上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然后以平视的眼光感受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那么,学生的一些鲜活的话语“河水很活泼”,“小鱼会讲悄悄话”,“树上还有9只不会飞的小鸟”等出现时,就不会主观臆断孩子所说句式不符合成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相反,会为孩子的心灵如此富有、想象如此多彩、思维如此鲜活,语言如此灵动而由衷惊喜、快慰。
总之,课堂应该是儿童的。教育,应该以儿童为基点和起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理解儿童在现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二篇:新走进生活 构建思想品德课堂 文档
走进生活 构建思想品德课堂
《西部科教论坛》2008.04期
走进生活构建思想品德课堂
山东省章丘市相公中学李芸
新课程实施的脚步已向我们走来,走近新课程,我们欣喜地感到素质教育的温馨和人性的回归。新课程它好似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干涸的课堂,使沉闷、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当今这个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不应凌驾于生活之外,而应回归于生活之中,与生活融为一体,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思想品德课程更应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本课程又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教材的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性质使我们坚信:课堂教学生活化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
㈠回归生活的精彩
⒈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发现。”让学生自由、开放的了解身边的事物,走进自己的生活空间,促进他们重新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们走进丰富多彩的学生世界。在课前,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多做生活调查,听听学生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便在教学中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他们回归熟悉的生活,为直奔学习主题“铺路搭桥”。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的感悟进一步加深。
例如:我在讲《与诚信结伴同行》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作诚实守信现状的调查,并制定调查表。在课上学生展示调查结果,一组组真实的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候老师不用说学生就已经开始议论了,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就势将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主题。又如:我在讲《多彩的生命世界》一课中,用一幅幅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自然风光和温馨的动物世界图片与毫无生气的干裂的土地和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根的图片对比,在观赏中学生由心旷神怡到摇头叹息,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谈出内心的感受,自然导入主题。
⒉体验生活,到生活中感受
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上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的教育是教人读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照本宣科”,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
大。”这些观点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问题恰当的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重回他们熟悉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很自然的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交流。例如:我在讲《新生活 新起点》一课时,让学生谈小学和初中学习生活的不同。学生迈出小学校门时间不长,又刚刚踏进中学校门,对小学的生活历历在目,对中学的学习生活又有新的体验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教学中。我又借机让学生说出初中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困惑,这样就把机会留给那些有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侃侃而谈,这时有的同学直接请教某个同学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写好作文,如何很快的背英语单词等,整节课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收获颇多,感受多多。对初中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这样老师就很好的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对比中交流、感受、体验,提升了认识。这种以现实生活为基调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它的鲜明的教育价值。
⒊评析生活,到生活中拓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每一课时,都有它的学习主题,学生学习了一个主题,总会有所感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必然会引发某方面的触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们应注重发挥课堂小结的功效,整理教学内容,评析生活实情,在课堂小结中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谈感受,谈收获,例如:我在课堂小结中总是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或者问这节课你们过得愉快吗?为什么?又或者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达此时的心情。这样的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使整堂课更完整更具生活气息。其次,思想品德教学应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所以要求教师还应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我布置的作业形式有:给父母和老师写一封信、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创作歌曲、写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这样让学生不仅有道德认知,在生活中还付之于行动,这同时也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作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㈡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回归失去的乐园,成为课堂的主人
生活化教学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充斥着绝大多数思想政治课课堂。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学生不爱上政治课。新课程倡导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必须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传统的接收性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⒈激趣——营造心理氛围
激趣就是组织学生营造课堂上积极的心理氛围,也就是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励。新课程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我们的老师应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及神态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微笑去感染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信心,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例如:面对不爱发言的九年级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
给予不同的激励性语言,例如:“你来试一试行吗?”、“你很有勇气”、“你的表现非常好)、“你在看我,你准备好了,你来说一说”等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激励和鼓舞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⒉生活化情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知识只有适应了它所应用的环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完成他该完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或努力创设探究性活动,使学生思维进入一种积极的状态,乐于探索,主动参与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讨论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强调反思与感悟,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我在讲《党的基本路线》有关内容时,在课前让学生作了个小调查:父母的美好愿望是什么?学生在课上作汇报时,说出了父母的愿望有吃穿住用行等生活方面的,还有的家长希望国家富强。老师顺势提问:这样的美好生活怎样实现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自己努力,有的说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老师借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了实现这美好的愿望,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带领学生自然进入学习主题。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像资料,歌曲,或者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做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便学生主动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
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合作探究的热情
①让教材内容“活”起来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典型材料。我们不应把教材中的图片、故事当成一种死的、无生命的东西而应把它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我在讲《受教育——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时,在教学开头就出示一张愁眉苦脸的小姑娘的图片,告知学生这是我们当中的一员——马燕,日益窘迫的家境使她不得不退学,马燕不服气,开始和妈妈进行艰苦的谈判。今天她来到我们班请求同学的帮助,让她重返校园。学生们有的自动找同学讨论,有的自己想办法。我微笑着看着同学们,给他们时间思考、交流。学生开始汇报了,有的主张找亲戚朋友、老师劝说马燕的妈妈,有的说可以申请助学金,还可以请求学校减免杂费,同学应伸出援助之手,还有的主张诉诸于法律等。我因势利导归纳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这节课就以帮助马燕为线展开学习。最后学生用所学知识成功的劝说了马燕的妈妈,马燕又背起书包重返心爱的校园。我又出示笑逐颜开的马燕的图片,并代马燕感谢同学们。学生们在心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深深感到:青少年应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并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这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精彩。
②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教学进度的适当调整,能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学期教材时,学期初,正值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增进师生情谊,我没有按教学进度讲第一课,而是把第四课《师爱助我成长》调到学期初第一节课。这样的调整使学生更“知师、敬师、爱师”,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功能。
现代诗人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生活化教学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单调如一的枯燥乏味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缤纷多姿。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因而,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坚持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新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最佳境界。
第三篇: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理念: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学生做到“五要”: 观察——学生要尽量自己观察;思考——学生要尽量自己思考; 表述——学生要尽量自己表述;动手——学生要尽量自己动手; 总结——学生要尽量自己推导出结论。新的学生观:
相信学生——让学生看书、思考、表述、书写; 关爱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学困生;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 发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 激励学生——及时发现并表扬优秀生; 发展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的教学观:
1、教学理念
养成习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点燃激情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重在落实!
2、教学行为
教学环节——程序化;教学设计——最优化;教案学案——一体化; 课堂讲授——趣味化;语言板书——规范化;模拟训练——标准化!
3、教学能力
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深奥问题——浅显化; 枯燥问题——生动化;散乱问题——规律化;疑难问题——明白化!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幅条幅: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思考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会了。”
学科思想——生物学观点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
1.生命的物质性观点;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5.生物进化的观点;6.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要引导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从历年来理综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好课标准只告诉我们一个边界、一个参照或一种思维方式。
从教学目的看:通过教学,让学生知识更丰富、学习更有效、人格更高尚。从教学过程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去询问、去发现、去欣赏。让学生去询问,询问是什么,询问为什么,询问还有什么;让学生去发现,发现问题,发现真理,发现自己(能力和才华);让学生去欣赏,欣赏知识的奥妙,欣赏知识的奇妙,欣赏知识的美妙。
国际科学教育趋势:
强调核心概念的传递和表达
探究与概念建构对接
学习智慧:
学会自主建构概念
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教学中如何处理事实和概念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核心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强调概念教学与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中,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的构建和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和学的方式,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概念理解运用为目标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
教学要和学生的兴趣和经历相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教学中要关注与概念建构相关的实践、运用和迁移。
当学生学习深层知识并且清楚在真实世界和实际情况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时,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得更久,他们也就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
无法迁移的知识并不是真正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
实践(不仅仅探究)
在科学课程中为不同学段的学生究竟选择哪些重要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绝对和统一的标准。大家的依据来自于两个方面: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要考虑学科逻辑。
我们希望用一些重要概念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这个结构中间是有逻辑关联的。逻辑性越强,学生的知识框架就搭建得越顺畅,就越牢固。
课程层面如此,教学层面也是一样!
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是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高质量的课堂学生学习活动尤为重要
怎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考虑活动的价值。
围绕着核心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形成概念,运用概念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重要概念应由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最好在新情境下运用概念。
活动设计应该在学生认知的转折点、关键点,而不是随意的,活动要设计在要害处。
考虑活动对学习者的挑战性。
考虑活动的科学性。
学生活动不仅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依据核心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素材,其教学策略既可以是讲解、演示、讨论,也可以是基于学生动手活动或对资料的分析及探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研究学科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之一
研究学科教和学的方式变革重要?VS 研究学科知识、能力结构重要?
教师应进一步研究课程、研究教材,明确本学科核心内容和核心概念,关注学科结构体系。
教师要有灵活自如的自上而下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自下而上的建立起学科结构体系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
整体备课
概念教学
学习活动的设计
研究学科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的学情
按照科学课的教学特征
终身学习,积累提高专业素养(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
第四篇:用心构建课堂
用心构建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 我们的课堂面临许多困惑和挑战:学生厌学,教师难教,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 当教师用心良苦地设计教学情境,滔滔不绝地讲解和耐心引导观察,发现,探索时,部分学生却毫无兴趣,不知所云,却只听大珠小珠落玉盘,千呼万唤不搭理。分析其原因有很多:也许是这部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也许是他们好动;也许是他们的基础跟不上老师的节拍;也许是他们觉得乏味„„,然而产生这些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到底在渴望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为此,笔者将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大力营造学生所期望的课堂,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效应.一、用心赏识学生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树立服务的意识,心平气和地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正确的评价与赏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句赞赏鼓励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与赏识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句话能让学生受益一生,在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第三,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
色。”第四, 教师要善于使用眼神。俗语说:“眼睛会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用眼神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即便是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请同学起来回答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亲切地注视着他(她)。
二、用心关爱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各班的学困生或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大多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父母离异,或父母关心不够,或自信不足,或老师关爱不够.去年,我教初三(8)班时,有一个学生叫杨平,在初二便是出了名的“坏” 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上课从不听讲,还带动周围附近的学生不听讲,与老师对着干,作业从来不做,各科考试都是十多分.开学第三天,便把书卖了,当我知道后,我也没说什么,便把我的数学课本给了他,隔一天,又卖了,当时,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我还是没坑声,又我把手里唯一的课本教材再一次地给了他,久久地看着他,这时他也感觉地不好意思,低下了头,说,“老师,我再也不卖了,”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再也看不到从前的杨平了,两个月后的期中考试,各科都有五六十分,且数学有七十分。其它的学生在他的带动和感动下,学习上个个你追我赶,结果,这位学生中考考了541分的好成绩考入了高中。当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对学生的内心残缺关爱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能永远的记住你,爱着你,改过自新;当我们以阳光的心态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我想说:带着微笑,用阳光的心态上课,用自己的诚心,爱心,耐心,细心温暖每一个学生,永不放弃.因为教师是一份爱的职业,爱的工作.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创新的今天,教师素质的提高,不只是
知识技能的进步,还应有更为深刻内函的心理关怀,道德素养和精神自律系统的建立.这其中就包含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情绪和爱心.“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同样的道理,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达到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这里要特别强调微笑的价值。微笑是最能表情达意的面部表情动作。微笑能表达友好态度,微笑能使学生的心里感到轻松。借助微笑可以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发自内心的微笑意味着:“我喜欢你们”,“对你们的回答我很感兴趣”,“和你们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微笑,那么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教师对他们并无好感,或者认为这个教师冷漠无情,不好接近.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才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才能亲近你,并在课堂生活中与你互动交流,才能逐步构建合作,探究的自主教学模式.尤其是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整天看着那威严的面孔,非常紧张,他们还会主动的探索,深入交流吗?如果教师带着快乐的心情上课,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健康,还会把这种心情自然的传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阳光般的心情快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来.说起来,动起来.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教学效果定当不断提高.三、用心感受学生
首先,教师角色要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思想的引导者。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其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对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要坚信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要技巧,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自我评价。第三,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高度创设问题情境,并创造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地自我思考,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和个性时间和空间。第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验和多样化的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他们提供形象支持的素材,以帮助他们理解,教学要视学生直接经验,重视第一手材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体形象的认识支柱。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并且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要应使教学内容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识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理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先经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四、用心激发学习效应
问题情景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首先,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比如对概念的抽象,原理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方法的思考,要深入到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直观活动,概括活动以及具体化等智力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
其次,要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抓好和建立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结点”教学。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
第三,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
第四、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情境内容,打破学科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学科,再由学科走向生活,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和技能方法,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问题。比如:“用正方形的
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大力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这种理念背景下,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和挖掘课堂中的有效资源,想方设法地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根本的改变,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异想不到的惊喜,亮点和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继续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五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学生充满活力,教师充满激情,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积极采用的新教法,如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情景设置、实践活动等,我们共同构建高效的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而心理学家也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欢快的课堂,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无意注意,而且在无意注意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效果更佳,达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初中学生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而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我们要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欢乐带进课堂。饱满高昂的激情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甜美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欢乐可以使学生神采飞扬。而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课堂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和谐高效。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头戏。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我校为此做了精心的研究,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作为课改的首要任务,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创新,更注重素质教育,体现灵活开放,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体验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创新研究,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更加和谐高效!我们可以引入“游戏”,融入“魔术”,插入“故事”。
(三)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有利于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节奏快,信息量大,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声音与图像结合,语言与情景结合,视觉冲击力与听觉感染力结合,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里,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能把教学内容直观于学生面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优化学习环境,全面高效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多媒体教手段不仅可以为我们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还可以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很大的实效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有效、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物理时有一种成功的快乐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正确的评价会给学生以鼓励和期待,使之产生尊师、乐学的情感。
期待是情感的寄托,是信任的投资。因此,对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给与关注,以信任和期待的形成进行正确评价、引导,把信任和期待变成师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注重落实在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尤其对于差生,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就应该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同时,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性。(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当今的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细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