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浅谈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5篇)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8-1085047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30 20:02: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浅谈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谢坚1,刘润秋2,王立艳3丁艳丽4,(1.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 榆树 130400; 2.吉林省榆树市大岭农业技术推广

站; 3.吉林省榆树市于家农业技术推广站;4.吉林省榆树市土桥农业技术推广站)摘要:介绍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发展对策,对促进榆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玉米产业;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对策

玉米是榆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历年播种面积均在30万公顷以上。连续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但和世界玉米高产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玉米单产还是比较低的。为提高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对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对策。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1.1 玉米生产概况

榆树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海拔为157米~220米,年均温度5.6℃,无霜期135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00-700mm,年均日照时数2654.2 小时,≥10 ℃有效积温2860℃,是春播玉米的主产区。榆树市28个乡镇街道,有耕地35万hm2,常年种植玉米30万hm2以上,202_年全市玉米总产量达239.2851万吨。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先玉335、郑单958、良玉99、利民33等,杂交玉米良种普及率达到100%。

1.2 玉米用途及供求情况

一是玉米加工业:以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荷兰帝斯曼公司为依托,使玉米产业基地生产的玉米进行初加工成淀粉、化工醇、L-乳酸、聚乳酸等产品,再深加工成医药、食品添加剂等高端产品。年消化玉米200万吨。

二是过腹转化。以四海食品有限公司、长春汉德食品有限公司、长春隆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年可实现屠宰加工生猪150万头,肉牛10万头。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过腹转化的大量增加。202_年我市生猪发展到320万头,牛发展到117万头,家禽发展到4500万只,年转化玉米55万吨,转化秸秆120万吨,推进玉米产业发展。

三是青穗销售。小部分农户与榆树市粘玉米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种植糯玉米,由其以0.4 元/穗左右的价格收购,纯收入10000 元/hm2 以上。

四是口粮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耗量逐年减少。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2.1 品种杂乱

目前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已经认识到选择优良种子,是实现增收的关键和前提。因其对高产优质良种认识增强,造成种子经营企业多方引种,使品种出现多乱杂的现象。目前市

场在售的玉米品种多达上百种,品种出现多乱杂的现象,农技指导困难,无法实现良种良法,制约玉米产量的提高。

2.2 干旱少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市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500-700mm,分布不均,春、夏伏旱经常连续发生。同时,我市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均无灌溉设施,属于传统的“雨养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

2.3 玉米连作,水土透支 土地承包到户以来,玉米作为我市的主要种植作为,多是单一连作,虽说玉米较耐连作,但持续性连作,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水土流失严重,保肥保水能力弱,肥力下降,加上农民施肥技术水平低,致使土壤的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玉米生长条件恶化,极大的限制了玉米产量的快速提高。

2.4 农技服务力量薄弱

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从事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其文化程度一般较低,虽说能够认识到先进实用技术,但在应用中经常是对技术掌握不到位,而我们的农技部门力量有限,不能做到跟踪服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5 产业链条短 玉米属于多功能的产品,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和很长的产业链。在我市的玉米加工业中,虽然以中粮为代表的深加工企业在玉米深加工产品开发方面处于世界前沿水平,但在整个玉米加工业中为数不多,多数加工企业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在玉米加工产品的结构中,淀粉仍占很大比例,这就意味着玉米加工业中初级产品仍然占据主体地位。3 发展对策

3.1 稳定玉米种植面积。目前在玉米超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还有待突破的情况下,保证玉米种植面积是促进玉米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

3.2 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力量,把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3.3健全玉米产供销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最新手段获取玉米生产、经营的信息,有利于及时与相关专家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交流等;把技术推广、科技研发依托给农业科研院所,将科研、技术、品种、示范、推广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用地养地结合,重视培肥地力。玉米平均单产水平偏低可能不仅仅是品种问题,高产也来自于较好的土壤条件。我们要提高玉米产量,就应该重视土壤培肥。以秸秆还田为突破口,用地养地相结合,实施沃土工程,建立持续的用养地观念,才能提高我市玉米单产水平。3.5筛选适合本区域的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随着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加剧、随着土地流转等集约化现象的日益突出,筛选抗病、耐密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品种已是大势所趋。我市农技服务部门应做好试验示范,引进适合本市的良种良法,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简化栽培,保证我市玉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艳荣,孙发明,焦仁海,等.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J].现代化农业,202_(5):17-19

[2] 郭庆海.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202_,19(05):128-133

[3] 王永宏.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夏农林科技,202_,53(01):25-29

[4] 张世煌,李少昆.国内外玉米产业技术发展报告(202_年)[R1].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5] 朱海,刘芝绅,王小博,等.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_(5):28-31

[6] 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董兵.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2_(6):368-373 作者简介:

谢坚(1965—),女,吉林榆树人,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第二篇:浅谈玉米产业发展

东北农业大学毕业说明书 浅谈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

入学年级:202_春

学生姓名:王喜忠

学号:941122921020

所学专业:农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2_年4月

提要: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之南端最高地带。全县辖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全县种植玉米25万亩,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和农作物,产量居于我县之首,是我县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玉米种植技术和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示范带动、加快转化增值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玉米作为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总产贡献大、增产潜力大、用途广,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研究,分析我县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建议。正确认识玉米产业战略性地位

玉米作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综合利用功能是所有作物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易实现产业化开发,并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因此玉米产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黄金产业,也是保障我县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作物,对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增产潜力大,保障粮食安全

玉米是高产之王,在光合生理上属C4作物,光合效率高,产量潜力大。目前我县玉米最高单产纪录为1002公斤/亩。“粮食上台阶、玉米挑重担”已成为共识。玉米一直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县的粮食总产中占到65%以上的份额,玉米作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调整产业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玉米是饲料之王,我县玉米总量的60%以上都直接或加工后用于饲料。在猪禽的配方饲料中,60%以上的原料为玉米,青饲玉米还是牛、羊等草食牲畜的主要原料。玉米作为现代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重要饲料粮,在粮食总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在人们为解决温饱时,人畜共粮的传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人们生活达到小康之后,食用需求的增长主要是对畜产品肉、蛋、奶数量和质量的追求,这就要求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较大调整,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地位,把70-80%供饲料用粮的玉米“粮食”作物划归到“饲料”作物,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将玉米生产逐步部分转向饲料生产,使大面积的普遍玉米生产转变为饲料资源(原料),树立质量型玉米发展,把单纯产量(数量)生产转变为质量和产量(数量)并重生产,重视包括玉米秸秆在内的生物学产量和质量,是促进农村和农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阶梯和客观要求。

1.3 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

玉米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当地群众形成了适应本地特色的栽培习惯,陵川主要玉米种

植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具备玉米高产和稳产的条件,玉米丰产性、稳产性好,已成为农民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多功能化的用途,保障能源和化工需求

玉米是加工原料之王,以玉米为原料加工淀粉、酒精、果葡糖浆、食用油、塑料等衍生产品已有上万种。玉米作为淀粉工业的支柱,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主要是制酒、加工玉米淀粉、食用酒精、糖化酶、糠醛、调味品、饲用金霉素等精深加工企业,玉米是重要的生物能源作物,在石油资源面临枯竭,油价飞涨的今天,各国均在寻找替代能源。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部分替代汽油是目前开发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202_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达8400万吨,占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的35%,这个数量还快速增长。汽车吃“粮”扩大内需,导致国际玉米及粮食贸易格局的变革,引发粮食的危机值得我们重视。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的紧迫程度可能更甚于粮食安全。目前生物燃料酒精主要来自玉米、甘蔗和木薯,如何满足未来能源的需求已成为战略需求。我县玉米生产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陵川玉米单产水平是全国的76.9%,与陵川历史最高产量和高产示范田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至少有30-100公斤的增长空间。

2.1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巨大

从技术角度看,春播玉米大面积亩产超过600公斤,亩产超过400公斤不少。202_-202_年,在科技入户示范户示范田连续两年在同一块示范田创造了亩产1050公斤、突破玉米吨粮高产纪录。而且近几年来,实施玉米丰产方项目,大量秸秆还田以及实施配方施肥项目这些技术的实际运用,进一步证明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县玉米粮食单产的潜力。

2.2 我县玉米生产发展具有相对较好的的资源条件

作为以粮食作物栽培为主的纯农业县,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份额。粮食作物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3 畜牧业快速发展,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_年-202_年,是我县养殖业稳步发展的5年,饲用玉米占玉米总产的比例由初期的62.5%上升到67%,年平均增加0.9%。据预测 202_年,仅饲用玉米一项的总量就可达相当于我县现阶段玉米正常年份的总产量,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存在问题

3.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增加总产提高单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地等的影响,特别是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3.2科技对粮食的保障功能不高,技术到位率低

科技贡献率不高的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满足未来粮食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力量分散,支撑条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关键技术传递、应用不到位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3产业化程度水平比较低,玉米的深加工发展速度慢

一方面,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加大,种粮效益比较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作物间横向比较,202_年,农民种粮每亩实际收益500为元,仅占蔬菜、果树等特色经济作物的1/3。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经济作物转移,粮食生产粗放种植现象趋重,粮食生产“副业化”日趋呈现,这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

4.1基本思路

围绕“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目标,强化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开展品种替代工程和玉米科技丰产工程,通过科技与产业有效衔接,以养殖和加工业增殖,提升玉米产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2发展目标

到202_年,我县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玉米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达到500公斤/亩。玉米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4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初步建立我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到202_年,我县玉米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构建保障陵川县玉米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全县玉米单产达到800公斤/亩,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陵川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4.3重点区域和主攻方向

巩固和提高礼义、杨村玉米区玉米生产水平,优化崇文、平城和潞城种植结构,扩大玉米种植,提升玉米增产潜力,稳定玉米生产水平。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通过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玉米;杨村、礼义推广春玉米吨粮技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崇文、平城和潞城大力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技术、玉米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快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县建立的玉米产业创新体系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土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这是提升我县玉米科技创新

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两年的试点运行,探索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加快推进体系建设,注重多部门联动,强化多学科集成,加快实施进程。

5.2加强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示范,建立科技支撑玉米生产的长效机制

依托山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改良品质、提高产量潜力为核心,加速玉米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实现我县玉米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和产量潜力的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机与农艺配套,新材料(如新型肥料、新型地膜)与耕作体系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力度。

建立玉米(粮食)科技示范基地,创新农、科、教 “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粮食生产的有效对接,专家队伍、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良性互动,强化技术传递速度,推进技术的应用率。

5.3重视玉米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要实现玉米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建设一流的研发条件、形成一流的创新体系,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此,要立足陵川实际,围绕玉米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构建玉米科技创新平台,为促进陵川玉米产业科技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6保障措施

6.1加大政策扶持

要利用政策引导,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引办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积极引导农民个人、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投入玉米(粮食)生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6.2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农田整理、水利灌排设施,特别是旱作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着力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3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山西省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产业指导,组织技术推广,提供信息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玉米田间长势、病虫信息、技术对策、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长势调查、预测病虫发生情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防治策略,应对突发灾害,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筛选、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4 强化示范带动

以开展玉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一批面积大、集中连片、规范程度高的高产示范田,充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进一步发挥高产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应用优良品种

和实用技术,实现从专家试验田产量向大田产量的跨越,逐步带动一批玉米高产示范县和吨粮县建设,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

6.5 加快转化增值

加强玉米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玉米生产。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提高玉米转化率,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玉米种植效益。

第三篇:浅谈玉米产业发展范文

浅谈陵川县玉米产业发展

提要:

陵种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之南端最高地带。全县辖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5万亩,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已成为农民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市场的多元需求国,我县玉米种植应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强化示范带动、转化增值方面提升,为断提高品质。

玉米作为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总产贡献大、增产潜力大、用途广,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研究,分析我县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建议。

玉米作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综合利用功能是所有作物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易实现产业化开发,并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因此玉米产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黄金产业,也是保障我县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作物,对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增产潜力大,保障粮食安全 1 正确认识玉米产业战略性地位

玉米是高产之王,在光合生理上属C4作物,光合效率高,产量潜力大。目前我县玉米最高单产纪录为1002公斤/亩。“粮食上台阶、玉米挑重担”已成为共识。玉米一直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县的粮食总产中占到65%以上的份额,玉米作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调整产业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玉米是饲料之王,我县玉米总量的60%以上都直接或加工后用于饲料。在猪禽的配方饲料中,60%以上的原料为玉米,青饲玉米还是牛、羊等草食牲畜的主要原料。玉米作为现代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重要饲料粮,在粮食总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在人们为解决温饱时,人畜共粮的传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人们生活达到小康之后,食用需求的增长主要是对畜产品肉、蛋、奶数量和质量的追求,这就要求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较大调整,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地位,把70-80%供饲料用粮的玉米“粮食”作物划归到“饲料”作物,实 施“粮、经、饲”三元工程,将玉米生产逐步部分转向饲料生产,使大面积的普遍玉米生产转变为饲料资源(原料),树立质量型玉米发展,把单纯产量(数量)生产转变为质量和产量(数量)并重生产,重视包括玉米秸秆在内的生物学产量和质量,是促进农村和农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阶梯和客观要求。

1.3 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

玉米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当地群众形成了适应本地特色的栽培习惯,陵川主要玉米种植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具备玉米高产和稳产的条件,玉米丰产性、稳产性好,已成为农民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多功能化的用途,保障能源和化工需求

玉米是加工原料之王,以玉米为原料加工淀粉、酒精、果葡糖浆、食用油、塑料等衍生产品已有上万种。玉米作为淀粉工业的支柱,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主要是制酒、加工玉米淀粉、食用酒精、糖化酶、糠醛、调味品、饲用金霉素等精深加工企业,玉米是重要的生物能源作物,在石油资源面临枯竭,油价飞涨的今天,各国均在寻找替代能源。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部分替代汽油是目前开发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202_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达8400万吨,占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的35%,这个数量还快速增长。汽车吃“粮”扩大内需,导致国际玉米及粮食贸易格局的变革,引发粮食的危机值得我们重视。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的紧迫程度可能更甚于粮食安全。目前生物燃料酒精主要来自玉米、甘蔗和木薯,如何满足未来能源的需求已成为战略需求。

我县玉米生产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陵川玉米单产水平是全国的76.9%,与陵川历史最高产量和高产示范田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至少有30-100公斤的增长空间。

2.1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巨大

从技术角度看,春播玉米大面积亩产超过600公斤,亩产超过400公斤不少。202_-202_年,在科技入户示范户示范田连续两年在同一块示范田创造了亩产1050公斤、突破玉米吨粮高产纪录。而且近几年来,实施玉米丰产方项目,大量秸秆还田以及实施配方施肥项目这 2 些技术的实际运用,进一步证明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县玉米粮食单产的潜力。

2.2 我县玉米生产发展具有相对较好的的资源条件

作为以粮食作物栽培为主的纯农业县,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份额。粮食作物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3 畜牧业快速发展,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_年-202_年,是我县养殖业稳步发展的5年,饲用玉米占玉米总产的比例由初期的62.5%上升到67%,年平均增加0.9%。据预测 202_年,仅饲用玉米一项的总量就可达相当于我县现阶段玉米正常年份的总产量,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存在问题

3.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增加总产提高单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地等的影响,特别是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3.2科技对粮食的保障功能不高,技术到位率低

科技贡献率不高的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满足未来粮食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力量分散,支撑条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关键技术传递、应用不到位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3产业化程度水平比较低,玉米的深加工发展速度慢

一方面,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加大,种粮效益比较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作物间横向比较,202_年,农民种粮每亩实际收益500为元,仅占蔬菜、果树等特色经济作物的1/3。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经济作物转移,粮食生产粗放种植现象趋重,粮食生产“副业化”日趋呈现,这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

4.1基本思路

围绕“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目标,强化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开展品种替代工程和玉米科技丰产工程,通过科技与产业有效衔接,以养殖和加工业增殖,提升玉米产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2发展目标

到202_年,我县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玉米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达到500公斤/亩。玉米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4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初步建立我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到202_年,我县玉米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构建保障陵川县玉米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全县玉米单产达到800公斤/亩,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陵川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4.3重点区域和主攻方向

巩固和提高礼义、杨村玉米区玉米生产水平,优化崇文、平城和潞城种植结构,扩大玉米种植,提升玉米增产潜力,稳定玉米生产水平。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通过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玉米;杨村、礼义推广春玉米吨粮技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崇文、平城和潞城大力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技术、玉米抗逆稳产栽培技术。

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快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县建立的玉米产业创新体系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土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这是提升我县玉米科技创新 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两年的试点运行,探索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加快推进体系建设,注重多部门联动,强化多学科集成,加快实施进程。

5.2加强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示范,建立科技支撑玉米生产的长效机制

依托山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改良品质、提高产量潜力为核心,加速玉米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实现我县玉米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和产量潜力的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机与农艺配套,新材料(如新型肥料、新型地膜)与耕作体系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力度。

建立玉米(粮食)科技示范基地,创新农、科、教 “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粮食生产的有效对接,专家队伍、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良性互动,强化技术传递速度,推进技术的应用率。

5.3重视玉米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要实现玉米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建设一流的研发条件、形成一流的创新体系,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此,要立足陵川实际,围绕玉米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构建玉米科技创新平台,为促进陵川玉米产业科技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措施

6.1加大政策扶持

要利用政策引导,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引办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积极引导农民个人、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投入玉米(粮食)生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6.2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农田整理、水利灌排设施,特别是旱作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着力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3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山西省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产业指导,组织技术推广,提供信息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玉米田间长势、病虫信息、技术对策、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长势调查、预测病虫发生情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防治策略,应对突发灾害,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筛选、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4 强化示范带动

以开展玉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一批面积大、集中连片、规范程度高的高产示范田,充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进一步发挥高产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应用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实现从专家试验田产量向大田产量的跨越,逐步带动一批玉米高产示范县和吨粮县建设,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

6.6 加快转化增值

加强玉米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玉米生产。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提高玉米转化率,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玉米种植效益。

第四篇: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与优势分析

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与优势分析

河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省之一,大豆在河北省种植面积是居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作物。过去十年间大豆种植面积620万亩-947万亩(平均780万亩、总产89.29万吨),居全国第2-6位。尽管如此,大豆产量仅能满足总需求量的1/4;省内加工企业每年还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大豆。目前全省每年需要压榨油用大豆230万吨,加工企业加工蛋白用大豆40万吨,再加上畜牧业发展对蛋白饲料的需求和直接食用需求量更大。因此发展河北大豆产业化不仅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利,对推动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振兴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一、大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限制因素产业化程度差、规模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大豆种植分散,不成规模,混种、混收导致商品质量差、品质指标不稳定,加工企业不愿零散收购而转向进口大豆,形成了农民卖豆难而生产徘徊、企业加工原料短缺而外购的局面。

2种子经营利润低而不稳,良种繁育不能满足需求。大豆市场波动大、价格不稳,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时高时低,导致大豆种子市场不稳定,良种繁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3种植管理水平差,产量水平低,单产水平低而不稳。

4大豆深加工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严重滞后,大豆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拉动力。

二、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优势生态优势。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光热资源充足,具备发展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产业化生产的生态条件。2 品种优势。近年育成的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冀豆15号,高油大豆冀黄13号、冀nf58、邯豆4号、沧豆5号,无腥大豆“五星1号”等,奠定了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品种优势。生产比较优势。河北大豆生产以麦后夏播为主,生产成本低,DRCC低于0.8。4 地域优势。紧靠京津两大城市,并毗邻天津、秦皇岛、黄骅三大港口。在满足京津冀广大居民蛋白食品和豆油供应、抵御进口、扩大出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优势。

三、大豆产业发展对策措施:优化品种结构、实行区域化种植。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大豆良种示范工程。增加直接投入,提高生产水平,降低间接生产成本,保护大豆生产。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大豆产业链。政府引导,形成大豆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重视大豆科研,加强技术储备,保证大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河北 大豆产业限制因素发展优势

第五篇:社会调研-山西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省玉米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一)202_年5期

发布人:jxw 阅读:238次 发布时间:(202_-4-2 10:04:55)

玉米是山西省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第一大产业,玉米的丰与欠直接影响着山西粮食生产的总水平。近30多年来,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山西省粮食产量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70.69亿公斤,增加到了202_年的108.5亿公斤,增长幅度为53.48%;而玉米产量则从1978年的27.12亿公斤增加到了202_年的76.6亿公斤,增产幅度达181%,由占粮食总产的25.0%提升到了70%。显而易见,玉米对我省粮食产量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粮食保持105亿公斤的发展目标中,玉米生产依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中之重。为了继续保持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摸清我省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发展对策,202_年11月~12月,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织24位玉米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对具有代表性的35个玉米生产大县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为县农技、植保、土肥、农机、气象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大户、玉米加工企业、养殖业、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外贸企业、科研单位及农户等,涉及350个乡镇、700多户农民。

一、山西省玉米产业的现状

经调研分析,目前山西玉米产业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1.玉米生态类型与分布格局复杂多样,资源优势与生态劣势并存。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南北跨越6个纬度(北纬33°34′~40°43′),东西跨越4.19个经度(东经110°14′~114°33′),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形及起伏多变的地势决定了气候资源复杂性和多样性。全省气温南北差异较大,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属北方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加之各地种植制度、生产条件及人文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山西玉米生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分布格局。全省玉米种植划分为春播极早熟区、春播早熟区、春播中晚熟区、夏播中早熟区四大生态种植类型区及八个亚区,是全国少有的多生态省份。干旱少雨,冷热不均,灾害频发,旱地土壤瘠薄是玉米生产的资源劣势;但光照充足,雨热同步,水浇地及肥旱地地力水平较高却是玉米生产的资源优势。

2.玉米生产规模大,单产总体水平稳中有增,但年际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量“高而不稳”、“低而不稳”现象并存。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总产及单产列全国第八、九位,是全国十大玉米主产省份之

一。全省玉米面积、总产及单产均已超过小麦居第一位,是山西粮食生产的第一大产业。同时在不同年际之间、不同生态类型地域之间、不同土壤肥力和生产条件地块之间等玉米单产表现差异较大。已有在小面积实现亩产突破1200公斤的超高产事例,如强盛51号玉米202_年百亩示范平均亩产1224.9公斤,最高亩产1291.8公斤。也有为数不少的亩产低于100公斤的旱薄地低产田。

3.玉米产业已逐步由“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但业内不同环节发展不平衡。玉米种植业及饲料加工业发展强劲,目前种植面积已基本稳定在2200万亩上下,总产大幅度提高,带动了饲料加工业及养殖业的发展,玉米籽粒及秸秆已成为猪、鸡、牛、羊四大养殖业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饲料、饲草来源。特别是甜糯玉米生产已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特用玉米种植已达35万亩,忻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基地,共有6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其产品以甜、粘、皮薄、风味独特驰名全国。但在普通玉米的其它深加工领域发展缓慢,有待加强。流通领域尚未形成正常机制。

4.玉米科技研发已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尚有大量技术问题需要攻关,有不少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多年来,我省科技人员在玉米品种、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化等诸多方面研制了大量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为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跨上新的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如在品种方面,我省育成的潞玉13玉米先后通过8省、市审(认)定,202_年以来,省内外累计推广6500万亩。晋单42号玉米通过4省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在省内推广202_多万亩。最新育成的大丰

26、强盛

51、并单390、太玉1号、益田815等耐密型高产品

种产量已接近或超过先玉335,而抗逆性普遍提高;甜糯玉米新品种晋单糯

41、晋糯8号、迪甜10号等的育成,支撑了我省保鲜加工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栽培方面,已研制的“玉米一带三行+渗水膜覆盖+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农机—农艺一体化旱作农业综合配套增产技术”、“春玉米二增三改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等可使玉米单产提高10%-50%。但在如良种与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配套、品种与农机配套以及一些单项技术领域等诸多方面尚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攻关解决

二、山西玉米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制约玉米产业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干旱始终是玉米高产和稳产的第一限制因素,我省80%的玉米种植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偏少,玉米产量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的。山西省干旱的特征:一是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损失重;二是降水量偏少,地区间分布不均。南部玉米产区常出现伏旱,影响授粉和结实;北部和西部玉米产区常出现春旱,影响播种和出苗。另外,玉米中后期南部高温和北部冷凉区低温也是影响产量提高的重要限制因子。

土壤瘠薄、基础地力偏低是限制我省玉米产量的第二大因素。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山西省一级土壤占全省耕地的10.2%,二级土壤占全省耕地的20.1%,三级土壤占全省耕地的42.2%,四级土壤占全省耕地的17.7%,五级土壤占全省耕地的9.8%,二级到五级土壤均不同程度存在土壤质量差、肥力低等问题。全省耕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07%,其中,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的耕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7.16%,而有机质含量为1%~2%的耕地也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2.21%,其余60.63%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土壤瘠薄是生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对于自然资源条件下的干旱问题,只能通过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蓄水保墒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建设节水型农业体系等来改善,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或减轻干旱威胁。而深松耕、少耕及免耕技术,增施有机肥,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合理施肥和轮作倒茬,可改善土壤结构,逐步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影响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技术及产业经济问题。通过对35个玉米主产县调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玉米产业的发展。

(1)品种多,创新不足,示范推广薄弱。全省种植的玉米品种有300多个,有的县销售的品种就达八、九十个,主推品种不突出,造成广大农民群众在选择品种时无所适从。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多为省外或国外品种,本省自育品种所占份额较小,仅占三分之一左右。国有科研单位育种研究受经费制约创新明显不足,种子企业缺乏人才和种质资源,因而导致我省育成的突破性品种较少。目前我省品种选育主体是国有科研单位,重视的是出品种,缺乏创新动力,而推广主体是各类民营种子企业,重视的是推广,品种选育与推广存在脱节。在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方面,国有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均重视不够,成了一个薄弱环节。

(2)耕作与栽培过于简单粗放,先进技术到位率低。主要表现为:①多数土壤只旋不深耕,耕层过浅。大多数农户连年只旋耕,不深翻,旋耕深度一般只有10~15厘米,土壤耕层越种越浅,犁底层越来越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耕层土壤的理化性状趋于恶化,限制了玉米根系下扎和水分、养分的吸收,导致玉米植株发育不良,最终产量不高。②种植密度偏低、不合理。农民对品种特性认识不足,不是根据田地的肥力和灌溉情况种植,而是盲目买、盲目种,导致种植密度不合理,该密的不密,该稀的不稀。③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主要是有机肥施用不足,化肥用量及分配时期不合理, 肥料投入过量与不足现象均有存在,化肥氮磷钾施用比例失调。④秸秆不还田焚烧现象仍十分普遍。

(3)病虫害发生有加重的趋势,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少耕、免耕、机械深松、密植和增施有机肥等技术的应用以及特殊异常气候的增多,增加了玉米病菌和虫源基数,加速了病虫的传播蔓延,为玉米病虫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增加了玉米病虫重发的风险。玉米面积的逐年扩大,轮作倒茬等有效的病虫防控措施无法实施。当前生产中种衣剂质量不过关,用药量不够,针对性不强,以及防治农药、药械落后,也是导致玉米病虫逐年加重的原因。

(4)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各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不平衡。主要表现为:①土地分散经营限制了机械化发展。②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各地玉米种植模式复杂,品种繁多,种植行距多样化,尤其是套作模式加大了机械作业难度,制约了机械化的发展。③机收瓶颈尚未完全突破,机械作业质量差,损失大。④中耕、除草、追肥、植保等作业机械化程度更为滞后。

(5)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种玉米效益得不到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玉米价格有所提高,但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报酬上涨更快。尽管国家实行了种粮补贴,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仍难以提高,低下的效益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本次五台县调查,种一亩玉米扣除各项费用外收入420元,因间苗、中耕、收获、脱粒等全部手工进行,每亩需投工10个,每个投工也只有42元,比外出打临工每天50元少8元。对盂县5个种植玉米大户的调查发现,种植一亩旱地玉米202_年需要投入313元,毛收入560元,纯收入247元,如果算上雇工,种植一亩玉米一般用工7个,每个工30元,亩收入37元。202_年同样种植玉米,每亩需要投入375元,毛收入720元,纯收入345元,雇工每个工50元,亩收入为亏本5元。

三、山西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这次玉米产业调研中发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设计出台新政策,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人才合理流动,使科研单位玉米育种优势和企业的推广优势得到有机整合,发挥整体效益。鼓励国有科研单位育种人员到企业工作,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培养人才,引导育种队伍。但在目前的体制下,为了解除育种人员的后顾之忧,建议政府能够出台保留育种家身份、编制在原单位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加大玉米科研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玉米育种。育种单位要加强种质基础研究和创新,加强育种技术与方法创新,培育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种植的新品种,培育突破性品种。对现有品种进行生态区划和品种布局研究,确保现有品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光能水热自然资源。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基地,确定主导品种。同时要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

3.大力提倡和推广秋季秸秆还田、深松耕、深施肥、旋耕镇压、春直播的土壤耕层改良综合高产技术。推广农民急需的省工节本简化栽培技术,如玉米精量点播技术,少耕、免耕栽培技术,小型农机具作业等。要因地制宜,在原有密度基础上,适当增加留苗密度。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如“一增四改”等综合栽培技术等。

4.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粮豆轮作等技术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做到科学、平衡、经济、合理施肥,因区域、因土壤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确保地力水平不断提高。

5.采取多种途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加强抗病虫品种的筛选和育种工作,合理调整品种布局和进行轮作倒茬。科学合理选用种衣剂和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推广普及适用的防控技术和辅之以拔出病株、秸秆粉碎还田、中晚熟区适期晚播的农业措施。

6.研究和解决农机作业中存在的质量和效率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研究多项技术与机具的联动体系,重点放在机械化耕作、精播、精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不断改进玉米收获机的性能,提高脱皮率,降低损失率。研究适于家庭作业的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多功能小型机械。

7.进一步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扶持力度。出台有利于玉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种植玉米的效益,调动农民种植玉米生产的积极性。

浅谈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