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考试打印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斥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总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运动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两大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三,它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第四,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面来看是联系发展与孤立静止的对立,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矛盾特别是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6.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7.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定制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利润是通 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 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斥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总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运动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两大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三,它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第四,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面来看是联系发展与孤立静止的对立,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矛盾特别是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6.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7.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定制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利润是通 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 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斥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总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运动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两大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三,它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第四,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面来看是联系发展与孤立静止的对立,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矛盾特别是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6.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7.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定制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利润是通 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 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第二篇:马克思考试复习题(模版)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成果之间的关系?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21.如何认识我国提出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无足轻重。但是我国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23.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利于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国与国之间约定的规则办事。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稳定压倒一切。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2)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18.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第三篇:马克思考试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工人运动。法国里昂 宪章运动 西里西亚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5.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6.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
7.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8.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0.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1.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的环节,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4.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5.价值及其特性。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9.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2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
22.群众观点具体内容。
23.货币的基本职能。
24.价值规律的作用。
2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6.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27.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28.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30.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31.资本主义制度空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可比拟的。
32.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33.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蒙、傅立叶、欧文。
34.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同事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5.马恩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
36.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段。
37.根据社会主义各国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
38.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它不但是形式上的民主也是实质上的民主。
3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0.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
第四篇:马克思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 3.恩格斯指出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运动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实践性 6.从物到感觉到思想,从思想到感觉到物体现的是:
唯物与唯心的观点
7.社会发展中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资本论中,上衣无论是裁缝穿还是顾客穿,都有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指:使用价值 9.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是: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10.商品二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关系的是:
使用价值
1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什么:
尊重客观规律.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4.人的本质是什么: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商品二因素中反映人与社会关系 价值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是什么ABCDE
2.价值的特点(ABCD)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E任意性
3.劳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体现在(ACD)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4.影响资本的周转因素有哪些()①资本周转时间②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5.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ABC)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判断题
1.没有价值一定没有使用价值(错)
2.没有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价值(对)3.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对)4.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错)5.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错)6.“火是万物的本源”,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错)7.宗教….,所以宗教无意识形态(错)
8.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V表示可变资本(对)9.未来消费资料将实现按劳分配(错)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
四、名词解释
1.什么是物质,以及提出物质的意义。
含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什么是社会存在?)。
定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挥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3.真理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什么是剩余价值率有哪些表示方法?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值,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它的表示方法有:
①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即m/v ②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③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要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在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5)实践是认识的2.什么是剩余价值?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六、论述题
1.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科学、严谨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七、补充内容:
1、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可能是简答或者论述题)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下,在旧社会的胚胎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种条件具备之前是决不会成为现实的。
2、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可能是简答或者论述题)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目的。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3、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可能是选择题)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判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第五篇: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