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企业文化
徐全忠
内容摘要: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国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可以借鉴和吸收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培育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稳定而鲜明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或者说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管理方式、职工行为模式、企业道德规范五个方面。关键词:儒家文化企业文化价值观
● 儒家文化的社会历史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趋时更新、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官方意形态。儒家文化的社会、历史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自然形成的。儒家文化最初也非上层文化,其前“学在官府”,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是孔子兴办私学,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下移王官之学,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承担了历史和文化的承传重任。孔子及其弟子“箪食瓢饮”的周游列国,收徒传道,宣讲他的思想。其后,历代统治者、政客和学者经过艰难的选择,逐步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思想。到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走上历史的颠峰。儒家思想能够满足“内裕民生、外服四夷”的社会心理,使统治者和民众都能够接受,有利于文治社会和教化众生。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思想,同时具有很强的平民性、世俗性,深植民间,妇孺皆知。经过三千年的传承和浸润,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民族乃至日、韩等国的文化、信仰、习俗、心理、认知、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如是说,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特性的一部分,流动在每个人的血液里,迁移在每个人或社会组织的行为里。
● 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如克拉克、霍恩认为企业文化是“依靠符号来获得和传递的思想、感受和反映的方式”,“其基本核心是传统意识和价值观”。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价值观和信念为基础。每一个企业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必然要受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认知模式、行为模式的影响。这也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建造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现代的企业,是开放的系统,企业文化在塑造、形成、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借鉴、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世界上最新的、最先进的文明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也正是这种继承和融合使得企业文化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形成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和和谐的企业文化。现在我国的企业正在进行企业改造,塑造独特、稳固、优秀的企业文化会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提高体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1.企业价值观。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的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点。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为职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基础。
儒家持“性本善”的人性论。《孟子• 告子上》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儒家认为人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是美好的,“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使儒家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急问伤人了没有,体现了孔子和儒家的人本思想。现代企业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生命,努力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儒家追求“不谋其利”的义利观。所谓“义”就是道义、信义,是人与人交往应遵循和追求的准则。儒家注重与人交往的“义”,而轻视“利”,利即功利、私利。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并且强调“见得思义”,每有所得都要考虑一下是否正当,是否是不“义”之才。朱熹在《修身之要》中也要求弟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保持品性的高洁和人格的端正良直,但这并不与儒家追求建功立业向背离。不贪图物欲,不追求功利,才能不为外物所扰所困,持久地追求人生真谛。这对于企业正确认识创造利润、财富和社会责任、道义的关系具有调节和引导作用。现在部分企业认为企业的价值和目的就是追逐利润,而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非常错误的,好的企业,都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这样的企业也才能为社会和老百姓所认可和接受,也才能长命。
2.企业管理方式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爱”,“仁者爱人”。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都表达了爱人的思想。孔子的学生进而把仁说成孔子的一贯之道,并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展开了就是“忠”和“恕”,忠即“与人忠”,是尽己以待人;恕即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尊重、宽容别人。另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通达了,让别人也能通达。古人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既尽心竭力,又推己及人,这便是爱人。做到如此,就是仁。现代的企业管理以人为核心,从泰罗、法约尔、韦伯到梅约、赫兹伯格、德鲁克,管理的重点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注重规章制度、秩序和机器转移到注重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管理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民主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和谐,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和责任感,广纳众长,顺利贯彻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目标。
3.员工的行为模式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指内有圣人之德,“外王”指外施王者之政。《礼记•• 大学》讲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条目讲自身道德的修养和完善,属于内圣;后三个条目讲外在事功的建立,属于外王。儒家认为,内圣和外王是统一的,内圣是外王的基础,是出发点和立足点,外王是内圣的终结和归宿,二者不是孤立的。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修身开始,到使天下百姓安乐,表达的就是内圣到外王的意思。内圣作为一种与外王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表明了儒家对于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孟子曰:“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勇于承担天下之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
忧民,心系国民。这一人格,蕴涵着高度的自身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此指导和教育员工,企业里的员工自觉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造就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同时,关心企业,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另外,关注社会,心系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儒家思想还注重细节,提倡节约和朴素,做事从点滴做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当思物力维坚”(《朱子家训》);“饮食必节,勿求饱,勿贪味,勿耻恶食”,以此教育和塑造职工,可以使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减少财力、物力的损耗,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企业精神
儒家文化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儒家思想中很强的生命意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生动的体现了孔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遭受挫折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坚忍不拔意志力,充分反映了儒家这一思想所产生的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的意志、精神和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着顽强的奋斗精神,不惧挫折,就能够使企业从逆境中摆脱出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儒家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做人要多考虑以后的发展,在安逸时要思考潜藏的危机。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威胁,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所以企业在一帆风顺时,一定要考虑隐藏着的危机,未雨绸缪,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危机感。在这种压力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道工序,保证严格的管理,严谨的工作作风,高效、清廉的领导机构,企业才能做得大,走得远。所以有企业推行“末日管理”。企业的忧患意识是企业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5.企业伦理规范
企业伦理规范是企业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风气、习俗和伦理秩序,包括是非的界限、善恶的标准和荣辱的观念等。儒家讲求伦理,要求每个人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相应的任务与责任,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达道”。儒家思想里关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和要求深入普通民众的心中,并且自觉践行,企业在制定伦理规范时易于让全体员工接受,也易于普通民众接受。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良好的道德规范表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友好相处、自觉工作等,其核心作用还是激发职工的自觉性。
不但企业的职工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企业自身也应形成符合社会公德的企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纪守法,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
另外,儒家对“人”与“天”的认识,属于朴素的唯物观,认为“天人合一”。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谈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宋代程颢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天人合一思想比较复杂,但从基本倾向上说,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统一和和谐,表现了人对于实现主观与客观、人道与天道、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追求。这一命题,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具有
重要的启迪意义。现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自然为代价的,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依赖关系,使企业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 结束语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有光辉睿智的思想,有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文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我们不以历史上的光荣聊以慰藉,我们不排斥外来的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但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抛弃我们民族的、本土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既要借鉴、吸收、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和设备,更要挖掘本国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成分,培育自己的企业和企业文化。成功的国际大企业有浓厚的国际意识,更有爱国主义情结,如SONY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弘扬日本文化,提高国家地位;DISNEY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宣传健康向上的美国文化。中国有海尔,有春兰,有科龙,„„,可以骄傲的高举民族工业的大旗,昂首进军国际市场,标明:中国造。他们是中国企业的榜样,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他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人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 《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2. 陈春花 《企业文化塑造》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3. 商聚德《儒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河北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
作者简介:徐全忠,男,1973年1月3日生,讲师
联系地址:呼和浩特市海拉尔路内蒙古财经学院教务处010051
联系电话:0471-3677509***
E-MAIL:xuji7313@sina.com
第二篇: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为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它体现了一个公司的价值观。
首先介绍一下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社会结构长期稳定统一,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同时,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侧重“和”、“信”、“诚”等伦理观念,使日本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些决定了日本企业文化以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为其特点。“和”被日本企业作为运用到管理中的哲学观念,作为企业行动的指南。而日本又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岛国,但它并不封闭守旧,革新精神强,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中重视科学技术和理性管理,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第一、日本企业文化是以团队精神为特点的。使企业上下一致地维护和谐,互相谦让,强调合作,反对个人主义和内部竞争。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只有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达成一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成员和睦相处,上级关心下级,权利和责任划分并不那么明确,集体决策,取得一致意见后才做出决定,一旦出了问题不归咎个人责任,而是各自进行自我批评。日本的企业对职工实行终身雇用,年功序列工资制,所以日本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常强。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太一致。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和“孝”的价值基础上。
第二、因为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就是一个“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因此,日本人家族主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推行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员工在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而与此相对比,中国的企业文化则过多的体现出一种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上级作的指示必须无条件达成,从而过多的束缚了员工的自主创新力,员工来上班的性质就变成了给老板打工,上班的目的只是为了赚取应得的工资,因此员工没有了干劲,这一桎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日本的企业文化是让员工有家的归属感,你来上班是为了给这个大家庭尽一份力,各自有各自的职责,因此员工有了干劲,企业就充满了活力。
第三、日本企业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例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强调努力做到能使顾客得到真正的满意、彻底实现“顾客第一”。松下有一句名言:“客户是我的亲家”,把每天所经营的商品看做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女儿。所以,请顾客购买商品,就等于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商店与老主顾的关系是新亲家的关系。宝贝女儿的婆家就是老主顾。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格外注重客户的利益,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第四、日本企业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但需以服从集体为前提。封建社会表现为对天皇的忠心不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表现为服从企业利益。总之,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的发展深受其益。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日本企业文化同时又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日本的很多企业之所以在全球享誉盛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很大部分吸收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果能够吸收其精华,那么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这些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企业的文化,也是人们做人的标准。企业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关于人,儒家思想有大量论述,中心思想是个“仁”字。孔子很注重“人”与“人际关系”,主张提升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儒家文化重人、重信、重义、重情,企业文化应把诚、信、义、恕、让等伦理原则贯彻到从商经营中,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铸造团队精神,搞好协作,设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爱员工,重视“感情投资”,使其产生“报效企业”的感情和信念。
“和为贵”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文化对人际之间的协调、和谐非常重视。我们知道,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其内部和谐融洽,同心协力,这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无形的力量,它对外与社会公众、与顾客和谐相处,“和气生财”,这也是一种竞争能力。现代管理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协调的局面。而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正是反映了管理文化的本质,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儒家不仅要求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主张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求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均衡地发展。人虽“最为天下贵”,但其行为必须有“度”,要控制在自然与社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儒家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战略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
举个例子,Google公司亚洲区总裁李开复所带领的Google公司就充分发挥了这种儒家思想,Google内部的组织形态是一种非框架、非结构、非固定的状态,但是竟然实现了非常的效率,实现了高度的稳定,不能不说是一个管理奇迹,产生这样一个奇迹的背景,还是Google所处的这个个性解放向网络渗透的时代成就了他的伟业。
在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方面,Google坚持“你可以挣钱而不必做坏事”,但在公司内部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成为一个“极具创新精神、值得信赖、行事正直,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人”。与百度不同,Google提供的搜索结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PageRank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金钱购买排名在Google绝对无法想象,搜索结果的公正性至高无上。
在给予员工独立性的同时,Google也提供非常优厚福利待遇。在北加利福利亚,有四幢大厦构成的Google总部,有玩具、宠物,有“堆积如山”的免费午餐和晚餐,有吃不完的免费冰激凌,有游泳池和排球场,甚至还有专门的女按摩师,Google员工还有20%的工作时间被要求用来做各项运动,善待聪明的员工保持他们的体力和智慧,运动成了Google发展的新推力,这正是Google的大智慧。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张提升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
再举一个国内企业的例子,就是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的董事长胡小林。该公司主营壁挂炉销售。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推崇《弟子规》,全公司上下都要做到会背,不仅要做到背,而且把它作为做人的准则,和与客户打交道的标准。
该公司经常举办学习讲座,给会背《弟子规》并写出力行心得的员工发放奖励金、鼓励信;寄奖状给他们的父母;举办好人好事表彰大会;遇到问题时与员工谈心,讲解《弟子规》如何落实在工作生活中。其实方法是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领导带头做,使整个公司形成上下一致的伦理道德理念。
另外,为了把《弟子规》与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胡小林把现行的管理制度都调出来,各个部门的考核、评比、流程、奖惩,特别是跟人打交道的制度,都调出来,用《弟子规》衡量,这些制度哪些对,哪些不对?逐一调整。以至于汇通汇利员工很明确地对《中外管理》讲:公司的企业文化都在《弟子规》里!
《弟子规》给汇通汇利带来的不仅是与客户关系的良性循环,还对胡小林本人的管理方式带来影响,使他反思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胡小林说自己曾经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员工,稍严重的就记过扣奖金。《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胡小林开始反省自己的方式。渐渐地,他能够做到要发脾气时压一压,等情绪平静下来,再和员工心平气和地沟通。汇通汇利建立的是“人本位”的合作型企业文化,从企业尊重爱护员工做起,培养员工之间的关爱、协调、互助,从而自发地共同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
以上两个公司的例子都有效地把儒家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那么如何才能把儒家文化与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我国国内公司尚未真正把民族使命、社会使命作为公司使命的重要方面。若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处,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海尔公司比较成功。它的愿景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突出了公司的民族责任、历史使命。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我认为,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到现在,必然有其精华的内容在里面,一个企业若想要长久良好的发展下去,其中人的作用必不可少,而每一个人如果可以健康的发展,不断地以儒家文化的思想来约束自己,使自己拥有一个道德底线,那么我想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制品,而儒家文化形成的这种企业文化对人的渗透,则是对人的一种教育,说到底,企业的文化也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文化可以长久的引领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结合起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够走向世界,在世界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具有竞争力。
第三篇: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管理,管理的重心在于管人,管人的精髓在于管心,管心的精髓在于共同认可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儒家文化是管心的文化,儒家文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
儒家人文主义的管理理论,以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为其方法论,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管 形 需 先 管 心
企业管理应有两大管理系列,一是原则管理系列,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以及后来者他们所创立的系列管理模式——MBA管理,一言以蔽之,原则管理,我们笼统称之为刚性管理,当然其中也不乏文化管理的要求,但不构成其主流。二是文化管理系列,文化管理是管心的艺术,是柔性管理。我们倡导的文化管理,是管心的文化,原则管理大体上源创于西方,文化管理大体上源创于东方。我们加强文化管理研究,但我们并不排斥原则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原则的企业将是混乱无序的企业。原则是管人形体,文化则是管其心智。原则需要人去执行,执行原则的人,心必须是正的。两大系列,一“东”一“西”,一刚一柔,一内一外,刚柔兼济,内外相谐,“东”“西”结合,才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境界。
第四篇: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发言摘登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任蜜林
光明网-《光明日报》http://www.teniu.cc 2010-12-31
论坛综述
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于9月27-28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领导小组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光明日报社和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浙江省衢州市委、市政府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国内地、台湾及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具体又包括以下几个分论题:
一、儒家文化的本质及其在构建时代精神中的地位、作用、意义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其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换言之,从古至今儒家文化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实际上也关系到儒家文化对于当代的时代精神构建能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存山研究员指出,在探讨儒家文化是否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时,就有必要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是什么。他认为这个“常道”应是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或理念。在他看来,这个“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涵或核心价值就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他认为在我们现当代的“时代精神”中,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常道”,弘扬了“中华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之相“因”;而其所“损”掉的是“三纲”以及其它具历史局限性的文化因素,其所增“益”的则是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原则等等。安徽大学解光宇教授认为儒家的本质包括“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的人际观、“性善论”的人本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等五个方面。南开大学李宪堂副教授则指出,传统天然具有建构性与阻滞性的两面性。他反对把传统奉为拜物教的对象,反对在未经基础清理的情况下建造迎合民族虚荣心的形象工程。认为对待传统的正确做法是,服从于实践的辩证法,把握时代的根本,关注现实的课题,把伦理、道德总是与战略、策略问题分开处理,把群众性的精神需要和集团、个人的利益诉求区别对待。
二、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创新儒家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儒学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儒学,而且是世界的儒学。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创新儒学也就成了儒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清华大学钱逊教授指出,在当前弘扬儒家文化中,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如民间推广《弟子规》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似乎认为读好一本《弟子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把《弟子规》当成根本,四书、五经等当成枝叶。他认为这把《弟子规》说的太过,颠倒了本末关系。因此,他认为经典学习需要深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首先就是要倡读《论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做人。美国学者田浩教授主要介绍了朱氏家族最近的一次婚礼,这个婚礼继承了朱子家训,也吸收了西方婚礼的一些仪式。同时又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做了一些改革。他通过这个例子来谈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礼仪。俄罗斯学者布罗夫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当今世界遇到了诸如局部战争、种族冲突、自然灾害、生态灾难等大量问题,而儒学中的和谐、诚信、在社会中相互依赖、自我修养等各种价值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他还认为,在当前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儒学正在变为具有普适性的学说,其不应受到国界和领土的局限,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使用。浙江大学何俊教授指出,很多人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很大的误解,如把它理解为折中主义、机会主义。但实际上它指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把握这个动态平衡的操作方法便是忠恕之道。忠道就是指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而恕道则是指能够包容、接纳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在他看来,当今社会忠道比较容易实现,但恕道则很难做到。因此,只有恕道精神在我们的意识和行动中能够与忠道达到高度的一致,我们的社会才能呈现一种比较好的和谐状态。中国社科院郭沂研究员指出,儒学如果要融入到我们这个时代,成为时代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其根本途径就是使儒学创新发展。只有创新发展了,儒学才能真正为我们的时代所接受。在他看来,儒学的创新发展有两个途径:一是儒家之道的弘扬和拓展。这个儒家之道,不是超越的概念,而是人的道德行为准则。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儒家之道就是指儒家的价值理念或价值观。二是对儒家的常道做一论证。他认为,儒家的常道或核心价值已经形成了,我们的任务就是重新论证它,让它重新回到我们这个时代。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新的哲学,用新的哲学来激活儒家的核心价值,使其回到我们这个时代。
三、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与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创新儒学相关,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也是当今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江大学李明友教授指出,我们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儒学,不是历史上的尊孔读经,而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一个觉醒。因此,我们要把它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思考。他认为,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儒学中一些负面的、过时的东西已经基本上被清除了。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可以不讲。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儒学当中跟现代化能够融合的、能够对中国人的精神建设和思想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东西进行弘扬。在他看来,儒学对当今现代化能够起积极作用的主要部分就是关于人的理论,也就是说人的品格、人的道德以及一种忧患精神和和谐观念。中国台湾学者林安梧教授以《论语》为中心阐述了儒家文化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关系。在他看来,《论语》在未来21世纪的文明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用一种交谈式的思考来取代用一种语言、命令颁布戒律的方式的“启示性的经典”。是用人间的文化教养的薰习来取代一种启示的以及带有强烈性的、独占性的、排他性的宗教传统。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指出,孔子的杰出贡献在于肯定了每个人生命的内在价值。在孔子看来,无论哪一层次的人的生命都有其内在价值。这就是“仁爱”的“仁”。既然如此,正视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内在价值、善待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应进而正视并善待他人生命的内在价值,善待他人的生命。中国社科院王青副研究员则主要从总体、专题、中日儒学比较及日本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大陆日本儒学的研究作了介绍。
四、孔氏南宗文化对江南发展的影响
衢州号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因此,探讨孔氏南宗的地位、作用等无疑对于认识南孔文化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衢州学院吴锡标教授从文化符号视野的角度审视了孔氏南宗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孔氏南迁之后,其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浙西南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在强化区域国家认同、改变社会风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文化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儒家文化在南方的传播;二是推动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三是推动了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衢州市委党校李洁芳教授指出,孔氏南宗文化对衢州、对闽浙赣皖乃至整个江南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民情风俗及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促进学术中心南移、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推进了教育发展等几个方面。衢州学院刘小成认为,从对孔氏南宗各个支派梳理的基础上来认识孔氏南宗对江南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操作性。在他看来,江西临川、浙江的金华温岭,这些支派都属于孔氏南宗。此外,南宗支派在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他认为,应该对这些支派加以深入的研究。
最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景源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此次论坛作了总结:一是要从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来理解儒学研究的意义。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看重儒学的复兴,归根到底是因为其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二是要破除长期支配我们的二元对立思维,推动中国文化的光明发展。他认为多元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属性,因此,当前发展儒学不是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而是要吸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跳出某些新儒家在这些问题上的对立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儒学研究领域中的百花齐放、兼收并蓄是今后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三是儒学的发展取决于它自身的创新。儒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儒家要想成为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历史同步。只有如此,儒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此外,本次论坛还通过了《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宣言》,呼吁通过中外学者的定期研讨和交流,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发掘儒学中普遍和永恒的价值,从而为达到共建人类和谐与道德的精神家园之目标不懈努力。
领导致辞摘要
中国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王伟光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其精华成为塑造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自产生以来,对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结合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强对儒家文化传统的挖掘和承继。
一是刚健进取的精神。儒家自创立以来,形成了一种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的传统。这种刚健进取的精神在儒家经典《易传》中的表达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诗经》中的表达就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二是道德理性的传统。儒家传统中的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性,出发点并不在于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关系,而首先在于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关系问题。三是和谐中道的观念。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是和谐中道。中道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更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和精神境界。四是“民本意识”和注重民生的思想。作为先秦儒家精神来源的周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敬德保民”的思想传统。
我相信,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时代精神过程中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继承儒家和谐中道思想、民本主义观念和理性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我们应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的背景,在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大力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始终站在前沿,处于文化强国之列。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茅临生
南孔儒学是浙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几百年来,浙江文化思想史上大儒辈出,学派特立,涌现了南宗永嘉学派、永康学派、明代阳明学派、清代浙东学派、浙西经学等多个有浙江特色的学派与学说体系。这些学派所倡导的“义利双行”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以民为本的经世关怀,在中国儒学史上大放异彩、泽惠后世、影响至巨。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服务群众为方向,秉承浓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文化发展成就,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跃上新台阶。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省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儒家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对文化发展有精辟的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具体到儒家文化而言,就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文化基石,一个地区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增强国家软实力,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力量。让我们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建设文化大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努力。
中共衢州市委书记 孙建国
衢州是孔氏南宗所在地,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北同宗,同根一脉,同出一源。作为儒学文化的重要一脉,南孔儒学是儒家文化学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在推动文化传播、促进人文教化、改良民风习俗、倡导社会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着眼于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加强对儒学文化的研究,探索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儒学论坛,获得了丰硕成果。
本届论坛以“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为主题,旨在以时代视野诠释传统儒学的深刻内涵,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
当今时代,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一,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第三,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厚德尚和”的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四,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好学崇智”的风尚,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本组照片均由周芸拍摄
专家发言摘要
李景源(中国社科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
自从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学?在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和转型的条件下,如何在文化重建当中,来发挥儒学的作用,以及在学术上怎样研究发展儒学?我个人认为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遭遇的民族难题之一。我认为有两个历史难题,一个就是中国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时,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长期困扰我们,另一个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这一难题我个人觉得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我感觉到儒学研究正在日益扩大,许多研究机构,新的建制陆续设立,也出现了一批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儒学,推进儒学进入新的形态的一批中青年学者,现在已经崭露头角。尤其是民间学术力量积极的参与进来,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他们的这种研究成果,我认为对我们儒学研究是一种源头活水。非常实际,非常有价值。33年前,邓小平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要求,中国将来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学术的积累,学术的繁荣,是儒学推陈出新的关键环节,所以,衢州儒学论坛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不断的提升论坛的学术含量。
钱 逊(清华大学教授)
我希望,在民间开展“读论语,学做人”这么一个活动。所以我提出进一步要读《论语》。《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它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今天提倡读《论语》,主要也是要学做人。从现在社会现状看,大家都感到,我们的社会缺乏信仰,没有精神支柱,道德沦丧;很多人对于究竟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感到迷惘。还有,中国人一向以礼仪之邦引以自豪,但是现在到了国外却被人批评为不文明,这就是说当前有学做人的需要。而我们要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寻资源,首选的就是《论语》;只停留在《弟子规》,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这就是我倡导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的原因。很多先生都希望《论语》进课堂。我赞成这个意见。不过,《论语》进课堂实现起来比较难,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把思路放开点,不把希望全寄托在进课堂,先从民间做起来;如果你认可这个活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开始去做这件事。这样就可以把这件事推动起来。
李存山(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儒家文化的“常道”是什么?汉代以后把孔子所说的“相因”解释为就是“三纲五常”。实际上,“三纲”并非儒家文化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秦汉政治制度所增益,它用“阴阳”比附君臣、父子、夫妇,其源出自黄老之学的《黄帝四经》,它所蕴含的绝对尊卑和绝对主从关系也不同于先秦儒家所讲的,实际上出自法家韩非。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先秦儒家和秦以后儒家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以此为判据,我认为儒家文化的“常道”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易传》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而且它可以参与到我们对时代精神的构建。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里既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常道”,又对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有所“损益”,所“损”者如君为臣纲等等,所“益”者如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等等。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正在走向复兴,一个强盛的中国奉行“与邻为善”、“和谐世界”的外交方针,这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这次来参加会议,在我们的会场上,大家讨论的蛮热烈,从早上到下午,讨论的议题是《如何保持儒学的精华如何保持儒学的特色》。从大家的讨论我发现了几个特点:从古希腊到当代,从日本到西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发扬怎么落实,这些年来也是一再被提及,这个问题我想是整个中国文化到了一个真正的春回大地的时候了,但是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点雷声大雨点看似也不小,不过很可能大地承接到的水还不够,所以真正是否真的春回大地值得我们努力。这点跟我们看到的,包括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有很大不同。这些华人他们文化基本上杂糅了古宗教或者民俗。有人说民俗宗教像杂草一般,不过杂草为维护水土最重要的,它有这样的一个功能,所以这些在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保持了很多宗教的传统。21世纪是以一种多元文化对话的世纪。我们能够为这个人类文明提供些什么呢?儒学不只是人间的伦常之学,他是大礼者与天地同节也,大乐者与天地同和者也,天人性命贯通之学,这部分他在常民世界里就有了。这是儒学的一个生长,儒学的生长是个重要的时候了,我这次来,有些感触,这些也是会上大家讨论引发的一些想法。我愿意说看到年轻一辈对儒学的投入,对古典的熟悉,整个儒学文化正在春回大地当中,我希望真的能够落实,能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在大地春回中,这是我的一个小小期待。吴锡标(衢州学院教授)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提到孔氏南宗的时候,常常提到衢州孔氏家庙,第二个把衢州孔氏当作孔氏南宗,其实我们这样认识孔氏南宗的话,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应该把视野再放大一些,走出南宗家庙也走出衢州孔氏,从更深的范围更广的领域里面去认识孔氏南宗。.孔氏南宗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第一方面他是中国文化。第二方面他是一种地方文化。第三方面他是一种政治文化。第四方面他是一种思想文化。孔氏南宗无论是在衢州也好在江南其他地方也好,它对民间思想文化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是在民间教育还是放在书院当中,他对推动儒学的演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责任。从以上这几个层面说孔氏南宗不仅仅是衢州的孔氏南宗,也是浙江的孔氏南宗,也是全国的孔氏南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共同的努力把他推向更广的层面,使他成为世界的孔氏南宗。
第五篇:儒家文化
1)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2)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岗五常”等政策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除了要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外,还必须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企业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其中礼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一、“贵和”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子一言以蔽之:“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乐文化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小到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生存的依据、发展的根本、制胜得法宝。
中国古代是宗法家族社会,一个宗族内部的人们,共同参加祭祀自己祖先的礼仪,具有加强宗族团聚,增强凝聚力的目的。由家族向外推演,就逐渐可以将这种家族内部的亲情伦理,应用于国家的组织和管理。如《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严宗庙。严宗庙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礼乐文化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获得实现的基础
二、以礼乐文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古代儒家提倡“以礼为国”,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今天我们则是用礼来治企业,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儒家礼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内部的团结,今天我们将礼文化的精神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增加凝聚力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毋庸讳言,当代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真正的亲属关系。但是要想建设和谐企业,企业家要先要对企业的全体员工抱有一份“爱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精神对待全体员工,员工才会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并为这个家不遗余力。
儒家的礼乐文化主要依靠教化来推行,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民爱之。”(《孟子·公孙丑上》)将儒家礼乐文化的“亲亲”精神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形成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气氛,最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三、将劳资关系融入礼乐文化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成为国家的政治哲学,还在于儒家敢于正视现实,针对社会根本性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古代社会存在由于身份、等级、财富所形成的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回避这些矛盾,空谈“兼爱”、“平等”于事无补。儒家礼文化所以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其“以亲亲率尊尊”的合理设计,将社会的差异融合与亲情伦理之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
在儒家看来,社会上的尊卑差等关系,就是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自然延伸。在家里要服从父母,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会服从君主,尊敬官长。而儒家的各种礼乐仪式,无不贯穿着肯定差等的“尊尊”精神。
儒家礼乐文化中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规范,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统治与反抗的关系,那就没有办法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在员工中培养起遵守制度,服从领导的文化氛围,解决好公司内部上下、左右的组织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和垂直指挥系统。长幼有序的精神,既是对老职工经验的尊敬与继承,也是对他们劳动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青年职工的激励。男女有别的精神有助保护女职工的利益,防止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的发生。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儒表法里”是指在表面上承认多元共同体权威(皇权、族权、父权、绅权),而实际上独尊一元化的大共同体;讲的是性善论,信的却是性恶论;口头的伦理中心主义,实际的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而实质上是儒的吏化。在社会组织上,则表面上崇尚大家族而实际效果类似“民有二男不分异者信其赋”。当时的奉行黄老思想的汲黯就曾当面揭穿武帝。“为多欲而外施仁义”,实际上是“儒表法里”。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儒为法本指的是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如果仔细研究过去的刑法,其实的确它们是以礼教为基础的,是为了维护礼教而建立的法律。法助儒威指的是法律是扶持道德的具体手段。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民事的敕令,一部分是道德的规定……道德被当作立法的条例,而法律本身也具有一种伦理的形态。”
给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的启示也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法”,却忘了“情”,法和情应该左右互补。与此对应的有两种领导方式:“为之君”和“为之亲”。与此同样的逻辑,不能在领导上一味用“君”之道,却忘了“亲”之道,“君”和“亲”应该双手互博。在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研究领导力中的“君”和“亲”。
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汉武帝治理理念
政治上;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春秋大一统。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专营,限制富商大贾。
1).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汉帝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帝初年,仅仅登录在册的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一改高祖时期无马可用的窘境。人口增加到3500多万,较汉初,膨胀近6倍。汉帝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汉帝国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轻徭薄赋,人民对刘氏皇族的统治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边疆与中央的差距逐步缩小,也使得边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增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3.汉武帝时期,除宫廷礼仪更加复杂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神化皇权的礼仪活动,如:
(1)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封禅泰山,祝告天地,表示自己受命于天;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表示皇帝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
(3)颁布由国家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全国进行农业生产
4.重用董仲舒等一批儒生,而后设立经学研究,规定选拔人才,必须是儒生,而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必须依附于儒学,才能进入官场,发挥治国作用。这样就可以以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官吏甚至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
5,(1)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酌金”策略,逐步削弱和翦除诸侯国;
(2)设置“内相”,夺取丞相的权力; (3)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平准”、“均输”等政策,打击囤积居奇的富商;
(4)在数个郡之上设置州,其长官是一个只有报告权、无决策权和固定治所且官阶低于郡守,这样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又不会形成地方做大,反抗中央;
(5)将盐、铁、酒收归官营,也不容许诸侯国私铸钱币;
1,虽然景帝时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各同姓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而武帝要加强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与外戚和同姓诸侯国产生了矛盾
2,由于汉初的宽松治理,导致兼并日剧,财产特别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豪强手中,这些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蔽人口,逃避税收,甚至干预地方政治。同时一些富商也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扰乱物价,对国家政治经济已经带来的严重的损害。
.在对朝廷和地方的统治权和全国的经济权分别集中之后,汉武帝开始增加赋税,随后组建强大的军队,进行了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把匈奴赶入了大漠深处。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