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位读后感[范文模版]
定位读后感(一)
年初,公司的郭先生——一位酷爱读书的人,号召部门同事荐书买书,发起了公司的第一个读书同好会“悦读会”。大家荐买的书籍分为两类,一类讲股票的,一类讲营销的。非常切合我们的职业——证券营销。讲股票的大都看过,于是我想,换换口味也未尝不可,看本讲营销的。这便是我读《定位》一书的源头。
可以说,这是我认真看过的第一本写营销的书。翻开首页,宣传语写得挺吸引人,诸如“如果只看一本营销书,首选《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之类。我就冲着这几句颇有气势的宣传语,研读开来。
《定位》一书揭示了企业亦或产品能够取得成功的本质:赢得顾客的心智。即公司的产品要精准定位,卖点要进入消费者的心中,形成品牌。当顾客看到你的品牌时,能想到你的产品,联想到你的公司。
比如大家看到格力,就知道格力是做空调的,而且知道格力做空调是业界做得是最好的。相应的,如果我要买个空调,那我首先会考虑格力,因为它是空调第一个品牌,做空调做得最好。这便是产品定位进入消费者心智的很好例子。
书中还提出,产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需要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人们总是能记住第一名的名字,后面的难免遗忘。有一个现象,在玲琅满目的品牌中,大多数人只记得前两个品牌。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是相符的。我们知道王老吉与加多宝,可口可乐与百事,滴的与快的,这些都是行业中的老大与老二,至于后面的,基本没有他们什么事了。
我认为这种想象是基于我们的心理与习惯。我们倾向于接近自己熟悉的事物,排斥陌生的事物。当一个品牌进入内心,得到我们的认可后,我们相当守旧,很难再去改变。此时如果有其它品牌入侵,我们先天性地会与之前的认识作比较,并且,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比之前更好,我们偏向于购买原有品牌这种保护性策略。
定位思想虽然重在讲营销、广告与品牌树立,但并不止于此。推广开来,定位其实是公司战略的问题。品牌、广告、产品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表面的东西,而公司管理与运营、政策规章、员工的价值观才是内在核心。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那些定位清晰,从管理层、到员工、到产品设计、到广告策划、品牌运营有统一的认识,扭在一条绳上的公司和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这便是本书给我营销方面的启发。而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人士,万物都会联想到股票。结合近期的“漂亮50”行情,使我感触颇深。
关注股票的朋友们都知道,最近中小创小盘股跌跌不休,而”漂亮50“股票却屡创新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当我们回头来看,这些股票都是上市以来一直上涨的大牛股。看看”漂亮50“的名单:老板电器、格力电器、海天味业、贵州茅台、青岛啤酒、伊利股份……看到这些名字你联想到了什么?我想一定会是”最好的老板油烟机、最好的格力空调、天天炒菜的海天酱油、好喝且贵的茅台酒、常喝的老青岛以及摆满超市的伊利牛奶“。
这些不正是《定位》提出的占领人们心智的品牌和产品么?
稍加推理,我们就能得到产品“定位”做得好,与股票长期走牛的关系。当一个公司产品“定位”精准,首先进入人们的心智,能获得最大的购买量,其它品牌无可替代,处于垄断地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一旦占领人们的内心,很难被超越,能够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利润节节攀升,驱动股价长期走牛。
这些占领人们心智的品牌,我们常常称之为”行业龙头“。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对此观点也有阐述。格雷厄姆认为,从投资的安全性来看,买股票应该限定在一类企业——即行业龙头;如果实在低估,可以扩大到二类企业-行业老二;而对于排在更后面公司,则不予考虑。这与《定位》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前几天有位朋友问我,”漂亮50“涨这么高了,还追不追?我答:只要是行业龙头,决对第一品牌,估值只要不是太离谱,追又何妨?继续涨,则赚到;如果回调,最多时间拿长一点。从中长期来看,行业龙头还会涨,因为产品已经占领了人们的内心,很难改变;要超越第一,其实很难。
综合来看,《定位》确实是一本好书。做营销的读一读,可以找到营销的方法;炒股票的读一读,对选股逻辑也有启发。亦营销,亦投资,这便是我对本书的总结。
定位读后感(二)
早已听说《定位》这本书的大名,但始终没有机会一睹其芳容。直到最近读完这本书,我才深深被大师的观念和论述所折服。
《定位》一书,远非“经典”、“好书”、“过瘾”这样的形容词所能形容,而更应该用“开创性”、“颠覆性”、“划时代性”这样的形容词形容。这绝非溢美之词,而是无数伟大的公司用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知与真理。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两位大师如同两位冷静而又战绩卓越的将军给即将毕业的军校学生授课,将一例例失败的战争进行解析,将一场场成功的战役进行解密,循序渐进给学生讲解如何用“定位”这个新的理念、新的生产工具做到决胜总在开战前,实现“先胜而后求战”。
如果要给两位大师授课的内容加个标题,我希望这堂课的标题是《我们肯定能赢》。当然,还有3个副标题,分别是“找到你的对手”、“明确你的策略”、“改变你的思维”,而这也正是这本书要向世人传达的精髓。
1、找到你的对手
都说商场如战争,若论两者的残酷程度,商业社会的激烈竞争程度一点也不弱于战场。但若论两者关于“对手”的理解,商场的理解则显著深刻于战场。
战场中,你的对手就是你的敌人,毫无争议;但在商场中呢,你的对手到底是谁?难道就只是你的竞争者们吗?
显然不是。以传统营销学的观点来看,你的对手就是你的竞争者们,你必须跟你的竞争者们大打质量战、价格战,唯有如此,你才能杀出一条血路,以极为激烈的惨胜赢得部分消费者的些许不可靠、不牢固、不稳定的芳心。
然而,《定位》则告诉我们,你的对手根本不是你的竞争者们,而是潜在消费者的心智,唯有进入消费者的心智,抢占消费者的心智高地,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赢得漂亮、赢得干脆、赢得兵不血刃!
因为在这个“选择的暴力”社会中,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已成为常态,而消费者的心智则极为有限,最多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
当无限膨胀的选择遇上极为有限的心智,无需赘言,决定权永远在于消费者有限的心智。
可以说,找到你的对手是商场取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唯有使出浑身解数进入消费者的心智,才能真正找到你的对手是谁,才能真正打赢与竞争者们的无数硬仗。
2、明确你的策略
当找到你的对手后,你的方向和目标随即清晰,那就是如何想法设法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定位》告诉我们商场中取得胜利有三条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一条策略成为第一。这是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捷径,也是最有效、最简单的策略,成为第一意味着你就是市场的领头羊、领先者、标杆者,自然在消费者心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心智。
第二条策略是寻找空位。当你的产品无法做到同领域内的第一时,你必须以一个跟随者的身份采取寻找空位的策略,其核心是找到领先者的薄弱环节,然后出奇制胜,提出崭新、独到的理念,然后一举攻入消费者的心智,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条策略是重新定位竞争对手。当你连空位都找不到时,你必须推翻之前竞争对手已经创建的心智,建立一套新的心智理念。苹果以“这仅仅是个开始”重新定位了手机行业,五谷道场以“非油炸”重新定位了方便面行业……
应该说,这三条策略是基于产品的不同市场地位来决定的,唯有明确自身所处市场地位,才能明确商战应该采取的竞争策略。
3、改变你的思维
商场如战场,商场更如人生。“定位”的理念不单单改变了营销行业,更成为一种高价值的思维模式,对公司、产品、组织、宗教、国家宣传及个人成长、职业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掌握“定位”这样强有力的生产工具,就真正理解了品牌的影响力,也真正理解了如何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品牌护城河,让对手望而兴叹。
尤其在这个全民打造个人“IP”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拼命储存自己的影响力,当学会用“定位”这个武器思考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如何做到不可替代,那就真正懂了定位的内涵!
两位大师的这堂课结束了,学生们似乎懂了什么,心智、品牌、影响力、与众不同等字眼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
将来的他们,无论身处真正的战场,还是商场、名利场、职业场,都会牢牢记住两位大师毕业前的这堂课,更不会忘记这堂课的标题——我们肯定能赢!
定位读后感(三)
最近终于把看《定位》一书提上了日程,之前也不止一次的听人安利过此书,再加上其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想必应该不会是浪得虚名吧。
虽说“定位”理论自1972年提出,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其很多理念都其实都已经在各个行业领域所实践,但系统学习的一大好处就是在于可以将过往的一个个点连接成线。
何为“定位”
那么什么又是“定位”呢?其最新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一、这句话可以提炼出三个要素:
1、定位从产品开始,所谓产品可以是商品、服务、企业、机构甚至个人;
2、但定位并不围绕产品进行,不涉及产品改变;
3、定位围绕的是顾客的心智,通过对既有产品的包装,使其在顾客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互联网人,尤其是产品和运营,初次接触定位理念或许会有所不习惯设置质疑。因为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贯彻始终的一直是”用户至上,挖掘满足用户需求。“”定位“则不然,它认为仅靠”满足需求“是无法赢得顾客的,进入顾客心智的定位知道才是赢得选择的有效方法。
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内心确实也有一丝的不敢苟同。但转念一想,发现确实如此。最典型的的例子莫过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社交之争。如果从需求层面来看,支付宝的聊天功能并不逊色于微信,甚至也一度推出过“圈子平台”,但却一直不能被市场所认可。其最根本的原因无非就是定位,支付宝在用户心中的一直是“以支付功能为主的类金融工具”,人们根本难以将他和社交联系起来,又如何能在用户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可能有读者会问,那为什么微信这么一个社交软件能在支付领域占据头部位置呢?其实也是定位。微信支付刚推出的时候,一直不温不火,与支付宝简直是云泥之别。但因其通过春节红包异军突起,在用户心智中建立了“发(抢)红包神器”的定位,从而盘活了其社交网络的资金流转,有了用户资金沉淀引导其再触达支付环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为何“定位”
从定位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定位”的一个关键在于“与众不同”。而对于“与众不同”的定义,其实不同的时代是有所差别的。
而当下信息的过度传播和人们心智的过度简化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定位”愈发显得重要,“与众不同”愈发显得困难。
1、信息过度传播
这点我想大家都已经深有感触。信息大爆炸,让我们每天每数以亿计的信息所包围。无论是各类站、社交媒体、娱乐平台还是线下的各式广告,各种信息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千方百计地试图侵占我们的心智。而一个产品要想从这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军中脱颖而出,进入人们的心智之中。其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便是要有选择性,聚焦于某一点集中火力进行突破。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准“定位”。
2、信息的过度简化
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智其实自带防御机制,会潜意识的去屏蔽、排斥大部分信息,而偏向于接受那些和我们过往的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
这恰恰就是在这传播过度的环境下,人的唯一防卫力量——过度简化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可以忍受别人给他灌输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却不能接受有人试图去改变他们的固有想法。所以说:定位不是去试图改变人的心智,而是去找到人心智的薄弱点加以突破。
这突破的手段,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信息尽可能的简化。就好像用一把刀将“信息之矛”削尖削利,这样才能切入人的心智。
(三)如何“定位”
因为此书笔者也并未完全看完。故此节仅是笔者对目前所看部分的一些思考。
笔者一直说运营“有的放矢”很重要。那么关于“如何定位”自然也是基于“为何定位”的破局了。
首先,此书给出的“定位”的基本方法如下:
”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其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关联认知“,便是基于人们更愿意去接受与自身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这一客观因素。
这个在”定位“中典型的一个方法就是”非可乐“定位法。这是一种通过把产品和已经占据潜在客户心智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的方法。
书中举了七喜的例子。当时在人们的认知中,第一是可口可乐,第二是百事可乐。七喜把自己定义成“非可乐”饮料,既借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又将其和两大可乐巨头区分开来,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免和其产生直接竞争,销量急剧增长。
除了通过关联客户原有认知进入心智之外,另一个”定位“成功所面临的的难题就是”信息爆炸“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每个人能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我们往往容易记住一个领域中前三名的产品,最多7位(这已经算是对这个领域相当了解了。)比如说,我们自己回忆一下,现在电商平台这么多,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说的上来的综合电商也就天猫、淘宝、京东了吧。
而要想从万千信息中吸引客户,另一个方向便是进入潜在客户认知的前三,甚至是第一了。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就像我们只会好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却从不关心第二个。
但大的市场,基本上已经被各方大佬所瓜分。而这也恰恰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选择垂直领域创业的主要原因了。进入垂直领域的好处很多,但有助于“定位”的笔者觉得主要是俩:
1)垂直领域竞争少,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的,那么更有希望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留下“行业第一”的印象;
2)大领域的领导者,不见得在垂直领域依旧是领导者。这是我们摆脱他们掣肘的机会。就像阿里的淘宝在C2C电商的地位无人能撼动,但到了B2C垂直领域,天猫不就逊色于京东了吗?
书未读完,暂且聊到这里吧。笔者之前总是觉得看完一本书,再写感悟比较合适。但现在想起当初运营公众号的初衷:不就是聊聊读书,谈谈感悟吗?那又何必执拗于看完再写呢?以后或许会有感即书,到时一本书写了三四篇读后感,诸位莫怪了。
第二篇:定位读后感
定位读后感
(一)营销有术,投资有道
丁全兵
年初,公司的郭先生——一位酷爱读书的人,号召部门同事荐书买书,发起了公司的第一个读书同好会 “悦读会”.大家荐买的书籍分为两类,一类讲股票的,一类讲营销的。非常切合我们的职业——证券营销。讲股票的大都看过,于是我想,换换口味也未尝不可,看本讲营销的。这便是我读《定位》一书的源头。
可以说,这是我认真看过的第一本写营销的书。翻开首页,宣传语写得挺吸引人,诸如“如果只看一本营销书,首选《定位》” ,“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之类。我就冲着这几句颇有气势的宣传语,研读开来。
《定位》一书揭示了企业亦或产品能够取得成功的本质:赢得顾客的心智。即公司的产品要精准定位,卖点要进入消费者的心中,形成品牌。当顾客看到你的品牌时,能想到你的产品,联想到你的公司。
比如大家看到格力,就知道格力是做空调的,而且知道格力做空调是业界做得是最好的。相应的,如果我要买个空调,那我首先会考虑格力,因为它是空调第一个品牌,做空调做得最好。这便是产品定位进入消费者心智的很好例子。
书中还提出,产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需要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人们总是能记住第一名的名字,后面的难免遗忘。有一个现象,在玲琅满目的品牌中,大多数人只记得前两个品牌。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是相符的。我们知道王老吉与加多宝,可口可乐与百事,滴的与快的,这些都是行业中的老大与老二,至于后面的,基本没有他们什么事了。
我认为这种想象是基于我们的心理与习惯。我们倾向于接近自己熟悉的事物,排斥陌生的事物。当一个品牌进入内心,得到我们的认可后,我们相当守旧,很难再去改变。此时如果有其它品牌入侵,我们先天性地会与之前的认识作比较,并且,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比之前更好,我们偏向于购买原有品牌这种保护性策略。
定位思想虽然重在讲营销、广告与品牌树立,但并不止于此。推广开来,定位其实是公司战略的问题。品牌、广告、产品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表面的东西,而公司管理与运营、政策规章、员工的价值观才是内在核心。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那些定位清晰,从管理层、到员工、到产品设计、到广告策划、品牌运营有统一的认识,扭在一条绳上的公司和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这便是本书给我营销方面的启发。而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人士,万物都会联想到股票。结合近期的“漂亮50”行情,使我感触颇深。
关注股票的朋友们都知道,最近中小创小盘股跌跌不休,而“漂亮50”股票却屡创新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当我们回头来看,这些股票都是上市以来一直上涨的大牛股。看看“漂亮50”的名单:老板电器、格力电器、海天味业、贵州茅台、青岛啤酒、伊利股份……看到这些名字你联想到了什么?我想一定会是“最好的老板油烟机、最好的格力空调、天天炒菜的海天酱油、好喝且贵的茅台酒、常喝的老青岛以及摆满超市的伊利牛奶”.这些不正是《定位》提出的占领人们心智的品牌和产品么?
稍加推理,我们就能得到产品“定位”做得好,与股票长期走牛的关系。当一个公司产品“定位”精准,首先进入人们的心智,能获得最大的购买量,其它品牌无可替代,处于垄断地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一旦占领人们的内心,很难被超越,能够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利润节节攀升,驱动股价长期走牛。
这些占领人们心智的品牌,我们常常称之为“行业龙头”.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对此观点也有阐述。格雷厄姆认为,从投资的安全性来看,买股票应该限定在一类企业——即行业龙头;如果实在低估,可以扩大到二类企业-行业老二;而对于排在更后面公司,则不予考虑。这与《定位》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前几天有位朋友问我,“漂亮50”涨这么高了,还追不追?我答:只要是行业龙头,决对第一品牌,估值只要不是太离谱,追又何妨?继续涨,则赚到;如果回调,最多时间拿长一点。从中长期来看,行业龙头还会涨,因为产品已经占领了人们的内心,很难改变;要超越第一,其实很难。
综合来看,《定位》确实是一本好书。做营销的读一读,可以找到营销的方法;炒股票的读一读,对选股逻辑也有启发。亦营销,亦投资,这便是我对本书的总结。
202_.06.01 于广州
定位读后感
(二)我们肯定能赢
四哥
共计1610字,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早已听说《定位》这本书的大名,但始终没有机会一睹其芳容。直到最近读完这本书,我才深深被大师的观念和论述所折服。
《定位》一书,远非“经典”、“好书”、“过瘾”这样的形容词所能形容,而更应该用“开创性”、“颠覆性”、“划时代性”这样的形容词形容。这绝非溢美之词,而是无数伟大的公司用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知与真理。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两位大师如同两位冷静而又战绩卓越的将军给即将毕业的军校学生授课,将一例例失败的战争进行解析,将一场场成功的战役进行解密,循序渐进给学生讲解如何用“定位”这个新的理念、新的生产工具做到决胜总在开战前,实现“先胜而后求战”.如果要给两位大师授课的内容加个标题,我希望这堂课的标题是《我们肯定能赢》。当然,还有3个副标题,分别是“找到你的对手”、“明确你的策略”、“改变你的思维”,而这也正是这本书要向世人传达的精髓。
1.找到你的对手
都说商场如战争,若论两者的残酷程度,商业社会的激烈竞争程度一点也不弱于战场。但若论两者关于“对手”的理解,商场的理解则显著深刻于战场。
战场中,你的对手就是你的敌人,毫无争议;但在商场中呢,你的对手到底是谁?难道就只是你的竞争者们吗?
显然不是。以传统营销学的观点来看,你的对手就是你的竞争者们,你必须跟你的竞争者们大打质量战、价格战,唯有如此,你才能杀出一条血路,以极为激烈的惨胜赢得部分消费者的些许不可靠、不牢固、不稳定的芳心。
然而,《定位》则告诉我们,你的对手根本不是你的竞争者们,而是潜在消费者的心智,唯有进入消费者的心智,抢占消费者的心智高地,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赢得漂亮、赢得干脆、赢得兵不血刃!
因为在这个“选择的暴力”社会中,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已成为常态,而消费者的心智则极为有限,最多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
当无限膨胀的选择遇上极为有限的心智,无需赘言,决定权永远在于消费者有限的心智。
可以说,找到你的对手是商场取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唯有使出浑身解数进入消费者的心智,才能真正找到你的对手是谁,才能真正打赢与竞争者们的无数硬仗。
2.明确你的策略
当找到你的对手后,你的方向和目标随即清晰,那就是如何想法设法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定位》告诉我们商场中取得胜利有三条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一条策略成为第一。这是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捷径,也是最有效、最简单的策略,成为第一意味着你就是市场的领头羊、领先者、标杆者,自然在消费者心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心智。
第二条策略是寻找空位。当你的产品无法做到同领域内的第一时,你必须以一个跟随者的身份采取寻找空位的策略,其核心是找到领先者的薄弱环节,然后出奇制胜,提出崭新、独到的理念,然后一举攻入消费者的心智,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条策略是重新定位竞争对手。当你连空位都找不到时,你必须推翻之前竞争对手已经创建的心智,建立一套新的心智理念。苹果以“这仅仅是个开始”重新定位了手机行业,五谷道场以“非油炸”重新定位了方便面行业……
应该说,这三条策略是基于产品的不同市场地位来决定的,唯有明确自身所处市场地位,才能明确商战应该采取的竞争策略。
3.改变你的思维
商场如战场,商场更如人生。“定位”的理念不单单改变了营销行业,()更成为一种高价值的思维模式,对公司、产品、组织、宗教、国家宣传及个人成长、职业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掌握“定位”这样强有力的生产工具,就真正理解了品牌的影响力,也真正理解了如何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品牌护城河,让对手望而兴叹。
尤其在这个全民打造个人“IP”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拼命储存自己的影响力,当学会用“定位”这个武器思考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如何做到不可替代,那就真正懂了定位的内涵!
两位大师的这堂课结束了,学生们似乎懂了什么,心智、品牌、影响力、与众不同等字眼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
将来的他们,无论身处真正的战场,还是商场、名利场、职业场,都会牢牢记住两位大师毕业前的这堂课,更不会忘记这堂课的标题——我们肯定能赢!
定位读后感
(三)初读《定位》,唠唠“三何”
糖涩尔
最近终于把看《定位》一书提上了日程,之前也不止一次的听人安利过此书,再加上其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想必应该不会是浪得虚名吧。
虽说“定位”理论自1972年提出,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其很多理念都其实都已经在各个行业领域所实践,但系统学习的一大好处就是在于可以将过往的一个个点连接成线。
1.何为“定位”
那么什么又是“定位”呢?其最新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这句话可以提炼出三个要素:
1.定位从产品开始,所谓产品可以是商品、服务、企业、机构甚至个人;
2.但定位并不围绕产品进行,不涉及产品改变;
3,.定位围绕的是顾客的心智,通过对既有产品的包装,使其在顾客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互联网人,尤其是产品和运营,初次接触定位理念或许会有所不习惯设置质疑。因为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贯彻始终的一直是“用户至上,挖掘满足用户需求。”“定位”则不然,它认为仅靠“满足需求”是无法赢得顾客的,进入顾客心智的定位知道才是赢得选择的有效方法。
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内心确实也有一丝的不敢苟同。但转念一想,发现确实如此。最典型的的例子莫过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社交之争。如果从需求层面来看,支付宝的聊天功能并不逊色于微信,甚至也一度推出过“圈子平台”,但却一直不能被市场所认可。其最根本的原因无非就是定位,支付宝在用户心中的一直是“以支付功能为主的类金融工具”,人们根本难以将他和社交联系起来,又如何能在用户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可能有读者会问,那为什么微信这么一个社交软件能在支付领域占据头部位置呢?其实也是定位。微信支付刚推出的时候,一直不温不火,与支付宝简直是云泥之别。但因其通过春节红包异军突起,在用户心智中建立了“发(抢)红包神器”的定位,从而盘活了其社交网络的资金流转,有了用户资金沉淀引导其再触达支付环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2.为何“定位”
从定位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定位”的一个关键在于“与众不同”.而对于“与众不同”的定义,其实不同的时代是有所差别的。
而当下信息的过度传播和人们心智的过度简化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定位”愈发显得重要,“与众不同”愈发显得困难。
2.1 信息过度传播
这点我想大家都已经深有感触。信息大爆炸,让我们每天每数以亿计的信息所包围。无论是各类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娱乐平台还是线下的各式广告,各种信息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千方百计地试图侵占我们的心智。而一个产品要想从这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军中脱颖而出,进入人们的心智之中。其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便是要有选择性,聚焦于某一点集中火力进行突破。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准“定位”.2.2 信息的过度简化
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智其实自带防御机制,会潜意识的去屏蔽、排斥大部分信息,而偏向于接受那些和我们过往的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
这恰恰就是在这传播过度的环境下,人的唯一防卫力量——过度简化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可以忍受别人给他灌输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却不能接受有人试图去改变他们的固有想法。所以说:定位不是去试图改变人的心智,而是去找到人心智的薄弱点加以突破。
这突破的手段,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信息尽可能的简化。就好像用一把刀将“信息之矛”削尖削利,这样才能切入人的心智。
3.如何“定位”
因为此书笔者也并未完全看完。故此节仅是笔者对目前所看部分的一些思考。
笔者一直说运营“有的放矢”很重要。那么关于“如何定位”自然也是基于“为何定位”的破局了。
首先,此书给出的“定位”的基本方法如下:
“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其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关联认知”,便是基于人们更愿意去接受与自身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这一客观因素。
这个在“定位”中典型的一个方法就是“非可乐”定位法。这是一种通过把产品和已经占据潜在客户心智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的方法。
书中举了七喜的例子。当时在人们的认知中,第一是可口可乐,第二是百事可乐。七喜把自己定义成“非可乐”饮料,既借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又将其和两大可乐巨头区分开来,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免和其产生直接竞争,销量急剧增长。
除了通过关联客户原有认知进入心智之外,另一个“定位”成功所面临的的难题就是“信息爆炸”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每个人能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我们往往容易记住一个领域中前三名的产品,最多7位(这已经算是对这个领域相当了解了。)比如说,我们自己回忆一下,现在电商平台这么多,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说的上来的综合电商也就天猫、淘宝、京东了吧。
而要想从万千信息中吸引客户,另一个方向便是进入潜在客户认知的前三,甚至是第一了。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就像我们只会好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却从不关心第二个。
但大的市场,基本上已经被各方大佬所瓜分。而这也恰恰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选择垂直领域创业的主要原因了。进入垂直领域的好处很多,但有助于“定位”的笔者觉得主要是俩:
1)垂直领域竞争少,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的,那么更有希望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留下“行业第一”的印象;
2)大领域的领导者,不见得在垂直领域依旧是领导者。这是我们摆脱他们掣肘的机会。就像阿里的淘宝在C2C电商的地位无人能撼动,但到了B2C垂直领域,天猫不就逊色于京东了吗?
书未读完,暂且聊到这里吧。笔者之前总是觉得看完一本书,再写感悟比较合适。但现在想起当初运营公众号的初衷:不就是聊聊读书,谈谈感悟吗?那又何必执拗于看完再写呢?以后或许会有感即书,到时一本书写了三四篇读后感,诸位莫怪了。
第三篇:《定位》读后感
《定位》读后感
《定位》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解决了我们思维上的很多困惑。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公司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一些至关重要的策略。
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
成功企业的成功确实有许多借鉴之处,但它们很荣幸能在比今天简单得多的环境中就已成长为巨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仅来得更加容易,而且对有效和无效因素也将得出更透彻的分析了解超级品牌的盛衰沉浮,我们将更清楚什么是最普遍的错误。从风风光光落到难以度日的企业,最近还真是不乏其数。我们说的太多,听的太少,老一套做广告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老式的广告词也是一样。现在你只能听到比较级形容词,而不是最高级。
通俗易懂地定义一个品类,实在是非常有必要。首先必须回答“产品是什么”
如果你描述的品类已经引起困惑,那么你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机会几乎等于零,试图改变消费者对你已有认知的错误。心智认知就是品牌的事实,因为营销是认知的战场,而非产品的战场,营销过程是与心智认知发生作用的过程。在营销世界里,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一样东西:现有的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
如果其他竞争者已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某种认知,这时你才想去占有它—完全是做无用功
沃尔沃抢注了“安全”概念。许多其他汽车生产商,包括奔驰和通用,都曾围绕“安全”大做文章。但除了沃尔沃,没有一个品牌以“安全”的诉求成功进入消费者心智
因为其它汽车宣称安全的缘故,而使得消费者愈发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沃尔沃凭此超过了奔驰和宝马,一举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豪华车。
你不能与竞争者采用相同的字眼或定位。你得找到另外一个字眼,寻找其他属性
成功导致自大,自大导致失败,人一旦成功,就很难保持客观,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市场需求。公司规模越大,首席执行官就越有可能与前线部队脱离联系。这可能是制约公司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成功的人往往疏于客观,常以自己的判断替代市场需求。
品牌能成功,是因为企业做了正确的营销决策,根据营销基本法则,步步为营。他们第一进入消费者心智,缩小焦点范围,抢先占有一个最强势的产品属性,对品牌名或企业的名字越认同,就越容易掉进品牌延伸的陷阱。建立品牌初时,自大可以是有效的推动力。然而一旦进入营销阶段,自大就是敌人,成功的营销者能思消费者之所思,站在消费者角度看问题,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任何情况,营销过程中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消费者认知
小公司在精神上比大公司更贴近营销前线,宁愿在一处强势,而不愿拉长战线,处处挨打。如果产品已有一个清晰、表达准确的区隔概念,再去制造更多版本只会使它越来越混乱。
要想在定位时代获得成功,你必须心怀坦荡,在决策过程中努力排除一切虚荣心,因为它只能掩盖问题的实质。定位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要能够客观地评价产品,并且了解顾客和预期客户是如何评价这些产品的,只有一目了然的点子才能行得通。过量的宣传反而 会妨碍除宣传之外的任何其他事情取得成功。如今行得通的简单点子,即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加 以应用的、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来的简单概念。解决问题的方祛往往简单得让成千上万的人对其视而不见,通过对公司的定位认识和定位研究,对从事证券分析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品牌公司和未来的发展极有帮助,对制定策略分析和研究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可读性。
第四篇:定位读后感
《定位》读后感
读书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你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实际相互得到印证,而这本书给我了这样的快乐。
有幸得到老师推荐,读了《定位》一书。读该书之前,在我的认知范畴里,定位多数是对个人的要求,要找准个人的位置、匹配相应的能力才能够成就某种事情,多不过是在营销类的书籍中看到有些理论是关于5P的,就是在价格、产品、渠道、促销后面加了一个定位,仅此而已。读书之后,我明白自己狭隘了,定位的内涵的外延远大于我的热那只范畴,本书中的定位是要从一个大的产品开始的,而其中的产品可以是商品、服务、人等等许多。那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浅薄认识做下读后的总结。
书中所说,定位理论是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体系影响最大的观念,这点我认同。因为美国的百年企业比我国多得多,这个观点流入中国后也进行了一些适应于本土的小修饰。提起我国很多人要说,我们是个仿制品大国,很对产品都是劣质的仿冒品,很少能有人掌握“先机”这个东西,读了定位,我发现,其实不见得,红海、蓝海两大战略在我国也提出了多年,前者是价格制胜,格兰仕的产品就是最强硬的代言,梁庆德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先驱代表;后者则是避其锋芒而为之,值得一提的是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抓住了电梯广告这一蓝海。而我们看到,不论红海、蓝海实际上都是定位的一种。中国的企业家在定位方面也很早就有了探路人。
再说我们**,***系列产品也正是应用了该书中“聚焦”的理念获得了成功。定位理念不止适用于美国,同样适用于中国,适用于**,这让人兴奋异常。再者,书中“跟随者”的概念也很实用。在跟随领导者的有效东西过程中,不断给自我重新定位,瞄准领导者产品的空缺,果断的钻入。再或者,给领导者制造新的领域让市场重新定位。由此,定位的规则也显而易见:定位是头脑风暴,不能正面交锋。
最后,我要分享对我们很实用的一个概念,如何给自己找好定位?书中归纳了六点,就作为我此次读后感的结尾。
第一,你要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上;第二,你拥有什么样的位置;第三,谁是你必须超过的;第四,你有足够的资金吗;
第五,你能坚持下去吗;第六,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吗。
让我引用兵法常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更有信心去做好**的事业。
第五篇:《定位》读后感
《定位》读后感
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两人提出的“定位”理论,对美国的营销观念影响巨大,也引起了全行业的轰动。之后定位成了营销界人人谈论的热点话题,也由此开创了营销理论全面创新的时代。
首先,作者介绍了什么是定位:由于在社会的传播过度、头脑的过分简单,那些传播方法变得效率低下,而我们何不把注意力放在预期客户身上,而不是产品身上,简化选择过程,还要学会那些有助于大幅提高传播效率的原则和概念。公司必须在于其客户头脑里建立一个“地位”,她不仅反映出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也反映出竞争对手的有时和劣势。定位思维的精髓在于,把观念当作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观念,以达到你所希望的境地。
对于美国这个传播过度的国家,大量传播的信息,只有小部分才是真正有用的,大量的信息反而阻塞了流通通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些对我们的大脑一次次地进攻,我们的大脑备受骚扰,我们现在也能切身地感受到,周围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与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应接不暇,所以有时我们就要学会过滤,从而了解最突出的信息和最好的产品。就像书中所说:为了应付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学会了在头脑中的小阶梯上给产品打分排级,例如,在租车行业,大多数人把赫兹公司放在第一层,把艾维斯公司放在第二层,把全美公司放在第三层。你在对任何东西进行定位之前,必须知道他在头脑子小梯的哪一层上。对于后起步的公司来说,他们想宣传自己,应该怎么办呢,首先知道自己是哪一层的,其次还要学会改进与创新,有着具有很好影响的形象代言,有自己独特的销售主张,还有质量优异的产品。
在“你不能由此及彼”的那一章中,定位则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文中所举出的RCA与当时的龙头老大IBM的竞争,明显RCA并没有明确定位自己,在盲目的竞争中,去追求根本无法达到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终导致了RCA欠下了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所以我们有时并不能很直接的由此及彼,也许可以另辟一条蹊径,然后静待时机的到来。
有时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来说,可能会更轻松些,因为消费者并不知道去同情落后者,他们更喜欢市场份额占有多且非常流行的商品,喜欢一种人人明白且接受的等级制。如果两个品牌地位相当,过不几年,其中一个很可能会占上风并且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对于处于领导地位的公司,总对自己的产品与广告很满意,在对手推出新产品 或新广告时,他们往往会嗤之以鼻,其实领导者应该恰恰相反,应该不漏声色,有时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而对于领导者认为自己的企业是很有实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恰好相反。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所以一旦其他企业抢走了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即使再有实力的企业也没有“实力”很快挽回这个局面,所以对于领导者,就要有敏捷的反应,一旦对手推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概念,管理者就要主动上前迎战,做出有效的拦截行动,可以用多个品牌去拦截对方,每一种品牌都有一个独特的定位,以便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据一定的位置,年复一年,新产品来来往往,公司不再花气力去改变其定位,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代表的是技术的发展和口味的变更。所以说,多品牌战略实际上就是单一地位战略,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更可以用更广泛的名称来拦截你的对手,以达到领先的地位。定位行动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在某个产品类别里取得领导地位。一旦有了这种领先地位,公司就可以在今后的许多年里放心地享用领先带来的果实了。
对于跟随者的定位,仿效领导者的做法可能会有些用处,但是那是拾人牙慧,不能使自己的产品达到合理的销售目标,所以还不如用仿效别人的时间去改进、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寻找空当,在切合时机的时候实施战略。这些空当,比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有:汽车尺寸上的空当、高价上的空当、低价上的空当、工厂空当等等。
但有时也许会找不到空当可钻,所以这是就需要你创建你自己的空当,而对于消费者头脑中已占有竞争者时,我们就要重新定义一个新理念或新产品把那些原有的理念和产品排挤掉,这些观念必须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并喜欢上,这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定那个新的观念,也许某个时机忽然成熟,我们把握住了契机,就轻而易举的推翻了消费者头脑中竞争者的陈旧的观念。作者在文中也举了许多重新定位的例子,比如:阿司匹林重新定位、为雷诺克斯重新定位、为美国伏特加重新定位、为“品客”重新定位、为里斯特灵重新定位等等。但作者有提到重新定位是否合法、合乎道德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竞争是公平的。
名字在这个定位时代,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选名字呢?起名字就像开赛车一样,要想取胜,就得抓住机会。你得选择那些近乎通用但又十分通用的名字。如果你一时偏离赛道,进人了通用名称地带,那就随它去了。没有一个赛车世界冠军在最后取得胜利之前不偏离几回赛道的。起一个有分量、近似通用的描述性名字可以防止效仿你的对手挤进你的领地。好名字是长期成功的最好保障。而对于那些没有意义的文字,一般早已先入为主地进入了人们的印象。然而许多名字起得让人感觉不合乎情理,一些坏的、不合适的词语却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在之后的章节里,作者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公司使用简称的原因,并且说明只有公司很有名气时,才能成功地使用简称,是人能够立即想到这个简称就是代表这个公司,所以想要使公司的名字变成让人能够耳熟能详的简称,只有让公司变得成功,在成功之后,公司的名称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简称,而先前的名字,也许已经少有人知道,或者早已过时,此时的简称,使公司树立起了崭新的现代公司形象,把自己定位到了未来。但是要提醒的是,一定不能对简称太急于求成,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对于一个新产品,一定要有它自己的新名字,在管理上会有很大的好处。
有时公司想要图一时的方便或很好的销售结果,往往会把一个现成产品的名字用在一项新的产品上,顺便打了个便车,这就是产品延伸。但是产品延伸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对于消费者,他们总会最关注市场销售量最大的产品,会期待这一产品以后是否会进步,而不是去了解与名称相同的其他产品,所以效果可能不太显著,由于消费者与生产商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消费者注重产品的性能,而对生产商来说商品只是他们在公司工作的产物,所以生产商要注意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的销售。作者又在文章中举出了一些由于错误使用“搭便车”或“产品延伸”的失败例子,让我们真确地衡量了这些方法的利弊作用。之后也直接地给我们讲了产品延伸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首先在短期上,它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上会有不利之处,因为消费者在一开始认可产品延伸品牌之后,会弄不明白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会对名称所对应的产品类型感到困惑。
作者在之后的篇章中又举出了一些公司定位、国家定位、产品定位、服务定位等的案例,对定位各个环节和一些具有代表的案例都进行了方法说明和详细地分析。而对于银行的定位就有不同之处,金融销售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它是一项区域性服务业务,作者也专门对长岛的一家银行做了定位,就是运用了此书
所阐述的方法,先对长岛的银行业市场进行了解、分析,再定位自己在客户头脑中的位置,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你做什么,然后制定明确的战略与目标。
作者通过对定位的解释与举例说明,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使我明白:
1、在竞争中不要盲目争排名第一,只要旗鼓相当,总会要机会战胜对手的时候。如果做不了最好,那就做最特别的,给消费者一个特别的印象。
2、不要一味试图改变他人的观念,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方法可能会花费你太多的精力而没有好的效果,所以要从 消费者的角度来制定自己的观念。
3、取个好名字,有一个好的名字,回事企业的将来能有更好的延伸与发展空间。4不断玩新花样,推出新品牌,不断巩固自己在消费者中的地位。
5、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定好一个目标方向,更好地准备与把握企业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