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76-1122780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30 16:13: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1

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柏拉图的哲学三问在读《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之前,在我心里仍然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在假期照顾生病的爷爷的时候,进行过很多次的头脑风暴,风暴中心便是生命的意义在何处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的。

在《七月与安生》这个电影里面,记忆深刻的一个内容是一个吉他手要追随偶像27岁结束生命。这个偶像是因为意外去世,吉他手人还好好的,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要年纪轻轻结束生命,这世界这么美好。人可能到了新的阶段,所想的事情真的都会有所区别吧。

科学家们将40亿年前还处在混沌时期的地球上的海洋称为“原始汤”,在经过无数次且长时间周期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或者说是偶然产生的有机大分子间的碰撞),地球上有了生命形式的出现,并将这种生命形式命名为“基因”,而我们人类本身其实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基因的保护者。

此刻,坐在电脑前的你,或是家里捣乱的猫猫狗狗,我们身体里,总有着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都来自于40亿年前的“原始汤”。之前一直觉着人与人之间,只要去追溯前面的祖宗总会找到一个共同的,也就是每个人之间或多或少都是有亲属关系的。现在看来不仅仅是人与人一个物种之间了。

“其实你只要花三分钟想一想地球、宇宙、死亡,感觉生命无意义的绝望情绪立刻就会占据你的心灵”,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短暂到长不过百年。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大概率上讲,体弱多病更多的是老年人和婴幼儿,这里不管是照看还是医治,老年人会输于幼儿,相对这两个群体而言年轻人总是身强体壮一些。归结其原因,基因需要的是我们人类在年轻的时候生育繁衍,一旦得到延续,基因有了新的保护者,那之前个体的生老病死都不再将影响基因的生存,基因终将会无情的抛弃前一个保护者,由此推想一下正在灭绝、已经灭绝的物种应当是如此了。就如作者道金斯所述“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因子”。

所以说基因是自私的。

整个宇宙和世界上存在的万物从来没有意义,我们所想要挖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困顿情境、一个美其名曰思考的“牢笼”、是自己建立的生活下去的幻想。我们生命本质追求的不是幻想的实现,而是追求实现的过程。

这里举个例子,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对于无论是家里的还是认识的老人,在大家普遍的意识里都会祝他(她)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但这里人们可能只沉浸在节日的喜悦,却不曾考虑过其它哪怕一个小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在老人赡养方面,子女应该怎么做。以我家乡这边的习俗为例,在我父母这一辈,农村当地的习俗就是家里老幺负责赡养老人,作为“报酬”会将爷爷奶奶名下的地给他们去种,其它子女则各过各的生活,完全不理会生养他们的父母。这种情况在老人身体健壮时问题可能不是很明显,但随着老人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越来越差,很多事情不能自理,在身体力不行时、看别人眼色时,“长命百岁”在我看来,往往是一种恶毒的“诅咒”。因为过于年迈,等到的结果往往是身边所有相知的、有共同回忆的人先自己一步走了,留下来陪着自己的是无奈、孤独和漫漫长夜身体的病痛的吞噬。

当然,这里面忽略了太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只讨论了老年人一个年龄水平。

正如作者所述“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当他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道理时,他才算成熟”、“没有意识的基因构成了有意识的人类,而有意识的人类只不过是没有意识基因的保护者”,作者带来的这种崭新的以基因的视角,来审视生命的意义是我还没有领悟到的新的思考境界。

而生命最后去到何处,有神论者会说死后会有天堂、地狱之分,但也没有人死后复活过来向世人阐述两者,只能说这两者还只是人们自己的一种幻想罢了。从基因的角度出发,死亡是不存在的,因为基因会像钻石一般长存不息。我们人类的死亡对基因来说,只不过是没有保护能力的躯体,因为生育繁衍,基因会一直“寄存”在下一代身体中,直至再过去很久很久,甚至超出人类的时间意识的时候,基因找到比人类更好的保护者而抛弃时,人类是否会像已经灭绝了的恐龙般存在于基因新的保护者意识中……

看完这本书,我自己理解到的一件事是,人活在世上,生存与繁衍,是作为人类为基因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有人会说同性恋者不会像异性恋者一样育有后代,与上述不符,但想一下DNA在复制过程中也会有错误出现的可能,更何况人自身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以DNA为遗传物质构成的个体。对于衰老,有一种理论认为,衰老标志着一个个体一生中发生的有害的复制错误以及其他种类的基因损伤的积累。

读完这本书,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以基因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自己所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如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想一下拖着大自身几倍的内啡肽走在单纤维努力让你快乐的一个个肌球蛋白。

就像卡尔萨根的《活着是一个奇迹》里一样“我们DNA里的氮、我们牙齿里的钙……都是曾经大爆炸时的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星辰”。所以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它的答案,但总有人是生活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并闪闪发光的。毕竟被基因“操控”的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活在当下显得更重要了。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2

大约是年龄的原因,现在的我对所有的小说丧失了兴趣,只肯去阅读一些我感兴趣并能记住的书藉。

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在40多年前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我很感兴趣的科普读物,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荐过。当下,我与全中国的人们一样都因疫情而宅在家中,对于有趣的书,当然值得再次翻阅。

时间回到40亿年前的地球,科学家们将那时的海洋称之为“原始汤”,在原始汤中极偶然的产生了大的有机分子,某个时刻,一个非凡的有机分子偶然形成,它能够复制自己,这之后漫长的时间里,生命产生。

几十亿年后,它们早已不是海洋之中游曳的分子了,它们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在山林中奔跑,它们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它们是你,它们是我,它们是我们。

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

此时坐在电脑前的你,或是正在你旁边呼呼大睡的猫,我们的身体里,总有着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它们都来自于40亿年前的原始汤。

基因是不朽的。

它们一代一代的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并用自己的方式操纵着这些个体:它们将在这些个体衰老死亡前抛弃个体容器,实现转移。以这样的方式,它们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得以永存。

个体是不稳定的,它们不停地出现与消失,生命渺小如微尘,但是基因却像钻石一样长存。

我们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短的几年几十年,长不过百年。我们会发现,从大概率上来讲,体弱多病的总是老年人,而年轻人总是显得身强体壮。那是因为,基因这个鬼东西,它需要人们在年轻强壮时生育繁衍,一旦实现后代延续,基因已经得到了传承,那么,之前的那个躯体容器,老、破、残、死,都不再影响基因的生存,再也与它无关,将会得到它无情的抛弃。

所以基因就是自私的。

有的基因能生存100万年以上,而有的基因甚至第一代都熬不过,原因在于长寿的基因都掌握着看家本领,即它们善于制造供它们生存的容器,它们让容器一代代的进化适应环境。地球上生物大灭绝共发生了五次,最近的一次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随之而消逝的,是它们的基因。

按照理查德道金斯的定义,运气不论好坏并无规律可循,一个一贯败阵的基因不能怪自己运气不好,因为它本来就是个“坏的”基因。这一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致的。

虽然地球上物种灭绝了一次又一次,但始终还是有生存下来的物种,原始人“阿尔迪”的第一块骨骼化石于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出土,他生活在距今440万年以前。亦即,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繁衍了440万年。

我们尽管已经完成了基因的繁衍功能,但就每个个体来说,还是想要尽量地生存得更加长久,不甘于只是承载基因的容器。理查德道金斯发现,成功基因的一个普遍特性就是,它们通常把它们的生存容器的死亡时间拖至个体生育之后。

因此,他提出了两个有趣的观点,第一,人类可以延长生育时间,即可以拖到40岁以后再繁衍后代,这样才能让基因对你手下留情;第二,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愚弄”基因,让它以为它所寄居的个体比实际的要年轻。即,你在一个老年个体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个体的特点,不论这些特点看来是多么表面化,那个老年个体应该生存得越久。

这是一种“拟态“。

其实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下去,物种的拟态比比皆是。比如枯叶蛱蝶,会拟态一片枯叶来逃避昆虫天敌的猎杀,使它生存期更长久;兰花螳螂不仅可以拟态成白色,还可以随着兰花的生长而变色,更是迷惑天敌猎杀猎物的高手。

中年人或老年人拟态年轻人,就可以迷惑基因,让它以为你还很年轻,于是,它会给你更长的岁月。

如果说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启示,那就是更加坚定的保有我的赤子之心,保有身上的少年气。

既然生物学上已经给出了支持年轻化的理由,那么在心灵上也就更加释然了。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轻人一样任性妄为敢爱敢恨,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轻人一样勇敢热血异想天开,因为你的基因啊,它就以为你是一个年轻人啊!

人到中年的周华健弹着吉它微笑着唱出《少年》:

“昂首走了好久好远,在世界的尽头撒野,却想念最初的少年……我唱着每一首歌,留住的快乐。有些路用力走着,有些伤用生命愈合,我还能微笑着活着

……岁月总是跑在灵魂的前面,好在还有一点信念陪我们完成每一天。别忘记心中的少年,狂奔的勇敢的最初的少年“。

别忘记心中的少年。他像钻石一样永存。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3

30亿到40亿年前,一个本来平平无奇的分子意外获得的.一种疯狂的能力——复制自己——从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得以疯狂扩散。而在复制过程中意外出错又导致了各种不同的分子的产生,但他们都具有复制的基本能力,如果没有错误的复制,这个世界就不会那么多姿多彩,但是大多数的错误复制又是有害的会被自然选择淘汰的。

之后经过几十亿年的自然选择,这些最早的分子变成了现在世界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基因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扩散下去,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这个自私的目的,结果却发展出了许多利他的行为。而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动物,人类,因为其大脑,从而发展出了另一种复制基因——文化——从而有了对抗自私的基因的新方式。

有趣的知识点:

1、自然选择使行为有利于自己的基因遗传扩散的基因生存下来,从而导致生存下来的基因都是自私的,有目的的,即可以将自身的基因继续传递下去。

2、载体(身体)并不复制其本身,它们只负责传播复制因子,而复制因子不做任何行为,不观察世界,不捕食,也不逃避被捕食,它们只为载体设定最基本的程序让载体来做这件事。

3、稳定的行为策略(ESS)指种群中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行为策略,而该行为策略的好处是其他行为策略所不及的,且任何偏离这个行为策略的其他策略都会受到惩罚。完全利他的善良不是一种ESS,因为其他人会利用他的善良来获利,而完全的善良毫无招架之力,只会很快灭绝,而完全的恶意在完全的善意灭绝后也无法继续生存。

4、为了使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生存繁衍,基因大多数的行为都是自私的利己行为,只有当利他行为更有利于基因生存繁衍时,这个利他行为才会被保留。比如生物的群居是因为群居比单独生活更能让个体生存繁衍下去,共生行为也是;父母抚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成长继续繁衍自己的基因;近亲相互友好互让,是因为我们的基因和近亲的基因有很大的相似,而把这个资源让给需要的近亲而不是自己用,可以让相似的基因获得更多的繁衍,而如果这种谦让行为是不利于谦让基因的扩散的话,这个谦让基因就会很快因为无法繁衍而消失,所以谦让总是保持在让自己基因能够获利的程度。

5、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的基因相似程度其实同我们子女与我们的基因程度一样,所以使我们的子女生存繁殖和使我们的兄弟姐妹生存繁殖对我们的基因的好处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对自己的子女更好呢,因为子女比兄弟姐妹更好区分,而且一般子女比兄弟姐妹更需要抚养,对自己子女投资多一些更有利于基因繁衍。而昆虫中甚至有为了抚养姐妹而放弃自身生育的职蚁,因为他们与能生育的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度甚至高于该姐妹与蚁后的相似程度,他们比蚁后更喜欢姐妹能够生存繁衍。

6、动物有计划的进行计划生育(生固定数量的后代或者减少生育后代的个数),是因为生的多不一定更利于基因的繁衍,因为太多的后代可能因为资源不足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率。而少量生育能够保证这些后代更多的活下来去繁衍。

7、父母为了保证自己有更多的存活后代,有时会给不同的后代不同程度的资源投入。比如提早淘汰体弱多病的、矮小的后代,因为天生不强壮的后代会有很大的概率浪费资源;给年龄幼小的后代更多的资源,因为年龄幼小的后代更需要照顾。而同代之间也会为了资源而竞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总是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8、两性的最基本差别在:雄性的性细胞比雌性性细胞要小得多,数量要多得多。这导致雄性在生育后代中一开始投资的很少,一个雄性在一个时间段可以与许多的雌性同时繁衍从而使自己的基因大量扩散,而一个雌性在一段时间内只能繁衍一次自己的基因,如果繁衍失败,雌性的损失远远大于雄性。但同时雌性掌握是否生育的选择权,所以对于狡猾的雄性,雌性一般采取两种策略。一、幸福家庭策略,经过提前的考量确定雄性投入足够的资源后才同意与其繁衍后代。二、大丈夫策略,雌性在养育孩子上不再计较是否得到雄性的帮助,但只挑选优秀的基因进行繁衍,这就会导致只有小部分雄性可以获得繁衍的机会,而大部分的雄性无法得到繁衍机会。

9、生物之间的行为不是独立的,而是交互的,特别是群居在一起的生物,他们的目的开始可能是自私的,但是在大自然中自私行为得到的收益往往不如互利互惠原则,而同时有惩罚设定的互利互惠又能够让完全自私的行为无法获利,所以有惩罚措施的互利互惠往往会被自然选择。就像重复的囚徒困境中,针锋相对策略(一开始表示合作,之后每次复制对方上次的行为,对方上次背叛,自己就背叛回来,对方上次合作,自己就继续合作),能够给囚徒们带来最大的利益。

10、如果寄生生物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方式与宿主不同,它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害了宿主。如果与宿主相同,寄生生物就会做到帮助其宿主繁殖,因为这同样使自己繁衍。随着演化进行,它将不在是一个寄生生物,而将与宿主合作,甚至最终融入宿主组织,完全无法辨认其原为寄生虫。我们实际是所有古代寄生生物合成的群体(我们体内的质粒、线粒体等可能以前都是寄生虫)。

11、文化其实就像另一种复制因子,它能够从一个大脑复制到另一个大脑,能够突变演化,能够与多种文化结合一起促进传播(比如上帝与教堂、婚姻、教规、地狱等文化结合加速传播),文化要生存延续下去,就必须有生存的价值能够适应当时的文化环境被更多的大脑接受。而文化是摆脱了基因演化的另一种全新的演化途径,他可以传播完全无私的文化,是对抗自私的基因的唯一途径。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4

经典大作就是不一样,尽管是几十年前写的关于进化理论的书籍,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出现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建立的解释体系,仍然是强大的。

从我的阅读记录来看,我对关于“本原”问题的好答案有很浓的兴趣,《自私的基因》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实际上,全书对进化的一个根本逻辑可以这样概括: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常来说,不这样的都被淘汰了(死掉了)。

从宇宙形成之初,物质已经存在(比这一部分更深入的问题只能交给物理学家了),此书从这样的条件开始。在某个条件下,例如压力、温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而另外一些,因为不稳定,无法形成或者无法维持某种结构——这时,可以把稳定的结构看作进化了,它们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说,假设原来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种环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为性质稳定而占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彻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进了一步。

根据上面的逻辑去演绎,各种各样的分子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分子,各种分子达到了比例稳定的状态,稳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状态了。

有些有机物,可以“复制”自己——据我的理解,应该就是碱基之间的连接与分开吧,也可以对应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这里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质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更稳定,它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不同的基因会碰到一起,有时候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在一起可以稳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护更好,他们的数量也会变多(不是它们主观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稳定的东西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变多的)。渐渐地,基因就变成了基因集合,进而形成生命。

单个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坏,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个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坏。假定草食动物对应合适的牙齿和胃由两个基因管理,碰巧出现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们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赛艇为例说明,划桨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为好,在一个右手浆手多的环境,左手浆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绩。

作者极力避免提到“意识”这东西,更不用说“人”。他把各种各样的生物归类为“生存机器”,和当初保护基因分子的蛋白质一样,把“行为”都看作是基因制造的物质的外在表现,是基因这个“程序”设定好的。(当然,他也说了,对行为的控制是迟滞的、延时的)。

这种“基因控制行为”的理论基础,解释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的爱、蚁后“奴役”工蚁、鸟一窝该生几个蛋等等。即使在个体层面上的利他行为,抛开“意识”对行为的干扰,也可以理解为基因增加自己数量的手段。这里并不是说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说不同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都符合以“每个基因在尽力使自己变多”为基础的演绎。

人是有意识的,而不是单纯受基因控制,尽管受基因控制的行为还真的不算少。也不知道从哪个阶段的动物就算是有意识。我觉得,用书中同样的逻辑去推理应该是这样的:在一群无意识的生物中,出现了几个有一定记忆力的生物,后者显然比前者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进而扩大了比例;然后,记忆和预计未来的能力在进化历程中越来越重要;慢慢地,基因的“程序”出现了“放权”,即原来惯有的代码是“无论如何你要做这事”,新的代码变成了“如果长期来说那样做更好,你可以那样做而不用这样做”——我猜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们的长期利益可以提高。以博弈来说,作弊可以在短期获益,但合作可以使很长一段时间的总获益提高。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弱,不懂得合作等等的,自然就不容易生存下来,被淘汰了。

小时候我就想过,身体的构造真好,一些东西不用脑子控制就自然做了,脑子只需要思考,现在想来,这完全是反过来了,应该是无意识的基础还在,意识能力的发展对基因有了更好的保护——看看人类在地球上的统治力就知道了,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有些人类不想发生的身体变化,还是会发生,“放权”的程度不足以让意识完全控制“自己”——这个“生存机器”)。

目前来说,人的意识的自主度还是相当高的,很多情况下人不必像一个机器,可以更像一个“人”。

第二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这是一本触动我三观的书。

初开始听说这本书,是因为自媒体《罗辑思维》的推荐,当时我还在上海工作,就去上海图书馆找来先翻翻,当时没有看完,真正看完还是在kindle上看的,看后感受颇多。

人对自身的认识是一步一步矮化的。哥白尼说我们生存的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宇宙中心的观念崩塌,然后达尔文说我们是猴子演变的,人和猴子差别不大,再然后弗洛伊德说我们根本没有所谓自控能力,行为只是受到原始的“力比多”的驱使,道金斯则在这本书里更进一步,指出人不过是人类这种生物基因的容器,是基因传宗接代复制自己的工具而已。

按照道金斯的说法,基因在操纵人(或者说基因在推动人复制和传播自身),如同人在开车。车本身是没有方向感的,是人在选择方向。基因通过大脑发出的要满足自身基本需求或高级需求的信号来表达的实际复制自身的本能。同样,个体人生存也是盲目的无意义的,不过是体内基因的复制工具和生存容器,生存的所有目的不过是供基因更快速复制、更广泛传播、基因更加长寿这三个目的而已。他很会讲故事打比方。虽然像是科普,但实际是篇结构严谨有根有据的论文。

作为进化论专家,作者提出了很多达尔文没有阐述过的新概念,通过对基因或对生物的利他行为也有充分的解释,例如人为什么帮助他人,为什么会欺骗等等。说的太有根据了,让我无言以对,但我还是想有气无力的申辩一下,人是不是还是应该和其他动物有所区别,至少人收到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双重感化之后,能够不断认识自身,改进自身,这些不应该是DNA或基因无意识组合和操纵的结果吧。但道金斯非常有力的指出,这些仍然都是基因在复制、传播、变异过程中无意识的结果而已。

基因会操纵自身的容器发明原子弹,在有朝一日按下按钮完全毁灭自己么?这是基因的无意识行为么?

道金斯是世界有名的无神论者,他的论断清晰有力,文字流畅,真心是难以辩驳。关于他的介绍可以看百度百科即可。电子版不放链接了随处可以下载。

这是一本奇书,最好读之前你先看过一些关于进化论方面的科普读物,如果你对社会学和进化论方面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定,它足以轻轻的撼动你。

进化成更好的人——《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陶鑫

用了一个礼拜重读进化论名作《自私的基因》,其实这门学科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都市,适者生存成了铁则。然而我们究竟对“适者生存”这四个字了解多少?有多少人真的看过《物种起源》?或者说理解进化论的精髓,而不只是拿着科学的幌子来为很多残酷的暴力行为开脱?说实话,我也没看《物种起源》,买过但翻开一点就看不下去,语境、内容和行文方式都格格不入,而且理查德·道金斯也说了,达尔文的很多观点到现在也过时了,但这不代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概括了解一下就够了。而进化论作为一种独立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蔓延全球颠覆世界,那么基因究竟有怎样的力量?看完这本书,就会了解一二。

这本书用了90%的篇幅来解释基因的产生以及作用于动植物界的各种行为,我们的DNA记录了从生命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而每一个生命都是进化的赢家以及基因的生存机器,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的生存斗争,演变出非常成熟高效的进化稳定策略,而我们就是这些策略的小白鼠。(w w w.f w s i r.c o m)而这90%的部分都在围绕一个结论:“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让我们懂得我们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为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而这是其他物种从来未能希望做到的。”这点看似与我们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背道而驰,但隐藏在礼教背后的利益链条,当然也是冷酷高效的。不过这本书拔高的精髓在于最后一章,讲述文化基因的作用。事实上,基因(gene)也只不过是我们的定义,然而人类社会的几千年特别是过去的几百年,文化快速的发展,其实是另外一种层面的进化爆发——文化基因(觅母meme)的作用才是最有效的。基因在三代以后会被稀释得差不多,但找不到后人的苏格拉底却是被社会永远记住的。而文化基因本身是否也是无情自私的呢?怎样从基因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人类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独身主义等一些在自然界无法传承的现象,在“人类文化的汤”里却能存在。道金斯断言现在还只是初级阶段,按照文中的意思,我理解为文艺复兴之前还都只是“原始汤”,里面的文化都还是草履虫的阶段。但在这之后,文化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基因所遥不可及的——当然,我们也出现了一些断层,譬如说信息泛滥和人类大脑的局限,食物泛滥和人类消化能力的矛盾……

“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我们前进的速度并不是要累积几千年才可以让身体得明显的改良,而就在每个人短暂的一生,都有可能推翻基因的奴役而成为更好的人——这可能就是进化论带给我们最正向的指引。

第三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导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读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你都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自私的基因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基因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厮杀幸存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懂得竞争和争取,自私只是一个比喻。基因才不懂得要存活下来自己必须得做什么,必须得拥有什么条件,得适应什么环境,存活就存活了,那些亿万年来死亡消失的基因连自己败在哪里都不会知道,就像这些幸存下来的基因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以幸存,或许,只是一个很随机很偶尔的机遇。自私只是一个比喻,人类的比喻。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表述方式,喜欢他谈论这些东西的口吻。喜欢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在用一个人们的都很喜欢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来阐述基因的不自觉无意识无目的性。喜欢他有时候得费力的向我们说明,些些的矛盾我在会意的时候往往内心里是充满笑容的。

作者用自私这个比喻想要表达的却和自私这样一个人类术语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时候我看着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来。正如作者所说,他只能用这个我们都能理解的比喻来做这次阐述,所以,这个标题很恰当却又很不恰当。

其实读完这本书是和DM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混着读的,读完还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也表达不出什么。不过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

篇二: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这是严琦推荐的一本书,生物学方面的书,据说是进化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不过全文通俗易懂,中间稍微摆弄了一点浅显的博弈论知识,完全不妨碍外行人如我来阅读。

针对动物进化问题,作者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或种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并把我们人类及其他所有动物都描述成是我们的基因创造的机器。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基因的自私行为,即为了更好的复制,传播。所有的利他行为,也仅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为。

还好作者强调了,“不涉及到意识的动机”,要不然真的有点像严琦说的那样有点“反人类了”。正因为这样,在看书的时候,我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在讲没有意识的动物,这是在讲没有意识的动物。作为一个人类,我还是希望世界能美好一点的,虽然,基因可以这样的自私。庆幸的是,作者提到了意识的非一般的作用。特别是在讲到意识的产生的时候,“把意识视为一个进化趋向的终点”,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它们的基因手中解放出来,变成有能力,甚至是有拒不服从能力的决策者,比如说拒绝生育。

虽然要知道这本书写的不是基于人类的行为,但作为一个外行人的收获,也许更多的是将人类纳入这些“准则”中去思考,反思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当然,最好是同时怀着一颗积极的心。

篇三: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阅读了《自私的基因》一书,我受益匪浅。该书的作者道金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观点不动声色地揭露了生命的本质,回答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我们习惯认知的观点——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所利用的机器。最初,我带着好奇心和半信半疑的态度读了下去,最后才觉得震撼与惊奇。我折服于作者强大的联想和滴水不漏的解释。

道金斯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事实上是一种亲代投资,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控制亲代对子代进行抚养。而两性之爱,则是生物为了用有限的亲代投资抚养更多的子女,以保证基因的延续,所以利用异性的亲代投资,抚养现有子代。

但是,人类恰恰是自然中标新立异的群体,我们由于文化的因素,不完全受制于基因。我们会收养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会不顾一切地爱一个人,会在子女的文化教育上付出巨大。我觉得,也许正因为文化,人类才能够约束自私的本性,人类才有了七情六欲,有了比生存更高的追求,才变得与众不同。

这本书带我深入了解了生物的行为动机,基因的强大控制力,人类的生而不凡。我惊叹自然的精妙,生命的精妙,更惊叹人类的伟大。它是我生物学习的启蒙书,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奇迹。我们因基因而存在,因基因而生活;因文化而不同,因文化而进步。这两者推动着我们人类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平原走向顶峰,从当下走向未知的终点。

第四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一书唤起了我对认识自身的渴望,它远离寻常人生的科学,和我们自己密切相联.“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单个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坏,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个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坏。假定草食动物对应合适的牙齿和胃由两个基因管理,碰巧出现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们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赛艇为例说明,划桨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为好,在一个右手浆手多的环境,左手浆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绩。

不同的基因会碰到一起,有时候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在一起可以稳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护更好,他们的数量也会变多(不是它们主观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稳定的东西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变多的)。渐渐地,基因就变成了基因集合,进而形成生命。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的大部分行为和性状,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合度,或者说是提高某个控制这种性状基因的适合度.连生物的利他行为,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越深刻的认识人类的动物性,就令人越发深省。突然转换一种眼光来看我们最习以为常、且自以为神圣的人类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别扭。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只不过是一群直立行走的二足动物,套上了几件布料而已。

虽然整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很有说服力,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不过,尽管受基因控制的行为还真的不算少,人是有意识的,而不是单纯受基因控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们的长期利益可以提高。意识能力的发展对基因有了更好的保护。书中所提及的人既是基因的机器,也是文化的机器,同时我们在进化最高级阶段形成的自我意识。而这产生的的意识的自主度还是相当高的,很多情况下人不必像一个机器,可以更像一个“人”。

第五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本书从本质上总结了生物,包括人类生存的意义,本来我想自私的基因也只限于此,但一天下午在书店读到一本《从0到1》的经济著作后,我发现,基因的本质也决定了人类其它领域的状态,规律就是这样,如同广义相对论,在人类认识达到相应水平的时候,往往能进一步认知宇宙万物的本质,而不是人类初期只能认知到地球是一个平面,当然,我也相信,相对论也只是我们目前认知世界水平对应的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进一步发展,随着宇宙进一步演化,更深入更能揭示本质的规律,将会渐渐取代或是完善纠正相对论的不足,好比近年量子学理论基本能解释和包括相对论,对物质及宇宙万物存在运行的规律进一步明确。规律在认知前,人们往往眼前如迷雾一般,不知所然,但规律一旦被证实和发现,意味着世界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尽管在这之前世界已经存在,只是人类看不到而已。规律,简单但强大。这本书就是从基因的角度去发现规律,自私的基因主要说明基因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够不断的自我复制,在复制的无数次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十几次,上百次。。变异,变异没有任何目的性,完全是随机产生的,接下来,哪些变异会传播强大,逐渐取代当前的基因,哪些又会很快被灭绝?这就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了,适应新环境或是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基因,才能发展强大。以上就是本质性的规律,这时我也明白,常说的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存在即合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基因规律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就象书中说到的,并不是尖锐牙齿的基因不好,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食草动物的身上,尖牙和磨牙相比,无法研磨草质食物,这样的牙齿没有办法适应整个躯体消化草质食物,但长在食肉动物身上,就是好基因。所以单就基因本身无所谓好坏,决定他们好坏的不是他们自身,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环境。从以上例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基因要大量复制自已并不断变异,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何为好何为坏,长尖牙的食草动物注定会被环境淘汰,但那些复制并变异成磨牙的食草动物却不断兴盛壮大。反观我们社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负能量,不也是这个社会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吗?在扶人会被讹,救人反被诬,贪官遍地,奸商满天,诚信老实受害,投机倒把反而牛B的社会,自然选择当然会让负能量的人发展壮大,忠良当不了官,人才都要出国,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再有,从1到2不难,那只是简单复制,基因大部分重复着自身的复制,就好比人类一样,他们大部分一生都碌碌无为,只有极少数成为了天才,而推动人类发展的,却只是这些极少数的人,这是真实的情况,不要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明白真相,他们就是变异成功的基因,而那些变异后无法适应环境的,不消几代便会被淘汰,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不会生存到成年,更不会去繁殖自己的后代,大部分基因处在这两种情况中间,他们能够适应当前环境,就当前情况看可能生存的很好,但不意味以后会一样好,他们大量复制和繁殖,目的仅仅是为了当前的生存吗?不,基数众多的基因,才有可能产生更多不同方向的变异,才有可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更长久的生存,而不只是为了当前。例如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口基数,没有其他相关领域科学家作出贡献,也不可能产生物理这方面的人才,他的相对论,刚提出时被排斥,八年后才逐渐得到认可,诺贝尔也迟到了近十年,但他毕竟是符合这个世界规律的,发展壮大只是时间而已,二八定律,就是这样,只有符合自然规律,自然选择的才能壮大,哪怕刚开始他很弱小。如果没有数量庞大的基因,变异也不可能发生,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为那些极少数变异基因提供平台和基数,本质上是为那些变异基因服务的,这才是基因为什么要以繁殖为第一要务,适应环境最佳数量的种群,是基因的根本目标。世界存在着奇妙的二八定律,占少数的决定着大部分资源和发展方向,宇宙中,黑洞、恒星只是星系中心的一个小点,但是,全星系的物质都围绕着它公转,基因也是,那些突变的,只占全部基因的一小部分,其中更少的一部分适应环境最终生存长久,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基因基数,如此不断反复。可见,变异是长久生存的根本,这点也能给我们启示,当生活每天平静如水,三点一线,只是简单的重复时,你的人生就是那些不断自我复制的基因,但如果你想变异,成为那些少数时,你就要同时承担因为不适应而被淘汰的风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所有可能都进行尝试,但我们也有基因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来预判来模拟情况发展的结果,就象本书最后推理出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与基因自私性对抗,就是因为人类发展出更高一层的类基因的遗传物质-----文化。文化的传播及递进与基因十分相似,人类的语言、信仰、知识、经验等等,这些组成了我们思维的基础,为我们在变异前尽可能减小风险,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变异,所有的可能都要进行考虑分析,最后勇敢尝试,变异。我们再来看,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决定我们其他方面的,《从0到1》是本经典的创业指导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师都推荐,书中根据事实,揭示了创新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自然垄断才是好公司,完全竞争的企业才是差公司,为什么世界上排名前50的企业,每个都个性鲜明,互不相容,为什么创新成功的公司如此少,只占市场全部企业的5%不到,而大部分公司却竞争的你死我活,苟延残喘?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不要相信什么万众创新,创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因为只有成功的才能叫创新,否则只能是创意而已。这种现象二八定律决定的,自然选择就是这样,当你认为公平的时候,证明你还要看的再远一点。这个世界没有公平一说,只有自然选择,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命运截然不同。而且从0到1是动态的,当你变异成功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0,你将要接受你变异后环境变化的持续考验,那些山寨很快就会成为你的对手,迅速挑战你的地位和市场,越是容易复制的,越快成为大量的复制基因,尽管你有技术有专利壁垒,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自然选择后或是即将被选择的情形,其次,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长久生存,从历史长河看,即使你的本体已经变的面目全非,现在你活着要感谢前面所有为你生存变异淘汰的兄弟姐妹们,尽管时间已经过了上千万年。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