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读后感写作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76-1115273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24 16:18: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写作六忌

读后感是既有“读”又有“感”的一种议论文体,内容多为一事一议。写读后感要把握好引、议、联、结几个重要环节,同时要指导学生走出写作“误区”,少走弯路。具体来说,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六忌”。一忌只有“读”,没有“感”。这样的读后感往往是改头换面地大段抄录或翻译原作,可以说只是原作的“翻版”;整体看去,几乎没有自己的“感点”,就是有“感”,也不过是原作的观点。须知,“读”只是“感”的基础,“感”才是写作的重点。

二忌只有“感”,没有“读”。“感”虽然是重点,但不能没有“读”,更不能脱离“读”。没有“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读后感,要么是另起炉灶写成了一般的议论文,要么是虽然写了“感”,但缺少“读”的根基,于是文章成了空中楼阁。所以,要写好读后感,就应该认真阅读原文,掌握原文的中心思想,吃透原文的精神实质。

三忌“读”“感”脱离,二者之间毫无关系。这样的读后感往往表现在“读”“感”两方面是脱离的,没有内在的联系,“感”不是从原文中而“生”,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读懂原文,或者

是歪曲了原文的思想实质,结果出现“读”“感”脱离的情形。

四忌“感受点”面面俱到。一篇文章或材料给我们的感受可能不只一个,而在一篇读后感中只能谈一个感受点,不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就会漫无中心,意多文乱。只有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为人们所未发的某个感受点来阐述,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读后感。

五忌“感受点”肤浅,落入俗套。文章最忌随人后。读了原文之后,应力求多角度提炼出更多的“感受点”,然后横向比较,选择新颖独到、立意深刻、具有现实意义的“感受点”去写,才能写出好文章;否则,难免千篇一律,立意肤浅,落入俗套。

六忌原地踏步,就事论事。引出“感点”后,在论述上应该联系实际,就“感”展开联想,可列举一些典型事例,用以论证“感点”的现实意义及深刻性。不可原地踏步,就事论事,要有的放矢,直击生活的横断面。应该清楚,读后感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以上几点,并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多加注意,写好读后感就容易得多了。

第二篇: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示例:

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

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评语: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小作者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对保尔这一主人公产生了敬仰之情,称赞他是“强者的化身”。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保尔这一榜样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汉。篇末紧扣文题,用“每当„„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负,是画龙点睛之笔。

第三篇:如何写作读后感

如何写作读后感

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李天梅

读后感也叫读书心得,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是读书笔记的一种。下面我将针对同学们写作时出现较多的问题,谈谈如何写作读后感。

很多同学不重视读后感的标题拟定。有的同学干脆不写题目,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动脑筋,一律用《读„„有感》这样的万能标题。读后感的标题和作文的标题一样,好的标题可以先声夺人,给人在阅读之前先产生良好的印象。这里介绍三种拟主标题的方法。①明确主题式。即用能够表明自己感受的一两个词语做主标。例如汪浩然同学《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学会坚强》。②提示内容式,当你的感受比较多或比较复杂,不便列作标题时,不妨用概括性的词语来提示文章的内容。例如李福山同学的《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成功的秘诀》,张裕俊同学的《红楼梦》读后感《鼎盛背后》。③直接引用式。即直接引用书中给你印象深刻或者能概括你所感内容的句子作主标题。例如胡茵梦同学的《林徽因传》读后感《你是人间四月天》,陶蕊同学的席慕蓉《七里香》读后感《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好的标题不仅能显露作者的才情,还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万不可忽视。

同学们写作读后感时,最常见的误区是重视“读”而忽视“感”,即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书的内容,只在结尾草草写几句感受,甚至通篇都找不到“感”。“感”从何来?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从书中领悟出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或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或因读书而激发自己的决心和理想,或因读书而引起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不一而足。衡量读后感优劣的主要标准是“感”得有无新意,是否深刻,能否引起共鸣。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生发感想,下面从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的角度介绍两种常见的写法。

如果写从书中领悟出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宜采用“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把自己的感受提炼三到四点,夹叙夹议。如《成功的秘诀》一文,作者认为周瑜最终能借蒋干之手除掉东吴水军之患,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成功的秘诀有三点:面对敌人,他事先做好了准备;面对说客,他机智应对;无视劝说,他不变初心。这三点作为分论点,铺展开来,使文章言之有物,调理清晰。再比如《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一文,作者从席慕蓉的诗作中精选出四首,结合诗句分析,写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读《青春》,在诗人含泪的惋惜中,感受到执著的身影;读《送别》,感受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但不是所有的风景我们都可以拥有,尽管是心中最美的那幅,也只能是远远伫足,静静欣赏;读《旧梦》,体会席慕蓉身为美术家,也将画融入了诗中;读《长城谣》,悟出在这本诗集亦是“思”集中,优雅地唤醒离开故园的中国人的回忆。

如果写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读后感宜采用层进式结构,写法上更接近材料作文,基本的写法分引—议—联—结四个部分。

引——概括内容。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例如“《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人千辛万苦捕到大马林鱼,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一次一次惊险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尽,老人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只拖了一副鱼骨架回港。”不到百字,高度概括《老人与海》的故事,为后面的议论作基础。

议——分析材料。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从世俗胜利的角度来看,老渔夫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利大马林鱼,但是因为大马林鱼,但是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给吃掉了。可是在理想主义这眼里,他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想鲨鱼妥协和投降。”在对老人的形象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出自己的观点:要勇敢顽强面对挫折和挑战。

联——联系实际。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

反的种种问题。例如张裕俊的《鼎盛背后》由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衰败联系到西汉霍光家族的破灭,再进一步联系现实中的腐败问题,层层深入,揭示鼎盛背后隐藏的危机。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如《鼎盛背后》的结尾:“所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时刻保持清醒、节俭、收敛、尊重、忍让;否则,这一刻是顶峰,下一刻则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文无定法,读后感的写法也要灵活掌握。总之,精读,慎思,勤练笔,是写好读后感的最佳途径。

附: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读席慕蓉诗集《七里香》

安工大附中 213班 陶蕊

十四岁的席慕蓉便背着画袋和画架,离家求学。书中的诗和插图,都是她自己所作,画中的线条,古典,柔和却根根分明,让人觉得仿佛是从慎重的经籍中走出来的插页。而她的诗——又或者说那是“西喇木伦”的牧歌,流的自然,音韵天成,将无怨的生命一一唱出。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启程。”诗人怀着对青春的无限伤感,对生命短暂的无限惆怅写下了这句话。“无论我怎样的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她开始追寻青春,希望可以捕捉到他的微笑和落日后的群峦,但那些都属于一个不再回来的夏日。“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在诗人含泪的惋惜中,却感受到了那执著的身影。这种惋惜不关消沉,它关乎生命的呐喊,一种怨而不怒的沉静。

在整本的诗集中,我最喜欢的是《送别》中的一句:“错过那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整首诗表达了因离别带来的悲愁和疚恨,对于别人说的“世间种种,最后必终,必终成空”的话,她并不信服,她愿意尝试,试图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使仍然错过了,不能得到完美的结局,但,还请珍重。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但不是所有的风景我们都可以拥有,尽管是心中最美的那幅,也只能是远远伫足,静静欣赏。

席慕蓉身为美术家,也将画融入了诗中。是的,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呢?在《旧

梦》中,她便将诗与画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选择并掌握着她的生活,在这自由的天地里,只要有智慧,有信念,并且不要有过分的贪心,大概都能享受到这美景。“我牵着孩子,走下山坡,林中袭来温香的五月的风,我的儿女双颊绯红,夕阳缓缓地落下,挚爱的伴侣已经回到了家,他在屋前向我们遥遥挥手,这黄昏的家里啊,那样甜蜜,那样温柔。”这样就够了,还有什么奢求?何必美词堆砌显得不实在呢?

在这本诗集——亦是“思”集中,优雅地唤醒离开故园的中国人的回忆。她的外婆是孛儿只斤光濂公主,一个能骑能射的旧王族,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她长大了,不会骑,不会射,但她有一双手。在《长城谣》里“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从你身边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虽然从未生活在塞外,但她一直牵挂着故土,凝聚着她的独特情感。

涌泉仍在,岁月却奔流而去;怅然回顾,只见烟云流动,满山郁绿苍蓝的树丛。在那一个个十六岁的夏日,山林多少次含泪聆听,夏荷多少次倾情盛放,而那孤独的树,一直抗拒着秋的来临。

兽人之心永不为奴

安工大附中 203 毛郁馨

“你能回来就好了。”在一片悲喜交集中,《为奴十二载》这本书被画上句号。然而,他的精神和思想还远远没有结束。他所反映的善良、不屈和反抗,在当今和平年代仍值得纪念和发扬。

《为奴十二载》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具有自由人身份的纽约州黑人居民所罗门,即本书作者,被人设计诱骗到华盛顿,惨遭绑架,落入奴隶贩之手,随后被运往盛行奴隶制的路易斯安那州,买至当地种植园。所罗门在离家数千里的南方挣扎求生十二年,终于觅得良机,写信到家乡求援,最终幸运获救,与家人团聚。

书中令人记忆深刻的场景便是所罗门即将逃走之势被人发现,面对主人的警告,神态卑微,带着胆怯和畏惧,脊背也不在挺拔,早已不同于当年意气风发的小提琴家。最后一丝尊严也在主人的谩骂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底是什么样的折磨能将一个人的神态磨灭的毫无意气。

即使所罗门的身体成为了奴隶,但他的心仍是兽人之心,不屈和倔强。他无时无刻记着自己是自由人的身份、记着自己和白人一样的平等;哪怕身边的所有人告诉他他只是个没有自由的奴隶,将一生奉献给种植园;奴隶主也吊打惩罚他只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奴隶,无数次的“以下犯上”高呼自己是自由人。受尽了种种非人的虐待,可所罗门从未认命、向恶魔屈服。他从未放弃过逃出地狱求生的欲望,运用自己的知识,想着一切可以求救、让可悲的奴隶制消失、与家人团聚的办法。大抵是因为他的兽人之心,成就了这段光辉的故事,了结了这个黑暗的历史。兽人之躯虽为奴,兽人之心永不为奴。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历史。

泱泱大国,雄鸡佔据一方,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在后面几百年中却充满了屈辱和血腥。无数次的战争,使这片土地几经分离。鸦片战争,英国用炮火撬开了中国紧闭着的大门,战争的惨败,迫使我们签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北洋军师全军覆没,日军又以胜利者的姿态威胁和讹诈,中国又被迫签下了丧国辱权的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丧失了无数珍宝和精美建筑,辛丑条约的签定,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甚至主权都无法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八年抗战,更使我们丧失了家园和亲人,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都是没有人性、不可原谅的。曾经无所不有,走在世界前沿的帝国,人民心中的骄傲早已生根蒂固。如今这个令人自豪的国家被糟蹋成这副模样,换做谁都是无法容忍的。于是诞生了许多改变历史、不向命运屈服、胸怀兽人之心的伟人。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英勇战斗,在战舰受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本军队第一舰队,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同全舰两百多名官兵壮烈殉国。周恩来,自小心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董存瑞,决定挺身而出与敌人同归于尽勇炸碉堡。毛泽东,在湖南建立共产党组织,并提出了要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方略。李宗仁,率领战士在台儿庄将日军全部歼灭,获得了战争中第一个大捷——台儿庄大捷。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临危不惧,子弹打光后用石头还击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悬崖。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击中全身火烧,为了不暴露目标,他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牺牲……等等。

之所以心中有着一颗不屈的兽人之心,才能拥有超脱强人的毅力,为改写历史作出了无法用奖章来衡量的壮举,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兽人之心并非是英雄才拥有的,只要心中存有骄傲和不屈,便是一颗长存而坚毅的兽人之心。

兽人之心永不为奴,王者之尊永不屈服。

第四篇:读后感 写作

《活着》读后感

这次必读书目的几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余华的《活着》,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总是时时刻刻煽动人心。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叮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第五篇:公文写作读后感

读《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有感

在读了杨霞老师的《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之后,通过对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研读,我对“公文写作”也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

要了解公文写作,必须先了解何为公文。在上学期的学习下,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公文”、“文件”和“文书”的异同,三个概念从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管理活动的信息记录,在概念大小上,“文书=文件>公文”。而公文写作是通过书面形式,以语言文字为媒体,根据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管理职能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创作活动,其劳动成果为公文。

从公文写作的产生来看,我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和强调公文写作的“致用性”,宋代的王安石说,“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明确的指出了公文写作的适用性;从社会现状来看,公文写作的内容和形式直接了当的说明了人们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传达意图。可见,实用性是公务写作的本质特征,根本区别于文学艺术写作。为了更好地表达公文的实用性,其外在形式采用了法定的或约定的规范体式,例如使用国家标准化的公文体式、公文专有词语等,所以对公文写作规范的掌握显得至关重要。

全书分为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各级各类组织中的通用公文、“信息材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上的电子公文写作活动四个部分。

前两个部分为公文撰稿者的基本素养,对于后者“信息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组织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势、新知识等情况的文字资料,是各种信息简报、大事记、消息、情报和参考参阅资料的总结。它虽不是正式公文,但随着信息材料对组织决策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信息材料写作成为一种常用的公文写作。信息材料的撰写者对丰富材料的提炼,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来源宽泛,表达灵活,是编写者凭借自身能力的开发“新鲜”信息,而正式的公文写作是撰稿人对于上级意图的表达,是被动的不可逾越自身职能、职权的去选择发文内容,态度鲜明意见明确。从给人的感觉可以形容为,信息材料为和你交谈,公文写作则是给你下达指令。

对于电子公文写作,电子公文存储体积小,检索速度快,远距离快速传输和能够同时满足多用户共享,是我国电子政务和商务的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过和动手实践过OA系统中的公文流转系统,同时也接触到了关于电子公文的书写,通过短暂的接触,可以了解到其快捷与便利。在逐渐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的进程中,电子文件起着很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加以研究与学习。

该书整体是由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组成,杨霞老师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附加了多个案例分析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公文写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是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深刻的思想、庄重得体的规范格式和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公文撰稿人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同时,公文写作正在慢慢走向一个误区——华而不实。课堂上老师用一个小品的故事来

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存在的有些华而不实的公文,同时网络上出现的“万能公文写作词语汇总”也反映了这个现象。毛泽东毛主席曾指出,“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讲,一概要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特别强调了公文写作应具有求真性和有用性。所以,我们对于公文写作,要紧紧扣住其实用性,不可以被华而无实的词藻所掩饰了其真正目的,同时与时俱进的进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文书写作的任务。

120150354 韦靓

202_档案学1班

人文与传播学院

读后感写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