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人间有味》读后感[精选多篇]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76-1123650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31 10:25: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人间有味》读后感

《人间有味》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间有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间有味》读后感1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作为对每个老百姓而言最日常、也是最离不开的一件事,汪曾祺如何来描述的呢?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没有至高的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脑海里关于上小学的那段儿记忆中,最持久、最深刻、最能让我信手拈来的,莫过于上学的日子里,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必来一客的煎饼果子。

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早点摊儿,摊儿上那个不知名姓儿的妇女,却用一双粗糙发红的手,娴熟地在烧热的铁盘上,用一柄木工用的胶水刷似的小刷子,往上头刷上一层白色的面糊,那面糊不薄不厚,恰到好处。待到面皮边缘微微翘起,再用一只手伸进炉子旁边的菜篮里,依旧娴熟地掏出两枚鸡子,朝着铁盘边上轻轻一磕,黄澄澄的黄儿、亮晶晶的蛋清,瞬时溢满在整张面皮上。这时另一只手上来了,涂面糊的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手柄已经褪去最初时的鲜亮、被时间覆上沧桑的油烟泥垢的三角形扁平铲子,那铲子在摊贩儿的手里被耍的,让人看着简直眼花缭乱。也不知怎么的,覆着一层“金缕衣”的蛋饼竟已经摊好了。

要是你以为鸡蛋煎饼果子是随到随拿、随拿随走的,那只能说明你没吃过鸡蛋煎饼果子,至少,你肯定没吃过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可撩人呢!就在你刚起床,胃里头刚刚有点儿饿的那点儿意思的时候,就这么在你的眼前晃悠,晃得你直追着摊贩儿问:“要好了吗?要好了吗?”摊贩儿永远带着心知肚明的笑,轻轻地说上一句:“要好了。”勾得你馋虫子在五脏六腑来回钻了个遍,才终于操起最后的一只沾满了甜面酱的刷子,在你叫的菜啊、肉啊、肠啊上头粗粗的打个滚儿,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儿和香菜碎,把它们全包进那件“金缕衣”里头,终于再塞进一个薄薄的白色塑料袋里,抠出那个可供你,或提或抓的圆圈儿,此时,方可慢慢欣赏鸡蛋煎饼果子摊儿前,那张等急了的小脸儿。

那还是在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今社会富足的上世纪末,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超市里,一块长条形的德芙牛奶巧克力都算得上是小学生口袋里的'奢侈品。而今,不过是20年的光景,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人大约多是喜欢怀旧的,就像我从来不肯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一客鸡蛋煎饼果子,从触及牙齿开始,直到滑进我的胃,那停留在我口腔里短短的数十秒,带给我的身心愉悦,那是我这种贪嘴的孩子永远不会褪色的回忆。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人间有味》读后感2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一经播出就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这个名字也似乎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因此了解、认识了于丹。而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于丹,是因为半首诗的缘故。“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正是出自北宋词人宋祁《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写到: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甚喜,这句简短的话中所潜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转变中年过程中所追求的,尽管过去从未仔细研究过于丹教授的作品,但仅此一句就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我与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至今我还会被老同学调侃说,还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每天穿着花衬衫坐着小车上下学。回想起十几年前还是孩子的时候并没觉得那有什么特别,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来我也被很多同龄人羡慕。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

“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也许还要为人师长、为人领导,不是吗?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第二篇:《人间有味》读后感

《人间有味》读后感

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初读这本“食谱”,我就被汪老先生笔下的各路美食深深的感染,极强的画面感让我浮想联翩,以至于合上书竟对先前的“粗茶淡饭”开始嫌弃起来。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本“舌尖上的美食”吗?迟疑后,我再次捧起这本书,原来人间不但有味,还藏有一颗赤子之心。

高邮的咸鸭蛋、小西门马家牛肉馆、故乡的元宵……每每被点到名的特色美食,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则《论语》一句情,一盏茶香一座城,无论是祖父对口中的“孟子反”还是家乡人的“喝早茶”,读起来都极具生活的香气,仿佛那家小院儿里有着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放下书仍让人牵挂,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小暖。

走遍万水千山,吃遍大江南北,汪先生把不变的真情留在了齿间,这份对美食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真,唯有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的笔下才有那字字珠玑的美好,他的心中自有一种情趣,自有一颗豁达的心,让人每每品读,心中被温暖。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应该这样。王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不论是咸菜文化还是宋朝人的吃喝,还有立春的吃萝卜习俗,都将文化和美食紧紧相连,唯有口味宽泛一点,我们才能从不同的食物比较中体会出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性情习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南北文化无优劣,中西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一本《人间有味》让我品到了文字背后的小暖,虽不能让汪先生那般尝遍东南西北,但也让我下决心用阅读充盈自己的味蕾,又是一年读书月,人间有味,香意浓浓,书有百味,其乐融融。“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第三篇:《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读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王华

人生即使再忙碌,也要给生命留出一些闲适的时光,寻几许人间的清欢。这是著名学者、作家于丹在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长江文艺出版社,202_年1月出版)里,向我们讲述的道理。她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只有给生命留闲,才能在寻常岁月中享受到漫天幸福。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于丹时隔3年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首度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相较于以往作品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于丹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在她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生命,故事鲜活温馨又富有哲理,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体会逝水流光中的那些生命瞬间。

人生在世,难得“清欢”。不要说官场上的迎来送往、生意场上的接洽交易,就连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庆、亲友聚会,都让人心累。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人生困境,于丹在该书里,用哲理性的故事,诗一样的语言,聊人生、解疑惑、谈幸福,讲传统文化,品古典之美,告诉我们: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时,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境无好坏,唯心所造。给生命留闲,便品到了生活中的清欢。在《寻常岁月,漫成节日》中,大学毕业刚工作的男孩子在为职位最低、没有钱买房子、没有钱回请朋友困惑时,却感受不到自己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同甘共苦的女朋友、共患难的大帮朋友的幸福。其实,生活中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正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里,星云大师用大把时光烹制出食材本身香气的菌汤,让“我”顿悟到,“吃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天地结缘。”“人的五脏六腑,都有其运行规律。不少人吃成了大胖子,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天地之道、四时规律,没有顺应自然。”“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不仅是商家和食客需要参悟的,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清明:血脉里的眷恋》中,直到姥姥和父亲离去之后,我才知道人生中总有一些遗憾,就是他们健在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爱还不能深深地懂得。我才明白,父母亲人之爱有时候是要隐忍着多少委屈!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整部书中,满是对时光的参悟、人生的解读。

书名“人间有味是清欢”,取自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是苏东坡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也是于丹五十载人生体味到的生命真意。不同的是,于丹所体味的“清欢”是一份人生的沉淀、生命的自省,是一种遵循本心、回归清朗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正是因为有了那份闲适与趣味才成就了清欢。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细细品味这人间的“清欢”。

第四篇: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一)202_级精神医学专业本科2班 王丞基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一经播出就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这个名字也似乎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因此了解、认识了于丹。而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于丹,是因为半首诗的缘故。“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正是出自北宋词人宋祁《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写到: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甚喜,这句简短的话中所潜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转变中年过程中所追求的,尽管过去从未仔细研究过于丹教授的作品,但仅此一句就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我与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至今我还会被老同学调侃说,还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每天穿着花衬衫坐着小车上下学。回想起十几年前还是孩子的时候并没觉得那有什么特别,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来我也被很多同龄人羡慕。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

“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也许还要为人师长、为人领导,不是吗?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二)“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一首词《浣沙溪》里最末一句,是他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于丹老师以此作为书名,从生命、幸福、成长、行走、闲情、流年六个方面与我们共同分享她的人生感悟。

此书不同于以往于丹老师的书籍,以前她的书都是对论语、庄子、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而这本书更像是我们的一个朋友,把身边琐碎的小事采撷起来娓娓道来。简单的一碗牛肉面,于丹的朋友王先生夫妇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将其做好,其用心之深让人感动。而能够将这样的小事,记录下来并有所深思和体会,同样让人动容。作者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并非来日方长,有些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因此,在平常的生活里珍惜生命中的来来往往,抓紧当下尽心完成能够完成的愿望,以免错失机会不能重来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在《没钱的日子,欢喜的流光》中,作者提到了她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浮生六记》,书中的芸娘在潦倒的时候只能喝一些劣质的茶叶。她就每天把茶叶用纱布包好,在太阳落山后将其放入未开的莲花花芯中,再将花瓣用线扎好。第二天,日出前将茶叶取出,日落后再放进去,如此反复三天。茶叶的口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带着荷花淡雅的清香。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好坏并非和富贵有关,能够用心体会生活,从中寻找到乐趣,创造出幸福,才是真正懂生活的人。这种高贵的态度,精致生活的涵养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能够从点滴小事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带给我们的收获将是无穷的。

在成长这章的一个短篇里,作者讲了一件小事。作者的女儿在四岁时,不小心将幼儿园手工课上做的花篮摔碎了。作者安慰她说:“让我们一起动手,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碎时更漂亮!”于是,经过两人的修补和上色,花篮修补好了。自此,每当有东西摔坏了。作者的女儿都会兴奋的说:“让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时更好看!”这件小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修复好,但是仍要乐观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尽自己所能将破损修复好,提高自我修复能力。我们遇到的事情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在《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一文中,作者阐述了对待食物的观点。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的食物都有所不同,对待食物也应该顺应季节。而现在的餐馆里,多对食物过度烹饪,添加添加剂,做的时候往往不那么精心。食客们面对山珍海味,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并没有细嚼慢咽,体会到幸福。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能反映出他的性情。能够用心参悟好吃饭的玄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功课。不论是正常的一日三餐,还是在旅行中的各地美食,都值得我们去尝试,用我们的味蕾去用心体会。对食物的理解也是对爱,对世界,对传统的理解。

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所有繁华过尽,经历过世间的百味,还能够用心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认真精致的对待生活,用最朴素的真理指导我们自己,那就是真正的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三)来日方长并不长

建德市新安江第三初级中学905班 王乐凡

懂得珍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些猝不及防的变故让我们扼腕喟叹:本以为来日方长,有时候,没有赶紧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

——题记

去年七夕的那天晚上,子慕看着那些缓缓升起的孔明灯,对我说,小凡,我也想放一盏孔明灯。

我说好。但是因为我们去买灯的时候,灯卖完了,老板冲我们抱歉地笑笑,说他现在去桥南拿货,让我们等等。

我摇了摇头,对子慕说,算了一个灯而已,不必急于一时,我们走吧,来日方长。

只是,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九岁那年夏初,嗜酒如命的外公迷上了杨梅酒的味道。他说杨梅那被浸酿出的馥郁芳香的酒气,总令他魂牵梦萦。

“可惜啊,”外公坐在一摇一摇的藤椅上,有些惋惜地说道,“今年喝不着了。”

“怎么会喝不着呢?”我蹲在外公的脚边,抬头问他。

“没有了呗!”外公无奈地摊摊手。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斑斑点点地落在外公略显委屈的脸上,我看着觉得好笑,于是就顺着他的话:“怎么会没有了呢?”

“喝完了呗!”

“喝完了可以再泡嘛!”我眨了眨眼,转身指了指墙角——墙角的杨梅树愈发茂密了,正值初夏,树上的杨梅在叶子的衬托下,也愈发诱人了,“那儿不是有一棵杨梅树嘛,你看上面的杨梅又大又红,不正好可以用来泡酒吗?”

“我也知道啊,可你外婆不让。”

“为什么不让?”

外公想了想,忽然看了我一眼,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因为这是要留给她的宝贝外孙女吃的,还有——”

“还有什么?”听外公说外婆要把这些杨梅留给我吃,我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就是用来走街坊的,邻里邻外的,不送点东西怎么行?可怜我就——”

我觉得外公真的有点可怜,明明这棵杨梅树是他种的,长了杨梅自己却吃不到。于是我很仗义地起了身,拍了拍外公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道:“外公你放心好了,待会儿我去和外婆说,这杨梅我就不吃了,邻里邻外,我们也别送了,就留给你泡酒喝好了。”

“真的?”

“真的。”

“可是我还是不敢唉,要是我自己去摘,()你外婆看见了准冲我嚷嚷。”

“那这样好了——我帮你摘,怎么样?”我想着做好人就做到底好了。

“就这样说定了,不许反悔!”

“好,以击掌为誓。”

话是这样说没错,可一转眼的功夫,我就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外公虽然时常在我耳边念叨杨梅杨梅酒之类的,可我不是忙于和子安捉知了就和他逗弄外婆养的小鸭子,整天不亦乐乎,哪里还会在意这个。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那之后临近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在一旁逗弄已经吃饱在草窝里已经昏昏欲睡的小灰,外公则在一旁催促我快点去摘杨梅。晚饭后阵阵倦意袭上心头,我倚在门边,懒懒地摆了摆手,碎碎念了一句:“急什么,来日方长嘛。”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自那天后的一声“来日方长”,外公没能等到我摘杨梅给他泡杨梅酒。

次年夏初,再回到那个种有杨梅的院子里,那个和外公谈论过杨梅的院子里,我只看到院子里处处挂着的白绸带,扶手上处处系着的白绸花和门上贴着的那个大大的丧字。

依然是夏初,是杨梅成熟的时候,午后的阳光依旧明媚,墙角的杨梅树上的杨梅依旧诱人,只是,和小凡谈论杨梅的那个人,不在了。是不是这院子里的杨梅只能被我吃掉,被外婆用来走街坊?原来,有些事错过了,遗憾的就是一辈子。

去年除夕,我问奶奶,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奶奶说她不知道。只记得从前和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好去爬黄山的,可后来想着来日方长,就没去。现在老了,想去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她总想多抽时间陪陪我,可那时工作忙,她又想着来日方长。一转眼,我都这么大了,白白错过了这许多时光。

哥哥说他从前羡慕他的同桌字写得漂亮,当时也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写字,可那时觉得自己这么小,来日方长,不必急于一时。时间一久,就给荒废了。

我忽然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来日方长的。

去年七夕我和子慕终是没有放成孔明灯。暑假结束后,她就去了台湾上学。就像我没能给外公摘杨梅泡杨梅酒一样,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实在不想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去做就结束了,以前我总是说十一二岁时怎么怎么样,可现在只能下意识地说十三四岁怎么怎么样。原来所谓的来日方长,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

其实,来日方长并不长。

作者:建德市新安江第三初级中学905班 王乐凡

第五篇:人间有味是清欢——《瓦尔登湖》读后感

人生有味是清欢

——读《瓦尔登湖》有感

人生有味是清欢

瓦尔登湖是 他寂静的追求 淡淡的欢愉 浅饮慢酌出 人生有味 心中有味

才是清欢

——题记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海子

海子说梭罗是他天空中的云彩,如同鱼有水,鸟有翅一样,梭罗的思想已经根入他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如果说梭罗是海子天空的云彩,那么瓦尔登湖就是梭罗灵魂的栖居地,这块身体的栖所,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赐予他活力,灵感,与安宁。

我看的是林志豪译的版本,看到书时第一感觉很厚重,很少有人能写这么厚的散文集,开始时我还担心自己看不下去半途而废,但真的开始阅读,便直觉自己摒弃了周遭的所有,灵魂被深深的吸引了,似乎连时间都凝结在空气里了。瓦尔登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呼唤着我的灵魂去接近那片神池,去穿越历史了解梭罗。这个人,他舍弃了世间繁华,抛却了万丈红尘,只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偏安一隅,寂静的欢喜,淡淡的欢愉,从此,人生有味是清欢。

他说,我们被迫生活得如此认真而彻底,敬畏自己的生命,拒绝任何可能的改变。我们说,这是唯一的方式;而事实上,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

看着梭罗的生平,我颇感惊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但却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选择作出一番事业,而是平静的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平淡而有味的隐居生活。而他隐居时居然只有28岁,那正是大有一番作为的黄金年华,在别人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时候梭罗却选择了独自偏居一隅思考人生哲理,从此不问世事。这便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吧,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远离尘世,融入自然。

很遗憾的发现自己的前十八年都一直循规蹈矩的活着,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什么,但我肯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这样的“我们”还在不断地被复制,或者说被克隆。我们被不断的告知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然后渐渐相信认定,再告知给我们的下一代。有想过挣扎,也想过逃离,但结果却不得不屈服,因为我们生活里还有太多的所求,这些使我们无法完全抛下一切去追溯本源。我们为了“所求”,便要学着适应这所有,于是,也只能告诉自己,生活本该如此,我们便是如此悲哀的挣扎着,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他说,不管把我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那里生活,景色便相应地从我这里伸展出去。

他说,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有人说,梭罗是瓦尔登湖的孩子,他的灵魂注定属于自然。他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他的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而他的文字像智慧的源泉,清冽幽香,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浮夸的呻吟,他只是用着朴实无华的文字陈述自己的心,心中有景,字中便有情。而只有瓦尔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瓦尔登湖的一切便也早已融入了梭罗的骨血,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们,注定都不是瓦尔登湖的孩子,因为我们不能心无杂念,尤其在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就算我们的确能放下一切,又上哪儿找寻那样一块净土?

他说,只要可能,就过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为献身一座农场而禁锢自己,或者禁锢在监牢里,二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在物质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于我们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奢望。多少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失了本心,又有多少人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时禁锢了自己。纵使我们很向往梭罗的生活,向往那片白湖,但也终究只能自我安慰,在城市纷繁的生活中忙里偷闲偶尔去耕耘下自己的那一片净土,毕竟,那片湖,终究是不属于我们这样的凡人的,我们能有的,只是一个念想罢了。

他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孤独。

他说,孤独不能以一个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而我的孤独是一面镜子,有着我的所有表情。平日里,我们戴着面具游走在不同的人之间,为了生存,为了各种目的,学会了圆滑,学会了忍受,也学会了强颜欢笑。虚伪的也早已不是那一个面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于生命来说,活着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这无疑是很累的。但即使如此,我们还在乐此不疲的学习着社交,努力把不完美的自己装饰成一个完美的残次品。之所以是完美的残次品,是因为我们注定了不真实,即使完美也不是真正的自己,失了人性中的那一份灵性,它便只能算是残次品了。

他说,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

的确如此,从一开始,我们从亿万个细胞中脱颖而出,本就是个奇迹,我们的生命是这么的珍贵,短短的一百年,我们没有理由去为了迎合别人而浪费掉自己珍惜的时光。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来自你内心的呼唤,就去追求吧。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他用两年的时光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去感应自己的内心。而也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泡着一杯茶,拿着一本书,突然想到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也会有莫名的悸动。心里会有个声音在呼喊,幻想着自己正站在瓦尔登湖边,闭上双眼,感应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波纹在湖中和心中摇曳,让不加任何阻拦的思绪在心里荡起层层涟漪,体会着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灵动的体验。

虽然我们不可能像梭罗一样抛弃所有去成全自己的精神生活,但我们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成全自己心灵的追求,品一杯茶,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短暂的忘记工作或生活上的纠结。这样便很好,雅致,安宁,无欲无求,享受生活,享受浅淡的欢愉,精神乃至灵魂上的欢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有味,才不至于索然无味的日复一日忙碌着奔波着,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欢,淡淡的欢愉,如同梭罗的那片湖。我们都要有这样的追求,因为,只有在这个梦幻的自然意境中,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不繁复,简单而不苍白。

《人间有味》读后感[精选多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