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沪上春歌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76-1112987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22 18:44: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沪上春歌读后感(通用)

沪上春歌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上春歌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上春歌读后感1

一个在老上海发生的故事,一个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女孩,一个音乐老师说过的话,勾画出了一个感人的上海老故事——《沪上春歌》。

她叫蒋春歌,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她的父亲是一家报社的主编,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奶奶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长辈们的关爱,春歌自卑而又孤独,她的好朋友只有同班同学美凤和家里的车夫有根,而她父亲的失踪,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菊花的挑衅,家庭的困难,有根的死,妈妈的等待,薛叔叔的断指,迫使辍学,到茶馆去卖场,姐姐毕业后也不得不去找一份辛苦的打字员工作。在一层层困难下,在命运的折磨下,她听到了爸爸的消息,重新获得了快乐,迎接了那迟来的春天……

在这本《沪上春歌》中,令我印象作为深刻的就是男主角萧老师说过的这句话:“艰辛的生活不会压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这句话不仅仅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也是贯穿全文内容的中心,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春歌要坚强,要敢于与命运抗争。是呀,在平日里的生活中,我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老是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其实,如果情愿一试,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如果根本就不去尝试,那就没有一丝希望!,看来,是我自己压垮自己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要学习春歌,勇于面对,将所有困难都踩在脚下,迎接美好的春天。

看这本书,有时我会为蒋春歌的遭遇所流泪,有时又会因为她的幸运喜极而泣,我跟着她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回味她那“花样的年华”。在看这本书时,我发现并没有太多的图画,但在作者吴州星的刻画下,那一个又一个片段,仿佛浮现在眼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后,不管生活多么坎坷,不都不会放弃,都不会退缩,我都要像春歌一样,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一切!“艰难的生活不会压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

沪上春歌读后感2

艰辛的生活不会压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春歌”春天的歌声,在过完寒冬之后迟来春天中温暖的歌声。蒋春歌,便是像这样的一位女生。住在老上海弄堂的她是有一个“幸福”的家的。姐姐秋歌,弟弟冬歌,父母,奶奶,韩妈,有根都是家中的成员。可是,平凡的她,没有姐姐出众的外貌,也得不到像弟弟一样拥有祖辈的宠爱,她愈加沉默,沉默到把身子也低到了尘埃之中。

但,她有一副清泉般的噪音,在学校礼堂的一次演唱中,她,一只丑小鸭,蜕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乘着梦境飞翔。由此她第一次在家中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关怀。可梦境中的美好却愈发衬托出现实的昏暗。一天,父亲深夜未归之后,再也没有出现。此时日寇却已全副武装地占领了大上海,她们不得不搬家,一边打听父亲的消息。沉重的苦难似乎来得太突然,让她和家人不知所措。她退了学帮红豆一家卖豆腐,靠在茶馆里卖唱支撑着这个已经摇摇令人欲坠的家。

战争爆发了,战火愈演愈烈,租界内外的上海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美凤、阿春姐和有根的死,小刘的失踪,一连中的打击使她崩溃,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可怕。战争是可怕的,而信念却是坚强的。杳无音讯的父亲其实早已寄了许多封信,偶然得知父亲还活着的消息使全家喜极而泣。他们搬回了老家,春意,开始慢慢散发。

老上海,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就代表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老旧却迷人。弄堂,旗袍,留声机,石库门,老虎灶……随着书香的弥漫一一呈现在眼前。那活色生香,软糯无比的上海话仿佛也在耳边温柔的响起。那书中勾勒出的老上海风情的油彩画,在我眼前逐渐清晰,真实。让我不禁醉在其中,醉在那混着吴语的梦境中。

春歌,在我看来是个很美的名字,带着些许寒冬的冷意,却被包容在温暖的春天中。春天是多变的,却是温暖的。这位少女存在着敏感,忧郁,自卑的影子。那又如何?梦,是自由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春歌也有梦,她的梦充满着周旋一首首柔情的曲调,伴随着温暖到心的歌声,她无疑也是坚强的。

当母亲得知父亲可能有危险濒临崩溃的时候,她—家中不受重视的第二个孩子,默默地帮着母亲分担痛苦,安慰母亲。瞒着家人,宁愿自己承受着被误解的痛苦。在家中已无力维持生计的时候,她毅然站出来,放弃学业去打工赚钱养家。她该是多难过啊,失去最好的朋友美凤,最好的萧老师,再也见不到的那种滋味,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她,仿佛就像仙人掌,坚强地用刺将自己保护起来;也像太阳一般照耀着他人,点燃了生活的希望。那一位瘦弱的少女,在寒风之中前行,坚定的神情在我脑海中浮现,心灵被震憾。

日军侵略是可耻的,上海的苦难浩劫,我们宁波也何尝未有过。开明街的鼠疫,在我们老一辈人的心中是无法抹去的噩梦。那场噩梦持续了很久,直到大火把这一切烧成了灰烬。而心中的悲痛,又用什么可以抹去呢?精神与信念是强大的,日本人是终究抵挡不住的。

1941年的上海,春天来得特别的迟,像仙人掌一般的春歌在那个下午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和煦的春风。是的,迟来的春天,终于来了。寒冬后的春意,也带着一个女孩的成长与蜕变,悄悄绽放。

沪上春歌读后感3

我们要带着坚定走下去!这是春歌对我说的话。《沪上春歌》,嗯,一个很有老上海味道的书名,第一次看到,就已经深深地陶醉其中了。沪指的就是上海,而春歌,也许是在春天演奏的一首曲子吧。在听到书名时,我曾这样猜测。

看了书才明白,春歌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她没有如花似玉的外貌,没有出尖拔萃的学习成绩,只有,一种潜藏于内心的坚定!

春歌遇到了一位先来的音乐老师——萧老师。萧老师鼓励春歌去担任了学校一场盛大典礼的领唱,一曲唱完,春歌已经被在场所有人肯定。但可惜的是,突如其来的巨大不幸包围了春歌。爸爸的失踪、搬进贫民街、被迫辍学、阿春姐的痛苦遭遇、好朋友美凤的死亡、车夫有根死于日本人手下、妈妈的病重……

春歌默默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艰难,一次次打击接踵而至,每当站在暴风雨的风口上时,春歌回想起这样一句话:艰难的生活不会将我们压垮,没有什么能够打败我们,除了我们自己。“就这样,春歌一次又一次站起来了,一次又一次带着坚定上路。

她并不相信什么所谓的命中注定,只是坚信: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前方就不可能一直是令人瑟瑟发抖的冬天,迟来的春天总会来的。

同学们一定记得海伦·凯勒吧,那个被世人所敬仰的伟大女性。海伦·凯勒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一直坚定着生活下去,终于被所有人认可,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人生,不过就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你只要选对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胜利的彼岸会离你越来越近!

请一定要带着坚定走下去!春歌不仅仅是在对我说,也是对每一个在路上的人说……

沪上春歌读后感4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段特别的历史文化。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江南小镇的水边青瓦房,当然,还有那老上海的弄堂和石库门的房子。我无比地迷恋老上海,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春天的气质。

故事要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春天的下午说起。一个叫蒋春歌的女生,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她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姐姐和深得奶奶宠爱的弟弟。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儿女,长期的不到关爱,自卑的春歌只有美凤和车夫有根两个朋友。

然而被日本人追杀的爸爸生死未卜、薛叔叔的断指、有根、美凤双双离世……这些事情不断吞噬着春歌。终于,爸爸有了消息,还活着!春歌的春天终于来了!

“艰辛的生活不会压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这是我读完后最真切的感悟。脑海中渐渐幻出蒋春歌枯瘦的背影,苍白的面容——那都是被人世间的荒凉压迫的啊!这使我想起了林依晨。

林依晨出身单亲家庭,自幼就背负着三百多万新台币的债务,走过“荒凉”——拍戏赚得的钱自己仅用二十分之一,其余的.二十分之十九全用来还债。她不请助理,一个人扛着衣服坐公交车、搭地铁。三年过去了,六年过去了,林依晨终于还完了债务。

她说,人只要活着,再困难的处境都有克服的机会。人生总是要路过荒凉,没有人会帮助你,没有人能施舍你一个春天。在荒凉的困境中,自己就是救世主,就是上帝。施舍春天的人也是自己。的确,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总会路过那些荒凉。但是不要退缩,因为除了我们自己没人能打败我们。蒋春歌、林依晨,都诠释了这个道理。

沪上春歌读后感5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叫《沪上春歌》的书,使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沪家共有三个孩子,一男两女:大姐沪秋歌,二姐沪春歌,小弟沪冬歌。秋歌像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聪明,温柔;冬歌调皮,可爱,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惟有春歌才不出众,是一只可怜的丑小鸭。

一次偶然的机会,春歌惟一的才能——唱歌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马上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让她在学校的一次大型活动中担任领唱。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春歌——这位不起眼的丑小鸭,缓缓走上舞台…

他们的父亲是报社记者,因在报纸上责骂日本人,遭日本人杀害,从此,春歌的好朋友英莲也怕惹祸上身,离开了她。沪家为了躲开日本人,只能搬到一个贫民区去。在那里,春歌去了一个酒楼卖唱。终于,日本人发现了他们,对他们那片区域进行空炸……

终于,世界太平了。春歌也能回学校上学了,她打听到音乐老师已经在战斗中牺牲了。春歌眼里闪着泪花,奔回学校,心想: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的!她张开双臂,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我觉得春歌唱歌很好,很投入,因为她用心了;春歌也很低调,不张扬,这是我要向她学习的。因为她总说:“低得没调才是最高调。”我要虚心向书中的春歌学习,努力做到更好,更强!

沪上春歌读后感6

一个在老上海发生的故事,一个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女孩,一个音乐老师说过的话,勾画出了一个感人的上海老故事——《沪上春歌》。

蒋春歌,一个报社记者家的二女儿,因为有一个出色的姐姐和家里唯一的一个弟弟让她在家中饱受冷落,就连和她一所学校的姐姐都不愿让别人知道蒋春歌是她蒋秋歌的妹妹,除了车夫有根,让她感受到了微薄的温暖。

但是,一位音乐老师——萧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蒋春歌的命运,她的领唱的《花样的年华》令整个上海大为震惊,多家报社以春歌为头条,甚至把春歌说成“明日之星”!蒋春歌在圣玛丽中学大出风头,家人也关心起了春歌,让春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但好景不长,父亲的离奇失踪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失去资金来源的蒋家,从富裕的生活一下子跌入了生活的最底层,人们的讽刺、好友美凤的离开、家庭的窘迫生活时时刻刻刺痛着春歌的心,但春歌并没有抱怨命运,她义无反顾的从圣玛丽女中退了学,用十几岁的肩膀扛起了这个 不完整的家:她去茶楼唱歌、去帮红豆卖豆腐,虽然薪水并不多,但她的心里一直是坚强的,因为她一直铭记着萧老师告诉她的:艰辛的生活不会压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

接着,日本的轰炸、鼠疫的投放弄得整个上海人心惶惶,母亲得了抑郁症、韩妈沦落成为了乞丐、有根死了、美凤死了、阿春姐也死了,春歌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吓病了,但在韩妈的劝说下重新爬起来,在自己原来的家里当起了女佣,一边干活挣钱,一边打探父亲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春歌终于在有根以前的竹筒里发现了父亲的来信,赵家老爷也因为要离开上海把蒋家以前的大院还给了蒋家。身患抑郁症的母亲因为这条喜讯病也好了,蒋家也渐渐繁荣了起来,春歌也再次走进了学堂,春歌的姐姐也和红豆的哥哥黄豆订了婚,等待着父亲的归来。

勇敢的春歌坚强的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她的勇敢与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来自于萧老师的一句话:艰辛的生活不会压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这句话不仅仅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也是贯穿全文内容的中心,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春歌要坚强,要敢于与命运抗争。

这本书是一个发生在老上海的战争故事,它磨砺着蒋春歌,它带给春歌了许多坎坷,但春歌这在这场战争中迅速成长着,这就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当你闯过了人生的“十八盘”时,迎来的就会是春天!

沪上春歌读后感7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可要是让我说哪本书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就不得不提《沪上春歌》这本书了。这是发生在战争年代的一个故事:女孩蒋春歌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是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她的父亲被带走。一家人没有经济来源,迫不得已变卖家产,也使得蒋春歌过早的退学打工。

经历了太多变故的她没有放弃寻找父亲,终于找到了线索——原来父亲一直在往旧居寄信,只不过蒋春歌一家没有收到。惊喜把忧愁卷走,无望的冬天过去了,充满希望的春天来到了,蒋春歌一家久别的春天来到了!他们一家终于可以团聚了!

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撼动心灵的感动,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比起她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是蒋春歌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绝不辜负先辈们的心血,也绝不辜负父母长辈的期望,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做坐吃山空的人。《沪上春歌》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很喜欢这本书。

写作一直是语文中重要的一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语言应用的考察,也在考试分数中占有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同学们来讲却一直是个难题。

专家指出老师们应该教学思路灵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分数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时应当也是能力的提高,靠一次、两次的押题或许一时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但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老师辅导一个学生,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或补差,或提优,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此,老师教你用独特的方法学好初高中语文。

学生作文时最头疼的问题是无话可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专家告诉大家不妨用刘勰的话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间”启发他们: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谈如何生活,体察入微。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的水喝”,可见观察是中学生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专家指出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结合课本中的名篇交给他们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学了《我的老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尊敬的老师,让他们明白老师的高风亮节,除了表现在批改作业到深夜,或带病上课,累倒在讲台上等外,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以前,同样的材料上代人用来赞颂老师,下一代“涛声依旧”。似乎老师永远是身穿中山装,口袋里插一支钢笔,不苟言笑;老的,少的,农村的,城市的,一个样。通过观察,让其明白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科目的老师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精神面貌、教学方式等都有差异。

当今教师不但追求内在美,还注重外在美;他们不仅仅追求脚踏实地,还注重巧干。课上,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评估论今,妙语连珠;课外,他们驰骋球场,泼洒丹青,舞文弄墨,雅趣如流。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实践证明,丰富的写作素材,都是靠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来的。

要关注生活,博采众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广泛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应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可写身边的人或事,也可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优美的段落,或介绍一部生动的有趣的影视剧作;规定每月读一本优秀期刊;每个假期读两本名著,如学了《美猴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建议学生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施耐庵的《水浒传》,让他们领略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我们只有“行万里路”——广泛深入生活,只有“读完卷书”——博采众长,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第二篇:范春歌

内容摘要: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中国传媒以独身远行采访著称。

1989年她骑单车纵穿中国西部采访;途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64个县市,全程4076公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武汉晚报为其开辟了一个新闻专栏《八千里路云和月》。

1992年7月,她又独身赴西藏采访了林芝、泽当、那曲、日喀则、山南等地区。以后她又进行了 “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远程采访。范春歌三度涉险走天涯的壮举,在武汉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范春歌业务全面,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现场新闻等各种文体都屡屡获奖。

1994年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瞄”;

1998年赴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

202_年开始只身追访郑和下西洋航线。

008年重返西部采访。

202_年在湖北六处“鸡鸣三省”之地采访。

关键词: 名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范春歌

正文:

202_年7月11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踏上了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征程。3年之后,回到中国的范春歌将探险经历写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并于最近出版。昨天,携新书来宁的范春歌披露了书中惊人发现:早在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绕过了好望角,并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这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首次”到达好望角的时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1肯尼亚有中国人后裔

郑和最远到过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研究郑和的学者们之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竹布、麻林,即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也有人认为郑和的足迹还要远。因此,范春歌寻访的足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延伸,一直到达南非的好望角。范春歌说,其实,和东南亚一带一样,东非沿岸各国也布满了郑和的遗迹。比如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范春歌寻访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法茂人。长得和中国人有几分相像的法茂人把范春歌称为“远方的亲戚”。而“法茂”在当地语言中是“死里逃生”的人的意思,法茂人说,他们的祖先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因为遇到海难事故逃到这个岛上来的。最有意思的是,法茂人对范春歌提到过,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帕泰岛一个叫“上加”的地方登陆,有学者据此考证,“上加”的地名可能与上海有关,因为明初时,上海就已经是个重要的港口商埠了。

神秘地图标出了好望角

在肯尼亚有了重大发现后,范春歌一路向南,在南非,她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她说,1 《被遗忘的航行:追寻郑和下西洋》范春歌东方出版社

2《你是我的糖,甜到忧伤》范春歌新世界出版社

在办签证时,南非驻华大使馆的代办霍杰士先生曾经向她透露,最早到达好望角的航海家应该是中国人,而佐证这一发现的地图有一份复制品就收藏在南非!在南非国会,范春歌终于见到了这张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地图。南非的朋友告诉她,这张海图是1402年由中国人金士衡、李茂初步考订,李荟详细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和日本部分,最后在绢上绘制完成的。这张图上描绘的世界尽头正是好望角!这幅地图绘制完成后,由一名朝鲜使者带回朝鲜,日本侵朝时又被掳掠到日本,目前秘藏在日本一所大学中。南非国民议会的议长在访问日本时,得到了一件复制品。范春歌向记者介绍,这幅海图以大明王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爪哇,北到蒙古。虽然地图把南亚次大陆和中国版图画在了一起,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精确的,无论山川、河流,其方位,走向都和现在的地图十分接近。更为关键的是,它标出了好望角,画出了非洲西海岸,这说明中国人在这幅地图绘制的1402年之前,就已经发现并绕过了好望角!

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范春歌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发现意味着世界航海史要重写,中国人又获得了航海史上的一个“世界第一”!但由于郑和船队初航的时间是在1405年,因此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并非郑和,究竟是谁,还有待考证。不过,郑和的庞大船队到过好望角没有,现在还不好确定。因为郑和最远到哪里的问题存在激烈争议,如有学者认为郑和船队曾到过澳大利亚,英国学者孟席斯甚至提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但范春歌提醒记者注意,没有见过《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曾提出郑和航海到过好望角的假设。如,毛罗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在注解中提到,1420年,有一条“印度的中国式帆船”横越印度洋,通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了好望角。在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了202_海里,在40天之后又回到迪布角。这艘船正是郑和船队的一艘!

3月30日下午,在北京世纪大厦的中国船级社会议室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大洋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联合召开了“郑和下西洋”研讨会。

研讨会有两项内容:一是听取范春歌介绍她于去年7月初至10月初完成的“重走郑和路”第一行程即南亚8国的万里远行。二是与会有关专家发表对“郑和下西洋”以及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观点。

新闻事实

“重走郑和路”是《武汉晚报》资深记者范春歌数年前开始精心策划的一次活动,她将沿着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追寻郑和率领的那支庞大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的遗踪。这一越洋采访计划得到了武汉晚报社的倾力支持。

整个行程预计跨度3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南亚,已于去年7至10月完成。范春歌从郑和当年起航的地方江苏刘家港出发,穿过台湾海峡,依次经过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8个国家。经过休息、调整,今年6月范春歌将接着走第二阶段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也门和埃及。第三阶段将于明年上半年进行,依次走访非洲的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南非,最后抵达好望角。在完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全部路线后,范春歌最后将踏足欧洲———哥伦布的故乡,虽然郑和当年并没有到达这里,但采访终点放在西方航海家的故乡,是想借此做一次深刻的思索,以探究东西方文明当时未能发生碰撞的原因。

行旅记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在中国新闻界,范春歌是个很有名气的记者,她曾纵贯中国南北,只身中国陆地边疆万里行,三次赴藏,到达南极考察。在一次一次生命放逐中,她承受着双重压力:不仅要忍受生理的极限,还要完成每天数千字的新闻报道。1998年,《武汉晚报》在全国率先成立第一

23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新闻工作室──“范春歌工作室”。她以记者敏锐的视角,颂扬正义,抨击邪恶,在她身上体现着一个新闻记者的优秀品质。中国第一个记者节这天的CCTV《东方之子》,介绍了这位被新闻界称为“独行侠”的女记者。

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非常风光的职业。范春歌也这样被人羡慕着,何况她身上有诸多的荣誉,诸如范长江新闻奖、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理事、省人大代表等等。但对于这个已届不惑的女性,这些都不是她刻意追求的,一次次的生命远行,她是当成一项项事业来做的。据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职业,其次就是记者。在和平时期,记者的危险性会大大降低,但范春歌所做的一次次远行充满着艰辛和危险。“重走郑和路”途经几十个国家,沿途气候多变、语言不通、资料匮乏、护照签证期有限,甚至瘟疫、艾滋病以及频仍的战乱,还有远离祖国只身在外的孤独。其实最大的孤独不在于一个人走,而在于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她。应该说,与前几次远行相比,这次跨洋行动对范春歌是一次全新的挑战。4

长着一双长腿的范春歌,有一句被广为传播的名言:“只要世界上有路,就有上路的;有天职,就有听从召唤的;有死神,就有敢于赴约的。”

“我为什么要„重走郑和路‟?”

一提起郑和,范春歌的话就滔滔不绝。

“在报社策划„重走郑和路‟的选题时,我常常面对世界地图,缅怀这个远离现在600年的中国男儿的英姿。当他长袍飘飘挺立在巨船上、挺立在汹涌的印度洋的波涛上时,后来以航海闻名世界的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还未出世。而600年来,我们和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一说起航海史就会唠叨那三个欧洲人的名字。”

“那年,我随中国南极考察记者团赴南极,乘坐探冰船穿过德雷克海峡。那些天,我不断地从地图上辨识这片海域的每一座岛屿的名字,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由最早发现它们的外国人命名,当然没有一个中国名字。就连我们穿过的这条世界著名的大海峡,也是以最早穿越它的一个英国海盗的名字冠名的。”

“哥伦布少年时代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立志长大后要寻找神秘的东方,虽然后来他率领的船队因为方位的问题没有到达东方而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而世界因为这一发现而改变了方向,也可以说一本游记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柬埔寨的吴哥窟就是一个法国人拿着一本中国人的游记发现的。我常想,为什么不是我们中国人拿着自己写的游记来发现它,而总是外国人来探我们的丝绸之路、我们的敦煌?为什么我们从没有到海外去发现金字塔、寻找玛雅文化?我真恨自己晚生了500年!”

“为什么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没有带来地理上的发现,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又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有人说,郑和是一个悲剧,一开始气势磅礴,很辉煌,但最后结局黯淡无光,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如雁过无痕。对于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不能仅仅抱着惋惜、遗憾的态度,而要思考:他的得失在哪里?我们从他身上能得到些什么教益?” 2范春歌《我们应有说话的权利》 新浪网百度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搜索《读者》202_-23期,《亲爱的,我只好先走了》作者范春歌《中外名记者研究》张红云山西出版集团肖峰老师课堂笔记

7《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当代故事)

8《报馆旧综》,郭汾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记者心理学》,沈俊法等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0《记者甘苦谈》,李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韬奋》,穆欣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2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原名《报纸--权利与金钱》

“我是中国读者伸向海外的眼睛”

“有媒体评介说:范春歌将是第一个全程走完当年郑和下西洋路迹的媒体记者。对此,我深感荣幸,也倍感压力,虽然我一个人在走,身后却有我的祖国。我是中国读者伸向海外的眼睛,打量祖先那段沉浮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一段无与伦比的蓝色文明。”

“80多天的只身追访,我走过了越南的归仁港、柬埔寨的吴哥城、泰国的湄公河、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印度的科钦岛、斯里兰卡的加勒和马尔代夫的马累。而这仅仅是全部行程的三分之一。今年,还有中东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待我的跋涉。”

“一路走来,我也一路在沉思,在采访中,我一次次被震撼。在泰国清迈,我找到了郑和清朝末年迁徙到这里的一支后裔,他们已基本上不会使用中文,并融入了泰人血统。在印度一个古老的渔岛上,我发现了郑和传过去的中国渔网,这使大海成为当地人的银行。但在郑和登陆的地方,当地人并不知道郑和,我费尽周折找到的纪念碑也不是为郑和所立。在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一个僻远的小渔村、郑和率领2.7万多人登陆过的海滩,人们好奇地围住我,询问我来自哪里,到这里找谁?他们听了我的回答后诧异地说,我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的身后有一座航海碑,它是为欧洲第一位绕过好望角发现印度的达伽玛而立的。他们不知道,我的祖先登陆这里比他要早近一个世纪!”

“在马六甲,10年前当地的华人从中国福建订制的郑和石像,一直不被允许矗立在公共场合,如今还被弃置在一个长满荒草的停车场里。我们的祖先以和平、贸易的方式传播文明,没有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但几百年之后反而不如一个殖民者著名,这让我的心里很不平衡。”

“站在达伽玛的纪念碑前,我感慨手中没有一砖一瓦,不能为我的祖先筑一座丰碑,海风扑打着我被阿拉伯海的阳光灼伤的脸颊,我不知该如何表达一个中国人的心绪,在海鸟翻飞的海滩上,我弯下腰在沙面上用中、英文写下一行文字:„中国—郑和—1405‟,我相信总有一天,世界会读懂它的含义”。

新闻背景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一支远洋船队,从江苏刘家港起航,向波涛汹涌的印度洋进发。此后的28年中,郑和船队浩浩荡荡七下西洋,探访了当时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七下西洋,规模浩大,每次出洋船数都超过200艘,最多一次317艘,人数达2.7万之众。最大的船有9桅、12帆,全长142米,全木质结构,吃水量达上万吨,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要造出这样的全木结构大船也非常困难。

1492年,哥伦布驾船远行,去寻找梦想中的东方乐土,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1519年,麦哲伦才开始他的环球航行。但他们的航行,要比郑和晚了大约一个世纪。哥伦布的帆船与郑和的船只相比,简直就是救生艇与泰坦尼克号的差别。

作为中国探索世界、寻求沟通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郑和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千古流芳的英雄,至今仍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在上世纪即将结束时,接连发生了几件与郑和有关的事: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考察郑和航线直达非洲;

英国探险家瓦纳独驾帆船沿郑和航线直抵印度洋;

西方《海之龙》纪录片摄制组来到中国寻访郑和的遗踪;

中国人民海军远洋舰队沿着郑和当年的航线绕过非洲好望角;

中国台湾《经典》杂志社派遣采访小组分赴郑和航线;

在中国北京和台湾省,两位退役海军将领正在共同致力于筹备202_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型庆贺活动,参加者将是全球各地的华人……

202_年7月11日,《武汉晚报》著名女记者范春歌独自一人开始了“红金龙之旅———

重走郑和路”的越洋采访。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内容摘要

【2】维基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内容摘要

【3】南京报业网《女记者发现重要线索: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05年3

月25日

【4】范春歌博客 博联社 《亲爱的南瓜》

【5】《乞力马扎罗的雪》 摘自豆瓣文学作者 黄兰亭

【6】方芳、乔申颖编,《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2_

【7】《名记者论》,文言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23位名记者生平及新闻实践评价)

【8】《中外名记者研究》,郑亚楠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_年版(39位生平)

【9】《名记者轶事》,李双建著

【10】《名记者脚印》,于友著

【11】《对面-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访谈录》,翁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_年版

【12】《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当代故事)

【13】《报馆旧综》,郭汾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中外记者经验谈》,蓝鸿文等编,人大出版社83版

【15】《怎样当新闻记者》,吴锦才著,新华出版社95年版

【16】《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新华出版社90年版

【17】《新闻记者入门》,孙世凯,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8】《安岗新闻工作50年》,《经济日报》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9】肖峰老师课堂笔记

【20】《被遗忘的航行,追随郑和下西洋》范春歌东方出版社

【21】《你是我的糖,甜到忧伤》范春歌新世界出版社

第三篇:电影-沪上风云-观后感

观后感

系别:XXX班级:XXX学号:XXX姓名:XXX

电影《沪上风云》

——观后感

红色的记忆,是永远的丰碑。

《沪上风云》讲的是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过程,王会悟、李达„„有人人憎恶法租界巡捕们,没载入史册的形形色色小人物,20年代上海小瘪

三、贩夫走卒等一一登场。剧中的民国时代上海法租界华人总探长何强,其原本是上海警察局一名探员,因与上级之间发生情感恩怨,愤怒之下转投法国领租界,为法国人做事,并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奸诈狡猾做尽坏事,可谓是本剧中的第一奸角。其次,程子松也是本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反面角色。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法租界的何强探长和警察厅的徐森厅长到火车站抓人,结果还是让这个名叫柯林的苏联人跑了。两方人马都大光其火互相指责对方碍事王郁文是上海滩的一名普通女教师.她知道丈夫李先生在从事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这几天丈夫很焦急,原来共产国际秘密派往中国的联络员柯林失踪了,而他忙于筹备即将召开的秘密会议,无暇分身,只好将找人的任务托付给王郁文。王郁文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平时经常扶危济困.因此结交了一大批底层人做朋友。正是,王郁文的这些底层朋友的无私帮助和牺牲,才使党的事业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中共一大”的召开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抗争。160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但旧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不可能拯救中国,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无限憧憬只能是一场空梦;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没能拯救中国,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仅仅三个月便夭折,黑暗仍旧笼罩着中国,“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儿?人民的希望又在哪里?漫漫长夜里,人们盼望着、等待着。

终于,在一个杨柳轻拂的七月,从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黑沉沉的神州大地上树起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了一切腐朽;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用革命的枪杆子打天下,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小到强大,以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很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党发动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并积极开展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和其他各项工作。同时,党通过领导中国革命的初步实践和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很快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形式、任务和目标以及前途等问题;同时确定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又一个重大进步和飞跃。党通过发展工农运动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正如,剧中王郁文丈夫安慰她时说的“只有流血,革命才能胜利。他死的光荣,他一个人的死拯救了中国四万万同胞的事业。”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血肉铸造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仅以此言,向他们致敬!

第四篇:唱出五彩青春歌

唱出五彩青春歌,放飞缤纷中国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唱出五彩青春歌,放飞缤纷中国梦》。

中国梦,一个包含着国家复兴的梦,一个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梦想的梦。因而,只有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才能实现中国梦。

当今乃21世纪,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又何尝不在为自己的梦而奋斗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梦,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梦想已深深根植在我心中,它源自我小学班主任的影响。是她,教会我只是;是她,给予我自信;是她,让我从懵懂无知走向理智成熟,是她,坚定了我的梦!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我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赛前。老师反复帮我准备,从诗歌的内容到思想,从我的语言、收拾到着装,她都细心为我安排,并一直鼓励我说:“相信你的实力,一定能成功!”但上场后,鼓声响起,我却紧张得忘了词,焦急的我用目光寻找老师的身影,因为我确信,只有她,才能带我成功!老师也在这时候投来了鼓励赞许的目光,我的心立刻安静下来,完成了朗诵并获奖。下场后,我和老师紧紧相拥,也就在那一刻,我对老师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从此,成为一名教师就成了我的梦想!

到了初中,最喜欢翻开史书。历史上无数前辈令我敬仰。也让我确信,年少立志绝不是轻狂——年少的周总理曾慷慨陈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终成一代伟人;终军16岁即请缨抗击匈奴,终成一代名将;少年包拯立志为官,随父亲好友学断案,终成一代清官„„他们让我坚信:我定会实现我的梦,唱出我五彩的青春歌1

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中学生,我的梦对于中国梦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要说: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没有蓝天的深邃拨打,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悠然;没有牡丹的富贵典雅,可以有小草的清秀刚毅;没有大树的参天伟岸,可以有小花的生机盎然„„消息、白云、小草、小花,他们虽然渺小,却构成了自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接纳无数个小小的梦想,才能最终放飞缤纷的中国梦!

青春歌,我要用坚持和汗水唱响它!

中国梦,我要用自信和付出放飞它!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五篇:地质之春歌飞五月

地质之春歌飞五月

5月17日19时30分,值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正式更名之日,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主办的大型师生联谊盛会第二十四届“地质之春”隆重举行。

晚会邀请到了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黄志全、多位杰出校友以及众多的教授老师。晚会在多位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历经150多天,终于在今天隆重登场。七色炫美的灯光,激情四射的舞台,无不为晚会增光添彩。在同学们的急切等待下,一曲激昂的粤语歌《光辉岁月》为晚会拉开了帷幕。一曲曲青春的歌唱,一个个搞笑的小品,一段段劲爆的舞蹈,无不昭示着着演员们的青春与活力。其中赢得掌声最激烈的小品《唐伯虎点秋香》又一次带大家回味了曾静的经典。在晚会中期下起的毛毛细雨,不但没有消减同学们心中的热情,反而为晚会增添了不少唯美气氛。晚会中不仅同学们又歌又唱,老师们和多位校友也为这台两年一次的晚会登台献艺,他们表演的舞蹈以及诗朗诵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台下同学们高声喝彩的同时,也把台下挥成了荧光棒的海洋。晚会的最后,由资源与环境经学院团委学生干部表演的手语《微笑的起点》为晚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晚会的圆满成功不仅显示了每一个资环人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与努力,而且提醒着每一个资环学子要不断前进。

沪上春歌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