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1故事之所以生动感人,自认为是因为作者深刻而不失客观的绘制了一个典型中国农村变迁史,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农民故事。也不晓得随时间流逝,还有多少人可以领悟那段我们的祖辈和父辈曾经走过的岁月,那些生活,那些平凡的往事,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些与命运的抗争?在这片神奇的白鹿原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被历史湮没的芸芸众生,一段段欢愉与苦涩,幸福相伴苦难而生。一生有多少悲愤?欢爱总是太短。岁月如梭,寻觅往往不及。生活从来就是一部斗争史,与人斗,与族人斗,与社会斗,与自己斗…忙忙碌碌,一生不消停。怎耐世事变迁,朝代交替,风卷残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生离死别,多少醉生梦死?苍天不遂人愿,大地白雪皑皑。多少人,其实只是默默承受着生活给予的一切,没有怨气,没有反叛,直至生命的终结。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出闹剧,你刚下台他又上场,折腾不已。爱恨情仇,恩怨纠葛,终将归于尘土。生命的代价难道就是为了证明那并不高远的誓词?这世上,千年不变的是人性。人之初,性本恶。社会运动只会让人愈发变得狡诈与险恶!春去秋来,原上的麦子熟了又割了,县里的事情一茬又一茬,看世事如烟,身处其中,到最后,一切却又仿佛与己无关,或者说于己已经没有了意义。回忆当年在校园读此书时,隐隐感觉到的更多是原上的传奇与生不逢时的悲情运势。
而此时,我却在想,这尘世间的苍凉与人生的无奈又岂是今日我等所能一笑而过的?放下,做当前所能做的一切事吧!一生不变的高贵就是心中永远有爱!承受自己所不能的承受,直至我们的身体归于尘土。
《白鹿原》读后感2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白鹿原》读后感3这几天,读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很有感慨。这是一份厚实的人生画卷。
书中有不少对性的赤裸裸的描写。一种宣泄性的描写。表现的是人性中本能的东西。对读者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从媚俗的角度上看,它能给作品带来较多的读者,给作者带来相当的稿酬。担心的是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但若是认真地从头到尾地将作品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作者对超越伦理道德以外的两性关系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放纵者都没有好结果。它通过人物的命运轨迹给读者上了一堂道德课。因此,作者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作家,必须考虑到作品对社会道德风化带来的影响,对追求刺激的人而言,“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很可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造成一定范围的伤风败俗。
想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心中真有点汗颜。如作品中的白孝文,如果没有娥儿那一次勾引,很可能他的人生轨迹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全面地读,往深处读,读出了人生的沉重,读出了世界的复杂,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无奈。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圣人”朱先生,淡薄名利,不追崇时尚,超然于世。他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危难,太多太多的陷井,首先自保,然后救人,造福苍生,造福社会。读书明礼,古圣人的大量言语是人生在黑暗中引路的明灯。儒道释是救世的法宝,人们绝对要亲近它们。
主人公白慕轩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子,是现实社会的顶梁柱,一生腰杆子挺得笔直,尤其是遇到困难时,他是众人的主心骨。他是个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这样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当然也会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暗算。他需要承担太多太多的来至四面八方的压力,坚强地痛苦地活着。他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霸气,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
一个人很难管得了自己,更难管得了他人,那怕是自己的儿女。白慕轩有子白孝文有女白灵灵,鹿子霖有子鹿兆鹏,鹿三有子黑娃。哪一个父母不想子女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生活轨迹成长做人呢,可又有几个能如愿的呢。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份是自己所能把握得住的!好人蒙冤,坏人得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问心无愧的生活在世界上,得到的失去的都由着它去。
我想起被杀的公鸡,死前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在主人眼里也是徒劳的。还有河塘里的鹅鸭,够快乐的吧,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仅仅只是主人准备着的下一顿盘中餐。想想人生实在无味。冥冥之中早就有一个主人安排好你的命运,看着你在演戏。世事变化,不是在人的意料中的呀,世上到哪儿去寻先知先觉的诸葛亮呀。
朱先生是好人,是圣人,读书明礼,活得还算潇洒,尽管他的内心深处比旁人活得要累得多。白慕轩是好人,是正直的人,同样活得也很累。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其他的人真的很难定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生活中的人就是如此难辨难说呀。
像鹿三,在他应该成为好人的时候却成了坏人,是土匪,是全族人的叛徒。在他应该成为坏人的时候却成了好人,旁人的思想得跟着转变过来。在他已经成为好人的时候却又被当作坏人给枪毙了,使他又留下许多冤情,让他死不明白。
人总是由不习惯到习惯,经历从心不顺到心里顺畅的过程。想和老天对着干的人想想也真是十分可笑。写文章的人都喜欢将心中的一腔愤怒倾诉在字里行间,从屈原从史马迁就已经是这样了。人啊,如何才能摆脱世上这苦海呢。连朱先生这样的大儒心中也有那么多不顺。
《白鹿原》读后感4我感到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
第一次看《白鹿原》是在高二时。一开始读是因为听说作者的身世坎坷,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经历是影响他创作的一个很大因素。正是源于此,我开始读这本书。
说到《白鹿原》这部作品,不能不说到里面的朱先生。全书对朱先生的着墨很多,写得最多的是他的博学多才,他那遇事冷静,以及他具有的处事能力和预知能力。可是说,全书对他有的只是夸赞,当然也让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朱先生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对整个原上的人来说,朱先生很是德高望重。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修养上,也表现在他超凡的能力上。
《白鹿原》读后感5作家陈忠实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描绘农村的,而时代从民国到改革开放都有。而恰巧是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频发的岁月,才会有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才会有许多的拍案惊奇,才会有许多的耐人寻味。《白鹿原》被炒作得如火如荼,本是放在20xx年9月11日上映,也不知为何延迟上映,传说是这部电影有争议……最终不知在哪天还是上映了,怀着对小说的震撼兑换了两张票于上周五晚上八点在莱茵时代电影城我和LG看了期待了许久的白鹿原。
同时买了水,薯片,零食一大堆,可见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是做到位了的,没想到也许天气转凉,电影城工作人员没有开空调,殊不知对这部电影期待的人是如此的多,满满的一屋子人,大家呼出的热量足以使每位观影人汗水不停的冒,我和LG也不例外,介于看得很投入,我忍。跟着电影里面的年份不停的期待着,看着,一直在安慰自己电影的高潮部分在后面,这么火的一部电影不可能这么烂的……不知过了过久,工作人员突然将灯打开,:“请大家按次序立场,谢谢观影”。神马和神马哦,就这样完了,我们不才看到1938年吗?刚刚演到日本侵虐中国的那一年。咋个就完了,一看时间,也不早了,足足放映了140多分钟了。已是加长片了。这时已经有人再开骂了,神马烂电影哦,还没结局。我和LG突然想到了之前上映时的争议,刚刚又在日本侵华的.年份之后被全部剪辑了,于是各种猜想都在我们脑海里面浮现……
于是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百度:原来整个片场是220分钟,如此长的电影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创新”了,连香港版的都是175分钟。至于很多人说不尊重原著,删减了很多小说里面的人物,连百灵和朱先生这么重要的角色都删减了。不过我认为,既然是由白鹿原小说改编,可以删掉一些人物倒是没什么,问题是这么长的影片连故事讲的什么都没表达清楚,太令人气愤了,而且导演在开拍的时候剧本只用了16天就完成了,可想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原本当时对剪辑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那部分的猜想是:由于日本在9月11日宣布购岛,本来Government就比较weak了,民愤已很深了,如果在这天上映这部电影也许会激发群众对日本愤怒的增加,为了和谐而推迟。没想到猜错了,顿时醒悟,原来推迟上映纯属炒作。另一方面:书中很多东西没有展现在电影中其实跟Government也有关系,不然也不会有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有敏感性的东西,体制是不允许存在的。在这种体制下能拍出来主线让大家觉得符合原著还是有难度的,加上一个我觉得还是比较烂的导演,最后的结果还是挺让人失望的。
最后,希望中国的电影有实质性的突破!
白鹿村,这个以白、鹿两姓为主的村庄,历经北伐、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面还稍带提了下文革时期。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人的那些本性,那些人性深处的东西,不管过了多久,不管是怎样的时代变化,全都不变。许多人为爱而疯狂,许多人为面子拼了个你死我活,许多人为了钱财走火入魔。报复心、嫉妒心、贪心,这些似乎真的成了全人类的枷锁,却不知道到底如何才能做到解放全人类。
白家有个家规,按照这个家规,白家永远不会太富,但也不至于挨穷。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个富,我原来以为必是大富,得是奢侈的环境才会培养败家子。可现实中,那些中产阶级似乎也没能逃出这句话。看来,不需要奢侈,惰性、任性在任何安逸中都能滋生出来。穷人家要是宠坏孩子,其实那也是个败家子,只不过是无家可败而已。看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最具影响的,最有成效的。此时想起部分欧洲贵族,对于爵位的继承人选,最重要的是对于门风的承接,是否是个优秀人才,即便是没有血统的养子女,也可继承。
现在想想,人这一辈子,特别是平民百姓,忙忙碌碌一生是为了什么呢?大多父母,但凡有条件的,不仅想将子女安排好,甚至连孙字辈的也想安排好,穷尽一生为家族做贡献。美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自己;中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下一代,不管哪种,都是社会总体平衡。如此看来,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加强责任教育。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感恩。
《白鹿原》中不得不提的是白家族长的姐夫,朱先生。此人精通文史,儒学高深,是当地的名人,对于历史能有所总结的人总是更具成熟的思考,长远的目光,闪现理性的光辉。“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要是能够实现,对老百姓都是好事。”一语直击要害,说出这样的话是达到认识上的高峰,他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主义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最本质的基础。当人们高喊口号的同时,不要忘了做些基础的,实际的事。对于百姓来说,哪里能过好日子,哪里才是好地方。
这部电影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怎么去做男人的电影。要我们时刻牢记一个好男人的标准、责任感首当其冲,责任是一个男人维系一个家庭或者一段爱情的根基!、坚韧不拔不能轻言放弃,有始有终。冷静,这个和思维有关,遇事不慌,女友还没慌,你就开始慌了,你怎么保护她?孝顺,百敬孝为先,一个连孝心都没有的男人,狗都不如!诚信,说好几点就几点,说好不去就不去,说好不……就不……一个无法让你信任的男人,你怎么爱她?仁义,黑心的男人不可取!这就是真正的男人!电影中的白嘉轩就是在诠释这些的好男人,其他人物是衬托他是一个好男人的反差对比。
最后对这部影片感觉最大的两个情节就是那段地道的秦腔《将令》以及那片有着一块牌坊起伏连绵金黄一片一眼望不边的麦田。
时代是车轮,有的人被碾得粉碎,有的人却登上了舞台,更有人爬到了顶峰。人要做命运的强者。即便一个人被疾病与贫穷缠身,仍应不失希望。书中有很多人沉沉浮浮,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命运,学会生活,使生命放出光彩。
《白鹿原》读后感6最近,外婆迷上了《白鹿原》这部电视连续剧,这大概是继《三国》后外婆看过最着迷的一部电视剧了。外婆向来都不喜欢看电视剧,可是对于这部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外婆看剧时常说,这本小说她以前上班时读过,那时书对于生活还算是奢侈品,于是单位里的人就凑钱买书,轮流阅读。正巧我的暑期作业里有一项是阅读一本课外读物,于是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陈忠实先生写的《白鹿原》仔细阅读,在阅读中,也收获了不少知识与见解。
原,是陕西人对黄土高地的称呼,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先生的故乡,背后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何称为白鹿原?这我在资料中找到,原来有史书记载,以前有白鹿游于这里,故被后人称为“白鹿原”。白鹿原位于“灞水之畔”,春秋时秦穆公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灞水,就连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也是在这片土地中发生的故事。这部大约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是一部史诗级著作,这样优秀的作品在创作完后获奖无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他背后的付出。
据说,陈忠实先生在写这部作品时,生活非常拮据,加上屋顶时常漏雨,他就在亲戚家借用一小块地方写作,一张小桌,一张小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发源地。先生的不畏艰辛之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不仅是作者先生的创作精神,这部优秀的作品中人物的经验与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白赵氏在炕前对她的两个儿子说:“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是啊,世间的事情总是需要自己慢慢参悟,只有放下顾虑,大胆前行,才会有好的结果出现。白赵氏作为一个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母亲,她明白如何在坎坷的面前找到力量的平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健步如飞。除了白赵氏,还有一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书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对儿子说,如果遇到了坎坷和泥泞不要害怕,要忍着,要受着,它可以让你学会如何行走和成长。是的,人活一生总要经历些好的、不好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才有可能得到幸福。
年老一辈的人经历了很多艰难,年轻一辈的人才能更好的成长,看的更远。陈忠实先生经历了多少苦难才能在“灞水河畔”用犀利的笔锋为我们绘声绘色的展现出陕北地区的乡土文明,我们要珍惜并且发扬这种创作精神,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本好书。在白鹿原中有个人物叫朱先生,他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他说:“好饭耐不住三顿吃,好衣耐不住半月穿,好书经得起一辈子诵读。”《白鹿原》这本好书,值得我用一生诵读。
《白鹿原》读后感7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而在读完《白鹿原》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
起篇的情节是神奇甚至有些荒诞的,配角冷先生借独特诡异的治病方法、男一号白嘉轩借连娶七房女人的壮举、关键人物朱先生借游学南方的奇趣经历、故事主场景白鹿原借有关白鹿的神妙传说闪亮登场,抓人,一下子将我拉进小说。
接着,作者着力描绘的便是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逐渐明晰,看这一段,我感觉是在观赏一幅渐渐展开的塬上风情画卷,但,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简单,在一个个故事的推进中,他已经将小说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观进行了自然的划分,同样出生在那片黄土塬上的人们,开始渐行渐远。
清廷倒台、军阀混战、民国建立、国共合作、合作破裂、两党相争、抗日卫国、解放、文革,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将小说情节逐级推向高潮,故事的重点似乎也从老一代逐渐转移到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们或国或共、或由共变国、或由国变共、甚至由土匪变国又变共,起伏跌宕,好不热闹,其间有情爱、有亲情、有义气、有传奇、有历险、有机缘、有命运,有的东西太多,太重,重的让我渐渐觉得托不动这32K的印本。
到了最后,这些走出黄土塬的人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发达、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轩老了独眼了、鹿子霖疯了死掉了,大剧落幕,戛然。
《白鹿原》读后感8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于《白鹿原》读后感
2.《白鹿原》的读后感
3.白鹿原的命运作文
4.白鹿原的700字读后感
5.《白鹿原》读后感范文600字
6.《白鹿原》读后感范文1500字
7.白鹿原读后感八百字
8.白鹿原读后感3篇
9.经典名著白鹿原读后感
第二篇: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第三篇:白鹿原读后感
读《白鹿原》有感
陈忠实的《白鹿原》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人物多,也不是题材好,而是它的气势,它的史诗性,它的艺术魅力。一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从清朝末年讲到解放以后,这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代史,清朝末年的革命运动、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宁汉合流后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内战时期国共之间的殊死搏斗„„在本书中都有生动的艺术再现,而且大多又是把视角投向农村。辛亥革命以后,皇帝没了,白鹿原的人们发愁了:没有了天下共主,没有了主心骨,这以后的日子该咋过啊?来了一帮子乱军,为他们制定秩序,维持秩序,他们反而很安心,即使交了不少赋税。压迫到他们难以承受时候,他们才被-迫起来反抗,声势浩大,最后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以鹿兆鹏为首的中共地下党同以田福贤为首的国民党势力在小小的白鹿原进行了持久而又艰苦的斗争,一方兴一方衰,兴了就打击报复,败了拼死抗争或逃之夭夭。黑娃闹农协杀的那些人并非都是罪大恶极,田福贤重新执政后,惩治的那些人中间有的也并不是什么地下党,只不过是平常言语稍微积极些而已。斗争的双方一会儿把酒言欢,一会儿反目成仇,把个小村子折腾得死去活来,无法安生。西安“反正”后,失势的清朝官吏不甘心失败,从甘肃、宁夏搬救兵来夺西安,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历史的风云,时代的激流,在这部小说里均有所呈现,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独特,一开篇便牢牢地抓住了人的精神。围绕着主人公白嘉轩,展开了一幅近代传统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故事,纯朴的人生观所展现出的关中风情画卷。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白嘉轩的父母、他的长工、品德不端的大财主鹿子霖、医术高超重义守信的乡医冷先生,以及他们的子女。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家庭斗争、政治斗争,清末统治者及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对农民的统治,以及国民党、共-产-党内战时期农民的艰难生活等等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心神宁静的纯朴的民风、稳定的生活也是葬送在了那些革命的斗争中。
白嘉轩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热爱劳动,他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时,他浑身的骨节都在咯咯作响。他雇的长工鹿三,似乎是无产阶级所认为的那种剥削压迫关系,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白嘉轩的家风非常严谨。他父亲也是一个正统的农民,对白嘉轩管教非常严格。白嘉轩在家境日渐败落的情况下,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艰辛劳动,一步步地将家境扭转过来。白喜轩对后代的管教也同样是非常严厉。然而,人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免不了要被本性中恶的一面所屈服。他的大儿子白孝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子承父位,原打算要接过父亲的族长位置。这时,邪-恶的代表鹿子霖便利用美色勾引孝义,以败坏白家的名声。孝义被一个色相十足不守贞节的坏女人田小娥所迷惑。白嘉轩为了严正家风,亲自主持家法,在全族人面前对孝义进行惩罚。从此,孝义堕落了下来。鹿子霖乘机把白孝义的家产给侵吞。最后孝义被-逼沿街乞讨,险些饿死街头。似乎是邪-恶占了上风.然而在紧急
关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孝义本性中的善的一面又电光火石般出现。他戒掉了大烟,从头干起,最后竟成了一县之长。
白嘉轩也有失败之处。他的小女儿白灵从小就比较娇惯,最后被共-产-党所吸引,为共-产-党闹革命。拿砖头将正在作报告的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子砸扁。可以说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当她既将从西安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时,却被共-产-党怀疑为特务,被活埋。多么可悲的下常这虽对白嘉轩打击很大,但最后他却成了革命烈士的家属。在随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还是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各具性格,又各具命运。一个个活灵活现地立于纸上。令人深思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旧时的大知识分子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另一个是不守贞洁的女人田小娥。朱先生是孔孟思想的代表。每日吟诵圣贤书便是他的最大乐趣。他与正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在故事中是一个大智大悟者,甚至具有了通神的本领,可以未卜先知。他的一些预见屡屡应验。最主要的是他对时局的预测。在白嘉轩的长工鹿三死后,他不让雇佣了一辈子长工的白嘉轩再雇长工,结果在共-产-党夺取天下后,他因为解放前三年没有雇工而没有被评为地主。朱先生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动。他是一个极受人尊重的文人。无论是军阀土匪、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尊重万分。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他的命运不就是现代版的孔子和孟子吗?这也算是新派小说中
不多见的对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点批判!
田小娥出身秀才之家,却嫁给了一个老举人做小妾。年轻漂亮的她耐不住寂寞,便与长工黑娃勾搭成奸。这是当时社会所绝不能容忍的事情。她被老举人休回了家。黑娃寻到她带她回到白鹿原。而祖宗的祠堂又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便在村外东头买个窑洞祝人们都把这个田小娥,这个不贞的女人当成灾星。黑娃被传统社会所拒绝、排斥。而田小娥的美色是令男人神魂颠倒的。在宗法制度的压迫下,黑娃没有抛弃小娥,与小娥厮守在一起。反倒是与社会为敌而投奔了共-产-党。后来被打散,又占山为王当起土匪。黑娃出走后,小娥住的窖洞便像臭鸡蛋吸引苍蝇蚊子一样,成了一些男人所追逐的处所。老色棍鹿子霖不时地来苟且,无懒时常来到窗下骚扰,白孝义又中了美色圈套不时地来偷-情。最后,黑娃的父亲鹿三见田小娥害人不浅,便用矛枪刺入小娥后心,将小娥杀死。小娥的命运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牺牲品。因为她触犯了封建宗法制度,便被社会抛入最低层。但是人是有感情的有需要的,人人都有权追求幸福。她如果能与黑娃过上正常的日子,也不会造成那么多危害后果。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田小娥太弱小了。她死的太屈!太屈!后来作品中写到了一些诡异的迷信故事:她的鬼魂附体到她公公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
《白鹿原》张扬了旧时代的纯正民风,农民生活与旧制度的和谐有序。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让人读了感受尤多。
第四篇:《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寒假期间拜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感触颇深。这部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学著作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的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而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结合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经历以及老一辈人的口述相传确也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农民性格、世故恩怨有了浅薄了解,因此在读文章时这种乡土之感令我倍感亲切,因而感触颇深,但是这些感触都不能使我觉得长久难忘,相反,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人物却是文中的一位配角级的悲剧女人田晓娥。为什么会是田晓娥呢?我想可能是源于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对我的影响或者说是我内心里对于旧社会男女关系不平等的愤慨以及对田晓娥这样的悲剧女性的深深同情。可能有人会说那文中冷先生的大女儿不是更悲剧吗?是的,冷先生的大女儿的人生遭遇确实不比田晓娥好多少。但是她却是一个被封建伦理道德活活逼疯的女人,从始至终她都没有做出反抗。尽管她在公公鹿子霖喝酒时做出了一点超越常规的举动,但遭鹿子霖呵斥后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终于,在久久的压抑中她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甚至在她想摆脱这种扼杀人性的伦理的举动中也包
含了她只是想妥协而不是奋力挣脱的思想。因此,在同情之后这个人物似乎再也不能使人有一点点的感触。而田晓娥这个在白鹿村被人所看不起的女人却是一个十足的反抗派。她从一开始就已经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郭举人的玩物和泄欲工具。她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丑恶的“泡枣”逼迫,直到遇见鹿黑娃,她大胆的要求黑娃带她逃离这种非人的境遇。她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大胆的挣脱方式,实在是那样的社会里所少有的。而冷先生的大女儿却恰恰是因为不敢反抗而被迫发疯直到悲惨死去。因此田晓娥的反抗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一直都是束缚人性的强力武器。即使是在清王朝被推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依然难以摆脱这些封建教条。而文中田晓娥似乎是作者着力去塑造的一个追求人性自由的女子。她摆脱了郭举人的魔爪并不意味着她就能摆脱整个社会的条条框框。首先摆在她面前的就是家庭的不容。田晓娥的父亲是一位前清秀才,因为女儿被休回家而气的大病。于是,当黑娃提出愿意娶田秀才的女儿时,他便毫不犹豫而且像是除去心头大患般答应了黑娃。紧接着回白鹿村又遭遇阻碍。鹿三不肯认下这个行为不检诱使自己儿子做下错事的坏女人做儿媳,族长白嘉轩又不肯让她进入祠堂祭祖。于是,此时的田晓娥彻底成为了一个有“家”不能回的人。而且实际上
不论是郭举人的家、她父亲的家以及新丈夫鹿黑娃的家实际上都不是她的家。幸而黑娃也是一个同样不肯妥协的人,于是在村外的一口破窑里田晓娥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家。我觉得和黑娃度过的这段艰苦却平静的日子算是她人生里唯一的一段幸福安宁了吧!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很快,黑娃因参加农会失败而潜逃。田晓娥瞬间便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依靠。尽管开始时黑娃还会捎钱回来,但是后来他便失去了全部的生活来源。尽管文中没有交代她那段艰苦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但是我们可以推测的出,在那样的社会里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而且是绝对漂亮的女人该怎么样维持她的生活。于是一个带着伪善面具的有头有脸的男人介入了她的生活,这个男人便是鹿子霖。她又开始成为了别人的玩物,为了生存,她只能妥协。。
然而当鹿子霖为了报复白孝文,利用田晓娥做诱饵而使白孝文遭遇灾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善良却使这个女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报复了那个虚伪的鹿乡约。她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得靠着这个男人生活,却还是义无反顾的撕下了鹿子霖脸上的面具。因此我觉得这个女人是善良的,她并不是什么荡妇,相反她是一个敢于与任何势力抗争的女子,尽管这种抗争是那样的软弱无力、无济于事。。
白孝文是最后一个走入她生命的男人,也是最后一个
肯在尸体与烂肉中为她悲鸣的男人。而下一个男人却是来了结她生命的男人——公公鹿三。这个杀死她的男人在她死后却因为她临死前的最后一声大(“大”就是爸的意思),而恍惚了好久。。我猜测田晓娥在生命中叫的最后一声“大”,似乎是她终于名正言顺的一种证明,似乎更是她善良淳朴本性的一种真实揭示。
这个女人就这样走完了她悲剧性的人生。读到这一段时,我仿佛看到了小娥临死前那幽怨的不甘心般的眼神,我觉得悲哀,更觉得难过。我不敢说这个女人有多么可敬,但我确实为她的反抗精神所深深折服。我以为这个女人或者说这样一种精神已经随着最后的“封建打压”而消失殆尽时。一段鹿三被小娥鬼魂附身的文字却令我欣喜不已。作者在这段文字里借鹿三之口,小娥之心,控诉了白嘉轩所代表的伦理道德之罪。然而最终这些控诉被“镇妖塔”所代表的伦理规范化为了人们渐渐淡去的记忆。。
田晓娥的悲剧人生是从一开始就已注定的,因为顽固的封建堡垒并不是她凭一己之力就能打破的。尽管鹿子霖、黑娃等的人生都以悲剧结尾。然而除了田晓娥之外,没有一个人的境遇值得我在同情之余而心生感动。所以,无论如何,愿她死后安好!
10级汉本1班
《白鹿原》读后感张飞翔
张飞翔
10级汉本1班
第五篇:白鹿原读后感(推荐)
《白鹿原》读后感
内容综述:
《白鹿原》是由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所著,并且凭借它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的荣誉——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白鹿原》一书中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白鹿原为背景,以主人公白嘉轩的诡异命运为开篇,记录下了白鹿两家人的复杂纷争,白鹿原上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等,以及他们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下,他们的思想的转变和个人的成长。从而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晚清至新中国的建立这个大约半个世纪的曲折岁月,此间经过了清廷倒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的事件,可谓包罗万象。好词好句:
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⑵ 女人不过是糊窗户的纸,破烂了揭掉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家产花光了值得,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
⑶ 人说“瞻前顾后”,前后总是不能兼顾,就只能是先瞻前后顾后;生死不能同时顾全,那就先顾生而后顾死。
⑷ 五间大殿,四根明柱,涂成红色,从上到下,油光锃亮。整个殿堂里摆着一排排书架,架上搁满一摞摞书,进入后就嗅到一股清幽的书纸的气息。西边隔开形成套间,挂着厚厚的白色徒步门帘,靠窗置一张宽大的书案,一只精雕细刻的玉石笔筒,一只玉石笔架和一双玉石镇纸,都是姐夫的心爱之物。
⑸ 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
⑹ 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出一种喧闹之后的沉静。灌渠渠沿和井台上堆积着刚刚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麦子播种几近尾声,刚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漉漉的泥土,早种的田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结束,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霾和沉闷已全部廓清,大地简洁而深远。清晨的冷气使人精神抖擞。⑺他看见洞孔里嵌着儿子的小脸蛋,叫出了一声“爸爸”。黑娃突然转过身,他不忍心看见那张酷似自己的眉眼,便像一棵被锯断的树干一样栽倒下去。读后感: 《白鹿原》这是一部带有沧桑感的小说。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感觉《白鹿原》这部小说就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因为它包罗了中国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这里记载了白鹿原的习俗,思想,礼仪等,记录了白、鹿两大家族的爱恨情仇。它写下了中华民族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
《白鹿原》小说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品味,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白灵了,可以想象她便是一个像精灵一样的美丽活泼的女子。从她的身上我看见的是她的聪明伶俐,她的敢爱敢恨和她的倔强。在那个时代的旧中国,她能做一个突破常规的先进女子是多么令人敬佩。还记得她的祖母说过:“女人不过是糊窗户的纸,破烂了揭掉再糊一层新的。”那时的女人地位很低,她们只是男人生儿育女和劳作的工具,男人只要有一大把的钱,就能娶一个又一个女人。
而白灵却是一个具有反叛意识的新女性。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仿佛给这个浑浊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去城里面读书,可以看出她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渴望,于是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她成为了新文化的代表。她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着叛逆的血液。
她不满意父亲给她定的那门亲事,当她被锁在家里被迫成亲时,她毫不犹豫毫不妥协地跑了出来,跑出了白鹿原。她为了自己的奋斗梦想,为了她的革命工作,放弃了与自己不是同一个政治战线上的男友鹿兆海在一起,而是选择了与她同是共产党的鹿兆鹏,白灵与他一起在腥风血雨中并肩作战,一次一次地完成了党布置的任务。白灵,一个热爱祖国的热血女子,教会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有规则,既然自己坚持的准则就不要轻易放弃,轻易更改。即使放弃自己的个人私欲,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信仰。我觉得白灵就是那个传说的白鹿,给人带来启示与吉祥。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其他富有特色的人物,一代族长白嘉轩,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儒生形象,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遵守伦理道德,作为子女,他的心在守孝和娶妻之间徘徊,但最终还是遵从了父亲的遗言,让父亲安心的离去。他作为一族的族长有着高尚的人格意志,他公正公平,不畏强权,可以算得上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黑娃具有着叛逆的性格,不听父亲的劝说,一个人出去闯荡,后来又当上土匪,但是后来他却洗心革面,改掉了不少不良的习惯,娶了个好妻子,最终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为革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还有一个便是朱先生,他才学渊博,懂得去冷静的分析事理,准确作出判断。他不愿在官场上与人同流合污,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他被大家尊称为神。的确,他的人生有着道不出的神秘,好似他有一种预知未来的能力。
《白鹿原》中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人物,比如说鹿
三、仙草、田小娥、鹿兆海、鹿兆鹏……这些人物都在**的近代中国社会上生活着,为着自己的价值观存活着,或许是因为生活在一个**的年代,他们都拥有了不同的悲惨结局,令人伤感。
我不知道我对人物的理解是否正确,但是我很喜欢《白鹿原》的韵味,读着它,我感受着那半个世纪的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