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训心得体会(5篇材料)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78-244820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3-29 17:05: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两天培训的学习,我想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我个人,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度,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离不开对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要求。

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有了一定的只是理论和工作经验,但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专家深入的讲解,在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突破口,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了切入点,感觉收获很大。通过学习,更加清晰的看到了绿色建筑转变的意义。在加快建筑节能新技术中我们要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绿色出行行动起来。

第二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2019年9月17、18两天时间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宣贯培训班的学习,深深体会到了绿色建筑是一门跨科学、跨行业、综合性和营运性很强的技术。

学习了绿色建筑技术,了解和认识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将来大力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实践当中,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贡献力量,要充实专业知识,学习绿色建筑理念,顺势更新自我。

第三篇: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05]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城市建设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 韩继红 曾捷 杨建荣 方天 培汪维 王静霞 秦佑国 毛志兵 马眷荣 陈立 叶青 徐文龙 林海燕 郎四维 程志军 安宇 张蓓红 范宏武 王玮华 林波荣 赵平于震平郭兴芳 涂英时 刘景立

目 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3.1基本要求……………………………………………………3 3.2评价与等级划分……………………………………………3 4住宅建筑………………………………………………………5 4.1节地与室外环境……………………………………………5 4.2节能与能源利用……………………………………………6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 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8 4.5室内环境质量………………………………………………9 4.6运营管理……………………………………………………11 5公共建筑………………………………………………………12 5.1节地与室外环境……………………………………………12 5.2节能与能源利用……………………………………………13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4 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5 5.5室内环境质量………………………………………………16 5.6运营管理……………………………………………………17

1总 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评价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

1.0.5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dex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3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5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6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1.2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提交相应分析报告。

3.1.4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

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3.2.2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住宅建筑或第5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3.2.2-

1、表3.2.2-2确定。

等级

★ ★★ ★★★

等 级

★ ★★ ★★★

表3.2.2-1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一般项数(共40项)

优选项数

节地与 节能与 节水与水 节材与材 室内环 运营

(共9项)

室外环境 能源利用 资源利用 料资源利用 境质量 管理(共8项)(共6项)(共6项)(共7项)(共6项)(共7项)

- 4 2 3 3 2 4 3 4 4 3 5 3 6 4 5 5 4 6 5

表3.2.2-2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一般项数(共43项)

节地与室 节能与能 节水与水 节材与材 室内环 运营 优选项数 外环境 源利用 资源利用 料资源利用 境质量 管理(共14项)(共6项)(共10项)(共6项)(共8项)(共6项)(共7项)

3 5 3 4 6 4 6 4 5 6 5 8 5 7 5 6 10

当本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3.2.3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时方能评为通过。

4住宅建筑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4.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4.1.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 m2、多层不高于28 m2、中高层不高于24 m2、高层不高于15 m2。

4.1.4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5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4.1.6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lm2。4.1.7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4.1.9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4.1.10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4.1.11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4.1.12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4.1.13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4.1.1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革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 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4.1.15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16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优选项

4.1.17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1.18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4.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4.2.1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4.2.2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

4.2.3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一般项

4.2.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4.2.5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4.2.6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4.2.7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他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

4.2.8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4.2.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优选项

4.2.10采暖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4.2.11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4.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4.3.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4.3.3采用节水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4.3.4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4.3.5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一般项

4.3.6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4.3.7绿化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4.3.8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4.3.9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4.3.10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集畜及利用方案。4.3.1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优选项

4.3.1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4.4.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4.4.2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一般项

4.4.3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4.4.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4.4.5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4.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4.4.7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4.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4.4.9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优选项

4.4.10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4.4.11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4.5室内环境质量 控制项

4.5.1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4.5.2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规定。

4.5.3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间不大于3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ri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

4.5.4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4。5.5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一般项

4.5.6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4.5.7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表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无结露现象。

4.5.8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4.5.9设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4.5.10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4.5.1l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优选项

4.5.12卧室、起居室(厅)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4.6运营管理 控制项

4.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4.6.2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4.6.3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4.6.4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一般项

4.6.5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4.6.6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可靠,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要求。

4.6.7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4.6.8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大于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4.6.9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6.10垃圾分类收集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以上。4·6.11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优选项

4·6·12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5公共建筑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5.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5.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5.1.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5.1.4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5.1.5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5.1.6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5.1.7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5.1.8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

5.1·9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5.1·10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5.1.11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问。优选项

5.1.12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5.1.13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5.1.14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5.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5.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5.2.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

5.2.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5.2.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

5.2.5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一般项

5.2.6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5.2.7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5·2.8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规定的4级要求。

5.2.9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5.2.10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5.2.11全空气调节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

5.2.12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第5.3.26、5.3.27条的规定。

5·2·14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5·2·15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优选项 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5·2·17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5.2.18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lo%,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5.2.19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5.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5.3.2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5.3.3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5.3.4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5.3.5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一般项

5.3.6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5.3.7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5.3.8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5.3.9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5.3.10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5.3.11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优选项

5.3.12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5%。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5.4.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5.4.2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一般项

5.4.3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5.4.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5.4.5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5.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5.4.7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5.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5.4.9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5.4.10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优选项

5.4.1l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5.4.12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5.5室内环境质量 控制项

5.5.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5.5.2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5.5.3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设计要求。5.5.4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中的有关规定。

5.5.5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的相关要求。

5·5·6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有关要求。

一般项

5.5.7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5.5.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5.5.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的一级要求。

5.5.10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问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5.5.11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求。

5.5.12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优选项

5.5.13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

5·5·14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5·15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5.6运营管理 控制项

5.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5.6.2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5.6.3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一般项

5.6.4建筑施工兼顾土方平衡和施工道路等设施在运营过程中5·6·5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6.6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5.6.7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 19210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5.6.8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5.6.9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5·6·10办公、商场类建筑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

优选项

5.6.11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这样做的,采用 “可”。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第四篇: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省建设厅印发《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为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规范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日前,建设厅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该细则自2010年1月15日起施行。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引导我省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下简称“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有效期为1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省范围内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指导和管理我省范围内一、二星级评价标识工作,制定管理办法,监督实施,公示、审定、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公布通过的项目。

第五条 成立“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绿标办”),负责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并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监督与管理。“省绿标办”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研设计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第六条 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负责评价标识的申报以及咨询、指导、服务工作,并遴选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若干专家进行评价标识评审工作。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七条 申请单位可随时提交评价标识申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每年5月31日和11月30日后各组织评审颁发一批评价标识。

第八条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请。

第九条 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应当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应当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拖欠工资和工程款。

第十条 申请单位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申报材料,填写评价标识申报书。

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应提供:

(一)《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书》一式4份;

(二)工程立项批件、申报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审查合格文件、全套施工图、相关评价分析报告、与参评项有关的计算和说明等,以及其它与设计评价有关的资料,装订成册一式4份。

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应提供:

(一)《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书》一式4份;

(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书(未进行设计评价标识的需提供设计评价标识阶段的相关申报资料),工程用材料、产品、设备的合格证书、检测报告等材料,以及必须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等资料,装订成册一式4份。

上述要求的设计文件、图纸、技术书、竣工图等,只需提供与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相关的资料。

第十一条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对审核通过的项目签署推荐意见后,统一报送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第十二条

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遴选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若干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下设规划和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建材、电气、建筑物理七个专业组。评审委员会依据国家及我省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审查申报材料,进行质询、讨论和评议,确定获得星级的项目。

第十三条 根据需要,评审委员会可组织核查小组对需要实地核查的申报项目现场核查。核查小组由5~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被核查项目所在地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派人参与核查工作。核查的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听取申报单位对工程质量、系统功能及运行情况的介绍;

(二)实地查验工程质量、系统功能及运行情况。凡核查小组要求查看的工程内容和文件资料,申报单位都必须予以满足,不得以任何理由回避或拒绝;

(三)听取业主及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系统功能及运行情况的评价意见。核查小组向业主及监理单位咨询情况时,申报单位的有关人员应当回避;

(四)核查小组应向评审委员会提交书面核查报告。

第十四条 评审完成后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和公示,公示期为15天。

第十五条 经公示后无异议或有异议但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项目,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经过备案的项目,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制作颁发证书和标志,并公告。经审查异议成立的项目,将不予审定并向申请单位说明情况。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评价标识持有单位应规范使用证书和标志,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评价标识证书和标志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制作颁发,并监督使用。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评价标识进行虚假宣传,不得转让、伪造或冒用评价标识。

第十九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扣其评价标识:

(一)建筑物的个别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不符;

(二)证书或标识(挂牌)的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被暂扣评价标识的建筑物和有关单位,经整改后,由省绿标办核实,符合要求的,发还其评价标识。

第二十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销其评价标识:

(一)建筑物的技术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有多项(三项以上)不符的;

(二)被暂扣评价标识超过一年的;

(三)转让评价标识或违反有关规定、损害标识信誉的;

(四)以不真实的申请材料通过评价获得评价标识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检查的。

被撤销评价标识的建筑物和有关单位,自撤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再次提出评价标识申请。

第二十一条 评价标识持有单位存在本细则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情况之一时,知情单位或个人可向“省绿标办”举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规定的其他类型建筑,可参照本细则开展评价标识工作。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由“省绿标办”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自2010年1月15日起施行。

第五篇: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分析(精选)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3-01-07 作者:赵青扬 来源:万达规划院文旅分院建筑二所

绿色建筑的评估认证,目前最流行的就是美国LEED和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绿三星”。谁才是真正适用中国的呢?

图1:LEED Certification

一、美国绿色建筑认证LEED 1.LEED概述

图2:LEED标识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是绿色建筑评级体系,涵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空气品质等人类发展和环境健康五个关键领域和创新理念。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黄金标准,涉及到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能源经理、设备管理、开发商、产品供应商、体系集成商等关键行业。

宗旨:在设计中有效地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

目的: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

LEED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于2003年开始推行,在美国部分州和一些国家已被列为法定强制标准。

2.LEED认证简介

LEED是国际公认的第三方绿色建筑评级体系,融入绿色建筑或生态社区的设计元素和倡导可持续战略,旨在提高建筑性能,减少施工浪费,并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建筑、环境、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创建,是全球绿色建筑定义之一,是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的基准。LEED绿色建筑体系自1998年发布以来,已发展到美国50个州和30多个国家超过48,628个项目(2012年8月12号截止,不包括LEEDH)。

3.LEED认证授权审核机构

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国际上简称LEEDTM,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美国USGBC作为非赢利第三方机构所有的认证审核业务由全球知名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完成。

4.LEED的作用

LEED针对的是愿意领先于市场、相对较早地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项目群体。LEED认证作为一个权威的第三方评估和认证结果,对于提高这些绿色建筑在当地市场的声誉,以及取得优质的物业估值非常有帮助。尽管那些极端热衷绿色建筑应用创新的先行者并非LEED评估标准的目标群体,但是在LEED当中仍然提供了一个机制来鼓励使用创新的绿色建筑技术。这些创新的技术为LEED未来鼓励采用的措施提供了参考。随着LEED不断地把绿色建筑应用推入主流建筑市场,要取得LEED认证的建筑物的性能水平要求也将相应提升,以满足LEED所针对的市场群体——绿色建筑技术的早期应用者。

LEED评估体系除了宣传绿色建筑各种潜在好处,更重要的是告诉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将更加物有所值,更能获得相对于其他产品更高的投资回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得以提升,从而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这样就构成了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市场转型。

图3:2010年LEED认证奖牌

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总是一个明智而且获利的投资方向,企业可以选择购买绿色建筑,从而表现出企业的关怀和社会责任。绿色建筑也将为企业带来节约营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因病缺勤率等裨益。

5.LEED评估认证的分类

LEED-NC: New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and major renovation projects新商业建设和主要修复项目

LEED-EB: Existing building operations现有建筑营运 LEED-CI: Commercial interiors projects商业室内项目 LEED-CS: Core and shell projects核心筒和外壳 LEED-H: Homes家

LEED-ND: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社区邻里开发 LEED Application

Guides:

Retail

(currently

in

pilot),Multiple Buildings/Campuses, Schools, Healthcare, Laboratories, Lodging零售(现正拟定中)、建筑群/园区、学校、医疗卫生、实验室、住宿

6.LEED评估体系

LEEDTM评估体系由五大方面,若干指标构成其技术框架,主要从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几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白金、金、银和认证级别,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

LEED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打分:

1、可持续的场地规划;

2、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3、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

4、材料和资源问题;

5、室内环境质量。总得分是110分,分四个认证等级:

认证级 4059 ; 金级 60-79 ; 铂金级 80以上。

二、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绿三星” 1.“绿三星”分类

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图4: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图5: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主要针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针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按照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规定,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认证划分为三个等级: 以住宅建筑为例,一般情况,18 项达标可获得一星级标识;27 项达标可获得二星级标识;35 项达标可获得三星级标识。

2.“绿三星”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室内环境质量;

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规划设计阶段

1.选址的审批文件/环评报告

2.土地、地下水及水系/电磁污染/生物多样性/噪声/文物保护 3.住区建筑规划图电子版 4.单体建筑设计图/建筑室外布局 5.自然采光措施与设施 6.室外工程设计 7.交通规划/绿化规划 8.能源规划

9.屋面与下垫面材料的种类、面积 10.单体建筑材料及热工性能 11.能源系统设计

12.水环境规划/暖通空调设计 13.资源再利用

三、美国LEED和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绿三星”比较分析 1.两种体系的区别

图6:绿色建筑可减少能源消耗比例

两国的标准都分了六大类指标,前五类指标内容基本接近,只是第六类不同。LEED为创新与设计,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运营管理,这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表现出标准侧重的不同。

在节能系统运营管理中,LEED是打分法,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侧重于项目达到和满足的数目。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分项比例和权重不同进行排列:

1、节能与能源利用23%;

2、节材材料资源利用19%;

3、运营管理l6%;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与室内环境质量、节地与室外环境。LEED权重排列为:

1、能源与大气25%;

2、室内环境品质22%;

3、可持续发展场地选址20%:

4、材料与资源l9%;

5、水源利用率7%和创新与设计7%。从以上权重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LEED标准的不同之处。显然在中国技术权威、专家和官员的思维里,节约能源比环保和老百姓健康要更重要一些。

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请条件来看,申请评价标识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无拖欠工资和工程款。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资料(HVAC相关)。

1、节能与能源利用:①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含节能计算书、图纸、说明书);②集中采暖与空调系统竣工图和设计说明书;③可再生能源的设计文件及图纸;④节能工程施工验收报告。

2、室内环境质量:①室内空气质量、声光热环境测试报告、新风量测试报告;②外围护结构结点构造图和热工计算书。

3、运营管理:①物业管理公司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管理文件;② 智能化系统验收报告:③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3.1.4条要求: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这里表述了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过程控制,而对其建筑的评价则是其投入使用1年后进行。

美国LEED 申请程序的侧重点很明确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初期就要提出申请,并在全过程中进行跟踪和沟通了解,直到一些必要的测定和运行调试,在这期间是一个连续的跟踪和调整过程。这一点应值得关注,而且LEED推出的2009年新版本,比原有版本标准有了较大地变化,增加并重新科学地分配得分点也同样值得关注(从原有69分值变为110分值)。

在执行和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过程中,4_3.12条、5.3.12条的执行较为困难。两条中都提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问题,对商业、住宅、公建等不同建筑类型提出不低于25%、30%、40%的要求。由于中水一再生水的利用对一个单体建筑来讲是很难完成的,尤其目前中国的技术设备水平相对滞后,加之资金投入的合理性,使这两个条款在设计执行中成为难点。一个建筑作为一个单体进行申报时,很难达到再生水使用率的要求。相反,LEED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宽松。

2.两种标准对中国的适用性

同为国内市场上现行的主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美国舶来品LEED标准与中国建筑三星认证标准,谁才能成为中国绿建的真正标签?

目前在中国大陆,超过99%的高品质绿色建筑都是由美国LEED进行认证的,中国已经成为LEED认证的全球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而中国的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则“因为相关立法的缺位和可操作性缺乏,尚未广泛推行”。近年来LEED在我国房地产市场掀起了一股认证热潮,并对2006年开始实施的本土化标准——绿标的推广形成冲击。而与此同时,许多业内专家却对LEED标准本身及其商业化过强产生了质疑。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注册申请LEED认证的项目已逾300个,实际获得认证的项目共71个。从首个非示范项目招商地产泰格公寓到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的当代MOMA,从万科大梅沙总部到刚竣工的“京城第一高楼”国贸三期,LEED的影响力涵盖了众多知名建筑与知名房企。

尽管备受质疑,LEED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却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自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本土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仍在审慎中前行。原建设部推出了标识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真正意义上填补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空白。依据这套评价体系,达标建筑将分别获得一星、二星、三星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与LEED着眼于美国5%的先锋建筑不同,绿标致力于绿色建筑的普及应用。因此,为了提高可操作性,激发企业积极性,一星标准门槛很低,只要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注重合理性,便可达到。

与LEED最终认证相比,绿标操作性应该更强,但与目前普遍了解的LEED预认证相比,我们的认证难度较大。一方面,在条目评定的基础上,还要由专家组进行合理性分析;另一方面,认证程序包含规划设计与实际运行两个阶段,只有实际运行满一年且各项数据达标,才能正式通过认证。正因如此,绿标的市场优势不如LEED。2008年以来,依托各级主管部门的示范推广,全国仅有60个项目获得了绿标认证(包括57个绿标设计认证和3个最终认证。

绿色建筑的精髓在于“因地制宜”,一个大洋彼岸的非官方标准,能否通用于我国量大面广的建设项目,究竟谁更适合中国的绿色建筑?这是不少企业面临的两难选择:一面是尽管费用昂贵但普遍认为操

作简单、附加值明显的“国际标准”,一面是虽然花费不大但却必须实打实干、还要推后“成果”享受的“本土化标准”,谁才是中国绿建标签?

绿色建筑本质上就是气候适应性建筑。”绿色建筑的精髓就在于“因地制宜”。基于这一考量,不少业内人士认为,LEED基于美国本土气候、地理、土地等条件,相比之下,绿标更适合中国国情。而居住习惯的不同,也可能使“洋标签”变得有些“画蛇添足”。为了保证恒温恒湿,整个庞大建筑终年门窗紧闭,即使是在春秋两季气候宜人的时节。这并不符合中国老百姓开窗通风的居住习惯,更重要的是,与我国其他普通住宅相比,其能耗之大、浪费之巨,可想而知。中国的标准还需要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本土化解决。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训心得体会(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