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一个优秀的学校,来源于它厚重的校园文化,这些优秀的校园文化,又需要一些大师的传承,有优秀的人才才会打造优秀的学校。
走进校园,我们看到了校园是洁净的校园、绿色的校园、阳光的校园、人文的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也很有特点,完全结合学生年龄实际安排布置内容。我们还看到学校有一群实干的教师队伍,所到岗位均有专人负责,每个人都在工作着。
首先,听了景会杰校长的精彩讲座,经典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由此可见,小学阶段诵读诗文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般的人生。
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室等。校园里,墙壁上、走廊里、展板上到处是教育意义很浓的壁画和宣传语;教室里,“读书带来快乐,书香伴我成长”、“书香四溢,花开满地”、“缔造书香乐园,享受书香童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墙壁上展示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和成果,张贴者鼓励每个孩子进步的温馨语言;接着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各种功能室,图书室各种书籍陈列整齐,非常方便孩子们借阅。总之,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向孩子们透露着启示与教育信息,张扬着孩子们的个性,激发着孩子们的灵感,展现着素质教育理念。
节目展示感悟
经典诵读汇报演出节目精彩,有诗文联诵、对联、舞蹈诵读、情景朗诵、诗朗诵、读书论坛等多种形式,这些节目美伦美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与各种活动的完美结合,让人赏心悦目;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
参观归来,一方面让我看清了差距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我加快我校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向先进的兄弟学校取经,我们一定会早日把我校建成一所名校。
第二篇: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5月25日镇上组织的涉及5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的党建观摩活动,我认为所参观的6个村的党建工作各有特色,他们的基层党建工作、村级阵地建设上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的确值得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学习和借鉴,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方面,硬件设施比较大气,基本制度比较规范,村委会各种公示栏、宣传栏制作比较精致、大方,各种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和流程图都比较完善。比如说:金佛寺镇上河清村的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代理制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图、下河清皇城村的“四议两公开与双述双评相结合”工作模式都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内容。
2、软件资料翔实而具体,各种表册资料装订的比较规范,比如丰乐乡二坝村、清水镇清水村的资料封皮采用统一版式精心装订成册,看上去特别整齐特别规范,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好多村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思路比较有特色,比如东洞乡石灰窑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工作思路和各项制度就需要我们学习与思考,金佛寺镇红寺堡村的党员先锋带富工程和联村联户活动的工作模式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3、在党员管理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制度,借鉴其他乡镇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特别是要学习清水镇的敢于
创新的管理模式(制作肃州区清水镇党员管理手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案,全面加强党性教育提升党员素质。总之,为了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今后我们要建立健全党总支建设制度,借鉴他们的经验,更加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深化党建工作内涵,规范党建工作基础,对于存在的不足,我们已经制定了整改方案(巩固提升方案),同时认真制定了上红村五年党建工作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上红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经过与上红村马书记的沟通和商议,我们决定在硬件制度建设上尽最大努力,进一步规范常规的制度宣传牌、板。软件资料进一步进行规范,决定在借鉴其他乡镇好的做法的同时,结合党总支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具有上红村党建工作特色的封皮和版式,然后联系专业制作机构进行统一装订成书。结合我村党员总数和老龄党员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完善上红村党员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巩固已经取得的党建工作成果,向先进村学习取经,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且努力加以解决,努力把全村各项工作做好,使得上红村党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一、本人学习收获
通过 变电站的参观学习使我了解到了变电站班组是电力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为保证电力安全生产必须建立稳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加强班组建设。因为一切规程、安全措施靠班组来认真贯彻,一切生产任务、工作目标靠班组去完成。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班组出了纰漏就会给企业总体目标的完成带来影响,所以必须加强班组建设。下面我结合久隆变电站班组建设谈谈个人变电站班组建设的心得: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变电站班组是电力企业的细胞,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加强班组建设,是建设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和基础。要搞好变电站班组建设,需要塌塌实实地做许多细致的工作。只有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机制上创新、才能真正搞活变电站的班组建设工作,才能使变电站的班组建设基础得到巩固和提高,最终保证变电站安全文明生产。
二是把变电站班组建设同标准化作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班组人员对标准化作业的认识水平;标准化作业范本的编制要多征求班组的意见,确保符合现场实际,操作性强;把标准化作业和现场其他安全生产工作,如反事故措施、危险点预测预控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管理程序,突出工作要点和重点;要坚决反对和避免形式主义,应付了事。标准化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人的差错,如果我们在这个环节上采取马虎应付的态度,势必使得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隐患无限放大,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是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做好预防工作。安全是供电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供电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运行班组作为公司安全生产的主力军,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技能和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对提高公司的安全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积极探索变电站技术培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变电站技术培训工作应具有目的性和实效性,针对运行各种岗位特点与人员素质不同安排其岗位学习,以做到有的放矢,鼓励运行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使大家都能达到“一人多岗”的运行值班能力,以适应变电站运行维护的不同需要。
二、本人不足和改进措施
不足:
1、重视现场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素养管理。对上级工作要求能及时理解并传达下去执行,但是在如何形成员工日常工作习惯与素养的层面上还欠缺必要的方法与手段。
2、在开展班组建设中有要求而无氛围。上级需做了很多要求,但是班组员工对于班组创建的目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只停留在了形式上,存在积极性不高,方向不明确,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应付考核等现象,未形成全“人人参与,人人争创”的氛围。
改进措施:要充分发扬班组的民主、采众人之长、纳大家之忧,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减少疏漏,让班员有主人翁的优越感才能使大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求全班员工都要积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三、本班组工作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存在问题:
1、巡检工作量大人员偏少。
2、现在的运行班组建设管理要求高
3、加强二次、一次设备的培训,特别是动手能力这方面运行人员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第四篇: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徐庄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县教育局统一安排部署,我们一行59人在南皮和乐陵参观学习。首先,我们参观了王寺中学办学条件和大课间的活动安排。之后,我们到南皮县实验小学和第二中学进行参观,下午我们到了乐陵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参观学习过程中我本人收益匪浅,通过参观学习教育领军学校的教育管理经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的个人素养。
尽管时间短暂,但整个考察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到深受鼓舞和启发,确实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增长了知识,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善于思考和积累,经验丰富,各有特色,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充实更新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善于经营学校的思想等,都非常值得我借鉴和学习。尽管他们经验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一个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乐于奉献、艰苦创业的好校。其中乐陵实验小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和谐教育是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与自然、与社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的人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
受教育。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各种技能都得到发展。下面我结合我校自身实际,谈谈我的几点体会、感悟和对今后工作的思考。1.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要做一个有思想、有品味的校长,做一个有责任的校长,校长的责 任不是管理学校而是发展学校。2.学校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所参观的这些学校共同之处都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虽然办学理念不 尽相同,然而正是这些不同的理念,造就着特色不同的名校。通过深入参观他们的学校,我都能感觉到他们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他们都有“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3.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几处学校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校长和老师们都有可贵的进取精神,不畏困难,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有思路就有出路;有作为就有地位”的美好愿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坚持不懈不一定成功,但放弃注定要失败。4.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参观每所学校,一走进校园都会被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包围: “会说话”的墙壁,“有灵性”的小草,教室内读书角里琳琅满目的图书,仿佛闻到了弥漫在空气里浓浓的书香;浏览着学校几年来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就会让你深深感觉到,这里是老师和学生们享受
成功喜悦的美好舞台„„这几所学校都有现代化的设施、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每一座学校都是一座设计精美的园林,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真是校校有特色,处处有文化。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今天,学校的办学特色倍受社会的关注,特色就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支撑。如何才能构建“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做深刻的检讨和反思。5.教科研是强校之本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这几所学校的成功经验再次印证了这一点。6教育要走出去,请进来。我们的学校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出去,向名校学习,走联合之路只有学会联合,学校才会发展。
感悟名校的成功之道,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再理教育新思路。我会以这次考察学习为契机,冷静面对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迈向更高的起点为我校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再立新功。
目前,我们学校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学校校舍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亟待提高。但我们会坚持“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的管理工作方针。我深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大徐庄小学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
2013-10-21
第五篇: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7月29日至8月1日,我们一行39人,由郜书记带队,从焦作出发先后参观、学习了河北沽源坝上小麦加代繁育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怀来的董存瑞纪念馆、冉庄的地道战遗址以及西柏坡革命教育基地,同时还领略了坝上的草原风光。
坝上的小麦加代繁育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增加小麦一年的繁育代数,加快育种步伐,为更快、更多的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保障。参观过坝上小麦加代繁育基地后,如何加速林木特别是用材林树种优良新品种选育的问题就引起了我的深思。7月30日下午,我们一行参观了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董存瑞纪念馆,了解董存瑞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省怀来县的贫苦农民家庭,16岁参加八路军,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也参加了解放隆化的战斗。战斗打的异常的激烈也异常的残酷,在遭遇敌人暗堡火力封锁的危难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用手托起炸药包,与暗堡同归于尽,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仅19岁的生命。他的生命定格在19岁,定格在每一级19公分的台阶上,定格在每一位瞻仰他的中华儿女的心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舍身为国的壮歌,将在一代一代中国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冉庄的地道是勤劳智慧的冀中人民从1938年开挖的,抗日战争时期构建成了近16公里长、巧夺天工的“地下长城”。依仗着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城”冀中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得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地道战开创了世界战争史上一大奇观。
8月1日,我们来到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这里群山环抱,依山傍水,美丽而宁静。然而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进军令。而今,它已成为西柏坡精神的精髓。西柏坡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站,见证了人民解放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同时开启了伟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的一页。毛主席带领党中央于1949年3月离开西柏坡进驻北京,而后建立新中国。是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柏坡是新中国成立前党中央驻扎的最后一站,更重要的因为西柏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特别是西柏坡精神为新中国稳建而昂扬的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两个务必”,永远是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回程途中,我一直在深思,和平年代的我们如何向英雄学习,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嘱托。我们不仅要靠感观来激发热情,更应该用心灵感受这永不衰竭的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培养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而我们-----作战在农林一线上的党员战士,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农林事业孜孜不倦、奉献终生。
林业研究所:苏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