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学习治国理政第三卷体会——把握精髓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带动益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定稿)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81-477161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5-20 12:52: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治国理政第三卷体会——把握精髓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带动益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最集中、最全面展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是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光辉著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为湖南发展锚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是我们谋划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坚决扛牢学好用好第三卷的政治责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学懂、弄通、做实,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光辉”转化为推动益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学思践悟其中一以贯之、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全力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学习第三卷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就是要从中汲取信仰力量、行动伟力,旗帜鲜明地以“跟进学”强化“跟进走”,想清楚、理解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

学思践悟其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胸怀境界,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卷中“人民”二字强调最多、分量最重。我们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群众作为根本使命、最大政绩。坚决克服疫情灾情影响,抓实贫困人口清零、“六覆盖”、产业就业消费扶贫等重点,攻下决胜脱贫攻坚硬任务。持续深化“夏季攻势”,抓好中央、省交办督办问题整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硬约束。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心用情解决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足民生保障硬功夫。

学思践悟其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自觉向核心看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身许党许国的崇高境界,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心无旁骛办好自己的事情。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抓实抓细“六稳”“六保”,聚焦“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在谋划“十四五”中增创发展优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以“三大活动”“产业项目建设年”深入实施为抓手,锲而不舍抓项目、强实体、优环境,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着力提升十大产业链竞争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定开放崛起信心决心,坚持“外学华为、内学长沙”,以更加开放姿态对接“三类500强”、“一带一路”、北上广、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学思践悟其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竭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保持底线思维。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牢牢守住疫情防控、意识形态、政府债务、社会稳定等风险底线,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学思践悟其中刀刃向内、猛药去疴的坚韧执着,着力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管党治党坚强定力,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政治责任。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始终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坚持“严”的主基调毫不动摇,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篇: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为题,节选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7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规定了其科学内涵,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建设领域的新发展。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需要,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正确的组织路线对党的建设至关重要

正确的组织路线对党的建设至关重要,这是党的近百年历史所证明了的一条真理。党提出组织路线并确定其科学内涵,经历了长期探索。

1921年7月,我们党一成立,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就规定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1922年7月,我们党召开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党章中,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此后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们党都对这一原则加以重申和强调。1928年6月18日,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概念。但“组织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六大通过的党章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和规定。1929年12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明确要求,“努力去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这项要求实际上是党对红军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而有针对性采取的改进措施。1938年9月29日,我们党召开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干部标准和干部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着眼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强调各行各业干部要又红又专,仍然要求选拔和使用干部既要重德也要重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并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确定,成为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尺和依据。

党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就蓬勃发展,党的事业就顺利推进;

什么时候组织路线发生偏差,党的组织就会遭到破坏,党的事业就会出现挫折。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亮剑、谋篇布局,对党的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举措,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久久为功、标本兼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完善选人用人标准和工作机制、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制度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重要举措。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得到遏制,吏治腐败得到惩戒治理,党心、军心、民心得以振奋和凝聚,党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就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具有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指导思想和灵魂,对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起着方向引领作用。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工作重点目标,要建立起完整和强有力的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两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和对象,就是要建立起两支宏大的队伍,一支是干部队伍,一支是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队伍。对建设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是忠诚干净担当,对建设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队伍的基本要求是爱国奉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这个原则和标准是对我们党建党以来,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路线的高度概括和高度凝练。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最终目的和基本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而选人用人,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选人用人,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我们党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完整准确地表述和阐释它的科学内涵,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发展,是对党的组织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概括。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明确了党的组织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原则、对象标准、目的要求,为我们加强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党的组织路线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明确要求。他特别强调:“我们要正确理解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准确把握好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要抓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政治路线决定正确的组织路线,正确的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正确的政治路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宝贵的经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证。现在,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随后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我们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优秀人才组织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凝聚起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要抓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是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在学习贯彻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

要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我们党建立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和政治力量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我们党的力量来自于组织。现在,我们党有着468万多个基层党组织,这是我们的强大组织优势。我们要抓好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建设。让中央组织和领导干部,为全党立标杆、作表率。让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走好“第一方阵”。让地方组织和领导干部,坚定自觉,上下贯通,当好中间“传动带”。让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狠抓落实,服务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党的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要建立起一支宏大的符合时代要求、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体系,集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要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我们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在内的完整组织制度体系,完善各级党组织抓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的制度并严格抓好落实,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能确保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篇: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心得体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也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深入领会精髓要义,对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形势下,对我们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压力测试”,展现出巨大韧性,疫情冲击没有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应对挑战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观大势、谋全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坚定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信心,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文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压器。

改革开放42年来,我国经济的车轮迅速驶入“快车道”,经济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跑出了历史以来的“新高度”,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我们必须转变新发展理念,不再追求又快又多,而要追求又快又好,向产品要质量要品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体现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然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坚持不懈地搞创新,把科研所设在生产基地,更好地研发出新产品。要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服务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产品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生态、有机,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独特的品牌,让“量身定做”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需要,让中国产品成为不可替代的生活首选。我们在追求发展要有高度的同时,也要让发展有深度有温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不能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开办企业,要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特别在重视量的发展时,要重视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一切生产为他所用。依托“一带一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发展呈现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不平衡现象。国家在推进京津冀发展、珠三角发展、长三角发展的同时,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网络建设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干多支多圈的发展模式。要站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两个大局的高度,尽可能地多培养几个重要增长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用,让区域发展更加完善、更加均衡。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要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当前针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我们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做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出口的主要通道,海洋经济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引擎,建设海洋强国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时代所趋、民心所向。

打造世界一流海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海港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是外贸进出口物品的集散地,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离不开一流海港的建设,要坚持以一流的视野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一流的标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一流的服务赢得更多商业机遇,打造一批配套设施齐全、货物吞吐量大、管理水平先进的世界一流海港,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拥有世界第四长的海岸线,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要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等,要利用好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扩宽产业发展渠道,实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以海洋科技为支撑,发掘新兴海洋产业,同时要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使海洋产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各海洋产业均衡发展,更有力地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维护海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留下一片碧海蓝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经济开发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要继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坚持污染防治的决心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要压实压细环境执法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依法惩处违法排放、超标开采和过度捕捞等污染海洋环境和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早日把我国从“海洋大国”建设成“海洋强国”。

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明确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创新馆考察调研,了解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靠自己”的质朴情感和科创硕果再次得到升华印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实现“两翼”齐飞,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出心裁、自始至终”的精神密码和不二法门,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在创新发展中育新机、开新局。

自主创新打好“组合拳”,将短板变成“潜力板”。企业基础研究不足、重大原创成果缺乏、关键技术依赖、底层工艺能力不够、软硬件成果自主转化不到位等依然是我国科创局面的短板。我们必须要将自主创新的“一招鲜”“几招鲜”研究出来、运用到位,才能在创新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航发展。要以科技短板、创新瓶颈为导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决策、人才发展、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等体制机制,从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统筹指导安排,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能够完全适应国内外需求。要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受制于外”的局面,坚定信心、增强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及时拆除产业化“篱笆墙”,从政策、主体、职责、基础、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压实“基本面”,释放挖掘、参与、实施、主导潜力,全面发力、点位突破,真正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

自力更生牵住“牛鼻子”,将创业变成“创众业”。科技是发展的“牛鼻子”,是国之“利器”,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在“双创”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把握发展潮流,紧跟“稳就业”需求步伐,用实际行动证明“因为众业才最不容易倒”,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守业路。要充分掌握“创众业”赖之以“强、赢、好”的创新规律,主动融入到脱贫攻坚、生态旅游、文明创建等基础性民生工程中,自觉投身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中,用好用活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智慧“大脑”。要着眼于“创新、孵化、集群、共享”于一体的空间平台搭建,融合创新网络,畅通“各展其才、尽展其能”评价、奖励、引用保障渠道,释放“创众业、众创业”改革红利,让创新成果的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开创新局面、占领新高地。

自出心裁激活“动力源”,将破题变成“破难题”。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进行创新动力变革,是获取科创稳步发展不竭动力的“源头”。要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下功夫,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危机结合、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勇开“顶风船”,善于在供给创造和全面需求中寻求动态平衡。要破解阻碍创新突破、产品原创、产业化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在实施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用力,探索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高速度、高质量转化的应用模式,催发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要致力于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利用合作与竞争在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的新优势,让科技和制度“双驱”联动、提升质效。

自始至终迎战“新高地”,将联赛变成“接力赛”。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要系统化、常态化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资源精准配置、要素高效流动、环境持续开放的显著优势,共建共治共享“人人参与、人人主导”的科创新局面,提振士气、同频共振。要指引中国“智”造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逐步提升高精尖领域、交叉领域、“断点”“盲点”领域的攻坚能力和斗争才干,及时对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新高地”的大需求、大环境。要在首创精神、原创动力的激励下,教育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携手创新、接力奋斗,站稳国际科创前沿,领航创新发展方向,将“细流”引入“河流”、将“众流”汇成“江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大国利器”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立足于己、为己所用,才能不断让中国“智”造丰硕成果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文中提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细数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紧迫任务。就我而言,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基础。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亦是收官之年。2016年开始,我们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从精准识别到精准脱贫,从危房改造到结对帮扶,从政策宣传到典型推广,我们始终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终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从实践看,越到最后越要巩固脱贫成果,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补齐短板,防止在薄弱环节出问题成了巩固脱贫成效的重点。对此,我们要全面梳理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易发生返贫致贫的风险点,加强防止返贫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教育是长远之计,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才是从根本上减轻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手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我们可以从现有的产业中做实做细,不断提升产业的含金量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思路,实现产业兴旺、稳步创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我们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切实维护好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幸福家园。近几年,从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农家书屋”、修建“文化场所”等,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良好文明风尚正是有效治理与乡风文明的体现,不断增强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让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发展成为新风尚。

透过现象看本质,近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性,并在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和部署。我们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在助推新时代“三农”工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工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懈奋斗。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一文提到,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包含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中,500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9月10日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500强民营企业产值税后净利润1.3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06%,且有19家民营企业入围世界500强。非公有制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各基层党委政府要积极完善政策优惠,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上门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帮忙解决难点、疏通卡点,搭起“两新”组织“连心桥”,打造和谐营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发展空间,为“两新”组织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强劲动力。2005年、2010年,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之后又相继出台一系列落实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减税降费、商事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坚定发展信心。2019年12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各地纷纷出台降低贷款利率、减少缴税负担、拓宽融资渠道、补充就业补助等各方面的政策倾斜,还有号召物业降低或减免商铺租金、协调联系物资原料等措施,尽量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主动上门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党员干部要根据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况,主动下沉、亲民惠民,量体裁衣、因势利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党员干部是联系党和政府、“两新”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党员干部积极走访、多方联络,第一时间宣传防疫知识和措施,帮助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更有不少党员干部化身“网红”直播带货,化解企业产品滞销难题;建言献策、力挽狂澜、创先争优,探索项目,拉长产业链,织密产业网,化危机为商机,适应市场变化,确保“两新”组织平稳发展。

平衡“亲”“清”二字,严于律己,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群处守嘴,独处守心。”走进“两新”组织,除了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还要厘清交往界线,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耐住寂寞、克制欲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慎始、慎独、慎微。对于借车供给油费、无偿家政劳务、买卖价格优惠之类的隐蔽问题,更是要头脑清醒,莫图一时之快,而后追悔莫及。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任何决定前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有利于企业和职工的实事?无论走多远,都莫忘来路,须知一切权力都是属于人民。党员干部要守住心、管住嘴,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原则、牢记使命,养一身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传递绵绵不断的正能量,推动“两新”组织健康发展,获得负责人和员工的一致认可,一步一步走到他们心里去。

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中强调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并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扭住“一个基点”,拓展协同发展新疆域。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牢牢扭住自主创新战略基点,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真正解决受制于人、受限于技的局面。要坚持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主攻方向,推进科技和制度联动共建,动态调整力求供需平衡,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持续转化产业革命成果,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积蓄了强大潜能,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交叉和前沿领域突出问题,破除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变单一“增产”到统筹“提质”,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升级转型实现“标杆”管理的产业生态构建,促进科技成果优先转化,以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护航乡村振兴、促进发展活力,推动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驱动“双翼齐飞”,激活价值统一强引擎。科研和产业是科技创新的“双翼”,要实现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相统一,必须始终遵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的历史规律。要紧紧扭住人才这个“关键点”,始终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在“引育管用”上深化教育改革,将资源配置、体制政策、执行举措、体系建设保障有效衔接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和提高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辐射”范围和质量,培养造就思维新、情怀深、素质高、作风正的人才梯队。要压实压细主体责任,加快构建更加全面系统、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破除唯学历论、唯论文论、唯年龄论的晋升发展渠道,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要深化巩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贯通“同行评议+专家盲审”“量化指标+社会监管”的“评选用”系统各环节,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持续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不断创新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让实力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合理、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融合“三大创新”,打造多元科创策源地。“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鲁班工坊”带动合作互动,G60科创走廊让创新资源更加普惠均衡……融合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焕发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旧动能转换的勃勃生机。要靠突破原始核心技术,立足创新高起点,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统筹粮食安全、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推进利益共享、互联互通,让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群众。要矢志不渝坚持原始创新,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全面铺开、科技研发、产品深加工、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提供高水平技术供给和优质产品,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技术手段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营造有利于多元互联的良好科研生态,驰而不息下好“先手棋”,闯出改革开放“新天地”,在先试中先行、在变中求新。

立足“四个面向”,释放综合治理智动能。“用数据说话”“靠数据服务”理念的转变,付诸于实际治理,助力打破区域间的“信息孤岛”,跑出升级转型发展“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有力支撑,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立足“四个面向”,着眼最前沿、站稳主战场,畅通“卡脖子”环节、补齐“空白”领域,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大循环”和“双循环”,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态势激发内生动力,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发展目标,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享有新高地。要以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任务目标,将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文化成果、科研成果转化为长三角一体化综合治理的中坚力量,始终秉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以“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历史规律为根本指引,提高科研人员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服务意识和遵循原则、追求真理的决策咨询水平,在勇于开“顶风船”、实现“弯道超越”的新航路上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第四篇: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重在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着眼点,是贯穿于全部19个专题的红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防范风险等战略全局中最基本、最紧要的问题,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没有正确的道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新时代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通过近百年的接续奋斗,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全党都要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深刻把握制度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制度建设。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历史经验表明,经过长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后,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一套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时间,今天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开启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各个方面制度建设的蓝图。制度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向而行: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深刻把握防范风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底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时刻警惕防范风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而是艰难困苦的,不是鲜花满地而是披荆斩棘的。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

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

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大变局中谋划民族复兴,更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底线思维防范风险挑战。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坚持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天降大任于斯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第五篇: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体会心得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体会 心得

《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里的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 6 月 28 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发言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发展大势,胸怀共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动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文章,令人强烈感受到,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生动实践,对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把准我国的经济发展航向,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坚持创新成果共享,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基础。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遇到了发展难题。如何抓住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浅出地把住了命脉,揭示了规律,提出加强国际创新合作,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互联互通、完善保障措施等,是保护市场环境和尊重、保护、鼓励创新的有力举措,是提高世界经济运行效率、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理念,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基础。

坚持全球一体化理念,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前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发展越发不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全球一体化理念已被更多国家重视和付诸实践。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曲折,是摆在各国面前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利于面对未来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挑战,有利于促使国际金融架构趋于更加合理,有利于维护全球的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必将促使世界贸易组织更加有效地开放市场、促进发展,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前提。

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途径。当前,全球发展领域仍面临巨大融资缺口,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中国提

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就是动员更多资源,释放更多增长动力,对于实现全球的市场对接,促进国际间的金融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合民心、顺潮流,既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期待的回应,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持久动力,是坚持成员国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在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载体,共创世界经济美好的明天。

学习治国理政第三卷体会——把握精髓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带动益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