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年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文本
80多年前,一支为了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让人们见证了这漫漫征程。下面是由小文档下载网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文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1年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文本【一】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片言支语、零零碎碎,既不全面又不深刻。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忘记那些感人的历史,是所有有良知国人的心灵背叛,所以我一直盼望着能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当年的万里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
最近,央视筹办、组织了一个活动,名之曰“重走长征路”。从红色之都瑞金出发,到达甘肃,行程达6000多公里,重走大雪山,再踏死亡草地。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我的眼前仿佛又再次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相信很多人在小学的语文书里读过这篇文章把《永远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了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穿单衣,最后冻死在雪地里,我相信这一幕很多人应该印象深刻。
真正的长征,真实的长征,除了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更有不为人所知的艰苦卓绝和默然死亡。红军战士吃的苦又何止以上所述,只是掩藏于历史的天空而已。就是以上回忆的这些,又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呢?城市的灯红酒绿、金碧辉煌,早已把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可贵精神掩盖了,换来的是奢靡放荡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眼中,那只是历史罢了,让他尘封在教科书里去罢了。
因此央视这次活动,并不是“背包一族”的光旅游,更不是“有闲阶级”的“无病呻吟”。然而很多人都对这个活动产生了质疑,认为“此长征非彼长征”。的确,两次长征之间存在着时间的间隔,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毫无疑问,长征是不可复制的。众所周知,红军长征的历史就是流血牺牲的历史,是在断绝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在敌人必欲全歼的围追堵截中完成的,是在有上顿没下顿的饥饿中打仗的,是在几天几夜不睡觉中行军的,即便短暂休息,也是在紧张中度过的。而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是在太平盛世中进行的,我们的装备也不可同日而语。所有的这些差异,似乎都揭示着两次长征之间的“质”的差异。
难怪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任何伟大的民族,任何伟大的国家,任何伟大的时代,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常之道”。散落着一地马铃声,多少代马帮人付出青春的茶马古道;当年兴盛一时的大国气象今日只能从无数断壁残垣中找寻的丝绸之路;还有那些记录着民族融合的唐蕃古道、那些战火纷飞的秦汉栈道。只有这些缀满了历史风铃,其声不可复制的道路,才可称为非常之道。而7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中国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广袤的草原串连起来,品尝其中最艰辛的行走滋味,堪称壮举,即使今日走来,雪峰依旧,铁索犹寒,其景色也不是平常景区可以比拟的,因而是当之无愧的非常之道。
“非常之道”包含着非常之景致,而这些非常景致需要非常的方式来合理体验和开发。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2021年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文本【二】
身为新时代的平凉新华小记者,他们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片言支语、零零碎碎,既不全面又不深刻。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忘记那些感人的历史,是所有有良知国人的心灵背叛,所以我一直盼望着能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当年的万里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
7月30日,新华小记者平凉组委会、组织80多名新华小记者“重走长征路”。赴六盘山开展活动,六盘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军越过六盘山后即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曾在此写下气势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
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小记者们的眼前仿佛又再次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相信很多人在小学的语文书里读过这篇文章把《永远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了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穿单衣,最后冻死在雪地里,我们相信这一幕很多人应该印象深刻。
真正的长征,真实的长征,除了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更有不为人所知的艰苦卓绝和默然死亡。红军战士吃的苦又何止以上所述,只是掩藏于历史的天空而已。就是以上回忆的这些,又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呢?城市的灯红酒绿、金碧辉煌,早已把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可贵精神掩盖了,换来的是奢靡放荡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眼中,那只是历史罢了,让他尘封在教科书里去罢了。
因此这次活动,并不是“背包一族”的光旅游,更不是“有闲阶级”的“无病呻吟”。然而很多人都对这个活动产生了质疑,认为“此长征非彼长征”。的确,两次长征之间存在着时间的间隔,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毫无疑问,长征是不可复制的。众所周知,红军长征的历史就是流血牺牲的历史,是在断绝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在敌人必欲全歼的围追堵截中完成的,是在有上顿没下顿的饥饿中打仗的,是在几天几夜不睡觉中行军的,即便短暂休息,也是在紧张中度过的。而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是在太平盛世中进行的,我们的装备也不可同日而语。所有的这些差异,似乎都揭示着两次长征之间的“质”的差异。
难怪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新华小记者们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而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中国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广袤的草原串连起来,品尝其中最艰辛的行走滋味,堪称壮举,即使今日走来,雪峰依旧,铁索犹寒,其景色也不是平常景区可以比拟的,因而是当之无愧的非常之道。
“非常之道”包含着非常之景致,而这些非常景致需要非常的方式来合理体验和开发。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2021年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文本【三】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言犹在耳。2019年5月,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革命理想高于天”,掷地有声。
《时政新闻眼》发现,除了此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时到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之外,习近平此前还在红军长征的三个重要纪念年份分别到访长征的出发、转折、会师标志性纪念地。回望长征,缅怀长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习近平一以贯之。“长征永远在路上。”习近平的长征脚步,从未停歇。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雪山极寒挡不住理想的追求,泸定铁锁拦不住无畏的先锋,万里泥泞缠不住草编的红军鞋。有了理想信念,漫长的征途,成了播撒革命种子的红飘带;罕见的苦难,化成光照寰宇的红色史诗。无论是“一切为了苏维埃”,还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无论是“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北上抗日,救民族于危亡”,都是红军所追求的理想,所坚守的信念。“这样的理想,使这支红色大军区别于中国历的任何一支军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等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奋发有为,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一心为国为民,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崭新局面,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走好了当代的长征路。广大官兵要自觉当好红军传人,汲取理论营养,营造精神家园,忠实履行使命,赓续红色基因,立起理想信念的标杆,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深化改革的激流险滩,面对脱贫攻坚、转型升级等硬任务,更加需要不忘初心,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高扬信仰旗帜、传承红色基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坚定“四个自信”,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不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21年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文本【四】
习近平总书记坐飞机、乘火车、再换汽车,风尘仆仆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就建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河当年红军横渡的渡口旁边。
河北西柏坡、山东沂蒙、福建古田、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江西于都,这些中国革命老区(简称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分布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多个县、市、旗、区。老区人民为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也是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于都全县为革命牺牲、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就超过了1.6万人。
1934年10月,红军在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这里正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横渡的第一渡口。为了架设浮桥,于都县老区百姓捐出了门板、床板、店铺板,甚至是维持生计的渔船、料理后事的寿材板。为了避免飞机轰炸,隐蔽战略意图,晚上架桥,凌晨拆桥,反反复复15次。
总书记常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要饮水思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此次总书记来到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看望红军后代和烈士家属,是对老区人民深深的惦念,更是对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永恒不变的追寻和担当。
红军何以能够创造一个人间奇迹?分析其原因,对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首先,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党,是凝聚红军队伍的坚强力量。每个共产党员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的尖兵。其次,党和红军具有共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共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再次,红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长征中得到启示,从长征精神中汲取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21年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文本【五】
回首过去,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85年前的那场伟大远征,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段艰难奋进的历史,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月20日,在党中央决定在全党上下即将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回顾长征历程,重温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看望老区人民,调研产业发展,宣示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
“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习近平如是说。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当新时代长征路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上时,我们应该如何“跨雪山”、“过草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跟党走。
25000里长征路上,纵横10余省,跨越近百条江河,进行战斗600余次,攀越高山险峰40余座……千难万险阻拦,血雨腥风相伴,是什么让这只饥寒交迫、缺枪少弹的队伍“红军不怕远征难”?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赤胆忠心。老一辈的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而我们作为走在新长征路上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信念跟党走。
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回望那段艰难的岁月,有太多的辛酸与感慨,但是长征路上那些“一袋干粮”“半床棉被”“十送红军”等感人故事无不体现着浓浓的鱼水深情。长征路上,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有了红军的胜利转移。而这一切首先要我们的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党员干部也必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一个较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多做人民需要、人民期盼的事,用行动来证明信仰,用信仰和信念来走好新的长征路。
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一个记不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我们回顾历史,重走长征路,是为了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更是为了坚定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我们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肩扛责任,用工作中的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从过去的抛头颅洒热血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小康,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还有许多的“激流险滩”要渡。我们要秉承长征精神,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共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篇: 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下面是由小文档下载网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前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中忘死拼搏。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翻越夹金。
80多年前,一支为了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让人们见证了这漫漫征程。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前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中忘死拼搏。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翻越夹金山、跨越大草地……这一件件,这一幕幕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悲壮的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红军战士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腿,历时一年余,转战十一个省,纵横两万五千里,最终走完了漫漫长征路。
是什么使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呢?难道有神仙相助吗?还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呢?不!都不是!完全是靠他们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我们特别怀念那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接过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长征。
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绊脚石,拦路虎,我们难道要退缩吗?不,当然不。
我们不但不退缩,还要用长征精神克服困难,打败挫折。
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放生矛盾时,自觉地做出自我牺牲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当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要有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我们没有忘记长征,更没有忘记创造这个神话的伟大功臣——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20xx年4月3日县委党校组织的从县委党校到**的红色之旅,此次重走长征路虽然只有短短几小时,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公里的路程,在以前坐车都感觉很远,但是这次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完的,如果不是自己亲自走完还真不敢相信。虽然走完之后在身体上会承受着一定的痛苦,却让我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让我体会颇多。这些体会将会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不论是思想精神上,还是在行程中,我在想,红军前辈们当时哪有那么好的路可走,况且他们还要身负重物行走,现在我们轻装上路都觉得不好受,他们的那种艰苦我能想象得到吗?我们应该象红军前辈们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超越自我。一路上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朝向我们的目标前进着,绝不言退。在人生路上前行,免不了有痛苦、迷惘、彷徨,但也会有希望,如果不能超越自我,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不能战胜自我,就写不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因此,我们相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不管是遇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我都会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走下去。在**,参观了“**结盟纪念碑”,聆听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边,杀鸡饮血,以水当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为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实现了北上抗日军事大转移”的传奇故事。看到碑座背面是用中、英、彝三种文字刻写的碑文,结束语是:“**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光辉的一页”。重温这段历史,让我在感动、震撼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进一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让民族之花开得更加姹紫嫣红、绚丽多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让我更加了解当时红军是多么的辛苦,更重要的是我深刻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发扬这种革命精神,把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69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重走长征路,红色圣地游,吃一碗红米饭,喝一碗南瓜汤,成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旅游的一大热点。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在启动仪式当天,我和参赛人员一起围绕“海珠区生物岛”快速行走近3个多小时,行程2万多步。由于平时工作长期处于伏案状态,又缺乏锻炼,导致连续快速走时,感到气喘乏力,中途又因疲劳放慢脚步,出现掉队现象,有停下休息的想法,领队发现后,立即给懈怠的我加油打气,给我信心,不断鼓励我继续前行,经过同志们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最终完成了任务。
回想起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前辈不畏艰难,勇于牺牲,而我仅仅是快走几小时,便出现乏力气喘,身体疲惫等状况,相比红军的艰难困苦,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中国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诗,是人类战争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重走长征路,重游红色圣地,吃一碗红米饭,喝一碗南瓜汤,早已成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旅游的一大热点。虽然我没有机会重走长征路线实地去参观学习,实地感受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但我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每天早中晚坚持步行既定数量,保持保量完成任务,当步行到一个遗址点时,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当看到四渡赤水地址时,仿佛遇见了*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当看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地名遗址时,似乎自己站在岸边,仰望群山,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通过3个多月的坚持活动,我根据红军长征的线路地址,一路走来那是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在思想上更加深了对红军长征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是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斗争环境,我想我更应该结合当前“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做好本质工作,认真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和红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学好党章党规,从“服务”二字入手,更加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军休服务工作,让我们团结协作、在新的长征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公司组织去古田— 连城—长汀开展红色之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路走来无论是从古田山到连城,还是长汀,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知此次红色之旅对于我们思想上的帮助非常巨大,于是我如同海绵吮吸水分一样吸取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所能带给我的启示。细细品来,这一路的参观考察学习,竟如同一次党性教育的心路历程,让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
在出发前,虽然对革命老区的艰苦有一定的估计,却还是没有想到,我们的革命圣地龙岩,生活竟然还是如此的艰苦。我们的党十分关注老区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多项政策,不断的支持的老区的发展,一个个现代化的建筑正在建设,我想不会过多长时间,这里将是另一番景象。
通过两天的行程,我走了许多以前红军走的路,也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第一次感到走路是那么的累!特别是在29号早上,伴随着一路的赞叹和惊呼声我们去爬松毛岭战役,我们走的好辛苦,就这样机械地走着,只能感觉到脚疼,肌肉的紧张。慢慢的,在不知不觉就走到山顶。当时我在想,红军前辈们当时哪有那么好的路可走,况且他们还要身负重物行走,我们才身负自己的水都觉得不好受,他们的那种艰苦我能想象得到吗?随着暮色渐渐来临,我们来到了长汀。迎接我们的是神往以久的地瓜饭。也不知是同志们太累了,还是这红军饭太香,用风卷残云来形容绝对是再恰当不过了。
至此,这次红色之旅可以说完满结束了。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红军是多么的辛苦啊,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如果每个团员干部都能发挥一点革命精神,那么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真正成为党的好帮手和后备力量。
第三篇:关于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本
长征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下面是由小文档下载网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本【一】
在20xx年6月11日,作为一名今年刚被党组织讨论吸收的预备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单位院内,生穿红T恤,佩戴*员标志,乘车到六盘山山顶,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历程,并进行了宣誓,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这次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效果良好,既对全体参加活动的集团干部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增进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教育之旅”、“快乐之旅”和“团结之旅”。长征是历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和*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长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长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音。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关于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本【二】
在隆重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今年8月中下旬,我有幸加入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的一段报道行程,这是我记者生涯中第二次走上这段光辉的征程,十年前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时,我和同事王东也曾经参加过一次“长征路上看教育”的报道活动,历时20余天,爬雪山、过草地……,主要对红军长征
路四川境内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报道,这次长征路我主要集中在贵州境内的赤水境内,尽管两次所走的地点不同,时间长短也不一,但感受却是相同的。
由于是中途参加,需要自行赶到赤水县与大部队会合,我选择了从北京飞到四川境内的宜宾,据别人介绍,从宜宾到赤水距离最近。我是晚上到的宜宾,正值四川近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一下飞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每一个毛孔骤然张开,汗水汩汩地往外冒,此时我真的恨不得把衣服脱光钻进冰箱,而据当地的人说,夜晚已经要比白天好多了,在北京看报道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高温干旱难受,可亲临其境才知它的狰狞与恐怖,而我们参加“网上重走长征路”报道的记者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半个来月的日子了,真不知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与天气恶劣情况成正比的还有道路,虽然公路已与十年前的泥泞土路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大多数都是水泥或柏油路,但蜿蜒曲折却没有丝毫改变,我自认为是很喜欢乘坐汽车的,可是在那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急转弯成了司机的惯常操作,我好几次胃里翻江倒海,肚子里的东西涌到了嘴里,硬是被我又吞了回去,而我乘坐的大巴沿路只要有人招手都停,乘车的大多是当地沿线的农民,一会儿上来一个背篓里装着鸡鸭鹅的,一会儿上来一个带着小猪的,…….,高温下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混合的臭味,据我们的记者说过去的十多天来,他们的旅途大多是这么进行的,对他们采访的艰辛与不易我已有了直接的体会。
在赤水的采访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虽然是假期,但为了配合我们“网上重走长征路”开关仪式活动的举办,赤水市教育局给与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当地的学校也是热情很高,借场地,通知组织学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地老百姓的热情与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电教馆的刘主任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每天他亲自驾车协助安排我们的采访活动,许多的采访线索都是从他那里得到的,其中我们做了一个有关四渡赤水城市雕刻的报道,当时缺乏背景资料,为了搞清楚真实情况,刘主任费劲了周折,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打听并核实情况,最后终于给我们找到了最真实的情况资料,使我们的报道顺利完成;还有一个情况让我觉得不得不提,那就是他不仅把每天的采访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连吃饭也做了精心安排,让我们尝遍了当地有特色的美食。大家都说,虽然采访辛苦,但看到这么质朴善良的人们,那点辛苦也就算不上什么了。
两次参加重走长征路的采访,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深深地认识和感悟。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要纪念什么,红军的那些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纪念的目的又是什么?十年前的那次采访,我更多关注的是当地贫困的生活状况以及亟待发展的落后教育局面,因为十年前长征路上许多地区的经济状况还相当艰难,我们重走长征路的记者做得最多的采访报道就是把当地面临困境的经济和教育现状进行客观展示,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不要忘记长征路上的人们,给与他们帮助和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当地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十年后再走踏上长征路,我也在思索我们重走长征路的目的。
尽管长征沿路各地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纵向来看,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其现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富足,但已经不再为温饱发愁,这些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孩子们也不再怕家里交不起学费没有书读而担心了,学校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好的建筑,看到这些宽敞明亮的教室,我的心思漂回到了十年前在四川小金县内看到的一个情形,那是由一座山里的寺庙变成的学校,破破烂烂的土墙已经摇摇欲坠,由茅草搭成的屋顶显然不再起作用,学生说下雨时屋子里泥泞不堪,不下雨时就尘土飞扬,学生的桌子和凳子都是石头做成的,而这里气温经常是几度甚至零下,就是在这样四面透风的地方却有着二十几位孩子读书,他们的老师也只有一个。
在那里,我们记者们的心情都很沉重,那时我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就是要让孩子上好学。正如我采访当地的一位负责人时他说的一句话,“我们对长征精神的领悟就是无论如何要通过努力改变我们落后的经济面貌,让我们的孩子在像样的教室里读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长征精神真谛的领悟,这也让十年前初出茅庐的我感到了一种责任。
这次采访,我不再把主要目标放在呼吁上,而是更加关注人们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行动上,应该说,在赤水这片当年红军战斗过的红色土地上,许多当地的老百姓对红军精神都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当地政府为此也进行了许多努力。不过,我们在大街上进行的一次随机调查却让我们感到有些失落,竟然在我们调查的二十来个青少年中,有一半左右的不知道红军曾经经过赤水,四渡赤水之战就更是知之甚少了。看来,弘扬红军精神的宣传依然任重道远。
十年间,两次踏上长征的征程,我深深领略到了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将把传播长征精神作为自己的一项长期使命。
关于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本【三】
20xx年4月3日县委党校组织的从县委党校到**的红色之旅,此次重走长征路虽然只有短短几小时,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公里的路程,在以前坐车都感觉很远,但是这次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完的,如果不是自己亲自走完还真不敢相信。虽然走完之后在身体上会承受着一定的痛苦,却让我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让我体会颇多。这些体会将会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不论是思想精神上,还是在行程中,我在想,红军前辈们当时哪有那么好的路可走,况且他们还要身负重物行走,现在我们轻装上路都觉得不好受,他们的那种艰苦我能想象得到吗?我们应该象红军前辈们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超越自我。一路上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朝向我们的目标前进着,绝不言退。在人生路上前行,免不了有痛苦、迷惘、彷徨,但也会有希望,如果不能超越自我,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不能战胜自我,就写不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因此,我们相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不管是遇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我都会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走下去。在**,参观了“**结盟纪念碑”,聆听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边,杀鸡饮血,以水当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为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实现了北上抗日军事大转移”的传奇故事。看到碑座背面是用中、英、彝三种文字刻写的碑文,结束语是:“**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光辉的一页”。重温这段历史,让我在感动、震撼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进一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让民族之花开得更加姹紫嫣红、绚丽多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让我更加了解当时红军是多么的辛苦,更重要的是我深刻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发扬这种革命精神,把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关于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本【四】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重走长征路”活动,120余名党员、行业标兵身着红军服装,沿着当年红军进入黎平城的道路到达黎平会议会址,参观黎平会议纪念馆,在馆门前重温入党誓词,之后到黎平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和花篮,瞻仰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在党的生日这天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其中黎平县重走长征路,重演“红军进城”,显得尤为亲切和新颖。“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创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二万五千里长征,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洒下了革命胜利的种子。重走长征路,能体会到革命老前辈坚定的政治信仰;体会到革命老前辈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决心,体会到革命老前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一名党员来说,这是牢记党员宗旨和义务,不断加强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以亲身践行的态度,重走长征路,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去领悟,在吃苦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行走中领悟革命的真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还记得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成千上万的指战员整齐的睡在马路边上,没有一个人违反纪律。人民解放军正是凭借铁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取得了最后的革命胜利。今天,在和平年代重演“红军进城”我想意义也正在于此。红军进城,纪律先行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进城,买卖公平、说话和气;红军进城,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一项项看似很小的举动,却是赢得民心的大举措。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党纪国法,不扰民、不与民争利、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密切联系群众这就是今天我们应该做的。
黎平县120余名党员、行业标兵身着红军服装重走长征路,重演“红军进城”要的就是学习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牢记红军进城纪律。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奋勇前进。同时,在心中牢记纪律。在和平年代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
关于模拟长征路心得体会范本【五】
在启动仪式当天,我和参赛人员一起围绕“海珠区生物岛”快速行走近3个多小时,行程2万多步。由于平时工作长期处于伏案状态,又缺乏锻炼,导致连续快速走时,感到气喘乏力,中途又因疲劳放慢脚步,出现掉队现象,有停下休息的想法,领队发现后,立即给懈怠的我加油打气,给我信心,不断鼓励我继续前行,经过同志们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最终完成了任务。
回想起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前辈不畏艰难,勇于牺牲,而我仅仅是快走几小时,便出现乏力气喘,身体疲惫等状况,相比红军的艰难困苦,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中国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诗,是人类战争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重走长征路,重游红色圣地,吃一碗红米饭,喝一碗南瓜汤,早已成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旅游的一大热点。虽然我没有机会重走长征路线实地去参观学习,实地感受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但我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每天早中晚坚持步行既定数量,保持保量完成任务,当步行到一个遗址点时,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当看到四渡赤水地址时,仿佛遇见了*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当看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地名遗址时,似乎自己站在岸边,仰望群山,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通过3个多月的坚持活动,我根据红军长征的线路地址,一路走来那是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在思想上更加深了对红军长征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是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斗争环境,我想我更应该结合当前“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做好本质工作,认真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和红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学好党章党规,从“服务”二字入手,更加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军休服务工作,让我们团结协作、在新的长征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一】
在20xx年6月11日,作为一名今年刚被党组织讨论吸收的预备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单位院内,生穿红t恤,佩戴共产党员标志,乘车到六盘山山顶,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历程,并进行了宣誓,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
这次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效果良好,既对全体参加活动的集团干部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增进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教育之旅”、“快乐之旅”和“团结之旅”。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长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长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
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篇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篇三】
20xx年11月16日xx区工商局在xx副局长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领导精心筹划,细心安排,在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他们希望,这次活动不单只是一次对革命前辈的纪念活动,同时这次活动也会是我们所有成员的一次踏实的自我践行,一次震撼的自我触动,一次全面的自我升华,希望我们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习关于两学一做的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
通过重走长征路,我们在了解革命先辈光辉事迹的同时,也会让大家通过自身作为与革命先辈的事迹对比来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如何做合格党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什么样的党员才是合格党员?身处艰苦环境却依然坚定革命信念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雪山草地依然斗志昂扬;面对艰难前程依然坚持革命理想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二万五千里长路依然一往无前。所以,重走长征路,不光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同样也是为了践行我们的革命誓言,以革命先辈为目标,做一个合格党员。
我们当然需要物资条件的满足,同样更需要精神信仰的追求和道德理想的抚慰。作为人类,我们要远离自残与战争。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新的长征,这场长征显然不是战争意义上的长征,不是所谓战胜“敌人”的长征,而是人类为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获得真正幸福与快乐意义上的长征,是建设与创新的长征,是和平与发展的长征。我们重温长征的丰功伟绩。我们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必经雪山草地,重走长征流血牺牲的道路。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年的长征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纪念长征,纪念一代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就是要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是一种信仰,正如十九大精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长征正是这种精神信仰。
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革命的长征还在继续,我们今天的长征正是决战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继承长征意志,一路高歌前进,迎接最后的凯旋时刻。
【篇四】
长征,是一个可以经典永流传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它;
长征,是一个连绵不断的精神河流,我们要传承它。暑假期间,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在翠华乡、九龙乡、皎平渡乡等地,我们踏着先人的足迹,感受当年的情怀。
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时,毛泽东主席曾在翠华办事处界牌村一汪姓农民家住宿办公。据当地乡镇府相关负责人介绍:1935年5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寻甸柯渡出发,经鸡街进入禄劝到达翠华小仓。红军总部驻扎小仓村,朱德总司令曾在一户李姓家里住宿办公,毛主席在界牌小村汪家住宿。一张四方桌,一张门板床,毛主席也照样认真办公。嗒嗒嘟嘟的电报声,传出红军的坚定信念。
普渡河铁索桥
1935年4月底5月初,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及五军团由寻甸县柯渡镇经鸡街镇至禄劝县九龙乡三哨来到普渡河,跨过铁索桥,到达翠华界牌村宿营。1936年4月9日,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九龙乡三哨村委会至普渡河铁索桥。然而,铁索桥已被敌军占据封锁,给我军过桥造成极大困难。为避免伤亡,红军决定转至铁索桥下游的小河塘渡口渡河。在渡河中,被敌军发现情报,四师与之展开战斗。四师铁索桥战斗,虽歼敌一部,却也付出了较大代价。
九龙烈士红军洞
烈士红军洞,位于九龙金钟山,是一极深的落水洞。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过九龙地区,留下了一部分伤员。5月3日,王其英等十七名伤员不幸被敌人抓捕,凶暴的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但红军伤员无一屈服。最终卞邦友等五名战士被强迫带走当帮工,而其余十二位战士被带到落水洞进行“处决”。敌人“行刑”的时候,英勇的战士们不让敌人肮脏的树枝触碰自己,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先后纵身跳下落水洞。当地人民为纪念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把这个落水洞命名为“红军洞”。
九龙木克壁画
1935年5月1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来到禄劝的宏德、木克一带宿营。红军在木克张有功家墙壁上留了许多革命宣传画,其中最著名的有《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九龙政府办公室的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更具体地介绍了木克壁画的由来:当红军在毛主席正确战略下成功从铁索桥撤离之后,敌人发现了这部分壁画并欲将其销毁,当地一个聪明的长工在壁画上糊上了仙人掌汁以保存壁画原状,再糊上了石灰将这些壁画掩盖了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慢慢被当地村民发现。壁画深受群众的喜爱,并保护至今。
将军树和将军石
皎平渡,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委会洪门产村,距县城140多公里。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来到皎平渡,我们参观了将军树、将军石、金沙江,并且采访了船工后人。
据皎平渡乡政府工作人员姚鑫慧介绍,当时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来到皎平渡,曾将战马栓到一棵杉乐树上。后人为了纪念,将此树改名为将军树。其外,姚鑫慧女士还向我们介绍,金沙江边上有个大石头,当年刘伯承就是站在这个大石头上指挥红军,使红军有条不紊地顺利渡江。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过云南时,三万多人靠七条木船,在37位船工七天七夜的奋力摆渡下,不费一兵一卒,毫发无损地顺利渡过金沙江,打破了“自古金沙夜不渡船”的传说。
据当年的船工张朝满的女婿向我们描述,当时37位船工运送完红军后,为了保证船工们的生命安全,红军决定把属于地主的船只炸毁,属于船工的船只保留。另外,红军经过皎平渡,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尽管自己的粮食短缺,仍然赠送粮食等物资给船工们。
尽管我们的活动只有短短几日,但我们立志为禄劝红色长征遗址的保护与传承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时间不会停下脚步,但我们可以慢下来,感受我们道路上发生的故事,一起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长征精神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第五篇: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5篇
【篇一】
在20XX年6月11日,作为一名今年刚被党组织讨论吸收的预备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单位院内,生穿红T恤,佩戴共产党员标志,乘车到六盘山山顶,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历程,并进行了宣誓,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
这次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效果良好,既对全体参加活动的集团干部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增进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教育之旅”、“快乐之旅”和“团结之旅”。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长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长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
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
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
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篇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
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篇三】
20XX年11月16日XX区工商局在XX副局长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领导精心筹划,细心安排,在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他们希望,这次活动不单只是一次对革命前辈的纪念活动,同时这次活动也会是我们所有成员的一次踏实的自我践行,一次震撼的自我触动,一次全面的自我升华,希望我们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习关于两学一做的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
通过重走长征路,我们在了解革命先辈光辉事迹的同时,也会让大家通过自身作为与革命先辈的事迹对比来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如何做合格党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什么样的党员才是合格党员?身处艰苦环境却依然坚定革命信念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雪山草地依然斗志昂扬;面对艰难前程依然坚持革命理想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二万五千里长路依然一往无前。所以,重走长征路,不光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同样也是为了践行我们的革命誓言,以革命先辈为目标,做一个合格党员。
我们当然需要物资条件的满足,同样更需要精神信仰的追求和道德理想的抚慰。作为人类,我们要远离自残与战争。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新的长征,这场长征显然不是战争意义上的长征,不是所谓战胜“敌人”的长征,而是人类为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获得真正幸福与快乐意义上的长征,是建设与创新的长征,是和平与发展的长征。我们重温长征的丰功伟绩。我们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必经雪山草地,重走长征流血牺牲的道路。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年的长征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纪念长征,纪念一代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就是要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是一种信仰,正如十九大精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长征正是这种精神信仰。
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革命的长征还在继续,我们今天的长征正是决战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继承长征意志,一路高歌前进,迎接最后的凯旋时刻。
【篇四】
长征,是一个可以经典永流传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它;长征,是一个连绵不断的精神河流,我们要传承它。暑假期间,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在翠华乡、九龙乡、皎平渡乡等地,我们踏着先人的足迹,感受当年的情怀。
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时,毛泽东主席曾在翠华办事处界牌村一汪姓农民家住宿办公。据当地乡镇府相关负责人介绍:1935年5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寻甸柯渡出发,经鸡街进入禄劝到达翠华小仓。红军总部驻扎小仓村,朱德总司令曾在一户李姓家里住宿办公,毛主席在界牌小村汪家住宿。一张四方桌,一张门板床,毛主席也照样认真办公。嗒嗒嘟嘟的电报声,传出红军的坚定信念。
普渡河铁索桥
1935年4月底5月初,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及五军团由寻甸县柯渡镇经鸡街镇至禄劝县九龙乡三哨来到普渡河,跨过铁索桥,到达翠华界牌村宿营。1936年4月9日,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九龙乡三哨村委会至普渡河铁索桥。然而,铁索桥已被敌军占据封锁,给我军过桥造成极大困难。为避免伤亡,红军决定转至铁索桥下游的小河塘渡口渡河。在渡河中,被敌军发现情报,四师与之展开战斗。四师铁索桥战斗,虽歼敌一部,却也付出了较大代价。
九龙烈士红军洞
烈士红军洞,位于九龙金钟山,是一极深的落水洞。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过九龙地区,留下了一部分伤员。5月3日,王其英等十七名伤员不幸被敌人抓捕,凶暴的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但红军伤员无一屈服。最终卞邦友等五名战士被强迫带走当帮工,而其余十二位战士被带到落水洞进行“处决”。敌人
“行刑”的时候,英勇的战士们不让敌人肮脏的树枝触碰自己,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先后纵身跳下落水洞。当地人民为纪念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把这个落水洞命名为“红军洞”。
九龙木克壁画
1935年5月1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来到禄劝的宏德、木克一带宿营。红军在木克张有功家墙壁上留了许多革命宣传画,其中最著名的有《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九龙政府办公室的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更具体地介绍了木克壁画的由来:当红军在毛主席正确战略下成功从铁索桥撤离之后,敌人发现了这部分壁画并欲将其销毁,当地一个聪明的长工在壁画上糊上了仙人掌汁以保存壁画原状,再糊上了石灰将这些壁画掩盖了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慢慢被当地村民发现。壁画深受群众的喜爱,并保护至今。
将军树和将军石
皎平渡,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委会洪门产村,距县城140多公里。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来到皎平渡,我们参观了将军树、将军石、金沙江,并且采访了船工后人。
据皎平渡乡政府工作人员姚鑫慧介绍,当时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来到皎平渡,曾将战马栓到一棵杉乐树上。后人为了纪念,将此树改名为将军树。其外,姚鑫慧女士还向我们介绍,金沙江边上有个大石头,当年刘伯承就是站在这个大石头上指挥红军,使红军有条不紊地顺利渡江。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过云南时,三万多人靠七条木船,在37位船工七天七夜的奋力摆渡下,不费一兵一卒,毫发无损地顺利渡过金沙江,打破了“自古金沙夜不渡船”的传说。
据当年的船工张朝满的女婿向我们描述,当时37位船工运送完红军后,为了保证船工们的生命安全,红军决定把属于地主的船只炸毁,属于船工的船只保留。另外,红军经过皎平渡,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尽管自己的粮食短缺,仍然赠送粮食等物资给船工们。
尽管我们的活动只有短短几日,但我们立志为禄劝红色长征遗址的保护与传承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时间不会停下脚步,但我们可以慢下来,感受我们道路上发生的故事,一起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长征精神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
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
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