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感悟心得
贵州最后 9 9 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感悟 心得
近日,贵州最后 9 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贵州脱贫“答卷”。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作家蒋巍曾在《国家温度》贵州篇章中这样写到:“贵州人生下来就与山为伴。活在贵州,人生没有行走,只有登攀。”
是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新挑战、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当不惧“高山”,勇于越过千沟万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实干担当的硬功、勇攀顶峰的气概书写组织认可、人民满意的历史“答卷”。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坚定“咬定青山”的意志。“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在任何时期、重重困难面前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够得到亿万人民的支持。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发展困难重重,加之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利益诱惑形形色色,党员干部能否经受得住考验,“千磨万击还坚劲”,就看能不能“咬定青山”,树
立根本的信仰,在攻坚克难中愈战愈勇,始终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大课题。
人在 世上练,刀在石上磨,练就“实干担当”的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唯有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才能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广大党员干部能否担起时代使命,就看能否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发展最前沿、疫情防控第一线去吃“苦中之苦”,去“解剖麻雀”,去“打着灯笼”找问题、解决问题,淬炼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宽肩膀”,增强干事创业的“硬本领”,拓宽群众工作之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涵养“敢攀高峰”的气概。“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步一步登攀,共同为之努力。能否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经常叩问、检视、锤炼初心,不断体悟、激扬、砥砺使
命,永葆拼搏的意识、精神、行动,以水滴石穿的定力、铁杵磨针的毅力、老牛爬坡的耐力,慎始慎终、绵绵用力,一步接着一步攀,跨沟越壑,不断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登顶万山之巅,共同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
第二篇: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百日攻坚战”已经打响,我县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脱贫攻坚当前还存在哪些短板?贫困县“摘帽”离迎检还有哪些差距?如何在冲刺阶段打好脱贫摘帽这场硬仗?带着这些问题,9月12日,县委书记赖俊深入香泉乡光明村、流溪村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以坚定的决心、超常的举措,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考核验收各项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省考核验收。
“你的帮扶责任人是谁?”“他是哪个单位的?”“你对他们的帮扶工作是否满意?”在香泉乡光明村和流溪村,赖俊深入多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家中,与他们进行亲切交谈。结合国省检查验收标准,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收入来源、扶贫政策、产业项目、帮扶举措落实到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赖俊还深入了解群众对于精准帮扶工作的看法,对脱贫效果的认可度,以及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听取汇报,赖俊对香泉乡脱贫攻坚当前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认为香泉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措施有力,效果上成效明显,同时指出了香泉乡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赖俊强调,当前脱贫攻坚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切实下一番绣花功夫,坚决啃下硬骨头;特别要做好过细的群众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断提升群众的认可度。
在随后召开的脱贫攻坚专题推进会上,赖俊强调,全县上下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近期省市召开的脱贫攻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上来,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打好“百日攻坚战”,全力做好迎检工作,确保顺利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一要锁定时间节点,紧盯今年贫困县摘帽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做好中央、省、市考核验收迎检各项工作,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二要解决工作难点,在脱贫攻坚住房安全、资金使用、群众工作、成效巩固等问题上再下深水,坚决完成规定动作,在“三率一度”上再下实功,确保高质量脱贫。三要把握迎检重点,将迎检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对照验收考核评估标准,抓紧开展“回头看”,解决好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做好迎检准备工作。四要加力加劲攻坚,扎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等工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五要压紧压实责任,要敢打问责追责的板子,按照《北川羌族自治县脱贫摘帽迎检总体工作实施方案》,用好《北川羌族自治县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50条硬措施》,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确保顺利通过国省考核验收。
县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郑文杰对文明单位提出了严格要求。他希望考核复查的市级文明单位,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积极迎检,全力搞好这次考核和复查,对考评复查单位要实行末位淘汰,使文明单位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篇: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感悟心得
贵州 6 66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感悟 心得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岁月不负有心人!
“ 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 年 11 月 23 日的这一声宣告,是为全局计“全国一盘棋”收官的贵州落子,是为万世谋“一个也不能少”画上的贵州句号。
最后 9 个贫困县出列,贵州 66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壮伟的千年一跃,推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这一跃,是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这场战役必须打赢。尤其在 2020年初,总攻之际遭遇疫情袭击,贵州以辩证的思维、统筹的智慧、科学的方法、过硬的作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3 月 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贵州闻令而动,奋力冲刺 90 天、坚决打赢歼灭战,确保所有剩余贫困县按时达到摘帽标准,确保所有剩余农村贫困人口按时达到脱贫条件。
这一跃,彰显了精神的伟力。
从 2016 年赤水市率先脱贫,至今天最后 9 个县出列,这个书写中国减贫奇迹贵州篇章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
时集中同时增长同时发挥威力的过程。这一伟大的过程空前地把贵州干部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把精神和精锐集中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艰难行进其尤未悔。4 千万贵州人汇聚涓滴之力、攻克历史之艰、成就无我之功,以日拱一卒换取日增月益,以日积月累成就日新月异,让百姓富、生态美从希冀的愿景变成了现实的图景。
这一跃,是人民立场的胜利。
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舍我其谁的自觉与担当。以人民为中心,以“笑哭论”检校施政得失,一批坚定的共产党员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脱贫一线,与群众患难与共、奋斗与共,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和意志得到锤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愚公志、大发渠,一批批英雄人物将一身本领一腔热血倾注在脱贫一线,以英雄本色生动诠释新时代贵州精神,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创业史。
这一跃,是历史的人完成了历史的事。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年前,贵州仍有 623 万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贫困人口的 8.9%,贫困发生率 18%。彼时的贵州,既要以较快的经济增速偿补过去因发展缓慢欠下的历史旧账、为脱贫攻坚提供物质基础,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走新路,路在何方?贵州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个维度撬动发展,以创新发展激活“贵州动力”,以协调发展补齐“贵州短板”,以绿色发展彰显“贵州底色”,以开放发展改变“贵州格局”,以共享发展体现“贵州温度”,走出了一条光荣的赶超之路。
这一跃,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依靠人民群众自身力量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缔造了贵州 4 千万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历史由昨天、今天、明天构成。
过去,当人们提起贵州时会说些什么?
是载于典册的“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是口口相传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还是蕴含着历史误会的“夜郎自大”“黔驴技穷”?
现在,当人们提及贵州又该说些什么?
是疾驰高铁上的“洞见贵州”,是天堑通途高峡平湖的“桥瞧贵州”,还是在这些深刻生动变化背后的“贵州缩影”“贵州新路”“贵州样板”?
表述的变化见证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壮阔潮涌,见证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变革,见证了千万颗心灵的苏醒、激情的迸发,以及合力与创造。
已经写就的“贵州故事”必将经久流传,而历史需要更多新的“贵州故事”。未来,人们又将怎样描述他眼中的贵州?
谱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贵州篇章,过去的成绩只是一个开头,一个序曲。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更加宏伟更加值得骄傲的成就尚需要我们去奋斗。
这一刻,正如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的背后,乃在我们的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满怀期待、信心百倍,向着未来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开始新的出发!
第四篇: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感悟心得
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感悟 心得月 23 日,贵州省 66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 832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从 2014 年的名单公布,到如今的全部“清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没有少!
回首我们在脱贫攻坚历程中走过的路,从 832 到 0 的“战绩”令全国人民兴奋不已,但也要清楚地看到,实现“一个也没有少”,离不开无数人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付出。
一个也没有少,是广大扶贫干部奔走在贫穷深处用心用情打通的一条希望之路。
这些年,46 万名“第一书记”离开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到大山深处,到边远山村,带领群众修建公路、发展产业、兴办教育,因为他们,一名名困难群众穿上了新衣,吃上了饱饭,住进了新房;这些年,广大基层干部将脱贫攻坚任务摆在工作最紧要的位置,哪里工作有艰难,劲儿就一股脑往哪里使,哪里群众有需要,工作重心就往哪里放。不管所在地区有多贫困、“硬骨头”有多难“啃”,广大扶贫干部都毫不畏惧、从未退缩,与困难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战天斗地打通了一条条看得见希望的“致富之路”,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建起了更多美好、更加幸福的新家园。
一个也没有少,是不同地方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出来的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粮食、蔬菜、水果、畜禽养殖、乡村旅游……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是一条必经之路。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的黄大发,带领群众“坡改梯”搞起了养殖和种植,让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致富良田;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毛相林,带领群众发展“三色”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还有那成千上万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或远赴他乡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或邀请农业专家前来对本地产业发展做技术指导,或奔波于各个部门积极对上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只为找到一条最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让每一名困难群众在产业更好发展中摆脱困难,走向富裕。
一个也没有少,是广大困难群众奋发向上实现自我提升走出的一条超越之路。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授人以“鱼”的突击措施并不能解决长久问题,授人以“渔”才是防止返贫,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经过这些年脱贫攻坚,可以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掌握了扶贫干部传授的“渔”技,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依托着国家给予的大好政策,有的搞起了大棚蔬菜,有的建起了规模养殖场,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日子可谓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腰包也变得一天比一天鼓起来,这些都离不开扶贫干部们“扶志”“治心”的良苦用心,更离不开困难群众想方设法也要让自己生活过得好起来的坚定信念。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乡村振兴即将开启新的征程。接下来的日子里,广大党员干部还得在新时代的奋进路上砥砺前行,让“一个也没有少”的成绩延续到底。
第五篇: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感悟心得
我国 2 832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感悟 心得
2020 年 11 月 23 日下午,贵州省宣布最后 9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我国 832 个贫困县正式“清零”。这场从“832”到“0”的攻坚战,背后蕴含的不仅是中华民族摆脱绝对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一刻,更是数百万个扶贫战士们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是他们坚定追求、一往无前的执着与奉献。
一个“情”字映初心。无论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还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字一句的铿锵话语,彰显的皆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这种情怀,是“青春之花”黄文秀主动放弃大城市的锦绣繁华,把双脚扎进基层泥土时的义无反顾,也是扶贫书记黄诗燕 8 年走遍炎陵 120 个村庄、在岗位战至最后一刻的鞠躬尽瘁。因为以百姓心为心,他们坚定奋战在祖国最需要、条件最艰苦的贫困一线,尽心竭力为民办事,千方百计为民解忧。“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这场脱贫攻坚战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与付出。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如此,真正走近田间地头、百姓炕头,听听群众所急所难,解决群众所思所盼,始终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在深深扎根群众中永葆初心。
一个“敢”字改天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3 座大山、9 个悬崖、10 多处峻岭……地势的险恶并抵不过黄大发和村民们“改天换命”、摆脱贫困的决心。艰苦奋斗 36 年,一条长近10 公里、让涓涓清泉流进山中的“天渠”终于立在眼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下庄村的毛相林同样不信大山的“邪”,7 年时间,于绝壁上一锤一锤凿出的“天路”终于通往山外。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 7 亿多人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000 万以上……这样前所未有的“脱贫奇迹”、曾经世人眼中的“绝不可能”,在一代代人的敢拼敢闯、顽强拼搏中终成现实。共产党人就当有敢于胜利的斗志、攻坚克难的魄力,坚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不怕困难、不惧挑战,在持之以恒的奋斗中不断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一个“干”字显担当。幸福不会从天降,唯有奋斗始见金。刚来到炎陵的黄诗燕深知,要想彻底改变这里的贫穷,除了实干真干,别无他路。种茶叶、栽黄桃、养白鹅……一项项“风生水起”的产业,几年间就成了造血扶贫的“致富经”。2015 年,花甲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主动请缨,从实验室来到当年的贫困县澜沧,开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助力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仅用四年多,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就为每户平均增收 2.5 万余元。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不走过场、不做虚功,而是真正扛起责任、担起使命,结合实际谋实招、求实效,用奋斗开辟“致富路”,用汗水灌溉“幸福花”。共产党人的担当就应体现在行动上。把初心当做为民办事的动力,使命化成为民解忧的作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用实干撑起人民更美好的明天。
苦瘠不再,新程已启。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担当奋斗,我们坚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终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