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说明文:学会感恩
初中说明文:学会感恩
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特别是其中的说明文,更是常见,说明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说明文:学会感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会感恩,就像一个完美的沙包,包扎那未愈合的伤口。
学会感恩,就像一个装满酸、甜、苦、辣、涩的无味瓶,让你的人生更加有趣,有“味道”。
学会感恩,就像一个完美的闹钟,把握你生活中的重点,让你更合理地运用时间。
学会感恩,就像一支长长的画笔,让你勾勒出你人生的线条之美。
学会感恩,就像多种多样的颜料筒,给你的人生增加色彩,让你的人生欲加丰富多彩,五颜六色。
学会感恩,就像一个舒适的摇篮,孕育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学会感恩,就像一个厚重的奖杯,属于那成功的中年人们。
学会感恩,就像一支坚实的拐杖,拄持着老年人的夕阳之美。
学会感恩,就像晴朗天空中的一朵白云,为蔚蓝的天空送来一丝飞絮。
学会感恩,就像一味苦口良药,给残酷无情的疾病划上一个句号。
学会感恩,就像一束美丽的鲜花,给勇敢的胜利者献上深情的敬意。
学会感恩,就像一句肺腑之言,给陷入失败困境中的人送去一副催化剂。
学会感恩,就像山谷中的一声回响,给山崖下的人们送去回荡之音。
学会感恩,就像一条架好的轨道,给迷失方向的人掌握好新的方向。
学会感恩,就像一个柔和的微笑,送给执著于困境的人们,让他们从困苦中脱颖而出。
学会感恩,就像一个动人的手势,指挥你按正确的方向航行,让你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学会感恩,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抚摸那受重创的'心灵。
学会感恩,就像沙漠中的一汪清泉,给干渴的土地奉上一点甘甜。
学会感恩,就像大地上的一棵小草,给广袤无垠的大地增添了一份鲜绿。
学会感恩,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空旷幽暗的世界送去一点明亮。
学会感恩,就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星,给宁静的夜晚带来一点光亮。
学会感恩,就像夏日里的一丝微风,给炎热的人们捎来一阵清凉。
学会感恩,就像绿洲上的一场细雨,使青色大地的皮肤欲加滋润。
学会感恩,就像杯中的一滴水,给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奉上一点心甜。
学会感恩,就像路边上的一株野花,为宽阔的道路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要学会感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明白是谁给予了我们的生命,是谁把我们养大成人,是谁在真正关心帮助我们;我们就会明白有这份尽管可能是不太理想,却是来之不易的工作是如何的重要;我们更会明白有一个生存的环境和喘息的空间的弥足珍贵。
所以,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恩,就会尊敬我们的长者,努力去替她们做点什么;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恩,就会体贴、关心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知道他们曾经的关爱,理解他们今天的喜悦、担忧、甚至痛苦,明白我应该给予的支持和关怀;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恩,就会珍惜眼前的这份工作,晓得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别人,正是为了自己;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恩,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需要和平与友爱,环境需要共同去保护……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
但愿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二篇:初中说明文
重庆轻轨飞扬
在最新的重庆交通地图上,一条长龙在山城蜿蜒盘旋,龙头在商业中心较场口,龙尾在钢铁基地新山村。它纵贯长江和嘉陵江间狭长的渝中半岛,穿行于中梁山至真武山之间的低丘地带,长19公里,跨越三个行政区,辐射九个片区,把主城六大行政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桥梁和客流集散枢纽链接在一起。这条长龙就是穿越山城迷雾风驰电掣、凌空飞扬的重庆轻轨。
它是一条交通线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
轻轨为重庆人带来了方便快捷,城市因为轻轨而变短。轨道交通建成后,主城区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上升,达到32%,居民的平均出行时间从先前的57分钟下降为现在的33分钟。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22.7%,大大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而市民经过一至两次换乘,就可到达目的地。
在期盼与憧憬之后,重庆人坐上了轻轨,穿行于这个山水城市之间。而整个轻轨沿线也出现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兴奋就是“经济效应”。
轻轨本身对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直辖七年,重庆的城市交通格局和经济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直辖前的“两桥连接一个渝中半岛”,变成多座大桥和高速公路串起的渝中、江北、南岸、经开区等多个组团式经济圈,同时形成了以解放碑为首的5大商圈。但随着轻轨的运行,一种全新的“带状经济”首先在九龙坡地区悄然出现。纵观轻轨较新线,九龙坡境内的轻轨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为重庆风景的移动瞭望塔和重庆文化的窗口,这是轻轨的另一使命。
一方面,重庆一面靠山、一面环水,形成了典型的山水格局的地貌。另一方面,重庆又具有丰富而悠久的文化资源,巴渝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民俗、民情丰富多彩。轻轨沿线经过之地,文化色彩浓郁。其中,包括地域特色明显的民居和一些历史古迹。
绵长起伏的轨道,列车以平均每小时32公里的时速自由地在城市间穿行。坐在宽敞、明亮、舒适的车内,感觉就像在空中飞翔,让人情不自禁兴奋、激动。云淡风轻,透过明净的车窗,从高空俯看自己熟悉的家园,城中美景如一幅流动的风景画,飞速从眼前划过。
列车无声地在轨道上飞驰,行如风,稳如松,60分贝的运行噪音被淹没在喧嚣的城市中。乘坐在轻轨之上,感受它从地下到空中,像一条蛟龙一般忽而潜隐地下、忽而凌空飞架的壮观气势。举目向窗外眺望,江水潺潺、群山争翠,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她们韵味无穷。轻轨插上了文化的翅膀。13个车站,13个展馆,各个展馆都有自己的风味:根雕收藏馆、老照片收藏馆、古瓷器收藏馆,应有尽有,在较场口车站内看“轻轨赋”、轻轨线路模型和车模展台;在黄花园车站参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馆,进小吃城;在牛角沱车站浏览老照片收藏馆,有心者更可在顶层观景平台看江景。等车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而成了风雅的举措。
1.从全文来看,轻轨对于重庆的发展有何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3.选文说轻轨“成为重庆风景的移动瞭望塔和重庆文化的窗口”,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内涵的一项()
A.举目向窗外眺望,江水潺潺、群山争翠,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她们韵味无穷。
B.在黄花园车站参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馆,进小吃城。
C.在牛角沱车站浏览老照片收藏馆,有心者更可在顶层观景平台看江景。
D.随着轻轨的运行,一种全新的“带状经济”首先在九龙坡地区悄然出现。
4.文中的“从高空俯看自己熟悉的家园”“举目向窗外眺望”的加点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5.阅读完本文,你一定有言犹未尽的感受,请你为本文写一个简短的结尾。(50字左右)
在天外星球播种地球生命
科学家们表示,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恐怕已让反抛至太空的地球细菌
抵达了遥远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
这项说法恰好颠覆了胚种论。根据该理论,地球生命起源于外来的彗星或陨石上的微
生物。
任职加州莫非特田市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科学家摩尔表示,上述两
种理论皆认为,生物在太阳系中散布的方式,非常类似细菌在一间拥挤的教室内相互追赶,他说:“只要一颗行星上出现了生命,所有的行星都会出现生命。”
我们已知,火星与月球上发生的撞击足以将岩石抛掷到太空中,最后掉落在地球表面,成为小型陨石;地球岩石要飞散至太阳系边缘则较不容易,因为这些物体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太阳引力。
为了要找出有多少岩石能抵达外太阳系,6500万年前造成齐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大撞
击,然后追踪数百万碎片弹射的路径。类似规模的撞击事件,曾在地球历史上出现过数次。研究团队同时观察,有多少地球碎片能抵达公认较适合生命生长的环境,例如土星的卫星泰坦星、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星。“我以前认为机率微乎其微。”领导该研究团队且任职于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葛雷德曼表示。
但是研究的结果却让葛雷德曼相当惊讶。在500万年内,约有100个左右的物体抵达
欧罗巴星,且约有30个抵达泰坦星。2006年3月16日,他在得州联盟市举行的月球与行星科学研讨会中,发表了这项模拟结果。
然而,经历了突发的高温环境,以及抛入太空后的加速度作用,细菌还能存活下来吗?
研讨会中诸多研究学者对上述问题持肯定的立场。佛罗里达大学微生物专家尼克森即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姆斯研究中心内,利用房子大小的喷射器进行相关测试。
为了模拟陨石的撞击力,他与同事们将弹珠大小的弹丸,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发射至
带有细菌孢子的水盘,再以泡沫塑料承接向上飞散的破瓦残碟。该研究团队发现,约有万分之一的细菌得以存活下来,摩尔表示:“这项实验结果是建立在相当精准的计算之上的。” 许多天文学家相信,细菌在太空中经历宇宙辐射的曝晒旅程后,依旧能存活,其上依附的细菌几乎一定会因落地的撞击力而相继死亡。
“但是在泰坦星上则是不同的结果。”葛雷德曼如此表示。该卫星外围浓厚的大气层会
使陨石破碎成块,同时减缓碎块下降的速度,葛雷德曼说:“这形成了相当良好的安全网。”他补充说,“着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还会融化冰层,制造出一个为时不久但能让这些天外访客栖居的水池。”
在研讨会上,有人询问葛雷德曼:假设少数细菌真能安全抵达泰坦星的陆面,在该卫
星大约零下170摄氏度的酷寒环境中,细菌是否能生存? “这就有劳诸位来解答了,”葛雷德曼告诉听众们,“我只不过是一个送货的‘小弟弟’。”(摘自《海外文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研究的结果为什么让葛雷德曼相当惊讶?
4.到达泰坦星上的细菌有着不同的结果的原因是?
5.“我只不过是一个送货的‘小弟弟’”一句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重庆轻轨飞扬》1.交通给人们带来便利、带来“经济效应”、成为重庆文化的窗口。
2.列数字;轻轨为重庆人带来了方便快捷,使人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
3.D4.不能,因为俯瞰强调的是从上往下看,眺望的意思是从高处向远处看,从具体语境来,这两者调换。
5.提示:语言简练,富有感召力,对全文起一个总结作用。
1.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恐怕已让反抛至太空的地球细菌抵达了遥远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2.打比方 3.在500万年内,约有100个左右的物体抵达欧罗巴星,且约有30个抵达泰坦星。4.(1)该卫星外围浓厚的大气层会使陨石破碎成块,同时减缓碎块下降的速度;(2)着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还会融化冰层,制造出一个为时不久但能让这些细菌栖居的水池。5.提示:可以从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漫和艰巨的等方面来回答。
第三篇:学会感恩初中作文
学会感恩初中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会感恩初中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
对这世界上的一切,你要学会感恩,就算别人只给了一片面包、一瓶水,那也能为你解除干渴,因为他会为你送来甘泉,滋润心田的甘泉。对这世界上的一切,你要学会感恩,就算别人帮你做了一件举手之劳的事,那你也要说一声谢谢,因为他或她帮到了你。对这世界上的一切,你要学会感恩,别人对你伸出了援手,你不说一声谢谢,怎么能行?
平平淡淡的一声“谢谢”会让人得到心灵的最纯真的'欣慰。你每说一次“谢谢”你会发现,几乎没一个人会不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认识一个买馄饨的叔叔,他为人乐观,每天,嘴角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知道他收到了多少人的“谢谢”、“再见”……呢!
有一次,我在他家开的馄饨店吃早餐,一不小心把馄饨都给倒掉了,我想:今天运气好差,好像碰到个石子都会摔跤;碰到一辆车就会水满全身,变成落汤鸡;遇到一个陌生人都会吓个半死。他走了过来,问:“小朋友,你怎么搞的,怎么会把东西全部弄翻的?”我尴尬的笑了笑,并没有说话,他又说:“你经常到我这买吃的,我就再做一碗好了。”我说:“谢谢你啊,叔叔。”他摸了摸头上的帽子,露出只有异常开心的人才会有的天使般的笑容。临走时我又说了一句:“谢谢。”他又露出那天使般的笑容。我们两个一大一小的人,都开心的笑着。
《爱的教育》里面的父亲曾对“我”说:“你给乞丐钱之后,他会对你说一句祝福的话,这是我们们给他的钱之后的一种报答,而这种报答,是远远超过于我们给予他的。”
没错,世界上不知缺少多少分感恩,如果到哪里都出现感恩,那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会充满温暖,比阳光还要和熙、温暖的光芒。我们世界上缺少的就是这份,不,是几十亿的感恩。
第四篇:初中说明文写作
说明文写作
知识要点: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
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而按照不同的说明对象,又可以分为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两类。
3、所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向读者介绍一个人(包括自己)、一个集体、介绍一种程序、一种现象、一种物体,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明文。
4、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考试说明:
说明文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无论交流思想、介绍情况,常常要用到说明文。这里着重谈谈普通说明文的写法。
1、必须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例如《玉雕<三奔玉马>》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有能征服沙漠呢?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2、合理安排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玉雕<三奔玉马>》,由前到后,一一介绍三匹马的姿态,用的就是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如《看云识天气》中有一段描写天气的变化,由晴转阴,由阴转雨(雪)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天空的云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也变化着不同的形态:卷云——卷层云——雨层云。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3)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共写了三段:第一段说,“首先是纬度”,第二段指出,“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第二个因素”,第三段指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个层次顺序的安排,就是由主次决定的。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3、选择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如《食物从何处来》把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划分为“自养”和“异养”两类,然后分别说明。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和芦沟桥,使人们具体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像个乌**,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我的圆珠笔》)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苏州园林》中,用苏州园林建筑的不对称与我国古代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这句话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画图表。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统筹方法》一文就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4、语言描述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章的基本要求。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不过,讲究平实,并不等于推崇呆板。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也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为了将事物解说清楚,将事理剖析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形象些;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说明需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活泼些。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做到“平实”与“生动”的和谐统一。
语言的平实与生动,主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不同色彩的词语,不同特点的句式,不同形式的修辞,都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除此以外,表达方式的选择,说明方法的运用,乃至结构形式的安排,对文章风格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13—1]我们的校园
导思:这是一篇说明学校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说明文,重点是交代清楚校内各建筑物及其他事物的准确方位。
1、要说清楚方位,必须有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选择一个观察点,由远处作整体、概括介绍。接着由远而近,变换立足点。进入校门后(或楼门),或由东至西,或自下而上,或从外至里,对校园情况作有序说明。
2、在介绍中要特别注意有点有面,详略得当。一方面对能够体现校园特点的每一组成部分都要介绍到;另一方面又要有重点介绍(如本班教室)。一方面给读者展现出明晰的整体校园结构图,另一方面又对校园独特的地方有深刻的印象。
3、本文如能配以图表说明,效果更佳。
第五篇:初中说明文必备知识集锦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总结
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二、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四、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1、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
2、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来源:学,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七、领会“十大”说明方法
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来源:Z&xx&k.Com]
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4、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
作用: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6、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
9、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0、引资料: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俗语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作为说明的依据。作用: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八、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2、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
3、周(严)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九、说明文考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来源:学.科.网Z.X.X.K]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见上面说明方法部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的把握。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来源:学.科.网Z.X.X.K]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表态)删还是不删。定性分析。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答:说明了……;介绍……。(解题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1)、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2)、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
(3)、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分总关系,还是总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
8、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9、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
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
10、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考查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
11、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注意: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但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说明文标题
一、【命题方式】一般有几种类似问法: ① 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② 文章为什么以“******”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③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④ 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为“******”,有什么不同?⑤标题的含义: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 生动的说明文。⑥给文章拟标题。★ 【解题指导】 根据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考生在拟定文章标 题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A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标题概括的部分内容); B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C找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物件、核心事件等; D注意文章开头、结尾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E说明文注意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F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
二、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初中语文常见十种病句修改方法
一、成分残缺。
1、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想学好外语,2008年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2、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这些句子都是成分残缺,例1缺宾语,“萌发了”什么没说,应在句末加“的念头”才对。例2缺主语,应在“道德”后加“建设”才对。例3缺主语,应去掉“使”或者“通过”才通顺。
二、词序、语序不当。
1、张民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2、夏天的千岛湖,是人们避暑纳凉、读书学习的好时候。
3、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这里都是顺序混乱导致的错误。例1应改为“不仅张明知道„„”才对。例2应改为“千岛湖的夏天”才与后面“的时候”相对应。例3应改为“受到全国观众好评”不是“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三、主体与对象颠倒。
1、自从他参加了少年足球队后,足球就对他产生了兴趣。
2、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1主体是他不是足球,应改为“他对足球产生了兴趣”才对;2的主体是我不是豫剧,应改为“我对豫剧一点也不陌生”
四、肯定与否定不清。
1、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2、坚决防止聚众赌博活动在“夏季攻势”之后不死灰复燃。
3、为了避免海啸后不暴发传染病,世界各国和印度洋受灾地区地方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
4、仍不能完全避免不骨折和内脏破裂。
这里“防止”、“不”、“避免”等都有否定的意思,如果后面又有表示否定的词那么该句就表示肯定,这样有的句子的意思就不明确或是错误的。所以例1中“防止”与“不要”要任意去掉一个才对。例2“死灰复燃”前的“不”去掉才对。例3中“避免”与“不”也要任意去掉一个才对。例4“不”去掉才对。
五、双面照应不当。
1、有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2、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里例1“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么也会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应在“效率”后加“与否”才双面照应;例2“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怎么还会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呢?所以应把“能否”调到句首才对;例3双面照应不当,不合事理,应把后面的“能否”去掉才对。
六、用词不当。
1、执法部门要虚张声势,让假冒伪劣产品丧失市场。
2、国外的旅游者来到中国,是要领会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风情的。
这里例1“虚张声势”是贬义词不能用在“执法部门”上,应改为“制造声势”或“扩大宣传”才对。例2的“领会”要改为“领略”才对。
七、重复啰嗦。
1、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2、热烈祝贺某某土菜馆连续蝉联“中国湘菜名店”
这里的例1“一直”与“始终” 重复罗嗦,应随便去掉一个。例2中“连续”与“蝉联” 重复罗嗦,“蝉联”有连续的意思,所以应随便去掉一个。
八、概念不清。
1、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2、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
这里,例1中“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壮”应分开来。不要混在一起。例2中的“祖籍”是“江苏泰州”,而不是“江苏泰州人”,如果要“江苏泰州人”就应去掉“祖籍”二字。
九、搭配不当。
1、正确的认读、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遵循的标准。
这里“遵循”一般与“准则”搭配在一起,“标准”与“达到”才搭配。所以“标准” 应改为“准则”。汉语中有许多固定的语言搭配习惯,一般不允许打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记住他们的搭配关系。
十、分类不当。
1、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
这里“合唱”就包括在歌舞中,前面有“歌舞”后面就应去掉“合唱”才对。
这就是分类不当造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