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当。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
(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生很茫然。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时播放石灰的生命历程的视频。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学生理解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从而感悟诗人的崇高的志向。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诗中“大漠、月似钩”,必须借助图片表现出来,可是要理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还是有一点难度,此时我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同时配上展示策马冲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诗人李贺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创设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理解诗意,理解诗人。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中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中,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我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接着进入“背诵竞赛”这个环节,但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4.改进措施(思改)
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二、成功之处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三、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平等、互动地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在教学中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习,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文做好铺垫。
2.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3.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默读轻声读,浏览泛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重点学习“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被捕前”让学生从作者回忆的事情中去体会当时局势严重。从父亲含糊得回答坚决的态度中去感悟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被捕时”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父亲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被捕后”抓住父亲外貌的变化来学习,并补充相关资料,感悟父亲的坚贞不屈。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伟大形象------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到一些有关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和句子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仔细品读,在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要凸显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课文与学生的时间距离太远,学生领悟起来略有困难。对于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学生理解还是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整体感知课文,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按照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感触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不足之处: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十二课。此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分层进行了论述。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课上播放了一段关于张思德牺牲的片段,孩子们在电影中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更初步明白了为什么毛泽东主席会做这样一个演讲。我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没有丝毫的被动,完全尝试着主动分享喜欢的段落。
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
另外,在理解正确的生死观这个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对比的教学方法,列举出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自己判断其死的意义,并请学生讲一讲他们的故事,使得学生更容易正确理解生死观的含义。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我在这节课注重了语言感悟,词语分析,把需要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体会,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抓好词语这个切入点。如:“精兵简政”一词,学生单纯的理解词语有点太生硬,并且也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把词语放到相应的句子中去,体会词语的含义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提高,有智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往往比我们教上几节课的效率都要高。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语文气息不足,语文应该是听说读写的结合。本节课中我只做到了听说读。对课后的拓展环节做的不是很到位,忽视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课后布置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课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材选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2.从课文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处进行交流,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透过文字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用“深文浅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学到知识,让教学收到了实效。只有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对文章作出比较透彻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由于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授课时,教师讲解的过多,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对于张思德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应该多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讨论;最后回归整体,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的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学生为何能对文章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进”。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四句话,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来。
经过对教材、学生等反复的思考与沉淀,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节演讲课:让学生感知演讲词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的三个特点,从而能够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针对教学目标,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通过分析演讲词的结构、语言,紧紧抓住严密、准确、有表现力这几个词语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从而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热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这更多应该源于他们对于演讲的喜爱,这篇课文完全成为学生们学习演讲词的一个载体,因此,他们乐于朗读、品味、分析、总结,并把学到的知识在即兴演讲中加以运用。
不足之处:由于这篇课文产生的年代特殊性,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由于这篇课文题材的特殊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引入了六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有的人》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教学“对待批评”这一部分时,我又让学生联系名言警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要学生列举受到老师或同学批评的实例,说说自我当时的感受。当这些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语言和事例和课文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
于是,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明确目的地读书!那么学这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背诵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课文。
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会背了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然后我说:“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因为同学们还没理解。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三、提升小结。
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后,经反思获得的启示主要有:
1.探究“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5条基本要求:
①有共同的交谈话题;
②兴致高、表达快、感染人;③体态自然大方,用姿势辅助说话;④倾听耐心、专注,应答及时、切题;
⑤相互促进话题的继续。
这较好地把“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即兴讲话”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整合为一体。这既是本课特定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2.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讨,清楚地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即兴发言”前又安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方法等,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的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
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每两人自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独立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每组推荐一个即兴演讲得最好的学生到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心愿》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课时把此次习作内容归为以下四个问题:
1.我的愿望是什么?
2.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
3.为了这个愿望,我努力做过什么?
4.如果愿望实现了,我会怎样做?
开课伊始,我抛出习作要求问孩子,你知道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什么吗?他们说,是我的愿望。那什么是愿望呢?他们说是心愿、想法,我以参考书里的解释作为结论:对一件事情的美好想法和期待。根据期初备课,为了区分开理想,我武断地下结论说,愿望通常是通过短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理想必须是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达成的目标。
那么,要写我们的愿望,首先要明确什么呢?孩子说,得知道愿望是什么?我请孩子轮流说出自己的愿望,我现在很庆幸我强硬地请每一个孩子说出了那时那刻他们自己的愿望,尽管有的孩子也是在因为听了他人的表达后受的启发,有雷同。因为这正是孩子的一次口语表达。但是我现在觉得如果这个问题提前布置的话,给他们更长时间去思索,或许孩子的思维会放得更加发散,想得更加开阔。
知道了愿望是什么?接下来该告诉别人什么呢?孩子说,得让别人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愿望。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啊。当我再请孩子我愿望和原因连在一起做完整的表达时,这次多数孩子们陷入了思考。接着,一部分孩子纷纷举起了手,我很感谢孩子们是在认真思考后说出的心里话。我们认真听着,即使愿望一样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我以养小动物为例,肯定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同样是想养小动物,他们养的一样吗?同样是养小狗,他们的原因一样吗?真好,我说我喜欢这样个性化的表达。
我想,习作,正是因为它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具有个性化的见解和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才更耐人寻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把前两个问题细说了一下,但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我们是以想养小动物为例进行的展开,先请那几个孩子说,再请其他孩子帮忙。我很后悔为了避免有的孩子不会说,不会写,我竟然根据孩子的回答和我的想法归纳了一下从哪几方面努力实现和实现了愿望要从哪几方面去做。要知道我的这种自做聪明和一厢情愿,有可能换来的是孩子的众口一词,这对他们的思维来说或许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桎梏。
我追求在习作上让孩子们个性化的表达。这在第一,二方面,我做到了。但是在反思整个习作指导课时,我觉得如果在孩子口语表达完一和二之后,我如果能在表达方法上再给孩子以启发,他们的开头也许会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书面表达的要求。这个问题在一稿交上来已经暴露无遗。经过再指导后,二稿交上来有明显改善。
总之,在习作指导课上,全体孩子的口语练习和书面表达指导是必要的。要达成孩子们富有个性的表达,对于教师,说多还是说少,哪里说多,哪里说少,还真是一门学问,值得再进一步细细斟酌,慢慢敲打。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学生的作文写的好不好,开头和结尾很重要。有的学生写了几年作文,还不会开头。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作文常用的一些开头结尾的方式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我们整合网络资源,发现作文常见的开头和结尾方式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点题式、引用式、设问式、描写式等,这些简单易懂的名称,学生记起来容易,运用起来方便。我们以课本为据,总结作文的开头方法。细心的老师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出示的“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而且进行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即:“简、新、美。”
二、针对不同作文学会选取适当开头和结尾
通过本次研讨课,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作文中会自觉运用那是最好。如果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会选取适当的开头和结尾,对学生进行逐渐渗透,直至熟练运用和理解。相信每位学生都会有所得。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须引起每个执教者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就像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相信我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随后,我们又讲到了外貌描写读人物刻画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提供的句子,注意到了讲与练结合。从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反应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讨论、交流、回答问题都比较热烈,练习的准确率也比较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如果我能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和练习再多加以评析,给学生质疑和交流讨论再多的机会,再多放手给学生总结归纳写作规律,我想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正确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