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65-812950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26 21:35: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

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4月24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观摩研讨会的主题是“打磨特色好课,历练成长之师”。24日,与会教师观摩了六节优质课及执教教师的问题答辩,并由学术评委和大众评委从中评选出一位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六届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执教教师-----三明沙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林俊禄教师。最后聆听了厦门市教育局专家型局长任勇的讲座——《师者:做更好的自己》;25日,我省6位参加历届全国赛课获奖教师在现场展示及交流磨课心得,从中推选跨省区交流的优秀教师,最后由省教研室彭晓玫主任做大会总结。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让我真真切切的观摩12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虽然使用教材不同,但执教老师能根据学情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的教学设计,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和谐的探究情境,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构建了高效课堂。这12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县教师进修学校林俊禄的《周长》一课及厦六双十中学附属学校李鹏教师的《找规律》。下面我就这两位老师所上的观摩课给我的感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探明学生的相关经验,并将新知建在认知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认知体系。沙县林老师在上《周长》一课时,他从“一圈”入手,问,绕操场跑一圈,是什么意思,全班学生都能在课件上的操场图比划出来。林老师在答辨时说,他试上时,不是用“一圈”,而是用“一周”,结果学生说绕操场跑了一星期。学生理解了一圈后,强调了“沿边线”与“回到起点”这两个本质属性,使学生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知,然后将“一圈“替换为”一周”。最后将一周的长度概括为周长。而厦门双十附属学校的李老师在上《找规律》时,重点是让学生找“一组 ”,再强调“重复出现”,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建立起对于规律含义的正确理解,并能尝试用语言来表述找到的规律。

二、营造合作探究的情境。新课改以来,在大张旗鼓实践“数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理念下,在许多繁花似锦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看到了热闹、作秀、形式化等现象。可喜的是这次研讨会的十二节课中展现出的是有效的情境、高效的活动、简洁的交流和精彩的评价。如沙县林老师在上《周长》一课时,林老师让学生猜我和刘翔沿操场边线赛跑谁会赢?学生说,刘翔。林老师说,不对,我赢,不信你看,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刘翔和林老师同时绕操场跑,林老师没沿边线跑很快回到了起点,刘翔沿操场边线跑但没回到起点。赛后,老师故意高傲地狂呼——我赢了,夸张的语气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幽默,高傲的语言使学生按耐不住地反驳,没沿边线跑,不能算一圈,老师没有赢----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用意很深,意在极大地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使学生不吐不快,接着,老师让学生理解“沿边线”与“回到起点”这两个本质属性。林老师接着问:刘翔赢了吗?为什么?这时学生说,刘翔和林老师赛跑的路程不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为了让学生感受周长,林老师问:看来这场比赛,老师和刘翔都没有赢,怎么办?学生回答,再跑一次。这时课件演示:刘翔和林老师同时跑出,都沿边线跑,都能回到起点,刘翔先跑完,林老师后跑完。在整节课中,他不是纯粹地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探究,在玩中学,不断掌握着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力。而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李鹏《找规律》一课,李老师通过在5秒钟内记住10个圆的颜色排列,这样一个简单的比赛,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规律的存在,激发了学生探究生活中各种规律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规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美好。有了充分的表象基础,为后续的认识规律含义打下了基础。

三、构建真实高效的课堂。正如沙县进修学校林俊禄老师的磨课心得所说:“高效,不在于一节课内做了多少题,而在一道题内思考了多少,探究了多少,收获了多少”。因此,林老师在上《周长》一课的拓展延伸时,他拿出一张纸,让学生比划它的周长,巩固周长的概念,然后把纸撕去一部分,提问:它还有周长吗?启发学生:物变了,形变了,原来的周长破坏了,但新的周长又呈现了,规则图形有周长,不规则图形也有周长。只要沿着边线绕一周和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把撕成的两部分纸进行周长比较。看看谁的周长长。最后,再拿出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撕成周长相同的两部分,让学生作比较。李老师在一个情境中多次利用教具,并且每次利用都赋予新的使命,这样的情境才可谓是

高效而独到,这样的课堂才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而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李鹏《找规律》一课,李老师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课堂,数学的生命可以延伸到不同学科延伸到课外。李老师让学生在人和动物、大人和小孩、伸左手和伸右手图片中找规律,到相同圆片不同颜色排列变不同平面图形不同个数排列中找规律、延伸到数字找规律,再延伸到声音规律和动作规律相结合起来,成健身操。让学生在变与不变、动与静之间感受规律,然后通过不断总结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规律。这种创新的、富有高效的课堂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每个人听课的角度不同,感受到的也不一样。这几天收获的远远不只以上几点。研讨会虽然结束了,但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学习体会与深刻的思想启迪却一直停留在我的内心里,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试着把学习所得慢慢转化成为自己的一份教学心得,尽力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我想,这应该才是我参加这次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黄根明

2014年5月3日

第二篇:参加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吴春枝讲解

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城关第三小学 吴春枝

2014年 4月 24日至 25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 短短两天的时间里, 观摩了 12节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优质课。让我真真切切的观摩了 12位名师 的课堂教学, 不同的理念, 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虽然使用教材不同, 但执教老师能根 据学情制定了详细的,符合厦门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一遍一遍的研究、改 进,最终呈现精彩的课堂。可见,调查学情,充分挖掘教材对于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重要。

这 12节课给我印象较深的有沙县教师进修学校林俊禄《周长》、邵武市实验小学李萍《交通 与数学》、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李鹏 《找规律》、宁德市福安韩城一小阮志强 《分数的意义》、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张德强《圆的认识》 等。其中林俊禄老师他以独特的风格,幽默诙谐的 形体语言博得了满堂彩。林老师先带学生做了个传话筒找不同的小游戏, 通过游戏活动, 唤醒学生 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明确活动的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接着,林老师又 让学生猜我和刘翔沿操场边线赛跑谁会赢?学生说,刘翔。林老师说,不对,我赢,不信你看,让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刘翔和林老师同时绕操场跑, 林老师没沿边线跑很快回到了起点, 刘翔沿操场 边线跑但没回到起点。让学生理解“沿边线”与“回到起点”这两个本质属性。林老师接着问:刘 翔赢了吗?为什么?这时学生找到刘翔和林老师赛跑的不同,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为了让学 生感受周长,林老师问:看来这场比赛,老师和刘翔都没有赢,怎么办?学生回答,再跑一次。这 时课件演示:刘翔和林老师同时跑出,都沿边线跑,都能回到起点,刘翔先跑完,林老师后跑完。在整节课中,他不是纯粹地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思,在玩中学,不断掌握着新知。体现学生 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听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鹏《找规律》是一种享受,这节数学课内容看似简单,老师却能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课堂, 数学的生命可以延伸到不同学科延伸到课外。李老师让学 生在人和动物、大人和小孩、伸左手和伸右手图片中找规律, 到相同圆片不同颜色排列变不同平面 图形不同个数排列中找规律、延伸到数字找规律, 再延伸到声音规律和动作规律相结合起来, 成健 身操。让学生在变与不变、动与静之间感受规律,然后通过不断总结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规律。这 种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 教学而付出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 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 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 他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但平平实实才是生活的本 质, 多姿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 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 此!让课堂走进生活,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经历, 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扎旗汉授小学数学课改研讨会。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五节小学数学优质课。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虽然使用教材不同,但执教老师能根据学情制定了详细的,音三小、音一小、音八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法,三小的“马新兰教学法”;一小的“以单导学”的模式;八小的“三、四、五”教学模式等,让我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这几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这五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虽有不同,但相同的地方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学生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与以往的教学不同的地方是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学习的内容都是由学生来完成,老师主要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课上的反应能力,教师所追求的“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他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平平实实才是生活的本质,多姿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让课堂走进生活,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经历,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

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让我深切体会到优秀的数学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2014.09.28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宁国市实验小学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福建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福建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 听课心得体会

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 陈惠琴

2013年4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观摩活动。我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巧妙运用资源体现教师智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看到上课教师选择富有童趣、有思考价值的题材或情境,深入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情境创设重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性,并融于数学问题中,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如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郑汛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们互相击掌,与老师击掌,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自然的从比较手掌面的大小引出课题,既而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为学生们理解“面积”概念提供直观感知。并在教室里找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的东西,在班上进行汇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

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再如:龙岩师范附属小学张翠昭老师在《认识小数》一课中,利用有趣的大小蜗牛牛爬杆比赛,巩固技能、深化理解、拓宽思维。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从元角分这些生活常识过渡到数学表达,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就让学生在熟悉的商品价格背景中借助直观的图示去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内在联系,以此激活分数与小数的联结点,从而为后续的“利用分数来理解小数”做充分的准备。这样的处理更尊重了学生的起点,达到了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自然链接。

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如三明市永安北门小学钟素琳老师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猜测得到三边关系,然后引起学生的质疑,再次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三角形的特征。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如:松溪县普教室潘丽老师在《确定位置》一课中,让学生经历了三次“数学化”的过程,先从学生的“座位图”让学生经历了第一次“数学化”,再让学生动脑找到简单的记录方法,主动参与,并大胆提出猜

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扩展,实现了第二次的“数学化”,最后在学生理解了用数对在“点子图”中表示学生座位后,在进一步抽象出“格子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在探究中感悟,在互动中理解,在创造中提升。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如彭晓玫老师在总结时所讲:“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