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稿《伊索寓言》
说课稿《伊索寓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伊索寓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伊索寓言》1《读<伊索寓言>》所在的单元,是人教社出版的《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读<伊索寓言>》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能力教学目标:
1.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语言教学目标:理解文中难句的含义及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说教法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采取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来教学。其做法是:
先抛开文章常见的作者背景介绍、朗读课文及由前往后讲的常规作法,而是从学生最喜欢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猪肚”部分——文中的九则寓言入手,请学生指出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慢慢进入钱先生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时,在处理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时,我又主张不下发《伊索寓言》的原文,而是从钱先生的文章中揣摩、分析。这样,学生体会了钱先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及每则寓言的写法——先写寓言故事,再写寓言故事的原意,最后写寓言故事的新意,又培养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为?
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旨及写作意图。这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一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寓言故事?”“为什么他的想法和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不一致?”因而,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作者翻新《伊索寓言》的依据是什么”。理解了这个问题,前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自然引入下面的步骤,即“作者在读完《伊索寓言》之后,有哪些思考与结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四个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中间漏掉哪个环节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前,各小组讨论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课上大家交流。这样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原文。
说课稿《伊索寓言》2我所理解的阅读教学的整合是在学段教学目标和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关照下的将有相似性和共同性的两篇或多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创造性地达成自己的阅读教学目标,积极推动课外阅读的群文阅读教学。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把《伊索寓言》的整合阅读教学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一、抓住角色语言,异中求同,切入故事。
首先,打出三个故事中人物的三句角色语言,将议题聚焦在“谎言”上,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力求以简驭繁,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为学习三则寓言打开一个通道。
二、探究释疑,同中求异,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紧扣“谎”字,深入理解三则寓言。学习第一则寓言,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切身体会“酸”字的情境意义,然后利用假设创设情境:如果一只站在葡萄架上的黄鹂告诉狐狸说葡萄是甜的,狐狸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狐狸的心口不一、自欺欺人。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自己也曾偶遇的“酸葡萄”心理,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层层深入,学生对“酸葡萄”心理也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第二则寓言的学习中,我抓住人物语言“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循环往复,激情朗读,为学生积聚情感的同时,创设情境:大哥,那个孩子在喊呢,你为什么不去帮帮他?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直抒胸臆,寓言中的道理了然于心。学习《蝉和狐狸》,我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充分体会到蝉的冷静、机智和善于观察后,设置乌鸦和蝉的对话表演,比较出智慧,两个故事的对比,让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很容易就分出了是非曲直,寓意也就不言而喻。
三、回归整体,发现伊索寓言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伊索寓言的行文结构、表达方法、角色设置等,发现伊索寓言的体裁特征,习得读伊索寓言的方法。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要求。为了指导更具实效性,我给孩子们确立了研究专题,设计了阅读记录卡,力求使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步子迈得更坚实些。
说课稿《伊索寓言》3说课导入: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读<伊索寓言>》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2.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能初步理解九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本文的独到见解,进行模仿体会,尝试解读寓言,赋予新意。
情感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的编写寓言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为理解钱钟书通过《伊索寓言》的解读所表达的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难点为让学生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和教师提供的动物画像编写寓言,体会寓言的社会意义。
二.教法分析
1、教学设计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师生互动,在提供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⑤ 比较法—寓意比较,掌握角度和方法。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共同探讨《伊索寓言》中“徒劳的寒鸦”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例如在结合“禽言兽语”进行编写寓言时,最适宜用此法。
三、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咬文嚼字》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既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又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
2.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编写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
寓言是假托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富有启发性,本文有很多寓言都看似简单,但道理深刻。一则寓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内涵,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用饱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重新诠释了《伊索寓言》的几个故事,那么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这篇文章,找出这篇文章到底涉及到了几个寓言故事。(要求:快速阅读,给每个寓言故事加一个题目,填空式()的故事)
说明:这篇文章对于心智不太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有所领悟,尤其是这篇内蕴较深的课文,这样设计导语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初步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 讽刺善变者 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过渡:课文题目为《读〈伊索寓言〉》,重点就放在这个读字上面,作者通过这个读,赋予了伊索寓言新的内涵,我们也一样可以,当然,读要有方法和角度,首先我们来看其中两则“乌鸦的故事”“老婆子与母鸡的故事”:
(三)学生了解方法和角度
教师出示课件。三张课件分别包含故事的内容、比较和角度。
(四)学生利用方法和角度进行解读
过渡:由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钱先生之所以能赋予寓言新的寓意,是因为他从另一角度出发,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理解。现在我想用伊索寓言中丙则故事,给大家尝试解读:
教师出示课件:狗的故事、狐狸和狮子的故事
学生利用方法进行解读。
(五)方法的拓展运用:编写寓言
过渡:纵观本文寓言,我们发现,寓言实际上是从动物(包括人)的嘴里吐出有启发性的人话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文体。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编写简单的寓言。例如:(出示课件)现丰请各位同学根据我提供的画面,选择其中2-4个,写一则简单的寓言。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上的画面编写寓言。
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师作一定的评价。
(六)综合评价总结:
刚才大家所编写的寓言,都能够很好地揭示了社会的某些方面,但大部分是社会的丑陋面、阴暗面,人性的缺点,难道我们的社会你的眼中真的那么龌龊吗?生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是好人就一切都好,这个人是坏人,就一切都坏。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个人之所以是好人,只是他好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反之亦然。进一步说,我们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了解,不能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看人看事,我们都要动脑筋,不能过于简单了。
(把生活本来的样子告诉学生,他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作业
请同学们联系当代,对《农夫与蛇》进行阐释。
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其他寓言。未必要赞同以前的看法,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去救毒蛇其实是缺乏生活常识;帮助别人也是有选择的;蛇不会冻死,它不需要帮助,农夫是多管闲事;蛇咬农夫是本能的反应,是正常的;农夫自救的能力太差了……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
说课稿《伊索寓言》4小语组:吴春艳 导言: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能从简单的语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第一环节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能从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
说教学过程:
1、引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阅读课时间,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人类的营养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入好书大家享的环节)
2、由学生推荐,到教师推荐。教师推荐由一个故事引入,引出《伊索寓言》,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作者。
3、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寓意
4、从目录中选取学生陌生的寓言故事,让学生猜猜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5、发现《伊索语言》中,故事的寓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目的是让学生对读寓言故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6、提醒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7、给学生介绍其他寓言故事书目,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一定要局限在《伊索寓言》当中。
说课稿《伊索寓言》5教学内容分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
教学流程安排:
首先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几则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点。
通过初读由学生自己找出第一则寓言的词语,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开始整体感知,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其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本教学环节,我打算以狐狸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为切入点,围绕“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抓住课文对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挖掘寓意丰厚的内涵,进行浅文深教,短文长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巩固形象,为学生感悟寓意作好铺垫。
训练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这句话中的“成熟”,并结合插图从色形味描绘葡萄成熟的诱人情景。
预设:“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夜明珠、晶莹透亮??)
训练二:针对 “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设计一项填补课文空白的想象训练:这时,一只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预设:一只又渴又饿(饥肠辘辘 四处觅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训练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会想些什么办法来够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词:往上蹿 捡起 瞄准 扔 搬 叠 小心翼翼 踮起脚尖 踉跄 四脚朝天
训练四: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脑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抓住四个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在表现,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有对葡萄食之无力,弃之可惜的不舍,还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语,多角度、多层次读句子。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在学生的有滋有味的读中,体会狐狸复杂的心理。
接着我再次回归到狐狸的话:“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开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学,我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你想对这只好笑的狐狸说些什么呢?
有了前面对故事形象的感受,紧接着又设计一项说话训练:(预设: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经成熟,你却说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无能为力,摘不到葡萄,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狐狸啊狐狸,你心里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却又吃不到,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引向本质。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说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无能;狐狸骗人,可他骗人,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问,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针对狐狸的言行加以评议,学生或驳斥或讥笑,于嬉笑怒骂中对狐狸的可笑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寓意的揭示架桥铺路。同时由学生对狐狸肤浅幼稚的评价,转向伊索精辟的点评,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通过对比及品读体会寓意的精辟,及其讽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样的某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用智慧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种种言行,并从中获得教益: 红红今天考试成绩最好,同学都羡慕,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认真起来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东东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有和妈妈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却说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蹲下来看学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学中两个问题的铺设为学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桥梁,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所得用在灵活的语境中,容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设计意图: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己试着读读《牧童和狼》,小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有感情地这则寓言故事。
说课稿《伊索寓言》6《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第二篇:《伊索寓言》说课稿集合[范文模版]
《伊索寓言》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索寓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伊索寓言》说课稿1一、说教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包含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二、说目标及重点、难点
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重点、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目标有三: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二类生字。
3、学习第一则寓言,理解其中含着的道理。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理解第一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说教法及学法:
教法——自学指导引领学生自学
针对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三个自学指导,引领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然后再进行检测。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先让学生来帮忙纠正或讲解,也就是所谓的“兵教兵”,当学生都解决不了时,才做必要的讲解。
学法——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为辅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完成学习任务,大多都能顺利完成,当个人实在不能解决时在以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揭题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吗?
所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说明某个道理的文章,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2课《伊索寓言》,﹙板书课题,齐读﹚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课深刻,幽默风趣,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
2、示标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二类生字。
3、学习第一则寓言,理解其中含着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接下来我们进行三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第一次比赛,比谁能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1.出示自学指导1:
(1)、用方框标出课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
(2)自由读。
(3)3分钟后检查。
2、学生练读。
3.屏幕出示生字词。
请第2小组的4号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并随时更正。
4.集体认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看谁读课文正确又流利。
1、出示自学指导: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困难可请教同学。
(2)碰到难读的地方可停下来多读几遍,读通、读顺后再接着往下读。
(3)5分钟后进行比赛。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请一、三、五小组的四号同学分别来读这三则寓言,其它的同学要注意听并随时进行更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谁能迅速掌握第一则寓言。
1、出示自学指导:
读、思、画、写相结合,学习第一则寓言:
1、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用“____”画出)
2、他会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
葡萄恋恋不舍?(用“﹏﹏”画出)
4、这些葡萄真的是酸的吗?狐狸为什么这样说?
5、用双横线画出寓言的寓意。想一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能否举个例子?
2、学生自学。
3、后教,指名回答。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1、描红。
2、听写。
①指名两个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②学生上台判阅,并纠正错误。
③同桌对照答案互判。
六)、课堂小结
《伊索寓言》说课稿2一.说教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看。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
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伊索寓言》说课稿3我所理解的阅读教学的整合是在学段教学目标和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关照下的将有相似性和共同性的两篇或多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创造性地达成自己的阅读教学目标,积极推动课外阅读的群文阅读教学。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把《伊索寓言》的整合阅读教学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一、抓住角色语言,异中求同,切入故事。
首先,打出三个故事中人物的三句角色语言,将议题聚焦在“谎言”上,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力求以简驭繁,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为学习三则寓言打开一个通道。
二、探究释疑,同中求异,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紧扣“谎”字,深入理解三则寓言。学习第一则寓言,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切身体会“酸”字的情境意义,然后利用假设创设情境:如果一只站在葡萄架上的黄鹂告诉狐狸说葡萄是甜的,狐狸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狐狸的心口不一、自欺欺人。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自己也曾偶遇的“酸葡萄”心理,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层层深入,学生对“酸葡萄”心理也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第二则寓言的学习中,我抓住人物语言“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循环往复,激情朗读,为学生积聚情感的同时,创设情境:大哥,那个孩子在喊呢,你为什么不去帮帮他?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直抒胸臆,寓言中的道理了然于心。学习《蝉和狐狸》,我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充分体会到蝉的冷静、机智和善于观察后,设置乌鸦和蝉的对话表演,比较出智慧,两个故事的对比,让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很容易就分出了是非曲直,寓意也就不言而喻。
三、回归整体,发现伊索寓言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伊索寓言的行文结构、表达方法、角色设置等,发现伊索寓言的体裁特征,习得读伊索寓言的方法。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要求。为了指导更具实效性,我给孩子们确立了研究专题,设计了阅读记录卡,力求使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步子迈得更坚实些。
《伊索寓言》说课稿4说课导入: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读<伊索寓言>》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2.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能初步理解九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本文的独到见解,进行模仿体会,尝试解读寓言,赋予新意。
情感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的编写寓言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为理解钱钟书通过《伊索寓言》的解读所表达的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难点为让学生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和教师提供的动物画像编写寓言,体会寓言的社会意义。
二.教法分析
1、教学设计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师生互动,在提供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⑤ 比较法—寓意比较,掌握角度和方法。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共同探讨《伊索寓言》中“徒劳的寒鸦”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例如在结合“禽言兽语”进行编写寓言时,最适宜用此法。
三、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咬文嚼字》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既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又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
2.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编写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
寓言是假托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富有启发性,本文有很多寓言都看似简单,但道理深刻。一则寓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内涵,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用饱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重新诠释了《伊索寓言》的几个故事,那么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这篇文章,找出这篇文章到底涉及到了几个寓言故事。(要求:快速阅读,给每个寓言故事加一个题目,填空式()的故事)
说明:这篇文章对于心智不太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有所领悟,尤其是这篇内蕴较深的课文,这样设计导语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初步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 讽刺善变者 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过渡:课文题目为《读〈伊索寓言〉》,重点就放在这个读字上面,作者通过这个读,赋予了伊索寓言新的内涵,我们也一样可以,当然,读要有方法和角度,首先我们来看其中两则“乌鸦的故事”“老婆子与母鸡的故事”:
(三)学生了解方法和角度
教师出示课件。三张课件分别包含故事的内容、比较和角度。
(四)学生利用方法和角度进行解读
过渡:由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钱先生之所以能赋予寓言新的`寓意,是因为他从另一角度出发,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理解。现在我想用伊索寓言中丙则故事,给大家尝试解读:
教师出示课件:狗的故事、狐狸和狮子的故事
学生利用方法进行解读。
(五)方法的拓展运用:编写寓言
过渡:纵观本文寓言,我们发现,寓言实际上是从动物(包括人)的嘴里吐出有启发性的人话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文体。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编写简单的寓言。例如:(出示课件)现丰请各位同学根据我提供的画面,选择其中2-4个,写一则简单的寓言。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上的画面编写寓言。
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师作一定的评价。
(六)综合评价总结:
刚才大家所编写的寓言,都能够很好地揭示了社会的某些方面,但大部分是社会的丑陋面、阴暗面,人性的缺点,难道我们的社会你的眼中真的那么龌龊吗?生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是好人就一切都好,这个人是坏人,就一切都坏。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个人之所以是好人,只是他好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反之亦然。进一步说,我们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了解,不能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看人看事,我们都要动脑筋,不能过于简单了。
(把生活本来的样子告诉学生,他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作业
请同学们联系当代,对《农夫与蛇》进行阐释。
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其他寓言。未必要赞同以前的看法,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去救毒蛇其实是缺乏生活常识;帮助别人也是有选择的;蛇不会冻死,它不需要帮助,农夫是多管闲事;蛇咬农夫是本能的反应,是正常的;农夫自救的能力太差了……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
《伊索寓言》说课稿5《读<伊索寓言>》所在的单元,是人教社出版的《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读<伊索寓言>》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能力教学目标:
1.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语言教学目标:理解文中难句的含义及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说教法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采取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来教学。其做法是:
先抛开文章常见的作者背景介绍、朗读课文及由前往后讲的常规作法,而是从学生最喜欢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猪肚”部分——文中的九则寓言入手,请学生指出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慢慢进入钱先生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时,在处理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时,我又主张不下发《伊索寓言》的原文,而是从钱先生的文章中揣摩、分析。这样,学生体会了钱先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及每则寓言的写法——先写寓言故事,再写寓言故事的原意,最后写寓言故事的新意,又培养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为?
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旨及写作意图。这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一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寓言故事?”“为什么他的想法和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不一致?”因而,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作者翻新《伊索寓言》的依据是什么”。理解了这个问题,前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自然引入下面的步骤,即“作者在读完《伊索寓言》之后,有哪些思考与结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四个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中间漏掉哪个环节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前,各小组讨论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课上大家交流。这样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原文。
《伊索寓言》说课稿6教学内容分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
教学流程安排:
首先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几则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点。
通过初读由学生自己找出第一则寓言的词语,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开始整体感知,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其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本教学环节,我打算以狐狸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为切入点,围绕“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抓住课文对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挖掘寓意丰厚的内涵,进行浅文深教,短文长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巩固形象,为学生感悟寓意作好铺垫。
训练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这句话中的“成熟”,并结合插图从色形味描绘葡萄成熟的诱人情景。
预设:“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夜明珠、晶莹透亮??)
训练二:针对 “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设计一项填补课文空白的想象训练:这时,一只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预设:一只又渴又饿(饥肠辘辘 四处觅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训练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会想些什么办法来够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词:往上蹿 捡起 瞄准 扔 搬 叠 小心翼翼 踮起脚尖 踉跄 四脚朝天
训练四: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脑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抓住四个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在表现,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有对葡萄食之无力,弃之可惜的不舍,还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语,多角度、多层次读句子。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在学生的有滋有味的读中,体会狐狸复杂的心理。
接着我再次回归到狐狸的话:“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开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学,我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你想对这只好笑的狐狸说些什么呢?
有了前面对故事形象的感受,紧接着又设计一项说话训练:(预设: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经成熟,你却说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无能为力,摘不到葡萄,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狐狸啊狐狸,你心里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却又吃不到,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引向本质。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说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无能;狐狸骗人,可他骗人,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问,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针对狐狸的言行加以评议,学生或驳斥或讥笑,于嬉笑怒骂中对狐狸的可笑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寓意的揭示架桥铺路。同时由学生对狐狸肤浅幼稚的评价,转向伊索精辟的点评,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通过对比及品读体会寓意的精辟,及其讽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样的某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用智慧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种种言行,并从中获得教益: 红红今天考试成绩最好,同学都羡慕,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认真起来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东东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有和妈妈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却说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蹲下来看学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学中两个问题的铺设为学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桥梁,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所得用在灵活的语境中,容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设计意图: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己试着读读《牧童和狼》,小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有感情地这则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说课稿7小语组:吴春艳 导言: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能从简单的语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第一环节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能从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
说教学过程:
1、引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阅读课时间,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人类的营养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入好书大家享的环节)
2、由学生推荐,到教师推荐。教师推荐由一个故事引入,引出《伊索寓言》,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作者。
3、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寓意
4、从目录中选取学生陌生的寓言故事,让学生猜猜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5、发现《伊索语言》中,故事的寓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目的是让学生对读寓言故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6、提醒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7、给学生介绍其他寓言故事书目,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一定要局限在《伊索寓言》当中。
第三篇:《伊索寓言》说课稿
《伊索寓言》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伊索寓言》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伊索寓言》说课稿1我所理解的阅读教学的整合是在学段教学目标和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关照下的将有相似性和共同性的两篇或多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创造性地达成自己的阅读教学目标,积极推动课外阅读的群文阅读教学。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把《伊索寓言》的整合阅读教学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一、抓住角色语言,异中求同,切入故事。
首先,打出三个故事中人物的三句角色语言,将议题聚焦在“谎言”上,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力求以简驭繁,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为学习三则寓言打开一个通道。
二、探究释疑,同中求异,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紧扣“谎”字,深入理解三则寓言。学习第一则寓言,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切身体会“酸”字的情境意义,然后利用假设创设情境:如果一只站在葡萄架上的黄鹂告诉狐狸说葡萄是甜的,狐狸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狐狸的心口不一、自欺欺人。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自己也曾偶遇的“酸葡萄”心理,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层层深入,学生对“酸葡萄”心理也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第二则寓言的学习中,我抓住人物语言“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循环往复,激情朗读,为学生积聚情感的同时,创设情境:大哥,那个孩子在喊呢,你为什么不去帮帮他?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直抒胸臆,寓言中的道理了然于心。学习《蝉和狐狸》,我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充分体会到蝉的冷静、机智和善于观察后,设置乌鸦和蝉的对话表演,比较出智慧,两个故事的对比,让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很容易就分出了是非曲直,寓意也就不言而喻。
三、回归整体,发现伊索寓言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伊索寓言的行文结构、表达方法、角色设置等,发现伊索寓言的体裁特征,习得读伊索寓言的方法。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要求。为了指导更具实效性,我给孩子们确立了研究专题,设计了阅读记录卡,力求使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步子迈得更坚实些。
《伊索寓言》说课稿2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伊索寓言》属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牧童和狼》和《蝉和狐狸》。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
3、教学重点:
(1)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
(2)能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4、教学难点: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动谈话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法上以问题发现法为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适时点拨,以读促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设景生趣,自主学习(5—8分钟)
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请你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是哪三个故事,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二)、研读感悟,组内学习(5—7分钟)
读完课文,老师要考察一下大家生字词的学习效果(出示PPT)
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葡萄”在一起连读时,“葡”读轻声。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三)、多元导悟,展示学习(10—15分钟)
(1)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2)(PPT课文第一自然段)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3)(PPT课文第二自然段)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2.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3.看来狐狸是吃不到葡萄,心里酸溜溜的。这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谁来读一读?
(4)(PPT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1.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2.你觉得狐狸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自我安慰
3.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俗语了。
(6)小结:
其实在我们心中也住着这样一只狐狸,所以要看管好它,不能随便让它跑出来哦。
(四)、巩固深化,共同悟学(8—10分钟)
小雅朗诵比赛的了第一名,小芳却名落孙山,她撇撇嘴说:“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个第一名嘛!”真是
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相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现将板书设计如下: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伊索寓言》说课稿3教学内容分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
教学流程安排:
首先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几则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点。
通过初读由学生自己找出第一则寓言的词语,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开始整体感知,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其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本教学环节,我打算以狐狸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为切入点,围绕“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抓住课文对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挖掘寓意丰厚的内涵,进行浅文深教,短文长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巩固形象,为学生感悟寓意作好铺垫。
训练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这句话中的“成熟”,并结合插图从色形味描绘葡萄成熟的诱人情景。
预设:“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夜明珠、晶莹透亮??)
训练二:针对 “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设计一项填补课文空白的想象训练:这时,一只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预设:一只又渴又饿(饥肠辘辘 四处觅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训练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会想些什么办法来够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词:往上蹿 捡起 瞄准 扔 搬 叠 小心翼翼 踮起脚尖 踉跄 四脚朝天
训练四: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脑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抓住四个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在表现,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有对葡萄食之无力,弃之可惜的不舍,还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语,多角度、多层次读句子。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在学生的有滋有味的读中,体会狐狸复杂的心理。
接着我再次回归到狐狸的话:“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开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学,我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你想对这只好笑的狐狸说些什么呢?
有了前面对故事形象的感受,紧接着又设计一项说话训练:(预设: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经成熟,你却说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无能为力,摘不到葡萄,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狐狸啊狐狸,你心里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却又吃不到,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引向本质。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说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无能;狐狸骗人,可他骗人,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问,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针对狐狸的言行加以评议,学生或驳斥或讥笑,于嬉笑怒骂中对狐狸的可笑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寓意的揭示架桥铺路。同时由学生对狐狸肤浅幼稚的评价,转向伊索精辟的点评,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通过对比及品读体会寓意的精辟,及其讽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样的某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用智慧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种种言行,并从中获得教益: 红红今天考试成绩最好,同学都羡慕,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认真起来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东东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有和妈妈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却说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蹲下来看学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学中两个问题的铺设为学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桥梁,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所得用在灵活的语境中,容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设计意图: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己试着读读《牧童和狼》,小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有感情地这则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说课稿4《读<伊索寓言>》所在的单元,是人教社出版的《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读<伊索寓言>》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能力教学目标:
1.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语言教学目标:理解文中难句的含义及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说教法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采取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来教学。其做法是:
先抛开文章常见的作者背景介绍、朗读课文及由前往后讲的常规作法,而是从学生最喜欢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猪肚”部分——文中的九则寓言入手,请学生指出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慢慢进入钱先生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时,在处理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时,我又主张不下发《伊索寓言》的原文,而是从钱先生的文章中揣摩、分析。这样,学生体会了钱先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及每则寓言的写法——先写寓言故事,再写寓言故事的原意,最后写寓言故事的新意,又培养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为?
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旨及写作意图。这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一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寓言故事?”“为什么他的想法和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不一致?”因而,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作者翻新《伊索寓言》的依据是什么”。理解了这个问题,前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自然引入下面的步骤,即“作者在读完《伊索寓言》之后,有哪些思考与结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四个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中间漏掉哪个环节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前,各小组讨论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课上大家交流。这样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原文。
《伊索寓言》说课稿5一.说教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看。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
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伊索寓言》说课稿6小语组:吴春艳 导言: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能从简单的语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第一环节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能从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
说教学过程:
1、引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阅读课时间,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人类的营养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入好书大家享的环节)
2、由学生推荐,到教师推荐。教师推荐由一个故事引入,引出《伊索寓言》,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作者。
3、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寓意
4、从目录中选取学生陌生的寓言故事,让学生猜猜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5、发现《伊索语言》中,故事的寓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目的是让学生对读寓言故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6、提醒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7、给学生介绍其他寓言故事书目,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一定要局限在《伊索寓言》当中。
《伊索寓言》说课稿7说课导入: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读<伊索寓言>》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2.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能初步理解九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本文的独到见解,进行模仿体会,尝试解读寓言,赋予新意。
情感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的编写寓言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为理解钱钟书通过《伊索寓言》的解读所表达的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难点为让学生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和教师提供的动物画像编写寓言,体会寓言的社会意义。
二.教法分析
1、教学设计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师生互动,在提供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⑤ 比较法—寓意比较,掌握角度和方法。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共同探讨《伊索寓言》中“徒劳的寒鸦”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例如在结合“禽言兽语”进行编写寓言时,最适宜用此法。
三、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咬文嚼字》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既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又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
2.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编写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
寓言是假托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富有启发性,本文有很多寓言都看似简单,但道理深刻。一则寓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内涵,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用饱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重新诠释了《伊索寓言》的几个故事,那么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这篇文章,找出这篇文章到底涉及到了几个寓言故事。(要求:快速阅读,给每个寓言故事加一个题目,填空式()的故事)
说明:这篇文章对于心智不太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有所领悟,尤其是这篇内蕴较深的课文,这样设计导语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初步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 讽刺善变者 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过渡:课文题目为《读〈伊索寓言〉》,重点就放在这个读字上面,作者通过这个读,赋予了伊索寓言新的内涵,我们也一样可以,当然,读要有方法和角度,首先我们来看其中两则“乌鸦的故事”“老婆子与母鸡的故事”:
(三)学生了解方法和角度
教师出示课件。三张课件分别包含故事的内容、比较和角度。
(四)学生利用方法和角度进行解读
过渡:由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钱先生之所以能赋予寓言新的寓意,是因为他从另一角度出发,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理解。现在我想用伊索寓言中丙则故事,给大家尝试解读:
教师出示课件:狗的故事、狐狸和狮子的故事
学生利用方法进行解读。
(五)方法的拓展运用:编写寓言
过渡:纵观本文寓言,我们发现,寓言实际上是从动物(包括人)的嘴里吐出有启发性的人话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文体。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编写简单的寓言。例如:(出示课件)现丰请各位同学根据我提供的画面,选择其中2-4个,写一则简单的寓言。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上的画面编写寓言。
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师作一定的评价。
(六)综合评价总结:
刚才大家所编写的寓言,都能够很好地揭示了社会的某些方面,但大部分是社会的丑陋面、阴暗面,人性的缺点,难道我们的社会你的眼中真的那么龌龊吗?生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是好人就一切都好,这个人是坏人,就一切都坏。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个人之所以是好人,只是他好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反之亦然。进一步说,我们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了解,不能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看人看事,我们都要动脑筋,不能过于简单了。
(把生活本来的样子告诉学生,他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作业
请同学们联系当代,对《农夫与蛇》进行阐释。
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其他寓言。未必要赞同以前的看法,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去救毒蛇其实是缺乏生活常识;帮助别人也是有选择的;蛇不会冻死,它不需要帮助,农夫是多管闲事;蛇咬农夫是本能的反应,是正常的;农夫自救的能力太差了……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
第四篇:伊索寓言说课稿 (马恩玲)
《伊索寓言》说课稿
六街小学 马恩玲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伊索寓言》属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牧童和狼》和《蝉和狐狸》。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
3、教学重点:(1)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2)能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难点: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动谈话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法上以问题发现法为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适时点拨,以读促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设景生趣,自主学习(5—8分钟)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请你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是哪三个故事,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二)、研读感悟,组内学习(5—7分钟)
读完课文,老师要考察一下大家生字词的学习效果(出示PPT)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葡萄”在一起连读时,“葡”读轻声。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三)、多元导悟,展示学习(10—15分钟)(1)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2)(PPT课文第一自然段)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3)(PPT课文第二自然段)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2.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3.看来狐狸是吃不到葡萄,心里酸溜溜的。这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谁来读一读?
(4)(PPT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1.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2.你觉得狐狸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自我安慰„„ 3.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俗语了。(6)小结:
其实在我们心中也住着这样一只狐狸,所以要看管好它,不能随便让它跑出来哦。
(四)、巩固深化,共同悟学(8—10分钟)
小雅朗诵比赛的了第一名,小芳却名落孙山,她撇撇嘴说:“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个第一名嘛!”真是
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相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现将板书设计如下: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第五篇: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读后感
《伊索预言》是一篇很好的书,因为它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深奥的道理。
记得有一则寓言:一只狐狸经过葡萄架下,看见翡翠玛瑙般的葡萄悬挂在上面,狐狸顿时流出了口水。它拼命的点着脚尖,想摘一些尝尝却够不着,他又搬来一块石头踩上去,结果还是够不着,狐狸没办法了,无可奈何地走了,:自言自语地说:‚葡萄一定是酸的‛自我安慰到。
这则预言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名字是:《狐狸与葡萄》。这则预言所蕴涵的寓意以及狐狸本身,在中西方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中国现代文化中,‚葡萄酸心理‛已经成了嫉妒和自我安慰的代名词。这美妙绝伦的故事贵是出自幽默睿智的寓言家——伊索。
我相信你一定喜欢这个书,你不妨在夕阳下翻开这本书,这时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弱小的老鼠也能救出强壮的狮子;强壮的猎狗也会被瘦弱的狐狸打败;愚蠢的驴也当了哨兵;胆小的兔子也当了传令兵;带有善良的农夫、骄傲孔雀……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启开了你幻想的王国。此时你应该感谢梦幻的主人——伊索。
伊索寓言是奇妙的,也是启开心灵的窗户。《伊索寓言》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作者:曹静 指导老师:韩芳
《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我想《爱的教育》这本好的书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作者:张静 指导老师:韩芳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我读了《鲁宾逊漂流记》后,深深的被主人公鲁宾逊那顽强不屈,机智勇敢,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所折服了。
喜爱航海的鲁宾逊,不顾父母忠告,私自出海。在一次航海中,船只不幸碰到石礁,船身破裂,沉没在茫茫大海中,水手和船员全部都被淹死了,只有鲁宾逊活了下来,并一人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鲁宾逊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驯养。有一次,他救下了一个名叫‚星期五‛的俘虏,‚星期五‛就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他俩互相鼓励、历经磨难、共度难关,经过了整整28年,终于返回了故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挫折、困难,或身处逆境,但是像鲁宾逊一样能在荒岛上生活长达28年之久,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如果不是一个乐观、机智、顽强不屈、不畏惧困难的人,他能做到吗?肯定不能。
古今中外,像鲁宾逊一样身处逆境,但能通过努力而克服困难创造生命的奇迹例子比比皆是。高尔基给人家打工,在老板的看管和毒打下,还坚持看书,发表文章,虽然发表文章处处碰壁,但是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海伦凯勒在双耳失聪双眼失明的情况下,她仍在黑暗中摸索着,不分昼夜的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一样拼命地摸读盲文,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以致 手指摸出了血。但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她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叹鲁宾逊那传奇般的经历,或者佩服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鲁宾逊漂流记》是一本好书,读了它,每个人会从中有所收获、汲取勇气和乐观。会成为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乐观向上、机智聪明的英雄。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作者:张南 指导老师:韩芳
读《昆虫记》有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具有才能,人类用三角尺和圆规也未必能画出那么出那么准确的网;螳螂善于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是对方惊慌失措……种种奇妙的现象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
自从看了《昆虫记》,昆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颠覆了,原来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有劳动与掠夺等许多活动,这都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跟我们人类一样,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虫,又残酷的食肉性昆虫,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好像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
但是我却没有这种作风,相反我做任何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情,而且做事总是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很少做完再检查。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6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作者: 王银鑫 指导老师: 韩芳
读《童年》有感
我读了《童年》后,深深的被主人公高尔基的祖母那慈祥善良,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折服了,同时我也十分敬佩主人公高尔基顽强不屈,机智勇敢,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
高尔基7岁失去父亲,后来母亲改嫁也去世了,他只好住在外祖父母的家里,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经常毒打家人,对工人也十分苛刻。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是他黑暗中的明灯。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他教会了高尔基一些面对困难的方法等,这些人都给过高尔基力量和支持,是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值和充满爱心的人。
其中我最欣赏的人就是他的外祖母,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但是想想我们,曾经还因为过别人钱自己一元钱而大打出手,别人踩到了自己而大发雷霆,或者是别人说你坏话而开口破骂导致大伤和气。与他外祖母遇到的事情相比,这简直是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应该宽容别人,原谅别人,拥有宽广博大的胸襟。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好的现实失去信心,因为这会越发使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请你相信,黑暗过去之后,太阳总会出 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可能就是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可能就是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就如他的外祖母一样。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作者: 张杨帆 指导老师: 韩芳
读《繁星春水》有感
最近,老师要求我们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我觉得冰心的诗需要理解,她写得很含蓄,很难懂,需要让人用心去体会才行,后来我也慢慢开始细心品味,慢慢琢磨。
当我读完全文时,我的感触很深,这里面记录了许多作者的情感路程,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幻想的一首小诗,虽然篇幅短,但让我感触很深:‚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毫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的春光。‛
在我小学四年级时,我就一直热爱幻想,幻想自己变成大富豪,每天都可以随意挥霍;或者幻想自己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智者,随时都能收到别人的尊敬爱戴;或者幻想自己是童话里的公主,每天都可以受人服侍,但却从来都不会明智的面对现状,想要改变现在。
我每次都会幻想自己的未来多么的成功,多么一帆风顺、无与伦比,要考试了,我会幻想自己得了优异成绩受到老师见长的表扬;要竞选班委时,我总幻想着能的高票数,但那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仅仅就是幻想中的开得一朵尤其艳丽而遥不可及的花儿,却不是现实,我那时,学习就是因为‚爱想而不爱做‛变得一点也不用心,成绩也是日益地跟不上。天天幻想,很多时候使我会与难得的大好机会擦肩而过。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沉浸在远在天边的幻想中,当然有理想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朝目标努力前进,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只有我们努力了,那样幻想也会变成现实。我们若先到达成功,我们都应该把幻想的花扔掉,不要想远在天边的花,而是着眼于现在,去摘真正的鲜花!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作者:陈志銮 指导老师: 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