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课件]第一、二节 感觉和知觉、注意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三节 记忆 第四节 思维与语言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这是个什么图形? 本节概要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人如何知道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及其规律
(一)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二)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二、知觉及其特征
(一)知觉的概念与种类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感觉概念 内涵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一)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 视 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视 觉 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颜色的属性 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明度(亮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则是不饱和的颜色。视 觉
(二)颜色的混和 色光混合: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如果两种色光混合起来形成白光,这两种颜色称为补色。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视 觉
(三)色觉缺陷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在刺激光较弱时,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视 觉
(四)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可很好解释颜色混合现象,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视 觉
(四)色觉理论
2、拮抗理论(黑林,也称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各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及颜色后像问题,但不能很好解释颜色混合现象。那么,哪一种颜色理论是正确的?实际上,两者都正确!三色理论适用于视网膜。研究表明,视网膜上存在三种类型的视觉色素,同时每一种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最敏感,三种色素的波长峰值基本上落在红、绿或蓝区域(Nathans,et al.,1986)。拮抗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信息在离开眼睛之后视觉通路上所发生的一切,颜色信息的编码似乎是按“或者―或者” 拮抗方式进行传递的。所以两种理论都是“对的”。一种解释了在眼睛本身发生了什么,另一种解释了信息在到达人脑的过程中如何被分析,合起来它们解释了颜色视觉。视 觉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①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②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视 觉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①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②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如果用眼睛注视左图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你会看到什么? 听 觉 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耳的结构图 听 觉 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声音感觉属性 音高: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震动频率决定。响度:声音的轻重强弱,由声波震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声音的纯度,决定于声波波形的复杂程度。听 觉 听觉的基本现象
(二)听觉传导与听觉 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内的基底膜,当声波传到耳蜗时,耳蜗里的液体随之震动,引起基底膜上神经细胞的活动,电信号便会产生,并传递到脑。声波通过两条通道传播到基底膜,一条是耳传导,即信息经外耳道传至耳蜗;另一条是骨传导,即声波引起头骨震动,传递声波至耳蜗。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系统对物体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其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感受性差异对发展的影响 个体之间存在着感受性的差异,即同一种感觉通道的感受性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个体的感受性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接受信息的方式,这是学习者形成不同学习风格的重要方面。感受性差异还会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倾向性。感觉刺激剥夺的影响 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以阻止图形视觉,戴上纸板做的袖筒和棉手套限制触觉,用空调器发出的单调的声音限制被试的听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小床上躺尽可能长的时间。只要被试想脱离实验情景,他就可以离开。感觉刺激剥夺的影响 被试的不良影响: 其一:被试的思维过程出现了混乱; 其二:部分被试在感觉剥夺期间出现了幻觉。意义:生活中各种感觉输入是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这些感觉输入虽然不一定具有什么意义,但能够维持脑皮层的清醒状态,使神经机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临床心理学家由此受到启发,认为精神病和神经症往往表现出主观与客观不能分辨,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混淆,这与他们的人际交往经历的缺失有关。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含义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 例 含义 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过弱的刺激如落在皮肤上的尘埃,我们是觉察不到的。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觉察到。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感觉阈限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即使对同一个人来说,也会因个人的身体条件和动机状态而不断变化。一些感觉的绝对阈限的近似值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的相互关系是,它们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对这一规律的解释是,如果一个人的绝对感觉阈限越高,则他的感受性越低;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感觉阈限越低,则他的感受性就越高。例 例如,同一物体发出的声音对于两个人来说,在声音较小时,如果甲能听到而乙听不到,我们就说甲的感觉阈限更低,乙的感觉阈限更高;另外,对于同样一个声音,如果一人在很远时就能听到,而乙要在声音距离更近时才能听到,我们也说甲的感觉阈限更低,乙的感觉阈限更高。又如,对于溶入一克盐的一杯水,甲能品尝出咸的滋味而乙要再加一些盐才能尝出咸的滋味,则我们说甲的感觉阈限低而乙的感觉阈限高。上述所有情况下,我们都说甲的感受性更高,而乙的感受性更低。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含义 韦伯律 韦伯律的解释 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的相互关系 例 含 义 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这一适宜刺激的刺激量,那么,只有在这种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使我们觉察到变化后的适宜刺激与原适宜刺激之间的区别。也说是说,并不是刺激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刚刚能使人觉察出两个刺激之间具有差别的最少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觉差。人体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例 例如,在原有200支烛光上再加上1支烛光,我们是觉察不出光的强度有何改变的;一定要增加2支烛光或更多,才能觉察出前后两种光在强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们能否觉察出两个刺激之间是否有差别存在,必须使这两个刺激之间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行。韦伯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R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变化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 这个公式称为韦伯定律(或韦伯分数、韦伯比值、韦伯常数)解释 即当R的大小不同时,△R(最小觉差的物理量)的大小也不同,但△R/R则是一个常数。这一韦伯分数表明,必须在原初刺激的基础上再增加它的一定比例的刺激量,人们才能觉察出这两个刺激量之间的差别。中等强度刺激的条件下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例 以“被提起的重量”为例,表4中各项目的含义是,比较一个物体是否比一个50斤重的物体更重还是更轻,那么,这一物体至少要有51斤(比50斤重的物体重1/50斤)以上才能让人觉察出它比50斤重的物体更重;或者要在49斤以下(比50斤重的物体轻1/50斤)以下才能使人觉察出它比50斤重的物体更轻。而要比较一个物体是否比一个100斤重的物体更重还是更轻,那么,这一物体则至少要有1
class=“ad_box”>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第二篇: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指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平衡感、肌体感觉等。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yu)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指间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某以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它感受器的影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比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他的听觉更加敏锐)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对象(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来划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以及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的速度或者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只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动景运动:当有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的剑客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叫做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如:动画、电影、电视的制作原理。(;两静相继出现)
诱发运功: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一动一静同时出现)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香烟或者烟头,并注视这个光点,你看到光点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的。(一静)运动后效:注视飞速运动的火车后再看周围的树木,树在往相反的方向运动(一静一动先动后静)
4.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晕轮效应: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的品质,特征的知觉。
刻板印象: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者对人概括化的看法。刻板印象潜在人的意识之中。
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营影响。光环效应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恒常性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的特性。的那个人在注意某一件事物的时候,往往伴有情感情绪的体验,还有意志活动的参与。
注意的特点: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的意志和努力的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作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原因:客观刺激物的刺激的特点(强烈、新异,变化,对比,起指示作用的刺激)和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主体的知识经验)(窗外的而歌声)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四个方面:对活动目的的了解,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合理组织活动,排除内外干扰。(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电脑打字盲打)
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注意的品质特性: 注意广度、范围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
第三篇: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 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 ②注意的范围大 ③注意转移的快 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 ②注意的分散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 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 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 ②无条件的 ③还可能的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 ②基本相同的 ③可以相互转移 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①一个人身着时装引起人们的注意 ②围观车祸现场
③专心致志地做作业 ④“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易引人注目 7.若学生上课时对老师的教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说他()。
①注意力差 ②注意范围小 ③注意不稳定 ④没有注意任何事物
8.上课刚开始时的几分钟仍有少数学生在议论课间趣闻或有的在低头做小动作,为使这些同学将注意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最好的办法是()。
①点名批评或叫他站起来 ②进行暗示的批评 ③讲着讲着去敲几下这些同学的桌子 ④面向全班同学提问 9.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转移的能力()。
①越来越好 ②越来越差 ③相对稳定 ④都不是 10.教师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就容易使学生()。
①稳定注意 ②分散注意 ③集中注意 ④转移注意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一个学生,于是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她身上,这种注意是(①有意注意 ②无意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 ④都不是 12.间接兴趣是引起()的原因。
①无意注意 ②有意后注意 ③有意注意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13.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是()。
①大 ②小 ③稳定不变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14.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这属于()。
①注意的范围 ②注意的分散 ③注意的转移 ④注意的分配 15.注意是一种()。
①独立的心理过程 ②个性心理特征 ③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三、多项选择:
1.注意具有()
①选择功能 ②保持功能 ③强化功能 ④调节监督功能 ⑤动力功能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
①新异的刺激 ②事物的活动变化 ③所处的情况 ④需要和兴趣 ⑤事物的功用 3.注意的品质有()
①注意的时间 ②注意的范围 ③注意的稳定性 ④注意的分配 ⑤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基本特征是()
①稳定性 ②灵活性 ③指向性 ④集中性 ⑤紧张性 5.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
①有意注意 ②内部注意 ③外部注意 ④无意注意 ⑤有意后注意 6.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感官作朝向活动 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内脏器官作适应性变化 ④神态特殊 ⑤常出现“屏息”现象
四、判断正误:
1.注意就是认识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总伴随着注意。()
2.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听课就无法记笔记呢?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善于将有注意和无意注意同时结合起来。()
3.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因素和终点。()4.注意的稳定性与年龄无关。()
5.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的注意,应通过训练或学习使之消除。()6.人睡觉时,一声巨响会将其惊醒,可见,睡眠状态也有注意。()7.广告的新、异、美、动等特点,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无意注意。()
8.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9.有人把注意比喻为心灵的窗口,对吗?()
10.有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1.初中学生开始学外语时,几乎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阅读,这是因为他们注意的分配好。()12.“一目十行”、“一览无余”等,都说明人注意的范围很大。()
五、问答:
1.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有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4.注意的基本特征和外部表现各是什么? 5.什么是有意后注意?三种注意的关系怎样?
6.试述上课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感觉与知觉
一、填空:
1.______与______是认识的开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______,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认识的最初的源泉是______。3.感觉产生的神经结构是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
4.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______的感觉能力,它的大小用______来衡量,两者成______关系。5.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______,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______;②______。
6.刚穿上棉衣时感到衣服压在身上,经过一段时间就觉察不出来了,这是感觉中的______现象;盲人的听觉特别发达,可以“以耳代目”,这是______现象。
7.感觉对比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现象,“月明星稀,月暗星多”是______;吃完苦药之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是______现象。
8.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9.知觉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0.观察有三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和______,观察能力是指______。11.良好的观察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______。
二、单项选择:
1.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现象是()。
①感觉 ②知觉 ③视觉 ④色觉
2.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
①后象 ②表象 ③正后象 ④负后象
3.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①感觉对比 ②同时对比 ③继时对比 ④联觉
4.某大型乐团正在排练,突然一名演员走神弹错了一个音符,别人都没在意,但指挥家马上听了出来,这说明感受性发展的根本条件是()。
①遗传和生理成熟 ②自然环境 ③物质生活条件 ④实践活动 5.“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现象。
①感觉 ②知觉 ③错觉 ④运动知觉
6.教师把板书中重要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这是利用知觉的()规律。
①整体性 ②选择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7.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
①联觉 ②感觉适应 ③感觉融合 ④感觉对比 8.一般来说,分析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会使感受性()。
①提高 ②降低 ③无变化 ④适应 9.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①绝对感受性 ②绝对感受阈限 ③差别感受性 ④差别感受阈限 10.用手比较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好象铁重,这叫()。
①大小错觉 ②方位错觉 ③重量错觉 ④运动错觉
11.人在知觉事物时,最终认识到的不是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而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叫知觉的()。
①整体性 ②选择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三、多项选择:
1.知觉可分为一般知觉和复杂知觉两大类,复杂知觉又包括()。
①空间知觉 ②时间知觉 ③运动知觉 ④社会知觉 ⑤错觉 2.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人在不同情况下,对熟悉的物体颜色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为知觉的恒觉性 ②知觉是对事物整体性的反映,所以,对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总和的反映就是知觉 ③盲人的听觉器官特别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④感觉的对比和适应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对人的错觉 3.下列现象中,属于知觉选择性的是()。
①安静的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话就特别清楚 ②在黑板上用什么粉笔都不如白色粉笔清晰
③球赛中个子特别高大的运动员很引人注目 ④新鞋刚穿上时挤脚,穿几天就不挤了 ⑤教学过程中强调演示试验的效果
4.下列关于知觉恒常性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因为知觉存在着恒常性,所以无论知觉条件如何变化,知觉的映象始终保持不变 ②知觉的恒常性使人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目反映事物
③如果知觉没有恒常性的话,那么人们就要时时刻刻进行新的学习,这样,人就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④知觉的恒常性是变化的
⑤知觉的恒常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与个人知识经验的多少无关
四、判断正误:
1.人的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就意味着随着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感受性逐渐提高。()
2.联觉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3.眼睛对暗适应越久,对光的感受越不敏感。()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5.人在高兴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在烦闷或等人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都是人的幻觉。()6.在适当的条件下,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说明其感觉阈限是很高的。()7.人的感受性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它的提高依赖于实践活动。()8.感觉对比是不同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医院的病房里全是白色而不用其他颜色,这主要是利用了知觉的联觉作用。()10.观察就是认真看和注意听。()
1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所有光线,听觉的适宜刺激是所有声音。()12.错觉是指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13.星星殒落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条火线形的流星;电扇只有几个叶片,开动时,看上去却象个圆盘,这些都是视觉后象的结果。()
14.既然错觉广泛存在,那么人们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15.具有健全的感觉器官,感觉就产生并发展。()
16.实际上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似动现象。()
五、问答: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知觉选择性依赖于哪些条件? 3.什么是观察?
4.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六、实例分析:
1.当我们乘坐在火车上,有时看到临近的火车开动,往往觉得是自己乘坐的列车在开动。这是什么现象?如何判断我们坐的火车是否开动?
2.没有经验的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海天一色,辨别不清上、下方位,往往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3.圆圆从小不喜欢吃羊肉,也闻不得羊肉那股膻哧。不料有一天在她旁边开了一家羊肉汤馆,这下可好,她每天都在被迫呼吸浓烈的羊肉味,刚开始,熏得她直想吐,可慢慢得她反而觉得味不那么大了,对羊肉也不那么反感了。请你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情况。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注意
一、填空:
1.指向 集中
2.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特性 3.范围
4.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有目的
5.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6.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的知识经验 活动任务 7.分散 时间
8.感官的趋向活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的变化 9.定向反射 优势兴奋中心 负 抑制状态 10.选择性 11.离开 抑制 12.周期性 起伏性 13.紧张度 性质 14.无关刺激 单调刺激
15.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二、单项选择:
1.① 2.③ 3.④ 4.① 5.③ 6.③ 7.③ 8.④ 9.③ 10.③ 11.② 12.③ 13.② 14.③ 15.③
三、多项选择:
1.①②④ 2.①②④ 3.②③④⑤ 4.③④ 5.①④⑤ 6.①②③④⑤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五、问答: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主要表现为三种功能:①选择功能 ②保持功能 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
(1)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地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本身的状态。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等。
4.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们认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们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且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而且也抑制无关活动。
注意集中时间有一定的外部表现,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下列几种: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5.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或继有注意。它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注意虽有区别,但又是密切联系的。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它们很难截然分开,往往从事任何一项学习与工作,三种注意协同参与,共同配合才能使学习与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此外,虽然三种注意各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无意注意可以转化成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六、实例分析:
第二种做法好。这是因为,其一,有意注意主要决定于事先提出和拟定的目的和任务,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不仅应提出问题,而且应提出对回答者的要求与对其他学生的要求,(如分析回答者的对错,进行补充更正等),这样,不仅组织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使大家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观察事物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问,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指定站起来回答,因而会使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即使没被提问的同学,也有助于他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一、填空:
1.感觉 知觉 2.感觉 感觉
3.分析器 感受器 传入神经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 4.一定强度的刺激 感觉阈限 反比
5.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器发生的影响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6.感觉适应 感觉补偿
7.同时对比 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 先后对比 8.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9.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0.主动性 理解性 持久性 观察的能力
11.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主动性 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动态性
12.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而知觉对象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二、单项选择:
1.② 2.① 3.① 4.④ 5.③ 6.② 7.① 8.② 9.② 10.③ 11.①
三、多项选择:
1.①②③④ 2.④⑤ 3.①②③⑤ 4.①⑤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五、问答:
1.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①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从内容上来说知觉比感觉更为丰富和生动;
②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需要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③感觉和知觉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而知觉主要取决于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联系: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②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③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常将两者统称为感知。2.知觉选择性取决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客观条件: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区分就越困难。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包括颜色差别、形态差别和刺激强度的差别。
②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接近组合和相似组合都有利于知觉的选择。
③对象的运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的运动的刺激物,或在混乱运动的背景上朝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刺激物都容易区分出来而成为知觉对象。
主观条件:知觉者的态度、兴趣、爱好、情绪以及有无确定的任务,也同样影响着对象从背景中的选择。
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思维活动的知觉,它具有主动性、理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4.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性;②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③掌握观察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④端正观察的态度。
六、实例分析:
1.这是似动现象,解释什么是似动现象。可以通过平衡器官判断自己是否在颠簸或加速,也可以以站台上的静物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坐的火车是否开动。
2.这是倒飞错觉现象。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远处天水一色,分不出天空与海面,失去了空间视觉参考标志,没有经验的飞行员就容易产生倒飞错觉,误将天空知觉为海面,以致最后飞入海中,造成机毁人亡。
3.这是味觉适应现象。解释何谓感觉适应。感觉适应,特别是味觉适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第四篇: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C)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A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C)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6.错觉的性质包括(ABD)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3、感觉阈限:感受器官对适应刺激的反应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征。
8、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认知。
五、简答题
1.请你说说听觉的信息加工原理。
声音信息自周围听觉系统传导至中枢听觉系统,中枢听觉系统对声音有加工、分析的作用,象感觉声音的音色、音调、音强、判断方位。还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对声音的开始和结束分别产生反应。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信息还与大脑中管理“读”、“写”、“说”的语言中枢相联系,有效完成我们经常用到的读书、写字、说话等功能。
2.什么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了同样的作用。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4.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⑴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⑵打破知觉习惯,不 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⑷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⑸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
⑹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⑺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
5.你有知觉偏见吗?怎样才能克服?
有。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6.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这与“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个命题矛盾吗? 不矛盾
第五篇: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 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A 外部感觉 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
Eg: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触觉 温觉 冷觉 痛觉)
B 内部感觉 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Eg:运动觉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饿、胀、渴、窒息、性、疼痛)感觉性:感觉器官对是以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阈限量低,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感受性高)
↓→
so 感受性 与感受阈限 成反比 eg:嘈杂环境 阈限高,感受性低
{Ps:一个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合刺激} 感觉阈限种类: A 绝对感觉阈限 →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 绝对感受性
↓→ 是一个范围 最小刺激强度(下限)最大强度(上限)
B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 j.n.d)→ 差别感受性
↓→ 一个人察觉到的差别越小,差别感觉性越高
3.德 韦伯定律 费希纳
公式: ▲I = I / K(▲I → 差别阈限 I → 原刺激强度 K → 常熟)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 光适应(快):一两分钟
B 暗适应(慢):30-40分钟
保护暗适应 → 戴红色眼镜(波长620纳米)→ 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A 正后像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 eg:灯亮 → 灯灭 → 视觉形象亮的灯 B 负后像 与刺激物性质相反 eg:红色 → 蓝绿色(彩色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 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
A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eg:红花绿叶
B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eg:先苦后甜 4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Eg:看见蓝色 → 蓝色(视觉)感到清凉)
PS: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不存在,这个现象很特殊,而且长大后会消失
各种感觉 视觉(枕叶)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光波)在380mm--780mm之间
视网膜: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三层,最外边一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
光刺激的感受器(视神经 → 大脑皮层枕叶后端)视细胞层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A 椎体细胞(明视觉器官)→ 中央窝 → 强光下起作用 → 分辨物体细节 颜色
B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 视网膜边缘 → 对弱光敏感 → 分辨明暗 轮廓颜色包括:彩色 非彩色
A 彩色:色调 取决于光的波长,长波的红→ 短波的蓝紫
明度 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越明亮
饱和度 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比例,灰色比例大,饱和度小(所有颜色都有灰)
↓→ 三棱镜从太阳分出来的彩虹 是最纯的颜色 饱和度百分比 B 非彩色:灰色 无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 明度:黑 → 白视觉缺陷的人靠明度差别来辨认颜色
造成原因:隔代遗传、隐形基因 听觉(颞叶)
A 16--20000HZ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
100--4000HZ的声波最敏感 老年人对声音的丧失是高频声音 次声 <16 HZ
超生>2000HZ
B 听觉特点:
心理量
物理量
音调
声波频率
响度
声波幅度
音色
声波波形
平衡觉(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过于敏感者出现:晕车现象 运动觉(动觉):肌肉、筋腱、关节中 机体觉(肌体觉):内脏感觉
痛觉: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放射性现象)
皮肤痛
对肌体有保护性作用(具生物学意义)、最难适应、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及环境影响
知觉
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协同的结果、受个人知识经验影响)
基本特性
A 整体性 各部分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反映
(整体性、连续性、相似性、接近性)
B 选择性 有选择地感觉外界物体(两可图形:对象与背景的变化)
C 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
D 理解性 用过去经验加以解释,用词揭示
种类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 立体电影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视觉运动的错觉:似动现象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错觉: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知觉有固定的倾向
行重错觉(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
视听错觉(画面中声音及其发声体形象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
倒飞错觉(飞行员在空中丧失了对自身飞机与飞行环境的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