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公开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一、谈话导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出示甲骨文天,门,山还有望的甲骨文,让学生边观察边猜。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指名读诗,纠正读音,找学生点评。
强调“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3.初步指导读诗。
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指名读,指导学生朗读诗的方法
读得再慢一点,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齐读,读出节奏。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天门、日边。
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从中间断了。就是从中间断了。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出示“断”的小篆写法)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在出示小篆“开”字
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
“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教师翻开字典。)谁给大家读一读?
1、一回旋
2、二回转改变方向
3、三返回。
回字在这里应该取第几种解释
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雄伟)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很高很高把后面的山都挡到了。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相对出”化静为动。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目相对。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激动)。我见青山多妩媚。来读出里面的激动。(学生读本句。)
这么高兴,这么激动的李白。船行到这儿,他想对青山说什么?学生自由表达。齐读,读出喜悦 3:孤帆一片日边来。
“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太阳照在水面上什么感觉?
让我们合作读一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 愉快、激动、欣喜、兴奋。
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诗。)
四、配乐朗读,感悟情感
1、播放《望天门山》的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感受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4、全班齐读
五、拓展延伸
1、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画中景物有青山、碧水、太阳帆船)。
2、背诵古诗。搜集李白的其他古诗,阅读积累。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诵读比赛。
第二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公开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十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歧视”等词的意思。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使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要关爱残疾人,不嘲笑和鄙视残疾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
歌曲《掌声响起来》、多媒体课件。
一、直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 2.提问: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反复品读两次掌声,体会真情实感。
1.有感情地读2、3自然段,找一找、议一议: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哪些语句是描写掌声的?
2.课件出示,提问:文中写了几次掌声?(2次)把这两次掌声读出来吗?(读出感情)
三、理解两次掌声的经过。1.为什么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师问: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呢?(因为英子自卑、害怕同学嘲笑她,不愿意上去)
从哪个词语看出她不愿意?(理解“犹豫”)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英子为什么犹豫呢?猜猜英子这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因为她还是没有信心上去,她怕同学看见她走路一拐一拐)
3.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为什么英子一摇一晃?(因为她是残疾人)
4.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是怎么样的情形?引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板书:第一次热烈的掌声(鼓励)
指名读出第一次掌声的句子。(读出鼓励的语气)
师问“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是怎样的呢?我们来鼓掌!(师生齐鼓掌)(1)指导朗读:“骤然间、热烈而持久”要读得重一点。(2)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要读出语气)
(3)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掌声的力量。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这掌声告诉她什么?(大胆说吧,我们为你加油)
5.听到这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为什么?(体会英子流的是激动的泪水,她不再害怕,不再自卑)
6.过渡:大家的鼓励、支持和信任,使英子镇定了情绪,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7.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同学们给英子的第几次掌声?(第2次)如果你当时也在场听英子讲故事,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你说得太精彩了,我们为你骄傲)
板书:第二次热烈的掌声(表扬)
8.读第二次热烈的掌声的句子。(读出激昂的语气)
(1)听到这热烈的掌声,英子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教室去看看!(观察课文插图)指名读出英子的相关动作语句,(体会“深深地鞠了一躬”)猜猜此时英子下台的心情怎样?(激动、快乐)
(2)请你替英子说一两句感激同学们的话。
(3)过渡:是的,英子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对同学们很感激,为什么呢?是因为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给了她赞赏的掌声啊!
四、朗读第4、5自然段。(用轻松、高兴的语气读)
后来的英子有什么变化?(板书:跳舞 自信)
英子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找回了自信。几年以后英子上了中学,她给同学们来信了!瞧!播放课件:英子的来信。
五、回味两次掌声的欢乐气氛。学会“鼓起生活勇气,微笑着面对人生”。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第三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9公开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三年级上册 《掌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
4)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得到过掌声吗?什么时候?心情怎样?你给过别人掌声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掌声》。
2、板书课题。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二)、初读感悟
1、检查课前朗读。
2、随文识字
(1)同学们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知道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屏显:小儿麻痹症)指名读,读流利一点。
英子正是因为得了这种病,腿脚(落下了残疾)。这里哪个字的读音特别需要注意呀?
屏显“落下残疾”指名读,正音。
这个“落”还能读什么音?能组个词吗?
因为她得过(),腿脚(),所以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屏显:姿势),自己拼一拼,能读准吗?指名读。
屏显去拼音的三个词语认读:去掉拼音了,谁敢领着大家读一读。
屏显句子:回到句子里,还会读吗?你来试试!我们一起读读。(2)屏显词语:骤然间 热烈 持久 指名认读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
过渡: 这掌声改变了英子的命运,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了解英子吧!
(三)、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
1、学习第一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屏显: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过渡: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你能把英子的忧郁、孤独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2、学习第四段
(1)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变化呢?请你来读第四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英子变得怎样了?
(2)原来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还忧郁吗?性格变得(开朗,板书);原来她的腿有残疾,不愿意让同学们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她现在充满了(自信)。
3、过渡:
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四)、读文感悟,领悟掌声内涵
1、重点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过渡: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的呢?
(1)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画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多读几遍,想一想英子的心情怎样?在空白处写一写。(2)组织交流
★轮到英子上台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轮到你上台了,你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英子,轮到你讲故事了,你为什么犹豫呢?
●可见这犹豫中藏着的是英子的害怕、胆怯,对吗?读出你的感受。●她还有别的想法吗?(她想去吗?)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心里拿不定主意,所以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无奈之下,只好(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此时,英子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
过渡: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小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这个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姿势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低着头,含着泪,她多么渴望有一种力量能鼓舞她。就在这时候:(齐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 忽然 猛然)那作者为什么偏偏用了“骤然”这个词呢?
●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支持)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在同学们那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自己的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 生接: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一次同学们除了用掌声鼓励了小英子之外,还送去了对英子的(赞赏)。
(五)、感悟力量,升华情感
1、同学们那充满鼓励,饱含赞赏的掌声就像春雨,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英子变了。原来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 生接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原来她的腿有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 生接读“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师: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那她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用一句话交流:她成了一个()的人。
3、几年过去了,上了中学的她依然惦念着给予她掌声的同学们,她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全都融进了她的来信——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齐读)
4、小结:
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齐读诗歌。
(六)、拓展练习
小练笔:我想把掌声送给---------------------,-------------------------。
板书:
掌声
忧郁、自卑
英 掌
声
子
开朗、自信
第四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8公开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三年级上册 《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原本自卑的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为此在导入环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掌声也可以有很大的作用,掌声可以是鼓励,可以是赞扬,可以是自信,可以是祝贺,还可以有很多的含义。让学生说,让学生去体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麻、症、疾”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势”等13个生字,对“掌声、文静、姿势”等16个词语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学生练习,教师分析字词结构等多种方式学习生字词。
2.发动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和句段理解人物心理和活动。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采取朗读,默读、分段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领读大意。
4.让学生相互交流,体悟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真心别人的关爱和鼓励。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内容,认识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学会从平淡中体会人的情感。
3.通过细节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积蓄情感
1.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听一段和掌声有关的音乐《掌声响起来》。
2.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你接受过别人的掌声吗?你给别人过掌声吗?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掌声?(学生回答)
3.教师深情引出课题: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因为得到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从而改变了生活的方向,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翻到P117页。请同学们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要求:
(1)将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2)读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愿
姿
势
投
况
吞
烈
绪
述
普
通
鼓
励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学生读。
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掌声含义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英子的忧郁。
1、你读出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说话要有根有据,你从哪个词、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2、指导品读。跟着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英子的痛苦、孤独、自卑等情感。语调低沉低缓。
讨论:体会忧郁、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词语的意思,想想英子此刻的心理活动。体会掌声前的英子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板书:忧郁、自卑)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英子的开朗。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讨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子呢?(板书:自信、开朗)
(三)再读体味: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4两段。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b、读后评议。
四、品读掌声,感悟掌声内涵
(一)、聚焦“掌声”,感受爱意。
1、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把我们想说的话化作鼓励的掌声鼓鼓吧!讨论:骤然间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想通过掌声向英子传达什么?
2、第二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次,大家想在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快把这掌声鼓起来吧!
(1)同学们为什么会为英子鼓掌?(她的普通话说的很好,声音也非常动听)(2)听了演讲,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小英说什么话?(3)这时的掌声包含着什么?(板书:鼓励、赞扬)
过渡:同学们,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自卑,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掌声里包含的是鼓励、尊重、赞扬、关爱,这些使英子终身难忘。
(二)、情感升华
(1).老师这里有一首掌声的小诗,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朗诵。(出示掌声的小诗,放背景音乐,师深情朗读)
(2).掌声,无处不在(放背景音乐,播放掌声图片)。师深情解说。(3).结束语
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4).小练笔(出示课件)
掌声是如此的神奇、重要,爱是那么的伟大,在生活中你想把你的掌声、你的爱送给谁呢?用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学生动手写话,交流学习。
五、拓展练习:
1、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2、回家后,把《掌声》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板书设计:
21掌声
忧郁
鼓励
开朗
掌声
自卑
赞扬
自信
第五篇:《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能够背很多古诗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背背李白的诗,好吗?
(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 齐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师: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望”。师:什么意思?(看,向近处看吗?(不是)向远处看才是“望”。)
2、了解关于天门山的知识。(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在江北的叫西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师:通过介绍,你能想象天门山是怎样的吗?(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师:虽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范读
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范读,说说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展读
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节奏、韵律、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环节。)
(二)自学古诗、初步感知
提示学习方法: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借助注释,串讲诗句意思。
★ 同桌交流。
(让学生知道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
师以学生自主汇报形式,适时点拨,指导理解。串讲诗意。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和注释,读懂了哪句诗或哪个词?现在 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悟,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一)、了解山的雄奇
1、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
断
楚江
开)
2、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冲破)结合注释理解:楚江。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长江浩荡撞破天门山)
4、这儿主要写的是什么?(山)什么样的山?(高耸、雄伟、险峻)借山写了什么?(江水)什么样的水?(湍急、激流、奔腾)哪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断)
5、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6、小结:刚才我们在学习第一句诗时,我们首先理解字词,接着想象意境,最后感情朗读。
(二)、感受水的壮阔
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句诗。
1、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板书:碧水
回)(出示课件,直观理解。)
2、想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呢?(江水东流在这儿转个弯)
3、第一句中“断”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观画面,那么这一句中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你通过“回”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汹涌江水拍打岩石的声音)
4、这一句主要是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了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5、师:同学们,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像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6、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三)、品味“出”的灵巧
小组讨论后两行。完成以下问题:
有感情读后两句诗。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想象这两句的意思。
1、在这两句中,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相机板书:青山
出
孤帆
来)
2、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整齐排列出现,一片白帆从太阳那边驶来。)
3、诗人在哪儿“望”天门山?(“日边来”的“孤帆”上。)理解字意:出:出现。我们平时写作中,一般怎么形容高山的?(矗立、屹立、耸立、挺立)
能不能换成“两岸青山相对立”?这儿为什么李白用了个“出”呢?(比较“立”和“出”后得出结论,“立”是静止的,“出”是运动的,“出”更能说明舟行江上。因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一个“出”把本来静态的山赋予动态的美。)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4、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悦的心情)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细细赏山的,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 ”圈画)“望”字可以换成“看”吗?
(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2、师: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欣赏画面,吟诵这首山水诗吧。(出示动画、配乐朗诵)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这时引导学生根据动画画面
诵读,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 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背诵默写古诗。
3、师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这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二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变想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板书设计】
天门
断
楚江
开
望天门山
碧水
回
热爱祖国山河
青山
出
孤帆
来
课后反思总结:《望天门山》这首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景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所以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