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师德师风建设
心怀感恩 向美而行——思想品德教育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66-509855 师德师风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6-07 06:15:05 来源:网络

心怀感恩 向美而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草感恩春雨给予它滋润,大树感感恩沃土给予它养料,高楼感恩地基给予它支撑,江河感恩细流给予它源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草木有情,禽兽知礼,人为万物之灵,更应心存感激……但是一组关于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调查数据却触目惊心。以我校初中三个年级20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男生占60%,女生占40%。收回调查表1849份,总回收率97%。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由调查可知,只有13.75%的学生经常表达对父母的祝福、感谢,15%偶尔表达,71.25%的学生没有表达过。且在父母劳累时能帮助做家务的只有16.25%,没有做过的居然占到66.25%。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设身处地地考虑父母、老师、他人的感受,当然更谈不上回报。怀有“感恩之心,报恩之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尤其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导我们成长,我们怎可如此冷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进而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那为什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感恩之情会如此冷漠呢?

1.家庭认知上的缺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过分的宠爱,从来不让他们吃苦。家务不用做,吃的穿的用的都得到高质量的满足。就算是农村的学生,家庭条件也都有所改善,没有很多繁重的工作需要承担。这些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再者,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看的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而且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索取,对别人的给予当成理所当然,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又怎能学会感恩?

2.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接触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他们只注重经济利益,只考虑个人得失,不会关心对孩子的基础教育是否会有影响。而且随着各种渠道所传递的负能量,人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势必使那颗原本柔弱的向善之心受到污染。

3.学校道德教育的缺憾。

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道德教育缺少真正的实效。只是空洞宽泛地要求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却没有留意到直观的东西远比抽象的概念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对于学生来说,“爱家、爱父母”远比高唱爱国更实用的多。

4.个人心理健康的缺漏

到了青春期,他们在自我意识上,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情绪上,自控力差;在行为上,自由散漫,缺少约束;在心理素质上,波动较大,易骄易馁。这些心理特点,都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为他人着想,自然,也就没有感恩之心。

诸如此类,如果没有得到矫正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呢?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与需要之人。条条大路通罗马,感恩之情的唤醒有多种途径。我在实践中也有自己的尝试:

1.课堂上渗透感恩观,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有不少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奔波,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况且,城市生活的压力过重、父母异地、父母离异等等情况都冲击和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使不少学生出现厌学、自闭等心理问题。老师一定要教育学生体贴和关心父母。

语文教学是一门灵动而富有情感的教学艺术,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是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有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各种渗透式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感恩教育。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我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为何会暴躁?母亲怎样对待处在暴怒中的我?当时的母亲身体状况如何?母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为何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去世后为什么作者最后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而且还说要好好活?你在母亲生病的时候有什么表现?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追问: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通过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唤醒学生头脑中沉睡已久的感恩意识。我班的张艺馨同学,就把感恩情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她虽是独生子女,但在家从不提过分要求,尽可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家里的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优秀品质,荣获2019年“宿州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2.生活中融入感恩情,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社会。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的融入日常生活中,落到实处,从点滴实践做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分析你会把主人公定为谁的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没有选择父母。再追问,他们都认为父母没有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可爱的,都是作为父母应该做的,不值得一提。其实,这时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契机。引导他们讲一讲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讲着讲着,不少同学的情绪都陷入深情的回忆往事之中,并且,有的同学禁不住的流出眼泪。我从他们的泪光和哽咽的话语中,读到了感恩教育的成果。我适时再作引导,这样可爱的人,你怎么回报呢?一封感恩的信?一份小礼物?洗一次脚?……看着学生争先恐后举手的神情,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

借着这次情感的契机,我又带着他们去了县里的敬老院,和他们去看望生活在那里老人……学生们都亲切的拉着老人们的手,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削水果,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尤其是余晴同学,身为班长,发挥班长的聪明睿智,组织同学们偷偷排练节目,为老人们送去欢乐,传递温暖。她也以自己优秀的品质和超凡的能力,荣获2017年“灵璧县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看着他们那发自内心的给予与付出,凭着一份真诚去孝敬老人、关心他人的举动,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的心里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欣慰。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白感恩就是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品味幸福的点点滴滴。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的回报!

感恩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付出努力,坚持常抓不懈,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还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体现人文的关怀。感恩的观念形成,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真正把感恩之花开在孩子的心里。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为学生将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借助所有可用资源,抓住挈机,实施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种下一个“感恩种”用“爱心”去浇灌;用“教育”去培养;用“真情”去播撒雨露。他就会破土、发芽、生长、开出“感恩花”,结出“感恩果”。只要人人都心怀感恩,我相信天空更加蔚蓝,阳光更加灿烂,生活更加和谐、幸福。一切向美而行。

心怀感恩 向美而行——思想品德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