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月光曲 教学设计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69-1012391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27 22:10: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月光曲 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朝阳七校:陈秉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2.尝试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为盲姑娘再弹一曲的情感因素——为音乐上的知音演奏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月光曲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第二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开发区一中

刘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学生火车接龙有关艺术方面的成语。

一、导入

导语: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其实艺术离我们并不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曲子,请大家欣赏。播放《月光曲》,播放后师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学生回答:《月光曲》(教师板书)

二、简介贝多芬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示:用以前学过的要素串联法说一说(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2)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

在学生汇报中教师给予相机点拨评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于对穷兄妹的同情;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知音;因为穷兄妹手足情深;因为当时清幽的月光,让贝多芬触景生情,产生了创作灵感;因为„„

五、再次读文,赏析第九自然段

课件出示(1)请用“——”画出文中实实在在的事物;请用“﹍﹍”画出穷兄妹的联想。(2)读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指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师指导方法:如何区分事物和联想,抓住联想词:“好像”、“仿佛”。

2、读一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三幅图画,找学生描绘画面,抓住月亮和海面的变化来概括。

3、由兄妹俩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学生体会,指名回答,师相机引导:舒缓柔和——明快有力——高昂激荡

4、由琴声的变化感受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课件出示: “贝多芬心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贝多芬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体会。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6、比较阅读:删去联想的部分,好不好?体会联想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致爱丽丝》、《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课件出示:找出两篇文章中联想的部分,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联想的作用。

1、学生阅读主题丛书《致爱丽丝》和同步阅读《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2、小组交流汇报。再次体会联想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聆听《月光曲》或《致爱丽丝》,展开联想,把你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第三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刘小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学习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铺垫 1.回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

3.板书课题。

4.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二、学标展示

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三.探究新知 1.文本展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流利。画出不认识的字词。(2)叙述文章内容。2.自学导航:

(1).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2).什么是“传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3)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3.自学质疑: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4、互动探究: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

(3)盲姑娘知道为她演奏的人是贝多芬吗?(4)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5)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5.汇报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6.质疑问难: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2)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3)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5)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7.精讲释疑:

(1).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2).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3).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6).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8.归纳小结:

学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多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三.知识迁移

1、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五.达标测试: 1.选词填空

恬静

安静

(1)夜深了,周围()极了,一切都再沉睡中。(2)姑娘那()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幽静

清幽

(1)春天的樱花公园,()的林中小道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的游人。

(2)这片树林远离大路,树木茂盛,显得很()。

苏醒

觉醒

(1)在巨大的教育攻势下,他终于()了,向人民政府交待自己的罪行。

(2)他刚()过来,就忙问:“那些书受损失吗?”。2.填

()的小路

()的琴声()的月光

()的烛光

()的浪花

()的脸()的海面

()的大海 3.多音字组词 六.收获回味: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轻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第四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说的主要内容;

2.知道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以及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3.反复朗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描写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并运用。

课前听贝多芬的音乐,舒缓的一首,激昂的一首,分别让学生说感受。

这两首曲子都是贝多芬创作的,你们对贝多芬了解哪些?

一、导入

课件出示:介绍贝多芬,音乐家,生平关键事件人物命运(第1张)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贝多芬的资料,提取重要信息,说说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课件出示提取信息方法的思维导图(第2张)

师总结:

预设1:学生能找到的情况下,你看我们刚才就是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的。

预设2:学生找不到的情况下。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

二、初读感知

板块一:

师:播放音乐,出示课题(第3张)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贝多芬的《月光曲》走进第22课《月光曲》。看老师板书课题,读题(关音乐)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大家打开课本101页,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个传说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第4张)

学生交流汇报,师根据情况拎出线索

走近(听)(第一步)---

走进(弹)(第二步)---

又弹一曲

(第三步)(第5张)

板块二:

师:课件出示: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呢?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请勾画关键语句(第6张)

师: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第7张)

学生汇报

师:谁来做这个小姑娘?我来给你找个哥哥。同学们认真听,思考你听出了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妹?

预设1:学生能说出来相机评价

预设2:学生说不出来,再读。

师:你读懂了,贝多芬也懂了,他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第8张)就是这样一对贫穷热爱音乐又相互体谅的兄妹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走进茅屋,弹奏了一曲。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预设1: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第9张)

指导学生朗读:

师:什么是“纯熟”。(贴板书纯熟)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1:贝多芬技艺高超。

师:贝多芬的技艺如此高超,盲姑娘激动地说——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竟然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琴,他们心灵相通,这不就是(引导学生说出知音)贝多芬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三、感受优美的乐曲

板块三: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9自然段,思考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音乐仿佛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第10张)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第11张)

师总结:他们看到了什么?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他们是真的看到了吗?不是

他们是怎样看到的?想象

原来他们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贴板书联想

想象)看到了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师:请大家再次细细品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用词语概括出来。同桌讨论

预设1:我看到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2张)

月亮刚刚升起(出图片)读得舒缓一些。请你美美地读一读,第一组读

预设2: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月亮升高(出图片),气势逐渐增强(女生读)

预设3: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波涛汹涌(出图片),气势激昂(男生读)

师:聪明的你把这三幅画面联系起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三幅图(第14张)

(景物在变化的)

景物在变化说明什么?乐曲的旋律在变化说明什么?说明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这时候你又读懂了怎样的贝多芬?

预设:他是一个善良的,技艺高超的,愿意为穷人弹奏乐曲的师:这样的画面美不美?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她的美?

周老师是从微波粼粼的画面感受出来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么美的词语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是哪些词语让画面动起了呢?

课件变红

师:这么美的画面咱们再来读一读。配乐朗读

师: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要记在心间,能记住吗?

师:兄妹俩听到这么美妙的《月光曲》,他们好像面对着大海,当你听到这首曲子时也一定会有丰富想象,你好像面对着哪里?请大家聆听这首《月光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美妙的文字流淌在你的笔尖,拿出课文纸写下你的想象

课件出示: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面对着——

艺术真美啊,今天我们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艺术和语言文字结合的天地间自由翱翔了一番,咱们大家课后多多接触美好的艺术,去感受艺术的美丽。

第五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

《月光曲》教学设计

高兴军(大块五小)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有序教学、惯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旨在紧扣课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2.、抓住重点句段,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思想。3.、了解贝多芬是一位才华卓越并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4.、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本课的相关字词。5.、聆听《月光曲》,合理展开联想,感受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指导(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① 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称其为“乐圣”。

② 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

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认字7个,写字7个,词语盘点9个。

2、字词检测(读一读,写一写)① 读一读

gāng

chún

tāo

yŏng

táo

钢琴、罢工、纯熟、波涛、薄云、汹涌、陶醉 ② 写一写

贝多fēn

jī 动

juăn起

wū 云

făng fú

安xiáng

仿 佛

3、句段解析(想一想)

①《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② 贝多芬是怎样将《月光曲》创作出来的? ③ 贝多芬的《月光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篇章拓展(做一做)【初显身手】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学过本篇课文之后,相信同学们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那么,就让我们(选一首喜欢的曲子,填词,作为班歌,唱一唱。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歌词和最佳演唱者。)附:

清平乐 · 五小之歌

(一)大块五小,亲爱的母校。每天投入你怀抱,幸福真的不少。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快乐游戏。今天为你骄傲,明日为我自豪。

(二)我的母校 忘也忘不了。即使有天我离开,梦里把你找到。

童年的梦最真,儿时伙伴最好。老师不再年青,青春不再年少。

月光曲 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