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69-99805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7 10:04: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篇1

在认真学习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既看到了一点点优点,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将介绍我的设计初衷,并就得与失两个方面做一个分析,然后拿出自己的改进措施,请老师指正。

一、本课设计思路及反思

本课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采取新颖的写作角度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通过紧扣文章人物描写语段的分析来预设教学思路的。全篇设计主体部分包含三大板块:认识写作角度的妙处,分析父亲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辅助性板块包括开头的家庭情况小调查和结尾部分的写作角度创新练习。

结合对学生的询问调查,我感觉从教学实际来看,主体部分第一板块任务预设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把第二个出发点的落实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分离了,不是有机的生成知识,只是带着学生对这一重点做了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写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侧重点决定的。剪裁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把这一板块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后面会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块的落实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说是达到了预设目的,可能是我这一课讲的不错吧,但我觉得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我的预设还是存在极大地缺陷,这也让我的看似扎实的课堂掩盖或者说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在后面展开论述。

二、教学内容和措施的得与失

首先说说学生反应好的一些做法

1、课堂引入设计较为亲切。学生通过发言认识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较好的处理这一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为教学准备了条件。

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的问题设计难度有梯度,角度全,信息量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文章主旨的补充挖掘,给学生很多的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内容对认识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从实际效果看,教学预设中的学生因素我是给与了应有的重视。然后详细说说不足的方面。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得很不够。

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的思考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人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我总感觉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样。学生就像调频开关,你问哪一类问题,他都能给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学生当然就满足于一般性的类型化的表达。在这里,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也太依赖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对教学预设中设置生成性空间的问题重视不够。

这也就是我说的机械化设计。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反应,但因为人自身的局限性的问题,教师还是要有意识的保留一些弹性。同时,教学的对话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等的参与权。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首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体现在教学预设中,就是教师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作为一个等待学生参与和批评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动态文本,而不是作为“圣旨”让学生去高呼万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教学预设对学生的参与权重视不够。在我的下意识想象里,学生还是作为被动的一方,等待着老师的引领。教案里的三大板块尤其是第一板块的问题设计尤其暴露了这一倾向。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机械化的反应。这说明,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学观念里,还没有切实的指导我的教学实践。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课,就鲜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

一大不足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写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老师再进一步知道,相信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社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深入反思,在反复的实践中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让理论牵着鼻子跑。

2、进一步了解认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3、进一步向优秀教师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方法,快速的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4、对优质的预设和有效地生成性问题做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让预设成为教学的有效前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主线。让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并行不悖。

总之,这篇教学设计是一个契机,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学生的认可。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

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1段)

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

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

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

再现背影──思念。(7段)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

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⑸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真是感人肺腑

2、齐声朗读第六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描写?

讨论:

动作──“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

肖像──“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特定情况下的背影,这时的父亲虽然老境颓唐,心情忧郁,但他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丝毫不减。

人物语言及心理──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深情。心理描写,有父亲的也有我的。写了父亲的轻松,写了我的流泪。(加深对划线处的理解)

3、朗读第7段分析层次及作用。

4、总结:“背影”在结构上及表现中心上的作用。

开篇电梯,结尾照应,四次写“背影”,组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由不理解父亲到被父爱深深感动,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升华,也是对中心的深化。

5、练习:

⑴完成课后练习1;

⑵朗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⑶仿写: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此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

【后记】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第六段的描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成功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3、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的辅助作用。通过以上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买桔”的全过程,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这是全文的“文眼”。让学生体会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具体的描写。

难点部分是2~5段的记叙与“背影”的关系:渲染气氛,为集中描写背影作铺垫。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仍不辞辛劳,亲自送行,细心关照,体贴入微,使父亲崇高无私的爱这一主题更加丰富。渲染气氛,体现父亲的老境颓唐,同时体现儿子对父爱的理解。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的音义

2、领会本文表现父子之间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过程的描写

2、朴实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课件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先来听一首歌曲《父亲》,(播放音乐),这首歌曲在娓娓的余音中结束,我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父亲那衰老而疲惫的身影。父母是我们的港湾,抚慰你这条流浪的小船;父母是我们的大树,遮挡住生活的风风雨雨;父母是我们坚实的大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学习《背影》,去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无华。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作品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背影》是他满誉文坛的佳作,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三、自主学习(重点)

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祖楼缓慢的样子。

颓唐:衰退败落

琐屑:细小繁多的事情

四、正文讲解(重点)

一、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背影)

二、文中一共刻画了几次背影?

(四次难忘、刻画、离别、再现)

三、仔细阅读第六段,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

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动作: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语言:“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四、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

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

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五、作者在动作描写运用了哪几个动词?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父亲爬月台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几个特别生动形象的动词:“探”、“攀”、“缩”、“倾”等。父亲爬月台既然如此困难,还坚持去给我买橘子是因为父亲疼爱儿子,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六、全文父亲对儿子说了几句话?有什么特点?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安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别人照顾不周到不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累着)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担心儿子是否安全到达)

(5)进去吧,里边没人。(担心行李的安全)

朴实而简洁,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惦记思念儿子,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七、父亲对儿子如此的爱,那么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呢?(文中作者几次流泪)

悲伤的泪水:看到家境衰败,望着父亲,想起祖母

难忘的泪水:望父亲买橘子

离别的泪水:依依惜别之时

儿子感激父亲,从侧面表现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来看,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细腻体贴,无私伟大的,儿子对父亲思念感激,父子之间感情真挚,非常感人。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触呢?父母为你做的哪件事最令你难忘呢?请同学们先分小组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代表说得感人。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是懂事体贴父母的好孩子,也很善于观察生活,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的爱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好好珍爱这一份人间最宝贵、最美好的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享受美好的生活。

八、教师小结

从此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然而道出的却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本文表现父子之间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用自己纯真的心和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爱的世界吧!

九、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替他们洗一次脚,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同学们回去给父母洗一次脚,把你的感受写到作文本上。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沪教版《b p》教学设计

2.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3.《背影》教学设计

4.背影教学设计

5.背影的教学设计

6.《背影》的教学设计

7.背影的教案教学设计

8.课文《背影》教学设计

9.《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篇:从《背影》谈语文教学中思想情感的激发(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从《背影》谈语文教学中思想情感的激发(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论文)

在我上的《背影》这节公开课上,全班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流泪了,有的听课老师也流下了泪水。

为什么一节课能如此让人动容?这是我教学生涯中头一次遇到的情景。这种情景恐怕在其他老师的课上也是难得发生的。尽管我知道我上课准备的内容,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但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泣不成声与众多师生泪流满面的场景,却是我始料不及的。

其实,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情感内涵和我运用的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善诱,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及创设的氛围形成强大的共鸣,就不难会产生以上的情景。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制定:

《背影》是一篇名家经典散文,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刻画了一个无微不至关怀儿子的父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内疚之情。全文语言质朴无华,在平淡与细微处蕴含了浓浓的真情,读来确实令人感动。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其中体现的父爱与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是人类情感中最真实最宝贵的一部分,对当代学生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设计了如下两点:

1、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2、懂得和体会亲情之爱,从而学会孝敬和报答亲人。这也是我这节课要重点完成的目标,故把它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堂实录:

“火车就要开了,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只是那时候,极不愿意承认这念头。当你转身后,转身了以后,那背影在多年以后,还能够鲜活地在我的眼眶中,微微颤动,微微颤动。”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歌手黄磊的一曲《背影》,那悠扬又略带哀伤的歌声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氛围。

接着,我让大家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散文《背影》中那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儿子泪光中读信的经典片断。黑白的画面,忧伤的音乐,充满深情的旁白,画面中父亲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儿子读信时泪光闪烁的眼睛,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悄震撼着学生的心,让他们的心与作者的情感靠近。

因为课文内容通俗平实,我设计的课文内容学习步骤又简单易操作——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和儿子眼泪的语句,圈划批注,讨论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课文中心,故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并不难,半节课多一点就完成了这一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中,已同步完成了情感目标的第一点,学生已经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到了作者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及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内疚之情。之后,我便开始落实本课的另外一个重难点——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理解亲情之爱,学会孝敬、报答长辈。

师(深情地):

父亲的背影在朱自清的泪光中渐渐远去,留给朱自清的是无尽的怀念。但是我们的父母还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把目光悄悄移向他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背影。(同时打出PPT投影——“关注身边的背影”及具体要求)

一、细节中见真情,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和体会父母、亲人之爱,举例说说;

二、学习了本文后,你想对你父母或其他亲人说什么?

我出示了这个环节的要求之后,并不是立刻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发言,而是先让他们看一段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视频,播放的是演员陈小艺回忆自己考上中戏时离开父母家人的情景,及母亲回忆当时送别女儿时的心情。片中主人公讲述的情景颇似《背影》,那种父母之爱,那种亲人间的依恋,那种不舍,都是相同的。片中人物说到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加上那深情的音乐,无不像一把情感之锤,重重敲打在每个在座的学生和老师的心上。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都是红红的。加入这一视频片断是为了后面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片断作铺垫和启发,这一铺垫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就像一把打开学生记忆大门的钥匙,将学生的思想引领到回忆的洪流中,去搜索那感人往事。于是,在后面的学生交流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充满情感的例子流淌而出:

例1:我的父亲在我七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她每天辛苦地工作赚钱,还送我上外面的补习班,好让我的成绩再提高一点。记得有一次清明节,我和妈妈到父亲的坟前扫墓,妈妈哭得很伤心,而我却哭不出来,还不知道去劝妈妈,让她一个人哭。现在想想,我当时真不懂事,应该去安慰妈妈,让她不要太伤心。妈妈,我想对你说,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女儿孝敬你、报答你,永远陪着你!

听到这个例子,连我的眼眶都有些湿润了,我动情地说:“我想这位同学早已经深深明白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知道该怎样去做一个好女儿,怎样去孝敬和报答母亲。她平时的用功学习与优良成绩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例2:外婆一个人住在浦东,我难得去看望她,每次看望她后回浦西,外婆总要把我送到车站,等车来了,还要叮嘱售票员,说到哪一站让这孩子下车,我当时觉得自己挺大了,她还这样啰嗦,觉得丢我面子,所以常嫌她多嘴。现在学了《背影》后,我深深知道这是外婆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担心我、爱护我。我现在想真诚地对她说一句:对不起,外婆!我以后会更加孝敬您的!

该男生在说到一半时,眼泪已经流了下来,后面对外婆说的几句话几乎是泣不成声了。

后面被抽到的学生都是哭着讲述感人往事的,更有甚者还没被抽到就已在下面哭起来了。

整个教室真的可以说是一片唏嘘之声,不时有学生或听课老师掏出纸巾擦拭眼泪。一只只举起的手代表着真情还在学生心中激荡澎湃,但由于时间关系,还有许多想要一吐真情的同学没有来得及说,但他们想说的,我早已知道,我也明白,我这堂课的重难点目标,已然得到了最成功的实现。

下课前,我小结道:是啊,天下最无私的爱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我们千万不要把遗憾留给我们最亲的人。有一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亲人老了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再感到后悔。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份亲情,这份爱!下课铃声响了,PPT上,还在播放着经过编辑的《背影》MTV,每个学生的眼睛都是红红的,他们还久久地沉浸在对亲情的回忆中……

三、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堂课,我欣喜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次“洗礼”,就连班上平时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都流泪了,可以说这堂课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是十分成功的。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与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而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好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想教材选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或写作的知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语文课,也绝不仅仅在于教学生语文知识,它具有多重功能。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在他主编的《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情感的价值绝不能被忽视。象本课《背影》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难,但人物的思想情感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因为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亲人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这一切,我认为可以归结为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便也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象《背影》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

除了让学生研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因素之外,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有多媒体资料的素材都是来源于互联网,再进行加工编辑,成为自己课上所需的材料。回头看看,本节课中的情感激发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或许,没有音乐与画面渲染的气氛,光阅读文本还不至于流泪,又或许,没有那段《艺术人生》的视频的铺垫,学生们的回忆与情感还不至于那么深入,从而最后学生的感悟也不像现在这样深刻。所以,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还有一点,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准备本文教学时,我找寻了很多同类文章,这些文章让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我也发现这些文章除表现父母亲情之爱以外,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在课文小结时,我提到了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应该珍惜亲情,从而让他们对亲人的情感有一个升华。

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要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些语言,应该说,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

从《背影》这一堂课看,已足以说明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极佳载体。一篇篇名家名作,一堂堂精彩纷呈、激情四溢的语文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学会怎样去做人。

第三篇:《青春万岁》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青春万岁》教学设计(共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拟人、比喻、反复等),激发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用心朗读诗歌,注意节拍和重音,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

感受诗中洋溢的火一般的激情和浪漫的情怀,歌颂青春、赞美青春的精神 难点 体会这首诗精巧的结构和形象的比喻。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绿色教育结合点 热爱青春、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王蒙,我国当代作家。

3.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个社会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热血青年,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激情和憧憬。“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诗刊》1957年第10期)。这就是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正音正字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璎珞yīngluò

遐xiá

三、朗读课文

四、结构层次

1,这首诗可以分两个部分。概括每层的大意。

全诗共五节,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节),表现青春的美好和年轻人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5节),歌颂青春精神对生活的巨大作用。

五、课文分析

1、诗人以“青春万岁”为题,是为了什么?

诗人以“青春万岁”为题,是为了为了歌颂青春的精神和力量。

2、“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句中的“你们”指什么?这样有什么作用?

第1节,诗人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对青春的热爱。诗歌一开篇就洋溢着对青春如火的激情,“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指那些青春的岁月。句中的“你们”指“所有的日子”。

作用:“你们”以第二人称直呼,使“日子”形象化,显得亲切、自然。3、概括第2、3、4节的大意。

第2-4节是对第1节的展开。第2节写青春的生活。第3、4节,写年轻人的特点。

第2节,写校园里,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活泼的生活痕迹。诗人以蒙太奇镜头的方式剪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小船上的歌手声,月下校园里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上行军”。前两个场景按地点写,主要写园里的生活;后两个场景按季节写,主要写野外的生活。在这些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年轻的心灵始终是温暖的、跃动的,充满了青春的欢乐和激情。

第四篇:《背影》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篇:沪教版七年级古诗

七年级古诗文(上册)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P16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松

(唐)杜荀鹤

P17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杂诗

(唐)王维

P42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P43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石壕吏

(唐)杜甫

P44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又呈吴郎(唐)杜甫

P45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登岳阳楼(唐)杜甫

P46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 P48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卖炭翁(唐)白居易 P49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P52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P5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无题(唐)李商隐

P5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P61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P6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P75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P76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红梅(宋)王十朋

P92

桃李莫向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P93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P109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人怜故乡水,万里送归舟。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霄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唐)李商隐

P110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唐)P92

(唐)P92

(宋)P17

移舟泊烟渚

(宋)P76移舟泊烟渚(宋)P76(宋)P76(宋)P76(宋)P76(宋)P76(宋)

(宋)

(宋)

(宋)

(宋)(宋)(宋)(宋)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