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篇]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69-987744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05 16:16: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教具准备:

投影片 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作者写作词的背景,指导朗读,教读上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

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

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

遒qiú

遏è

五、教读词的上阙:

a)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2)教师点拨:

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c)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

明确:最后三句。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

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d)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篇: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词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作品中的代表作。本单元主要是学习现代新诗,单元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少的诗词,初三已学过《沁园春·雪》,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在这个条件下引导学生赏析本词意象、品味语言并不太难,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写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3.通过赏析和朗读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更多的毛泽东诗词,词人的风采。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沁园春·雪》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引入《沁园春·长沙》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朗读课文

1.目标展示:课内熟读成诵,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2.学生自由朗颂,教师点评 3.录音范读,学生听读

三、介绍写作背景背景并对下阕内容进行简单解说

1.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问题探讨

1.找出词中上阙所描写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这些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湘江秋景?

明确:“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描绘了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在词中所看到的湘江秋景

2.为什么作者所写的秋日意象与传统文人如马致远所写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秋日意象虽也有寒意却无萧索颓败之感,反而给人激情万丈,豪迈昂扬之感。

3.结合历史背景,请你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秋景壮丽且充满生机,然而人民却不能主宰大地,这是可悲的,对比当中突出了革命的必要性)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人民不能主宰的现实,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4.“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第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毛泽东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

明确:在上阙中,虽然也是写一般的秋景,的那会这些景却全是词人眼中的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感情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而下阕虽重在抒情,但依然可以见景。携百侣游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都是往昔的具体景象。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更好地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

五、课堂小结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选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文学之秋,运用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给秋日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导入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沁园春以一百一十四字为正格。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前人认为换头句第二字有人用暗韵,实系偶合。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须用一字豆领以下四句,而所领四句例须用扇对。

什么是"一字豆“?

按古籍的说法:一句为“句”,半句为“豆”。

在词里“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是指由一个字,领出后面若干句子(词组)。因之,“一字豆"也称“一字领”或“领格字”。领字与被领字之间在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在朗读时是这样的:“看——万山红遍,…。“看”字要稍加停顿,然后继读下文。

词中为什么要设“一字豆”?这可能与词调的音乐拍节有关,它类似于音乐的“休止符”。词与音乐分离以后,在朗读时依然讲究错落有致,而“一字豆”恰在这方面起着引领的作用,听起来感到抑扬顿挫,铿锵悦耳,韵味十足,因而是不可忽视的。

二、文本赏析

1、求同。自主诵读《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请学生试着寻求两者的共性。

以豪情为基调,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抒情

学生朗读《沁园春·长沙》中凸显豪情的句子

2、存异

一为冬景,一为秋景。

3、整体感知

题目为“长沙”,那么毛泽东写的是长沙哪里的秋景?橘子洲头。

橘子洲头在哪里?湘江中。

跟谁一起去的?自己一人,词中交代“独立”。

这地方他是第一次来么?不是,“携来百侣曾游”。

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什么?

着一“看”字,领起“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中“遍”“尽”“透”“争”“击”“翔”“竞”等词更多烙上了词人主观的印记。宏大意象、范围修饰词、张扬生命动力的动词,为读者展现了多维多元立体的生生不息的世界,每一种生命都极具动态、色彩。

问: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词人对于什么的描写?

明确:山峰

问:是怎样描写的呢?用了哪些修饰词?

明确:红遍、尽染

问:给人一种什么感?

明确:遍:红之广。染:人工染成。一种壮美之感跃然纸上。

问:还描写了?

明确:漫江。碧:碧绿是生命、生机的象征。

问:还有对于湘江水上什么的描写?你又能读出什么?

明确:百舸争流。

问:回过头来看“舸”是怎样的?

明确:“百”、“争”。

问:一派什么景?饱含什么情?

明确: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意气奋发、昂扬向上。

问:请同学们讨论并分析上阙中剩余的景物,我们一起做总结。

明确:鹰,击:展翅奋飞、迅猛有力。鱼,翔:似水中飞,轻松自由。

这样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景色正是词人乐观主义、昂扬向上的革命情怀的体现。这样壮阔、自在的景,正是词人对自由追求的体现。也就是正是这些景语验证了这样的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景的摄入与捕捉,引发“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

苏教版教材文下注释对句子进行了翻译,即“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如果对应来看的话,这里把“怅”解释为“惆怅感慨”。而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中,将“怅寥廓”的“怅”解释为“怅望,沉思地望着”。除此之外,臧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等鉴赏类书中均语焉不详。那么,究竟“怅”是何意?在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辞源》中,“怅”解释为“失意;恼恨”。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中“怅”解释为“怅:失意;懊恼”。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2_年第1版、202_年第2次印刷的《新华大字典》中,“怅”解释为“失意;伤感”,“本义指由于希望落空而产生的遗憾,引申泛指失意、不痛快”。在商务印书馆202_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怅”解释为“不如意”,且“惆怅”解释为“伤感;失意”。

可见,就目前看来,不论哪一版本的何种词典,“怅”的意思都指向“失意”。那么,为什么毛泽东面对色彩绚丽、生机勃勃、辽阔壮观的湘江秋景,会产生“失意”之情,而又溢于言表呢?

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925年前后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处境,而当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状况?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因受陈独秀的赏识,毛泽东于1923年6月中共三大之后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党内部夺权斗争趋于激烈,后逐步形成以蒋介石、戴季陶、胡汉民为代表的新右派。这就使国共合作的关系更加复杂了。国民党的领导层发生变化,革命形势也很严峻。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遇刺罹难,直接导致孙中山的主要助手胡汉民、许崇智的失势,汪精卫得以整合国民党的派系,而蒋介石从此跻身权力中心。

1925年9月毛泽东离开湖南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词作就写于离开长沙前。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笔者揣摩毛泽东的“怅”意也许有以下原因:

第一,怅叹人之渺小、生之短暂。笔者认为,首先,大自然生机盎然,万物于霜天自由发展,展示出生命的美好和绚丽,一种生命的极致状态在这里呈现,这些,极容易触发人对生命、人生的反思和观照,特别是有着远大抱负、心怀天下之人的忧时伤己之情。这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面对广袤的宇宙不由会叹息人之渺小、生之短暂,一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何况,当时的毛泽东离妻别子,身体不好,由毛泽东年谱可知,1925年9月中旬到广州的毛泽东因身体极度虚弱,曾住进东山医院进行短期疗养。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毛泽东的内心涌上一些失意滋味,实为人之常情。

第二,哀叹国家灾难深重,民生多艰。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但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当时的中国外有强敌入侵(列强瓜分、日本侵略),内有军阀割据,通货膨胀。在自然的绚丽缤纷、寥阔宏大面前,心怀天下的毛泽东怎能没有痛苦和伤感?

第三,忧叹权力纷争,革命危机。笔者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国共合作初始阶段就有不和谐因素;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国民党二大召开在即,形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国共合作何去何从?共产党如何应对目前形势?一切都是未知数,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乱象背后的种种危机,叹息、焦虑、担忧、怅恨难免。

一个“怅”字,的确有含蓄难尽之意,最是词作关节点。“怅”可以说是全词构思的关节点,一个“怅”字,由景入情,抒发胸中深沉的心事。“怅”字亦是全词情感的转折点,词作开篇激昂,由“怅”字转入短时间的惆怅低沉,继而引发沉静回忆,寻觅答案,这即景生发的一问,下片有回应么?

学生请根据下片自由回答。譬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水流湍急处击水(游泳),掀起的浪花都能将快速行进的船只阻止,极尽夸张的表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年少气盛,敢说敢为的自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精气神喷涌而出。

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时“到中流击水”。你同意哪一种理解?请说明理由。

如果按前一种理解,尽管写出了同学少年在风浪中劈风斩浪,生龙活虎,气势如虹的精神风貌,与作品的主旨切合。但却夸张过分,与前文“百舸争流”的描写也不符。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不但与时代精神切合,也与词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形象切合。

词言情,补充毛泽东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是17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学生们写的大都是些尊孔读经、追求成名成家的内容。而毛泽东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青少年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在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上,毛泽东发表了如下的作品:“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里不怕的精神、主人翁的姿态、担当的情怀,表露无遗。

“看”寒秋景致,“忆”峥嵘岁月,这一切的行为都源于独立寒秋的抒情主人公。上片虽“独”立寒秋,笔下却无悲景;下片虽“独”游故地,心中却无悲情。

最后再到寻找到答案的坚定和高亢。词作下片正是在“怅想”“慨叹”基础上的自我寻找和自我肯定!

高歌猛进之英雄亦会有曲折深婉之情感,这是人之常情。我想,毛泽东的“怅叹、失意”并不会损伤他作为伟人的形象,反而更显其伟大,当我们领悟全词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怅”字是担忧,更有关切;是失意,更有希冀;是怅叹,更有担当!

独立的毛泽东对于橘子洲的寒秋有了别样的体验,还记起在中流击水的场景。那么正值青春的学子又有什么难忘的学习生活场景?试以“曾记否”为开头,仿照《沁园春·长沙》的结尾,当堂完成自我创作。

刚经历军训的高一学生,对烈日下的经历记忆犹新,也就流淌出了“曾记否,那汗如雨下,军姿如松”“曾记否,到军营一喊,声彻云霄”等有真情实感的诗词片段。课堂教学结束,为了巩固学习成果,要求根据对沁园春词牌名的理解,自主创作《沁园春·正始》(正始中学)。由于是一次新鲜感十足的作业,关乎自己的观察体悟,且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板,因此有了更多的碰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批阅后,发现有些局部写的比较好,如“正始如此美好,引无数学子竞报考”“问何日,化鹏鸟长啸,声彻九霄?”等。更意想不到的还有出彩的整篇。特附录如下:

沁园春·正始

独立寒秋,横溪边上,靠柳池旁。望卵石小道,落英缤纷,梧桐微黄,茶花静幽,松鼠顽幼,池水碧透,正始森林风景优。望萃聚,梦当年璀璨,谁与争锋?和朋友学于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仰兰藻实验,国家专利,教授院士,人才辈出。从严求实,创新勤韧,美名远扬领风骚。想粲然,看今朝学子,更加辉煌。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3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要开始高一年级第一课的学习《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提到毛泽东,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了,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呢,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毛泽东的诗词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我们之前学习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

明确:《咏梅》、《沁园春·雪》

那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

2、整体感知:

①学生齐读

②听范读朗诵

感受本词的气势和情感。

3、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什么是词:

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4、合作探究

①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②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明确:“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tì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③“看”字统领哪几句?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④【小组讨论】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远望 “万山红遍”(高)“群山”近看 “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 “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低)“水面”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展现了一副生机盎然,气势恢宏的湘江秋景图。

⑤【小组讨论】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明确:遍:红得范围广 染:红得深透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明确: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⑦“击”改成“飞”可以吗?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突出雄鹰的矫健。

⑧“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明确:“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⑨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答案不统一

⑩这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11)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国学大家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述景物的时候都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而这种蕴含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意向。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观景物。

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12)下面请各位同学寻找一下这首诗里的意向。

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这些意向都能够让人感觉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而作者也通过对于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13)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命运?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14)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明确: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5)【小组讨论】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这种不同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当时毛泽东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16)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17)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快速回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8)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19)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曾” “忆”

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20)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21)【小组讨论】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2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讲了什么?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23)总结下阙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诗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拓展思考】

为什么在我们的高一第一课要学这首诗?

明确:借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年轻时的远大抱负激励同学们树立一个远大的抱负,心怀祖国,心怀天下,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作业】

1、背诵全词

2、赏析课后三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意向,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

【教学班级】奈曼实验中学高一188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

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

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

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

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

【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实施目标】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

上片: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战斗 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

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

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以及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毛泽东。

【实施目标】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

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