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69-1035278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6-14 17:02: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题型——“炼字”专项教学设计

---------结合《整合资源,构建整体德育网络》课题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

语文组

陆琦

简要说明: 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呼?事以论其是也。我把孟子这段话浓缩为“知人论事”。而且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诗词是中国的汉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我们读者相交汇才产生诗、读诗词那种曼妙的境界,诗中的每个字都是诗人推敲而成,作为现今的我们,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学生们,更应该懂得如何通过诗词中的某字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因此诗词鉴赏中“炼字”也就成为现今学生该掌握的一种能力及素养。

关键字:诗词鉴赏 炼字 氛围 情境 表述 三维目标:

1、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

2、掌握高考此类题的答题要领。

3、启发牵引、举一反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中国诗坛,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群星璀璨,异彩纷呈。尽管一千多年的诗坛新旧代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异代不同时的诗人们的共同追求。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所谓“炼字”就是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画龙点睛、一字生辉。

下面,请同学们先看看以下几个例句,看看哪个字是传神之笔,使整句诗熠熠生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

“敲”月下之门,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显静。在这里给学生们讲“推敲”典故(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吹绿之意,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写活了。

4、“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缤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 “自”“空”感叹碧草娇莺无人玩赏,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综上所看,在古代诗人诗词“炼字”中最长见的就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

在高考的诗词鉴赏题中,“炼字”题型也是出题者的宠儿,而且设题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几种类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下面,老师针对这三种题型,分别拿出一道高考题来解析,从分析中,请同学们最后总结一下“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与步骤。第一类型: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好。“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第三种类型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颔联中“昨夜一枝开”中的“一枝开”改成“数枝开”,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数”是数量多之意,“一”是仅此一枝。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用“一”字紧扣诗题。

(齐己在诗中三四两句原来是这样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对此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通过这三道题的联系,请同学们根据所作的答案,来总结一下“炼字”的答题步骤。学生答。总结: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巩固练习: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板书:

释含义+点氛围+析情境

作业——练习小卷:

诗词鉴赏炼字专项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三、四句的“护”、“送”两个字,向来为人称道。它们究竟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那个字更为恰当?为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式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第二篇: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德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黑山县新兴镇中心小学

赵文娇

诗 词 鉴 赏

设计理念:

德育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经历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提高核心素养。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本节德育活动课,我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他们在挫折与困难面前,乐观旷达的心态。活动背景: 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生遇到挫折与困难,轻则哀叹抱怨,重则放弃,使自己停滞不前。对于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这个问题,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节课通过朗诵、故事、讨论等活动,来唤起同学们的共识,只有再困难与挫折面前有一颗旷达之心,才能得到得到锻炼,获得进步。因而,我设计了本次德育活动课,希望对学生会有所帮助。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在困难面前,要像苏东坡一样,有一颗乐观旷达的心,能够对挫折与困难坦然面对。2.知识目标: 在欣赏学习苏轼诗词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3.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能够简单阅读理解古诗词,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

在学习苏轼诗词的同时,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2.活动难点:

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学习苏轼如何在挫折生活中表现得乐观旷达。

三、活动方法:

情境陶冶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四、活动准备: 课件 相关资料

五、活动过程:

(一)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同学们,大屏幕上的这首诗学过吗?能一起朗诵一下吗?

大家读得真好,你们喜欢诗词吗?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诗词鉴赏。(板题)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烦恼。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不少的挫折和困难。那么当你们跌倒时,你们会怎么做? 人人都会遇到挫折,在咱们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大家。他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很多磨难,可是他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呀? 还记得刚开始,读过的那首诗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谁写的?没错,就是苏轼,那同学们,你们对苏轼的了解有多少呢?指名答。

(二)介绍苏东坡的生平

那老师再做一些补充,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出示课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三)乌台诗案

苏轼啊,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并不是像在文学上那么如意。他人生最大的挫折,就是足以摧毁他政治生命的乌台诗案。同学们看到乌台诗案这四个字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自由答)老师最开始,也认为是这样的,但是要知道,乌台不是一个地名,乌台其实叫御史台,这是一个机构、一个部门、一个专门向皇上打小报告的地方,由于那时御史台这个地方种了许多松树和柏树,那么松树和柏树上又落了许多乌鸦,因此,也叫乌台,那就不难理解了,是苏轼写出了什么东西,被人告发的一件案件。

苏轼写了一个给皇帝的谢恩表,被人告发了。因此被皇上贬到黄州这个地方,那如果你是心高气傲的苏轼,你被贬到这样一个地方,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学生自由回答。

可是大家别忘了,苏轼首先是一位大文学家呀,他一定会拿起手中的笔写一些作品,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学习诗词鉴赏方法

好,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苏轼被贬黄州时作下的两首词,《卜算子》与《定**》,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感受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卜算子》配音播放。好,这首词带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同学们自由回答。

从漏断、独往来、孤鸿影、无人醒、不肯栖、沙洲冷这样的词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失落伤感之情。播放音频范读《定**》。

在下面小组之间先讨论一下,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呢?读完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

小结:刚才呀,我们已经了解了定**这首词的大意。实际上,这就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了解大意(板书)。

那你们从哪些词体会到了苏轼的思想感情呢?学生自由回答。(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

难道只有伤感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找出关键词。

你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呢?苏轼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那刚刚这个环节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呀? 生:“抓关键词”。师小结:诗词鉴赏的第二步就叫做抓词悟情(板书)。下面谁能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一下,感受苏轼的思想感情。老师刚刚在这一环节请同学们吟诵了这首词,那诗词鉴赏的最后一步是什么呢?共情吟诵(板书)。

所以说,诗词简单鉴赏,我们就要从这三方面来进行学习,了解大意、抓词悟情、共情吟诵。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下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五)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是苏轼游三国古战场赤壁时写下的一首词。如果你就是穿越千年的苏轼,面对三国古战场,面对着滔滔江水,你想不想表达一下这种心情?接下来,同学们小组间练习朗诵,然后分析词的大意。同学们自由读,小组内说一说。同学们,词中哪些句子写了眼前之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面对着眼前江水滚滚东去,浪花淘尽了古往今来的英雄,千层浪起,席卷在乱石之上,激起浪花,就像无数的雪堆。)词中哪些句子忆往昔之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往昔之人,他是谁?周瑜。

三国里那么多英雄人物,苏轼为什么偏偏青睐周瑜呢?

(因为啊,周瑜是青年才俊,而此时的苏轼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却依然一事无成,这是一种无限的羡慕之情啊!)

久不得志的苏轼看到眼前之景,顿生豪情,身处赤壁古战场,又追慕青年才俊周瑜的丰功伟绩,可是面对自己的处境,巨大的失落感,也油然而生。因此他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哪句话写出了他追慕周瑜的情感?(多情应笑我,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近日神游着三国古战场,可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了白发,但是苏轼他就这样消沉了吗?没有。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我把这杯酒洒入江中,算是祭奠万古之明月,让我一生政治上的不如意也随风而去,一个自解自慰、乐观旷达的苏轼,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板书乐观旷达)

(六)吟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我们欣赏到这首词,了解了它的大意、重点词句,而且领悟了思想情感,现在你们人人都是小苏轼,咱们一起来吟诵一下这首词。齐声诵读。

看来大家都把情感表达的很到位,下面老师找一名小苏轼,谁愿意当小苏轼?请到前面来展示自己。学生展示,配乐朗诵。

(七)教师总结

咱们今天学习了诗词鉴赏的步骤,也鉴赏了苏轼的几首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真棒,同学们。就像词里写的那样,我希望你们像周瑜一样雄姿英发,无愧于中华英雄少年的称号。同时我们也要学习苏轼的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三篇:《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2_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2_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翰牧系难≡裼ω檬乔骋椎摹㈦谥巳丝诘模谏杼饨嵌壬戏至礁龇矫娑宰髌返男蜗蟆⒂镅院捅泶锛记山屑停宰髌返乃枷肽谌萁衅兰郏市砜忌谧鹬囟鄣幕∩鲜识确⒒印k裕饨诟呖际始椭傅伎沃饕啤犊际运得鳌返囊蠼猩杓疲环矫嫜盗费寮褪璧哪芰γ硪环矫嫜盗费既贰⒐娣兜亟獯鹬鞴厶獾哪芰α?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蛔飨晗刚箍?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引导整体阅读。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四篇: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

2、在考试中,能帮助学生回答诗词中有关思想感情的考题。重点:四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难点:在考试中帮助学生回答诗词鉴赏题中有关思想感情的考题。准备:多媒体、音响、测试卷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古典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古人写诗“一草一木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我们的考试中,考到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题,也是比比皆是。

如【202_河南中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共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 202_南充市中考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二、四看法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当中,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纷繁复杂的,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呢?我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个“四看法”。

看标题 看意象 看作者 看关键句

1、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春夜喜雨》——诗歌抒发的是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喜)《送孟浩然之广陵》——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惜别)《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2、看意象

我们先看一下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见床前之明月,疑为是霜,为确定是否是月光而望月,却突然变为对故乡的思念。因为月这个意象,勾起了他的乡愁。月是故乡明。

如:诗中出现 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3、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的一种原则。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的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对了解古诗词的思乡感情是至关重要的。

如:李白——怀才不遇、豪迈奔放 杜 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辛弃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陆游——国土沦丧、悲愤慷慨

4、看关键句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歌中的关键句有时也称主旨句,篇中眼。是表露诗词意蕴的窗口,是诗词中最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的句子。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作者不畏生死、舍身成仁的气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不开心颜。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

三、真题练习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四、总结

1、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方能正确概括主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通过“四看”把握诗歌情感的要点,希望这堂课的学习能让你们在做情感分析类题目时少走弯路。

2、多积累才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泛观而博取,熟读而精思”,多读、多看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掌握了以上基本的方法后,还应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感悟,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

第五篇:诗词鉴赏炼字教学稿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一、诗歌语言的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词有时因为或者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语序有所颠倒,在理解时要加以还原。(见《晨读晚练三》第2页的10个例子)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臵于“历历”、“萋萋”之后,实际上是被陈述的对象。例

3、“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例

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例

7、‚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二、考查内容

分析语言,就是分析遣词造句。就古典诗歌来说,一般有三个观察角度。

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

2、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意——关键词句型;

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总体特色型。

本课时重点分析炼字、关键句方面的内容,古人特别注重推敲字词的准确、生动、传神。例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例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了解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应答分析:古诗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要联系全诗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以理解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

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含义,这是答题基础;

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摹语境义,描述景象;

三是指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句就构成全诗线索,定下全诗感情基调、主旨内容,抓住这个词句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

一是指出该词句本身含义,这仍然是答题的基础。二是说明该词对表达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三是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领起、总括等。

四、典型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全国卷)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分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所营造出的意境,与全诗基调是一致的。本答案可作范本:一是指出是哪两个字,二是解说二字在句中含义时紧扣文本,三是概括二字对表达意境所起作用。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是‚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

而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臵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解答偏于一点。

再看下面的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分析: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湖北卷)

次 北 固 山 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 2 观视觉形象。或“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5题)

维 注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分析:答出‚明‛和‚出‛两字,给1分,能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成其他两字,只要言之有理,可酌给1至2分。从题中看,‚白‛和‚碧‛也可选择,体现出山清水洁的特点;但结合诗题看,‚明‛和‚出‛更富动态感,更能体现‚新睛‛的特点、该联中主要景物的特点。

本题炼字题,以往的问法是‚哪一个字用得好?‛,‚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解题关键是找诗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即使是名词,一般也是动词性的。有的应注意叠词。其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应关注的是,许多学生答对了第一个问,但简要分析时却说不准。这一方面是学生语言表现力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他们对雨后的景象缺少细心的观察。想象力也因此受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答出图景,1分;每答出一点好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一问很容易答出,第二问答案的第一点不易想到,第二点仍是以往的‚动静‛问题,但学生不易想到。问尾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要你分析它在全诗描写中的作用,必须联系全诗内容和主旨来思考。

诗歌鉴赏题,不是文字游戏题。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诗的意思,才能答对题。那些读诗少,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减少了。这要求我们学生,平时应真正地读一读诗,全文地背记一些诗,品味诗的真味。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全国卷I)(核按钮49页3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踡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拳‛和‚退‛。一个‚拳‛字写静态之景,不仅逼真,而且撩人想象;一个‚退‛字,写动态之景,目送飞鸿渐行渐远。通过这静动结合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 3 为景物所迷醉的情态。

分析:范本。题干非常明确,一般说来,这两个字应是对称的,不是‚拳‛和‚退‛,就是‚明‛和‚阔‛,都可以;但要结合文本,两句诗的主要形象是‚鹭‛和‚鸿‛,沙地和天空只是它们活动的背景,所选‚拳‛和‚退‛最为妥当。如选‚明‛和‚阔‛,主要表现天地间的景象。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话,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分析:要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主旨、抓隐含情感的句子,如第4句、第7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4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分析: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网‛的发出者是‚小雨‛,对象则是‚春‛,既传达一种形象,又传达一种感情。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分析: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从题目可见作者是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写罢官闲居时的落寞与不平。前二句写春残日暮之景,后二句写闲居生活的冷寂。有几个词语写环境景物的同时,也透露出心境:‚落花‛‚黄昏‛‚张罗地‛‚自掩门‛。

五、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福建卷)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分析:这个字应当饱含感情色彩,带此色彩的有哪几个字呢?先总说,后分说;分说先说内容,后说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

分析:(1)‚微风‛是全诗的线索,这一意象最为活跃,学生必须有贯通全诗的能力;(2)要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答;(3)是考查典故的使用,‚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并不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梯,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当然,如能在分析时自圆其说也是可以的。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2_年山东卷)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释: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分析: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达主题作好准备。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安徽卷)

小 孤 山

[宋]谢枋得 ③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2_年山东卷)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面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说明:此答案可作范本。字面义(表层与深层)—诗句中作用(内容与结构)。(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分析:(1)考炼字,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要从‚表达‛方面说‚效果‛。(2)是综合性鉴赏题,可考虑:写了什么‚景物‛和‚人物活动‛,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 江 临 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试以这首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例,谈谈你对苏轼评论的看法。

答案:评论中肯。王维的诗确实具有图画美,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疏阔淡远的水墨画: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色若隐若现。(2)颈联中的‚浮‛‚动‛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答案:‚浮‛‚动‛二字写出了诗人临江泛舟的感受: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澜起伏,舟中人因错觉以为城邑、天空在动荡,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汉水阔大而磅礴的气势。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2)‚又‛字有何意味?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李 瑞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本诗前两联写‚衰草‛‚寒云‛‚暮雪‛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 的离别之情衬托得凄楚悲切。

(2)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回答。答案:同意。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写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但风尘纷扰,前途茫然,可谓‚悲‛情不断。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等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悲凉感。

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