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详案)
备教策略
一、教材分析
作品阅读价值
体会诗人对难忘岁月的依恋和惜别的真挚感情,感受精巧的意象选择,及其组合成的梦幻雅致的画面和深邃蕴含。
作品教学价值(★表示重点程度)
1.诗歌阅读理解方法指导——通过“象”的分析,把握、体味“意”的深层内涵。★★★ 2.诗歌中反映出的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3.徐志摩本人气质性情的把握。★★
4.选择文学作品阅读的正确态度与趣味培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所学教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之前学过的相关课文为《沁园春·长沙》及其他毛泽东诗词(相似点:意象与意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意象及情感表达效果,80%同学能用1~2句话分析3~4个意象的表达效果,60%同学在今后文学创作中选用恰当意象表达情感。
2.明确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的内涵,100%同学能在原诗的基础上对照分析。3.理解徐志摩气质性情与诗歌表达间关系,在课后有兴趣阅读他的其他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以《再别康桥》改编的流行歌曲引入新课。
2.欣赏《人间四月天》中《再别康桥》的朗诵,走进诗人和剑桥大学环境。3.通过给每小节起“画名”,即小标题,对诗歌氛围和描写的景物大致了解。
4.通过自愿向老师索取锦囊(同一个锦囊中有妙计也有挑战)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赏析意象的表达效果,把握诗人情感潮汐。
5.通过以曲线形式排列小标题,明确诗人情感潮汐起伏。6.通过对丁香意象的举例(李璟、李商隐、戴望舒的诗词),感受意象的古典韵味,并受到启发,找到本诗意象的古典意蕴所在。
7.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现代特征(回环往复、逐节换韵-音韵美;句式变化-建筑美)。8.通过毛泽东诗词、胡适、鲁迅对徐的评价、徐作给林的《偶然》、徐与贾宝玉的类比,感受徐志摩性情,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及其作品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诗人对美好岁月的依恋和惜别的深情,培养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并能在原有固定的阅读兴趣之外,广泛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四、教学重点
全诗意象的把握与体会和诗人情感起伏。
五、教学难点
诗人对康桥的深沉而多层次的情感;新诗鉴赏方法。
六、教学媒体
板书、PPT、音乐、图片
七、教学策略
音乐、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多媒体呈现方式,营造气氛;小组讨论并竞赛,以锦囊提供学生思考思路,带动学生解决问题。
八、板书设计
九、课时:2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和预习
1.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徐志摩)。2.圈划《走进新课程·专题训练与解题指导》本课导读部分中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三美)中关键点。
3.搜索网络,摘抄1~2条诗歌创作时间1928年前后诗人的生活动态。
二、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4 min)
1.听歌《再别康桥》(S.H.E),回答:1.歌词描述的人物是谁,环境在哪里,2.这首歌对《再别康桥》的诠释合适吗?
马蹄踏过石板街道 窄巷深处有人祷告
雨后水洼教堂倾倒 意识流的四十度角 图书馆前站着半座石雕 六个便士带走一副素描 壁炉终日孤独吐着火苗 煤油灯下岁月不被惊扰 你在剑桥一身寂寞穿黑色学袍 你用诗句歌唱爱情押美丽韵脚
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谁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 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
红砖墙壁紫藤缠绕 垂柳摇醒两岸拂晓 怀旧风琴失传民谣 中世纪就开始苍老 广场鸽子仰望天空思考 歌特尖塔勾勒末世线条 故事流过落日的叹息桥 诗人的爱还在唱咏叹调
2.介绍
1)徐志摩求学经历(政治经济学硕士——>剑桥大学文学学位)、生活经历(《人间四月天》剧照),突出剑桥大学人文教育与宁静氛围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图片、文字),以及在剑桥大学与林徽因的相恋与分离(图片、文字)。
徐志摩(1896—1931),徐志摩是金庸的 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15年徐志摩尊父命与张幼仪结婚。婚后三年他先到美国后又去英国留学。“五四”时期求思想解放,把争取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作为反封建主要内容,所以,徐志摩对旧式包办婚姻逐渐不满。为沟通与张幼仪心灵交流,徐促张赴英同居,感情反而淡漠下来,主要原因是张来伦敦不 久,徐又遇才貌双全之林徽因。本来徐志摩攻读政治经济学,想做中国的“哈密而顿”,哈密而顿是美国政治家华盛顿总统的财政秘书,涉足政治、金融两界。怀着 这样的志向,徐志摩孜孜以求,不久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但他有个弱点:评判事物多凭感情、凭善的道义,是情感有余而理智不足的人,不适合从政。是林徽因 劝徐志摩到剑桥学文学。《徐志摩传》中写道:那天,林徽因带着欣赏和惊叹地说:“对,你应该到康桥,你就是诗人!”在林徽因的启发下,徐志摩发现了自己气 质与文学相投。果然,后来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又一著名诗人。于是,林徽因在徐志摩心目中成了美神维纳斯和艺术之神缪斯。但是林徽 因不愿意做第三者,只身回北京,选择了父亲早给订下的梁思成。不久,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也赶回北京,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为了避免难堪局面出现决定让儿子 偕林赴美。林徽因出国后徐志摩苦闷伤感至极出入交际场,结识了北京交际名花陆小曼,算是找到了刺激与解脱,移情别恋。1926年秋徐陆结婚,婚后甜蜜生活 不过一年,陆的交际花生活方式、抽大烟的恶习,遂使徐又陷入无限痛苦之中。1927年林、梁结婚,林、徐以朋友相处,林在徐心目中仍为至美的象征。还要特 别强调的是1931年11月19日,徐应林徽因的邀请,出席林向外国友人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乘飞机从南京赶往北京,飞机撞崖,不幸于党家山遇难,徐对林的痴 恋情怀保持到生命结束。重回康桥,物在人去,在这里林徽因曾拉着他的手去剧院欣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听瓦格纳、莫扎特的音乐,到福地尔书铺捧回《济慈全集》在诗籍铺的幽幽烛光中品 尝诗朗诵。那康桥小径留下他们行行足迹。所以在与陆小曼感情隔阂,重回故地,必然睹物思人。当年与林徽因的缠绵初恋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也成了平复他心头 之痛的最好安慰, 2)徐志摩代表作
3)诗歌写作背景(第三次离别剑桥大学;林徽因婚嫁、与陆小曼婚姻名存实亡)。
(二)目标一:体味全诗感情基调,把握全诗意象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效果及古典意蕴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基调
1)带着问题诵读 提问:用1句话描述诗人的情感。
2)解读“再别”二字,圈划体现“来”与“走”的诗句。
来了,走;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如此往返,如此折回,去去来来之间,几番轮回。又透过诗句首尾两段把这一次来去浓缩在一首诗里,足见诗人内心深处对“康桥”缠绵悱恻,难言难分,依依不舍之情。“康桥”在诗人心中的极不寻常之地位可窥一斑。
3)听范读(《人间四月天》视频—黄磊),跟着字幕轻声跟读 4)提问:“轻轻的”、“招手”、“作别”、“沉默”、三个“悄悄的”中流露怎样的情感?联系生活说一说。
生:联系初中毕业离开学校老师朋友、离家异地求学等经历。
A: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宁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提示:我们对喜欢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沉静的心情)
B:悄悄的来去,不存丝毫占有之心。根本不像后来的庸俗国人,儿女读了美国的名牌大学,马上就“哈佛女孩”、“哈佛男孩”的炫耀不休。出身豪门的徐志摩,似乎天然具有谦卑的心地。(提示:观看高雅艺术展览、星空等纯洁、辽阔意义的事物时总是能感到自己的渺小)C:叠字的反复运用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轻盈舒缓、弹跳性,衬托了缓步飘然来去的形象,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5)明确对诗歌的体悟可以与生活经验、情感相联系。
师:特别有味道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我们如果沉溺于油盐柴米,也就见不着风花雪月中的诗。谁没有看见过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但是谁如陶渊明,华兹华斯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谁没有经历过亲友离别,但是你们有把离别时对对象的爱惜、不舍、谦卑、潇洒那么丰富层次的情感表达出来吗?而且是以如此简洁凝练的语言?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哀莫大于心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还如何去描绘他的情感的。
2)把握诗歌意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解决问题:诗人从头至尾心情都是离别引起的失意悲伤、哀婉沮丧吗? 方式:同学讨论为主、师引导、多媒体呈现
1)组织默读,圈划意象
生开火车回答:给每一节描绘的景色起一个画名,如“挥手作别云彩图”。师明确每小节的“画名”即小标题。
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躁清潭图、撑篙慢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
师:明确小标题,及景物特点:清新、飘逸、精致、色彩丰富 2)提问:这些画面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引导分析动词“招手”、“招摇”、“揉碎”、“慢溯”、“挥一挥”等的表达效果(表演)。
生:
A: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B:类似蒙太奇镜头剪辑手法。以较简洁的镜头组合把相同或相似的景物剪切组合在一起,而使观众得到一次完整的动态体验。这些动词就像电影镜头中的切换,让画面连贯。它们的作用就像把零散的水花、跳跃的珠子聚合到一起,汇成一捧水或一串珠帘。
3)4人1组讨论图景(意象)与作者情感的联系
师:告知规则——
有限量锦囊提供(附后),如果讨论没有思路可以向老师索要,送完即止。 锦囊中有提示也有任务,拿到锦囊的同时要完成任务。 回答最有效的小组,课后得到奖励。
无人回答问题或回答得不好的小组,课后接受惩罚。 每人一张小组讨论自我评价表(附后),课后须进行自评。4)小组讨论、回答: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根据锦囊提示,并回答锦囊问题)
5)明确诗人情感变化:
①明确每小节诗人的情感
②1生上台将PPT上表示各小节情感的文本框,按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排列;用1~2句话概括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潮汐,指出并分析诗人的情感最高点。
③板书明确
6)明确方法和结论:
①所有诗歌特点:文体意识,读诗歌须通过把握关键意象,通过意象的选取、意象与诗人情感间的联系,体味诗歌情感。
②新月派诗歌特点:绘画美
锦囊妙计(事先折叠好、标记数字。在讨论完完毕,统一明确答案。)①注意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体会诗人情感。尝试换别的词语代替“金柳”、“新娘”,能否达到更好的效果?
A:暗喻。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B:金柳是一丝丝的,柳枝飘动,构成夕阳斜晖撒在河上的感觉。柳枝飘动,婀娜多姿,给人的感觉就像幸福美丽的新娘。(不能说松树之类、也不说姑娘)
C:诗人想起曾经在剑桥大学相识的恋人此时已嫁给梁思成,心中涌现出对美的希冀、欣赏和怅惋。
②注意诗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比鲁迅说自己“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批评诗人是“大观园中小主人的感情趣味”,与关怀民生疾苦的时代精神背驰,你怎样理解? A:表达诗人不愿离去、难舍难分、眷恋的情感。B:谦卑的心地。
C: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③体会“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的表达效果。“揉碎”、“沉淀”是说诗人对理想抱有期待、正处于等待和酝酿的过程中,还是认为理想已消失在人生轨道中?体现怎样的感情?
A:暗喻。潭水清澈才能把周围五颜六色的景色倒影在水中。可以想象,余霞里金色的夕阳、玫瑰色的天空、青草树木、红砖墙壁、紫藤花都是潭水的倒影,恼人的秋波又泛起,倒影在细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层层叠叠地荡开,就好像天上彩虹。
B:“沉淀”既可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当初的梦想,处于酝酿、等待的过程中,也可以与后面“寻梦?撑一支长篙”呼应,理解诗人正在寻找失落的梦想。注释中说“彩虹似的梦”是“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无论何种解释,都流露他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恋。
④体会“但我不能放歌”这一节,联系前后诗句,体会情感的起伏。“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究竟有没有放歌?如果没有放歌,为什么以“笙箫”作比?想聆听一下笙箫的音乐吗?(图片、聆听音乐小样)
A:表达宁静的内心、绵长的思绪。如果是在电影场面中,笙箫则是背景音乐。B:笙箫是中国传统乐器,声音哀婉悠扬,适合表现蕴含悲伤情感的作品,符合本诗离别伤感的情调。
C: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D: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E:类似的古诗词能想到哪些? 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F:感受“寂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笙箫)与“静”(全然死寂)的区别,就像视觉上,“空”与“空明”是不同的。
以上主要从意象的能指与所指选择、连接意象的动词、色彩性三方面分析意象表达效果。
【第2课时】
1)理解徐志摩诗歌特色,体会诗歌中意象古典意蕴的现代重构。
1)体会诗歌中的古典意蕴 a)对比《死水》(片段)(闻一多),体会同为新月派在意象选取的差异性——>对比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体会意象选取的不同。
以丑为美VS美——>壮美VS柔美——>豪迈VS温柔曼妙 万山红遍VS金柳,鹰击长空、鱼翔浅底VS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b)《偶然》(徐志摩)对比《断章》(卞之琳)(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体会直接以意象表达情感与以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阐发思考之间的区别。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①简介背景
②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
③在诗句“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中可见诗人对爱情是怎样的态度?
与林徽因相遇时,徐志摩已是有妇之夫,并且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林徽因却年方二八,正值豆蔻年华。以徐志摩的那种贾宝玉心肠,呵护都来不及,岂有动用甜言蜜语朝着楚楚动人的小可爱狂轰乱炸之理?相反,在诗中用辞越轻淡,情意越真切。
《偶然》一诗更深邃的意境还在于,并不因为彼此相爱而理所当然地全然拥有,而是不停地告诉对方,你依然自由,你依然可以在天空无牵无挂飞翔。甚至连“交会时互放的光芒”,都可以忘掉。此中深藏着的情趣在于,越是给对方留出自由的空间,彼此的爱恋就越是难舍难分。这就好比爱到极致的双方,通常将满心的爱恋,诉诸不停的猜忌和吵架;一如《红楼梦》里人情练达的老祖宗所言:不是冤家不聚头。比起贾宝玉被纠缠于林黛玉的不断猜忌,徐志摩许以林徽因最好忘掉,可谓是,情到深处,矢言相忘。这样的深情,这样的境界,远不是世俗的山盟海誓可比拟的。
c)结合《雨巷》(戴望舒)“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体会《再别康桥》中的古典意蕴。(《浣溪沙》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d)找出2~3处《再别康桥》诗歌中富有古典意味、与唐诗宋词相似的意象、字、句、表现手法。
意象: 西天的云彩、金柳、新娘、青荇、浮藻、梦、长篙、星辉、夏虫、笙箫——晚唐回忆、五代风流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Mò)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轻轻的”出场,“挥一挥衣袖”,仿佛晚唐高士、峨冠博带,冉冉而来。
回环往复,强调使情感更强烈,具有完整的音乐旋律,复沓中略有变化的形式安排,极其传神地再现诗人有没而非感伤的感受和情怀,把人之长情升华为至情至性之作。 叠词
2)把握诗歌的现代感
①课文在视角转换/诗人与景色间的施-受关系/主被动关系上的特点。
“是夕阳中的新娘”是从我之眼看到的、感受到的充满美感的比喻(主动)“在我心头荡漾”诗人变成了受动主体(被动)“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还是以诗人为观察主体(主动)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好像诗人在祈求他留恋的学校或姑娘能够停留多一些时间(被动)
③语言——白话、语序颠倒
④意象排列——不密集叠用在一句句子
⑤形式——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体会新月派诗歌特点二“建筑美”。
⑥音韵——通过自己朗读,明确:韵脚分别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韵脚严整,且随着情感的变化逐节换韵——体会“音乐美
(三)目标三:赏析诗人其他诗歌,把握诗人气质性情。
1.用三组词语概括回答,《再别康桥》中,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体现在何处。(或可给出三组词语的提示)2.赏析《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类比《红楼梦》中宝玉因为把自己和林妹妹比作《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无心间惹恼了黛玉,慌忙赔罪之际,慌不择词地向她负荆请罪的片段。情到深处,矢言相忘,这样的爱情品质足可见诗人高于他人的情志。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贾宝玉这么说的时候,只知道一味的矮化自己,以此取悦心上人;根本不曾考虑,假如林黛玉真做了什么人的一品夫人,他是否受得了。郁达夫似乎是明白多情男子对于所爱恋人的这种呵护心境的,因此会写出“生怕情多累美人”的诗句。
徐志摩的如此多情,就像他的审美境界一样,在五四新文学诸子当中,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在男女情事上多少有些变态的鲁迅是不用说的了,即便是胡适,也没有这份情致。爱情的至死不渝和悉心呵护,与审美的敏锐,具有同样的生命品质意义上的标高。正是因为这样的标高,徐志摩能够写出《再别康桥》那样的绝唱。又是因为这样的标高,徐志摩的这首诗虽然像《红楼梦》一样广为人知,却也像《红楼梦》一样,真正读懂者寥寥无几。
3.对比徐志摩与毛泽东的情感在诗歌表达上的特点。
(五)总结(3 min)1.2.3.4.背景音乐《再别康桥》(林宥嘉)
对诗歌文体的阅读须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体会作者情感。明确现代诗歌、新月派诗歌特点(三美)。
提问:鲁迅曾作《我的失恋》挖苦徐志摩,又作《音乐?》以讥刺其神秘主义面,对着抗日救亡的现实,却沉湎于个人梦幻的情调,觉得不符时代精神。根据预习阅读篇目《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以及今天对《再别康桥》的讲解,你的看法是什么?
由于历史上世人之于鲁迅的夸张,徐志摩始终被置于鲁迅式目光的审视:有钱阶级的花花公子。事实上,鲁迅从来没有读懂过徐志摩,一如鲁迅从来没有读懂过《红楼梦》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此而言,鲁迅确实只和毛泽东相通。这两个人都可以煞有介事地谈论《红楼梦》,但都不是《红楼梦》境界里的人。徐志摩似乎并没有怎么谈论过《红楼梦》,却天然就是《红楼梦》意境里的人。从《山海经》既可抵达庄子,也可以直接抵达《红楼梦》。基于同样的审美方式,从《红楼梦》既能解读出王国维,从《红楼梦》又能弄明白徐志摩及其诗作。中国文化之中最为精粹的一系命脉,就是如此的绵绵不断。性情和空灵,自由和尊严,尽在其中。
三、课后作业
1.学习《再别康桥》中选择能表达情感的合适意象,写一首《作别_____》的小诗,至少5~6句。
提示:初中毕业,离开熟悉的老师、同学;离开家乡和朝夕相处的父母,到异地求学„„每一次与亲切的人或环境告别时,你有怎样的感触?你是用怎样的方式与他们告别的?
2.找出《沙扬娜拉》中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诗。
《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第二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3)第五~六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两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徐志摩心中的梦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处歌唱什么呢③为何又不能放歌④为何选择沉默地离去)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梦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4)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应该结合第一节来鉴赏,难道仅仅是为了呼应第一节吗?)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
(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同之处是:离别情绪感伤沉重。
(3)对比分析,《再别康桥》创设的离别情境的特点 ①离别的对象特别 ②离别的气氛轻松 ③选择的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
(五)、结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
离别的气氛——轻松(轻轻、悄悄、沉默)清新飘逸 选择的意象——新颖(金柳、新娘、青荇)
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
离别的气氛——轻松(轻轻、悄悄、沉默)清新飘逸 选择的意象——新颖(金柳、新娘、青荇)
七.教学反思
一、课堂设计的优点
1、尊重学生的思考
导入新课的时候,先从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总结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展开想象,感悟意境;鉴赏诗歌,先是说出诗人传达的情感,再探究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2、课堂思路明确
由导入传达方法,由情感引发鉴赏,由比较分析意境,这堂课思路明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地剖析诗歌。
3、实现三维目标
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课前的既定计划,基本实现课前的既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4、课本钻研深刻
设计者对课本的钻研较为深刻,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对“新娘”这个意象的解读,对“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理解等方面,都表现出设计者的刻苦钻研精神。
5、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加课堂讨论,发言也比较积极,思路更为活跃。
6、基于上述优点,这堂课曾荣获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学艺术与观摩大赛一等奖。
二、课堂设计存在的不足
1、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过多过细,忽略了对诗歌的反复诵读。
2、相关知识介绍过于丰富,知识容量太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八.点评
本设计方案符合新课标精神,注重诗歌语境和情感的体验,教学内容确定有效、到位;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课堂思路明确,设计有个性、有创意。
诗歌是最富于情感的文体,对诗歌的解读,最重要的不是诗歌写了什么景、说了什么事,而是应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情感变化,是阅读、理解诗歌的重点。本方案设计者能力求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设计能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渗透着过程和方法的步骤,精心设置了能总领全文主要内容,有吸引力,有价值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研究。在对文中“新娘”这一意象的探究,对“不带走一片云彩”等讨论中,体现了诗歌鉴赏的多元化解读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尊重。
对本设计提两点建议:第一,宜适当增加吟诵的教学环节。诵读会提升读者对诗歌的整体感悟与体验;古人把诵读诗书作为学生学习积累的首要方法,值得我们继承。第二,若能加大力度引导学生“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素质,这堂课将锦上添花。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曲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要使学生觉得比较恰当的配乐典应该选小提琴曲《梦幻曲》
《梦幻》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她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能让你夜不成眠,她能让你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它几首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此诗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曲的过程,其实就用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
(二)朗读:与歌唱艺术结合,将朗读艺术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跨越一般的朗读,将朗读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对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韵味十足对歌
曲演唱的这一特点学生都很熟悉了我们也可借鉴这一特点对诗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文;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最末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朗读中有一种新鲜感、奇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谈感受:从意象中感受情感老师说:从同学们在对配乐曲的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柔、婉约、凄美那么你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呢?指导学生谈自己从“云彩”、“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景物获得的感受教师告诉学生,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之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种艺术形象人们称之为意象例如,人们常用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挫折、敢为人先的形象,用竹表现做一个正直人的希望,用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的感情,用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用霜隐含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这些梅花、竹子、梧桐、鸿雁、霜等都是诗中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就要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受情感,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老师可作示范: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以实例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谈自己的赏析感受 学生经过钻研,大致会做出如下三种情况的理解:
从诗的题目来看,“再别”应是一种告别,与人告别,但诗中没有说与人告别,这是其一诗人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这是其二——这是持“诗人向母校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开头四句,轻轻地来,轻轻地回味,与彩霞告别,就是和自己的记忆告别,是诗人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心灵的对话,自然要轻声细语” “诗人说,他是到康桥的河边来„寻梦‟的,„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说明这梦是在记忆的深处的,是美好的”
“诗中也有写„我‟” “载一船星辉”激动得难以抑制,但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我知道,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是在默默地回味,自我陶醉,悄悄独享,这种独享是富有诗意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这是持“诗人向自己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
“„轻轻‟„悄悄‟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偷偷地来重温旧情,与恋人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之情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就是写在诗人看来那康河上美丽的景物都是诗人意中人的化身” ——这是持“诗人向情人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见解进行归纳分类;同学们的感受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二是诗人向自己告别,三是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可见同学们很善于鉴赏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
(四)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事,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介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另一则: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事”的鉴赏经验,同学们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五)两诗比较,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大概是对康桥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志摩其实不止一次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怀念之情在写《再别康桥》的前五年,徐志摩还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出示《康桥再会吧》)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价说:“《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就写得比较粗糙、芜杂”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写得好,由《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这不仅是某个人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新诗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要使学生理解《康桥再会吧》的粗糙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体现在情感的基调上《康桥再会吧》从五六年前告别家园写起,写母亲的泪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自己乘船归国的过程,归国后对康桥的怀念等,材料无主次之分,导致激情被杂芜的材料淹没在情感上,《康桥再会吧》仍困于离愁别绪的模式而《再别康桥》写得集中,它能通过所选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聚焦在一个焦点上情感上已挣脱了离愁别绪的窠臼而写得比
较洒脱胡适曾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抒情,就是这种追寻的缩影在韵律上,他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
《再别康桥》这首诗舒缓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康桥再会吧》不可企及的教师还告诉学生: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康桥生活作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站,诗人没齿难忘怎样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感情呢?诗人反复思考着,对先前写的《康桥再会吧》诗人并不满意,直至第二次与康桥再见时,诗人的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告诉我们,真情是诗歌的生命
(七)结束语: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诗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到北京,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徐志摩的死引起社会极大的震撼,郁达夫撰写挽联表示哀悼:“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的挽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70多年过去了,徐志摩的优美诗篇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当人们吟诵着他的优美诗篇时,自然又会想起这位诗坛巨人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1
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 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 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1、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⑴ 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板书: 风光如画
⑵ 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⑶ 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2、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⑴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⑵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⑶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⑷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⑸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⑹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⑺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
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
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七、写作特点
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2、具有三美:
音乐美:
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
⑴ 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⑵ 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
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八、作业
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现实 依恋
金柳再别康桥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清潭星辉现实 依恋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常州市北郊中学徐锦珠
【教学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2、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联系背景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与康桥的那段渊源对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美的生活、对自由、对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课前学习】:
1、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及人生理想等。
2、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志摩 导入新课
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配以《荷韵》音乐,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
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剑桥大学”的景色。(个
别学生回答)
导语:剑桥大学这座已有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学府,以其“求知学习的理
想之地”的校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有志之士。就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
在这个久负盛名的大学里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国青年的身影,他儒雅高贵,气度不
凡,双眼透出一种朦胧的诗人气息,他就是有诗哲美誉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根据课前小组预习,选择以下一个方面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2、志摩与康桥的渊源: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
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
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
3、徐志摩的代表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成为中
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精美的景致。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请同学大声朗读诗歌
提示: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组织全班齐读后学生自评后得出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
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三、探求诗“媒”寻找画面
古语有云:“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请同学再读诗歌,同桌交流思考以
下问题:
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
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你抓住景物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
四、美点追踪 品读诗情
选择你最欣赏的一两个美的画面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处理具体段落的语
速、语调的?请简述理由。
友情提醒:先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绪变化,然后确定语速、语调。
思考思路:“我从一词中,读出诗人的情感,读时应该。”
(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诗段自由朗读,然后个别学生范读,师生共同交流朗读
语段,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期间联系剑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说说诗人寻找的是什么梦?为何对康桥如
此依恋?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五、再现美景 解读诗情
假如你就是诗人徐志摩,请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
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50字左右)
友情提醒:1、融情于景2 发挥想像,善用修辞
师出示范例:
(金柳夕照图)黄昏中的夕阳真多情啊!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
波光里的艳影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教我怎能离去!
(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画面用诗意的语言再现,然后个别学生范读,师生共同
交流朗读语段,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营造的艳丽康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六、课后作业展示寄语
1、背诵全诗
2、课后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聆听《再别康桥》歌曲回味诗情
师展示寄语:
在干涸的嘴唇上我引歌浇灌,在心灵的稻田里我用诗歌插秧,在碧蓝的心湖里歌声悠扬,在心灵的广场上诗歌回荡。
年轻的你,走进诗吧!
给她春风,梦会起航。
给她翅膀,她将飞翔!
板书:
(快乐)泛舟寻梦图沉默康桥图(低沉)
挥别云彩图(无奈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