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69-1068812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7-17 17:59: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一、旅程

读课题。尝试各种语气。

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

引导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

引导2:

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

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

(重新理解课文标题)

引导3:

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

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

分析与小结: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越来越坚强。

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

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

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

哭——

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骄傲地读课题。

(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

没有哭——

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

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

二、孤独

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

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这个故事)

引导1:

孤独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失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可能触及它的本质。

引出预习时学生的两个问题:

1、既然鸭群是“最亲密的伙伴”(教材语),那为什么他还孤独呢?

2、既然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为什么不可以谈心?

(注:文中已说,聊天已无意义;但是谈心,是说双方心里想要的)

(学生应该还记得,《故乡》中“我”为什么视那番谈话为“闲天”)

引导2:

读课文中写父亲的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内容上的共同点;注意“也”字的反复出现)

父亲由自己的慌张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张、孤独,而且试图缓解这种情绪: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中有芦雁的窝……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当文中写到父子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可说了吗?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想听的吗?

(当然不是;就像闰土与“我”一样,知道,但不能说;“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孤独的意义: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却无法表达。孤独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成长可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呢?从父子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关键的一句话是?——“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对。怎么面对?——安家。就像鸭子把芦苇荡当成一个家;鸭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其实当他们以此为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不远了)

模拟《变形记》的情境,采访看到鸭子下蛋时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卖蛋,赚钱,回家,念书!)

引导3:

联系我们未来的生活——念大学、出远门,最初的不适应。

(再读第48段:长大了,为什么还是会想到母亲想到家?回家的欲望,也是生活的动力)

结论:

孤独感存在于:先前的精神寄托已经推倒,新的寄托尚未抵达、尚在重建之时。(而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处于这种“临界”的状态)

鸭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却不是我的依恋与专注;为了斩断与过往的联系,父子也绝不可再谈过去之事。我们内心里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独的源起吗?

简析如下:

杜小康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占据他心灵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却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仿佛是鸭群里相对独立的一只;虽说独立,却又因为渺小,被鸭群和水流裹挟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点犹豫。是压力也是动力。

何止父亲和鸭群,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伙伴,——兔子、芦雁、水鸟、萤火虫、芦苇、香草,甚至是炊烟、浮云。但是,由于他的精神尚未来得及重建、新的家园尚未来得及垦种,杜小康不停地徘徊于过往与现实之间,而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当下,所以,这些事物最初也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亲,因而孤独无比。所以,课文前半段就出现了太多太多安静的画面(13段,24、25段),——无聊、单调、安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慌,折磨着这两个人,也磨练着这两个人(35段)。而那种悄无声息的变化、那种孤独感的松动和溃败,是第33段开始的: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可能回避,就只有面对!“鸭下蛋了”,这样的呼喊也许就是与新生活的拥抱。鸭的生长史,就是放养它的孩子的成长史。杜小康就是一只孤单单的小鸭(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独感的溃散,并不意味着要斩断与过往的联系、要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决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种抵达“故乡”的可能。——卖蛋,赚钱,回家,念书!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孩子,不会只有伤感,而更能给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鸭子身体里深藏的野性早让它们做到了这一点: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从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们总以为,断了过去,是为了让生活好好继续;杜雍和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绝不回头,绝不停顿徘徊,而且也绝不和孩子谈心。——但真是这样吗?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

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赏析环境描写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

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

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七、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

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板书设计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3、“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g)掺杂(chān)

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ǔ yǔ)觅食(mì)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写杜小康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和振奋、撩逗的心思。

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兴致勃勃反衬杜小康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离家后,对异地的陌生与振奋,孤寂与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唯一”表现出芦苇丛中的孤寂,用环境的荒凉烘托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同时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炊烟”“热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细致优美,却又飘渺虚无,勾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更凸显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一幅不让主人操心样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鸭们的乖巧,又通过鸭们的心理和动作,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心态。

“想听到声音……”这是心理描写。表现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孤寂。

“重复”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层(20-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摊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过对目的地这个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

这里不仅写出了芦荡的广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动态之美。

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这种比喻的修辞生动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逃遁的感觉。越写芦荡幽深繁茂,越衬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胆怯。

22段:写慌张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故作镇静地讲芦荡里乐趣。父亲对儿子的安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23/24段:从青森森的视觉和清香的嗅觉写出了芦荡的美好,烘托杜小康平静心情。

25/26/27段:写芦荡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难眠;

写到达目的地后父子俩给鸭们扎窝棚。

“紧紧”“迟迟”生动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割、扎、围、搭”贴切的写出了父子俩动作麻利,勤劳能干的品质。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28-31段:写杜小康的孤独和想家

28/29/30/31段:写杜小康在艰辛、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独,这里照应文题。

用当前的孤独与退学后的孤独作对比,突出芦荡环境中孤独的可怕。

32段:写爸爸把儿子拉入计划后的无奈、愧疚、安抚。

33段:写父子俩相同的心理感受,不回避孤独,不惊慌。(排比)

34段:用鸭的成长暗示杜小康的成长,告别幼稚、恐慌期。

35段:过渡段,引出下文更艰苦的磨砺,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

36段: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极力渲染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

连续用四个“黑”字和“一片、风声、咔嚓声”渲染暴雨来临前和来临时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坚强、勇敢、镇定,以此来暗示杜小康的成长。

37/38/39/40/41段:写暴风雨吹坏鸭栏,吹散鸭群,父子俩开始分头寻找。

“拨、追”突出了鸭群四散后杜小康不顾一切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

用鸭的“温顺”与“疯了、乱窜”做对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长。

对杜小康的肖像描写说明了杜小康在追鸭过程中历尽重重困难。

42段:写父亲见不到儿子,找儿子,设下悬念。

43/44/45/46段:写杜小康找到鸭子,却迷路、累极、哭泣、感触。

“累极了”而不是“怕极了”言杜小康的成长。

“哭”有哪些含义呢?为找到鸭群欣慰的哭;为自己坚强了成长了哭;

为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后愉悦心情。

48段:成长的杜小康自寻芦苇根充饥,想起母亲和家乡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亲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结局,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达了。

50段:写鸭们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与物。

51/52段:写鸭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惊喜。

四、其他问题: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3、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4、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板书: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5、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长期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那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坚强了。

6、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并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

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每句语言的背后分别站着一位怎样的杜小康?(提示:1、联系相关内容。如时间、地点、状况等。2、言为心声。关注人物心情、心理、说话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

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

2、此段有何作用?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布置作业

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

不成熟→成熟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2_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是自读课,入题宜有趣并且简洁,给足同学们读和思的时间。

2.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孤独之旅》的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生运用在前一课或前两课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自读课文并且梳理出小说情节之后对课文进行缩写,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等,再联系题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初步的判断。

3.品位细节,批注式阅读。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自读课文的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导向语言、深度思考、语言简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精要指导,延伸阅读。为了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分享交流时用心去听,适当鼓励,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清思路,打造和谐的、互相倾听的课堂。

4.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自读、批注中应该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解决个性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巧妙推进,理解主题。

5.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一定的与课文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到提升。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学习目标】

1.借助小说三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缩写故事情节。

2.通过批注式阅读精读文章的方法,深层欣赏这篇小说的语言魅力。

3.能在自读、自思、自批注中悟得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名人效应,点燃探究热情。

①聊聊这一本书:《草房子》所获得的荣誉与名人对它的评价。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轩在202_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曹文轩的其它被学生们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点背景:请同学说一说杜小康来放鸭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后,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谈粗略的感受和认识作品的独特之美。然后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尝试把3509个字的课文缩写到300字左右。分享,最后明确在缩写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三、品位细节,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教会学生自读批注的有关方法:答书之问、赏语评人、生发联想、剖析写法、质疑问难、寻心明旨。其中课文旁边的提示和问题就指向对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在批注中学生对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老师巡察,指导,然后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展示,师参与全班交流并对上来展示的同学的批注进行等级评定。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对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孤独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四、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老师巡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并且顺势而为体会孤独也是一种美。

师也提出一个问题:48自然段原文里有“甜津津”几个字,现在拿掉了,为什么?因为作家说,他想读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么味道?

明确:既是芦苇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体会到孤独带来成长的喜悦。

单元目标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结合同学们批注时的“生发联想”思考:读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与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么?读了这篇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五、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请同学们读起来: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孤独六讲》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然后选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句话摘抄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并且推荐阅读初级阅读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阅读中级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第二篇: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速读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品味“孤独”。

学习难点: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收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请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从 中我读到了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从 中我还读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

2、找出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长过程,品味孤独

2、理解“孤独之旅”内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归纳总结,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布置作业:

1、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必做)

2、阅读《草房子》(选做)

学后反思: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

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赏析环境描写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

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

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七、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

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板书设计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3、“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孤独”、“驱除”“长大”三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并把这三个关键词连成一线形成教学主线,以朗读、品味、感悟为主要方法,由点到面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又能紧抓文章关键,突破开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句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处有生活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为进入文本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中哪几个是关键词?

师明确关键词:孤独、驱除、长大。

小结: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文章较长,此环节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以词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其实教给我们一种读书方法“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觅食(mì)驱除(qū)雍(yōng)

旧茬儿(chá)戳破(chuō)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 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 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 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 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四、学习方法:

1、速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跳读——品味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3、赏读——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研读——在交流体验思辨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自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2、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六、品味赏析

跳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的?

(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分析他的成长过程)

细节描写:前景茫然 —— 害怕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语言描写: 幼稚 —— 懦弱 —— 坚强 —— 激动

七、合作探究

1、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赏读课文,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小组合作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

(鸭群、芦荡、风雨)

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杜小康坚强的性格

2、“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麽?

(1)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交流减少,寂寞空虚。

(2)对自然环境恐惧,对前途恐惧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九、拓展

杜小康给你留下什麽印象?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麽?

十、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孤独之旅》选自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作者是(曹文轩)。本文主要刻画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恐惧)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最终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与鸭子一起成长起来。

2、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二)、说话训练

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懂得关心别人,热爱劳动,懂得某种道理等。请以“我长大了”为题谈谈自己成长的经历。

十一、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F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G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I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J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K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鸭的日子——抗击暴风雨,保护鸭群——鸭子成大,下蛋”的顺序复述故事。

要求:结合杜小康心理活动变化过程。

2、解题:孤独之旅

“旅”,旅途、历程

三、品读语句,走进人物心灵,感受人物的成长历程

(一)、上半场剧情——孤独的杜小康

1、快速阅读1——34段,找出体现杜小康巨大孤独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正面描写(动作),具体刻画出杜小康离开故土依依不舍之情和无限惆怅与失落之感。

B、(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环境描写,渲染了空阔和荒芜,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环境,烘托出杜小康内心巨大的孤独。

预设: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教师过渡语: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倍感寂寞;来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闭、消沉、绝望呢,还是勇敢地战胜他呢?)

(二)、下半场剧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1、听35—48录音,你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下半场剧情的内容?(坚强、勇敢、成大)试找出一处描写加以分析。

预设:

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齐读品味)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个读品味)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个读品味,加以想象)

(教师重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来引导分析)

(三)、质疑探究

古人说:“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顺势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对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放鸭的孤独之旅的记叙,表现了主人公在饱受精神寂寞和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心路历程。

四、迁移拓展,塑造坚强自我教师小结过渡:突然遭受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历经恐惧茫然,在孤独恐惧中磨练,磨练后的坚强,他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谢鑫炎同学说几句心里话。

(朗读谢鑫炎的作文《秋日怀想》,同学们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七、赠言: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歌德【德】

【板书设计】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9

【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

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确: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A、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博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气。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

“将主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受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觉得自已已成了无农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写照。

B、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C、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D、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6、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A、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学生: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明确: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7、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孤独的含义是什?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的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种恐惧,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三、导用──巩固运用

8、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9、语文作业本。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九年级《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2.《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3.课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4.《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5.有关《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范文

6.课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模板

7.课文《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8.《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

9.《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3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师:王家玉同学在上一次作文中写的是《聆听孤独》,文中表现出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但对于孤独的感受还没有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因为我们还缺少这样的体验。今天第一节课,大家走进了作家曹文轩为杜小康创设的孤独之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感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者说读了此文你对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

生1:小说给我的启示是:孤独可以使人更加的成熟。杜小康由开始的恐慌、无所依偎,在经历暴风雨和孤独后长大了。是孤独的环境磨炼了他的心志。

生2: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孤独,而孤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与磨难。只有把自己从中提炼出来,才会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才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师:是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与孤独作斗争。

生3:在人生道路上,当我们孤独无助时,只能靠自己去克服困难,从而使自己成长。

生4: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们自己的孤独之旅。我们要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到来!

生5: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挫折。而战胜挫折的唯一办法,便是勇敢地面对它。

生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文章中,我明白了,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忍受孤寂的锤炼才能从中不断地成长,才能长大成人.(掌声)

师:她已经提前学了《孟子》,很好。

生7: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生8:人做一朵温室中的花朵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样会导致一个人弱不禁风;而做一颗野外的种子,固然会有很多灾难,但却会经过洗礼而成为参天大树。

师:他从正反两方面给予了形象地论述。对于苦难、对于孤独,大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观点。是呀,孤独是成熟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的助推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化蛹成蝶的过程、浴火重生的过程。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生3:以杜小康和他父亲放鸭的事情为线索。

师:事情的发展是一条线。小说写的是杜小康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9: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离开故乡时的留恋;离开途中的茫然与恐慌;

生10:在芦荡里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后来的平静与适应。

生11:暴风雨来临后的冷静与勇敢,还有找到鸭群后的哭泣。

生12:还有鸭下蛋后的喜悦

师:这些都属于什么?

生齐:心理活动。

师:对。这也是一条线索。它清晰地展示了杜小康成长的轨迹。同学们,人之所以孤独,通常是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失去了与他人的交往。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与他的环境相关联的呢?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13:第70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里描写“朦朦胧胧的树烟”暗示了杜小康他们已经离家很远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杜小康内心的胆怯。他担心、害怕自己也被芦荡围住,逃不出去。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句话也说明了杜小康在经历了暴风雨后,变得更加成熟、勇敢、坚强。

师:暴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劫难后的杜小康更加坚强。徐莹找到了这两者间的相通点,非常敏锐。

生14:“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烘托了杜小康一无所有,无所依靠的无助之情。“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烘托了杜小康离开家乡的的不舍与依恋,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慌。“四周只是草地与凹地,已无一户人家。”衬托了父子内心的孤独。

生15:“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句话通过描写树烟的朦胧说明了杜小康正在外面漂泊,反衬了杜小康因离家放鸭而失落的心情。

生16:从21自然段杜小康“有一种逃不掉的感觉”到24段“不时地用劲嗅着”,写出了杜小康的心里从害怕恐惧到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心里变化过程。从43段“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不到父亲的回应”可以看出以前因为离家做梦梦到母亲就哇哇大哭的懦弱的稚童,已经成长为没有亲人在身旁也能够镇定的坚强小伙了。

生17:“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永恒的水声”这里衬托出父亲与我的孤独与单调。

师:“单调”用得好。

生18:第74页倒数第三段。我认为这段话描写出了父子俩的变化。从“时间一久,就不再恐慌起来”描写了父子俩已经适应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他们已熟悉了周围的一切,已经适应了在这里的孤独。隐隐约约的,我仿佛看到了杜小康的心智变得比原来成熟了。“天空的一片浮云”反衬了杜小康的孤独,浩浩荡荡的芦苇,反映了杜小康生活在一个寂静的环境中。这两点都能衬托出杜小康的心智成长。

师:感受比较细腻。

生19:“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两段话,用轻快的文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周围空气的清新,花草的清香和很多萤火虫聚集在一起的美丽画面,写出环境的宁静与温馨,从而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平静。而当中的“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去嗅” “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等,表现杜小康在这安宁美丽的环境中,之前紧张的思绪已得到缓解。

师:从风格、角度、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很全面。生20:第75页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撅断的喀嚓声”这一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鸭子四处逃散作了铺垫,同时也渲染了一种阴郁、紧张的气氛。

师:这一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后面鸭子逃散、杜小康追赶等情节发生的原因,所以说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它表现了人物所遭受的困境与磨难,是人物蜕变的原因,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生21:72页第21段写“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杜小康有一种逃不出去的感觉”这句话表现了当时杜小康因为周围环境的单调而恐慌,像是被关在笼子里一样,而且小康必定要接受孤独,因为别无选择了。

师:说的好!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必须面对。同学们对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它与情节、与人物、与主题等方面的关系做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其实,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的“鸭”也是环境之一。写“鸭”与写人有什么关系呢?

生1:鸭群是杜小康父子俩(师:应该是杜雍和父子俩)陷入孤独的原因,也是让杜小康走出困境的希望。例如第70页“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这句话说明了放鸭与回家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证明了前面说的让二人陷入孤独的原因是鸭群。第77页“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说明让二人摆脱困境的也是鸭,也暗示杜氏父子看见希望的喜悦。

生20:“鸭们十分乖巧。------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一处描写虽然是写鸭,其实它是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鸭们对小船和他的依赖,其实是他对父亲的依赖,他很孤独无助。

师:鸭的缺乏安全感,正是人缺乏安全感的写照。文段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迷茫与恐慌。有不有从反面衬托的呢?

生21:有。“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这段话用了反衬手法,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反映出了父子俩的茫然担心。

师:“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而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写鸭的叫声运用的是以声写静的手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这种手法的典型。“寂寞”是空旷无边的,而“振奋”只是寂寞单调暂时的排解。

生22:“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鸭子人格化,非常形象生动。后面一句中“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更是衬托了父子俩的孤寂、单调。

师:对前程的迷茫。拟人的手法倒不明显。

生23:71页倒数第四段“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重新放回翅膀里”这句话看似在写鸭怕无家可归和恐惧心理,实际上是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小康在夜色下的心理活动。补充一点:72页第三段,其中写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体现出动感。后来写芦苇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烘托杜小康的害怕心理。

生24:写鸭的成长其实也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例如74页倒数第二段说到“鸭子们在这里长的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也就暗示着杜小康已经渐渐坚强,渐渐长大了。

师:还有77页的第二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我们也可以说:杜小康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人。(学生笑)

生25:第75页第38自然段:“它们在轰隆隆-----逃窜着”和“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这两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鸭子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惊慌,而这个段落里的杜小康却十分镇定地追着它们,即使他的皮肤一次又一次的被芦苇割破。这是从鸭子的慌张衬托出主人公经过漫长的孤独陪伴后经历的蜕变,他变得越来越坚强。

师:“蜕变”一词十分贴切。

生:26:我选的句子是76页45自然段“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这里从鸭子对杜小康的依靠侧面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从原来依赖父母和其他一些人,变成了被别人(鸭)依靠的对象,说明他长大了,成熟了。

生21:我补充一下,文章有三次写了“挨着”:第一次是写鸭子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挨着小船,第二次写小康因恐慌而挨着他爸爸,第三次写鸭子因为受惊而挨着小康。第一次写“挨着”是用暗示的手法写出当时人物心理其实也没有安全感;第二次“挨着”是直接写小康的恐慌;第三次是写小康长大了且成了他物的依靠。

师:读出文章前后的联系与变化,既需要全局观,也需要细心地探寻。他做到了这一点。

生27:文章第56段“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暗示了与鸭一同成长的杜小康,在经历磨难后,也变得坚强、勇敢、滴水不入了。

师:他也有羽毛,变得“滴水不入”了?(生笑)

生28:“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闪闪发光”这一句,通过写公鸭长大后漂亮的外形,写出了杜小康经过磨难长大后那颗坚定的,成熟的,闪着光的内心。

师:这两个同学都关注到了对鸭子外貌---喔,不对—是外形的描写,并由鸭子的外形联想到了杜小康的性格。实际上,文章虽然没有写杜小康的外貌,但对鸭子外形的描写却可以暗示或者说让我们联想到杜小康的外貌。比如说,他的被芦苇刮伤的脸、他的坚毅的嘴角、他的清澈的眼神-----

生29:7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以鸭蛋衬托了杜小康成长的收获,在经历苦难之后的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生30:第76页第五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这里的“埋”字表现了杜小康与鸭子关系密切,鸭子们并不害怕他。

生31:这个地方后面接着写到“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我觉得他的“哭”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是委屈的哭,因为生活的艰辛使他幼小的心灵倍受负担;二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承受住了那么大的磨难,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值得骄傲。

师: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压,但是他挺过来了,扛过来了;他与鸭子已经是患难与共、亲密无间了。

生21:我也说说我的体会:这里杜小康因为闻到鸭子的羽绒气味而把头埋进鸭子的羽绒中哭了起来,一般小孩哭的时候都会依偎在亲人或母亲的怀中,可杜小康此时身边没有亲人,所以把头埋在羽绒中哭,说明多日的照顾和生活中,小康和鸭子的关系已经很亲密,鸭子的羽绒使他想起家人身上的气味。杜小康的哭中包含着埋怨鸭子到来的意味,还有自己尽到责任后的自豪与自傲,还有以后要坚强起来的决心。我相信这是他的最后一哭。

师:好一个“最后一哭”!陈阳鹏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体会。请大家掌声鼓励。(鼓掌)实际上刚才我们不知不觉地将我们的话题转移到了细节上面来。还有像这样精彩的细节吗?

生32:从文中第38段“他紧紧地跟着它们---被芦苇割破了—钻心地痛----”中可以看出:杜小康在突然而至的灾难——暴风雨的面前,并不屈服于它,而是坚定、执着,充满决心地要将鸭子追回来。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师:这是文章表现杜小康最主要的细节。

生33:“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幅画面是十分刺眼的,它从侧面烘托了杜小康的勇敢和他的成长。

生6:雅薇同学所分析的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巧妙,照应了前面“他感到脚钻心的疼痛”、“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此处中的“还在一滴滴地流着血”体现了杜小康的坚强与成长。

师: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触目惊心的画面告诉我们: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杜小康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血滴在草地上,滴在脚印里,滴在群鸭的羽毛上,也滴在我们的心坎里。草地和群鸭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父亲”是杜小康成长的领路人-----

生6:老师,我还想说:“血滴在草地上”这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滴在父亲的脚印里”表示杜小康继承父亲的道路;“也滴在-----群鸭的羽毛上”这里的含义是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伙伴。

师:嗯。比老师说的准确。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出现了许多真知灼见。关于孤独,我最后送同学们三句话:

能适应孤独的人是理智的,能战胜孤独的人是聪明的,能享受孤独的人是伟大的。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4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三、教学时速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并出示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教材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生疏词意;(2)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言;(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并完成以上要求

3、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嬉(xī)闹 撩(liáo)逗 凹(āo)地

胆怯(qiè)撅(jué)断 抠(kōu)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学生1:本文记叙了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事情,表现了杜小康在饱受精神寂寞、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坚强的心路历程。

(三)探

1、教师诱导:

同学们:“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就请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请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质疑对话中挑出与本节课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供我们尽情探讨。

(1)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你能说说具体的情节吗?

(2)你发现本篇小说与其它小说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3)由此你怎样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生再速读课文,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

(四)议

1、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思考的结果。

2、让不同学生在班上交流探索,讨论结果。

学生2:本篇文章与许多文章在格式上不一样,是隔行的。这隔行的格式很明显将文章分成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部分,高潮和结局在一起。

教师点拨:

那么,你能试着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吗?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3:第一部分,无奈的选择;第二部分,茫茫赶鸭路;第三部分,鸭子长大了。

3、理解小说的情节

学生4:开端----写杜小康因家败辍学随父去放鸭。

学生5: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学生6: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学生7: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

学生8:就是指杜小康放鸭的日子很孤独。

学生9:就是指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学生10:既指杜小康和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一段孤独的生活经历,又指杜小康远离家乡、老师、同学、伙伴后精神上经历着茫然、孤独、失落、恐惧等种种折磨。

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主题,教师采用谈话法这样点拨:

师:杜小康失学前家底怎样?

学生11:厚实。

师:那时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

学生12:快乐,无忧无虑。

师:如今突然远离家乡、伙伴,而且只有父亲和鸭子相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3:难舍、痛苦、孤独、失落......。

师:说得对!那么本应该在学校好好读书的杜小康却一下子成了“不知要往前走多远”的放鸭的流浪儿时,他对前途一定会感到怎样?

生14:茫然、渺茫、恐惧、害怕......。

师:杜小康父子俩一路上有没有结识新的朋友,如渔民、小伙伴儿、好心人......?

生15:没有。

师:那么,他们眼前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生16: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还有青森森的芦苇。

师:杜小康面对这样的环境,小小年龄的他感到好奇吗?

生17:不,他感到害怕、恐慌,“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师:日复一日,杜小康只有在父亲面前滔滔不绝,说他的心理话吗?

生18:不,他和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甚至大量言语被省略。

师:噢,是这样。那么这样杜小康岂不是感到更......?

生19:孤独!寂寞!

师:天啦!这可怕的孤独和恐慌可以打垮一个人。我真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不再会说话的傻子!同学们,杜小康被打垮了吗?

生20:没有。后来他知道“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师:噢,是这样的话,他眼前的景物还像以前那么陌生和令他恐惧吗?

生21:不是。

师:可见,是他自己在调节自己的心理,自己在拯救自己的灵魂。正如海明威所说:“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文章中有一件事最能证明杜小康是不会被打垮的,是哪件事?

生22: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

师:对!找鸭艰难吗?最终找到了吗?

生23:非常艰难,但最终还是找回了所有的鸭子。

师:其实他完全可以靠着父亲去找鸭,可他受伤了还要主动继续找。你们看到了他哪些品质?

生24:不畏艰难,坚强、勇敢、有责任心、体贴父母......。

师:经历了这件事,杜小康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25:“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师:是啊!最令人欣喜的结局是怎样的?

生26:鸭生蛋了。

师:小鸭能生蛋么?

生27:不能。

师:那么,鸭既然能生蛋了,说明了什么?

生28:说明鸭长大了,成熟了。

生29:说明鸭被杜小康喂得很好,长势很好,杜小康也成熟了。

生30:说明杜小康们的艰辛付出最终有了收获。

师:同学们答得太棒了!虽然你们没有刻意的去背诵课文,但你们能让你们的理解与作者所写相互交融,可见我们和作者及主人公都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把各情节中杜小康心理感觉变化的词语划出来。

生31:起初: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

生32:接着: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33:最后:长大了,坚强了。

师:找得很准确,也很全面。那么,现在同学们认为“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生34:就是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长大了、坚强了。

师:你们读懂了杜小康的心。老师很高兴你们成了杜小康的知音。

(五)再议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师:请同学们把写杜小康心理感觉的词语的相关段落仔细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35:那种心理感觉都是在具体的相应的环境下产生的。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先分小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生36:烘托人物的心情。

师:对。谁能举一例具体说说吗?

生37:如第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 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

师:分析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认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太突然了吗?

生38:不突然。

师:仔细看看,是什么推动了他的心理变化?

生39:时间,还有景物、环境。

师:噢。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40:如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41:还有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师:可见,环境描写还能„„。

生42: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段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是哪一段?

生齐答:第36段。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对!那么,你们一定能悟出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啰?

生45: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

生46:还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生47: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板书见后)

五、练.口头表达

1、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48: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少年。

生49:我眼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勇敢的男子汉。

生50:我认为杜小康是一个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体贴父母疾苦的人。

生51: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

生52:从杜小康最初的茫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少年。

生53:我觉得杜小康是一个勇敢、坚强、活泼的少年。

众学生:嗯?活泼?

师:同学们有异议吗?先讨论一下杜小康活泼吗?

生:(合作探究)

生54:我们认为他虽然孤独,但有活泼的一面。

师:何以看出?

生55:课文末尾两段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

师:噢!主要运用的什么描写?

生56:对话描写。

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生:读

师:同学们感觉到了杜小康的活泼吗?

生57:不是很明显。关键在于感情流露不够。

师:噢!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58:激动、惊喜、兴奋!

师:对!再请两位同学有盛情的读这段对话。

学生:读。

师:读得好!如果我们把“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改成“爸,鸭下蛋了。”好吗?

生59:不好。这样就不能表现杜小康历经苦难后终有收获时的激动心情,也不能表现他的活泼,显得缺乏活力。

师:看来杜小康确实虽孤独,但一样拥有其他孩子所普遍具有的活泼天性。

2、读书贵在感悟,说说这节课给了你哪些收获?

生60:我把自己的经历与杜小康相比,感到惭愧,记得„„。我当时为什么不坚强呢?如果我像杜小康一样勇敢,那件事就不会成为我永远的遗憾了!

生61:能打垮我的只有我自己。十年前„„。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困苦,我不能再怨天尤人,找客观原因放弃,而应该战胜困难,战胜自我。

生62:杜小康是一个能为父母、为家庭分忧的好孩子。我这么大了,却常常......。我再也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虚度光阴了。我今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父母一起撑起这个家。

生63:我现在能无忧无虑的学习真的好幸运,我应该好好珍惜。拥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必须创出一番成绩。

生:„„。

六、结束

同学们,其实你们身上也有杜小康的这些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希望你们一路走好,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当他是人生的一笔可贵财富。记住: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现在让我们将满腔感慨化作歌声,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七、课外作业

以“孤独”为话题,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要求有环境描写,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孤独之旅》教后反思

《孤独之旅》是我在“学.探.议.练”总体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班实际情况设计并实验的一课。这节课比我想象中上得更愉悦。上完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也在此将我的感悟和收获一吐为快。

第一,要切实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的“质疑”在教师眼中太简单,不值一提,但学生确实就有不理解的,如果没有给他们问的机会,也许有的学生始终弄不明白。这样一问,有的学生帮助解答,会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正是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越探越明。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性高,竞争意识浓,创新思维强,学习效果佳。

第二,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认读和深挖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现预定目标。这节课同学们的思维似乎比平时更活跃些。以往老师很多时候觉得什么都简单,不用费心费神地弄清“细枝末节”,这样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学生能满怀信心地举手的并不多,而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认真读课文,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去理解“茫然、恐惧......”,学生一一攻破,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激情高涨,是越议越觉得趣味无穷啊!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视课堂的动态资源。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我放弃了,结果学生在评价杜小康时,提到了他的“活泼”,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但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让同学们共同探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提到了课文末尾的语言描写,真是一箭双雕,既在研讨中得出了杜小康是“活泼”的这一新鲜结论,又让同学们品尝了语言,还兴奋着杜小康的兴奋!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空间,他们就会碰出五彩斑斓的火花!

这节课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师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学生在“谈体验”时,许多学生满怀激情却苦于没有机会表达。再就是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课堂教学改革于我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会在漫漫长路中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鸭的日子——抗击暴风雨,保护鸭群——鸭子成大,下蛋”的顺序复述故事。

要求:结合杜小康心理活动变化过程。

2、解题:孤独之旅

“旅”,旅途、历程

三、品读语句,走进人物心灵,感受人物的成长历程

(一)、上半场剧情——孤独的杜小康

1、快速阅读1——34段,找出体现杜小康巨大孤独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正面描写(动作),具体刻画出杜小康离开故土依依不舍之情和无限惆怅与失落之感。

B、(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环境描写,渲染了空阔和荒芜,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环境,烘托出杜小康内心巨大的孤独。

预设: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教师过渡语: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倍感寂寞;来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闭、消沉、绝望呢,还是勇敢地战胜他呢?)

(二)、下半场剧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1、听35—48录音,你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下半场剧情的内容?(坚强、勇敢、成大)试找出一处描写加以分析。

预设:

?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齐读品味)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个读品味)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个读品味,加以想象)

(教师重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来引导分析)

(三)、质疑探究

古人说:“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顺势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对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放鸭的孤独之旅的记叙,表现了主人公在饱受精神寂寞和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心路历程。

四、迁移拓展,塑造坚强自我教师小结过渡:突然遭受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历经恐惧茫然,在孤独恐惧中磨练,磨练后的坚强,他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谢鑫炎同学说几句心里话。

(朗读谢鑫炎的作文《秋日怀想》,同学们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七、赠言: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歌德【德】

【板书设计】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孤独”、“驱除”“长大”三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并把这三个关键词连成一线形成教学主线,以朗读、品味、感悟为主要方法,由点到面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又能紧抓文章关键,突破开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句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处有生活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为进入文本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中哪几个是关键词?

师明确关键词:孤独、驱除、长大。

小结: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文章较长,此环节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以词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其实教给我们一种读书方法“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四、学习方法:

1、速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跳读——品味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3、赏读——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研读——在交流体验思辨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自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2、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六、品味赏析

跳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的?

(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分析他的成长过程)

细节描写:前景茫然 —— 害怕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语言描写: 幼稚 —— 懦弱 —— 坚强 —— 激动

七、合作探究

1、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赏读课文,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小组合作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

(鸭群、芦荡、风雨)

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杜小康坚强的性格

2、“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麽?

(1)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交流减少,寂寞空虚。

(2)对自然环境恐惧,对前途恐惧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九、拓展

杜小康给你留下什麽印象?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麽?

十、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孤独之旅》选自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作者是(曹文轩)。本文主要刻画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恐惧)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最终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与鸭子一起成长起来。

2、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二)、说话训练

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懂得关心别人,热爱劳动,懂得某种道理等。请以“我长大了”为题谈谈自己成长的经历。

十一、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

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确: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A、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博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气。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

“将主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受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觉得自已已成了无农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写照。

B、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C、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D、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6、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A、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学生: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明确: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7、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孤独的含义是什?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的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种恐惧,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三、导用──巩固运用

8、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9、语文作业本。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觅食(mì)驱除(qū)雍(yōng)

旧茬儿(chá)戳破(chuō)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 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 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 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 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

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赏析环境描写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

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

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七、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

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板书设计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3、“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F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G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I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J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K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九年级《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2.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

3.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4.《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5.课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6.《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7.九年级上册课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8.九年级上册《美术的辉煌》教学设计

9.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