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69-988242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06 00:21: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论语雍也篇》中的两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都特点。

2、熟读《论语雍也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进一步了解孔子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教学重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雍也篇》中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有学习了很多条论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吧。(叫一组同学一个学生说半句,其它学生其说下半句)

2、我们同学对学过都论语掌握都还是不错,我们会背了这么多条论语,你能说说哪条论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论语能给我们带来启示。那么我们该怎么学好知识呢?今天一起到论语中看看孔子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1、小黑板出示学习内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读

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字值得我们注意的。(指名说)

4、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 好hào 知zhì

师:对,这几个字在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读准字音。那么现在谁能读读这句话。

5、指2-3名同学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的更流利。

师:论语是文言文,它读的时候与现代文章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注意语气词多

师:在我们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下子就断开的,一定是有气相连的。

5、咱们同学再试着读一读

6、齐读一遍

7、谁能给大家范读一遍(指1-2名)

师:学习了孔子的两句话,我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解意思:好:喜爱;

师: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参考论语中讲的一些道理,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做到乐中求学。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

8、男女生轮读

9、齐读

10、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背一背

三、积累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个人展示背诵。

4、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我们又在论语中知道了学习要培养兴趣,在论语中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让论语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吧!

5,将今天的学习内容摘抄下来,熟读成诵。

第二篇:论语教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一)教学时间:202_、2、10 教案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论语》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文字内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2、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在学生琅琅上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难点: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

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2、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3、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三、作业

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学反思:文言文需多读,特别是像《论语六则》这样要求背诵的文章。这篇文言文学生易读错的字比较多,因此第一次朗读我首先安排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第一遍学生的朗读主要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时间:202_、3、2 教案序号:2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难点:

1、培养儿童读书兴趣,提高修养。

2、背诵相关段落。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相关段落。

二、探究学习后两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9、学而时习之

(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学生观点摘要: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探究第二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样就能够远离怨恨了。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

提示:朗读时节奏非常重要。

四、谁能说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畅谈收获)板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反思:《论语》背诵时,要对句子加以体会运用,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

10、有教无类

(一)教学时间:202_、3、9 教案序号:3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教学难点: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出示相关段落。

二、学习新知。

出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有教无类。”

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中难读的字。

2、教师领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感悟内容,理解大意。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贯:贯穿,统管。

唯:应答声。

2、全班交流。

师:请两个同学朗读,师生对读,请两名同学背诵,全班背诵。目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目的:开展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10、有教无类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反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

10、有教无类

(二)教学时间:202_、3、16 教案序号:4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以丰富事例影响和感召学生,培养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意思。

难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出示相关段落。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文中难读的字。

2、教师领读,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小组内讨论段落的意思。

4、教师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注释: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想别人强加我的东西,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

三、品味经典,感悟内容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指名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哪位同学想起来展示一下呢?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4、再读诗歌。

5、赛读

四、谈收获

理解了诗的内容,从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五、背诵

以小组为单位背诵,组长检查。板书设计:

10、有教无类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反思:教学手段上注重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在朗读的环节上,没有注意贯穿教学始终,将朗读与教学割裂开来,这样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缺少指导背诵的环节。

第三篇:(论语)教学设计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

李晨阳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选自《论语•阳货》,原文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总共一万多字,“仁”字出现一百零九次,足见孔子“仁者无忧”的思想,它是中国儒家核心中的核心。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的心。要了解别人,懂得人心。有五者行于天下,仁就算做到了。恭、宽、信、敏、慧,“恭”和“宽”教我们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教我们的是做事的态度,“慧”教我们的是做官的风范,做人做事做官是现代人在生活中要走的路。五者兼具,你就会成为大智大慧之人。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的大意,进而对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

2,读中感悟,体味孔子的“仁”的思想,理解达到仁爱的 “恭、宽、信、敏、惠”五条原则。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联系实际,使学生懂得人

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从而感悟中国智慧。

三、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结合拓展初步理解实现“仁”的“恭、宽、信、敏、惠”五条原则,提高学生国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仁”的思想,清楚其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仁”字的甲骨文),启发谈话:“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并让学生试着用“仁”字组词。

师谈话过渡新课:“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继续感受圣人孔子‘仁’的思想。(同时板书“仁””)

(二)诵读体味、初步感知 1,反复诵读

(1)师板书课题并课件出示第三十九课原文,师:“请看大屏幕,老师读,请你认真听。”

(2)教师配乐范读后正音;学生反复配乐诵读。(3)指名练读。

(4)齐读。

2,理解字词、了解大意。

(1)师课件出示这段话的注释,要求学生结合课前下发的学案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前后桌讨论对这段话的理解。(3)指名逐句理解,师适时板书(内容略)(4)指名说说全文的大意(5)全班诵读。

(三)、品味探究、延伸拓展

1,师:“孔子讲仁,将做人的道理概括为‘恭敬、宽恕、诚信、勤敏、慈惠。’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小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诚信与宽恕。”

2,师课件出示第一个故事(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指名配乐朗诵。听完故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从司马光身上看到了什么?这体现了这则论语中的哪句话?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希望你能对诚信有更深地认识。” 3,课件出示另外两个故事(王羲之的故事、周总理理发的故事),教师略讲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研讨(“我行我秀”):在学习和生活中,恭敬、宽恕、诚信、勤敏、慈惠这几个方面你做得怎么样呢?找一找我们身边在这几方面做得不错的“明星”吧!

小组研讨、指名汇报。

5,教师出示课件,介绍生活中反映这几方面的正面事例,对学

生进行正面引导。

师小结:“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因为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高兴,也为你们能朝自己的梦想努力而感到骄傲,下面让我们再来诵读一下这篇论语吧!”

5,课件再次出示这则论语,集体诵读。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恭、宽、信、敏、惠”这则论语,对孔子“仁”的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给老人的一次让座、对同学的一些包容、对朋友的诚实守信、自己的勤奋敏锐、还有对他人施以恩惠……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弘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它发扬光大!

(五)、作业

学完了这则论语,快快行动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吧!

附:板书设计:

不侮 宽

得众

人任

有功

使人

第四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思想修养。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第五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育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足的态度。“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3)教学第六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走路;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三个人一块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

(4)引导学生归纳《论语》六则的内容。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态度。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三种用法:

论语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