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69-994528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3 15:33: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学情分析: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2、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课时: 第2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情感朗读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钓鱼的启示》。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调理,为下节课学习打下铺垫。)

3、说说作者不愿把鱼放掉的理由。

(1)钓到这条鱼不容易;(2)鲈鱼又大又美;(3)钓到鱼时四周又无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交流业余爱好,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课堂。)

二、学习父亲引导”我”鱼放部分

1、尽管我不情愿把鱼放掉,但父亲还是让我把鱼放掉,父亲喜欢这条鱼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得意)

(2)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看了好一会儿)(说明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2、虽然父亲喜欢这条鱼,但他的态度确是不容争辩的,——“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他的语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读——“孩子,你。” 他的声音那么的坚决,读——“孩子,你。”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父亲坚决而又不容争辩的态度?“得”,得换个词就是“一定、必须”。

3、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负责、对孩子要求严格)①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这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②这就是父亲的爱,严格的爱、负责的爱,齐读——“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

4、到底是什么原因,父亲一定要“我”把鱼放掉? 生: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师找到文中的话读一读。

生读:“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就是父亲一定要我放掉这条鲈鱼原因,齐读——“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还有两个小时。”

过渡语: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又没有人,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把鱼放掉了。是谁让我作出选择把鱼放掉呢?(爸爸)

三、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请大家小组学习3-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理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合作完成这道补充填空。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调理,为下节课学习打下铺垫。)

2、汇报交流,补充填空。

在这个钓鱼、放鱼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得意);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委屈)和(沮丧);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感激)。板书:得意、委屈、沮丧、感激

四、学习“获得启示”部分

1、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把鱼放掉是是,不放就是非)(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放了大鲈鱼是对,不放,就是错,但真正要舍弃时却又很舍不得,这就是钓鱼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师: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出示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两句话,这两个“鱼”意思一样吗?第一个“鱼”指的是什么?(大鲈鱼)第二个“鱼”呢?

(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那“鱼”为什么加上双引号?(答:因为不是指真正的“鱼”。)(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设计理念: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语言积累,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主要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朗读,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想想“我”可能遇到过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放弃、拒绝)

4、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师:事情已过去三十四年,作者已经完全理解父亲,并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1说,师评价:不用谢,你的成功是父亲最大的骄傲。

生2说,师评价:别人都很羡慕我,因为我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生3说,师评价:孩子,你能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爸爸最大的快乐。

6、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要求,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从:考试分数、买东西、公共汽车让座、卫生、过马路„„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说)

(设计理念:通过辩论不仅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受到正确的引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师;这是父亲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这就是钓鱼给我们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希望孩子们将钓鱼的启示铭记于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 得意

放鱼 ———— 委屈、沮丧 获得启示 ———— 感激

严格的教育 获得勇气和力量

第二篇:关于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前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

2、大家都读过课文了,作者记述了他刚满十一岁时和父亲一次钓鱼的经历,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以至于三十四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能让他忘怀。

3、请同学们打开书,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指名读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4、大家都读读这句话,想想:就钓鱼这件事来说,“是”指的是怎么做?(把大鲈鱼放回水中)“非”指的是怎么做?(留下大鲈鱼)“实践起来却很难”指的是什么难?(把大鲈鱼放回水中)

5、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这个启示的字面意思。为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呢?老师读这句,读时强调大红的部分。读完后PPT画一张白的。我们还需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中的这对父子,去深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懂得难处

1、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步入那月光如水的湖边吧。

2、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我”不想放掉鲈鱼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把大鲈鱼放回水中为什么这么难?找到后用括号括出来。再用词语简单的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学生读书思考、标注;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普遍问题及出色的,做到心中有数。)

3、指名汇报。方式:先读语句,然后说出概括的词语,教师进行提炼,将关键词板书。

【来不易、诱惑大、无人知、错误小】

三、感同身受,依依不舍

过渡语:语文学习不能只满足于知道了内容,还要能够感同身受才够好。

(一)处理第2、3自然段。【打示第2、3自然段】

1、自己练练,看谁能够将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老师要心中有数--学生应围绕那些感受来谈、来读!--不容易、时间长、兴奋、惊喜、喜欢鱼等)

2、指名读。叫起学生A后先问:你想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什么?(如:我想让大家听出我钓这条大鲈鱼非常不容易。)

学生A读--问其他学生:你听出他钓到这条鱼不容易了吗?指名学生B结合前面A说的对A的朗读进行评价。如果评价A读得好,就让大家都像A那样读读;如果评价A读的……不到位,可让B读读,B若读得好,让A学着读读,再让大家都这样读读。

这少叫3个学生汇报读。(内容要不同的,可用“谁愿意读读其他内容?或谁还想让大家听出不同感受?”引导)

注意这个环节以学生读为主,学生评价时可抓住重点词语,老师不要拆出好多词让学生谈理解、体会。

(二)处理打示第4-7自然段。

1、过渡语:你钓上了一条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除了爸爸,无人知道这是没有到捕捞时间钓上来。可是爸爸却让你把鱼放了,这段对话适合用哪种方式朗读?分角色朗读。好,同桌练习,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融入关键词句中。【打示第4-7自然段】

2、指一组读。谁听出了这位父亲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用原文的话回答。(语气是平静的,但是又是不容争辩的、没有商量余地的,父亲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

3、父亲的语言中有一个词表现了这种坚决、不容争辩,哪个词?

【打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得”打红】

【在这句下方再出示:孩子,你必须把它放回**去。“必须”打红】

既然这里这个“得”字就是“必须”的意思,父亲为什么不用“必须”,而用“得”呢?

(父亲知道必须放掉鲈鱼,但他没用强硬的语气“必须”而是给我自己选择“放掉”鲈鱼的机会。这样既教育了我,又尊重了我。)这里难,如学生说不到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呀?(慈爱、严于律己以及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教育有方)

5、谁来做这样的父亲,读读描写父亲的内容?指名。

谁愿意与他配合,读读“我”的内容?指名。

两人对读

6、问读“我”的学生:你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急切、不解、委屈、不愿意……)

评价:你读懂了文字、读懂了文中“我”的内心。

(三)处理第8、9自然段。

1、师朗读过渡: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在这“乞求目光”背后“我”有好多的话要说呀。【打示句式:“()。”我()。“()。”父亲()。】

想想:我还会怎样向父亲乞求呢?父亲又会怎样说呢?想好后,写下来。

2、找同学提醒大家不再说什么?(大、漂亮)可以借助哪部分内容来说?(第8、9自然段)

3、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在巡视过程中选出要汇报的2-3人(记住,也可告诉该生“一会你读”“你第2个读”等),要想好顺序:应一个比一个好。

写完的同学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4、指名汇报。2-3人

预设:(“根本就没有人看到,把鲈鱼带回家也没有人会知道!”)我(哽咽)地说。

(“即使无人知晓也要放回去,因为这是道德问题!”父亲(坚定)地说。

(“就只差两个小时了,没人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钓上鲈鱼的。”)我泣不成声了。

(“即使是差一分钟也要放回去,必须要按规定做。”)父亲依旧平静地说。

评价语:联系上下文确定内容;用词准确、丰富;提示语富有变化……

5、但是,这些话我并没有说出来,因为“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

点一学生接。学生可能顺着接“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可再问一次“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再点一学生接“我得把大鲈鱼放回**去”如学生还说不到这儿,老师就自己说出来。

6、过渡语:尽管我对大鲈鱼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爸爸坚定的表现让我明白必须舍掉这大鲈鱼,这就是道德行为中的“是”!

7、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下文获取了信息,将作者没写出来的话,没有展现出来的内心、情感补充出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了解人物,这样就把书读厚、读透了。

四、静心内省,有舍有得

1、过渡语:细细品味了钓鱼、争辩、放鱼的全过程,我们再来看看钓鱼带给“我”的启示。

【打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自己读读指名读,你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即使道德中的“是”是什么--应该放掉大鲈鱼,但因为钓到这条鲈鱼不容易、它又大又漂亮,而且离允许捕捞时间只差两小时,而且没人知道,说到这4条时,指相应的板书。所以我还是不愿意放。这就是实践起来真的是很难!)

2、小结:你们看,作者通过钓鱼、争论、放鱼的具体事件,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传神地写出了道德实践真的是很难!这样写,启示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而是扎根在我们每一个读者内心,让我们深有感触了。

3、师读:“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 【打示:第10自然段】

指名学生接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4、指名,说说:钓鱼这件事,给我的人生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学生自由谈)

5、发现了吗?这段话中三次提到了“鱼”【打红“鱼”】,这三处写到的“鱼”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鱼指的是那条放回**的大鲈鱼。

第二个鱼不是真正的鱼,指的是诱人的大鲈鱼一样的,诱惑人的金钱、名誉和地位。

第三处写到鱼是那条诱人的大鲈鱼。

小结:

1、3个鱼字指的就是这条鲈鱼,而第2个“鱼”指的是像这条鲈鱼一样的,会诱使人做错事的各种诱惑,不是指真正的鱼,所以用双引号引了起来。

再读读这段话。自由读

6、大鲈鱼放回水中的情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他时刻警示这我,每当遇到诱惑我的事物,我就会想起它。它指引我进行正确的道德抉择,给予了我做出正确抉择的“勇气和力量”。

五、【机动】拓展:君子慎独,事理入心

1、过渡语:你们知道吗?这篇短文原名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其实,这种遵守道德的朴素思想,在我国202_多年前的著作《礼记 中庸》中就已经提到。

【打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我们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中就有“慎独”一词,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品味一下这两个字,谈谈自己对“慎独”一词的理解?

【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而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这部分内容要说得再浅显些,否则学生听不懂。

2、结束语:人前人后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君子。掩卷而思,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有心人总能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多更美的篇章呢。

附:板书设计钓 鱼 的 启 示

无人知 难

非 来不易 是 勇气、力量

错误小 放

第三篇: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第四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入高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的感情色彩和具体含义,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本组课文为“生活启示”专题,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并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促成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三、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子,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生活体验多种形式理解“小心翼翼”、“翕动”、“沮丧”、“告诫”等词语的意思或表现的情形。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和重点句子。

2.融入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父亲坚持要“我”放鱼的直接原因和深远意义。

五、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六、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1.制作简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强调“钓”与“钩”,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课件显示)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2、哪些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导: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钓起了一条大鱼,却在父亲的要求下把它放回湖里去了,后来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启示,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第五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题,齐读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文,思考文写了一什么事?

2、默读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文,根据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非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不放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⑵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鱼好大

难?鱼难钓

不放──非无人知

【反思】

新程在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