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汇编)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69-931962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02 15:12: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这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够成熟。这也被看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之一:读者和作者没有距离,就像自然和描绘它的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一样。

二、思路解析

1对湖光山色的礼赞

2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

3进一步描述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4写出了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

5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

6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

三、赏析品味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瓦尔登湖)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什么样的内涵?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梭罗的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之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句中的“天性”,指自然的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真实的天性。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真正的 “富有” :

不以金钱衡量,精神才是标准。

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得到的一种自得其乐的圆满。

3、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自然生态破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影响了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

4、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

①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其内心地位之高,内心热爱与崇敬;

②突出圣洁,为下文喻作“神的一滴”做铺垫。

5、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

①自身角度: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的变迁中一直以年轻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

②欣赏者角度: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人带来新的喜悦。

6、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着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创造者的喜悦:对其坚持自身本性的肯定;对其自我修复的生命力的讴歌。

我的喜悦:赞叹;融合;对大自然修复人类灵魂创伤的感恩。

7、我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看到了同样的倒影。

虚写;

内心的领悟——对纯美天性的领悟;

8、诗的解读

人与自然平等;

内在本性的精神引导;(纯化灵魂)

诗节将上文以诗的方式进行了浓缩,并将作者的情感取向勾勒得更加明晰:瓦尔登湖的美并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将人们引上澄明之境;瓦尔登湖和欣赏它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交融,成为一体。湖的内在的深邃隐秘的审美品性和亲近它的人的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也同居于一个空间,不分彼此。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9、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对受工业文明所污染的人类的灵魂的洗涤和修复。

10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神的一滴”的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对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无上的洁净作用。

四、写作特点

1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神态

把湖比作“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

把湖边的树木比作“睫毛一样的镶边”。

四周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2取景——善于变化,多角度展现了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

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自然、逼真、传神地写出了瓦尔登湖的风光。

3语言——质朴、凝练、意味深长

朴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

文字是从作者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

五、总结:

在瓦尔登湖,他与大自然同起同睡,像一位高古的哲人漫步在森林的小径上。大地是如此的神奇,到处都有鲜花和嫩草,散发着芳香;虫吟蝉鸣,是大自然中天然的歌手;而哲人高贵的思索则是人类历史上最美的竖琴。梭罗清晰地记得,一切的生活都因为自然的影响而变得洒脱和超凡脱俗,他的心就如大海般宽广,他的神思则像冰山上的雪莲那样无暇。“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爱时,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梭罗描写了他的平民意识、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他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六、思考感悟

1、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劳作之余,梭罗面对瓦尔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飞心灵。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变得滋润和富有。梭罗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与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而且,也只有从繁杂的俗事纷扰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反观和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

2、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参考: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意识中的工具理性日益膨胀,对自然的侵害变得越来越肆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贪婪,人成了物欲的奴隶。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那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朴的隐居生活,对于沉溺于欲望生存之中而不可自拔的人们来说,则无疑是当头棒喝。梭罗以他的亲身实践告诉世人,人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最最俭朴的生活方式来获取精神的最大快乐与满足。

七、小结

阅读本文,它那清新朴素的文字所展现的迷人风光和作者的宁静心境,使我们的心灵顿时离却尘世的喧嚣,减轻甚至消除我们生存的疲惫,使我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描绘中重新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重新找回灵魂安宁的居所。

八、课后探索发现(任选其一)

人们在谈及梭罗的时候,喜欢与中国的著名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归隐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异,在隐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着不少实质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隐士的一面。陶渊明是历史上著名隐士,“隐士”这个头衔加于陶渊明身上非常恰当;虽然梭罗曾经独居了两年多一点时间,但他记录了自己的观察体会,分析研究了从自然界得来的音迅、阅历和经验,所以绝不能把梭罗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只是沾点隐士的色彩罢了。

对于人生态度。不管是陶渊明还是梭罗都是人生的热爱者,他们都寄情于山水,从自然界里获得乐趣。但陶渊明和梭罗的境遇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仕宦之家,妻儿环绕,而梭罗与孤独为伴,家境艰难,他们对于人生的感受有差异性。

第二篇:神的一滴

神的一滴

它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在一个狂躁而无序的社会中。

高中时期的一篇课文《神的一滴》,让我对一本书神往《瓦尔登湖》;大学时期的一个经历,黄山之行,让我决心将这本书读完。

这或许是我看过的最着迷的书了。因为在字里行间,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他的生活、他生活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一个在急速发展的工业时代,一个追求心灵庇佑的人,一个与世隔绝的圣地怎样地和谐相处。就像黄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它渐渐地被资本所裹胁,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山和徐霞客当年等黄山的心情和风景已是完全不同了。就像现在的瓦尔登湖湖。或许已经成为了一个别墅区,或者是户外旅游景点了吧。文中时而提到的铁轨。人类的欲望渐渐地向自然的深处蔓延。

《神的一滴》是《瓦尔登湖》的一个章节。它在小说的前面,主要讲了瓦尔登湖的历史以及它的景色。而写这本伟大著作的作者就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

美国著名作家、政治评论家艾默生这样评论《瓦尔登湖》:它是一本这样的书: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篇长长的散文,一本很安静的小说;你也可以把它当所一本“圣经”,一本启迪生活的哲学书;甚至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农学书。从任何方面来阅读,你都会感觉到它的自然流畅。

它是一本小说。但它的结构是如此的简单。唯一的人物——文中的“我”,没有复杂的家族关系;唯一的情节——我在湖边的故事,没有恩怨情仇。现在,许多小说都在追求那离奇的剧情。而《瓦尔登湖》将一切都简化了。一切英雄的呼号在此时都显得微不足道。梭罗在农田里的耕种就可以将其的功绩覆盖。一个雄心勃勃但又内心挣扎的人怎么能和心系自然安然自若的人比呢?梭罗在此展现了一曲人与自然的赞歌。主人公以他超凡的毅力在湖边修行,以他看到的点点滴滴汇成了他对大自然的看法——一切的破坏都在于人类内心的纷扰。同时它也是一本哲学书。有人把它和《圣经》相比。因为梭罗并没有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它只是将他的生活与他的感受写出来。就像耶稣以身边的事当做语言一样不断的启迪你。梭罗是工业时代的一个隐者。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环保主义的概念,但梭罗对于自然的看法,可以说他是环保主义的先驱。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以苦行僧的姿态体验生活,但我们却感受不到一丝的不满。在人们追求大机器生产的时候,梭罗并没有去当工厂主。相反他来到了瓦尔登湖畔。他的心沉在了大山当中,自给自足。他用大量的笔墨写了瓦尔登湖的水。他反复告诉我们湖水的蓝与大海的蓝天空的蓝是不一样的。它就像大自然的一颗明珠,一块闪亮的宝石,它的美不亚于任何一个神湖。由蓝变绿接而透明,亦静亦动充满生机。在此之前,这里的农人没有欣赏过它,因为他们忙于自己的生存,而采冰人也没有了解过它,以为他们只是索取财物。伯乐相马,高山流水。只有梭罗以他敏感的心才能理解瓦尔登湖,了解它的历史。但铁轨还是铺到了这里,工业革命的大潮依然侵蚀了这片净土。就像我们的心灵早已被这浮华的社会侵蚀地千疮百孔。

它也是一本农书。梭罗以他自创的账本,一笔一笔地记下每一次播种,每一次插秧,每一次松土,每一次收获。详细的数字,系统的整理,土地、水、人,他用严谨的笔触写出了这样一本让农民一目了然的书。我或许还是太早接触这本书了。因为作者的思想是如此地深邃,以至于我中间有些并没有仔细看。在我看完一遍之后,我只是对其一些具有结论性的话比较深刻。但它背后思想的海洋我还没有体会到。这是神的一滴,它昭示了瓦尔登湖伟大的预言性:或许人类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是否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共赢。

——陈艺文

202_.11.10

第三篇:《神的一滴》教案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梭罗(suō)睫毛(jié)镶边(xiāng)蓊郁(wěngyù)

橡树(xiàng)峻削(jùn)懒惰(lǎndu)甬道(yǒng)

徜徉(chángyang)黑魆魆(xūxū)碟子(dié)涟漪(liányī)

厮混(sī)一泓(hóng)澄清(chéng)引擎(qíng)

油腻(nì)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向往·神往

二者都表示希望得到或达到。不同的是:“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可以受形容词修饰,如“美好的向往”;“神往”主要指心里向往,一般不能受形容词修饰,如“革命圣地延安令人神往”。

时代·时期

“时代”比“时期”更长一些。“时期”可搭配和平时期、历史时期;“时代”可搭配社会主义时代、石器时代等。

一丝一毫: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二、文学常识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开始了超验主义实践,撰写了大量随笔。

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此后他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1847年,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的村落,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写作、讲课和观察当地的植物、动物。1862年5月6日,梭罗因病去世,年仅45岁。

三、经典句段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点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以及自然带给自己的感受,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宁静、完美,具有了神奇的吸引.

第四篇:《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两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也已经教完。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教学主要在散文的阅读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不难,所以用指导阅读的方法处理。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是让我们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感悟自然”是让我们体会自然风物引发的人生感怀。马上我们要学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下面我们看看,两篇文章有怎样的“沉思”和顿悟?

二、字词积累

听写和注音:

蓊郁()游弋()惬意()峻峭()懒惰()虚掷()挥霍()徜佯()缪斯女神()黑魆魆()瓶塞()注意(塞北、堵塞的读音)喧嚣()混浊()吞噬()涟漪()厮守()水漉漉()一泓湖水()清澈()深邃僻隐()一瞥()引擎()油腻()

嗥叫()山崖()驯服()迸发()拾遗()(注意拾级而上)毛骨悚然()嘎啦()砰砰()嬉戏()蠕动()枪膛()无动于衷()闪烁()饿殍()疲惫()湍急()

三、整体理解

1、了解作者

(1)美国作家梭罗,19世纪美国作家。1845年,他摒弃繁华生活,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若干年后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神韵蕴藏在里面。进入瓦尔登湖,里面惯有的虚静与孤寂、思想与灵光,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课文《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2)奥尔多利奥波德19世纪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2、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1)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文段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本文原题是《湖》,现在题目改成“神的一滴”,如何理解?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留心这些风景的。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答案

作者高度赞扬瓦尔登湖的神圣。瓦尔登湖的清纯、圣洁如同神灵一般,她可以让你涤荡灵魂,悔赎原罪。那一滴是她俯视天下,哀怜众生的泪

第五篇:神的一滴--埙与风笛

《神的一滴》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教学重点与难点 :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由介绍《瓦尔登湖》导入。

(投影:梭罗照片、瓦尔登湖及湖畔小木屋照片)

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二、作家作品介绍

名家对梭罗及其作品的评价: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2、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3、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作家作品介绍:

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文豪爱默生、霍桑等的朋友,超验主义(强调直觉作用,对纯朴的农村生活、丰富深邃的大自然、荒芜人烟的旷野丛林一往情深)的中心人物之一。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家执教两年,后来他又住到大作家爱默生家里当门徒,并开始尝试写作,但在1845年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把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独居到1847年,随后,在1854年,出版了记录他于1845年至1847年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的文学名著——《瓦尔登湖》。他的其他作品还有《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等,梭罗因患肺病于1862年逝世,年仅44岁。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我们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可以说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同时,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梭罗的《瓦尔登湖》就位居榜首。

三、浏览课文,把握各段大意。明确:

第1段:对湖光山色的礼赞。

第2段: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第3段:进一步描述生态破坏的行为及其恶果。第4段:将瓦尔登湖的坚忍和顽强描写出来,这使得读者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丽所包含的一种生命力。

第5段: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

第6段: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

本文以真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尘嚣各种俗事后心灵获得的自由心情,同时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造成的破坏的痛惜。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明确: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3、它仍然顽强的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

明确:此句语词简约,却意味隽永,咏叹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永恒,与之相比,俗世人生显得短暂、易变而虚幻。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写景是《瓦尔登湖》的重要内容。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其次,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展现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本文写景之所以非常自然、逼真、传神,在于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语言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得真切自然,而这些质朴的语言更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朴朴素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再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几个修饰语,措辞严厉,强烈地表达了世人以机巧之心利用瓦尔登湖水的厌恶与瓦尔登湖遭遇破坏的痛惜。“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我们看在文章最后,瓦尔登湖被作者称为“神的一滴”,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从梭罗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使人蓦然间触及作者悠远的生命感想。

六、思考感悟

1、《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想一想为什么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 明确:(1)优美的自然湖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因为本文是对湖光山色的礼赞,是将湖作为一种高贵人格魅力的存在,而不是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我们读者在优美的文字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使得湖光山色的美景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照着人类的心灵世界.(2)湖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写到人们对森林的砍伐, 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同时作者又写到,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而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作者带来欢乐。

(3)作者称它是“大勇者的作品”,庄严、纯洁可以涤荡污浊的”深的一滴”。

2、读完文中的小诗之后,你认为它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它对你有何触动? 明确:(1)以诗的方式浓缩,可以将作者的感情取向勾勒得更加清晰,使人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一种湖与人的内在和谐相处的良性状态。

(2)瓦尔登湖的美并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将人们引向澄明之境,瓦尔登湖和欣赏它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交融,成为一体。湖的内在深邃、隐秘的审美性和亲近它的人的高尚思想和情感也同于一个空间,不分彼此。这一切都包含在诗化的语句中。

(3)感性的诗句诠释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对于湖的描写也是真实的和真情的表达。使得瓦尔登湖对于人的心灵能够产生一种最纯朴、最亲密的接触。美丽的湖光山色能养心、养情、养性。

七、小结

阅读本文,它那清新朴素的文字所展现的迷人风光和作者的宁静心境,使我们的心灵顿时离却尘世的喧嚣,减轻甚至消除我们生存的疲惫,使我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描绘中重新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重新找回灵魂安宁的居所。

八、作业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