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1、比一比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小、少”,认识新笔画“竖钩”。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指导书写 “小、少”①出示“小、少”,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②认识新笔画——“竖钩”。③师范写“小” “少”(笔顺演示:先中间后两边),学生书空。④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小”、“少”。⑤书写展示、评议。
3、读好韵文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1、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出示生字)自由读——给生字点名——齐读。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相机指出:①“杏、桃、苹果”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旁;②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有提土旁。)
3、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会写“牛、羊”2个生字。
2、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带有关实物教学流程:
一、复现生字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课件)
1、同桌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找朋友。
2、齐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第一、三句比大小,第 二、四句比多少。)
3、理解第2、4句⑴指名读第2、4句⑵看图,比较 “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说一说:()比()多,()比()少。⑶理解“群”①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②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羊 一()企鹅③拓展说话:一群()⑷理解“堆”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4、理解第1、3句⑴指名读第1、3句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一个苹果”和“一颗枣”。说一说:()比()大,()比()小。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一只(),还能说吗?⑷理解“颗”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③拓展说话:一颗()
三、创设语境,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仿编韵文。⑴创设语境(观看课件)情境一:苹果和桃情境二:西瓜和葡萄情境三:马和猴 ⑵小组合作,自编韵文。⑶交流汇报。
三、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板书:(图片略)
大----------------小 多----------------少
黄牛
猫
鸭子
鸟
苹果
枣 杏子
桃
第二篇:“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2-25页。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数学思考:在比一比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汇报比较的结果。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配以动作演示)。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评析: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并配以形象的动作演示,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刚才对口令中说到高矮,老师有个小观点,想和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一名比较高的同学到台前)我觉得这名同学矮,你们认为呢?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矮个儿的学生可能会不同意老师的观点,认为他高;高个的学生可能跟老师的观点一致或认为自己和他差不多高。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组织他们比一比,也可以自己参与进去比一比。)有的同学认为他高,有的同学认为他矮,还有的同学觉得和它差不多高,这些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评析: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意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合作。
1、整体感知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小朋友在干什么?
2、比较厚薄。
仔细听,小明发现了什么?(课件: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课件突出放大存衣柜)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2)数一数各有多少件,再比较。(3)比一比,妈妈的衣服最厚。
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妈妈的衣服最多。比一比还可以帮我们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较长短。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课件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注意引导学生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会不同。
3、比较的延伸: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 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事物,合作学习比较。小组指大屏幕汇报比较结果。如:
(我们组要比一比瓷马,小瓷马比大瓷马多,大瓷马比小瓷马重,小瓷马比大瓷马站得高,大瓷马比小瓷马长得高,大瓷马比小瓷马的尾巴长„„)(我们组要比一比琉璃球„„)(我们组要比一比花瓶„„)其它组补充或评价。
小结: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物都可以比较,【评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活动。
1、第一关(第23页第1题):
出示题目:那边的书最多,画“○”,哪本书最厚,画“√”? 学生在书上试做。订正答案,说说理由。
【评析:此练习改变教材中先问哪本书最厚,再问哪边的书最多的问题呈现方式,学生对于“多少”的理解比对“厚薄”的理解更直接,教师遵循由简到难的规律,先问哪边书最多,可以避免出现“哪本”与“那边”的混乱。】
2、第二关(第24页第2题)。
出示题目,重的画“√”轻的画“О”。
【评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判断轻重,再反馈,说说理由。让学生结合压跷跷板的实际生活经验理解重的一边下沉,轻的一边上翘的道理。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三个红萝卜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比一个青萝卜轻。】 3、第三关(第24页第4题)。直观演示活动:比手的长短。
教师表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多请两个“我”来说一说比得结果。其他同学填在书上。我的手比妈妈的手 长□ 短□ 我的手比弟弟的手 长□ 短□ 谁的手最长 ?
【评析:在课堂上组织直观演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老师和同学参与角色的表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4、第四关:
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教师出示一个篮球和一个铅球,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请多名同学试一试,说一说比较的实际结果。
2、请出一胖一瘦两名男同学,谁拿哪个球合适呢? 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篮球、铅球实物,猜测一下哪个重,哪个轻?认识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铅球比篮球重,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感受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包含的信息丰富,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确定比较的内容和方法。此项活动,教师摆脱了课本习题的束缚,请学生们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问题、选择球类运动,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性。】
5、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你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评析:在应用提高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比一比”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生活中去,再次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数学。】 宣布:同学们齐心合力,闯关成功。
【评析:本环节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将基本练习与综合实践练习穿插起来,每过一关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份鼓励,吸引他们充满信心并迫不及待地的进入下一关活动,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评价与小结,梳理所学知识,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篇:《比一比》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同样多”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圆片.花朵片各若干。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只小猪》。请学生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只小猪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呢?
(三)、教学“多、少”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也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
和 同样多
多 少
第四篇: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铁岭市银州区育华小学
耿晓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之《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神秘地)同学们猜老师背后藏着什么?(皮球)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比一比(贴课题)进行一场拍皮球比赛。
2、出示比赛规则。
3、大屏幕随机选队员、记录人员。
4、进行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师:你觉得哪个队获胜了,为什么?
2、算一算,哪个队获胜。
3、师:刚才的比赛中,每个队都是3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进行的非常顺利。可是,有一些同学也开展了一项比赛,却遇到了麻烦。咱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统计图)
4、两个队参赛人数不一样,我们如果再按总数的多少判定输赢可以
吗(——)对,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只看总数是不公平的,你有什么办法。
5、听听智慧老人的意见(课件出示智慧老人)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我们想判断输赢,就要看每个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强调,指屏幕)这里的“平均每人投中的球数”就是这个队投球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6、师:那么,我们又怎样知道每个队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小 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带领下来研究研究,可以用学具代替各队投中的总数平均分一分,也可以动笔算一算。
7、小组汇报
8、(课件演示)哪个队员最多,就把多的部分逐个分给少的队员 使他们最终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移多补少”(板书)
9、列式计算的方法,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算式该怎样写。
10、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11、师强调: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先求出总数,再除以平均分成的份数,其中这个份数在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是几个人、几个月也可以是几科成绩等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三、课堂练习
1、(屏幕出示:生活中用水问题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同学滑冰训练情况,计算平均每天训练时间(出示统计图)
3、屏幕出示我们班级跳绳成绩问题)请同学们挑选你认为最难算的来求平均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课前,老师布置同学测量了自己的身高,在小组内做个统计,再算一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四、全课总结:
像刚才我们算的“每月用水量、同学的平均身高”等等,就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均数问题,大家完成的都很棒。老师相信也许有的同学长大了还会算更多的像“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土地占有量”等问题,到那时,你就是“高级统计师”了。
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中提供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而且将平均数做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好不好?
(二)新课
1.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相同
(1)宣布游戏规则
①班级同学分成两队,每队商议起一个队名,并派代表把名字写到黑板上。
②每队选出4名拍球能手,1名记数员,教师记时。
③教师分别计时5秒,两队的1号、2号、3号、4号队员依次拍球,记数员给对方队员记数。
(2)进行比赛
①1号队员拍球,汇报拍的个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画○记录拍球的个数。
②2号、3号、4号队员拍球,重复以上过程。
(3)评判结果――比较总数
师:黑板上记录的比赛结果,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
(统计图。)
师:根据每一队的拍球个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比赛的结果。哪一队获胜了?说明你的理由。
(用总数来比较,哪一队拍的总数多哪一队获胜。)
师:你能列个算式吗?
(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师小结:以上的比赛,由于每队都是4个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2.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
(1)制造问题矛盾――让参赛人数不同
师:失败的队友们很伤心吧?你们想不想赢?老师来参加你们队,欢不欢迎?
(教师开始代表输队拍球,找一学生记时,全班学生数数。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队里。教师在拍球时,要把拍球的个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让输队的总数超过赢队,但平均数最好不超过赢队。)
师:这回我们的总数多,我们赢了。
(原来是输队的学生欢呼,赢队学生愤怒,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为什么比较总数不公平?
(参赛人数多的一队当然拍的球就多。)
(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平均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参赛两队的队员数量不同时,怎样比较才算公平?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都不公平,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办法(3)全班汇报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就是每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
(4)怎样求每队拍球的平均数
方法一: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并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把拍的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队拍球的平均数是9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9个,1号队员你拍的是9个吗?
(不是,是12个。)
师:那怎么变成9个了呢?
(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拍得少的队员,使他拍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9个就是全体队员拍球的个数匀完后代表整个队的拍球水平。)
(三)练习
1.数学故事
师: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运动?(游泳)
出示教材74页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了游泳池,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淘气的身高是1.3米。
师:不会游泳的淘气,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你认为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说明理由。
师小结: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地方比1.2米深,可能是1.3米、1.4米、1.5米……,有的地方比1.2米浅,可能是1.1米、1.0米……,所以淘气在浅水区不会有危险,但由于是初学游泳,还应注意安全。
2.进冰糕
出示教材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看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进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货,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进货。)
3.儿童歌手大奖赛
出示教材73页第1题统计表。
(1)让学生读懂统计表中的每一项代表的含义。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师总结: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均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