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编辑:醉人清风 识别码:69-990813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0 16:09: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荀子《劝学》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层次,深入领会作者思想。

3、把握文章特色,质疑探究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提升学习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2.深入理解作者思想,并与作者交流。

教学难点:

与作者交流探讨。

教学设想:

先诵读感受文本,然后让学生分组探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层次,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最后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走出文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请一同学复述孟子治国思想,要求能引用课文中的词句,并有自己的归纳理解。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检查落实

1、学生分小组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相互质疑,相互交流。

2、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4、学生归纳段落提纲,理清全文思路。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按逐段进行的方法,抽出某一小组,以读课文、翻译、读出比喻句为序,把活动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如有疑问,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

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疏通疑难字词,把握特殊句式,翻译该段。(常见虚词意义与用法、实词词义变化、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

2)、概括本段大意,并理清本段内部层次。

3)、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何特色?

4)、就文中荀子的某一观点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诵课文。检查上节课内容,请同学回顾荀子思想。

二、进入文本,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一]积累基础知识。

1、扫清字词障碍。请各组出一代表,展示本小组研究成果。点出本段文言基本知识。讲完后接受其他同学提问。

2、老师归纳补充。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请小组代表展示,理出段落层次提纲。同学老师补充。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为什么要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因为人性本恶。必须正视人类恶的本质,改变自己,走向良善。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三段学习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请小组代表展示,同学老师补充。

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三、与作者交流,走出文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我的看法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冲突?

我的看法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学习比自己思考效率高,但换一个角度讲,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印象更深刻,记忆会更长久。学习和思考两方面各有长短,不可偏废一方。

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一意,是不是有此三点学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的看法是: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得很好,但只有这三点还是不够的,现代化的学习更要讲求方法和效率。同学们考试后写小结,列计划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其他学习方面的名言推荐: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不是因为性情不专一,而是因为其生理结构不适于打洞。文章强调的是思想性格,用心专一是一种性格习惯,生理结构不同是主要因素,是问题的关键,荀子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只抓住了旁枝,却忽视了主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风雨并不是在山上兴起的。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雨是由于带水汽多的热空气遇冷,水蒸汽凝结成水珠,然后从在天上降落而形成的,与是不是高山关系不大。水中也没有蛟龙,龙是中国人幻想出来的能呼风唤雨的神物。既然如此,那后面的结论自然就缺少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启发(改变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升我们学习的境界)。然后老师小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若有时间,可让学生先归纳,然后老师补充):先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深入理解作者思想,然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今天的生活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让语文学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服务。

五、作业练习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第二篇:荀子劝学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第三篇:荀子劝学

高中文言文—劝学(荀子)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ong4)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zhong1)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an1)省乎己,则知(zhi4)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i4)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u2)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i3)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i2)骥(ji4)一跃,不能十步;驽(nu2)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zhe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ou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ao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第四篇:劝学荀子

·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

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琵琶行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五篇:劝学(节选)荀子

劝 学(战国 荀子 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îng合乎)绳,輮(rïu,一种手工艺,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yîu又)槁暴(gǎo pù槁,枯。暴,晒干),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 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 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ì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明显,清楚)。假(jiǎ 凭借,利用)舆(yú车厢)马者,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xìng同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 jì骏马,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 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â用刀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zh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îu雕刻)。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而二螯(áo蟹钳),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