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5篇可选)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69-997551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6 21:08: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

(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 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

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 指名读。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

五、悟情朗读

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

3.整体感悟赛读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

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你可以自由组合背。(2-3人)

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2.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3.《大林寺桃花》鉴赏

4.大林寺桃花教案

5.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6.大林寺桃花原文

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8.大林寺桃花古诗

9.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第二篇:《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课始,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

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指名读。

B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A指名读这一句。

B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

C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D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指名读。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

(五)悟情朗读

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

3、整体感悟赛读,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

(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你可以自由组合背。(2-3人)

(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认识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阅读积累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的古诗背得多。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寺 菲 觅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3、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资料: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第三篇:《大林寺桃花》写字课教学设计

《大林寺桃花》写字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双姿(坐姿和执姿)

2.正确、美观地书写《大林寺桃花》

3.激起学生的写字兴趣

4.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并学会审美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巩固正确“双姿”,唤起学生的写字热情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四个难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写字课,我们的写字目标是

(生齐答:写好中国字,当好中国人)

二、复习坐姿,做好准备

1.值日班长带领大家练习坐姿: 身(正)、头(正)、肩(平)双脚(放平)

(边说边做)

2.复习基本笔画,齐诵《快乐写字口诀》,活动手腕。

小小一点要写好,学会顿笔很重要; 横要平竖要直,撇有锋捺有脚; 提钩要尖折有脚,行笔轻快要记牢; 认真练习功夫到,笔画健美字才好。

3.值日班长带领大家做写字操,活动手指。画五角星(两个八拍)

三、范写笔画,掌握技巧

师范写基本笔画,学生书空

点:

起笔轻,拐个弯,收笔顿,如水滴。短横:

起笔轻,向右上,微微斜,收笔顿。长横:

起笔顿,行笔快,中间鼓,收笔顿。悬针竖:起笔顿,竖要直,轻轻提,出尖尖。垂露竖:起笔顿,竖要直,收笔顿,如露珠。短撇:

起笔顿,向左斜,轻轻提,出尖尖。竖撇;: 起笔顿,竖弯弯,轻轻提,出尖尖。斜捺:

起笔轻,向右斜,轻轻顿,出平脚。平捺:

起笔轻,弯弯走,轻轻顿,出翘脚。提

起笔顿,向右上,行笔快,出尖尖。竖钩:

起笔顿,竖要直,轻轻顿,快速钩。斜钩:

起笔顿,向右斜,轻轻顿,快速钩。横钩:

起笔轻,横要平,轻轻顿,快速钩。卧钩:

起笔轻,向下弯,轻轻顿,快速钩。橫折:

起笔轻,横要平,轻轻顿,折向下。

四、笔顺儿歌

写字应当讲笔顺,掌握要领笔有神。先横后竖上到下,先撇后捺左右分,先中间

后两边,从外面

到里面,里面写完再封口。

五、揭示任务,指导书写

1、揭题:唐代诗人白居易今天让我们来帮他书写一首诗(课件出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激趣:大家能不能帮他完成书写呀?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

师指导写好字的秘诀是:一(看)、二(写)引导学生观察字:看结构、看位置、看顿笔。独体字:大、白、人、四、月、山、开、长、无、不、入、中、来

左右结构:林、桃、始、恨

归、知、转、此

上下结构:花、易、芳、菲

尽、寺、盛、春、觅

半包围结构:居、间、处 3.教师范写难字 月、恨、盛、处

4.复写坐姿、执笔姿势

坐姿:身(正)、头(正)、肩(平)双脚(放平)

(一遍)执笔姿势:左手轻轻按,右手来握笔,一尺、一拳、一寸,食指前,拇指后,中指抵,笔倾斜。

(生边说边做动作)

5.学生书写,抽生板书,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激励评价。6.、欣赏、交流

评价标准:一颗星------有顿笔

两颗星-------结构好 三颗星-------书面干净

7.、赠送作品

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五、课堂总结: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美,值得我们用心去书写,但愿孩子们的写字水平越来越高!

六、板书设计

月、恨、盛、处

第四篇:大林寺桃花(共)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译文

这首诗是作者游庐山大林寺所作,山下春天已过去,而这里桃花盛开,诗人喜出望外。山下过了四月,各种花草的芳香都结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开放。人们常常为春去无处寻找而遗憾万分,哪知春转入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第五篇:《题大林寺桃花》读后感

由《题大林寺桃花》想到

——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浅析

《题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暮春时节在大林诗看到喜悦心情。在苏教版第11册《学与问》一文中引用,学生在课堂上好奇地问,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后,大林寺的桃花才“始盛开”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自然科学,我解释说: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的花期受温度控制,由于大林寺地处高山,气温比平地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到了农历四月,山上的温度刚巧达到桃花开放的温度。这是一件在教学过程发生的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引发了我的思考,科学知识可以参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做为新世纪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科学之中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增强语文课程内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一是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化一步,专业水平提升档次;二是横向的知识扩展,即不断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体系中与本学科相互联系的内容,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些。过去,我们只是把教材或少量的教辅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例如:要把《题大林寺桃花》中桃花开花较迟的原因解释清楚,就必须运用植物科学知识和把握科学知识。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既感受到诗人欣喜心情,又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再比如《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一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化学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二十一世纪只有去珍惜海洋,才能解决诸如能源危机、人口急剧发展、食品匮乏等社会问题。

二、加强语文教师与科学教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但通常的集体备课是仅限于本学科内的“集体”,往往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往往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时常会牵涉到科学知识,而语文老师毕竟又不可能是一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万能贴”,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在上课前尝试与科学老师进行分工合作,资料共享。《詹天佑》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我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路的故事,充分表现了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了体现了詹天佑的设计“人”字形路线等三件事。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前,我考虑到内容科学性极强,不适应让学生机械死板的理解,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枯燥性和单调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地请假了科学老师,与他一同讨论备课。在课堂上我借助弹簧秤,山路陡坡模型、火车模型等进行了科学演示,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人”字形路线设计的精妙。再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练习五中关于“风”的专题,为了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风是由空气对流形

成的,我向科学老师学习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剪一条像蚊香一样的纸蛇,用绳子系住“蛇头”,在“蛇尾”下方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纸蛇就会旋转起来。在课堂上演示时,告诉学生由于纸蛇下方的空气变热,冷热空气就会产生对流,从而形成了风。总之,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教师能更好地驾御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语文和科学之间的参透能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科学教育要从小抓起,让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的实验等去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凭借敏锐的观察细致周密的思考、坚持不懈的实验,终于发现蝙蝠在夜晚能辨别方向,捕捉事物的奥秘。后代科学家在他实验基础上发明了“超声波”。“超声波”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通过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了一项科学奥秘的揭示。离不开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紧扣“巨大的恩惠”,宣传科学家们的伟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5篇可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