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5篇模版)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69-935012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04 21:31: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将以上-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0,=31,求首项与公差d.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

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

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2.等差数列的计算问题,通常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a1+(n-1)d,求余下的一个量;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1)、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682,1758,1834,1910,1986,()

你能预测出下次观测到哈雷慧星的大致时间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2)、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1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下表估计一下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温度。

(3)1,4,7,10,(),16,…

(4)2,0,-2,-4,-6,(),…

它们共同的规律是?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我们把有这一特点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2、等差数列定义的数学表达式:

试一试: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1, 3, 5, 7, 9, 2, 4, 6, 8, 10…

(2)5,5,5,5,5,5,…

(3)-1,-3,-5,-7,-9,…

(4)数列{an},若an+1-an=33、等差中顶定义

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2,(),4(2)、-12,(),0(3)a ,(),b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 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 如何表示? 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所以:,,……

由此得,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

将以上-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 –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 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 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 =10, =31,求首项 与公差d.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 a-6,-3a-5,-10a-1,则a =()。

A.1 B.-1 C.-2 D.2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

2.等差数列的计算问题,通常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a1+(n-1)d,求余下的一个量;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 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 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高斯说:“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

2.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确定本节课中心任务: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那么什么叫数列的前n项和呢,对于数列{an}:a1,a2,a3,…,an,…我们称a1+a2+a3+…+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记sn=a1+a2+a3+…+an,如S1 =a1,S7 =a1+a2+a3+……+a7,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问题牵引,探究发现

问题1:(播放媒体资料情景引入)印度泰姬陵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圆宝石吗?

即: S100=1+2+3+······+100=?

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闻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思考高斯方法的特点,适合类型和方法本质。

特点: 首项与末项的和: 1+100=101,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 2+99 =101,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 3+98 =101,· · · · · ·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 50+51=101,于是所求的和是: 101×50=5050。

1+2+3+ ······ +100= 101×50 = 5050

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发言:等差数列项数为偶数相加时首尾配对,变不同数的加法运算为相同数的乘法运算大大提高效率。高斯的方法很妙,如果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奇数时怎么办呢?

探索与发现1:假如让你计算从第一层到第21层的珠宝数,高斯的首尾配对法行吗?

即计算S21=1+2+3+ ······ +21的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当项数为奇数时,首尾配对出现了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引出倒序相加法做铺垫。

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21个,共21行。有什么启发?

1+ 2 + 3 + …… +20 +21+ 20 + 19 + …… + 2 +1

S21=1+2+3+…+21=(21+1)×21÷2=231

这个方法也很好,那么项数为偶数这个方法还行吗?

探索与发现2:第5层到12层一共有多少颗圆宝石?

学生探究的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思考刚才的方法是否同样可行?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一下(老师演示动画帮助学生)

S8=5+6+7+8+9+10+11+12=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求和时倒序相加是否可行。从而得出倒序相加法适合任意项数的等差数列求和,最终确立倒序相加的思想和方法!

好,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倒序相加法!现在来试一试如何求下面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问题2:等差数列1,2,3,…,n, … 的前n项和怎么求呢?

解:(根据前面的学习,请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强化倒序相加法的理解和运用,为更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打下基础。

至此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倒序相加法,相信大家可以推导更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

问题3: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an}首项为a1,公差为d,如何推导它的前n项和sn公式呢?

即求 =a1+a2+a3+……+an=

∴(1)+(2)可得:2

公式变形:将代入可得: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很快就可以推导出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而完成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同时也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基本性质。

三、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1、根据前面的推导可知等差数列求和的两个公式为:

(公式一)

(公式二)

探究: 1、(1)相同点: 都需知道a1与n;

(2)不同点: 第一个还需知道an,第二个还需知道d;

(3)明确若a1,d,n,an中已知三个量就可求Sn。

2、两个公式共涉及a1, d, n, an,Sn五个量,“知三”可“求二”。

2、探索与发现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 n 项和的两个公式.,请学生联想思考总结来有助于记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类比联想,拓展思维,增加兴趣,强化记忆

四、公式应用、讲练结合

1、练一练:

有了两个公式,请同学们来练一练,看谁做的快做的对!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Sn :

(1)a1=5,an=95,n=10

解:500

(2)a1=100,d=-2,n=50

解:

【设计意图】熟悉并强化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巩固“知三求二”。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题:

2、例题1:

202_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2_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2_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2_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解:设从202_年起第n年投入的资金为an,根据题意,数列{an}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 a1=500, d=50

那么,到202_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答: 从202_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3、例题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可以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解:

法1:由题意知,代入公式得:

解得,法2:由题意知,代入公式得:,即,②①得,故

由得故

【设计意图】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公式并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4、反馈达标:

练习一: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 =999,求n.解:由解n=27

练习2: 已知{an}为等差数列,,求公差。

解:由公式得

即d=2

【设计意图】进一强化求和公式的灵活应用及化归的思想(化归到首项和公差这两个基本元)。

五、归纳总结 分享收获:(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总结和表达能力)

1、倒序相加法求和的思想及应用;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

4、前n项和公式的灵活应用及方程的思想。

…………

六、作业布置:

(一)书面作业:

1.已知等差数列{an},其中d=2,n=15, an =-10,求a1及sn。

2.在a,b之间插入10个数,使它们同这两个数成等差数列,求这10个数的和。

(二)课后思考:

思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除了倒序相加法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书面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及方法,同时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来延伸知识拓展思维。

附: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公式一:

公式二:

四:例题及解答:

议练活动: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4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5.5…;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10 510.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78.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生:1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1)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2)对于数列{an},若an-a 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叫做公差.师: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条件,更是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生: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师::很好!

师:请同学们思考:数列(1)、(2)、(3)、(4)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生:数列(1)通项公式为5n-5,数列(2)通项公式为5n+43,数列(3)通项公式为2.5n-15.5,….师:好,这位同学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求出了这几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实质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结果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下面我们来共同思考.[合作探究]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到的,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什么?

生:a2-a1=d,即a2=a1+d.师:对,继续说下去!

生:a3-a2=d,即a3=a2+d=a1+2d;

a4-a3=d,即a4=a3+d=a1+3d;

……

师:好!规律性的东西让你找出来了,你能由此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生:由上述各式可以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师:很好!这样说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了.需要说明的是:此公式只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猜想,你能证明它吗?

生:前面已学过一种方法叫迭加法,我认为可以用.证明过程是这样的:

因为a2-a1=d,a3-a2=d,a4-a3=d,…,an-an-1=d.将它们相加便可以得到:an=a1+(n-1)d.师:太好了!真是活学活用啊!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证明就可以放心使用这个通项公式了.[教师:精讲]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即a1=am-(m-1)d.则an=a1+(n-1)d=am-(m-1)d+(n-1)d=am+(n-m)d,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这是变通的通项公式)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例题剖析]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师: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什么?你能求出它的第20项吗?

生:1这题太简单了!首项和公差分别是a1=8,d=5-8=2-5=-3.又因为n=20,所以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a20=8+(20-1)×(-3)=-49.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2)小题怎么做.生:2由a1=-5,d=-9-(-5)=-4得数列通项公式为an=-5-4(n-1).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师:刚才两个同学将问题解决得很好,我们做本例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公式,实质上通项公式就是an,a1,d,n组成的方程(独立的量有三个).说明:(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例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例题分析:

师: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根据什么?

生:只要看差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师:说得对,请你来求解.生:当n≥2时,〔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

an-an-1=(pn+1)-[p(n-1)+q]=pn+q-(pn-p+q)=p为常数,所以我们说{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p.师: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

(1)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2)若p≠0,则an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n,an)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p,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3)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课堂练习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笙.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a4=4×4-1=15,a 10=4×10-1=39.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所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所以a20=-2×20+12=-28.评述:要求学生: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分析: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某一个数列的其中一项,其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个正整数n值,使得an等于这个数.解:根据题意可得a1=2,d=9-2=7.因而此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1)×7=7n-5.令7n-5=100,解得n=15.所以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解:由题意可知a1=0,,因而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令,解得.因为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课堂小结

师:(1)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2)要注意什么?(3)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 n-a 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由a1,d,n,an“知三求一”,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

(3)通过作等差数列的图像,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应用,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难点:等差数列的定义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知识结构:一般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法

递推公式法

等差数列表示法应用

图示法

性质列举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下列数列:

1,2,3,4,……;(军训时某排同学报数)①

10000,9000,8000,7000,……;(温州市房价平均每月每平方下跌的价位)②

2,2,2,2,……;(坐38路公交车的车费)③

问题:上述三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会发现很多规律,如都是整数,再举几个非整数等差数列例子让学生观察)

规律: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引出等差数列。

(二)新课讲解:

1.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表示。

问题:(a)能否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或.

(b)例1:观察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1)1,-1,1,-1,…

(2)1,2,4,6,8,10,…

意在强调定义中“同一个常数”

(c)例2:求上述三个数列的公差;公差d可取哪些值?d>0,d=0,d<0时,数列有什么特点

(d有不同的分类,如按整数分数分类,再举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观察d的分类对数列的影

响)

说明:等差数列(通常可称为数列)的单调性:为递增数列,为常数列,为递减数列。

例3:求等差数列13,8,3,-2,…的第5项。第89项呢?

放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求a89,从中找出合适的方法,如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累加法,然

后引出求一般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求.

(1)由递推公式利用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

由等差数列的定义:,,……

∴,,……

所以,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验证n=1时成立)。

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导方法,不能代替严格证明。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

(2)累加法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让学生体验推导过程。(验证n=1时成立)

3.例题及练习:

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追问:(1)-232是否为例3等差数列中的项?若是,是第几项?

(2)此数列中有多少项属于区间[-100,0]?

法一:求出a1,d,借助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a20。

法二:求出d,a20=a5+15d=a12+8d

在例4基础上,启发学生猜想证明

练习: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1cm,最低一级宽119cm,中间还有3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请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观察图像特征。

思考:an是关于n的一次式,是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什么条件?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定义和通项公式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公式的应用,有些应试教育的味道。有时抢学生的回答,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氛围不好。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出乎设计的意料时,应该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并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的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数列的定义,请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表示数列有哪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2.由生活中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1).国际奥运会早期,撑杆跳高的记录近似的由下表给出:

你能看出这4次撑杆条跳世界记录组成的数列,它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48、46、44、42、40、38、36、34、32、30

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相邻两个数字的差总是一个常数,数列①先左到右相差0.2,数列②从左到右相差-2。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1.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以下几点: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0.20,-2。

在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我将给出练习题,以巩固知识的学习。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3,5,7,…… √ d=2

2.9,6,3,0,-3,…… √ d=-3

3.0,0,0,0,0,0,…….;√ d=0

4.1,2,3,2,3,4,……;×

5.1,0,1,0,1,……×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边引导边提问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a2-a1 =d即:a2 =a1 +d

a3 – a2 =d即:a3 =a2 +d = a1 +2d

a4 – a3 =d即: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n=a1+(n-1)d

a2-a1=d

a3-a2=d

a4-a3 =d

……

an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n-1)d

即an=a1+(n-1)d(Ⅰ)

当n=1时,(Ⅰ)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三.应用举例

例1求等差数列,12,8,4,0,…的第10项;20项;第30项;

例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四.反馈练习

1.P293练习A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五.归纳小结提炼精华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n-1)d会知三求一

六.课后作业运用巩固

必做题:课本P284习题A组第3,4,5题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7

设计思路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片头

(30秒以内)

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能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由三个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60 秒

第二部分内容: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0 秒

第三部分内容:哪些数列是等差数列?并且求出首项与公差。根据这个练习总结出几个常用的结152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授课完毕,谢谢聆听!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第二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二章§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的第一课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对等差数列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是后面研究一般数列求和的基础,并且和前面学习的函数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体验归纳与猜想,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也为以后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奠定基础;等差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能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公式的探索,提高观察、分析、类比思维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倒序相加求和的数学方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公式的运用,提高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拟真”发现,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经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产生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不仅学到了“死”的结论,还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了知识探究过程中的成功喜悦。通过公式运用,树立“大众数学”思想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运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得;

建立等差数列模型,能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倒置“三角形”,利用先合后分思想方法,类比推导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通过对公式从不同层次、角度深入剖析,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记忆并掌握公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公式的运用。

教法与学法 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性质,对高斯算法也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求和,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但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阶段,如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学生已有函数方程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教法分析

教法上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攻”的教学思想,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利用数列求和中丰富的数学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寻数学家的足迹,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不仅学到“死”的结论,还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了知识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喜悦。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本质。

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的教学过程:

(一)忆旧迎新——引入新课

从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出发,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性质,为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准备知识。同时教学平稳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索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本节课我由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上的宝石图案,引入高斯算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我设计了1+2+„+50+51的问题。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引导学生探究上式的结果。学生解答过程中,自然用到化归思想:将奇数项问题装化为偶数项求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不讨论n的奇偶可不可以呢?利用先分后和思想方法,运用多媒体把“三角形”倒置,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易得出,由此猜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并类比上述推理用倒序相加法推导出公式,之后结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出

(三)公式剖析——思想升华

通过对公式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并结合直观几何图形,记忆公式加深理解,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公式,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公式的记忆,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公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整体认知

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关注学生自主体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并对本节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揭示,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六)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设置相关问题串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从具体问题上,抽象出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整个教学活动总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行。结果因过程而精彩,现象因方法而生动。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探究设计,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设法从庞杂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去寻找关系,挖掘书本背后的数学思想,建构基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生学会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活动。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与创新的能力,从历史故事泰姬陵上的宝石图案引入,接着引入高斯算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我设计了1+2+„+50+51的问题。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引导学生探究上式的结果。在公式记忆部分我通过画等腰梯形帮助学生直观记忆公式。例题讲解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入,设置相应的问题串,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整节课的设计,重在启发引导,使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数形结合、方程思想,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反思及逻辑推理的能力。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来看,学生较好的完成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2.2.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导学案

命题人:邵玉春时间:202_.8.27

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写出它的通项公式.(1)3,7,11,15,求an.并判定135是不是{an}中的项;(2)a35,a713;(3)前三项为a,2a1,3a.一、重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定义式。

二、预习:学与思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已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表示.★ 思考发现:

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等差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填表:

练一练:{an}等差数列,a511,a85,求a10.探究点二: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等差数列是一类特殊的数列,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等差数列的证明问题往往作为一个数列解答题的一部分,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常用的方法如下:

*

(1)定义法:若anan1d(常数)(n2且nN){an}为等差数列;

★ 思考发现:通项公式变变看:an是关于序号n的什么函数。已知数列{an},an23n,则数列的公差d.3.等差中项

在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中,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这三个数满足关系式

ab.*

(2)等差中项法:若

2anan

1an1(n2且nN){an}为等差数列;

探究点一:等差数列的基本运算

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1)已知an,a1,n,d中的任意三个量,可求出第四个量;

(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出等差数列{an}中的任一项,也可以判断某一个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项;

(3)若已知{an}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或常函数,则可判断{an}是等差数列.(2)求an.例

2、已知数列{an},满足a12,an1

2anan

2,(1)数列{

1an

是否为等差数列?说明理由.探究点三: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

求解与等差数列有关的应用性问题,最关键的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适合实际问题的等差数列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等差数列的问题进行求解.例

3、某公司经销一种数码产品,202_年可获利200万元,从第二年起,由于市场竞争方面的原因,其利润每年比上一年减少20万元,按照这一规律,如果公司不开发新产品,也不调整经营策略,6.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70,公差为-9,则这个数列中绝对值最小的一项为()A.a8B.a9C.a10D.a11 7.若数列{an}满足an1

3an2

3(nN),且a10,则a70.*

从哪一年起,该公司经销这一产品将亏损?

★ 知能提升

一、选择题

1.(202_·辽宁高考){an}为等差数列,且a72a41,a30,则公差d()A.-2B.

2C.12

D.2

2.等差数列{an}中,首项a13,公差d5,如果an202_,则序号n等于()A.400B.401C.402D.40

33.(202_·安徽高考)已知{an}为等差数列,a1a3a5105,a2a4a699,则a20等于(A.-1B.1C.3D.7 4.若ab,数列a,xx11,x2,xx23,b和数列a,y1,y2,b都是等差数列,则

y等于()

2y

1A.3B.2C.1D.4

45.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2,a2a313.则a4a5a6()

8.在数列{an}中,a13,对于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点

在直线xy

0上,则an.9.等差数列100,96,92,…的第100项是.10.在数列{an}中,a12,2an12an1,则a101.三、解答题

11.已知等差数列{an},amn,anm(mn).求amn.12.若数列{an

n}的通项公式an10lg2.求证:数列{an}为等差数列.)

第四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中第二章的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本小节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克服困难的关键是通过具体例子发现一般规律.

2.本小节首先通过高斯算法,发现等差数列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n+1-k项的和等于首项、末项的和,从而得出求和的一般思路. 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介绍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为了促进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设计了选做题和探索题,进一步培养优秀生用函数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 “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

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 “1+2+3+„+100=5050.”

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

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1+100)+(2+99)+„„+(50+51)=101×50=505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 第二环节 推进新课 探究新知 提问:在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如何求?

中,定义前项和,由前面的大量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

∴ ∴

从而我们可以验证高斯十岁时计算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组织学生讨论:在公式1中若将式? 即

此公式要求

(公式2)

必须已知三个条件:

(有时比较有用).

代入又可得出哪个表达

(公式1)第三环节 应用举例 巩固新知

例1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的.

解(2)解

练习如何求下列和?

①1+2+3+„+100 =

5050

; ②1+3+5+„+(2n-1)=

③2+4+6+„+2n =

例2 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和是54? 解 设题中的等差数列是,公差为,前n项和为

=54

.,则

=-10,d=-6-(-10)=4,由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

解得

n=9或n=-3(舍去).因此,等差数列的前9项和是54. 练习

已知例3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

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的公式吗? 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分析: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与的关系式,它们都是关于与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可以求得与,从而得到所求前项和的公式. 解

设等差数列,将它们代入公式

得到 的公差为,由题意可得

解这个关于与的方程组,得到,所以

练习

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第四环节 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验倒序相加法的妙处以及能够正确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1.课本P52习题2.3 第2、3、4题. 2.探索题

(1)数列的前项和,求; }(2)若公差为中,到的表达式?

第六环节 教学反思

d(d≠0)的等差数列{

,你能否由题(1)的启发,得

1、合理地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挖掘了教材中可探究的因素,促使学生探究、推导.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一,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到一般的情况,激励学生进行猜想,再进行论证得出;而第二个公式并不象书本上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从已知公式中推导得到的.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2、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推导公式的“倒序相加法”这一思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问题体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尤其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学生“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第五篇: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3.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的结合与应用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

观察该数列的性质。【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都是3】

观察与思考 下面的几个数列性质并给出结论:(1)38,40,42,44,46,48,50,52,54(2)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麽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5,7,9,11,13,15,17 2,2,2,2,2,2,2,2,2 探究:

数列满足 判断此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推倒方法:

一、不完全归纳法。

二、迭代法。

三、叠加法 例: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3.请在12,24中间插入一个数字a,使得12,a, 24成等差数列,则a的值为多少。

练习: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研究: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等于18,它们的平方和为116,求这三个数。

实际应用 某露天剧场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8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座位__________个。

总结:

1.等差数列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及其应用。3.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引申式。作业:必做习题3.2:1——

5、7 选作10、11

等差数列通项公示教学设计(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