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4节免疫调节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祖荣
——本文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稳定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生物学习已有所了解,近年来媒体的宣体,也使得艾滋病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对于艾滋病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应该是会比较感兴趣的。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可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所面临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是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教师可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要求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其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
在三道防线中,第一、二道防线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抗体,所以可从体液免疫开始讨论。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果觉得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困难,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要让学生分析清楚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最后进行归纳。在分析清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考虑,在免疫过程需要哪些成分参与呢?引入免疫系统的组成。由于已清楚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关于免疫相关的成分大多已涉及,此时只需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就可以了。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的防御病原体对人体的危害,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机体对外来的物质不加选择地当成有害物质进行攻击,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机体把自身的物质当成异物进行攻击会有什么后果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列举一些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确,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定所必需的,但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免疫系统只有防御功能吗?可从艾滋病的死因引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关于免疫学的应用,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其中疫苗应用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初中生物学中也已学习过,让学生作简要的回顾,然后例举一些实例作简要的分析即可。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影响,通过器官克隆以及运用人造器官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等,都离不开科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最后,可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校内或社区举办一次相关的宣传活动。
第二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研究性学习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 搜集资料,形成本组的发言稿,并推选发言代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疫苗的资料
回顾与思考
阅读、分析、讨论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起爱心。引入科学史,建构调节网络的概念
提出疑问:20世纪以前,人们只知道神经调节,1902年,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发现了体液调节,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现在我们学习了免疫调节,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有关吗?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完整的调节网络”呢? 介绍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士学者Besedovsky等首次获得了神经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证据,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假说。近十多年来,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了突破性进展,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思考、阅读、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它们共同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主动构建调节网络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明白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又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小结反馈 板书设计
三、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 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 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四、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再次回顾本节内容,掌握要点。完成练习。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课后拓展
查找资料:骨髓移植适合哪些病?骨髓库里保存的是什么?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 查找资料与思考 全面认识骨髓移植,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恐惧,唤起爱心。教学反思
1、整合科学史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都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空。
2、教师对科学史素材的搜集、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2、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很多,但也不能奢望每一次整合都达到多种教育功能,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们都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路!
第三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四节,本节内容是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之一,但不同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免疫系统可以对付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体内出现衰老的、受损伤的和异常的细胞,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个体生物学水平上需要维持稳态,后面学习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也需要维持稳态,所以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三、教学方法
高二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学习过免疫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从小就接种过疫苗,所以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简单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对于复杂的内容,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在辅助教师的适当启发和点拨来解决。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讲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等,建立起本节学习的新基础后,通过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好学会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引导学生用图解的形式归纳出体液免疫的过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不用多媒体资源的情况下达到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提问
内环境的概念?意义?等内容,目的是巩固旧知。2.探究新知导入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兑付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有时候我们感冒了,不吃药、不打针,也能自己好起来,这些方面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呢?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3.新授
1(1)免疫系统的组成
借助教材P35~36的图及相关文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教师讲授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起源,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学生理解记忆,并且强调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不同,区别记忆,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列举淋巴器官有哪些?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在胸腺成熟的淋巴细胞是哪一种?进行新知的巩固,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创设问题情境:几种免疫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意在联系旧知,便于知识的前后联系。
(.2)免疫的类型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的知识以及阅读教材P36相关知识,组织学生总结归纳出免疫的类型、组成及其特点。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教材中没有,由教师启发,与非特异性免疫的“非”字的差别,通过比较得出特异性免疫的特点。(3)抗原、抗体的概念
教师介绍最强大的防线是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构成的特异性免疫,即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防卫功能。特异性免疫高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要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引导学生看书,寻找抗原的概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入侵机体的病原体都是抗原吗?抗原都是蛋白质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抗原的实质。抗体的化学本质,引导学生回忆必修1中蛋白质的功能,抗体的产生场所以及抗体与抗原的关系,引导学生看图2-15中的一部分。关于抗体的分布,后面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的时候再引入。(4)体液免疫的过程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P37图2-15,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
①什么是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哪一种淋巴细胞介导的?目的是明确B细胞的作用。② B细胞什么情况下能增殖分化?目的为明确抗原刺激后,机体会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③ T细胞具有什么作用?目的是帮助理解呈递抗原的过程。
④ 吞噬细胞有什么作用?除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作用外,还会在哪里起作用?目的是巩固本节新知,最终的抗原-抗体结合产物机体是如何消除的?强调并总结吞噬细胞的作用。⑤ 浆细胞的产生途径有哪些?目的是能力提升,学会观察、分析、识图和总结。
⑥ 抗体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与哪些细胞器有关?将细胞器换成细胞结构呢?目的是巩固本节新知。
⑦ 抗体的分布部位在哪里?能力提升,需要与内环境知识综合。⑧ B细胞增殖分化,除浆细胞外还会产生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目的是引出二次免疫的特点及疫苗的免疫学应用,为下一课时作铺垫。
⑨ 如果切除胸腺,对体液免疫过程有什么影响?目的是能力提升,明确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⑩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同桌间互相讨论优缺点,展示概括较好的,教师进行评价,目的是突破重难点,最后由教师用多媒体给出规范的过程,便于学生进行统一理解记忆。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归纳出本节的主要内容。5.课堂练习
书后习题1、2 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①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②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住该抗原的特征。()③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2).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是由于()
A.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B.体液大量流失
C.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6.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习题。7.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讨论如何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解的时间应该多给一些,一定要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便于记忆,方便应用;课堂练习针对性弱了些,如果能提前选好题以卷纸的形式人手一张效果会更好!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创新与提高。
第四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文档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长葛一高 陈振岭
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描述B细胞 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概述免疫的类型 4.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5.说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屏幕展示三幅有关威胁人类的疾病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的空气中有没有病毒?为什么我们整天接触病毒,而没有患病?
生:略,(对于所答给予评价)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免疫的概念: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也就是机体对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保卫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的呢?因为由它们组成了人体的三道防线,请看课本是哪三道防线?(1分钟时间,)师:展示多媒体使学生辨别都是哪道防线 师:第一道防线是? 生:皮肤和黏膜
师:你认为黏膜是指什么? 生: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
师:回答的比较全面了,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是?
生: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师:唾液中就存在着溶菌酶这种杀菌物质,它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呢? 生:不是,师: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 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师: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展现多媒体看它们分别属于第几道防线。
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P35-P36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
(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4)抗原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P35-P36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点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前三小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可能有点困难,教师要适当加以提示。)
教师:根据教材“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在示意图的箭头上标注过程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
(点评: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本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的意识。)
教师: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从而进入细胞免疫的教学。
细胞免疫
教师:下面我们来观看细胞免疫过程的动态演示,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分析,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
演示多媒体CAI:动态演示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教师:提示:
(1)吞噬细胞在其中起什么作用?(2)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3)你能说出记忆细胞的作用吗?
(4)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抗原是如何消灭的? 教师:根据教材“图2-16 细胞免疫示意图”,对细胞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把相应过程补充完整。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
教师强调:通过细胞免疫,使侵入细胞内的抗原失去藏身之处,暴露在体液中,然后抗原还是与抗体结合成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由此可见,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相互协助,共同抵抗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五、课堂小结
一、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三、特异性免疫
(一)抗原
1.概念
2.性质
(二)抗体
1.发现
2.概念
3.分布
(三)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1.起源
2.分化
3.分布
4.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四)体液免疫
1.概念
2.过程:
(五)细胞免疫
1.概念
2.过程:
(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六、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粘膜分泌物具有杀菌作用
B、唾液中溶菌酶溶解病菌
C、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D、患过天花的人以后不会患天花
2、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A、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 C、皮肤和粘膜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七、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整理知识,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收放欠自如。
第五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02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不能。3.会。
〖板书〗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板书〗
二、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资料分析1及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3.约9年。
〖讲述〗1.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骨膜炎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我国约有400万患者,患病率为0.32%~0.34%。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4。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可查。初发病时很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逐渐肿大、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治疗措施一般包括:
(1)休息,风湿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潮湿;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和进行关节练习,以减少或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2)药物治疗,药物可选非甾体类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免疫抑制剂等;(3)理疗,如热敷、热浴、蜡疗等,同时配合按摩和锻炼;(4)手术,纠正关节畸形或进行关节成形术。2.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体质 有些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一类抗体(IgE类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流鼻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如果发生在消化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如下图)。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另外,抗组织胺类药物能抑制过敏症状的表现。
一般将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人的体质称为“过敏体质”,过敏体质就是容易产生IgE类抗体的体质,因此目前是以体内IgE抗体的量,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过敏体质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出生婴儿几乎没有IgE类抗体,可认为过敏反应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文明病。过敏体质、碰到能引发过敏的过敏原、足够量的过敏原是引发过敏反应的三要素。引起过敏反应的首要因素,是遗传因素──过敏体质。通常父母一方具有过敏体质,孩子约有15%的几率遗传过敏体质,若双亲都是过敏体质,几率更会提高到66%。如果你不曾发生过敏,并不代表没有过敏体质,可能是还未遇到过敏原。
〖板书〗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学生阅读及板书〗
四、免疫学的应用
在习惯上,人们把由细菌制成的称为菌苗,把由病毒制成的称为疫苗,也可将它们通称为疫苗。
〖讲述〗疫苗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疫苗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生物制品,它基本上是由微生物及其所含成分制成。
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
(1)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小儿麻痹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由于这类疫苗中的病毒仍有一定的活性,因此有些人接种后会发生副作用,不是很令人满意。
(2)灭活的死疫苗。这类疫苗已将病毒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要差,而且要多次强化免疫,如钩端螺旋体疫苗即属此类。
(3)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它是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如现在我国应用的新型乙肝疫苗。这种疫苗安全性很好,预防效果与灭活疫苗相似,但要多次强化才行。因而,可以说传统使用的疫苗尚不足以满足人们提出的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高要求。为此,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研制和开发出了新型疫苗,即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不仅安全性高,而且从阻止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和清除已被病毒感染细胞的两个方面产生防治效果。基因疫苗不仅可用于防治病毒感染,还可用于防治肿瘤,其主要优点为可以诱导很有效的专一性T杀伤性细胞,后者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基因疫苗的安全性极高,不存在对人体的毒性,机体耐受性好。因此,基因疫苗是未来疫苗研发的重点。将疫苗基因转移到植物,如香蕉、马铃薯等,已经成功地生产出狂犬病疫苗等可食用的疫苗。
〖资料分析2及讨论〗
1.移植的器官对于被移植者来说是异物,免疫系统具有排异反应,但是,当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任何措施。
2.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恰到好处才有望使移植的器官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用。3.不能。例如,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旁栏思考题〗
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异,有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是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
〖讲述〗骨髓移植需要骨髓提供者提供什么?为什么? 骨髓移植需要骨髓提供者提供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是指在大剂量化疗和全身照射大量破坏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后,把健康人或自身已缓解的骨髓移植给患者,使其中造血干细胞持久地在患者骨髓腔分化增殖,从而恢复其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过程。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最先进的方法。骨髓移植可分为自体(身)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同基因(同卵双胞胎)和同种异基因(同胞兄弟、姐妹或父母或子女等)两种。骨髓移植的具体适用条件是:年龄为自体<55岁,异体<45岁;白血病完全缓解后;无感染灶,无其他严重的疾病。在做异体骨髓移植前,需做组织配型等有关实验,以选择供者。
〖科学、技术、社会及讨论〗(热门话题学生必懂)
2.以下行为有可能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可能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2)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5)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7)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10)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
以下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不接触含有HIV的体液:(1)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3)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4)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6)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
(8)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9)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 〖小结〗略 〖作业〗练习
基础题
1.(1)×;(2)√;(3)×。2.D。
3.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当T淋巴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4.提示:牛痘疫苗中含有少量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天花病毒。接种牛痘后,婴儿体内经过一定阶段,B细胞开始分化,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该细胞具有记忆和分化、产生抗体的功能。所以,当再遇到天花病毒侵染时,便能杀灭之。
拓展题
提示:建立骨髓库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意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在很多疾病,尤其是白血病的惟一的有效治疗手段。我国每年约有400多万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全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人,而且主要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50%以上是儿童。我国现在20岁左右的青年、少年及儿童中独生子女多,这就意味着很难在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找到造血干细胞供者,而在非血缘关系者中具有相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能够实施骨髓移植的概率只有1/10 000~1/5 000,甚至更小(如果供者与受者的HLA不同,便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只有尽快使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扩充到10万份以上,才可以初步适应临床的需要。成立志愿捐献者资料库就成为挽救患者的惟一途径。
〖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填空
(1)下降,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下丘脑,肾上腺、胰岛、甲状腺等。(2)脑干。(3)异物。(4)过敏;过敏原,灰尘。2.选择1)C;(2)D。3.画概念图
1)a神经元;b传入神经元;c传出神经元;d神经元;e效应器
二、知识迁移 1.D 2.D
三、技能应用
提示:红色曲线是糖尿病患者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剧烈。
四、思维拓展
提示: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引导学生做发散性的思维。
电脑最基本的构成是处理器、内存和总线结构,它最基本的行为是对从外部输入或接收的信息和指令作出反应。人脑的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在电脑中则是硅晶体管。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快速打开和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数据的语言。人脑基本上是一个平行机,而现在的电脑大都是串行的。最大的电脑的记12忆容量是10个字节,人脑的记忆容量的字节数则大约为10后面跟8 432个零。电脑经历了几代的变革,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不断提高,所以在它的工具功能上,人脑自愧不如,如人的脑神经传递信息是毫秒数量级,而计算机的为纳秒,比人快了100万倍。但电脑仍存在很大弱点,那就是它本身没有思维能力,不具备人所具有的智力,它只能依照预定的程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