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关系研究论文[精选合集]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30-883613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23 15:34: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关系研究论文

1环境影响评价

在上世纪的70年代,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其实际原理是通过对所需要测量的环境数据的优劣来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也是目前环境质量指数(EQI)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比如:在进行环境测量工作中,如若环境污染与某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当把P指代为某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分指数,就是该污染物在实际测量当中的数据,当P值越大,则表明该环境区域的污染越严重,反之亦然;如若环境污染与多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则需要基于单因子质量指数的理论上来计算出实际的综合指数,用来表示多种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当前,我国可以直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要持有相关的甲级评价证书的高等院校、研究院以及设计院等,基本要求配备可以必要测试和实验的实验室。由于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在科研方面、实验室质量方面都有着雄厚的实力,因此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以及相关技术均是处于我国这方面的发展前沿。比如:设计院掌握了大量、先进的少污染技术,并且在对工程开展可行性的分析、研究上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我国冶金部旗下的安全环保研究院就有全国规模最大、科学技术最为先进的电除尘模拟试验室。

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的设计研究院对环境方面的过程设计与评价工作存在轻视现象,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建设项目环保设计规定》来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当中,并没有面向大众来征求建议或其他有效措施,因此,这些单位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不能够成为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开展的依据。由于这类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在对工厂进行改旧建新的环境工程设计上,始终不能够使用主体工艺,也避免不了把环境工程设计放在辅助地位。因此,切实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基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探索出更为有效、涉及面更为广泛的环境对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污染物的治理。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基本设施建设的需求,对我国相关企业、工厂等都实行了改旧建新或者是拓建工程,由于当时施工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环境保护的遗留问题多多。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以及可行性分析这三者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环境工程设计

环境工程设计,不仅具备工程设计的一般属性,而且还是具备属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内容为:

2.1环境科研结果的实际表现形式、实际应用以及转化为生产力是要通过环境工程设计得到反映。只有通过环境工程设计这一载体,环境科研成果才能够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

2.2由于环境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环境”,表明其主要的效益是倾向于社会效益这一方面,而不能够对其单纯地用经济效益的相关衡量方式来对环境工程设计进行衡量。2.3不管是进行新近进行的工程,还是改旧拓建工程,所需要的环境工程的投资费用都是比较高的。比如攀枝花的提钒炼例厂,由于其需要对原料主厂房布袋进行一个除尘工作,因此初步预算大概1500万元人民币。在对老厂进行改旧拓建工程时,环境工程设计的前提是要在不影响当前的正常生产工作,以及不能够对工厂的主体建筑造成损害。所以,环境工程设计的实际实施还是存在着较高风险。

2.4我国环境科学这一学科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使得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工程设计没有得到完善的建设。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前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都要做到周密地考量,尽可能地提高该工程设计的安全系数。确保该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行。

2.5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的工作中,每一环节都应该要严格遵从设计规范。

2.6要将环境工程设计的辅助工程的地位向主体工程的地位转化,在现代工程的开展过程中,环境工程设计需要专业性和专业配套的设施,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中,需要各相关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与配合。

2.7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都存在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因此企业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也不太乐观,而在建的环保工程常常会因为资金链短缺被搁置或者是压缩。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要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的治理方案。

3结语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也会越来越重视,这也就要求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要不断进行完善,起到促进改善环境的作用。

第二篇: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浅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不足及建议

摘要:本文在综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法制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化 法制化

1.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引入我国,随着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必要性

202_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正式出台,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它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出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明确的规定,最终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肯定了这项制度。

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对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目前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实施以来,从实践情况来看,可

能有些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认为有几下几方面不足:

(一)战略环评范围过窄,政策、立法行为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立法与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一旦决策失误会给相当范围甚至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一些重大损害和危害。

(二)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我国环评有关法律对公众参与的规定仍然相当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如公众如何参与、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以及在哪些阶段参与、公众参与的范围、公众参与的效果、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等依然欠缺具体规定。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乏替代方案方面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拟议行动及其各种合理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的信息,使其能够在决策时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替代方案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

(四)环保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环保部门与各类林业、水利、农业等等部门之间存在职权重叠,导致各机构之间互相推诿,或争抢管辖权。另外,对于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环保部门本应该在立项、审批、开工之前,就积极介入,全程跟踪,予以即时监督,随时督促整改,但是由于体制的缺陷,不能真正实现。而且一旦在中途发现问题强迫停工,就极易造成重大损失,使环保行为在进行经济考量时凸显得不偿失。

(五)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合理。一

是对建设单位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行为处罚不合理。二是对环评文件审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规定不科学。对参加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方式,但对于参加评审的一些专家,法律似乎缺少必要的制裁措施;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制度,现实操作中,环评单位和审批机关会对建设项目作出可行的决定的同时,提出各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措施,但竣工验收后,该项目只要是能达标排放的,建设项目违反这些要求或未落实各类措施,未能得到相应的惩罚。

4.加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建议

4.1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各项制度,清理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政策和规定,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建立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制度。各级政府要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规划实施以及重大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研讨和咨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和施工期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

保的环境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施工期可能造成严重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报告作为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依据。

4.2 加强规划指导,优化宏观布局

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我们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重点流域、开发区等环境敏感区域要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必须依据环保、国土、城镇等各类规划和政策的要求,引导工业进区、产业入园,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污染集中治理。

4.3建立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法律应明确规定环评书中应有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以使建设者可以通过替代方案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比较,选择最佳经济与环境效益的行动方案。国际趋势及国外的经验也表明,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是替代方案的分析。每一个重大甚至是很小的发展项目都会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

目选择方案。

4.3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要通过公开环境信息等方式,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对环境管理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环境问题较为敏感的建设项目(时,应实行审批前公示,需要听证的,应依法举行听证会,并实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制度;要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结果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及时在互联网或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开;通过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信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违法行为举报及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管,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

5.结语

综上,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和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愈加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是控制新污染的第一道关口,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保障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稳定发展,对避免因决策或规划失误造成环境的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祝兴祥.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J].环境保护,202_(27).[2]任景明.建立政策战略环评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绿叶,202_(12).

第三篇: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梁晓龙 汤嘉辉 雷晓东 李媛媛

摘要:本文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时通过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的调查,总结出应该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总政策。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199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0%和8.7%,中国的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多数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增产,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列;国家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一批关系到今后发展能力的骨干项目,包括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7万亿元,粮食产量达到4.67亿吨,油料产量达到2244万吨,肉类总产量5000万吨,水产品2525万吨,乡镇企业实现产值达3.9万亿元;原煤产量达12.92亿吨,原油1.49亿吨,天然气176亿立方米,钢9297万吨,化肥2587万吨,汽车150万辆;进出口总额达到2808.5亿美元。

然而,在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在生态环境上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主要表现在:

1.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也给中国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压力。据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的最大生产能力可承载最大人口数为16亿人,而中国目前的总人口已超过12亿人,在严格的人口控制之下,人口数量仍将增长,估计最高人口数可达15—16亿人。

2.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挑战。中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很低。中国是人均耕地拥有量很少的国家,许多重要资源如淡水、森林、矿产等的人均拥有量也很低,大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外,由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

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日显突出。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严重退化草地面积达7300万公顷

4.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中国的大气污染一直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和工矿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相当严重。与此同时,由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导致的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固体废物污染也由于排放量的日益增多而日趋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装备简陋、工艺落后,污染型乡镇企业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首先详述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来源,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一)、大气环境污染

1.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一直以煤烟型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在1999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太原市,而太原正是典型的煤炭主产区。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目前已有62.3%的城市环境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了三级标准。-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疏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5倍;

2.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危害最为严重,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和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出现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以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近年来有所缓解,但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地区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该区域酸雨污染程度较弱,但分布范围较广;华南地区的重污染城市降水年均pH值在4.5~5.0之间,中心区域酸雨出现频率在60%~90%范围;广西地区的酸雨污染较普遍,大部分地区酸雨出现频率在30%以上。长江以北地区以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为主。目前酸雨波及的面积达100多万乎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占全国面积的40%。长期的酸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速土壤酸化过程。

3.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即沙尘暴越来越多。强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2_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二)、水污染状况严重

随着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7大水系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1、2类的占32.2%,符合3类的占28.9%,属于4、5类的占38.9%。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水污染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同时威胁到人民的健康,人群流行病中有80%是由污染水传播的。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较差,赤潮频繁(中国赤潮20世纪60年代以前平均每五六年发生一次,70年代每两年一次,80年代平均每年增至4次)。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随着域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固体废物污染 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污染相当严重。目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已 达59.2亿吨,占地5.5万公顷,其中占 用农田3700公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1993年全国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2亿吨,2/3的 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完成后,每年可 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600万 吨,有效地缓解生活垃圾对城镇环境污 染的压力。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 用项目完成后,每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量和处置量4000万吨,可少占土地 约400亩,节省大量的建财原料,比较有效地防止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污染事 故的发生。

下面是有关环境污染损失的估算 :

世界银行1997年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由于中国环境污染加剧,使得环境事故迭起,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在中国主要城市,估计每年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的危害而过早死亡;

来源于生活及取暖用煤和生物质燃料燃饶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约造成11.1万例早亡;

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在沈阳、上海及其他一些主要城市,受调查的儿童血液中铅含量平均超过被认为对智力发展不利水平的80%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中国经济损失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

1990年环境污染损失为367亿元左右,约占当年GNP的2.1%;

1992年公布的污染损失为1096.5亿元,占当年GNP的4.5%;

1993年的环境污染损失佑算的结果为1085.1亿元,占当年GNP的3.16%;

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仅中国每年空经济损气和水污染造成的失高达540亿美元,算是相当于中国内内生产总值的3%~8%。

由此可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已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毫无疑问,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采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工业整体水平和质量不高,结构也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实际上是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道路。例如,单位产值能耗中国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约30%,而工业发达国家在40%以上,矿产资源利用率只有30%。这种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使经济发展本身缺乏后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作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发展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产权关系尚未理顺,政企不分问题也未彻底解决;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特别是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还刚刚起步;健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特别是计划、财政、银行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以社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制约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进。

(2)经济发展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较低和支持性配套措施不力等。表现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导致带来巨大环境代价,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工业方面,设备陈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交通、运输部门的“瓶颈”制约加剧,资金不足;第三产业方面,总体水平落后,结构配置不均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沿袭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经济增长本身难以持续。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应当逐步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控制环境污染,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的反作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是我们通过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1. 从全局和长远讲,两者是统一的。

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后果不堪设想。环境保护可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强调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2. 从局部和眼前讲,两者又有着不相统一的一面

一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边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会导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农业化肥、农药、助长剂的使用,虽然增加了农业收入但其过量使用却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和人居环境污染,不但给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同时影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如发展养殖业,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丰富食品结构,但是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全面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已成为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一项意义重大深远的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和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要把环保和生态治理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这是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其次,应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淘汰、关闭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产品。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重视退耕还林,大搞植树造林 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

"

二、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经营、开发

生态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保护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并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也不是政府和社会的包袱,而是潜在的巨大资产、资源和效益。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那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环保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例如,调整能源结构,利用再生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形成环保产业。例如我国部分农村已实现庭院经济高效化、家居清洁温暖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沼气用于农户烧饭、取暖,沼肥用于农田,沼液经集中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创造新机制,注入新活力,切实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步伐。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样需要比现在更多的投入。政府投入主要起引导作用,而完善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包括吸引外资则是投入的大头。“十五”期间,全国污染防治的投资需求就达7000亿元 政府不可能包下来,必须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

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战略任务制定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应有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切合实际的目标,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有明确的部门职责和监督检查制度。违背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搞好总体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规划制定之后,要分步实施,并严格执行。这是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应怎么规划才合理呢?

1.规划要包括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利于从源头上把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关口。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的项目上马建设。

2.规划要强调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产生量和资源、生态损耗量。对于造纸、水泥、医药、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浙江重视淘汰作坊式的传统工艺,通过鼓励和支持这些行业改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改变工艺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提高管理水平,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变传统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降低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这对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农村、企业、学校和社区、家庭,都应当注重典型示范。

4.加强协调和统一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必须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提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总体水平。

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难度非常大的事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既包括治理技术,又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要通过汲取世界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路子。

要重视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国际上环境治理的成熟技术很多,但成本往往比较高,有些技术也不适合在我国运用。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更要重视我国适用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如成熟的沼气、太阳能、垃圾发电和污水处理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既经济,又有效,应当积极推行。

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估价环境形势、确定工作目标,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都要注重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管理,要实行由单要素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污染防治管理,要实行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大力推行污染监测自动化,生态监测遥感化,环境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广泛普及生态环境科技知识,强化科技培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六、坚持依法治理、依法管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国务院颁布了30多件环保法规,部门规章达70多件。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采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所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其次要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

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1994年; 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盛洪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四篇:基坑工程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概述了基坑工程的设计要点,针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地下水处理,土的抗剪强度取值,土压力计算等问题进行阐述,结合某建筑基坑工程设计作出分析,对基坑工程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坑工程;设计要点;探讨

1工程概况及设计具备资料

某大跨度体育建筑工程,采用钢网架结构,地下1层为设备层,地上2层为比赛训练馆及观众席。建筑面积约15000m2,建筑高度约30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桩基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本风压值取0.7KN/m2。基坑工程设计包括内容多,地下存在不确定因素,设计时需要的资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筑物总平面图及用地红线图;建筑物地下结构设计资料及桩基础或地基处理设计资料;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及地下交通工程等的相关资料;基坑开挖深度(局部有加深部位须明确)等,上述设计用资料要求完整准确。本工程地下1层设备层,大面积基坑开挖,且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因设备要求局部须加深,设计时应进行支护结构的承载力,稳定和变形计算,基坑周围支护结构设计必须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以下是针对设计过程中的几个要点进行探讨性的简述。

2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基坑支护结构是在建筑物地下工程建造时为确保土方开挖,控制周边环境影响在允许范围内的一种施工措施。基坑支护结构的形式很多,主要有桩,墙式支护结构,如水泥搅拌桩,钢板桩,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这些支护结构设计计算较为成熟,且有施工经验,适应性强,安全较为可靠;还有其他支护结构,如水泥土墙,土钉墙等以及其他复合使用的支护结构,还要根据当地经验设计施工。基坑支护结构的功能是为地下结构的施工创造条件,保证施工安全,并保证基坑周围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应从稳定,强度和变形三个方面满足设计要求。首先基坑周围土体的稳定问题,不要因渗流的影响,而造成流砂,流土,管涌以及支护结构,支撑体系等的失稳,要有防止失稳的措施;其次强度问题,支护结构本身是主要受力构件,构件要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设计的要求;再次变形问题,在基坑开挖时,地层移动及地下水位变化,会引起地面的变形,其变形值不大于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变形允许值,并且不能影响基坑工程基桩的安全及地下结构施工。本工程采用基坑周围连续打钢板桩和外围打水泥搅拌桩复合使用的支护结构,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情况,周边建筑物分布,土压力大小等,进行支护结构设计,确定可行的支护结构,从安全,经济,便于施工等方面来考虑,并且设计能够满足稳定,强度和变形三个方面要求。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设计过程重要环节,涉及到工程经济及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应在各方面有所考虑,做好工程设计,创出优质高效工程。

3地下水处理

地下水控制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对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工程设计的关键问题,如果地下水控制失效,就会引发基坑工程事故。在地下水控制设计时,地下水位要控制在基坑面以下0.5m-1.5m处;坑底突涌验算及坑底,侧壁抗渗流稳定要满足要求;要控制坑外地面沉降量及沉降差。基坑地下水位控制设计还要与支护结构同时考虑,由降水,排水和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陷要小于变形允许值。对于处在高水位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特别对设计等级甲级的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需要专项设计。从基坑降水设计来说,单井降深计算通常采用解析法所用的公式,使用须注意其适用条件,不能盲目使用,常见的基坑降水计算资料,是一种较粗略的计算,解析法不是精确的;还有是数值法,其计算技术有了发展,应用在重大实际工程中;设计等级甲级的基坑降水设计,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目前较多基坑工程采用井点降水法优点是:可用于不同几何形状的基坑,它有防止流砂,稳定边坡的作用,促使土层固结,土层强度增大,边坡稳定性提高,在含水透水位土层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工程采用排水法的井点降水,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情况,周边建筑物分布等来选择,一方面考虑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另方面尽量减少工程造价,以达到安全,经济,适用效果。基坑施工要采取排水降水措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地下水进行处理,特别应注重地下水控制。

4土的抗剪强度取值

土的抗剪强度包括内摩擦角标准值和黏聚力标准值,不同种土,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来测定,同种土在不同排水,固结条件下进行试验,抗剪强度也是不同的,试验条件的选取要能反映土的实际工作状态,根据现场土体的排水条件及固结条件来确定。对灵敏度高的土,如软黏土,它受到扰动后强度下降很快,强度降低的现象不能忽视,强度取值时应有所考虑。在室内试验确定土的抗剪强度,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土的分层合理性,土样均匀性,操作水平等,如出现变异系数较大时,要分析其原因,增加试验组数,合理取值。土的抗剪强度是计算土压力的重要参数,如果岩土勘察报告中,抗剪强度取值过低,就会导致基坑支护结构造价较高,造成浪费,取值过高支护体就会不安全,要根据基坑内各土层情况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确定土的抗剪强度,使工程设计既安全,又经济。本工程设计等级乙级,结合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抗剪强度取值较为合理,使土压力值与实际值接近。

5土压力计算

土压力有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三种,其中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采用库仑或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采用静止土压力计算。工程中常用两种土压理论计算,即库仑土压理论和朗肯土压理论计算,这两种计算方法只是近似方法,与实测数存在着差异。作用在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砂性土和黏性土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计算,黏性土采用水土合算计算,变形控制设计支护结构,采用支护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原理确定。刚性支护结构与相对柔性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分布情况是不同的,计算土压力值应有区分,刚性支护结构土压力分布,采用库仑和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值,而相对柔性支护结构土压力分布及位移较为复杂,土压力值一般采用现场实测,反演分析方法得出,所以说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分布与支护体的刚度及侧向位移有关。本工程根据勘察报告中土的抗剪强度,支护体刚度及位移,土压力分布,进行土压力的计算,得出土压力值能够符合实际情况,计算值与实际值接近,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同时又不会造成浪费。

6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加快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更多的基坑工程设计面临更高的要求,既要安全可靠,又要造价经济,同时还要满足周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因此基坑工程设计应精心设计,挖掘潜力,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以达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2_.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2_.

第五篇:矿区大口井工程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口井工程的结构要求,论述了大口井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关键词: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大口井;沉井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各种矿区众多,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乱挖乱弃的废弃土随处可见,致使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和破坏,不仅使所占土地无法利用,也使得周围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受到了限制。因此,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在进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时,应根据治理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步实施。设计目的主要是场地平整后恢复土地使用功能,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措施。主要治理工程包括:大口井工程、固体废弃物整平工程、设置泄洪明渠、覆土、平整、植树、种草及设置标志牌等。本文结合某大口井工程案例进行探讨。

1结构要求

本案例中设计的大口井为圆形水井(见图1),外径6m、内径4m,深度为水位以下5m,井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为1.0m;井底封底采用砂石料填塞形成反滤层,先填塞砂卵石,填塞厚度为0.5m,然后填塞碎石,填塞厚度为0.5m,为了保证井壁的透水性,混凝土使用无砂混凝土。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大口井井壁上顶高出平整后地表0.5m。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无砂混凝土,采用沉井法施工,人工挖土排水下沉,井壁分段浇筑。

2施工工艺

2.1施工工艺流程

大口井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预备→基坑开挖→垫层制造→沉井刃脚施工→立井壁内膜和支架→钢筋绑扎→立外模和支架→浇捣混凝土→混图1大口井示意图凝土养护及拆模下沉→施工缝处置→进行其他井壁施工→下沉到位、观测→沉井封底。

2.2基坑开挖

采用人工挖、装,卷扬机调运的方式开挖基槽,边挖边沉井,随时校正。利用离心水泵采用排水法人工施工,井内的水位随井筒下沉而下降,基坑底面的浮泥应铲除干净并保持平整和干燥,避免因积水而影响刃脚垫层的施工,水位控制在开挖面以下0.5~1.0m。人工挖土每次开挖深度为0.3m。基坑坑壁与井筒外壁的间距为0.75m,设计大口井为圆形,内径为4m,井壁厚度为1.0m,基坑开挖直径为7.5m,每1m深度开挖工程量为44.17m3。设计大口井井底回填滤料厚度为1.0m。

2.3推运整平

大口井基槽开挖产生的废石土,待沉井完成后利用推土机将其推运回填至井壁与基槽的空隙,剩余的平整于井口周边,使其与周围地形地貌相吻合。

2.4封底

采用砂石料填塞,包括漏斗和套管的安装、拆除、封底填塞。将砂卵石填塞于底部,厚度为0.5m,然后填塞碎石,厚度为0.5m。

2.5沉井

沉井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刃脚制作、安装,模板制作、安装、拆除,钢筋绑扎,C20无砂混凝土拌制、浇筑、养护,最终形成井壁厚度为1.0m,边挖边沉井,井筒下沉时应保持平稳,当发现位移或倾斜时及时纠正,并在下沉过程中填写记录。沉井分两次浇筑,第一节从沉井至刃脚上皮,沉井高度为5m,第二段沉井高度为4/5m,沉井接高的各节竖向内壁应与前一节的内壁笔直;分节制造的沉井在第一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浇筑其上一节混凝土;在沉井接高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加强对沉井的沉降观测,并做好较详细的记录。在沉井下沉过程中,采用挖土下沉的方法,沉井内设一台水泵进行不间断地排水,使水位控制在开挖面以下0.5~1.0m。

(1)刃脚垫层施工。砂垫层选用颗粒级配较好的粗砂或中砂,粒径为1~3cm。为了提高砂垫层的密实度,采用逐层振捣法进行振实,层数为两层,每层厚度为0.25m,宽1.6m。每层摊铺振实时,逐层洒水并控制砂的最佳含水量,并及时扫除集水井中的积水。支撑稳固后,即可浇捣垫层混凝土,垫层采用C20素混凝土,外表应平整压光,标高误差<8mm。振捣应密实,以确保质量。

(2)刃脚制作。刃脚上端宽度为1.4m,下端宽度为0.8m,高度为1.0m,刃脚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60°,刃脚模板采用钢模板。刃脚应浇筑在坚实的土层上,刃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在刃脚上浇砌井筒,待刃脚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井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开始下沉。在浇筑上部混凝土前,将施工缝用清水冲刷干净,并先均匀地铺一层厚2cm左右、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水泥砂浆,使接缝紧密结合。

(3)井壁施工。井壁厚度为1m,井壁模板采用竹胶板、组合钢模板、卡扣件及联杆组装而成。井壁制作分为两段,第一节从沉井至刃脚上皮,沉井高度为5m,第二段沉井高度为4/5m,各接缝中心处均设一道钢板止水带(宽300mm、厚3mm),钢板接头满焊,防止各段交接处的水平施工缝渗水。

(4)混凝土养护。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混凝土表面及时包裹塑料布及土工布,并进行洒水养护。高温养护时要注意养护的水温,避免由于温差过大而引起混凝土开裂。养护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在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采取带模包裹、喷淋洒水、保持潮湿,保证模板接缝处不至于失水干燥。为了保证顺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浇筑48h后略微松开模板螺栓,混凝土强度超过设计强度的75%时可进行拆模。沉井混凝土拆模后,应对混凝土采用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在冬季和炎热季节拆模后,应采取适当的保温或隔热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而使其表面产生裂缝。

3结语

通过本技术的应用及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减少风力,提高土壤贮水保土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遏制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但大口井工程的投资较大,施工周期长,其间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需要严格的施工管理及后期维护。

作者:刘双英 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中刚.沉井施工技术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2_,31(3):86-87.

[2]杨燕红.淤泥土质沉井及纠偏施工技术[J].建筑,202_(13):71-72.

[3]胡文青.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截污管沉井施工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2_,46(2):79-82,86.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关系研究论文[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