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在茶的沉浮中悟人生哲理范文合集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130-721628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09-29 12:50: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茶的沉浮中悟人生哲理

人生如茶,有的甘甜,有的苦涩。茶的姿态,不外乎有两种,一是沉,一是浮。人的一生也喜忧参半,有起,有落。身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基层,都要正确看待得与失,在知“进退”、懂“取舍”中把稳人生前行的船桨。

茶浸泡水中有如人生经历各种艰难险阻,要在冷静思考中养出好性情。泡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需用沸水煮,通过高温反复煮才能释放出深蕴的芬芳;

有的需用冷水慢泡,才能散发出清醇的甘甜。无论是开水煮还是冷水泡,都是为了让茶的汤色、香味发挥到极致,让品茶人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刚出社会的年轻干部,无论分配到轻松的单位,还是派遣到特殊岗位和重点项目工程去吃苦,都要欣然接受,摆正位置,冷静做事。珍惜被考验的机会,把每一个岗位锻炼当成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努力在组织的大熔炉里打磨锻造,方能百炼成钢,成长为有胆识有智慧的人才。

茶漂浮水面有如人生平步青云,要在收放自如中修出好品行。许多茶叶在遇到水后,会慢慢舒展叶片浮在水面,展现出最美的姿态。人在顺境时,工作顺利,心情舒畅,一切都顺风顺水、心想事成。作为党员干部,在事业飞腾黄达时切不可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更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公仆,要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要清晰地认识到,你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有好德行,养出大格局,做到“高处不胜寒”。在对待下级和群众时,要第一时间摘下“帽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在任何场合都要谦卑低调,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不显山不露水,不得意不忘形,控制对权力和物质的欲望,远离名利、金钱、美色的诱惑,做到不争、不抢、不贪、不恋,收放自如,宠辱不惊。

茶沉淀水底有如人生跌入谷底,要在坦然面对中调出好心态。茶叶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会变得无色无味,慢慢沉入水底,最后被倒掉。每个人都会有“高光”时刻,也会经历一些磨难。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决不能放任自流、自暴自弃,被困难击垮,被自己“打倒”。“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要“拎得清”“放得下”,懂得取舍。要培养积极乐观、坚强豁达的好心态,做到不卑不亢,学会“接纳”一切,战胜一切,勇敢地从低谷中走出来,实现人生逆转。一个人只有经过千回百转的磨砺,才能显现出超凡的意志和出色的才华,才能经受更大的狂风巨浪,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愿你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委党校彭著宣

第二篇:悟人生哲理

悟人生哲理广西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油城小学六(6)邓诗棋在学校组织的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中,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令人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同时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细细品读便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真谛。“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个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讲的是东汉人黄香,九岁就便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的、效仿的。想想自己,一出生便是在蜜罐温床中成长,从没有想过这些好生活都是怎么来的,来的有多么不容易。而这一切,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得来的啊!一想到我们平时没有帮过他们做些什么事情,有时还给他们带来烦恼和伤心,就觉得好羞愧。所以,平时我们在放学回到家时,应该为父母送上一杯水,对父母说上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空闲的时候多帮父母干些家务活,父母累时帮他们捶捶背。这些都能让父母感受到爱和温暖。“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若卓。”讲的是汉朝的朱买臣,从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候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坚持读书。而现在的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桌、有椅、有书、环境优越却不知道好好珍惜如此好的学习条件,不知道发奋读书。等到老了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彼既老,犹悔迟。尔生性,宜早思。”如今我们赶上了好生活,赶上了好时代,就更加应该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看到父母那开心的一笑,便是默默地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长大时,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而古人也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的一生也就短短几十年,何不在这几十年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所以不要在少年时期,把美好的时光白白浪费了,等到即将离开人世间时,才发现心里有多么的遗憾。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好好的努力学习,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国学经典》就好似一阵东风,吹散了挡在我们眼前的烟雾,让我们在迷失的航帆中,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就好似一场及时雨,把污点洗净,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又好似一缕灿烂的阳光,指引着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国学是一种经典,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魁宝!指导老师:田东县油城学校高文华电话:***

第三篇:品茶悟禅意,以茶味参禅的人生哲理

茶谓道,禅谓境。以茶味参禅,以禅心品茶,就是人们所追求的“茶禅一味”的境界吗?

禅茶一味:品茶悟禅意,以茶味参禅

不论是从茶的角度谈禅,还是禅的角度谈茶,我总觉得所有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禅玄无可云,茶妙自待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门宗旨:以心传心,自悟自解。一段闲文怎描述“万法、自性”的玄妙,一本《茶经》怎概括杯中乾坤的广博?

品茶,可清心益思,可怡情修身……若得三二知己,于幽篁间、明月下,一起手谈、论道、吟咏、鉴赏,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也。那时,旁有丝竹、清风,手有清茗一盅,眼中山岚之色,心中清泠之音,全聚集在这杯小小的茶杯里。可茶喝到这份上,已经失了三分禅意,只因太刻意。禅,要的不是这境界。

那么在无月之夜,独自拈一缕夜色沏茶。一杯香茗在手,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泡下缓缓舒展,在那很轻微的声音里,可聆听四季花开花落的动静,可忽略江湖潮涨潮消的澎湃。渐渐,氤氲雾气间,仿佛一片空无,又含无尽乾坤。只要心有闲情,万物皆可品的,品风、品雨、品月、品花、品万籁俱寂的空灵……何必刻意要局限于某一处饮茶或某一时品茶呢?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茶叶或某一处的茶叶呢?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品夜色,动静由心。没有好茶的时候,倒一杯白开水,慢慢地饮,冷暖自知。不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吗?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必百般求索。那么,喝眼前的水,品手边的茶,还等什么呢?多少杯空,几许茶凉。终有一日,将绝尘而去,不带走云彩,不带走风,那时,谁家的红炉正旺,谁家的新茗正香,纵是少年风流事,佳人亦然无趣知了。

那时,那事,一切的一切,于我而言,都已是一杯隔夜的冷茶了。

茶冷了,茶冷了又如何?茶冷了,禅香袅袅……

第四篇:品经典古文 悟人生哲理

品经典古文悟人生哲理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辛安下庄小学五.一李育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快乐,寻找幸福。其实,快乐与幸福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身心得到愉悦,灵魂得到超脱,精神得到鼓舞。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一篇好的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段名言警句,可以激励人干出一番事业。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动;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读书可以充实生活,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读书可以提升素质,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历练修为,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由此看来,读书是件好事,是件趣事,是件有意义的事。下面,我就用故事说话,用事实说理,来谈谈读书的体会。

品读古文如同进行一次灵魂洗涤,她告诉我们要认识自我、永远自信。先听两个故事:一个是中国版,一个是外国版。清朝雍正皇帝有三个儿子: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三位阿哥中要数弘昼最聪慧,小时候兄弟三人 1

在一起读书,弘昼最不用功,而每次背书只有弘昼背得最快、最熟练,但三位阿哥中也数弘昼最软弱、最不自信。有一次,雍正皇帝下令要三位阿哥去抄八王爷、九王爷、十王爷的家,弘昼当时就借算命先生说他有血光之灾为名,请了一批和尚道士在家办法事。其实,办法事是假,不去抄家是真。弘昼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表面上看,他是明哲保身,但从深层次看,他是典型的不自信。历史总是和我们在开着玩笑:论聪明才智,弘历不及弘昼,但正是由于弘昼的不自信,才成就了弘历,让他成了大清王朝的皇帝,他就是乾隆。在国外,像这样不自信版本也有一个。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确实,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只有自己找回了自信,把自己的人生

演绎好,人生才会精彩。提起自信,有两句话我们不得不提。一句是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写得多好啊!“有用”的前面还加了一个“必”字,这是何等的自信!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充分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心态。另一句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我把它理解成胜人先胜己。《雍正王朝》中有一段说佛的话讲得特别好。一个求佛的人问观音菩萨:“别人都拜菩萨,不知您拜不拜菩萨?”菩萨说:“拜呀。”这个人又问:“您拜的是什么菩萨?”菩萨说:“我拜的是我自己。”这个人一时茫然,想不明白。观音菩萨最后告诉他:求人不如求自己。我始终认为,在生活中,别人能给你的只是些许力量,但真正摆脱困境、实现目标的还是我们自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跟家人一起玩牌,一连几次他都抓了很臭的牌,于是就变得很不高兴,老是抱怨。他妈妈正色地对他说:“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努力的是自己,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这话,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同时也常有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相当时髦的人生信条。拥有自信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经常对自己说好,要时刻保持昂扬的信心,去驱散自卑的阴影,为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要做一个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人。古代人一般都特别爱学习,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下放到儋州(今海南岛)时已60岁,在这个病无药、食无肉的寒冬深夜里,他做梦都还在读书。“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可见读书对于苏轼来说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像这样激励后人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故事也很多。有一群青蛙在河边玩耍,河边有一个塔,突然其中的一只提议:到塔顶去玩去。于是所有青蛙一齐向塔顶爬去。爬了一会儿,突然其中的一只说,太难了,何必自己折磨自己呢?听到叹息声,大家又停了下来。惟独一只小青蛙没停,仍坚持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到达了塔顶。下来后,所有的青蛙都很羡慕,问它靠什么力量爬上去的。它没有回答,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它是聋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往往是有信仰,执着追求而又不太聪明的人。宋朝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一个人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新知,不断充实自己。宋朝大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

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陆游不但自己爱学习,而且还要求后代要勤奋学习,他在逝世的头一年,曾以诗“示儿”,诗的全文是“诗为六义一,岂用次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的大意是: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到今天,这句“功夫在诗外”含义得到了拓展,即在平常要多学习、多积累。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功夫在诗外”还阐释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即量的充分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厚积薄发”。从哲学上来分析,它体现了两个辨证哲学思想:

1、它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写材料的同志有一个感受,一篇好的文章一般是灵感一来,一挥而就,即古人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就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件事在留心、在收集、在积累,有时还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一旦时机成熟就文思泉涌,所以说这也是必然。

2、它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写文章,咏梅也好、咏雪也好、咏山也好,这都是个体,具有特殊性。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对所咏的对象作深入的了解、透彻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学习诗词格律,通晓

作诗技巧。所以说,只有亲身体验,广泛学习,我们下笔才有神,做事才有底气。结合我们县里这几年开展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等活动,我看,这是在提高我们办事的本领,促进我们成长。

第五篇:感 悟 中 国 茶 文 化

感 悟 中 国 茶 文 化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作证。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呼吁:

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茶的起源和历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六项: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

三、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 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五、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茶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 江莱茶道从普洱过江城,进入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旱季茶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而后到孟连出缅甸。勐腊茶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老挝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栋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缅甸景栋。

现在,云南省内还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譬如著名的丽江古城七一街,临沧的鲁史镇、宁洱县境内的孔雀坪等。

茶马古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六、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2009年 8月29日,在贵州省的贵定县云雾镇云雾茶基地看到一块立于清乾隆年间的贡茶碑,这块碑记录了当地茶叶怎样成为皇家贡茶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云雾茶早就成为皇家贡品,最早从隋朝开始,有六朝贡史,被称为“六朝贡茶”。当地一位自称是雷阿虎嫡系后代的雷姓老人介绍,云雾山一带苗族同胞祖辈素有种茶、饮茶、护茶的传统,还立有云雾贡茶产地地界碑,使云雾茶声名远播。“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古时贵州茶叶的真实记载。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之后,这一年,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专家,在王淘(中农所人事课长)、张天福(技士、金陵大学学士)的带领下,抵达相对宁静而距离重庆不远的湄潭,开始筹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并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第二扇大门是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于次年在福建武夷山推开),使湄潭在以后的十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地位和基础性地位。这其中,作为贵州盛产茶叶的湄潭,在抗战的特殊时代则是贵州湄潭茶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从辉煌到进步,再到辉煌,走过了无数的岁月,沉积下来的是丰盈、是意韵,迎来的也必将会是一路高歌。现在全国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了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综上所述,我想以陆羽《茶经》的第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以表达我对曾经帮助神农解“七十二毒”,曾经在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递文化友谊和民族情怀,曾经在无数帝王将相、文化名人、社会名流中玩味无穷的以及镶嵌在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中的茶叶和在特殊年代维系民族生死存亡的茶叶的敬畏。

在茶的沉浮中悟人生哲理范文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