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学习《习近平在正定》有感(5篇范文)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30-805256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1-21 09:11: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篇一】

近日,单位党支部开展了“读原著、学原文、悟道理”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各位党员阅读《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并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我也从中收获颇丰。通过这本文风质朴、内容详实的书,让我深入了解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人民的领袖的成长奋斗经历,读起来使人精神鼓舞,深受启发。我认为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在工作、生活中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熟读正定县志史料,走遍大街小巷,勘察古迹,细品文化,修建常山公园、修缮大佛寺、兴建荣国府,开创了旅游业的“正定模式”。既为当年的正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干字当头,实字打底,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当时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是一个“好县”。通过走村入户、走访群众,摸清真实情况后,习近平同志提出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粮食征购指标居高不下,人民吃不饱,他多次跑省里、上北京为民请命,如实向上级反映征购粮食负担过重的问题,使正定发展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摘下了“高帽子”。我们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要情系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增加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农户的幸福感。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的时候,习近平同志突破观念,解放思想,极力推动“大包干”试点,奠定了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他还提出要念好“人才经”,打破用人的条条框框,颁布了招贤纳士的“正定人才九条”,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能人之士到正定。他还倾力投入,开展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座右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突出体现了他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习他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精神,敢于突破思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改革的实干家。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好家风好品质。习近平在正定的日子里,一日三餐从不搞特殊化,一辆二八自行车骑遍了县里的每个村庄,自己的客人都是自掏腰包接待...本书中每一处的细节都体现了习总书记勤俭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老爷子到青年习近平都在为当时贫弱的国家勤俭节约。好的品质不仅是个人的宝物,更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广大青年党员,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从我做起,带头把节俭节约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勤俭节约、严于律己蔚然成风。

总有一种力量,引领着我们在前行的路上砥砺奋进;

总有一种驱动,引领着我们在前进的路途中敢于担当。此次品读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服务’的从政初心,还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农技人”牵农民之手、做农民之友、促农名之富”的从为农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奋进的青年人!我们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纪律的敬畏心,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篇二】

读了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所著的《习近平在正定》一书,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的成长经历和工作实绩。本书通过对程宝怀、王幼辉、王玉廷等22位当年在正定工作生活的同志和群众的采访,真实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人生风采,令人难忘。

体会一:灵魂得到洗礼

习近平同志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在平常的衣食住行中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单说吃饭这件事情,据当时在正定县委办工作的崔时欣同志讲,习近平同志经常因为下乡调研错过吃饭时间,回来后就吃食堂剩下的冷馒头和咸菜,喝热水酱油汤,还毫不在意地说:“咳,没事儿!随便吃点儿,不饿就行了。”小事情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他的一言一行让人真切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应有样子,他的事迹让人从灵魂深处得到洗礼。

体会二:精神得到鼓舞

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在全国推开。习近平同志破除各种干扰,全力推动,在里双店公社搞起了“大包干”试点,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政治勇气的。在正定县粮食征购负担过重问题上,他敢于实事求是,破解“高产穷县”难题,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终于让正定县从“高产穷县”实现了向“高产富县”的转变,让正定实现

了经济大翻身。他这种求实精神正是来源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来源于对党的忠诚,他在思想上的解放和大胆作为,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担当,让人精神得到鼓舞。

体会三:思想得到升华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表现出了正确的政绩观。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首先要从环境治理下手,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实行“门前三包”,让城乡面貌大为改观,这是老百姓认同的政绩。针对学校破旧的问题,他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修缮房屋、置办桌椅板凳,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这是孩子们认同的政绩。他针对人才短缺问题,制定“人才九条”,建“人才楼”“招贤馆”,广招人才,这是有识之士认同的政绩。这些政绩来源于习近平同志务实的作风和对事业的进取心,体现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让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思想得到升华。

体会四:工作得到启迪

习近平同志下乡调研经常是骑着自行车去,直接到村入户。他不给谁事先打招呼,为的是看到真相。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内,他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所有大队。他和许多农民交朋友,与各种能人接触交流。他在县城赶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桌子发放“民意调查表”

了解群众的诉求,主动问“有什么事儿?我给你办办”。习近平同志辛勤的工作作风,深入调研的工作方法,让在基层工作的我们,工作得到了启迪。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需要反复阅读,它是源源不断的精神暖流,滋养着我们每一名党员向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提到,他办公室墙上挂有一副对联,是清代郑板桥的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习总书记将其借鉴到工作方法上来,尽量把繁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抓大事,抓重点。“领异标新”,则指的是创新,就像二月的花一样,欣欣向荣,充满着朝气。化繁为简,求新求实,正是当下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命题。

艺术需要简洁凝练,为政亦然。著名文学作家郁达夫,讲到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时,强调三个字,即“快短命”三字诀:“快”就是痛快,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

“短”就是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命”就是紧贴命题,围绕中心,演讲和作文都不能离题太远,不咬文爵字,少引经据典,成为新文学的领军人物。明朝刑部侍郎茹太素向明太祖朱元璋打了一份17000多字的报告,朱元璋勃然大怒,“五百余言可尽耳”“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立即令人将茹太素召至殿上暴打一顿板子,以儆效尤。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要删繁就简,标新立异。2004年,他在浙江省委一次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谈到,起草文稿,一要短小精悍,二要有所创新。2010年,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他就改进文风提出短、实、新的要求,“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习总书记也正是把这一要求贯穿在自己的全部工作实践中,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开会办事,他都是抓住重点,力求简洁。广大领导干部理当躬身践行,引以为鉴。

现实工作中,受形式主义歪风浸染,出现许多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以会议时间的长短衡量工作的“重要性”,以材料页数的多少评判工作的“成效性”,层层发文,层层施压,“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党员干部每天周旋于各种铺天盖地的文件指示,复杂繁琐的审批程序,迎来送往,疲于奔命,工作量着实不小,工作成效,确是乏善可陈。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各级领导机关应该站在政治规矩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减负”的重要意义,上行下效,从复杂回归到简单。广大党员干部要对化繁为简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找到平衡,结合实际需求,注重方法创新,加强对关键工作和重点问题的把控,完善工作评价标准,在工作必要性、科学性、时效性、任务量等方面加强管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组合,减员增效,真正把无谓之事减下去,把工作成效提上来。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任重而道远,党员干部要删繁就简,轻装前行,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拒绝花样,崇尚实绩,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篇三】

近期,重温《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再次研读22篇采访实录,质朴的文字中尽显真情,带来震撼与感动的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恪守初心的生动诠释、践行初心的生动实践。从北京到正定,习近平同志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身体力行地做实事、影响人,始终恪守着爱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不忘初心”这个词在党内第一次提出来是在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第一次用到了这个词。十九大报告中,共产党人的“初心”被高度凝练成这样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恪守初心才能领悟初心本质。何为初心,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初心可以是一份远大的志向,可以是一个根植内心的愿望……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党员干部更应扪心自问,对标榜样,感悟初心最朴实的答案。

以信仰之心答好“初心何以重要”。兴业路的小楼、南湖上的红船,寄托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承载着共产党人的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党成立96年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有着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有人曾问“拼命三郎”廖俊波,“不觉得累吗?”他回答:“因为信念!”人有理想和信念,就不觉得累。踏上新征程,依然会有雪山沼泽、浅滩暗礁,从理想信念中汲取进步的力量,就要从发展中思考和探寻,从96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的初心去感悟践行,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以公仆之心答好“何为初心旨趣”。党群、军民深厚的鱼水之情源远流长。民主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有“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的美谈;

犹记湖南苗族大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问一答,“怎么称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朴实的宣示,彰显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信念,正是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至今日,船到中流、人到半山,公仆之心更多的体现在细节里,看得细、问得细、了解得细,才能在点滴小事里领悟群众安危冷暖,在柴米油盐间体会万家忧乐。党员干部需时刻牢记问“细”于民,心中有群众,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这既是问计于民的一种示范,也是一种倡导。

以担当之心答好“初心如何坚守”。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经过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百姓生活今非昔比,科技成果震撼世界,“一带一路”风生水起……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发展的差距、人民的期盼,共产党人没有理由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也没有资格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无论职务大小,都必须忠于职守,勇于担当。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奉献,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在实践的课堂中经风雨,在攻坚克难中受历练,把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作为提升本领的磨刀石。只有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临难不却、履险不惧,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篇四】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采用采访实录的方式生动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的那段峥嵘岁月。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也是他许多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形成、实践和丰富发展的地方。读后我灵魂受到了震撼、精神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深谋远虑的发展思路和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青年干部学习。

一是学习心系百姓、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得知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习近平同志毅然“为民请命”,如实向上级反映征购粮食负担过重的问题,使正定发展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标准,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将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将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二是学习立足全局、谋划长远的发展思路。习近平同志初到正定之时,骑着自行车,跑遍所有的村镇,深入了解当时正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正定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把正定经济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全面分析基础、优势和短板,明确差距和不足。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抓实干,满腔热情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是学习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定后,就立即深入调研,直面问题,大胆改革。科技兴县、工业兴县、旅游兴县、人才兴县,这些举措为正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干字当头,实字打底,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实现我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近平总书记虽然只在正定工作3年多时间,但至今仍让正定人民感念不已。这正是因为他有人民至上的宗旨观念、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一定要像总书记那样,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动能力、新的历史担当,争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篇五】

从思想认识上看,无论哪一种官僚主义倾向,其性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脱离群众,没有无私为民的坦荡胸襟,缺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归根结底还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把标尺没有立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

密切联系群众,传承优良作风,我们不可须臾松懈。《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讲到,在正定的三年多,习近平总书记骑着自行车下乡调研,跑遍了全县的公社、大队,深刻地诠释了脚步在泥土中踩得有多深,对真实民情的了解就有多深。身临其境才能心意相通,党员干部就不能高高在上,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拍脑袋,深入基层时更不能搞形式、走过场,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结果什么事也没办。《论衡》有言,“知屋漏这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要经常“身入”基层、“心入”群众,转换思维,转变观念,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利,真诚呼应群众的喜怒哀乐,努力契合群众的意愿需求,才不至沦为“纸上谈兵”。

百姓常说庸官害如狼,抨击的就是那些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为官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亦可警之于世。一名庸官昂然向阎罗王炫耀自己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罗王讥笑,“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在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贪污腐败、权利滥用等乱象明显得到遏制,但有些党员干部却将守规矩和干事业对立起来,不想着在规矩的护佑下干事创业,而是信奉“宁可不干事,也不能出事”的“金科玉律”,让自己渐渐沦为“摆设”和“木偶”。“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罹无涯之苦。”朱镕基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时就说,我不是促成上海发展的功臣,就是贻误上海发展机会的历史罪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多一些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发有为的使命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把人民群众牢记心中,把责任担当举过头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为官避事平生耻。”党员干部面对问题推诿扯皮、畏难胆怯,缺乏担当精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立场站得不稳。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无数共产党人为救人民于水火,舍身忘我、前赴后继,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于民族危亡之际“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物换星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日的党员干部,更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担起时代重任,坚定“以百姓之心为心”,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站在人民的立场解决突出矛盾,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共产党人权力来源的历史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党员干部只有切实增强行动自觉,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以“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优良作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才能真正铲除官僚主义,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1982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动申请到基层,来到了正定工作。37年后的今天,在党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我带着敬仰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研读了《习近平在正定》,学习总书记在“一线指挥部”的探索与实践,对标总书记“四有”“四个人”的谆谆教诲,思考如何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当好“一线总指挥”,进一步明确了初心使命,强化了责任担当。

一、学习总书记把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以身许国的的崇高理想,对党忠诚,做心中有党、政治过硬的“明白人”

对党忠诚、报效国家,可以有多种方式,总书记选择了下基层,因为这里离群众最近、最接地气,最能感受社会的脉博,也最能体现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三十而立于年,三载而立于事,开创了正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树立了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光辉典范。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面对**依然存在的各族人民与**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当好“一线总指挥”,更要把忠诚融入血液、刻进灵魂,把对党的绝对忠诚体现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去,坚决拥戴信赖忠诚捍卫总书记这个全党的核心,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体现在落实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指示上去,继承和发扬“老**”精神、“两路”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有苦不言苦、有苦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气压低标准不低,宁愿苦干不可苦熬;体现在反分裂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中去,树立底线思维,积极应对“后**”向“**后”时期转变的挑战与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体现在带领各族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上去,用实际行动建设美丽**。

二、学习总书记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以人民为中心,做心中有民、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总书记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思想观念唯新,他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当然也把他看得很重。多少年过去了,正定人民仍然认定他是“正定人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折射出一个共产党人与人民水乳交融的夺目光彩。

时代不同、初心不变。新时代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大业,更需要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今年将整体解决现行标准下的贫困问题,洛隆县虽然已于2018年底实现全县摘帽退出,但巩固提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制定了“十个持续”、“四个强化”、“两个衔接”的巩固提升计划,继续落实“军令状”、遵循“路线图”,强化“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措施,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区一道迈入全面小康。二是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优先发展教育如期实现“五个百分百”目标;强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两降一升”目标;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惠支持政策,努力让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三、学习总书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担当精神,履职尽责,做心中有责、发展创业的“开路人”

总书记谋之于本、谋之于重、谋之于宏、谋之于远,创造性地提出正定“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奠定了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突破政策框框核减征购粮指标,解决了“高产穷县”问题;冒着“枪打出头鸟”的风险推进“大包干”试点……在百里之域、一县之治的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他呕心沥血、求索实践的历史足迹。

总书记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主持召开了中央第六次**工作座谈会,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道路、提供了遵循。中央对**工作有着准确的定位,既有特殊性又有侧重点,但在担当尽责上我们没有任何特殊性。一是要按照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和“做神圣国土守护者、美丽家园建设都的重要指示,立足“**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是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的定位,把维护稳定做为第一责任,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深入开展“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主题教育,落实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的要求,不断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引导群众过好今生幸福生活;落实“十项维稳”措施,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掉**集团在境内的组织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舆论基础。深化“四讲四爱”主题教育,真正让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要按照“富民兴藏”的要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抢抓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三是按照**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四是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群众想来愿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好去处,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学习总书记“习以为苦”、“勤以为荣”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洁,做心中有戒、严以用权的“带头人”

作为“高干子弟”,总书记从不搞特殊,始终严格自律,下乡吃饭一定要在公社食堂,调研没有繁文缛节和刻意安排,出行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为主,开会常常选择调研回来后的晚上,带头制定“县委六条”……总书记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体现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做为“班子带头人”,要坚决按照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为统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一是严明党的纪律,带头严格执行《党章》和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决按党的纪律办事、按党的规矩办事。二是严守党员底线,牢固树立“**氧气少气压低但执行《准则》《条例》、坚定理想信念的标准不能降低”的意识,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三是履行主体责任,始终牢记“**客观条件特殊但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没有任何特殊性”的思想,立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抓班子、带队伍,转作风、树形象,严纪律、促廉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不负时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学习转化为动力,以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念为标杆,牢记“四有”“四个人”的教诲,以深学明初心、以细照找差距、以笃行强担当,努力当好“一线总指挥”,为党执政、为国戍边、为民尽责,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第三篇: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六篇

【篇一】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刻地理解总书记如何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此时,我又迫不及待地追寻总书记的足迹,随他来到了正定—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带着疑问,带着崇敬读完《习近平在正定》,心中的疑惑被一一解开,心中的崇敬更加强烈,但更多的是,总书记在正定的点点滴滴给予我们的指导和思考。

当年,总书记为什么会选择从中央军委办公厅来到正定这个小县城,担任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县委副书记?在《河北青年》工作的记者周伟思同志在他的讲述中给出了答案,这也是他当年采访总书记时提的第一个问题。他说:“我认为总书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身体力行地做实事、影响人,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能起多大作用起多大作用。”从书中可以看出,总书记7年的陕北插队生活,让他深知老百姓有多苦,国家有多贫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百姓。加之文化大革命对总书记思想上的冲击,让他意识到在改革初起的当下,有觉悟的人必须站出来身体力行,投身一线。当时大机关的工作让他觉得不接地气,每天看文件,写文字,做例行公务,很难和人民群众直接沟通,他想到基层去锻炼,去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我想,总书记当年不被多数人理解的人生决定,就是做到了“心中有党,做了政治上的明白人!”

总书记在正定仅仅工作了三年多,为什么当地的干部和老百姓如此爱戴他,称他为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读下来,发现原因很多,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件事情,一是总书记上任后,实事求是地向中央反映正定“高征购”的问题,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减了负,压缩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一年就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二是根据正定的地理位置,提出正定应该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大搞农工商,很快出现了党凤正、硕果丰的大好局面,且这条发展道路正定一直延续至今;三是在全国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广泛推开的前提下,总书记大胆改革,在河北全省开了“大包干”的先河,试行一年就成功了,试点的农民收入翻番;四是总书记在正定念

“人才经”。聘请华罗庚、于光远等高端人才成立顾问团,为正定发展出谋划策;出台正定九条,广揽群才地吸纳全国的行业技术人才,解决正定各行业的人才紧缺问题;倾力投入教育,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搭架子,奠定基础,解决人才的未来之需。我想,总书记年纪轻轻,就能为政一方,并且做得风生水起,这就是“心中有责,做了发展的开路人!”

总书记的讲话为什么实在透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就像是与人聊天一样?在书中我也找到了答案。这是由于总书记对下基层调研的重视,与田间地头的老百姓深入接触的结果。总书记白天的工作,往往就是下乡了解情况现场办公,骑着他那辆破二八自行车把正定县的所有乡村全都走遍了。还通过发问卷,在集市上摆桌椅,办公室永远敞开大门等各种形式倾听百姓的声音。而且,他要求正定县四大班子领导也要注重调查研究,在《习近平同志给四机关领导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要求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深入基层,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调查所得要整理加工形成意见上报。读到这,不禁疑问,基层干部经常要下去调研,怎么开会,怎么处理文件,怎么应对各种检查呢?总书记也意识到基层干部无法脱身于文山会海中,所以总书记反应迅速地约法三章:除了县委、县政府、公安局外,其他部门一律不许发定期简报;各行政单位每周必须保证2到3天的“无会日”;必要的工作考核和检查,必须轻装简从、对口接待。中央提出,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这个和总书记30多年前的举措一脉相承。我想,总书记时刻不忘到一线了解百姓的需求,这就是“心中有民,做了群众的贴心人!”

总书记为什么这么重视反腐倡廉,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在书中也会找到答案。首先是总书记自身注重廉洁,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总书记一年四季永远一身军装;下乡调研,饭钱都是自己掏的;到北京开会顺便回家,因公因私的差旅费无法分得清就都自己出了;去找领导谈工作,中午11点半准时起身离开等等。其次是总书记注重领导班子的廉洁,正定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整顿机关大院作风的安排意见》,对接待标准,人数要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纪委检查,老百姓监督,不仅一下子刹住了公款吃喝,而且还坚持不懈地一直抓下去。中央现在抓党风廉政建设,“老虎苍蝇一起打”和总书记在正定的作风也是一脉相承的。我想,总书记带头廉洁奉公,这就是“心中有戒,做了班子的带头人!”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比如总书记对老干部的重视,对正定年轻干部的培养,包括离开正定后对正定的持续关心等,都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学习的。

一位29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正定,带领基层干部和广大百姓,使正定这个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的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位对党忠诚、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年轻干部形象。与总书记相比,我们相差甚远,但是,从这本书上,精神得到了鼓舞,工作得到了启迪。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努力做“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新时代党员干部!

最后,用总书记非常欣赏的一条格言和大家共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篇二】

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青年干部习近平的工作风格。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一系列深入思考和探索创新,至今闪耀着思想光辉,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直到今天,正定百姓一提起他,还会亲切地叫一声“老书记”。

这次到石家庄市委党校学习,党校梁胜文教授以《习近平在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为题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随后我们到正定县现场教学,到塔元庄实地参观,以前读过的《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的很多情节在讲述中、在现场得到了重现,亲身感受一个大国领袖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梁家河七年,知青习近平就树立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正定三年多,青年干部习近平践行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他经常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正定每个村落,西兆通、塔元庄、二十里铺、三角村、东权城村、南村……正定的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滹沱河见证了他的初心。

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正定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成绩卓著,是一位敢想敢干的行动者,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更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间,把战略思维与务实精神紧密结合,实现了正定从“高产穷县”到“高产富县”的转变,念出了思想解放的“人才经”、蹚出了古城复兴的“文旅路”。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群众负责,为群众担当,下定决心改变正定经济“单打一”、粮食“单打一”、群众吃不饱的状况,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给中央写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到正定调研核查属实,决定把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央没文件,河北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他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决定迈出改革的第一步,选里双店公社开展“大包干”试点,第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翻了一番,正定开了全省“大包干”的先河,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针对正定紧邻省会的区位特点,习近平深入调研,确定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实现了“利城富乡”。总结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1984年正定县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9项指标比1980年翻了一番,粮食总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10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习以为苦,勤以为常,以清廉自守、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和人格魅力。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当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时时处处想着群众,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办公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书的小书架。他穿着也很简单,冬天穿军大衣,夏天穿绿军装,基本上没有别的衣服。在饮食上,跟基层干部没有区别,当时县委都是吃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没有小灶。平时吃饭、打饭,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在食堂一块排队。吃饭的条件也很简陋,没有像样的地方坐下来吃,县委院里有个砖垛子架起来的水泥板,旁边有木板钉的长条凳子,他就经常用这个当餐桌。下乡搞调研,他总是轻车简从,骑自行车下乡是常事。他脑子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己的生活则是能简单就简单,在生活待遇上没有什么追求。他把党风廉政建设时刻挂在心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的家在北京,人在正定工作,到北京开会、办公事,每年都要来回往返五六趟,但他从没有报销过车费,都是自己拿钱买车票。下乡工作吃“派饭”,吃完就按规定交半斤粮票,再交一毛五分钱。当县委书记后不久,就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等一系列严肃党风党纪的文件,使正定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

我们研读《习近平在正定》,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政为民的政治品格、清廉自守的崇高人格,学习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勤俭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务实作风,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篇三】

1982年3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开启了从政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以清廉自守、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和人格魅力。在正定,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深处播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种子。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的人生经历贯通起来,更加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和共同心愿。任何一名共产党员都应当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引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不懈奋斗。

在全书22篇访谈录中,受访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工作期间敢于担当、真抓实干。他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奋战在基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成绩卓著,通过受访者的口述,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奋斗轨迹,真实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是一位敢想敢干的行动者,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更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通过认真研读《习近平在正定》,深刻汲取习近平总书记正定三年非凡历程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干出来的,唯有实干才能兴邦,只有实干才有民族复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敢于担当,甘入苦海而不拈轻怕重,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巩固和完成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篇四】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那段岁月。在众多的受访者口述中,“人才九条”“六项规定”“建荣国府”“半城郊型经济”“搞大包干试点”“给中央写信请求核减高征购”等成了最热点的话题。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动情的回忆、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和坚毅正直的人格魅力。读后深受教育和启迪,简记为“七字感悟”。

一是感悟一个“民”字,只有真心为民才能始终赢得民心。

习近平同志刚来正定时,有一段时间由他来主抓“连茅圈”,把农村的厕所和猪圈分开。县里的主张是“一刀切”,快刀斩乱麻,到农民家里直接强制性地改造,改完就完成任务了。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首先在两个村搞试点。他觉得,这个事,直接搞,肯定会有反复,强制性地把老百姓家的猪圈和厕所隔离开,人家肯定反感,人一走,老百姓马上就可以拆掉——拆几块砖头还不容易吗?这个事情要想办好,首先是让大家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才行。所以,应该先搞两个试点,让大家都能看到好的效果,然后再全面推开。过了一段时间,地区开汇报会,点了正定的名,要求加紧搞。但习近平同志认为,那是“运动式”的弄法,肯定劳民伤财,推广越大,损失越大,群众也不会满意。后来,正定采取习近平同志主张的这种方式,通过试点稳步推进,县里各村“连茅圈”改得都很好,反复也很小,而那些“一刀切”改造的县,后来都有很大反复,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大。“连茅圈”看似小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件大事。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民生小事体现出习近平同志真心为民的博大情怀。看得出来,从那个时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已经扎根于习近平同志的灵魂深处了。小事情,大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哪里?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政府无论是做什么决策都要始终倾听群众心声、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力量。只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始终赢得民心。

二是感悟一个“敢”字,只有敢于担当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当时,正定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三角村是先进典型。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三角村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他们偷着到外县换山药吃,回来交征购。他想给中央写信,反映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把高征购减下来。当时,很多同志在这点上持有不同意见,怕犯错误。但习近平同志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怎么会犯错误?”后来,他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同志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后经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核实认定,习近平同志反映情况属实,决定将正定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之后,正定对全县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结果,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一年就彻底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推行“大包干”试点工作。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省没精神,石家庄市委领导更没有说话,谁也不敢搞,怕在这个问题上冒尖,犯方向路线错误。在习近平同志支持下,里双店公社搞起了“大包干”试点,也是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从210元涨到了400多元。就这两件事来说,如果当时没有习近平同志的担当,又何来后来的减征购、调整种植结构和“大包干”的试点成功。干事创业要想成功、要想寻求突破,就要做到一个“敢”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愿担责,是干不成大事的。只要为公不为私、为民不为己,看准的事情,就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干下去。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只有敢想敢做敢于担当,才能不断创新发展,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

三是感悟一个“远”字,只有目光高远才能把准发展大势。

习近平同志来后时间不长,根据正定正好处在省会石家庄市和广大农村之间的区域定位,提出正定应该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具体概括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个发展思路既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从哪本书里套过来的。这是习近平同志基于对正定深入调研,对全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综合提出来的。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正定一直在沿着这条路子走。是否符合发展定位呢?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正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说明当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发展路子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另外,在推进正定开发旅游上,也体现出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正定是个文化古城,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之说。习近平同志对文化非常重视,提出要挖掘潜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1983年,他任县委书记后,正好来了一个机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摄《红楼梦》连续剧。他通过做工作,争取到剧组的很大一部分镜头在正定拍摄。剧组原计划搭建一个临时拍摄基地,拍完之后就拆了。但他决定要建设一个永久性的荣国府和荣宁一条街,这样正定以后就可以借此发展旅游事业。当时也有些人想不通,考虑到没钱修,即使修了又不知何时能赚回本钱?结果呢?正定的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成了县里的支柱产业。同样,他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把西湖的门票一律免除,一开始也有些人不理解,后来发现门票免了以后游客更多了,杭州的旅游收入反而大幅提高了。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决策,都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这样,才能把准发展大势,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

四是感悟一个“勤”字,只有勤以为常才能勇挑时代重任。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白天的工作往往是下乡了解情况,晚上就在办公室处理机关事务,接待群众来访。晚上10点以前,他都在忙公务。有时候他在晚上10点到11点就把当天的公务处理完了,就开始拿起书本学习。在他的办公室和宿舍,书架里、办公桌上、床边,触手可及的都是各类书籍。他读的书范围很广,包括工作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并为自己规划了四个方面的学习任务: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他善于通过各种机会,时时刻刻吸纳新东西,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各种变化,尤其注重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学习让他感到一种充实、一种升华、一种底气。大家都知道,善于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领导干部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对于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而习近平同志不仅熟悉和掌握,关键是他“干一行、学一行、成功一行”。他在正定抓农业,农业上去了;抓工业,工业上去了;抓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也上去了;管党建和干部,干部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了。新时代是个奋进的时代,更是个竞争的时代。干事创业面临各方面的问题挑战必然会愈加复杂多变。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五是感悟一个“俭”字,只有艰苦朴素才能更好修炼党性。

在众多的受访者口述中,对习近平同志生活描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吃百姓饭,穿平常衣。他平时常穿的衣服是绿军装,冬天穿一件军大衣。他的办公室很小,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了书的小书架,生活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据曾在正定县委办工作过的张五普同志介绍,习近平同志对吃穿都不讲究,夏天就穿个白衬衫,秋天就穿个旧军装,有时候穿一套蓝色中山装。他下去调研或者开会,经常赶不上机关食堂的饭点。有时候忙起来工作忘记了吃饭,等忙完了赶到食堂却没饭了。那时候,经济不发达,街上没有饭店,他就只能凑合吃一些食堂剩下的凉馒头和咸菜,有时候连凉饭也没有,他就只能饿一顿。时间长了,习近平同志得了急性肠胃炎,经常胃疼,他也不当回事。后来病情严重了,他找医生说,吃点药就行了吧?医生说不行,必须住院。这样他才住进二五六医院。这不仅是艰苦朴素,更是一种敬业。当时同事们来医院看望他时,他说的那句话最让人感动。他说:“我的病没事,你不要为我担心,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咱们共产党员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是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天工作再努力也不会超不过24小时。党员干部如果考虑自己的事情多了,考虑人民的事情就少了。这是习近平同志在艰苦朴素生活中党性修养的生动显现。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断锻炼党性、磨炼意志,积极努力工作,切实用实际行动去兑现入党誓词的每一句话。

六是感悟一个“严”字,只有纪律严明才能永葆革命本色。

严明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和执政的经验总结。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就鲜明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毛泽东同志讲党的纪律时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同样,正定的稳定和发展也离不开严明的纪律保障。习近平同志任县委书记后,作为班子“一把手”,他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最好,以其身正带动一班人不令而行。首先出台了从县委常委会成员自身做起的《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一共有六条,针对性很强。现在很多人说,当年的“六项规定”和现在的“八项规定”如出一辙,这是很有道理的。纪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习近平同志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乡镇干部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出席会议、看各种文件、接待上级部门的各种视察检查。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哪还有多少时间做正事、务实事呢?他迅速反应,跟各类部门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规定,各行政单位每周必须保证2到3天的“无会日”。但在通知下发后,“无会日”执行得并不是很彻底。虽然纪律要求得很严,但还是有实在憋不住悄悄突破的。发现这些情况,习近平同志态度很坚决,严厉地警告他们说:“你们要再这么搞,处分相关负责人,没收打字机,就是要让你们难受难受,养成新的习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实践证明,只有时时刻刻严明党的纪律,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

七是感悟一个“情”字,只有真情付出才能厚植浓郁乡情。

在众多受访者的对话中,采访组大部分都会问到这么一句话,“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您和他还还保持联系吗?”答案都是肯定的。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以后到福建工作,包括后来在浙江,正定人只要过去,想见他,他都见。习近平同志对正定和正定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吕玉兰同志逝世后,他专门写下了纪念文章《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贾大山同志逝世后,他在《忆大山》文中深情地写到:“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试想,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又何来这样的情怀?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视察工作期间重回正定。在看望30多年前县委班子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时,他饱含深情地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在正定工作3年,离开正定28年,这个过程就成了我人生永久的一种联系,实际上我离开正定以后,跟正定一时一刻都没有脱离联系……所以,跟你们在一起,我感到很亲切,很自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乡情,息息相通的乡情。离开正定后,他先后6次回到正定,为他第二故乡的浓郁乡情作了解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如果没有真情付出,就不可能做到造福一方。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大部分同志不会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我们干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上,都要付出真挚的情感情,去爱这个地方爱这个岗位。只有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真情放在这个地方的发展上,把心思用在这个岗位的职责上,才能真正做到造福一方。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永远连着和这里割舍不断的浓郁乡情。

【篇五】

近日出版的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正定》,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用青春和汗水带领人民谱写正定时代新篇章的奋斗历程,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也为如何做一名人民的好干部提供了生动教材。

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好“思想领航员”。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并开展针对党员的“三个教育”。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对党忠诚,敢于挑急难险重的担子,敢于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岗位锻炼,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要做群众中的“贴心人”,当好“人民勤务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从中央机关一头扎到正定,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睡硬板床、排队吃大锅饭、扛自行车过河下乡,衣食住行没有一点“衙门气”、“官气”。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就要有这种眼睛向下、为民干事的情怀,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走访座谈、进村入户、虚心请教,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和群众想到一起、干在一起,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主要矛盾,大胆解放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

要做发展中的“负责人”,当好“前线指挥员”。敢于担当是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作为当时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河北率先推行“大包干”,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提出了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战略,使渴望富裕的正定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领导干部身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必须要有做事唯实,敢于担当的精神,察实情、谋实招、靠实干、求实效,既要通过扎实调研掌握国情、地情的实际情况,又要广泛借助专家学者们的“外脑”,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设计前瞻的发展战略、拿出可行的发展措施,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打牢基础、培育后劲。

要做作风上的“干净人”,当好“纪律示范员”。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不讲吃穿、不讲排场、不端架子,甚至随着正定农村的习俗“圪蹴着吃饭”,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从当年的“六项规定”到今天的“八项规定”,从当年的“骑车下乡”到今天的考察“不清场、不封路”,从当年的“不开小灶”到今天考察吃家常菜,习近平总书记用他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以贯之的坚守,给我们立起了“好干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干部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做好人民群众的表率。

【篇六】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录《习近平在正定》,讲述了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工作3年多,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的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

翻开《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感到特别亲切,文风质朴、内容详实,是一部人民领袖从政起步的生动记录,是一部充满情怀智慧的成长启示录。这本书是我们很好地了解习近平同志为党和人民的领袖成长奋斗经历的生动读本,更是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活教材。

我们都知道,正定是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习近平在正定》正是生动地再现了他这一奋斗的轨迹和成长历程。

仔细读了这本书,深耕我的心田,点亮心中的光,从中得到很大的感悟和教益,提升了自己的思想修养。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工作的3年多,走遍了全县每一个乡村,满腔热情地同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通过走访、亲历村民中调研,习近平同志才对各方面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切实提出要求,并带领大伙一起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正定的实践,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卓越的胆识气魄,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真实树立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

读了这本书,我看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是总书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生动写照。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的办公室,是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平房,简陋的摆设,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过着艰朴的生活。他忘不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正是习近平同志在陕北七年的知青岁月所磨炼出来的。习近平同志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以清廉自守、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人格魅力。在正定工作的日子里,他说话做事为人都踏踏实实,注重向实践学习,通过实践、调查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觉得“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

读了这本书,犹如亲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峥嵘岁月,细微之处,都能见到他那份对信念的坚定、对事业的执着、对人民的真情。也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初心伴随他此后在各个层级的领导岗位上一路走来,始终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真挚的为民情怀、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为我们进一步走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总书记、学习总书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从《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汲取政治营养、学习政治智慧、提升政治能力、思考人生道路。既感受到了总书记浓浓的人情味和温暖人心的力量,又增加了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正如一位当年与他共事了3年多的班子成员讲的,总书记身上有四种优良作风值得学习,一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二是艰苦奋斗的勤俭作风,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四是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务实作风。因此,我在深深感受领袖精神风范的过程中,要向领袖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使命担当。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心得

【篇一】

“三十而立于年,三载而立于事。”这是《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一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的同事,接受访谈时对习近平同志的评价。

这位受访者在书中讲到:在正定3年多时间,让他(指习近平)完成了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基层的转变。这期间,他和正定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在百里之域、一县之治的这块热土上,留下了他呕心沥血、求索实践的历史轨迹。

在全书22篇访谈录中,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无论是考察过习近平同志的上级组织部门同志还是采访过他的新闻记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正定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成绩卓著,是一位敢想敢干的行动者,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更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这一点在习近平同志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为正定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设计前瞻的发展战略、拿出可行的发展措施上表现得尤为充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段段暖心的场景,无不彰显出习近平同志夙夜在公、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领导者风范,为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鲜活的实干家典范。

行动创造业绩。身体力行的行动者贵在愿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这需要扎根基层、扎根群众。书中记述,当年三十出头的习近平同志刚到正定工作,没有因为自己来自大机关、大城市而优越感十足、高高在上,而是扑下身子,愣是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正定的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凭着深厚的知识素养和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又借助专家学者们的“外脑”,充分把握了正定县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以解放思想、先行一步的锐气和勇气,率先提出了正定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并根据商品经济规律,描画出正定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蓝图,为正定经济从根本上培植元气作出了富有远见的规划和部署。

奋斗成就梦想。胸怀大志的奋斗者一定是格局宏大、境界高尚的,坚定信仰、矢志不渝、无坚不摧的,其源泉和动力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报效国家的强烈情怀。当地的干部群众评价说,“习书记对人民群众有一颗赤子之心”,“习书记30多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正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间,习近平同志把战略思维与务实精神紧密结合,实现了正定从“高产穷县”到“高产富县”的转变,念出了思想解放的“人才经”、蹚出了古城复兴的“文旅路”。短短3年,当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肚子饱了、腰包鼓了、日子好过了,这一切又为正定此后30多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干方能兴邦。做事唯实,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实践检验。当年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正定县委一班人,在思想、作风、工作上都紧扣一个“实”字,不唯本本,只为实际;

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成就了正定这颗华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干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唯有实干才能兴邦,只有实干才有民族复兴。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习近平同志喜欢的郑板桥诗联,其中蕴含的务实、思辨、创新的精神,也恰是他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从梁家河青春岁月的磨砺,到正定踏上从政生涯,再到后来多个地方执掌一方的工作历练,一路走来。一个大国领袖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如今已经转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精神,正汇聚起近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梦奔跑。

【篇二】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那段岁月。在众多的受访者口述中,“人才九条”“六项规定”“建荣国府”“半城郊型经济”“搞大包干试点”“给中央写信请求核减高征购”等成了最热点的话题。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动情的回忆、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和坚毅正直的人格魅力。读后深受教育和启迪,简记为“七字感悟”。

一是感悟一个“民”字,只有真心为民才能始终赢得民心。习近平同志刚来正定时,有一段时间由他来主抓“连茅圈”,把农村的厕所和猪圈分开。县里的主张是“一刀切”,快刀斩乱麻,到农民家里直接强制性地改造,改完就完成任务了。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首先在两个村搞试点。他觉得,这个事,直接搞,肯定会有反复,强制性地把老百姓家的猪圈和厕所隔离开,人家肯定反感,人一走,老百姓马上就可以拆掉——拆几块砖头还不容易吗?这个事情要想办好,首先是让大家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才行。所以,应该先搞两个试点,让大家都能看到好的效果,然后再全面推开。过了一段时间,地区开汇报会,点了正定的名,要求加紧搞。但习近平同志认为,那是“运动式”的弄法,肯定劳民伤财,推广越大,损失越大,群众也不会满意。后来,正定采取习近平同志主张的这种方式,通过试点稳步推进,县里各村“连茅圈”改得都很好,反复也很小,而那些“一刀切”改造的县,后来都有很大反复,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大。“连茅圈”看似小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件大事。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民生小事体现出习近平同志真心为民的博大情怀。看得出来,从那个时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已经扎根于习近平同志的灵魂深处了。小事情,大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哪里?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政府无论是做什么决策都要始终倾听群众心声、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力量。只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始终赢得民心。

二是感悟一个“敢”字,只有敢于担当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当时,正定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三角村是先进典型。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三角村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他们偷着到外县换山药吃,回来交征购。他想给中央写信,反映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把高征购减下来。当时,很多同志在这点上持有不同意见,怕犯错误。但习近平同志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怎么会犯错误?”后来,他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同志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后经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核实认定,习近平同志反映情况属实,决定将正定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之后,正定对全县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结果,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一年就彻底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推行“大包干”试点工作。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省没精神,石家庄市委领导更没有说话,谁也不敢搞,怕在这个问题上冒尖,犯方向路线错误。在习近平同志支持下,里双店公社搞起了“大包干”试点,也是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从210元涨到了400多元。就这两件事来说,如果当时没有习近平同志的担当,又何来后来的减征购、调整种植结构和“大包干”的试点成功。干事创业要想成功、要想寻求突破,就要做到一个“敢”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愿担责,是干不成大事的。只要为公不为私、为民不为己,看准的事情,就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干下去。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只有敢想敢做敢于担当,才能不断创新发展,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

三是感悟一个“远”字,只有目光高远才能把准发展大势。习近平同志来后时间不长,根据正定正好处在省会石家庄市和广大农村之间的区域定位,提出正定应该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具体概括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个发展思路既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从哪本书里套过来的。这是习近平同志基于对正定深入调研,对全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综合提出来的。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正定一直在沿着这条路子走。是否符合发展定位呢?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正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说明当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发展路子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另外,在推进正定开发旅游上,也体现出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正定是个文化古城,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之说。习近平同志对文化非常重视,提出要挖掘潜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1983年,他任县委书记后,正好来了一个机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摄《红楼梦》连续剧。他通过做工作,争取到剧组的很大一部分镜头在正定拍摄。剧组原计划搭建一个临时拍摄基地,拍完之后就拆了。但他决定要建设一个永久性的荣国府和荣宁一条街,这样正定以后就可以借此发展旅游事业。当时也有些人想不通,考虑到没钱修,即使修了又不知何时能赚回本钱?结果呢?正定的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成了县里的支柱产业。同样,他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把西湖的门票一律免除,一开始也有些人不理解,后来发现门票免了以后游客更多了,杭州的旅游收入反而大幅提高了。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决策,都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这样,才能把准发展大势,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

四是感悟一个“勤”字,只有勤以为常才能勇挑时代重任。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白天的工作往往是下乡了解情况,晚上就在办公室处理机关事务,接待群众来访。晚上10点以前,他都在忙公务。有时候他在晚上10点到11点就把当天的公务处理完了,就开始拿起书本学习。在他的办公室和宿舍,书架里、办公桌上、床边,触手可及的都是各类书籍。他读的书范围很广,包括工作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并为自己规划了四个方面的学习任务: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他善于通过各种机会,时时刻刻吸纳新东西,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各种变化,尤其注重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学习让他感到一种充实、一种升华、一种底气。大家都知道,善于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领导干部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对于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而习近平同志不仅熟悉和掌握,关键是他“干一行、学一行、成功一行”。他在正定抓农业,农业上去了;

抓工业,工业上去了;

抓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也上去了;

管党建和干部,干部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了。新时代是个奋进的时代,更是个竞争的时代。干事创业面临各方面的问题挑战必然会愈加复杂多变。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五是感悟一个“俭”字,只有艰苦朴素才能更好修炼党性。在众多的受访者口述中,对习近平同志生活描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吃百姓饭,穿平常衣。他平时常穿的衣服是绿军装,冬天穿一件军大衣。他的办公室很小,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了书的小书架,生活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据曾在正定县委办工作过的张五普同志介绍,习近平同志对吃穿都不讲究,夏天就穿个白衬衫,秋天就穿个旧军装,有时候穿一套蓝色中山装。他下去调研或者开会,经常赶不上机关食堂的饭点。有时候忙起来工作忘记了吃饭,等忙完了赶到食堂却没饭了。那时候,经济不发达,街上没有饭店,他就只能凑合吃一些食堂剩下的凉馒头和咸菜,有时候连凉饭也没有,他就只能饿一顿。时间长了,习近平同志得了急性肠胃炎,经常胃疼,他也不当回事。后来病情严重了,他找医生说,吃点药就行了吧?医生说不行,必须住院。这样他才住进二五六医院。这不仅是艰苦朴素,更是一种敬业。当时同事们来医院看望他时,他说的那句话最让人感动。他说:“我的病没事,你不要为我担心,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咱们共产党员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是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天工作再努力也不会超不过24小时。党员干部如果考虑自己的事情多了,考虑人民的事情就少了。这是习近平同志在艰苦朴素生活中党性修养的生动显现。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断锻炼党性、磨炼意志,积极努力工作,切实用实际行动去兑现入党誓词的每一句话。

六是感悟一个“严”字,只有纪律严明才能永葆革命本色。严明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和执政的经验总结。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就鲜明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毛泽东同志讲党的纪律时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同样,正定的稳定和发展也离不开严明的纪律保障。习近平同志任县委书记后,作为班子“一把手”,他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最好,以其身正带动一班人不令而行。首先出台了从县委常委会成员自身做起的《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一共有六条,针对性很强。现在很多人说,当年的“六项规定”和现在的“八项规定”如出一辙,这是很有道理的。纪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习近平同志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乡镇干部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出席会议、看各种文件、接待上级部门的各种视察检查。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哪还有多少时间做正事、务实事呢?他迅速反应,跟各类部门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规定,各行政单位每周必须保证2到3天的“无会日”。但在通知下发后,“无会日”执行得并不是很彻底。虽然纪律要求得很严,但还是有实在憋不住悄悄突破的。发现这些情况,习近平同志态度很坚决,严厉地警告他们说:“你们要再这么搞,处分相关负责人,没收打字机,就是要让你们难受难受,养成新的习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实践证明,只有时时刻刻严明党的纪律,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

七是感悟一个“情”字,只有真情付出才能厚植浓郁乡情。在众多受访者的对话中,采访组大部分都会问到这么一句话,“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您和他还还保持联系吗?”答案都是肯定的。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以后到福建工作,包括后来在浙江,正定人只要过去,想见他,他都见。习近平同志对正定和正定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吕玉兰同志逝世后,他专门写下了纪念文章《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贾大山同志逝世后,他在《忆大山》文中深情地写到:“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试想,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又何来这样的情怀?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视察工作期间重回正定。在看望30多年前县委班子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时,他饱含深情地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在正定工作3年,离开正定28年,这个过程就成了我人生永久的一种联系,实际上我离开正定以后,跟正定一时一刻都没有脱离联系……所以,跟你们在一起,我感到很亲切,很自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乡情,息息相通的乡情。离开正定后,他先后6次回到正定,为他第二故乡的浓郁乡情作了解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如果没有真情付出,就不可能做到造福一方。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大部分同志不会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我们干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上,都要付出真挚的情感情,去爱这个地方爱这个岗位。只有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真情放在这个地方的发展上,把心思用在这个岗位的职责上,才能真正做到造福一方。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永远连着和这里割舍不断的浓郁乡情。

【篇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使党员干部深刻了解和认识习近平在正定从政期间,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从中获得教益,推动公司发展,5月份,龙源新疆公司向全体党员购置配发《习近平在正定》一书,通过“四学”《习近平在正定》,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

以上率下领导带头学。龙源新疆公司组织党委中心组进行专题理论学习,并结合学习情况开展交流讨论。公司领导率先行动,把《习近平在正定》作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读本,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梁家河》等理论读物结合学习,形成以上率下、从中心辐射四周的学习传播途径。

全面覆盖持续深入学。公司党委按照党支部、党员全覆盖的原则,征订配发了《习近平在正定》书籍78册,实现了《习近平在正定》党员干部人手一册,并把《习近平在正定》作为公司党委班子成员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必学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交流心得、撰写体会。公司班子成员利用下基层调研,深入支部、班组,结合分管领域和工作实际,分享个人学习体会,与党员干部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

创新形式激发兴趣学。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安排,新疆公司党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微党课”宣讲活动的通知》,大力营造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在正定》的浓厚氛围;

各党支部积极开展《习近平在正定》诵读活动,党员干部节选自己最喜爱的一段篇章诵读,并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工作实际,以举事例、讲感受、谈想法等方式,分享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心得体会。

以知促行突出效果学。公司党委把服务生产经营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尺,坚持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公司7个党支部广泛开展“做安全卫士,做治企表率”、“风场标准化,党员走在前”主题实践活动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公司领导干部对照习近平在正定精神,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工作,为生产经营出谋划策、破解难题。

龙源新疆公司充分利用公司内网、《新疆龙源》期刊、微信群等载体,推送广大党员学习《习近平在正定》的反响体悟,营造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团员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心得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使党员干部深刻了解和认识习近平在正定从政期间,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从中获得教益,推动公司发展,5月份,龙源新疆公司向全体党员购置配发《习近平在正定》一书,通过“四学”《习近平在正定》,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

以上率下领导带头学。龙源新疆公司组织党委中心组进行专题理论学习,并结合学习情况开展交流讨论。公司领导率先行动,把《习近平在正定》作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读本,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梁家河》等理论读物结合学习,形成以上率下、从中心辐射四周的学习传播途径。

全面覆盖持续深入学。公司党委按照党支部、党员全覆盖的原则,征订配发了《习近平在正定》书籍78册,实现了《习近平在正定》党员干部人手一册,并把《习近平在正定》作为公司党委班子成员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必学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交流心得、撰写体会。公司班子成员利用下基层调研,深入支部、班组,结合分管领域和工作实际,分享个人学习体会,与党员干部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

创新形式激发兴趣学。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安排,新疆公司党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微党课”宣讲活动的通知》,大力营造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在正定》的浓厚氛围;

各党支部积极开展《习近平在正定》诵读活动,党员干部节选自己最喜爱的一段篇章诵读,并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工作实际,以举事例、讲感受、谈想法等方式,分享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心得体会。

以知促行突出效果学。公司党委把服务生产经营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尺,坚持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公司7个党支部广泛开展“做安全卫士,做治企表率”、“风场标准化,党员走在前”主题实践活动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公司领导干部对照习近平在正定精神,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工作,为生产经营出谋划策、破解难题。

龙源新疆公司充分利用公司内网、《新疆龙源》期刊、微信群等载体,推送广大党员学习《习近平在正定》的反响体悟,营造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团员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篇四】

读完《习近平在正定》,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访意大利回答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所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那样,也如习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时所说的“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也要看到真贫”,其实习总书记一直始终如一地心怀家国、情系人民,早在30多年前在正定的时就以实际行动表明“我早已是以身许国、许人民了”。

在很多人眼中,总书记是高干子弟,家境优越,但习总书记经历了七年的知青岁月,却没有任何的补偿心理,反而一直心心念念贫困的群众,主动要求到基层历练,在他的眼中,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才最接地气,才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才最能认知社会。在正定的三年里,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是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十多平米的一间平房,一张三屉桌、一个文件柜、两条凳子,一张床板、一个脸盆架、一个暖水瓶、一个电灯泡,是他办公室兼宿舍的全部装备。甚至下乡吃饭也一定要在乡镇食堂,而且粮票、饭费一定要如数交纳。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扎根基层,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实事,向习总书记学习,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心得二

读完《习近平在正定》,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访意大利回答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所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那样,也如习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时所说的“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也要看到真贫”,其实习总书记一直始终如一地心怀家国、情系人民,早在30多年前在正定的时就以实际行动表明“我早已是以身许国、许人民了”。

在很多人眼中,总书记是高干子弟,家境优越,但习总书记经历了七年的知青岁月,却没有任何的补偿心理,反而一直心心念念贫困的群众,主动要求到基层历练,在他的眼中,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才最接地气,才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才最能认知社会。在正定的三年里,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是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十多平米的一间平房,一张三屉桌、一个文件柜、两条凳子,一张床板、一个脸盆架、一个暖水瓶、一个电灯泡,是他办公室兼宿舍的全部装备。甚至下乡吃饭也一定要在乡镇食堂,而且粮票、饭费一定要如数交纳。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扎根基层,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实事,向习总书记学习,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篇五】

透过《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这篇饱含深情的长篇通讯,我们感受到一种真挚诚朴的平民情怀。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赢得了“平民书记”的美誉。他吃食堂、住陋室,骑车下乡、排队打饭,从不搞特殊,时时处处都与当地干部群众融在一起。30多年后,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依旧不改本色。外出考察不清场,不封路,住普通房间,吃简单饭菜……这种平民情怀本质上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一种人民至上的信念。有了这种一以贯之的意识、信念、情怀,我们党就永远和人民心连心。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的是基层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和制度措施贯彻落实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初心就是始终秉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顾大义、顺民心”的为政之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把百姓放到最前面,真正为老百姓干实事、谋实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在工作中想心里的是群众,装的是大家,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命运,把精力放在为民谋福利、谋地区发展上,常怀爱民之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多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多一分干事创业的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正的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踏实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方法与方式,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心得体会5篇

【篇一】

正定,是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青年干部习近平的工作风格。

站在人民立场、善于发现问题,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第一步。1982年3月,习近平同志从部队转业,下定决心来到河北省正定县为群众做实事。那个时候,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是一个“好县”。通过走村入户、和群众交心,他很快摸清了真实情况,大胆提出,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习近平同志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群众负责,为群众担当,下定决心改变正定经济“单打一”、粮食“单打一”、群众吃不饱的状况。

发现问题不容易,为之负责、为之担当更不容易。习近平同志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他把情况汇报给县委书记、与县委班子成员沟通后,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不久,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就来到了正定调研,一致认为反映的情况属实。之后上级决定把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这样一来,正定调整了种植结构,适当压缩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负责不容易,负责到底更不容易;担当不容易,担当到底更不容易。1980年代初,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经常骑自行车下乡的习近平同志发现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广泛存在“干不干,八分半”的想法;热爱读书学习的他从报纸上了解到,安徽和四川正在酝酿“大包干”。如何在正定这个典型的内陆县进行改革开放,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他深入思考的问题,他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谁敢“冒尖”呢?可是,如果没有人“冒尖”,问题怎么解决呢?改革怎么推进呢?习近平同志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决定迈出改革的第一步。他找老书记“说说”,还请县长找其他领导同志“说说”,逐步扭转大家的看法;选里双店公社开展

“大包干”试点,第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翻了一番。就这样,正定开了全省“大包干”的先河,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生动体现。梁家河七年,知青习近平就树立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正定三年多,青年干部习近平践行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在改革初期,他投身改革开放第一线,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正定每个村落。不论风霜雪雨,不论严寒酷暑,都无法阻拦那颗赤诚的初心;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窝”,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动,他就扛着自行车过去了。西兆通、塔元庄、二十里铺、三角村、东权城村、南村……正定的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见证了他的初心。一位记者目睹了他的工作状态:每天马不停蹄,经常到乡村去调研、在现场办公。一位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深情回忆道:“习书记对人民群众有一颗赤子之心。”30多年过去了,他的人民情结,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终不变。总书记初心不改,他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运用到工作当中,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心是赤诚之心、高尚之心,亦是勇敢之心、无畏之心。永葆初心不变,才能有负责之勇气、担当之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才能干成大事、善作善成。

总书记强调:“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他在正定工作时立下了为民负责、为民担当的标杆,如今他严格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在新时代,就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篇二】

按照支部学习《习近平在正定》要求,我在《学习强国网》学习了有关《习近平在正定》的往事,深刻地感受了中国伟人在基层不凡经历。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发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实事求是、务实创新,干好基层工作才能为实现定国安邦奠定基础。而习近平为我们党员干部树立学习的典范。

体会一:吃苦在前方能获得群众认同

1982年春天,习近平初到正定,人们对这个来自京城的年轻人有各种猜测: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这份苦就会卷铺盖走人。他常穿一件褪色的军装,像个炊事班长,甚至显得有点“土”。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蹲在水泥板搭成的“饭桌”前边吃边聊天,如果因为下乡误了吃饭时间,就在办公室用小柴油炉煮挂面。作为一名县委书记,没有以领导身份自居,而是谦逊的是“向大家学习的”。

再看他与乡下群众如何相处。他不是驱车,前呼后拥的跟队调研。而是经常骑着自行车到乡村去,经过河滩、泥泞时还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一是为锻炼身体,二是接近群众,三是节约汽油。在乡下,他最爱吃老百姓家的玉米饼和咸菜,临走时总会留下钱和粮票。

从穿着上、交通工具上、生活习惯上融入普通干部群众,没有等级,没有特权,公正无私,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和认同,才能真真了解群众疾苦和真实情况。

体会二:老百姓的日子好过才是最大的政绩观。

20世纪70年代初,正定曾以华北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但因片面追求粮食高产,棉花、油料、瓜果都被压缩,52万亩耕地,每年要上交7600万斤粮食,很多人家不足温饱,要去外地买口粮。

初来乍到的习近平,打算先从这个很多人都有些忌讳的敏感问题入手,让正定百姓填饱肚子。他和另一位正定县委副书记主动承担任务,跑省进京,向上汇报,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

1982年初夏,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和省委、地委一起到正定深入调查后,决定减少粮食征购任务2800万斤,农民口粮紧张问题得以缓解。

这件事关系到正定县42万人的利益,由此可以说明近平工作大胆,有魄力,不唯上,只唯实。

如今,脱贫攻坚是压倒性的工作任务,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指标上脱贫,应付验收了事,而更要关注的是“脱真贫”和“真脱贫”。

体会三:领导干部带头调研方能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习近平作为县委书记撰写的《中青年干部要“尊老”》这篇评论刊登在1984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一位县委书记的文章能登上中共最重要的媒体,相当罕见。

作为县委书记,习近平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改革。他借鉴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半城郊型经济”的概念,使正定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迅速转向“掏城市腰包”的商品生产——城市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就加工什么。

习近平还推动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带着干部去南方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取经,去乡镇企业起步较早的浙江、江苏、天津考察学习。

作为法院的党员干部,不应当把调研工作作为单项的一项考核指标,将调研工作与其他工作割裂开来,而要讲调研作为一项务实的工作作风,用来解决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调研工作是牵头部门应当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忘记了一个领导干部应当主动了解情况,提出有效对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面。

工作一名党员应当求真务实,心细人民群众,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篇三】

《习近平在正定》是习近平在正定工作的采访实录,其中有一句“习近平非常爱学习,读书很多”让我记忆深刻。他的办公桌和床头上都是书,他一个人坐办公室,晚上基本上就是研究工作和学习。习近平在2013年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曾说自己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以为,读书有几样好处。其一,可以获得知识,而求知欲的满足又使人愉悦。其二,可以增长理性和独立思考之能力。其三,让我遨游天地之大,体悟个体生命的渺小却神奇……总之,阅读滋养着我的灵魂。

读书使人快乐。我们听过源远流长的读书训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又听过父母谆谆教导的读书告诫:你要好好读书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将来才能有份好工作。还听过铿锵有力的读书豪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读书论自然流传甚广,可是我却欣赏陶渊明的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以为陶潜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之一,即阅读所能够带给我们的愉悦。

怎样做一个明理的人?要读书。启蒙时期的法国大哲伏尔泰与卢梭交恶。他不认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人生而平等的论述,寄希望于通过开明的君主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革,但是后来卢梭受到迫害,伏尔泰站出来为卢梭抱不平,他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理性是什么,它不绝对、不偏狭,他质疑权威、崇尚逻辑,从而让人能够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各种差异性存在,正是人们在认识上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才有了多样文化的生存空间。

怎么做一个摆脱平庸的人?要读书。“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以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怎么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要读书。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善于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创造性地读书。在阅读中了解外面的世界,耳聪目明,从我在办公室的工作期间发现我们各个科室处理的公文繁多,办公室几乎一周要用两箱的打印纸,如果我们也学习我们采用无纸化办公系统将大大提高办公的效率,节约更多的资源,据了解,南通已经开始了无纸化办公的试行。学和用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知和行结合起来,我们找到这样一个视角,就会有更多更快地提升。不为了读书而读书,要和我们的时代脉搏,和我们的生活需求,和我们现在干的事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汲取到文化的思想和养分。

读书,要读懂读透。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学悟透彻必要经历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意思是刚读书的时候总是觉得一场困难,觉得这是一条无止尽的路。意味着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意思是经过第一境界后你就渐渐产生了对读书的兴趣,就算为此衣带渐宽和人憔悴都不悔过。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意思是经过前两个境界后你就会豁然开朗,读书就变得轻松简单。

【篇四】

《习近平在正定》是一部学习总书记执政风范、追寻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好教材。它通过对26位与总书记在正定有工作交往或熟知总书记正定工作经历的干部群众的采访,展现了总书记执政正定期间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雄韬大略和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读后深受教育,有四点突出的感悟。

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呈现的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突显出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早已扎根灵魂深处。习近平同志不仅怀着一颗“到基层去锻炼,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的初心,毅然决然从中央军委机关到正定接受锻炼;而且,躬身实践,执着于从群众需要出发,矢志为群众谋利益。1982年,到正定不久,他发现粮食高征购负担过重、影响农民收入问题,就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得近

4成的核减指标,使全县种植结构得以调整,农民人均收入因此从148元提高到400多元,一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看到县城到处是残垣断壁、碎砖烂瓦,街道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处乱丢,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他强调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再落个“高产脏县”的名声。他组织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在县城修建37个垃圾池、11个公共厕所,建立13个乡镇文化站、45个农村俱乐部,为71个村安上自来水。为解决西兆通“奶牛村”群众卖牛奶难问题,他请求当时没有隶属关系的石家庄市的市委书记帮助协调在村里建起收奶站。1983年10月,听说南牛公社南永固村小学因校舍漏雨,学生被迫停课,他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南牛公社党委从南永固村小学办学条件问题中看到与党的要求的差距,迅速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了解到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房子露天、窗户没玻璃,就把公社书记叫到办公室,进行严肃批评:“里双店搞‘大包干’不错,但不能一俊遮百丑,教育抓不上去,改善办学条件不力,那你也不是一个好书记。”

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呈现的敢做善为的创新精神,突显出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早已融入红色血脉。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适逢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开拓创新成为时代潮流。他常说“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强调改革要体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真意。针对正定处在城市和农村过渡地带的区位特点,他大胆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农工商,把正定经济带入快车道。针对“干不干,八分半”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实际,他摆脱“中央没文件,河北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的束缚,冒着犯方向路线错误的危险,向县委提出仿照安徽和四川等地的做法,开展“大包干”试点,试点公社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半。他敢于和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改作风,主持制定“正定六项规定”,用以规范干部言行,要求干部必须总揽全局,抓大事;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搞好“一班人”团结,维护县委领导的统一;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树立雄心壮志,为

“四化”争先创优。他要求各级党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解决好领导班子自身组织生活不正常、涣散软弱问题;要求党员对照党章要求,对照先进党员、英雄模范,对照入党誓词,反思思想上行动上的差距和不足;果断决定对落后党组织进行整顿,对不合格党员进行清理。强调对党员干部要开展好党性教育、方针路线教育、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教育“三项教育”,领导班子要切实解决好政治路线政治立场问题、为人民服务不到位问题、政治生活不健全问题、领导班子涣散问题“四大问题”,为干部教育和领导班子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呈现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思路理念,突显出他求实务实抓落实的严实作风在从政初期就早已成型定格。“做事实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很多正定人对总书记的褒扬。在正定工作期间,他大力倡导“人才是发展经济、翻番致富的根本”,亲自主持制定“正定人才九条”,提出:凡是来正定的科技人员,搞成项目,利润按比例分成或拨付一次性报酬;凡有技术专长的,一定接收,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凡到正定讲学的专家、学者、教授,车接车送,并发津贴。为了挽救县油泵油嘴厂,他专程登门拜访,聘请无锡某公司原经理担任厂长,当年实现产值翻番。为了争得爽脚粉项目落户正定,他连夜骑行数十里赶往石家庄,喊遍谈固小区几十栋家属楼,寻访项目持有人,投产不到一年,就赚得纯利润30多万元。他轻车简从深入实地调研,因势利导改造“连茅圈”,协调开通市县公交线路,实行教师聘任制,破除家庭成分论,组织举办群众体育运动会等,都成为惠民生、顺民意、深得干部群众交口称赞、影响正定长远发展的实事好事。

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呈现的“习以为苦”“勤以为常”的自我修养,突显出“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中华传统美德早已浸透他勤朴清廉的政治品格。习近平同志从小就接受春雨一样革命家风的熏陶,不仅在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而且学习上“孜孜以求”。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成就了他学富五车的远见卓识。他习惯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大锅饭”,一起蹲在树下吃饭聊天,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一起干、一块苦、一同过”。他苦以励志,一间

10多平方米的宿办室,一张三屉桌,一个文件柜,一双木板凳,一张木板床,一个脸盆架,一个暖水瓶,一只白炽灯,异常简陋的办公条件,展现了总书记一生崇尚简朴的高尚生活方式。“从思想修养到行为遵循,从工作作风到群众关系,他都不折不扣地履行了作为领导干部的职责,做到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思想观念唯新”——从正定人的评价中,能够深切体会出总书记作为一代伟人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

习近平同志把正定称为“第二故乡”。其间,他广交朋友,与很多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正定以后,他依然念念不忘曾经一起工作、战斗过的同事和战友,先后6次返回正定,看望故交和乡亲。他与吕玉兰、贾大山的友谊传为美谈。他始终关怀和支持正定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被正定干部群众称为“正定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也是值得我们一生永远爱戴、学无止境的好书记。

【篇五】

总书记曾经饱含深情地说过,“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研读《习近平在正定》,是中青年干部学习为政之道的重要途径。这种阅读,这种感悟,就是在追寻为政之道的源头。

感悟真挚浓厚的为民情怀。大家都熟悉的一张照片,在正定的大街上,习近平同志坐在一张桌子前,倾听一位老大娘的倾诉。这是他经常在大街上接待群众、现场做信访工作的一幕。他对塔元庄的关心,从任职正定一直延续到担任总书记之后,成就一段领袖与人民心连心的佳话。把一个村里的体校迁入县城,办成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基地,是需要付出真情才能办到的。感悟为民情怀,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

感悟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习近平同志主动要求到县里工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住都在办公室,几个月也难得回一次家。穿着旧军装,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群众。感悟理想信念,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感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经常骑着自行车,不打招呼,随时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街道,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情况,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与大家打成一片。在里双店试点“大包干”,就是充分掌握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展开的,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半。他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出引起全国轰动的广招人才的正定“人才九条”,借电视剧《红楼梦》的东风修建荣国府奠定正定旅游环境,成立农村研究所推动“三农”领域的各种实验和探索,等等。感悟实事求是,就是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

感悟老老实实的做人操守。在正定时,习近平同志自己骑自行车下乡,却把县委唯一的一辆吉普车安排给老干部使用,还常常利用节假日去老干部家走访看望。他除了每天十几个小时孜孜不倦地投入工作,有限的业余时间就是读书。他做到了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观念唯新,认真落实思想作风建设的“六项规定”,不摆花架子,不练虚功夫,不唱过场戏。感悟做人操守,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实事。

感悟慎独慎微的严格自律。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生活十分简朴。他在办公室里睡觉,铺盖是自己带来的,褥子是母亲做的,还有很多补丁。平时吃在县委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每次回家,从没报销过车费。他说,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感悟严格自律,就是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经得起考验。

学习《习近平在正定》有感(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