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总结 > 其他总结
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推荐5篇]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36-453136 其他总结 发布时间: 2023-05-07 13:00: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

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1

初一上学期,本人任教初一年级x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课堂练习,设计开放性课外习题,制作历史手抄报、电脑报,历史手工制作等,使学生动手动脑。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xx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远古到南北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2

今年,我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如何更好的利用开发课堂资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以后的教学将会有更大的帮助。下面将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下总结。

(一)备课中的问题

首先,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一旦用这样的“导学案”实施教学,师生会集体“受害”。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学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恐怕只能实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学,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为“学习者”,把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统统盲目随意地交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学”。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

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教学案”,甚至汇编出一个“教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

2.重学轻练。

3.要求宽松。

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

2.机械呆板。

3.目标偏移。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化。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

二是使用“演绎法”。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总之,教无定法,任何理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践行。

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3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4

初一上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教室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教室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主动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做到有针对性。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认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主动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三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教室领导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教室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优良的学风。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情况优良。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第二篇:初一下学期历史总结

初一下学期历史总结

一、填空题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2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5、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26、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玄宗封(mohe)首领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亚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8、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29、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0、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次。

3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3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34、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35、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36、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37、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8、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9、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40、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41、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42、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3、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4、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5、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侨胞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6、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7、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48、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

49、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50、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51、1206年,蒙古贵族如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5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5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4、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5、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56、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57、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58、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59、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60、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61、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fU)、蔡襄。62、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63、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64、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65、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66、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6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68、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69、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70、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造成了“文字狱”。

7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7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7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投降。7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75、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76、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77、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78、1771年初英勇的扈特部众,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

79、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80、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8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8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83、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房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84、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85、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86、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87、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88、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有顾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出《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微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89、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二、连线题:

1、把下列时间、人物、朝代、都城相连

2、把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相连

时间 人物 朝代 都城 契丹族 金 元昊

518年 赵构 隋朝 临安 党项族 契丹 阿保机

618年 杨坚 唐朝 长安 女真族 西夏 阿骨打

960年 李渊 北宋 长安

1127年 赵匡胤 南宋 东京

3、将下列左右相关内容相连

1206年 忽必烈 蒙古国 北京 冰裂纹瓷器 临安

1271年 朱元璋 元朝 斡难河畔 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 开封

1368年 皇太极 明朝 大都 闻名世界的宋朝大商港 浙江哥窑

1636年 铁木真 清朝 南京 北宋都城 广州

4、将下列作者与作品相连

5、将下列内容相连

《过零丁洋》 关汉卿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红楼梦》

《梦溪笔谈》 司马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

《资治通鉴》 沈括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水浒传》

《窦娥冤》 文天祥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西游记》

6、将下列相关内容相连

7、将下列朝代与都城及古今地名相连

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北京 唐朝 东京 西安

清代后来居上的丝织业中心 南京 北宋 长安 开封

明清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苏州 南宋 临安 北京

明清时期北方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景德镇 元朝 建康 杭州 陈 大都 南京

8、将下列年代与事件相连:

9、将下列年代与发生的确良事情相连

1368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589年 隋朝灭亡

1421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 605年 陈朝被灭

1553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618年 唐朝灭亡

1662年 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907年 开通大运河

10、将下列历史上的称呼与人物及代表作

11、将下列人物与相关事件相连:

诗仙 吴道子 《早发白帝城》 张玄素 敢于直言,进谏二百多次

诗圣 李 白 “三吏”、“三别” 唐太宗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画圣 杜 甫 《送子天王图》 魏 征 反对唐太宗在洛阳修建宫殿

武则天 任用“房谋杜断”

12、将下列时间与事件相连:

13、将下列事件与人物相连:

10世纪初 北宋建立 设殿阁大学士 乾隆帝

960年 南宋灭亡 转战东南沿海抗倭 明太祖

1206年 契丹国建立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1276年 蒙古国建立 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戚继光

三、问答题

1、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1)、北宋时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2)、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2、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3、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宋太祖即位后,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2)、宋太祖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是什么?

(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意义: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3)、作用: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简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意义。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领土。

6、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4)、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7、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1)、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

(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是: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国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8、简要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加上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9、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

(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四、列举题:

1、列举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

李白《蜀道难》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新乐府》

2、列举北宋时少数民族政权和都城:契丹,都城上京 党项,都城兴庆 金,都城会宁

3、列举17世纪我国进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第二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4、列举明朝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及其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五、材料分析题: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

唐太宗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机户”指什么人?“机工”指什么人?最期的资本家 最期的雇用工人

(2)、“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性质。

(3)、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何时何地? 出现在明朝中期苏州和松江一带地区。

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 天朝指清朝 外夷指外国

(2)、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乾隆帝说的

(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4)、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重本抑末,压制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保守思想。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初一《7》班

令诗琪查

第三篇:初一下学期历史总结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一、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为隋文帝。(2)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3)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4)取得的成果: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加,史称“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千米。江南河:钱塘江(浙江)至长江、邗沟:长江至淮河、通济渠:淮河至黄河(洛口仓附近)、永济渠:黄河至海河(涿郡)。(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视确立。(2)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不恤民力,大量征发劳动力修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征辽东,迫使农民大量服兵役和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2)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平定全国。(2)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即唐太宗。(3)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任用贤臣,魏征敢谏,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4)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官吏。(5)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6)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是唐高宗的妃子,高宗去世后自立为帝,该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3)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的孙子,年号“开元”。重用贤相姚崇和宋璟。(2)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重视文教,编修经籍。(3)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出现曲辕犁和筒车;修建很多的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3)商业: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平凡,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人民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3)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4)唐太宗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641年迎娶文成公主。710年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创造的黄金时期。诗仙李白,飘逸洒脱。诗圣杜甫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白居易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疾苦。(2)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第4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大唐高僧鉴真6次东渡,于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唐招提寺)。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国家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三、玄奘西行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游学,《大唐西域记》。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朝政日趋腐败;边疆形式日益紧张;节度使权利膨胀。

(2)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平定叛乱的主要将领为郭子仪和李光弼。

(3)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节度使权利增大,形成藩镇割据(军阀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政、藩镇割据严重,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884年黄巢起义失败。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但是给了唐王朝致命的打击。

(2)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北方先后出现了: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史称五代。

(2)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汉共为十国。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2)宋朝建立之后,陆续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的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住了军队(杯酒释兵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利。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赵匡胤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赵光义即位后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2)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的、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916年,契丹族(活动地域主要在今天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临潢府,耶律阿保机即为辽太祖。

(2)1032年,党项族(活动地域在今天的宁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杨家将)(1)辽建立在北宋之前44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得到契丹支持,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北京、山西北部地区,是扼守阴山山脉,控制东北三省和华北平原的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与北宋的战争中,辽掌握主动权。

(2)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向辽开战失利,只好采取防御措施。

(3)宋真宗时期,辽攻宋,寇准力劝真宗皇帝亲征,宋在澶州击败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之战,宋常败,后来西夏无法承受战争负担,与北宋议和,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渔猎民族。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阿骨打即为金太祖。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1125年,金联宋灭金。

(2)1127年,金进攻北宋,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1127年北宋灭亡之后,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临安称帝,即为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2)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吴阶、吴琳兄弟负责西部川陕防线;岳飞的岳家军负责中路防线,驻守湖北荆襄地区呢;韩世忠负责东线,驻守江淮地区。三路大军以岳家军战斗力最为强悍,宋高宗赵构及奸相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发展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3)杀害岳飞之后,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以淮水中流为界,割让邓州、唐州等,以大散关为边界。南宋正确偏安江南一隅。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唐朝中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使粮食产量大增。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称为丰饶的粮仓。

(3)经济作物有很大发展,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2)宋朝是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

(3)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具备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最大的城市是杭州和开封,人口多达百万。(2)经商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4)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1227年,成吉思汗灭亡西夏。成吉思汗去世。(2)1234年,蒙古灭金。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2)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3)1279年,元在广东崖山消灭南宋残部,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3)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后,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中书省掌管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3)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作为“腹里”,直属中书省。设立岭北、辽阳、河南、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一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辖西域(今天新疆地区)军政事务。(3)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今天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会晤,商议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对西藏进行管理,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城市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出现了很多商业和娱乐兼营的场所“瓦子”。

二、宋词和元曲

(1)宋朝词得到很大的发展,著名的词人有北宋的苏轼、南宋的李清照和辛弃疾。

(2)元曲代表人物为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运用

(1)战国时期,使用天然磁石制作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会使用人造磁铁做成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唐朝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开始广泛运用于战争。武器的形式逐渐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转移,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宋朝时期,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宋元时期驿站发达。

(2)陆上和海上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队伍逐步强大。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即为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行省),设立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军务)和按察使司(监察),使原来行省的权利一分为三。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制度,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东厂和锦衣卫统称为“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采用八股取士制度,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上,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上,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景德镇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

(2)1405年——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戚继光抗倭

(1)日本的一些破产武士和奸商等组成海盗集团,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成戚家军,平定了倭患。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编写了《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了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为防止北方蒙古南扰,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东起鸭绿江边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总长万里。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2)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从1406年开始,到1420年基本结束。北京故宫称为“紫禁城”,由木匠蒯祥等人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1)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2)书法家董其昌、画家徐渭;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是《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于享乐,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期中李自成的队伍规模最大,是起义的主力。(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3)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女真族活动在东北地区,明朝属于建州女真部。1616年,安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2)1644年明朝灭亡后,明朝山海关总部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在山海关和清军一起大败李自成部队。李自成兵败后离开北京,转战各地,最终在九宫山兵败被杀。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延续以往朝代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在思想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年,国事衰微,荷兰殖民者趁机侵占台湾。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登陆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以台湾作为反清大本营。

(2)1683年康熙皇帝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首任巡抚为刘铭传。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1653年清朝正式赐予五世**金册、金印和“**喇嘛”封号。1713年册封另一位首领“**额尔德尼”封号。

(2)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设置噶厦,**和驻藏大臣共同处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驻藏大臣与**、**同等地位,驻藏大臣掌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四、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西北边疆地区。

(2)乾隆时期,清军平定新疆地区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3)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五、雅克萨之战

(1)康熙年间,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击败入侵俄军。

(2)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六、清朝的疆域

包括现在的全部国土和外兴安岭及库页岛等,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19课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康乾盛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增加约3亿亩,还兴修水利,推广高产农作物。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业比较发达。山西人组成的晋商,专营粮食、食盐、绸缎等,乾隆时期又专门经营汇兑、房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票号”(银行)。安徽商人组成的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

三、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年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初年设立由满洲贵族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军国大事,权利比皇帝还大。康熙皇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抑制满洲贵族权利,设立南书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为常设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1)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罗织罪名,人们称为“文字狱”。

(2)为维护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政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儒,另一方面实施禁书。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朝政腐败;武备废弛;财政亏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四、闭关锁国的政策

(1)闭关锁国的原因一方面是清朝的盲目自大,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

(2)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负责港口贸易和进出口管理。

(3)清朝闭关自守,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机会,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原名《石头记》,后由高鹗续写,更名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二、昆曲和京剧艺术

(1)昆曲,又称昆剧,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2)京剧以徽剧为基础,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曲的优点,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全国性的新剧种“皮黄戏”,由于具有北京地方特色,又被称为京剧或京戏。

三、其他文化

康熙年间由张玉书和陈廷敬等主编的《康熙字典》和乾隆年间主编的《四库全书》

第四篇:初一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次。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

●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1206年,蒙古贵族如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fU)、蔡襄。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投降。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房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第五篇:初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2011-2012初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大庆市二十一中学吴艳萍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教材分析: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共有九课。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一共有八课。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共有八课。还要熟记附录里的历史大事年表。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六、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七、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

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初一历史下学期学习总结[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