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刘孝森
“现代与经典”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之一,众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近千名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第一位做课的是王崧舟老师,他执教《湖心亭看雪》。王崧舟老师指导学生一句一句读,朗读最重要的是气息,不是声音。保持气息。教学层次非常鲜明。引导学生质疑:张岱问什么要选“人希地癖,不可就留”之地看雪。通过读,体会张岱“独”与 “痴”,深刻体会“天人合一”与张岱的境界、心胸、角度。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文的意境,感受张岱的“痴”和金陵人的痴的不同。最后,以“舟子啊,舟子„„”开头,以张岱的口吻,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他的课听着很享受很舒服,稳稳地尽情地深入地向前推进,充满禅的意境,这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通过“读——品——思——赏”把孩子们带进了诗意的课堂。读文章之言: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文本。品张岱之趣:品读四个句子,让学生感受张岱的雅趣、淡泊、清高、孤傲、超凡脱俗。思张岱之心:情境迁移,此时师是舟子,生是张岱,让学生续写张岱会对舟子说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超然。学生不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更能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悟。赏意境之美:老师自创诗句板书(看雪湖心亭,独游天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情),并配乐背诵课文,处处充盈着诗意之美。学生浸染其间,听课教师浸染其间,“诗意语文”滋养着每一个人,这是充满诗意、哲味、禅理的课堂。
第二位上场的是孙双金老师,他执教的《开天辟地》一课,让孩子的想象力、概括力、创造力在老师不疾不徐的引导下如奔涌的泉水,一下子迸发出来,精彩课堂不断呈现。孙双金老师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训练学生思、说和是非辨别能力,采用多角度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薛瑞萍老师《低年级的经典诵读》讲座,阐述了低年级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途径,具有深远的参考价值。薛瑞萍老师的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介绍了她自己和指导的学生多年如一日地每天坚持对中外经典诵读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日有所诵,每天十分钟”,通过诵读,我们就能向孩子们揭示语言的美丽;通过诵读,我们就能让孩子们耳有所得,口有所音,语文诱人的魅力就油然而生了。薛老师还推荐了自己的著作《诵读课》《吟诵课》《讲述课》《写作课》和喜马拉雅云读书网络平台。台湾李玉贵老师执教观摩课《去年的树》。这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李玉贵老师讲授的这节课,十分鼓励孩子们讲述自己内心的见解。课堂“对话”的教学更是巧妙,对孩子们的写作非常有益。李老师鼓励老师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努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进行有机的融通。纵观几位大师的教学,像一场精彩的舞台剧,那富有表演艺术的美,给了我一种极为强烈的冲击;老师们心无旁骛的诵读,仿佛带我们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味诗词的意境。不禁令人一次次惊叹道: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老师,诗意的栖居!原来语文还可以这么教!真是叹为观止,不虚此行!
“现代与经典”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平等开放,学生的快乐学习。名师们出神入化的设计、轻松愉快的互动、智慧优美的语言,源于深厚的语文素养。素养好比一座冰山,看得见的是“执教能力”,若隐若现的是“课程经验”,而看不见的则是“文化底蕴”。这座冰山的形成,可以简化为“读书——底蕴——教学”这三个环节。底蕴不一定都要转化为你的教学,但是,没有底蕴支撑的教学,往往是浅薄的、寡味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多研究,做教“真语文”的好老师,让学生觉得有我们这样一位语文老师而感到幸福!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他们的课堂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让学生乐此不疲?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都能做到深入研读教材,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广泛阅读、走近学生、深度备课,是不二法门。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向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目标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
202_.11.11
第二篇: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第2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感知自己的无知
我在想,我到底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才积攒来今天这份幸运。作为一所山村小学的年轻教师,能参加第2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是我想都没想到的事。入职之初,我曾野心勃勃的读过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可实践出“真知”,自己累积起来的耐心在一点点的被消磨,消磨在顽皮孩子的嬉闹里,消磨在被考评的无奈里。我曾认真的反思过,为什么我渐渐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教书匠?却寻因未果。然而通过本次学习,我却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知。就像一只在森林迷路的小鹿,在快要精疲力竭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同伴的呼唤,虽然相隔甚远,却依稀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与动力。
蔡宏圣老师在《简易方程》的课堂上说:“数学不一定是要算的,数学就是把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学习方程就是如何少动脑筋的去动脑筋。”“我怕我告诉你有多少头羊,多少头牛,你却要求老师多少岁?”而浙江金华师范附小的俞正强校长,在讲《植树问题》这节课时,同样刷新了所有在场教师的认知,这节被编排在教科书数学广角的课,不仅让学生头疼,更令众多授课教师纠结不已。可这位俞老师,竟然将如此头疼的问题,巧妙的融合到了平均分的问题里。他还用自己学驾照的经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什么驾校考试我能考过,我却还是不会开车呢?”“老师要教方法,而不是教技巧,把熟能生巧的过程留给孩子!”以前我只知道“填鸭式”教学不对,这次我却感同身受的理解了它为什么不对。像这样精彩的课例,本次活动比比皆是。对于我这个教育新人来说,这真是一场饕餮盛宴!
在这两天半紧锣密鼓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和身边的同事每天都在感叹:“课上的真好,学生表现的真棒!”基于这点简单的认知,引发了我浅显的思考:“我与名师的差距在哪里?”“这次学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与名师的差距在哪里?”郑毓信教授在他的讲座中提到:“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可反思自己,在备课时觉得只要把握教学重难点,学生会做题就已经完成教学任务了,从来都没有质疑过权威的课本与教案,没有质疑这些纲领性的东西能不能更加优化,只是在形式上有个过程,却缺乏头脑里深层次的思考。而名师们敏锐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是我所缺乏的。原来好的数学教师,必须要善于思考,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仅仅读几本教育名著就能形成的,他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把自己的思想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不断的进行发展,不断的进行自我验证,让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日臻完善。
“这次学习我收获了什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听完这些教育大家的授课与讲座,内心突然升腾出一种身为数学教师的自豪感。回顾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大概是:知道了自己有多么无知!当井底的青蛙,见识了外面广阔的世界,除了深深的自卑与自责,更多的应该是无尽的喜悦与庆幸。庆幸自己能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庆幸这些教育界的前辈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庆幸自己还年轻、还朝气蓬勃。在自己还精力充沛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引路的灯塔,还能有比这更值得令人高兴的事吗?在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从开始到现在一路跌跌撞撞,但我却从未后悔。通过学习感知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充盈自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有一天,我能成为讲台上光芒万丈的你!
第三篇: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聆听现代,品味经典
——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虽已近深秋,却不改往日的热情,尤其从无锡学习回来,更是心潮腾涌,这是怎样的一种澎湃?又该如何表达?耳畔回荡着这十三位专家老师所讲的课,如一杯醇酒,绵远悠长;似一缕春风,暖意盎然。那潇洒自如的教态,那大道至简的构思,那匠心独运的设计,那谆谆耐心的指导和绘声绘色的朗读,无不渗透着对我们所研修的新课标深刻内涵的理解,他们的教学正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听完以后,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研修的新课标,感受和收获正如潮水般涌来。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让我刻骨铭心。整堂课朴实自然却处处彰显着大师的风范。于老师对识字、写字的指导细致入微,如指导“帽”和“抛”的写法,一撇一捺都在渗透着新课标“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句话;同时于老师对阅读、朗读的教学入情入境,先让学生用眼睛看,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用心看,又看到了什么,一眼一心,一个是文字里面的事物,一个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而这些都是在于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不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吗?在指导朗读时,于老师身先示范,一会儿扮演祖父,一会扮演“我”,那童趣盎然的语调和活泼有趣的动作,一下子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体会并学会了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当然,于老师对写作的指导更让人耳目一新,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文章的方法写一写童年趣事,他老人家还亲自写下水文,和学生共享,这样一来,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这一要求。整堂课浑然天成,氛围融洽,于老师俨然就是那慈祥的祖父,而学生就是文中那淘气的“我”,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像温泉一样慢慢流淌,流淌在循循善诱的表扬时,流淌在平易近人的教态里,更流淌在和蔼可亲的动作中,这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我们无比羡慕和赞叹,这样的教学正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
当然,朱文君老师执教的《趣读小古文》也让我印象极深。从她身上,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且还要是一位合格的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学小古文就像在讲故事一样,她讲的就是一个关于五官争功的故事,完全没有文言的艰涩难懂,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那高低错落的动作,那不可言状的表情,都在绘声绘色的有感情地朗读中尽情舒展,最后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续写,注重了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不都是新课标的导向吗?
还有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童话的题材,诗化的教学,仅仅抓住“天天”这一词,以词带句,创设想象的情境,展开故事情节,反复朗读,逐层推进情感,升华鸟儿和树之间的深情,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这正是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好诠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还有戴建荣老师执教的《揠苗助长》中,对标点符号的解读可谓关注到了新课标的细节,不得不让人叹服。
总的来说,这些专家老师的课言近旨远,让人回味无穷。犹记在听课过程中,不敢有丝毫倦怠,生怕错过了一词一句的精彩,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聚精会神的记,恨不能把整堂课都抱回家。虽然那些专家大师们的范是学不来的,毕竟那是一种知识、阅历和人生的积累,但他们身上总有许多我们能学得来或受启发的地方,听了他们的课,经过他们课上对新课标的渗透和点拨,我们就会灵光闪现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这都是我的宝贵财富,是我一份难忘的美好回忆,让我感受颇深,对我影响巨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以新课标为导向,认真研读,以此展开语文教学。
新课标我们已经研修过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南,乘着新课标的翅膀,给学生自由驰骋的力量,带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翱翔。第二,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新知识结构。语文素养的积淀一直追溯着语文教学的魅力。如果语文是一泓清泉,那丰厚的语文素养就是汩汩的泉眼,日益流淌着知识的玉露琼浆,让自己升华,更让学生受益。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多读书,好读书,善读书,爱读书,会读书。
第三,重视与学生平等对话,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这是从于老身上看到的灵光,也是新课标给我们的指航。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重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保持一份年轻的心态和一颗童真的心,用大爱书写课堂。记得有句话说,心态不老就永远年轻。是的,我们一直在和孩子打交道,注定我们不会老,怀揣一颗童真的心会让我们多几分坦诚多几分爱,用爱铸就的课堂,学生就不再彷徨。第五,养成勤于反思的好习惯。
“吾日三省吾身”,以他人为镜,以学生为镜,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一次反思都是一种进步,每一次都在反思中成长自我。反思,反思,反省、思考,任何时候都不要丢了这个好习惯。
第六,给自己一个梦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梦想就有动力,有梦想就会点燃心中澎湃的热情,有梦想就会自信满满的一路向前,然后抵达芳草如茵的彼岸,收获累累硕果。
第四篇: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聆听第二十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有感
尊敬的王副、何主任,亲爱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四月中旬我和张慧老师一起去南京参加了第20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盛会。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现代与经典是一场中国文化的盛宴,是一次与经典文化的相约。我第一次来到六朝古都南京,第一次走进现代与经典,感受语文,品味阅读,心生太多感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听了11节课,如此近距离地聆听名师们的课,领略大师风采,让我受益颇多!
接下来,我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和大家分享。
一、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李白与美酒》
《李白与美酒》是苏教版六年级的教材。课开始,以李白酒仙美名的由来这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选取一首代表性古诗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得出李白是借酒吟诗的诗仙。接着学习得意时饮酒的代表作,讲述了李白对陶渊明的敬仰,最后学习失意时饮酒的李白《将进酒》,抓住了李白悲、欢、乐、愁的情感主线,了解李白如此爱饮酒的原因。孙老师这节课用的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从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李白的资料。他们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厚重的古文底蕴,以及思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大,这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近年来,很多名师都开发了自己的课程,在自己的课程领域里进行语文研究,这个班的学生就是在孙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的学生之所以能破茧成蝶,和孙老师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这节课从文化的角度唤醒了学生的情智,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这篇文章主要通过种树人的做法,感悟到人生中的“不确定”。我们都知道世事无常,那是因为经历的多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的话,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个道理呢?王老师抓住了“不确定”这三个字,不断延伸扩展,立足于文本,更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还列举了陆羽、慧能、玄奘三人的一生。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人的一生充满了不确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什么叫世事无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无常。新闻上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动辄就自杀跳楼的报道,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像王老师一样,多一些人生观的教育的话,那这样的惨剧就会少一些。上面列举的三个人是作家林清玄一生最佩服的,从他们人生中的不确定最终悟出“当幸福来了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就直面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课堂上,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不唐突、也不灌输,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篇课文,我教了无数遍,从未把它和佛法联想到一起。王老师将本课中的不确定,与佛教的无常相联系,指引现代人以修心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课的结尾一首空灵的《醒来》在我们的心间荡漾开来,让所有人的情感在这瞬间迸发,了悟那一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
三、赵志祥老师执教的《渔歌子》
这次是第二次听赵老师的课。喜欢赵老师的直接、坦白,道出了很多普通老师的心声。他说:男老师要慎学王松舟,因为他的底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男人学他的皮毛往往就学坏了。女人要慎学窦桂梅,学不好把自己弄得疯疯癫癫,没有她的底蕴,只是学教案是无法学到的。意思就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里做精彩的自己就可以了!赵老师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之人,是一个充满教学智慧的引导者,从容中又不失大气,充满了亲和力。一首《渔歌子》可以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教学有声有色,声色一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学生思维的火花是需要被激发的,赵老师做的就是用自己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赵老师优哉优哉教古诗,学生优哉游哉学经典!
这次活动中,除了阅读教学之外,作文教学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非常有幸聆听了台湾沈慧芳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大树,你给我记住》,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台湾的教育特点,我才知道语言柔美并不是林志玲的专利。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课堂上,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大的亮点就是游戏的趣味性,积极设置多种游戏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微写作》教学,是一场唯美与浪漫的盛宴,通过看微电影,教给学生写影评的方法。这样的习作教学,我们从来没有过。他为我们开启了写作的一个新天地。他的作文课打破了传统应试作文的模式,让我更加相信作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老师们,这次南京之行后我想了很多,名师的课堂之所以让我们望尘莫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阅读量,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一个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位读书人。广泛地涉猎,我们的眼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独特,思想也越来越深邃,我们的课堂才会鲜活纷呈,课堂的驾驭才会收放自如。
我们在教学语文课文时,多是从技艺的层面去分析课文的主题、修辞、结构,教学中进行朗读的指导,读与写的结合等等,死死地抱住教材不放。当然,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形式所迫。梦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所以,我很迷茫,也很困惑,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值得思考的问题!
谢谢大家!
第五篇: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现代与经典学习小结
上饶市第十五小学 高钰华
本学期本人有幸参加了202_第2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将学习如下:
1、让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罗鸣亮老师的《分数乘法》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这点,课堂上学生对于×3都会计算,但问及算理,并没有几人明白和说清楚的。特别欣赏罗大师这堂可中,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沟通教学,将知识进行梳理,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这种数学思想对于未来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张冬梅的《和的奇偶性》,不浮于表面的猜想-举例-验证,让学生从一大堆的例子,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和的奇偶性规律,而是利用图示法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三个数相加,不用算怎么知道和是奇还是偶。继而推广到多位数相加和的奇偶性,至少需要研究3个数相加,最多研究5个数相加。通过学生的自行研究得出结论:只要看式子里的奇数个数,奇数个数是偶数的和为偶数,奇数个数是奇数的和为奇数。奇数是其中起关键性的因数。
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都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思想,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从他们的课堂也让我看到,让学生学会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将之贯彻到平时的教学当中,方有成效。
2、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现在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普遍较弱。在这次学习中,几位大师27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课程设计,值得学习。如刘松老师的《玩转三角形》,就是具有教师个人特色设计的一堂课。他认为数学学习,动脑是根本,动手是本性。课堂上,刘老师总是让学生在二维空间想想三维空间动态图,他解释是如果真正动手操作并去观察反而看不清也是不靠谱的。课堂上刘老师强调只谁用脑想,不能动手,让孩子只需画高,让学生想象都看得到,一想、二看、三通过。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学生从一问三不知到慢慢会思考。余颖老师执教的《从正方形边长变化想起》,整堂课利用多媒体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了点、线、面、体的运动变化,更深入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积、体积和那些数量有关。将千古数学一大猜渗入课堂之中,不但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更明白猜想的重要性。
3、将概念教学转化为解决问题
徐长青的《重叠》,按他的话说是《有关联的两环》的认识。徐大师的可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他的语言充满魅力,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整堂课他一直在说孩子听得懂的话,干孩子干得了的事,原本是一堂概念可教学,他却没有给标签,让孩子们在抢凳子→猜拳→贴纸中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去感受、经历数学的醇厚、内涵,品尝数学的美。他最喜用手势、肢体语言去帮组孩子学习,整堂课欢笑不断。应该说这堂将概念教学转化为解决问题是成功的,他将教育体现在了每时每刻。
另一节张齐华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也是一个将概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案例,虽然不是很完善,但行走在路上。体现了张大师的创新精神,深感受益。他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社会经验,利用分数沟通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将经验重析,教材重
4米……0.4米(小数是分数103的另一种表达),改为0.3元→3角→元。整堂课让学生在问
10调,线索重排。从原来的4分米→题解决中发展核心素养。
4、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直以来数学教育专家就提出,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次的朱国荣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练习》就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课堂之中。从一个正方形怎样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开始,到学生提出怎样剪,容积最大?学生开始猜想→验证→再提问,每人一个问题,四人讨论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再进行猜想→验证→再提问。随着孩子们学习的深入,问题也越来越有深度,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到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新问题之中。真正让我见识了什么才是学习的主动性,相信如此教学定让孩子学习能力倍增。
5、架构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桥梁
71岁名师刘德武依然思维缜密、条理清晰。他的《认识负数》与贲友林的《认识负数》相比较,前者将负数当作一个数去讲,学生当作一个数学习,从意义、相关联的数,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等,数轴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贲友林是将负数当作一种现象去讲,让学生自主研究。各有千秋。就我们来说更具实效的却是借鉴刘老师的课。
6、数学课堂因容错而精彩
真正精彩的课堂,不怕孩子出现错误,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自我修正,在修正过程中不但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还得到知识的拓展,这就是数学课堂的精彩所在。在张齐华与罗鸣亮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然这对教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7、让课堂有生命的增值意义。
教育不是某时某刻,而是随时随地、每时每刻。课堂不仅仅传授的是知识,还要有生命的增值意义。例如: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徐长青的《有关联的两环》将其体现淋漓尽致。本次学习让我更深切地认识到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性。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的前瞻性、灵动的数学思维,多变的教学方式,规范的数学语言,都是提升数学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学,教师从主角到配角的转变则是课改里程碑的标志。
202_年5月17日